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7 09:02:06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必备】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篇【必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独立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三、请学生总结,也可质疑。

  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四、独立练习 P31 7-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 30 4/4+1 =24(千克)

  3051=6(千克) 30 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 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会画对称轴,深刻理解对称轴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并总结出画法,加深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教学中让学生先想象已知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及整体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难点:

  经历画图的过程,掌握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

  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观察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两边对称、大小相等、距离相等、方向相反。

  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这些特征继续学习轴对称的知识。

  [板书课题:轴对称再认识(二)]

  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①。

  师:看这幅图,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的一半。

  预设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师:请同学们在头脑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么样的,整座房子应该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上面情境图中的图②)

  这是淘气根据轴对称的知识画出的房子,他画得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进行交流。

  预设生1:淘气画出的房子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画得不对。

  生2:房子下面最左边一点到对称轴有2格,最右边一点到对称轴也应该有2格,所以他画得不对。

  3、补全轴对称图形。

  (1)尝试画图。那么怎样在方格纸上根据轴对称图形已有的`一半画出它的另一半呢?请同学们在下图(教材23页中间例题情境图)中试一试,再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学生画图、讨论,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将学生画好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请画得正确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4、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三是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5、画出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教材23页下面例题)

  (1)独立解决,先与同伴说说自己的画法,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找出每条线段的端点,画出所有端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再顺次连接这些对称点。

  (2)思考:比较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

  师小结:这两个问题画图的方法相同。不同点在于第二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对称轴在图形上,第三个问题给出的图形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对称轴在图形之外。

  设计意图:在合作交流中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学以致用画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巩固所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巩固练习完成教材24页"练一练"1、2题。

  [课堂总结]

  轴对称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给了我们许多美的享受,课后要多观察,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布置作业]

  学练优,教材24页"练一练"3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循环小数。(教材第15~16页)

  教学目标

  在自主计算的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2.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3.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c难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能指出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小丽到动物乐园游玩时,被动物乐园知识窗中的信息吸引住了,我们一起看看去。(出示课件:情境图)

  关于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自主探究

  1.独立计算。

  生:蜘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平均每分爬行多少米?

  师:关于这两个问题,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回答:73÷3,9.4÷11。

  教师板书。

  请同桌两位同学每人计算一道题,独立进行计算。 2.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师: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73÷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3;9.4÷11的余数“6”和“5”总是交替出现。

  师:计算到教材中的步骤后,你认为还用往下计算吗?认为不必继续往下除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不必往下除了?

  指名让学生回答,说明不必往下除的理由。

  师:怎样表示73÷3,9.4÷11这两道题的商呢? 3.共同探究循环小数。

  师:我们把24.333…,0.85454…这两个小数与我们过去所见到的小数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小数部分是无限的。

  师:观察这两个小数,它们的小数部分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观察到的特点记录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和汇报。

  学生汇报:24.333…的小数部分的3总是重复出现,0.85454…的小数部分的5、4总是重复出现。

  师:下面我们共同概括这些小数的特点,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这些小数的特点,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你认为该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循环小数吗?

  学生回答。

  4.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师: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如果保留两位小数,你认为约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约是0.85。

  师:怎样表示呢?生:0.85454…≈0.85 5.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1÷2 1÷3 1÷5 1÷7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老师小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循环小数,而且能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呢?跟大家说说吧!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0.85454…≈0.85

  教学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体验“循环”的含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算一算、观察、比较、讨论,学生获得了循环小数的概念。

  3.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作业设计

  A类

  1.下面哪些小数是循环小数?

  0.666… 3.27676… 10.7878 3.1415926 4.003636… 2.计算下面各题,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5 2.75÷6 289÷90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计算商是循环小数的除法算式;能力要求:熟练说出循环小数,熟练运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B类

  3.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2.188… 2.1818 2.81 2.1818…

  4.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多少个礼盒?

  (考查知识点:认识循环小数;能力要求:熟练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0.666… 3.27676… 4.003636…

  2.2.75÷6和289÷90的商是循环小数0.8 0.46 3.21

  B类:

  3.2.1818<2.1818…<2.188…<2.81 4.25÷1.5≈16(个)教材第16页练一练

  1.196÷3≈65.33(千米/时) 131÷5=26.2(千米/时) 241÷6≈40.17(千米/时)循环小数有65.333…,40.166…。

  2.0.666… 1.48383… 0.1875875… 0.333… 0.111… 3.0.375 1.33… 1.428571428571… 0.5 1.29090… 0.044… 0.111… 0.833…

  商是循环小数:4÷3 10÷7 14.2÷11 0.4÷9 1÷9 5÷6 4.1时=60分100÷60≈1.67(千米)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

  教法学法: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直观演示、引导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探索、练习过程中学会小数的简便计算。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简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做题的技巧。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那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旧知巩固

  师:上新课之前先来考考大家。看谁算得快。(学生完成练习卡上的第1.2题)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同学们算得真快,那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谁算得巧。(学生完成练习卡上的第3题)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和结果。

  三、游戏探知

  师:谁来说说你们刚才完成的三道题分别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的呢?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师:同学们,你们会唱“找朋友”这首歌吗?

  师:下面我们就来边唱这首歌边做“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同桌讨论,协作完成。计算下面各题,找出计算结果相同的式子用等号连接。

  1.2 × 0.7 0.8×(0.5×0.4)2.4×0.5+3.6×0.5

  (0.8×0.5)×0.4(2.4+3.6)×0.5 0.7×1.2

  师:同学们,他们的好朋友都找对了吗?

  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后,纷纷举手)

  师:说得太好了,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什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你们真聪明,又肯动脑子。刚才通过我们的探索,大家知道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几道题。

  四、例题讲述

  师:(板书)(1)0.25×4.78×4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看看这道题能不能用简便方便计算,怎样算简便,请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并思考你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教师巡视,参与其中,共同研讨)。

  让学生在班级汇报交流。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能不能简算?怎样简算?为什么?

  师:(板书)(2)0.65×201

  (学生再次观察,思考,并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乘法交换律和分配律对小数乘法进行了简便计算,大家都掌握得很不错,那接下来就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去“过关斩将”,解决更多的难题。

  五、课堂练习

  (1)0.31×2.5 - 0.24先算()

  A.加法B.减法C.乘法

  (2)3.6×4.5+3.6×5.5可以运用()进行简算。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1.8

  =50.4×0.1

  =5.04

  (4)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方法算的用简便方法算。

  1.5×102 1.25+4.6+0.75 4.8×0.25 2.33×0.5×4 2.5×0.5×0.4×2 0.8×7.5×1.25

  (5)丽丽送给希望小学99名同学每人一套12.8元的文具。丽丽一共花了多少钱?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已经明白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比较、概括、类比迁移的数学思维能力,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

  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出示书上的挂图,交流预习作业

  (1)获得哪些信息?

  (2)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0.28×0.28=

  2.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掌握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时间10分钟)

  探讨0.28×0.28=

  (1)学生尝试练习。

  出现什么问题?(不够四位)怎么解决呢?在小组内讨论,找出方法。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3)说说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追问:你怎样点上小数点?“0.28×0.28”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

  2.总结方法。

  归纳:计算小数乘小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分钟)

  基础题:“练一练”

  1.集体交流,重点指出: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提醒学生积的小数末尾有0时,要先点小数点,然后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简化。

  专项题: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直接根据每栏中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得小数位数。

  先示范比较表中第2栏与第1栏的因数,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分别等于第1栏的两个因数除以10,所以积应该等于720除以100.

  整合题:练习十二的第6、7题

  第7题要求说说列式时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猜测、实验、数据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摸棋子活动,在用可能性描述事件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生谈话,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引出把6个黑棋子,4个白棋子放在盒子中和“说一说”的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由围棋子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入学习活动,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摸棋子活动的准备。)

  二、摸棋子实验A

  1、教师提出摸棋子的活动和用“正”字记录黑白棋子的出现次数的要求,全班同学轮流摸棋子。

  (设计意图:学生猜并摸出棋子,亲身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2、交流学生统计的情况,把结果记录在表(一)合计栏。

  (设计意图: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面的交流作铺垫。)

  3、提出:观察全班摸棋子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从全班统计结果的描述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为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积累直观经验和素材。)

  三、摸棋子实验B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9个黑的,1个白的,会出现什么结果?学生发表意见后,全班进行摸棋子实验。然后整理统计记录。(设计意图:改变事物的条件,让学生猜测,再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理推理能力,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2、让学生观察描述统计结果。

  然后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黑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观察描述摸棋子结果的过程中,感受摸棋子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子的次数和盒子中放的这种颜色的棋子个数有关系。)

  四、摸棋子实验C

  1、提出:如果把盒子中的棋子换成1个黑的,9个白的,让学生猜一猜摸中哪种颜色棋子的次数多,再摸。然后整理统计结果,填在表(三)合计栏中,并和大家猜的`结果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活动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猜测、实验,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出: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次摸出白色棋子多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两次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中,再次体验到,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可能性和放入盒子里这种颜色棋子的个数有关系。)

  五、可能性大小

  1、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摸中哪种颜色的棋子的次数跟盒子中棋子个数有关系吗?得出盒子中哪种颜色的棋子多,摸中的次数就多,反之就少。

  (设计意图:在亲身实验的基础上,认识盒子中放棋子的情况和摸棋子结果的关系。)

  2、教师介绍可能性大小的含义。鼓励学生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的结果。

  (设计意图:理解可能性大小的部分意义,学会用可能性大小描述实验结果。)

  六、课堂练习与问题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身边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体会数字编码可以表达一定的信息,并知道数字编码的一般特点。

  2、通过开展对相关编码信息的探索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其应用价值,初步体验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难点:

  感知数字表达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数字与信息的联系)

  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与数字打交道。比如说,(出示“1”)提问:一件礼物,一个苹果,一张报纸……这里的“1”表示什么?

  提问:可以表示数量和顺序么?你又分别想到了什么?

  (小结:数字组成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些信息,也可以用来编码,同样传递了一些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数字和信息。

  二、初识编码,感知特点(说一说)

  交流电话号码信息――感受数码

  ⑴师:像110这样特殊的电话号码,生活中还有很多,你能说一说吗?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小结:其实不管是特殊的电话号码,还是普通的电话号码,这些由数字组成的编码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探索编码,感悟方法(看一看)

  观察:跟上一封相比,有什么区别?(多了邮政编码)

  问:你知道为什么要加上邮政编码呢?(学生回答后放录像)

  问:看完录像谁再说说为什么需要加上邮政编码?

  谈话:邮政编码也是一种数字编码,它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别小看这6个数字,它可是表达了丰富的信息呢。谁大胆试着说说看这6个数字都表达了哪些信息呢?

  介绍邮编的相关信息

  ⑴师:21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210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邮区;2100表示南京市邮局表示江苏省苏南地区南京邮区; (板书)规律

  四、解读编码,感受价值(比一比)

  研究身份证数码

  ⑴出示身份证图片

  师:从邮政编码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所在地的相关信息,如果想了解这个人的个人信息,需要知道什么编码?

  1、你能从这几张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他们的出生日期吗?

  2、猜一猜,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哪个是小明的?

  ⑵练习解读身份证信息。(出示一张身份证)

  师:你能把身份证上的信息填写完整吗?

  师:你觉得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

  五、总结收获,介绍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其它运用。

  谈话:在生活中,有时候人们还用字母或文字、和数字来组合成编码表达信息?比如……(出示相关图片)

  介绍:条形码火车票Z表示直达车,车牌苏A表示南京,图书I表示文学,/前表示出版社编号,/后表示图书馆流水号。

  ⑵提问:用这些编码来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

  你还在哪里见过用数字编码的呢?

  假如生活没有数字,将会……

  师:数字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这么重要的作用,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编呢?编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在一定范围里,简洁,唯一,有规律。

  ⑴ 出示第1个问题

  师:房间的编号中要包含哪些信息?

  一楼第三个房间该怎样编?四楼第十个房间呢?十楼第九个房间呢?

  ⑵ 出示第2个问题

  明确小组活动要求。

  ⑶集体汇报交流。

  请在小组内讨论出方案,再试着编码!交流时写出代表你自己的编码。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自主编码,同时让部分学生到黑板前展示自己设计的编码,并解释说明,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六、回顾过程,总结经验

  师: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数字与信息。在活动中你觉得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91页《三角形的面积》,92页例2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红领巾、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各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复习铺垫是小学数学重要的环节,对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新知的探究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猜谜语:一块布料三角样,颜色鲜红真漂亮。少先队员才能有,每天佩戴不要忘。学生猜谜。

  3、创设情境:要想做这样的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呢?也就是计算什么?

  4、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猜谜,以及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活动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要求:请你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图形,快来试一试吧!小组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活动二:观察讨论,完成下面的实验记录。实验记录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

  1、三角形的底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 ),三角形的高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 ),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3、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X( ),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小组活动,然后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推理、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权力还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顺利实现原有数学知识结构的扩充和新知结构的建立,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方法的内在魅力。】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例2:学校计划做的红领巾的底是100㎝,高是33㎝,红领巾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做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既解决了课前的问题,还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习能够方便生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巩固应用,举一反三。

  第一关:辨一辨。

  1、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关:指出下面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说出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单位:厘米)

  第三关:制作两个这样的交通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第四关:求出下图中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智慧闯关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课件出示: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你感觉自己今天表现如何?

  (4)我还想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我评价,接着让学生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同时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117页例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多媒体教室上课情境图。

  【师】这是上多媒体课的情景,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单独桌子,教室的前面 是一个控制台,控制台的左下方是一个座位表。如果哪个同学有问题要问老师,只要按一下秘书桌上的按钮,座位表上相应位置的红灯就会点亮,老师就知道谁要发言。

  【师】播放动画。这时,红灯亮了,是谁提问了呢?

  【生】(看课件中红灯亮的位置)是张亮在提问。

  【师】那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哪一位同学是张亮吗?那们就来找一找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板书】第二章 位置 第1节 确定位置

  2 探索新知

  [1]寻找张亮的位置

  【师】课件展示多媒体教室全景大图,请同学们仔细研究座位表和同学们座位间的`关系,找一找哪一位同学是张亮。可以看教材19页,在教材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

  【生】在教材上寻找张亮的位置。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这就是张亮呢?

  【生】红灯亮的是第二列第三行,学生座位中第二列第行的就是张亮。

  [2]明确行列的含义

  【师】张亮是在第二列第三行吗?

  【课件展示】同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列”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 “行”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

  【师】同学们,张亮是在第二列第三行吗?

  【生】是。

  【板书】(第2列、第3行)

  [3]认识数对

  【师】为了表示方便,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括号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中间用逗号隔开。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师】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生】括号里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板书】(2,3)

  [4]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你能用数对来表示王艳同学的位置吗?

  【生】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

  【师】括号里的3和4表示什么呢?

  【生】3表示王艳在第三列,4表示在第四行。

  【师】你们能不能用数对表示赵雪的位置呢?

  【生】赵雪在第四列第三行,用数对表示是(4,3)。

  【师】括号里的4和3表示什么呢?

  【生】4表示赵雪在第四列,3表示在第三行。

  【师】赵雪的位置能用数对(3,4)表示吗?

  【生】不能,赵雪的位置在第四列第三行,而第三列第四行的位置是王艳。

  【师】看来,数对(3,4)和(4,3)不仅是数的顺序不同,它们表示的位置也不同,所以我们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规则,数对前面的数字表示——列,后面的数字表示——行。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写一写孙芳,周明,李小冬的位置。

  指定一个学生上白板上写。

  [5]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老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6]巩固拓展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的情况,你知道有哪些吗?

  【生】举生活中用数对确定位置的例子。

  【课件展示】1、楼宇案例门上表示几层几号的按钮。

  2、电影院里的座位——几排几号

  3、象棋棋盘

  [7] 课堂练习

  1、用数对(3,2)表示。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几个图案的位置吗?

  参考答案:

  苹果用数对表示(4,3);西瓜用数对表示(2,1);香蕉用数对表示(4,1);樱桃用数对表示(2,3)。

  2、下图是国际象棋。

  (1)她是怎样确定棋子位置的?

  (2)你能像她那样说一说每个棋子的位置吗?

  参考答案:白方的“王”从左向右数在“e”列,从下往上数在“1”行,所以用数对表示为(e,1)。

  [8]课堂小结(PPT投影)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大有收获,谁来说一下收获呢?

  【生】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我知道竖排叫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板书

  第二章 位置 第1节 确定位置

  (第2列、第3行)——(2,3)

  数对 (3,4)

  (4,3)

  列 行

  竖排叫列,一般从左往右数

  横排叫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P107例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应用规律解决稍难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一、课前准备。

  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次、()次、()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2、刘翔110米跨栏的图片,学生动手设计:在110米的跑道上,每10米放一个跨栏,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跨栏?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树的棵数是()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2、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树的棵数是()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三、应用规律。

  1、阅读课本107页的例2,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小路的两端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需不需要栽树呢?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3、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例2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4、发现规律。

  (1)说今天的发现。

  如果要在两个物体之间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1(单边)

  (2)说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情况一:棵数=间隔数+1(单边)

  情况二:棵数=间隔数-1(单边)

  5、小组讨论

  (1)已知棵数和全长胡情况下,怎样求株距?

  (2)已知棵数和株距的情况下,怎样求全长?

  四、学以致用。

  1、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3、第8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4、第6题,读题说说这道题什么样的植树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经历了探究,在探究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在应用中你懂得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总长÷()=()

  两端栽:棵数=()+1

  一端栽:棵数=()

  两端不栽:棵数=()—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P14练习三第4、6、7、8、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小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过程,熟练掌握小数乘法运算的简便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讲解。迁移推理,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

  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在计算中你有什么感受?(指4-5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

  学生说在小数的混合运算中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出示练习

  ⑴1.25×7.7×8=□×□×7.7

  ⑵6.1×5.4+3.9×54=(□+□)×5.4

  ⑶2.5×(10+4)=□×□+□×□

  ⑷13×10.1=13×(□+□)=□×□+□×□

  让学生在独立填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的依据,加深对乘法运算律的认识和巩固。(交流时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运用定律,快速判断。

  每组题中你只需在A或B中选一题来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你会选哪题呢?请你做在练习纸上。

  A、(8×5.27)×1.25 A、4.5 × 99 A、2.3×0.6+2.3×0.4

  B、(8×5.27)×1.24 B、4.5×100-4.5×1 B、2.3×0.6+0.4

  为什么选?运用什么定律?(汇报时指名中等学生回答)

  二、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练习。

  0.25×368×40 1.7×101 7.8×9+7.8

  5.5×9.8 12.5×2.5×0.8×4 19.7×5.3+4.7×19.7

  学生独立练习的同时,指名板演,做后共同订正。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⑴出示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6题。

  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分析:每箱有24瓶,每1.3元,则每箱要(24×1.3)元,图中一共有5箱,一共需要(24×1.3×5)元,该算式用交换律计算比较方便。

  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⑵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7题。

  完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指出板演学生是否正确。

  ⑶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三第8、11题。先理解题意,获取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方法。

  三.拓展新知。

  (1)说一说:7.69×101 2.5×(3.8×0.04) 0.125×72

  观察这三道算式,哪个数最引起你的注意?你马上想到了几?它的好朋友8在哪里?你能找到吗?

  小结:我们要找出能凑整的数时,要根据它不同的“藏”法,采用不同方法把它“找”出来。

  ⑵试一试:1.5×0.8+1.5×0.2 1.5×0.8+15×0.02

  第一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运用了什么定律。

  第二小题:能直接说出得数吗?还能直接用运算定律吗?为什么?。

  利用积不变,因数变化规律进行变形15×0.02=1.5×0.2,1.5×0.8+15×0.02=1.5×0.8+1.5×0.2出现了相同因数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小结:在不同的.情况下,要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技巧把数进行凑整,使计算简便。

  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

  每千克白菜0.45元,妈妈买了3.7kg,一共要付多少钱?

  学生思考:

  分析解答: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列出算式0.42×3.7≈1.67(元)

  教师提示:因为人民币的最小面值是“1”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中,“分”所对应的是百分数。所以在计算有关钱的问题时,即使没有要求取近似数,如果最后结果的小数位数多于两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24×1.3×5

  单价×数量=总价

  0.42×3.7≈1.67(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式子的过程,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作用。

  3、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的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数学的抽象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生: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用来表示常见的计算公式。

  3、师:同学们回顾的很好。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用

  二、探究新知:

  (一)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师:我们还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课件演示)

  小胖今年11岁,他想知道某些年后自己的年龄。

  2、师:你们会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呢?

  3、生:用列表的方法,每一年增加1岁。

  1、师:但是这样的话,方法比较繁琐,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就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几年后小胖的年龄吗?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汇总反馈:

  4、 小结:

  用字母可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时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5、师: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自学书本P44)

  6、完整写出,强调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时括号的运用。

  (二)试一试:

  1、师:学校举行图书义卖活动,图书一律3元一本。(课件演示)

  2、师: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次义卖活动一共筹集到的款项吗?

  3、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解决。

  4、汇报交流。

  如果用n表示卖出图书的数量,那么义卖活动共筹集到(3n)元。

  如果本次活动共卖出1300本图书,那么共筹集到3900元。

  5、 小结。

  一、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写出表示下面数量关系的式子:

  1) a与b的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b的3倍少c的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a除以b的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式子表示下面数量关系:

  1)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e米,面积是________平方米,周长是______米。

  2)某车间生产的男袜有a双,生产的女袜是男袜的6倍,女袜有______双。

  3)每瓶可乐a元,每瓶雪碧x元,9瓶雪碧比3瓶可乐贵__________元。

  4)一堆黄沙,每次运走b吨,运了5次,还剩8吨,这堆黄沙原有_____吨。

  (二)填表格:

  1、根据条件填下表:

  3、根据原有的橙汁-喝掉的橙汁=剩下的橙汁就可以填表了。

  课堂小结

  总结:

  师:说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发现了什么,对我们有何帮助?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课后习题

  作业设计

  练习册54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数学五年级上册总复习教案12-13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01-09

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3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