语文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生字8个:胡、吴、章、双、耳、陈、李、孙,积累一些表示人姓的字,描写4个字:吴、双、耳、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尝试读出问答句的不同语气。
3、初步学习根据字的组合区别同音字和音近字。
4、学会介绍自己的姓,初步了解复姓,感受中华姓氏的多样。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8个:胡、吴、章、双、耳、陈、李、孙,描写4个字:吴、双、耳、孙。
2、初步学习根据字的组合区别同音字和音近字。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第一次见到张老师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问我:“老师,你姓什么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关于姓氏的课文。它的名字叫《你姓什么》。
2、板书课题
看老师书写课题。“女”的横不能超过撇。
3、学习“姓”
读准后鼻音,用什么好方法来记住它。
4、学生介绍姓名
谁愿意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
5、总结
我们每个人的姓名由两部分组成,那就是姓和名。中国人一般前面是姓,后面是名。姓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家族的符号。你姓李,我姓张,他姓王。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姓。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整体感知,圈画姓氏
(1)看动画,数姓氏
观看课文动画,数数课文中介绍了几个姓,可以用手指来计数?
(2)读课文,圈姓氏
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把书本翻到57页,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圈出表示姓的字。
①学生读文圈字
②指名回答,生回答一个,PPT圈出一个。
③同学们,把你圈的和老师圈的核对一下,都圈到了吗,没有的赶紧补一补。
2、学习第一小节
(1)我们先来学习这一组姓氏,出示胡---吴
(2)这2个字在读音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声母不同,韵母相同)
(3)胡,吴声母不同,韵母相同,读音上有些相近,容易混淆。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它们吗?
(4)生交流(一个是古月胡,一个是口天吴)
(5)把这2个字宝宝送回课文中,谁想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节
(6)这个小朋友读得特别好,读出了一问一答的语气。你姓什么?是一个问句。语调要上扬些。张老师请一位小朋友跟我配合读一读。老师来问,你来答。
瞧,我们配合得多默契。
(7)还有小朋友想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吗?那么多小朋友呀,那老师问,同学们一起来答。(师生配合读) 你们和老师配合得真好。
(8)现在同桌两个人左边同学问,右边同学答。
(9)大家读得真认真,现在请男生问,女生答。把一问一答的语气读出来了,真了不起。现在女生来问,男生回答。
小结:我们用加一加的方法学会了“胡”和“吴”这一组姓氏,其实很多姓氏我们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学。瞧,这2个姓,都读ZHANG。你是怎么区分他们的?
3、学习第2小节
生交流:弓长张,立早章。
(这位小朋友已经学会了老师教给你们的“加一加的方法,真棒,表扬他)
(1)章,是我们本课的一个生字宝宝,谁来读一读。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呢?(后鼻音) 男生读,女生读。
(2)开小火车读
(3)这个“张”,在这里是一个姓氏,其实它还是一个量词,我们可以说一张(纸、画、桌子、脸、嘴)
(4)把这2个字宝宝也送回课文中,男生女生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出示:我姓张,弓长张。
她姓章,立早章。
(5)男女生比读(适时评价)。
4、小组合作学习
过渡:我们用“合一合”的方法学习了这两组姓氏,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同桌一起来学学剩下的五组姓氏,可以用合一合的方法,也可以用一个部首加一个字的方法。出示:合一合 部首+字
(1)生交流
(2)学习生字
①陈 前鼻音
②李 木子李
③孙 平舌音 开小火车
④双 后鼻音 两个又,但是有点不同之处,谁来说?
⑤耳 找个朋友,耳朵,耳机
(3)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这五组姓氏,把它们轻轻地送回课文,一起来读一读。
(4)有人把这些姓氏编成了一首歌,那就是我们的第15课《你姓什么》。打开书本,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
三、游戏巩固,拓展识字
1、大家读得可真认真,我们学的这些表示姓氏的字,还可以组成其他的词语。,现在老师要送给你们几个漂亮的气球,看仔细了,一起读
2、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姓氏,请把它写在你的苹果上。
3、四人小组学者课文的样子,介绍自己的姓氏,指名同学上台介绍贴苹果
4、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姓氏,读读这些句子
出示句子:司马光,姓司马。诸葛亮,姓什么?诸葛亮,姓诸葛。
同学们已经发现了,这些人的名字中的姓是两个字组成的,这就是复姓。
5、介绍其他复姓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许多姓氏,又增长了不少知识。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关于姓氏,有一本书叫《百家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一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6)友:亲近
7)乐:快乐
7、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
诗《诗三百》《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蒹葭》《关雎》《硕鼠》《相鼠》
内容:对于爱人的思念与追求讽刺统治阶级
表现手法 :兴兴比兴
语言:四言为主结构:重章叠句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语文教案 篇3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设计
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瓦砾”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的佳句。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3、初步感受借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1、朗读法: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19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引出 课题
二、检查前置性学习收获,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重点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破烂不堪”等词语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3、交流读书收获,提出问题。
三、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研读“时间长”: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四、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生字全解】
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砾”读:li “堪”、“墟”笔画较多指导分析结构。
【多音字】
le (好了)
了
liao(了不起)
【词语全解】
昔日:指往日,从前。
废墟: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快步行走。
绝望:毫无
希望
了。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句段解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了不起的父与子”,是提领全文内容的关键句子。抓住它品读全文,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就会迎刃而解。“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就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②“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反复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一、情境导入,引读课题
二、课前前置性学习
自读课文,完成前置性学习要求。
三、交流前置性学习情况
1、看大屏幕,认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课文朗读情况,交流自己写的四字词语。
3、集体交流自己弄懂和不懂的词语。
4、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四、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哪个地方最让我感动?
五、为什么说“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小组合作学习
(一)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教师出示课件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来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⑵ 感受“父亲累”:
2、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
3、研读“可怕的样子”:
⑶ 感情朗读:
(4)教师引导 回放画面:领悟父亲说的话。
(二)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1、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
希望
。
2、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五、回复全文,升华情感
1、品味感悟: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这个结尾,回味刚才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说说你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理解。
2、回复全文:
读到这里,老师相信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的形象一定刻进了同学们的心里,他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请你选择一句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话,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说出来或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六、走进情境,感受阿曼达所经历的38个小时的考验。
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篇章指导】
本篇课文情节感人,催人泪下。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清楚地记叙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全文线索清楚,紧紧围绕着父子都抱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来展开。文中父亲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共出现了三次,虽分别出自父子之口,但一次比一次表现了父亲,一个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写出了父亲的`伟大。
【写作特点】
1、紧紧抓住了父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了父亲的形象。
2、多处语句的处理作者都采用了感叹句,表现了事态发展的紧张,表现了父子二人焦急、迫切的心情。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一位年轻的父亲坚持要救回儿子的事,赞扬了威难之中父子间的伟大亲情和父亲执着的信念及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拓展阅读】
朱自清的《背影》感受不同父爱。
六、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七、课堂练习
1、我写的字最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bào zhà( ) fèi xū( )
chàn dǒu( ) wǎ lì( )
hùn luàn( ) xī r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危险──( ) 绝望──( ) 幸福──( )伤痛──( ) 漂亮──( ) 悲痛──( )
3、我能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型(只填序号) A、陈述句 B、反问句 C、感叹句 D、疑问句
⑴ “谁愿意帮助我?”( )
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
⑶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⑷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故事难道不感人吗?( )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了不起
儿子――――等
课后反思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又比如,学生在用“不论……总……”进行说话训练的过程中,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更欣喜地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教学难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爬山虎是怎么爬的。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大自然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是形形色色的。这节课我们就接着来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
(一)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1、出示爬山虎叶子的图片,提问:这满墙的爬山虎,首先引起你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哪个部分?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指名答。(预设:爬山虎的叶子很多,铺满了墙面。叶尖一顺朝下,没有重叠的。)
2、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3、交流:预设:
A色美:绿得那么新鲜。由“嫩红”到“嫩绿”再到“绿得新鲜”。
B形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缝隙。
从“新鲜”和“那么”体会出来的。“新鲜”就是说叶子水灵,鲜嫩;加上“那么”就说明叶子非常鲜嫩。从“均匀”体会到叶子分部得很匀称,叶子之间间隔一般大。看起来叶子很美。
从“一顺朝下”体会到叶子很美。叶子尖都朝着一个方向,非常有条理,看起来很美。
C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4、作者能够把叶子写的这么美,是与作者的一种好习惯分不开的,你知道是什么好习惯吗?(认真观察)
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过渡: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写叶子呢?(预设:因为叶子靠爬山虎的脚才能够爬满墙。我们通常会从远处先看到爬山虎的叶子,走近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如没人回答则说:我们在这画一个问号,先来看看爬虎山的脚)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1、大家仔细阅读写爬山虎脚样子的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做上标记。板书
位置:长在茎上。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的。
2、佳句欣赏: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出示蜗牛触角的.图片,感受爬山虎脚的细。
3、这一段的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进行认真仔细观察了呢?(注意)
4、过渡:那么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根据以下几方面小组合作学习: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B找出爬的动词,在底下画上标记。C演示爬的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小组汇报,指名一人到前面来演示爬的过程,其他同学跟着演示。师朗读给以提示。
板书:爬:触——巴——拉、贴(牢固)
师: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好吗?为什么?
预设:不好,因为脚的步子大,是交替着走的,而爬山虎不是。
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出示爬山虎的脚和蛟龙爪子的图片
进一步感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6、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
交流:(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的关系)
三、理清顺序,总结全文,拓展思维
1、回顾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要先写叶子再写爬山虎的脚?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叶圣陶爷爷就是这样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留心观察,才给我们写出了爬山虎的脚这样美的文章。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4、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下我们也学一学叶圣陶爷爷留心细致观察的方法,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四、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子的特点:色美、形美、动态美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的特点 形状: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南极风光》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三年级下第24课。它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三、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四、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五、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认识8个生字和3个只识不写的字,学写新偏旁“风字旁”和生字“飘”。
2 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初读指导,学习生字。
一、古诗导入,创设情境。
1.齐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的景色确实美!(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描述:江南的天是那么的蓝,水是那么的清,树是那么的绿,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幸福。老师真想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想听吗?
3.学生边看图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过渡: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二、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1 歌歌颂、赞美水乡,所以题目是——水乡歌
2 课题:21。水乡歌
3 好课题
过渡:你们也想用这首诗来赞美水乡吗?让我们一起读课文吧!
三、指导初读,感知美文。
1.整体感知课文
(1)轻地自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并找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一边不行可以多读几遍。
(2)交流:课文有几个自然段?(3个)
(3)实物投影课文内容,指名学生说说哪几个自然段。
过渡:傅老师听说二(3)班的小朋友读书特别好,我来考考你们。
2.初读第一自然段
(1)读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
a 师在课文中点出生字:连、荡
b 出示生字卡片,读好生字。指名读,评价;学生领学生读(谁当小老师)
(2)读容易读错的词语(大家来当啄木鸟医生)
a 卡片出示容易读错的词语:水乡、什么、处处
b 读好词语。指名读,评价;男女生比赛读,互相表扬。
(3)读自然段
a 指名读,评价。
b 齐读。
(4)小结学法:小朋友想一想老师刚才请大家先读了什么?(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再读了什么?(几个容易读错的词语)最后呢?(把一段连起来读)
过渡:老师觉得小朋友刚才读得很不错,我们还用这个方法来读第二段吧。
3.初读第二自然段
(1)读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
a学生在生字表中找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在课文中加点,再读一读。
b反馈:学生说,师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和只识不写的'字,指名读,正音,齐读生字。
(2)读容易读错的词语(大家来当啄木鸟医生)
a学生找词,自读。
b反馈:师在课文里画出,具体词语机动,指名读,齐读。
(3)读自然段
a自由练读
b反馈:指名读,“打擂台”,齐读。
过渡:刚才学第二自然段我们也用了先读生字,再读词语,最后读自然段的方法,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读第三自然段。老师想请大家分小组读,看看大家会不会合作。
4.初读第三自然段
(1)分四人小组练读,要求:按先读生字再读词语最后读自然段的顺序练读,读完后交流,可以全组展示,也可以推选代表展示。
(2)反馈。推选朗读小能手和优胜小组。[因位能都读没平出]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认真又读得这么好,一定读懂课文了吧。
四、说说课文大意
1指名说说课文大意
2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五、学习生字
1 齐读生字一遍。
2 情景激励:课文中有许多的船,你要是学会一个生字,老师就让你在一条船上挂上你的帆,并在帆上写你的字,这条船就是你的了,你还可以给它取你喜欢的名字,比如“知识号”、“雏鹰号”等。
3 学写“飘”(1)学习新偏旁(2)看书上的笔顺描红记笔顺,在田字格中描红。(3)用简便方法记一记。“换衣服”、“搭积木”等等。(4)容易写错的地方来提醒同学。(5)在习字册中把字写漂亮,描一遍、写两遍。(6)投影反馈(7)小结方法。
4 同法学习其他字。
5 把漂亮的字挂到船上
六、课堂小结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艇的样子以及它同水城的关系;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异国风光,领略异国风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艇的样子以及它同水城的关系;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
处理方法:观察图片,了解小艇的样子;引导学生理清句与句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威尼斯夜晚的景色与小艇的关系
处理方法:联系上下文、观看录像片体会小艇与水城的`关系。
教具准备:1.投影片 2. 录像片 3.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3课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分几段?
归纳段意的方法是什么?段意是什么?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威尼斯的小艇,一起乘小艇欣赏水
城威尼斯的风光。 板书: 13 威尼斯的小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为什么小艇在威尼斯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2学习第二段
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 样子
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 又窄又深 两头翘
这些词说明小艇的样子怎么样?(奇特)
小艇行动起来像什么?
出图片,欣赏小艇的样子。(激发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小艇的样子)
船舱里的座位怎么样?
坐在里面欣赏外面的风光,内心的感受如何?
“怪”怎样理解?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3、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二、预习:
1、 强记字音:
灰烬( ) 依偎( ) 摇曳( ) 睫( )毛 瞳( )孔 惆怅( ) 轻蔑( )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
2、 辨音辨形:
摇曳( )—拽( )拉 睫( )毛—捷( )报 给( )予—给( )以 瞳( )孔—潼( )关 撞( )击—经幢( ) 惆( )怅—稠( )密—未雨绸( )缪—鸟声啁啾( )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
第3节:
第4节:
第5节:
第6节:
第7节:
四、分析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 炉台——
灰烬的余烟—— 美丽的`雪花——
第2节: 紫葡萄—— 深秋的露水——
鲜花—— 凝露的枯藤——
第4节: 腐烂的皮肉——
第5节: 脊骨——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二)表现形式
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识字》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