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6 16:05:51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实用(1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P107例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应用规律解决稍难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一、课前准备。

  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次、()次、()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2、刘翔110米跨栏的图片,学生动手设计:在110米的跑道上,每10米放一个跨栏,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跨栏?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树的棵数是()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2、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树的`棵数是()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三、应用规律。

  1、阅读课本107页的例2,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小路的两端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需不需要栽树呢?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3、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例2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4、发现规律。

  (1)说今天的发现。

  如果要在两个物体之间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1(单边)

  (2)说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情况一:棵数=间隔数+1(单边)

  情况二:棵数=间隔数-1(单边)

  5、小组讨论

  (1)已知棵数和全长胡情况下,怎样求株距?

  (2)已知棵数和株距的情况下,怎样求全长?

  四、学以致用。

  1、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3、第8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4、第6题,读题说说这道题什么样的植树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经历了探究,在探究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在应用中你懂得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总长÷()=()

  两端栽:棵数=()+1

  一端栽:棵数=()

  两端不栽:棵数=()—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的教学内容。例题由玻璃瓶分装香油和红丝带包装礼盒两个问题组成,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结构思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由于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商的近似值。这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学习就渗透在解决分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问题中。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等这些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方面不会感到太困难。重点是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选择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合理性,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探寻规律。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事情。(课件出示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生活情境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师随生答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事情直面问题,揭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指导。

  二、互动新授,对比总结。

  (一)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1)(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尝试解答,最后小组讨论交流。

  2.生汇报,师板书:2.5÷0.4=6.25(个)

  3.引导生思考:这题的结果是个小数,怎样取近似值?

  启发: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的香油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6个能装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4.追问:6.25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不是≈6(个)吗?

  预设: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不会出现0.25个瓶子。剩下的香油也要用一个瓶子来装,所以这题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应该是在6个瓶子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瓶子,≈7(个)。

  5.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6.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例子吗?学生回答。(如:学校有650名学生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二)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2)(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随生汇报师板书:25÷1.5=16.666……(个)

  2.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这根丝带够吗?

  3.生讨论汇报。

  预设(1):25米是丝带包装了16个礼盒后,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

  预设(2):?包装17个礼盒,即.5×17=25.5(米),25.5﹥25,丝带不够。

  4.引导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去尾法)

  5.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两道小题,数量关系和计算都比较简单,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整个解题过程,在汇报交流中着重捕捉生成,尤其是包装礼盒这一题,结果除不尽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经过分析说理,感受到取值的合理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取值方法。

  (三)回顾与反思,整理除法中商的不同取值方法

  (课件出示)两个例题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

  (1)商都是小数,都要取近似值保留整数。

  (2)结合实际需要,小数部分都不需要考虑。

  2.不同点:

  (1)装香油时,剩下的香油仍然要装,所以要用“进一法”。

  (2)包装礼盒时,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所以要用“去尾法”。

  3.归纳:解决实际问题时,“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既有认识上的提升,同时也有方法上的总结,根据实际取近似值,应如何“进一”如何“去尾”。相对于前面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更侧重于总结解题策略,内化方法、选择方法,巩固拓展。

  1.如何取值合适。

  (1)需要(8.27)个桶才能装完。

  (2)做了(12.88)条裙子。

  2.判断。(说一说下面的题应该如何取值才合理。)

  (1)某公司有30.8吨的货物需要装运,每辆车最多可以装6吨,需要几辆汽车?

  (2)小明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王奶奶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做一套衣服用布2.4米,28米长的布最多能做多少套衣服?

  (5)工人把1010个乒乓球装箱,每20个装一纸箱,需要多少个纸箱?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思考,弄清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具体情况。练习题从思考近似值的数据到思考取近似值的方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正确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灵活应用。

  1.基础作业:书上完成第41页第7、8题。

  2.选做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至少编两组“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解决问题题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课件)进门后: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六点开始,我的爸爸四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车回家,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4、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5、出示题目: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开车回家,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

  60÷50=1.2(小时)≈1(小时)

  6、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六点开始,他的爸爸四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7、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用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8、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是不是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呢?那我们到今天的解决问题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什么困难,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

  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

  (6.25≈6要用6个瓶子。)

  (4)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5)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

  (板书:进一法)

  (6)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

  (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

  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4、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心得。

  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举例说明一下。教师及时评点,概括归纳。

  5、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候,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用“进一法”、“去尾法”或者“四舍五入法”

  求出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小强的爸爸回来了。小强的爸爸说:“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小强的生日会,为了感激大家,我准备了一些小礼物要送给大家,想拿礼物请帮我一个小忙。平时,我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看小强的作业,现在就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能否帮小强找出错误,并教他如何改正。

  ①学校食堂准备买进10千克菜油,并用每只能装4千克的油桶来装,需要几只桶去买油?

  10÷4=2.5(只)≈2(只)去尾法

  ②张华带了11元钱去买钢笔,每支钢笔2.5元,他最多可以买几支?

  11÷2.5=4.4(支)≈5(支)进一法

  ③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师傅领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4÷0.32=12.5(个)≈12(个)去尾法

  ④赵老师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5÷4=11.25(吨)≈12(吨)

  进一法

  2、说说以下各题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合适.

  (1)做一个奶油蛋糕要用8克奶油。6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6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每套衣服用布3米,29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4)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6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解决问题

  (1)、张老师带100元去为学校图书室买新词典,每本汉语词典18.5元,他可以买几本词典?

  (2)、仓库有18.6吨水泥,用载重2.5吨的卡车运到工地,需要多少辆卡车才能运完?

  (3)、一根木料长10.5米,先截取相等长度的5小段,共8.5米.剩下的要截成0.8米长的小段,最多还能截出几段这样长的木料?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天你们觉得学得开心吗?同样,老师也觉得非常高兴,原因是同学们都乐于帮助别人。在这节课里,你们帮助了小强一家人解决了许多困难。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同学们继续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给点掌声表扬一下自己。

  2、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现在就请大家来谈一谈,你在这节课有那些收获?评价一下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和想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初步的迁移、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认真检查、勤于验算的好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难点;确定积的小数点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小数乘法。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用卡片出示口答题:

  2.3×45 67×2.09 9.06×32

  提问:下面各题的积中有几位小数?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平面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求出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个问题:

  (1)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2)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竖式解答,并各由一个学生进行板演。

  要求:对照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索

  改变问题:如果把小明房间的宽度3米缩短为2.8米(在平面图上即时修改),你还能求出小明房间和阳台的面积各是多少吗?先估一估,再列式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如果有困难的可以看书自学。

  小组分享自学成果,组内达成共识。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3.6×2.8是怎样估算的?又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展示学生尝试的竖式并追问: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一:只要在积中点上两位小数就能得到原来的积。

  预设二:只要把积除以100就可以了。

  继续追问:为什么积是两位小数(积要除以100),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继续交流:计算2.8×1.15时,在积里是怎样点小数点的?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说理进行板书。(如学生有困难可适当进行引导性提问:两个因数看成整数后,等于把原来的两个因数分别乘多少?)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2.8×1.15时,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列竖式时把数位多的小数写在上面;点上小数点后,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划去小数末尾的0。)

  提问:比较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算出积的。不同点:第1题是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乘,第2题是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相乘;第1题的积是两位小数,第2题的积是三位小数。)

  提问:通过刚才的尝试、交流,你现在能说说小数乘小数应该怎样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汇报后,教师小结: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请三个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自主练习。反馈时重点说说后面两题要先点小数点,再划去小数末尾的0。

  3.完成下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售价58.5元。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集体校对后,追问:因数中一共有两位小数,为什么积中只有一位小数?

  四、全课总结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觉得小数乘小数与前面学习的小数乘整数有什么联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

  1.先用竖式计算,再口头说说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0.86×7 3.5×16 2.5

  2.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10倍,积( )。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第5页,需要换这块玻璃实际上就是求这块玻璃的__________,算式是:__________。

  2.计算时,可以将2.4米化为__________分米,0.8米化为__________分米,再将平方分米改写成平方米,得__________。也可以将2.4转化成24,0.8转化成8,算出24×8的积后再__________,就得到2.4×0.8=__________。

  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提问: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3.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

  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4.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给下列各式的积打上小数点:

  8.7×0.9= 783 72.9×0.04= 291616.5×0.6= 990 6.3×0.006= 378

  2.计算6.7×0.3时,先按__________算出积,再看因数一共有__________位小数,__________就从积的__________边起数出__________位,点上小数点。7.2×0.006的积只有__________位数,我们就在积的__________面添上__________个0再打上小数点。

  3.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补0继续除的算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师: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建筑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年发电量最多、防洪效果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板书课题:三峡水利工程。(幻灯片展示三峡工程的宏伟场面)

  师:1994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到20xx年6月1日,三峡大坝正式蓄水。

  二、创设问题情境,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课件创设情境。

  师:这是三峡工程中五级船闸的平面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图中的数学信息,比一比谁的收获最多?(学生独立获取信息)

  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生可能会提出。

  ①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②游轮平均每时航行多少千米?

  ③游轮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④三峡电厂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师:我们首先来解决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谁会列算式?

  生:9.84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

  师:用什么方法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算法)

  ①估一估:水位平均每天大约上升多少米? (学生可能会这样估算:9.849,93=3)

  师: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比3米多还是比3米少呢?(引导学生明白因为9.84米比9米多,所以平均每天上升的水位一定比3米还多一些)

  ②知识迁移。

  师:用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能不能帮助我们算出最终的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可能会想到:9.84米=984厘米,9843=328(厘米),再把328厘米转化为3.28米)

  ③列竖式算: 先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并思考。

  ⑴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

  ⑵每次除得的商与除数的积表示( )个( )。

  ⑶和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

  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交流算法,结合学生的回答过程,教师板书,并同时质疑:9除以3商3,商写在什么位上?33等于9,9表示几个几?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8表示几个几,8除以3商2,商应该写在什么位上?2乘3等于6表示几个几?当十分位上的余数2比除数小,不够除该怎么办?24表示几个几?24除以3商是8,8应该写在什么位上?

  ④小结:小数除以整数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也是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一位上。不同的是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二)游轮通过每级船闸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小时?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55

  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教师设疑:通过试算,你发现2.55与9.843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计算2.5.5时,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商的.个位就不够商1,应该在商的个位写0补位。

  ④用验算的方法来验证商的结果是否正确。

  (三)平均每天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①理清思路,列出算式:24.925

  ②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③教师设疑:在计算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24个十分之一用25除,不够除,怎么办?

  (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当24个十分之一用25除,时不够商1个十分之一,把24个十分之一看成低一级单位的数,再添0,是240个百分之一,再继续除)

  ④巩固练习:小电脑你会计算132吗?

  (四)总结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

  师:通过解决三峡工程中的数学问题,谁能说一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三、自主练习,巩固应用。

  1、第107页第1题,应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既巩固计算方法又进一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2题,教师巡视知道算法有困难的同学。集体订正时,强调小数除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3、第5题:巩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计算难点。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纠正。

  4、第9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5、第3、6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并列式解答。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讨论:计算小数除法时,商在什么情况下小于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P8第1题。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及建立符号意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师:同学们吃过肯德基吗?

  生:(......吃过......)

  师:那你们谁能说出肯德基的字母表示?看谁平时能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手回答。

  生:(一个老头,KFC)

  师:非常好,看来你非常善于观察。

  2、师:平时有同学玩过扑克吗?你知道它们中的J、Q、K是什么意思吗?

  生:(玩过......代表11、12、13.。)

  师:还有,生活中我常常听见有同学说这样的话:我都讲了N遍了,你怎么还不会!N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遍)

  3、师:以上这些字母都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语文上的鲁迅写的小说《阿Q正传》,英语上UK是英国的简写,等等非常之多。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好处呢?

  生:(简洁,方便,便于记忆)

  4、师:比如我们以前学习的交换律a+b=b+a等,这些字母表达式,非常简明易懂的把数学中的规律给表达出来了。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数学领域里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数量和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

  师:摆1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用2×3根小棒,那摆3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摆4个三角形用小棒的根数是()×3呢?依次类推,照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生:不能)

  师:那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三角形的个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吗?

  生:①摆几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有几个3.

  ②小棒的根数总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

  ③可以用三角形的个数×3表示小棒的根数。

  师: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小棒的根数是()×()

  板书:摆a个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是a×3

  师:追问,a个三角形究竟是指几个三角形?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可以表示小数吗?指出:这里的a可以是任意的自然数,但不能表示小数。

  师:像这样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用a表示,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表示,但这些字母表示的.数是有一定限制的。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

  师:听懂题目的意思了吗?用什么数量关系来列示呢?

  师:课件出示,依次表示行驶50千米,74.5千米,b千米后所剩的千米数。

  追问:这里的b可以表示哪些数?b能大于280的数吗?

  师:小结,这里的b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但都因是不大于280的数。并且如果知道b的数值,就可以求出剩下的千米数。课件出示。

  3、练一练第2题。

  课件出示,指明读题,独立填表,学生填表后追问:这里的a可以表示怎样的数?a=10,妈妈多少岁?如果a=15呢?

  4、教学例3

  师:大家还记得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

  师:课件出示,如果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你能写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生: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a×4.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

  师:板书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

  直接指出:具体的数与字母相乘时,通常采用简便写法。如a×4或4×a都可以把×简写成“。”。写成4.a;或者省略乘号,写成4a.在省略乘号时,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两个字母相乘时,通常也采用简便方法。如a×a既可以写成a.a,也可以写成,读作a的平方。反之a的平方表示a×a,那b的平方呢?m×m呢?

  生:......

  师:指出,刚才大家写出的C=4a和S=a,这里使用的字母都是数学里已经规定的,一般不用其他字母替代。

  师:如果a×1或1×a怎样简便书写?

  指出,一个字母与1相乘时,写法可以进一步简化,直接写a。

  三、实际应用,内化拓展

  挑战一

  课件出示练一练1

  教师强调简写方法,学生审题,举手回答。

  挑战二

  课件出示练一练3

  独立完成,交流讨论。

  挑战三

  练习十八第一题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b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呢?

  指出:这里的a表示的是单价,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b表示的是本书,只能是整数。

  挑战四

  练习十八第二题

  先说说题目中x,y分别表示什么路程,再独立完成填空。

  挑战五

  练习十八第三题

  学生读题,举手填写,师生共同分析。

  四、回顾总结,感悟延伸

  1、课大家掌握了什么?(举手回答)

  2、介绍“代数之父”韦达。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P113第1题及练习二十五第2、3、13、14、2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构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熟练、正确地进行笔算小数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积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关的小数乘法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题组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正确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积与因数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合作题组练习,使学生自我意识中建立小数乘法的知识网络,并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各个知识点,在思维中理清各知识之间的联系。

  难点:深刻理清积与因数的联系及培养合作意识和数学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复习归纳,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生独立做一做

  师生交流小数点的移动的规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3页第1题(1)。

  二、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元旦节,老师家搞了一次小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的购物清单吧!

  出示购物清单:苹果每千克2.5元,买了4.8千克;

  买了3件同样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师:从清单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你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算苹果的总价和玩具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

  师:谁来说说苹果的总价你是怎么解决的?

  (先让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让他说说2.5×4.8是怎样算的,师:那也就是说,计算小数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书:计算方法

  师:玩具的单价你又怎么解决的?(再让一个学生说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忆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算算糖果的单价吧。教师巡视,算完后汇报方法。22.32÷1.2

  师:也就是说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必须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像这里的22.32÷1.2就要转化为223.2÷12,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师:这几道题在计算时该怎么转化呢?

  除法法则:一看:看看除数是几位小数。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数位(把除数转换成整数)。三对齐: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同学们刚才算的三道题到底对不对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说验算的方法)

  师:小数乘除法的验算与整数乘除法的验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时练习: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

  三、整理和复习小数乘除法的简算

  师:刚才我们用竖式算出了苹果的总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数的特征,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试试吧!

  (巡视,选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指名说简算依据。)

  师:看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板书:运算定律)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3、13题。

  四、复习取近似数

  师:既然是元旦节就要有节日的气氛,老师准备用彩带布置家。我们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带做花环,彩带每卷长7.5米。

  (1)需要买几卷彩带?40÷7.5=5.333…(卷)≈6(卷)

  师:5.333…是循环小数,而且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板: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师:这里要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板书:取近似数:进一法)

  (2)一卷彩带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3.18×6=19.08(元)≈19.1(元)(板书: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个花环,40米彩带可以做多少个花环?

  40÷1.5=26.666…(个)≈26(个)(板书:去尾法)

  师:取近似数就有三种方法,同学们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哟!

  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4题。

  五、混合运算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棒!这么快就把清单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了。老师这也有两道题目想请你们帮忙算一下,好吗?比比看谁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学生汇报时要说运算顺序。)

  师: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师:看来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板书: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五第2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分析:领先的运动员与最后的运动员相遇时,两人跑完了2个3km即6km,所以两人的相遇时间可以用两人跑的总路程6km除以两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时离返回点的距离可以3km减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领运动员跑的路程减去3km求得。(10分钟,100m)

  七、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乘除法进行了整理与复习。谁来说说我们主要复习了哪些知识?这节课你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业:

  (1)教材第113页第1题

  (2),练习二十五第3、5、6、16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除法复习课

  因数→整数计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数→整数一看、二移、三对齐

  运算定律

  小数乘除法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数进一法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算理

  教学目的:

  1、复习小数的组成和意义,为小数乘整数作准备。

  2、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重点让学生理解将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在得出积后再还原倍数的方法。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口答:

  0.517=()×0.1+()×0.01+( )×0.001

  0.909=()×0.1+()×0.01+()×0.001

  8个0.1与2个0.01组成小数()

  9个0.01与7个0.001组成小数()

  0.5=()×0.1=()×0.01=()×0.001

  10×0.1=()10×0.01=()100×0.001=()

  30.07÷10=□ 0.062×1000=□

  3 .732×10=□ 37.32÷100=□

  小结:小数的意义,为小数乘整数打下基础。

  二、新授

  1 、出示课件

  创设了一幅小胖画的浦东景色的儿童画。

  师:这幅儿童画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能算出这幅儿童画的面积吗?

  2、师提示:这里有3种方法,你能告诉我他们是怎么得出结果的。(演示课件)

  让学生分组各讨论一种算法。

  小结:小胖是通过数的组成;

  小巧是将单位变小,数字变大,使算式变成整数之间的乘法,再将积按小数点的移动将单位变大数字变小;

  小亚是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成整数,在得出积后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3、试探练习

  完成书本的8页试一试1、2,让学生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说明算理。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用了其中一种方法得出了结果,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哪种更实用,更方便?

  得出结论,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倍数到整数,再从积里缩小相同的倍数最方便,它只改变一个数的大小,利用整数的计算法则继续计算,比较可操作。

  三、练一练

  1、口答:

  ①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②0. 7×3表示();3×0.7表示()。

  ③计算2×4.8当把两个因数看作2×48时,积要();为了使积不变,乘得的积应该()。

  2、完成第8页先估算,再计算

  6×0.9 1.8×2 7×3.5

  要求学生做在书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小数乘一位整数的乘法?

  五、作业

  六、板书

  小数乘一位整数

  1、数的组成

  2、同时扩大两个因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3、扩大小数的倍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P28例4及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难 点:把小数除法化成整数除法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迁移转化,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1.接龙游戏。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学生:喜欢!

  教师: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哪个组表现最好,好吗?

  (出示四组下面这样的'题目进行接龙游戏)

  (1) 0.78扩大到原来的10倍是 ( )。

  (2) 9.38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 )。

  (3) 6.73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是( )。

  (4) 0.023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 )。(表扬表现出色的小组)

  2.心算,判断出下面各式的商是否一样?请说明理由。

  270÷90= 27÷9=

  教师:你们真棒,能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来思考,今天我们学习的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就可以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进行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教材第28页例4的情境图。

  教师:从图画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奶奶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图画,可能会说出:

  (1)奶奶编一个“中国结”要用0.85m丝绳;

  (2)这里有7.65m丝绳;

  (3)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

  2.教师:要求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应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7.65÷0.85= (个)。

  教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该如何计算,然后组织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板书边讲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它的100倍,使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并相互检查。

  教师强调:采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在竖式中把小数点和没有用的0划去。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先组织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教师指3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一填。

  0.12÷0.03=( )÷3 0.28÷0.07=( )÷7

  0.01÷0.16=( )÷16 0.314÷( )=31.4÷18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3.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68.6 m,是第二根绳的3.5倍。第二根绳长多少米?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列式并计算,小组内交流并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1、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三角形的面积的练习。通过这节课的练习,第一要让你们进一步熟练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第二能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要看一看,比一比,哪些同学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学得扎实,学得灵活?

  二、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

  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DC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三角形ABD的面积

  BD边上的高→这个高也是三角形ADC的高

  BD的长三角形ADC的面积

  DC的长

  规范解答:h=2S÷a S=ah÷2

  =2×20÷5 =3×8÷2

  =8(cm) =12(cm2)

  答:三角形ADC的面积是12 cm2。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3~94页练习二十第5、7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0—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5×4。

  2、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展开教学

  1、教学例1。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追问:你觉得按这样的顺序计算正确吗?能联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吗?

  比较分别计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提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三步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左边一组题,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练习后,试着解释两道题得数相等的道理。

  (3)出示右边一组题,让学生先按顺序计算,再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要求书法组和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要先算出哪个组的人数?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组织反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附录部分)

  1、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例题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练一练108页,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五、布置作业

  2、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2、通过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学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将学习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1、出示109页习题插图和问题,明题意尝试列出算式

  (1)先让学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知道什么?

  (2)根据大家对题意的理解,那么要求一支钢笔和一个订书机总共多少元该我们可以怎样运算?你有几种方法进行运算?

  【让学生自己先在本子上列出算式不计算结果,然后和同桌讨论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总结方法,并板书出各种方法。】

  2、交流探究结果,并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算式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说说自己列式时的想法。

  3、自己列出的算式进行计算,最后交流计算结果。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两步混合运算算式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根据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先算?【通过该教学点让学生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4、教学“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1)学生列式计算;

  (2)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5、总结运算顺序: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

  (1)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2)加以归纳形成清晰的认识。

  三、巩固提高1、完成书本练一练

  让学生明确题意然后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信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四、适当总结,完成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剩余习题和第6题(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完成)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把握,引导学生自己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2。在学生产生疑问时使学生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用小括号的必要性和作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引入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到百润发大卖场买了一件80元的T恤,我一共带了100元,你们帮老师算算剩下的钱我还可以买5元一双的袜子几双?学生计算,然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根据学生可能列出的算式进行灵活的引入,并板书课题。

  例:【如果学生情况全部是:100-80=20(元)20÷5=4(双)分步骤做那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都是用分步骤的方法进行计算的,那么我们能否用一个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知识—『课题』】

  二、探究新知,明确算法

  1、确定计算方法可能一: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除了分步做外,可能还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组织学生充分感受。

  组织学生讨论:解决例题中问应该先算什么?列成这样的综合算式对不对?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解决哪一步必须先算的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第34页。

  可能二:在学生自己探索引入题的时候,也有可能有“(100-80)÷5”这样的算式,这时要让学生说明他的想法,一定要说明为什么要在“100-80”加一组括号,用意是什么?学生说明后,立即表扬这样的学生,并让学生开始自学课本第34页。

  2、让学生充分感受需要改变这个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组织讨论:在自学过程中你明白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3、组织学生感知明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试一试”,可以指名2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书上,最后校对结果并再一次明确运算顺序。

  三、巩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应该先算什么?

  (2)、任意选择2题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集体校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分组完成每组算式,并让3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3组题;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题,说说运算顺序的不同,并校对结果;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读题,尝试自己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指名2位学生进行计算【可以选择性地选择学生板演,一差一优有利于发现问题】;

  (2)就板演结果进行校对结果,口头统计学生错误情况,并指出错误同学的错误,明确为什么要用小括号的理由;

  四、简单总结,完成作业P35“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4、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8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240÷40+20×2=890-30÷3×5=400

  90-30÷3×5=100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变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练习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12、280÷35的简便算法:75×12=(25×4)×(3×3)=100×9=900280÷35=280÷7÷5=40÷5=8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1、(3+3)÷(3-3)=6÷0=6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变成“[(3+3)+3]÷3”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第6、7、8题

  其中第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

  师:你们是怎样按键计算的?

  (学生回答按键顺序:26.75×30.9 =)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开始,先按整数部分,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分的数。

  2、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28页的第2题)

  42.8×57.93=()15.105÷2.5=()

  0.256×0.45=()1.311÷6=()

  90×3.806=()287÷0.082=()

  问:说说你是怎样操作“0.256×0.45=”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操作方法?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没有可以用这样方法的?

  “287÷0.082”中的哪个“0”可以省略不按?

  3、师:你们喜欢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为什么?

  (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

  探究二: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积或商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2)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 1111122222222÷33333334=

  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数位太多,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从这一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出示题3,用计算器计算下面每组题的前四题,找出规律后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① 2×9.9= ② 1÷11=

  3×9.99= 2÷11=

  4×9.999= 3÷11=

  5×9.9999= 4÷11=

  6×9.99999= 5÷11=

  6×9.999999= 6÷11=

  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三、课内练习:

  1、出示:题4

  用1,2,3,4,5,6分别除以7,会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结果,请你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师:这一组题目的商都是循环小数,都是由1,4,2,8,5,7六个数字组成,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师:那么被除数是8,9,10,11,……时,商的小数部分分别与这六个算式中的那些算式对应呢?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8÷7= 9÷7=

  10÷7= 11÷7=

  12÷7= 13÷7=

  学生集体练习,交流反馈

  2、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找出规律在算出后面的题。

  (1)1×1=(2)1÷27=

  1.1×1.1= 2÷27=

  1.11×1.11= 3÷27=

  1.111×1.111= 4÷27=

  1.1111×1.1111= 5÷27=

  1.11111×1.11111= 6÷27=

  1.111111×1.111111= 7÷27=

  1.1111111×1.1111111= 8÷27=

  3、先用计算器找出规律,然后直接推算。

  (1)4.2÷6=(2)11.22÷3.4=

  44.22÷66= 111.222÷33.4=

  444.222÷666= 1111.2222÷333.4=

  4、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出示:1+2+3+4+……+98+99+100=?

  师:答案是几呢?你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看谁算得快?

  (请口算的小朋友介绍计算方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问:这道题你觉得是口算的方法简便还是用计算器算简便呢?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计算,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这样不但减轻了我们计算的负担,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规律。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28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材第110 一112 页的内容及第113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2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

  3 .通过学习回收有用垃圾的计算,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重点难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两周前,老师布置了一项调查、收集资料的作业:调查自己生活的社区主要有哪些生活垃圾?每种垃圾大约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哪些垃圾可以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同学们可以以生活的社区为单位分组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在下表中:

  (二) 教学实施

  1 .交流调查情况,并提出问题。

  请学生将课前调查的`情况进行交流,触发联想,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融人环境教育中。然后老师把某个小组调查好的一份统计表用投影仪显示出来。如下表:

  老师:我们知道纸张和废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 + =

  2 . 探讨" + "的算法。

  (1) 尝试计算" + "。

  老师巡视,然后将学生中的几种不同算法列举在黑板上。

  ① + = + = =

  ② + = + =

  ③ + = = =

  ( 2 )集体。

  让学生分别对上述三种计算方法进行。达成共识:第一种算法正确,但不简便。将 和 通分时,没有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而是找它们的公倍数,所以计算时数据较大,结果还要约分。第二种算法既正确又简便,先找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通分后再相加;第三种算法不对,算理错了。两个分数的单位不同,一个是 ,一个是 ,单位不

  同的两个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老师用图加以说明:

  ( 3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集体的基础上,老师用课件动态显示 + 的计算的过程,边演示边说明:由于10 和4 的最小公倍数是20 ,所以把圆平均分成20 份,这样 变成 , 变成 ,所以 + = + 。

  老师:通过计算 + ,谁来说一说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怎样相加?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打开教材第110 页,让学生将自己表述的语言和教材上的文字语言进行对照,学会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归纳异分母的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3 .教学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 1 )由验算引人异分母分数减法。

  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先做左边的两道小题。

  - = ( ) - = ( )

  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验算,方法有两种:一种重算法(将原式再算一遍);一种逆算法,逆算关系有两种,学生多数会用此法验算。

  ① 利用关系式"减数+差=被减数"。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② 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

  因为 - = - = ,所以原式计算正确;

  因为 - = - (结果为负数),所以原式计算错误。

  学生完成后,集体讲评。利用实物投影将上述两种不同的验算方法展示出来,然后请学生表达计算的过程。当学生说到利用关系式"被减数一差=减数"进行验算时,着重让他们说一说 - (先通分,将 化成 )。

  在学生说算法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归纳:异分母分数相减,也是先通分再相减。

  ( 2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2 题中右边两道小题。

  老师:"你会验算右边两道小题吗?请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验算过程。集体反馈时,先请板演的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验算,然后请用"和一个加数"的方法进行验算的同学说一说,如何计算是 - 和 - 。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减法中去。

  老师:通过计算 + 、 - 等算式,你能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让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 3 )说明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老师指着学生验算的4 道题目,提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主要有哪些?它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吗?

  4 .完成教材第111 页例1 的第(2 )题。

  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集体订正书写过程。

  5 .完成教材第112 页"做一做"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每道题中两个分母的特征,是特殊关系的直接找出最小公倍数。

  6 .完成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 一4 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四)思维训练

  1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找出规律。

  + + = + + + = + + + + =

  应用上面的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式题的得数。

  + + + + + + =

  2 .想一想,哪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是 ?

  + =

  (五)课堂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时,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注意在通分时,为了计算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1-09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