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精品]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1课时 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6~97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对比观察,初步感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难 点:理解算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4/9里面有( )个1/9 。
2. 5/9是5个( )。
3. 7/8里面有( )个1/8;3个1/5是()。
4.1里面有( )个1/3或( )个1/8或( )个1/9。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分吃西瓜的情境图。
(2)教师: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3)教师:哥哥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2/8)
教师:弟弟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
(板书:1/8)
(4)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5)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2/8,弟弟吃了这个西瓜的1/8,如果要求“他俩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们会解决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可以借助学具帮助理解。
(6)交流反馈。
教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①哥哥吃掉2份,就是它的2/8;弟弟吃掉1份,就是1/8,合起来是3份,所以是3/8。
②2块是2/8,1块是1/8,一共是3块,所以是2/8+1/8=3/8。
③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
(7)老师总结算理,先让学生自己来说,然后老师画图引导学生表达清楚、完整。“2个1/8加1个1/8是3个1/8,就是3/8“。(课件演示并板书:2/8+1/8=3/8)
(8)巩固。
3/5+1/5=2/9+3/9=2/7+4/7=
教师:观察分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教学例2。
(1)讨论5/6-2/6 的结果。
5个1/6减2个1/6是3个1/6,就是3/6 。(板书:3/6)
(2)巩固。
4/7-3/7 = 8/9 - 6/9 =
教师:观察式子中的分子、分母,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仿照加法说说同分母分数减法是怎样计算的?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3.引导归纳分数加减法特征。
(1)分母相同。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才能进行加减运算。
(2)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4.自学例3。
讨论:(1)”1“为什么可以看作44?
(2)”1“还可以看作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几个。
三、巩固应用,发展能力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练习二十一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计算。订正时,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和计算过程。
3.练习二十一第2题。
让学生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4.练习二十一第3~7题。
(1)尝试完成。
(2)说说列式的理由。
(3)说说计算的想法。
5.练习二十一第8*、9*题。
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仔细认真,注意检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沪教版三年级上课本P54-55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内在属性。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判断轴对称图形,正确找到对称轴
四、教学准备:
课件、图形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ppt)
师:这些建筑壮观吗,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里面隐含着数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探寻其中的小秘密。
老师:老师现在手中有一张彩色纸(对折,剪爱心)你们觉得老师将彩色纸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
生:爱心
师:仔细观察这左右两边,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左右两边大小,形状相同。
师:像这样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是对称的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现在你能告诉老师,这些漂亮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吗?
生:它们左右都是对称的;它们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求新知,建构模型
师:真棒!你看,这只小蝴蝶在照镜子,你能帮小蝴蝶画出镜子中的另一半吗?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找到每个图形顶点的对称点,然后连线,就是他的另一半)
师:轴对称图形的左右两边怎么样?
生:左右两边一样大
师:你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两边一样大?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对折(板书:对折)师:对折之后怎么样?
生: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在一起。(板书:完全重合)
师:谁来重复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
生:对折,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师:真聪明!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我们来到了数学城堡,你能将这些图形分类吗?
师:告诉老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
师:伞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两边不一样大。
师:谁再来告诉老师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对折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对,上下对折或左右对折后会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知道了,将图形对折,就能判断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再将轴对称图形展开,你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就是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师:这几张图都是什么图形?生:轴对称图形师:找到他们的对称轴
(三)自主探究,拓展引申
师:我们找到了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那是不是所有的轴对称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呢?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请学生拿出长方形、正方形,找找他们的对称轴!你发现什么?(2条对称轴、4条对称轴)
师:平行四边形和圆形是轴对称图形吗?那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至少有一条对称轴。
(四)巩固练习,总结归纳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你们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吗?
1、选择题
(1)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 )
A.完全相同B.大小一样C.形状相同D.能完全重合
(2)只要一个图形能被分成大小一样的两部分,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这句话对吗?( )
A.正确B.不正确
(3)下列字母中,()不是轴对称图形
A. B. C. D.
2、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知道了,轴对称图形能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感受到对称的美。
师:老师布置一项回家作业,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对称的图案好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和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方法获得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对应的整体是相同的,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整数比大小。
谈话:三(1)班有多少人哪?三(2)班有48人,46和48谁大呢?
(指名学生回答)这是两个整数的比大小。
2.小数比大小。
师:我手中的圆珠笔价格为1.5元,你能说出一个小数和1.5比大小吗?
3.引出“分数可以比大小”。
整数和小数都能比大小,你们说,分数能够比较大小吗?(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比大小。(板书课题)
我从分数王国请了一个小伙伴,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我写一个你读一个。
这么多的分数,请你帮忙把它们分类整理一下,好吗?试试看。
(同桌试着分类整理。)
生1; 分为一组。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
师:还能找到有这种特点的分组吗?其他的数字怎么分组?
。.....
师:你们很会观察,我喜欢你们这种简洁的分类方法。第一类是分母相同,第二类是分子相同。
板书:1/4和3/4 2/5和4/5 分母相同
1/2和1/4 1/6和1/9 分子相同
(二)探索规律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先来试试这一组分数的大小比较吧。猜猜看,1/4和3/4的大小关系如何?你猜对没有呢,请拿出课桌上的两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一张涂出它的3/4,另一张涂出它的1/4,再比一比,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如
3/4○1/4 3/4○1/4 3/4 ○1/4
(由生充分说理,清楚自己的填涂方法和大小比较结果。)
师:经过大家的动脑思考,我们得出3/4大于1/4,请大家都拿着这两张纸,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强调:两张同样大小的纸,都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一样,所以取3份比取1份大,所以3/4大于1/4。
师:我把长方形纸片换成圆形纸片,你能快速说出分数并比大吗?(投影展示课本试一试第一图,生说理)
师:我发现了,只要有图,你们都会比,如果没有图,你会比吗?来看这一组:2/5和4/5的大小关系是?这一组呢(随机写一两组)?我不写了,听清楚后直接完整地回答(随机说几组及时练习)。
师:这么快速又正确的回答,是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生:我发现,分母相同时,比分子,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板书:分母相同,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总结得很精彩,那分子相同的分数该怎么比大小?聪明的你肯定有办法比较(1/2和1/4),自己猜一猜,然后用你桌上的另一张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2,再结合开始的一张涂出了1/4的纸片自己验证,再和同桌一起讨论你们的想法。
(猜一猜,再验证,同桌交流,全班汇报验证过程。)
师:现在你们的比较结果是?我们一起来比一比: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表示出它的1/2,一张表示出它的1/4,对比发现,涂色部分更大的是?请举起来。
追问:为什么?
生:平均分成两份的这张,一份要大些,平均分成4份的一张,一份要小些。所以1/2大于1/4。
师:你们的精彩汇报让我很高兴。现在,你肯定能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投影展示),请先说分数再比大小。(试一试第二图)
生:两张同样大的纸,一张被平均分成8份,另一张被平均分成6份,分成份数多的这张,每一份就越少,所以1/8小于1/6.
师:有道理,就比如我这里有两包同样多的糖果,其中一包平均分给第一大组,另一包平均分给第二、三、四、五大组,你愿意坐在哪个组?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被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少。
师:通过这几组分数的大小比较,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分子为1,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师:如果分子相同,但不是1呢,这样的分数你会比大小吗?比如:2/7和2/9 ......(随机举例)
师:能重新总结下规律吗?
生: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反而越大。
师:请翻开课本第58页,独立填好本页的'所有题目。全班评价试一试第二大题,再一起来齐读大家比较出的结果。
3.反馈评价。
(1)“开火车”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学习了什么?
运用这些方法,我们来解决一些问题。小火车快开动了,准备,请快速比较大小。(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
( 小黑板上写出十组分数大小比较题目,类型全面,选择代表性的两组,学生比较后说理 )
(2)练一练第二题:1/4怎么分。
师:咱们的小火车很快开到了下一个关口,你有信心挑战吗?
这是一个(长方形),请你涂出它的1/4,动手试试。(生独立解决,展示学生作品后,投影出示事先准备的多种分涂方法)
师:这么多种表示方法都画出的这个长方形的1/4,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相同,它的1/4不论形状是否相同,大小都相同。
(3)练一练第三题:小熊分苹果。
师:两只小熊遇上麻烦了,来看看它们遇到什么事情了。“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生充分说理,说理中,师诱导分析:每只熊分到大苹果的1/2,也分到了小苹果的1/2。追问:分到大苹果的1/2和分到小苹果的1/2,都是1/2,一样大吗?这里什么不同(整体不同),所以它的1/2不相同。
(三)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做除法想乘法”和“推算”的方法。
2、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3、 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 利用“因为”“所以”“”,训练学生严谨、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会运用“推算”的方法熟练计算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猴王分桃
师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桃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18只桃子,要它们平均分3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18只桃子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80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如果你能计算出你每天能吃几只桃,明天就给你180只桃。”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50只。”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 名其妙。“
师:“小朋友,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 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
生:“肥肥算错了。”
师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猴王这二次分桃都是怎么分的',平均每天吃 几只?说说你的算式。”
生①:“18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18÷3”
生②:“180只桃子,平均分3天吃完。180÷3”
师:“我们已经可以根据表内除法得出18÷3=6,那么,180÷3等于多少呢?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出示课题--整十数、整百数的除法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师:“想一想,说出你的算式。”
生:“180÷3”
师:“180÷3等于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①:“因为18÷3=6,所以180 ÷3=60。”
生②:“我想几乘3等于180,因为60×3=180,所以1 80÷3=60”
师:“小巧的做法和生①一样:因为18÷3=6,所以180÷3=60,像这样的方法我们叫 做推算。”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推算呢?
生:因为180就是18个十,18个十除以3就等于6个十,即60,所以180÷3=60
师:“小丁丁的做法和生②一样:因为60×3=1 80,所以180÷3=60。我们把除法叫做乘法的逆运算,我们在做除法的时候,可以想乘法。
探究二: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师:“600÷3”你们会计算吗?如何计算,怎么想的。
生①:“因为6÷3=2,所 以600÷3=200。”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推算呢?
生:因为600就是6个百,6个百除以3就等于2个百,即200,所以600÷3=200
师:还可以怎样算?
生②:“我想几乘3等于6 00,因为200 ×3=600,所以600÷3=200”
三、课堂练习
1、练一练
120÷2= 240÷3= 480÷6= 490÷7= 140÷2= 160÷4=
540÷9= 400÷8= 200÷2= 350÷5= 320÷8= 500÷5=
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小结归纳:一位数除整十数、整百数、几百几十数时,可以先把被除数末尾的0去掉,然后去除以除数,求得商后,再在商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 计算时,当被除数0前面的数能被除数整除时,被除数末尾的0可以全部去掉;当被除数0前面的数不能被除数整除时,被除数末尾的0要少去掉一个,原被除数末尾去掉了几个0,商的末尾就添几个0.
2、210个鸡蛋平均装入3只塑料桶。每只塑料桶要装多少个鸡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教学目标: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能够正确地进行一位数与 两位数相乘 的不进位笔算。
教学重点:
1. 探索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会用语言描述算法多样性。
2. 一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具准备:书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一. 复习引新
1. 出示:19×6= 3×12=
师: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题来算一算。
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2. 小结:计算十几乘几时,只要把十几分拆成几个几加减几个几可以很方便算出结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
(出示课题: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
二. 探索算法
1. 出示:第16页的主题图
师:观察一下主题图,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问:谁会列出算式?
3×42=?
师:这道题你们会计算吗?。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
(1)3×42=42+42+42=126
(2)3×42=3×40+3×2=120+6=126
(3)3×42=3×50-3×8=150-24=126
(4)3×42=3×30+3×12=90+36=126
……
2. 师:真聪明!你 们想出许多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请你们来看看小巧的算法,看得懂吗?
出示;小巧的算法
3×42=( )
3×40=( )
3×2=( )
( )+( )=( )
师:谁能说说小巧的计算方法?
把她的算法与你们刚才的算法比较一下,谁的方法更加好呢?
3. 练习
1) 模仿练习(16页的第1、第2排)
53×3= 71×6= 4×24= 3×28=
50×3=
3 ×3=
□+□=
师:说说你的算法。
问:在计 算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时,都可以怎么想呢?
小 结:两位数乘数分拆成几十和几,分别与另一个乘数相乘,再将两个部分积相加,这样计算又方便又好。
2) 强化练 习(16页的第3、第4排)
师: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两题独立的做一做。
11×7= 23×3= 9×58= 6×86=
三. 竖式的引入
1. 师:3×42=?不仅可以用我们刚才学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竖式计算,你们看小丁 丁和小巧是怎样算的?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书第17页。
小丁丁:
3
× 4 2
6… 2×3
1 2 0 … 40×3
1 2 6
小巧:
4 2
× 3
6… 3×2
1 2 0 … 3×40
1 2 6
竖式中的6表示什么?120是怎么得到的?
师: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a. 按数位对齐进行书写;
b. 一位数乘数分别与两位数乘数分拆得到的几十和几相乘;
c. 将两个部分的积合在一起得到 答案。
师:这与我们刚才的口 算方法是一样的。120就是40与3的积,6是2与3相乘的积,最后把两部分的积120和6相加得到126边介绍竖式一般写法,边板书
(1)一般把多位数的数放在上面。
(2)注意数位对齐。
4 2
× 3
1 2 6
(3)一位数分别与两位数的每一个数相乘,把积写在相应位置上。
总结
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一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难点
三位数与一位数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0×5 30×50
50×4 6×700
70×3 10×40
2、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可以到哪些超市里去买东西呢?
生:华联吉买盛、大润发、家乐福……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大卖场去逛一逛。
二、新授引入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多,老师在昨天也就去过
家乐福超市(出示:14、15页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买你喜欢的物品呢?
出示:巧克力的.图
“一袋里面有4包,23袋里面有多少包?”
问:这题你能解决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23×4=
师:23×4等于多少呢?你能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吗?
生:4+4+4+4+4+……4=92 或 23+23+23+23=92
23个
小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就可以用乘法。
出示:薯片图
师:从图中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生:“12罐一箱,每箱42元。小胖要买3箱薯片,需要多少钱?”
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解答
出示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
① 42×3
② 12×3
讨论纠错
(指出错误,着重“多少钱”每箱42元。指出12元罐一箱这一条件对问题来说没有用处。)
师:强调一定要根据问题找到合适的条件来解答。
问:根据题中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生:3箱一共有多少罐?
(尝试解答,说理)
师:大卖场中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其它的信息,请你们小组合作,根据信息再来提一些数
学问题?并试着列出算式。小组合作,交流
总结:今天我们到大卖场中找到了许多的乘法问题。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平
时我们要善于动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努力解决它。
课后检测:用分拆的方法计算。
① 38×3=
② 103×6=
③ 328×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比较熟练地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从条件想起说明解决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过程,进一步发展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尝试反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回顾策略
1、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果园仓库里原来存放了200箱苹果,又运来8车,每车75箱。
林场要栽800棵树,先栽了200棵,其余的要平均栽在4个苗圃里。
2、回顾过程。
提问:回顾一下刚才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板书:从条件想起→找有联系的条件→提出可以求的问题
三、应用策略
1、做期末复习第25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几人说思路)
2、做期末复习第27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并解答。教师板书算式和得数。
3、做期末复习第28题。
出示题目和表格,让学生读题并说明知道了什么,表格里填写什么内容。
交流:二、三、四年级展出的作品个有多少幅?
完成思考题。
指名学生读题,相互交流是如何思考的。
让学生有错的订正,没有解答的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你能说说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42+18)×3=180(本)
(56—8)÷3=16(米)
45幅61幅86幅
思考题
(200—1)×5=995(米)
教学反思:
在复习课内容设计上要有层次性,并且没有进行分组对比,从而导致题型过于多和乱,必须把题型更加有整体性与系统性,而在共同体中没有让学生过多的参与进来,自始至终我一直灌输的太多,使那些会的学生还是会,不会的学生还是不会,这样就失去复习课的查漏补缺的目的和真正意义,经过大家的研讨课我也有了对复习课的重新认识,比如1。复习课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的网。教师要对学生整理知识进行必要指导,让学生感觉整理的知识是有系统的,不能简单地对知识进行“梳理”,“梳理”不是“整理”,要从知识的“面”的角度整理,整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10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
2.巩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巩固提高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
4.学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理清知识脉络,进行分类归纳,学会有序整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系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并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 点: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归纳、交流总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再现,整理知识
教师活动:
教师:回顾一下本单元我们都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课堂交流,归纳整理
教师活动:
1.理清脉络,整理复习。
(1)出示学习要求:
①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②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
③你还有什么问题?
(2)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先自行进行归纳整理,再将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整理,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整理方式:
第一种:
2.激发兴趣,合作交流。
(1)出示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第2题题目)
(2)分析问题,选择算法。
①请同学们先根据题目列出算式。
②小组交流:各题应选择怎样的算法?为什么这样选择?说出理由。
教师:在生活中,只需要知道大概结果或无法求得准确结果时,可以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题目则采用口算的`方法;若数目较大,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时就用笔算。
板书:估算、口算、笔算。
(3)组织讨论:你认为估算、口算、笔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统一意见后罗列出来。
全班交流,在学生说一些关键问题时教师适时指导。
(4)基本练习,巩固方法。
(教材第75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反馈。
3.解决问题。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会解决吗?
4.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1题口算练习。(可抽查一组快速回答。)
(2)练习十六第3题。
①尝试解答。
②反馈思路。
a.说说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几个环节。(阅读理解,分析解答和回顾反思。)
b.说说你这样列式的理由,并怎样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十六第4、5题。
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整理和复习课一方面要构建出本单元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复习,对各知识点起着巩固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
确地进行计算。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植树节马上就到了,你们有什么计划吗?请看明明班的同学在干什么呢?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引出:20×3=
4、讨论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尝试解决,拓展应用
1、每箱草莓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学生独立解决,全
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
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本节课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有3捆树苗,每捆20棵,一共有小树多少棵?
20×3=60﹙棵﹚
答:一共有小树60棵。
需要多少钱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3页练习六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2.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
3.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熟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点名让学生回答。
二、基础练习。
1.做“练习六”第1题。
学生自己读题。
让学生量一量两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
同桌说一说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点。
2.做“练习六”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让一个学生说说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六”第3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2.做“练习六”第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自己读题。
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课堂作业:
(1)一个正方形的花园,边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2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直角;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所有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4×4=16(厘米)(6+4)×2=20(厘米)(5+6)×2=22(厘米)
2.40+30+50=120(cm)25×4=100(cm)(20+15)×2=70(m)
4。(6+9)×2=30(米)
5.9×4=36(厘米)
教学反思:
教材在编排时注意到练习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开放性,由浅入深,逐步拓展。第1题是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练习,用来进一步明确有关的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2、第3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变式练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理解。第4、第5题考察的是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进一步熟悉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算法。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自主解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两个人一共买了4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1)口答算式及得数。
(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指名生板书竖式计算,其余生自备本上练习
(3)说说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4)结:除法竖式计算需要经过一除,二乘,三减。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教学40÷2
(1)改题“4”为“40”,指名口头列式。
(2)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
(3)结:40÷2就是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2、“想想做做”第1题
(1)独立计算
(2)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
3、结: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只要怎样想怎样算
(想:把被除数看作几个十,平均分成几份后得到几个十,就是几十。
算:用被除数十位上的除以除数,商是几,就是几十。)
(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1、教学46÷2
(1)改题“40”为“46”,指名列式。
(2)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是怎么想的
是不是这样呢小棒摆一摆来验证。
交流分的情况:①先分几根,再分几捆。②先分几捆,再分几捆。
哪种分法更好呢师再出示一捆(58÷2),按第一种分法怎么分按第二种分法呢
结:所以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好
(先用几十除以一位数,再用几除以一位数,然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3)口算练习
63÷3 55÷5 84÷4 68÷2 96÷3
选其中两题说说是怎么算的
(4)竖式计算
师:口算我们学会了,这样的题目用竖式怎么计算呢
讨论:竖式该怎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反馈: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
提问: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2×2=4,表示什么
4—4=0,为什么这个0不写
这2个6是哪来的
小结:回顾笔算过程:要从哪位除起除得的'商写在哪里除完十位怎么办商写在哪里也就是要做几次一乘,二除,三减
2、练一练:竖式计算:36÷3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1)独立完成前两题
师生共同评价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
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完成后两题,校对。
2、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五、作业:想想做做3
课后反思:
1、本课我只上到想想做做的第2题,因此还得补上一节课,目的为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与笔算,内容为口算,笔算以及书上未完成的解决实际问题。
2、配套的光盘我觉的毫无用处,只有情境的创设,并无重,难点的突破,重点应该是演示46平均分成两份该如何分,因此不如舍弃,代用改题引入,实物投影展示,既节省了时间,又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为紧密。
3、复习部分单刀直入,为解决学生笔算的格式难点作了铺垫,起了较好的作用。
4、做完想想做做2,就做作业想想做做3,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已忘记横式上的商与余数,很多人都不写,因此,若把学完46÷2后面的练一练36÷3,用横式先出示,再竖式计算,然后说说注意点,就会好很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
3、实现迁移,正确口算几千几百加几千几百、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加法。
(二)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卡片。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
(1)准备题:35+20 73十10 61+30+8 55+4 83+6 23+50+7
61+30十8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的连加算式,那么23+50+7呢?
(2)口答:420里有()个十360里有()个十
4200里有()个百3600里有()个百
2、发散思维。
(1)例1口算42+36
讨论:这是一道几位数加几位数的口算题?
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口算?
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出现下列口算方法:
每一种都请学生说说理由或想法。表扬有如此多种的想法,思维
灵活,然后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捷?
学生会说③和④——因为计算步数少。
教师告诉学生③和④实属同一种计算方法,只是书写不同而已。(2)练一练:课本第100页“练一练”1。
(3)四人小组人人说说计算方法:
54+22 37+62 17+81 24+74
21+76 45+34 53+46 15+82
(4)试一试:420+3604200+3600
你打算怎样算?
利用转化:42个十+36个十=78个十=780
42个百+36个百=78个百=7800
(5)看课本第100页理解一遍。
(6)今天你学习了什么?你用了什么方法?
3、巩固练习。
(2)把算式和答案用线连接起来。
32十46 870 43+51 69
18+71 78 27+42 8500
250+620 89 7200+1300 94
(3)你能较快地口答吗?(卡片形式)
34+34 270十520 360十300
25+72 2500+4000 6300+2200
(4)课堂作业:课本第101页“练一练”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9,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小。”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练习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平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平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平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教学过程: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2、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
通过图形和直观演示加深对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由直观到抽象地区别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根1分米长的毛线和1个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
2、你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63页例3。
1、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
(1)请同学们动笔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和一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提问:
①什么样的图形为1平方厘米?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看到的1厘米和1平方厘米有什么不同。
③你能与用手势比画1厘米和1平方厘米吗?
2、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
(1)请同学们用手势演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2)教师手里有一根毛线,它的长大约是1什么?(展示1分米长的毛线)
(3)出示正方形请同学们估测这是1什么?
引导:你们看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区别了吗?
(4)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和1平方分米。
(5)展示学生画的图。
3、比较1米和1平方米。
(1)教师的讲桌的长是1米多,你能到前面指认一下是从哪里到哪吗?
(2)讲桌的面积有多大是指什么?(表象地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同学们有了1厘米和1平方厘米,1分米和1平方分米的表象,你能说一说1米和1平方米的区别吗?(小组合作到前面演示,双臂张开大约是1米,四个同学把伸开的双臂手搭手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4、通过估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1)先小组合作估计同学们所用课桌的长度和宽度,教师用皮尺帮助学生验证。
(2)估计自己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再用同学们准备好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3)说一说,你周围哪些物体的一个面分别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5题。
2、画一个正方形并标出这个人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3、用9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图形,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周长。
4、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条线段长1平方分米。
(2)一居室的面积大约是10米。
(3)一根铅笔长15厘米。
(4)一座高楼高约100平方米。
(5)小明从学校要走50米的路才能到家。
四、思维训练
动脑筋,想一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直观图形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年级单位和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原则,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混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笔算加减法复习
1、完成复习第5题。
(1)学生笔算。
(2)比较每组题的异同之处,万以内加减法笔算法则。
2、分组完成复习第6题。
(1)学生分组练习。
(2)分别说说笔算加减法验算的根据。
三、混合运算复习。
1、完成复习第8题,只口答运算顺序,不计算。
2、学生混合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
四、课堂作业
复习第7、8题。
教后随笔:
课题三:千克、克、时、分、秒和直角初步认识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0页复习第9?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
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
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
(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
三、时、分、秒的复习
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
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
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教具、学具: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习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习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的数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两种读法读一个乘法算式。
3.使学生知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捆小棒(每捆10根),以及例2的图;学生准备6捆小棒(每棒10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教师每题读一遍,学生写得数,集体订正。)
6×4 9×3 5×3 9×7 7×3
8×5 7×5 4×8 6×8 2×9
2.指名回答问题。
(1)6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十是多少?
(2)8个百是多少?
10个百是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先读数,再回答问题。
(1)4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十?
(2)8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3)1200读作什么?它是几个百?
二、新课
1.教学例1。
先让学生摆小棒,每堆摆2捆(每捆10根),摆3堆。在学生摆的同时,教师也在黑板上摆出来。然后提问:
“每堆有多少根小棒?”
“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加法和乘法)
“用加法怎样计算?”(20+20+20=60)
“用乘法怎样计算?”(20×3)“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每堆有20根小棒,一共有3堆,也就是3个20,列成乘法算式就是20×3。)
“20×3得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想:每捆是10根,3个2捆是6捆,也就是3个20是60,所以20×3=60。
教师可以结合叙述,在算式下面对照写出想的过程,如:
接着请两个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然后教学乘法的另一种读法。
教师告诉学生乘法的读法除了已经学过的一种外,还有一种,即20×3还可以读作“3乘20”。
齐读两遍。
2.做第1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教师先出示题目让叙述用两种读法读出3个乘法算式。可以先让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做示范,然后把每个算式齐读两遍。接着再让学生口算这3道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20×4,订正时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然后再分别做200×4和20xx×3。做200×4时,可提醒学生:你能不能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想出怎样算?如果学生有困难,还可以启发他们想:200是几个百?2个百乘以4是几个百?必要时在200下面注明“2个百”。使学生明确:2个百乘以4是8个百,也就是800,所以200×4=800。 最后让学生做20xx×3。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让学生一栏一栏地做。在学生独立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并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左边两栏的计算过程。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让学生在读乘法算式时用新学的读法读。
3.教学例2。
教师分步出示例2的图。先出第一组图。问:“这幅图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带着学生数出是300个。再出第二组图。问:“这组里面有多少个小正方体?”(300个)“现在有几个300了?”(2个300)类似地,出示第三、第四组图。最后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出乘法算式?”(300×4)“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读?”(4乘300)“你能根据前面的计算方法,想出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吗?”可以让学生讨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和思考,使学生更加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倍。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课件展示)
1.填一填。
2.想一想,做一做。
(1)鞋子的价钱是帽子的多少倍?
(2)围巾的价钱是帽子的5倍,围巾多少钱?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一第8题。
(1)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小丽和爸爸的年龄。从图中可以知道要求爸爸今年多少岁,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2)求去年爸爸的年龄是小丽的多少倍,想一想,去年爸爸多少岁?小丽呢?怎样解答?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
(3)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如果黄珠子数量不变,是指黄珠子一直是8颗,不增加也不减少。要使红珠子数量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红珠子应该有多少颗?红珠子现在有54颗,要增加几颗还是减少几颗呢?
(2)如果红珠子数量不变,是指红珠子一直是54颗,要使红珠子是黄珠子的6倍,那么黄珠子应该是几颗?你是怎么想的?现在的黄珠子是6颗,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几颗呢?
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画一画,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答案,集体订正,师做出评价,并进行归纳。
3.练习十一第10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边讲解,边画图表示(用○代替一个细菌):
每过1分钟,就由原来的1个变成2个,那么再过1分钟,这2个变成了多少个?再过1分钟,仍然是1个变成2个,那现在变成了多少个呢?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代表汇报方法和结果,师进行评定。
4.练习十一第11题。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并提问:
(1)小熊有5个玉米,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熊妈妈的个数是小熊的2倍,现在小熊有几个玉米?(8个)
(2)现在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哪个数的2倍?(8的2倍)(16个)
(3)求熊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是指熊妈妈原来的玉米个数,熊妈妈给小熊3个后才是现在这么多的玉米,那熊妈妈原来抱的玉米到底是多少个呢?
(引导学生说出16+3=19(个))
小组合作,逐步讨论该怎样解答,然后指名汇报答案,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2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22
三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2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5-15
【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03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18
【精】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8
【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