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7 14:09:23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荐]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篇[荐]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97,98页中的主题图和例题1,例2,以及第97~99页中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习二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以及图形的特征;通过操作活动(折纸)认识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形状的过程,了解它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具准备:

  一个长方形方框,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人一块直尺、一副三角板、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白纸和一个剪好的平行四边形、一个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平行四边形。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出平行四边形吗?(请同学到台上用鼠标边指边说,然后课件再呈现学生所指出的平行四边形。)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找到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 探究新知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教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喜欢)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方框)这个图形大家认识吗?(它是长方形)

  教师:对!这是一个长方形。老师握着这个长方形方框的两个对角,轻轻地拉一拉。变!变!变!这还是长方形吗?(平行四边形)对!这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你们想玩玩这个魔术吗?

  (2) 学生自己用硬纸条做的长方形方框来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师:同学们观察老师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同桌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同学们真聪明,真能干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么多!

  同学们,这些发现对吗?现在我们来验证我们的'发现,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首先我们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验证对边是否平行。

  汇报结果:对边平行

  现在我们再来验证一下对边真的相等吗?应该怎样办呢?

  生:测量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师:请拿出你们的直尺测量手中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

  汇报结果: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特点,它们是什么呢?

  (4)师:我们现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也知道它的对边相等且平行。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呢?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现在我们来学习平行四边形另外一个特征。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平行四边形跟老师做(折高)。

  师:打开平行四边形,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垂直于边)

  师:想一想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折平行四边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

  教师:对!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

  第99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全班交流,教师强调底与高的对应性。

  师:引导认识底

  3、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1)完成表格

  (2)归纳总结第98页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它们都有哪些地方一样呢?(它们都是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教师: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征,长方形、正方形都具备。

  我们通常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不稳定性。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能给大家讲讲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

  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4

  设计说明

  1.提倡算法多样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合理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优化算法。

  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多种算法,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优化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获得思维上的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纸卡 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歌手大赛》这个节目吗?

  (播放一段歌手大赛的比赛片段)

  师:比赛总是激动人心的,看!我们这也有一场比赛,5号选手和9号选手脱颖而出,那么最后谁能获得冠军呢?(课件出示教材16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5号选手 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总分:9.43分;9号选手 专业得分:8.65分,综合素质得分:0.40分)

  1.引导学生理解“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含义。

  (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包括音乐理论知识、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的得分)

  2.导入:谁一举夺冠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手大赛中的数学问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自主探究

  1.提出估算问题。

  谁能估算一下9号选手的总分大约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或与同伴讨论,尝试估算,然后交流估算的方法和结果。

  2.提出计算问题。

  师:谁的.总分高?高多少?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全班汇报计算方法。

  算法一: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算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通过计算得出:5号选手的总分高,比9号选手高0.38分。

  3.明确运算顺序。

  师:算式9.43-(8.65+0.40)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吗?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4.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5.拓展延伸。

  师: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1)课件出示:笑笑是这样做的,你能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吗?

  8.65-8.55=0.10(分)

  0.88-0.40=0.48(分)

  0.48-0.10=0.38(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知道0.1、0.01、0.001……分别表示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2、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里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计数单位。

  3、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小组长方形长2分米,宽1分米。彩带一个长8厘米,一个长14厘米。一支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际测量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些东西,你们看有长方形纸、彩带、铅笔。我想请你们当回小小测量师,小组合作先确定选择其中一样东西,然后量一量它的长度,再把测量的结果填到相应的表格内。

  刚才我发现在填表时有同学皱起了眉头,是不是有什么困难?(用米做单位不会填写)在测量时,2分米不够1米,不能正好用整米数表示。这可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分数表示,师及时肯定,对,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如果没有学生回答,提醒大家,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想想,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朋友——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同学们看了课题可能也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问题,现在把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出问题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这些问题需要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探索。

  小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大家看。你还在生活中找到的'小数了吗?谁向大家介绍一下。

  看来大家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而且我知道大家很聪明,下面就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来研究小数究竟表示什么意义。

  二、认识一位小数

  刚才已经有同学提出不够1米,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我们就举长方形纸为例来研究。哪个小组测量了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几分米?

  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你是怎么想的?也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由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演示一把米尺平均分成10分……)

  师小结:分米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分米是其中的份,可以用分数1/10米表示。板书:1/10米

  除了用1/10米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板书:小数再板书慢0.1米小数点红色表示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一

  那么长2分米又是几分之几米,板书:2/10米表示什么?(课件演示同上)

  用小数又怎样表示,谁会了,谁上黑板来写出这个小数?他写得漂亮吗?写时要注意什么?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二那么这个0.2米也表示把……

  请看大屏幕,在这把米尺上还能找到零点几米这样的小数吗?它们又表示什么?如0.3米(强调单位名称)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十份,表示这样的三份。

  (请一位指后再请一位)谁能找得更多?

  仔细观察: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分母是10,所以都读作十分之几。大家请看黑板十分之几分数写成小数又有什么特点?(零点几或者小圆点后有一位)零点几的这些小数小圆点右面有一位,我们把它称为一位小数。板书:十分之几一位小数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

  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量彩带的长,然后想想用米做单位怎么写,完成表格二。

  用整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

  用小数表示

  红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绿色彩带

  ()厘米

  ()米

  ()米

  (如果有困难可以寻求表格下面的帮助)一副图1厘米小数0.01米。15厘米=15/100米,也可以写成小数0.15米。

  学生小组研究。

  交流,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八。和零点零八。看来你有不同的想法。现在出现了两种声音,请你选择一下,并摆出你的理由。

  零点一四

  小结这两个分数都读作百分之几,板书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板书。

  四、认识三位小数

  1、刚才通过研究长方形纸和彩带用米做单位,我们发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2、那么猜想一下象0.001米、0.051米(板书)这些是几位小数?(三位小数)板书

  怎样用分数来表示?你是怎么想?

  951/1000米这个分数怎样用小数表示?

  交流后师小结:确实三位小数可以表示成千分之几。板书:千分之几三位小数

  请你测量你们数学书本的封面的宽是几毫米?交流

  146毫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表示是()米呢?

  五、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刚才我们在测量认识了小数,那么下面的图中你也能找到小数吗?(出示)并用分数表示?

  象1个圆、1张正方形纸、1个正方体……我们都看作整数“1”。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请大家观察这些小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点右边有哪些数位呢?请大家自学书本111页第一段。

  交流:通过自学你获得什么知识?在黑板上的这些小数中能不能选择一个说说你的收获。如0.14的1在()位。计数单位是()。

  六、展开练习,拓展延伸

  刚才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小数的意义是什么现在你知道了吗?真的吗?那我要检验一下。现在我们一起来勇闯三关好吗?

  第一关:下面张老师想带大家去文具店转转,好吗?(出示)练习本7角、橡皮筋5分、铅笔3角5分(拿出练习纸)

  你们能用小数表示出它们各是多少元吗?

  ①学生自主探究,再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完成练习纸一

  ②投影学生作业汇报

  7角还可以写成0.7元你是怎么想的?

  5分还可以写成0.05元,你认为他正确吗?为什么?

  3角5分还

  可以写成0.35元,(以上结合元角分联系分数说明)

  第二关:哪两只手套是一副?用线连一连。

  第三关:张老师最近去新开的联华超市买了一样东西,一把小尺,漂亮吧。现在就请你大胆猜猜它的价钱。

  我告诉你这把小尺不低于5角,不高于1元,请你猜猜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现在我告诉你它是两位小数。你猜可能是多少元?

  如果我告诉你它的十分位上是6。你估计是多少元?

  它的百分位上的数表示5个0.01。你说我买的小尺多少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成功猜测出了商品的价格。恭喜大家。

  三关练习都没有把大家难住。你们真不错。

  七、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大家知道了什么?

  那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数学家最早发明和最早使用小数的呢?

  我们真为古代的数学家的聪明才智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想你们也很聪明,只要大家好好学习,开动脑筋,也可以成为一个有创造的人。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活动,整理与疏通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弄清简便计算的来龙去脉,体悟到凑整思想。

  2.通过错例诊断、跟进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3.通过另眼鉴赏,从另一个视野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

  一、激活知识、整理疏通

  1.收集课前学生出的可以简便计算的试题。并校对反馈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对试题按一定标准分类。(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分类。)

  3.全班反馈。

  预计学生会出现如下几种请款

  (1)按照各种运算定律各一类。(五类,在黑板上贴出来)

  (2)按照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分成三类。

  二、查漏补缺、跟进练习

  1.猜测前测题中哪些题错误的人数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题出错的'统计数据,说一说感受。

  3.错例诊断:通过让学生圈一圈、想一想、评一评等诊断与反思手段,达到对知识的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运算定律与性质。

  4.渗透简便计算的策略多样化与优化。

  5.跟进练习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选一选

  1/381/38的正确答案选( )

  (3/7+7/11) 711的简便计算方法是( )

  三、回顾整理,提炼思想。

  对复习方法以及简便计算的思想作梳理与提炼

  四、另眼鉴赏,拓展提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喜爱的情境学习收集,整理数据,激活学习数学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

  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3、引导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想,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合作能力,体验合作的愉快。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是重视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重视统计思想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校运动会的场景吗?今天让老师带大家来看看动物园学校的运动会是什么样的'。

  (出示主题图)你们看操场上正在进行激烈的比赛呢!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看了动物运动会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大家看图说一说。

  (创设情境后,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2、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统计吗?收集数据,画表统计。

  (1)小组合作,画表统计

  展示各小组的统计表,组内推荐组员评说(你组统计的是什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同一事物按不同的要求分类,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本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统计表并说一说,不仅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亲身经历、体会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验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互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实践统计,巩固新知

  1、同学们刚才给动物们绘制的统计表十分具体,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了动物运动会的情况,下面我们也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们的活动情况吧。

  (1) 老师这里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三种球类,请问你最想参加哪种球类活动?

  (2)你想统计这三个球类活动的什么方面呢?按什么标准统计?(可能出现按球类和性别去分)那么四人小组绘制统计表,集体交流。

  (本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宗旨)

  2、 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休息一下吧,老师请大家看电视,我这里有四部动画片,你最想看什么呢?哪部最受同学们欢迎呢?(仿照上次的做法调查统计整理数据)。

  3、 通过刚刚的活动,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动手,动脑。那么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做一个动手的游戏吧。

  (1)小组合作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介绍一下本组所拼的图形。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统计知识来制表吗?你是按什么分类的呢?

  (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以“拼图形”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唤起学生内在的需要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表现了自我。通过活动,再次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信念。)

  四、回顾总结,实践作业

  1、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的开心吗?那你知道了什么呢?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同一事物根据不同标准来统计的情况?

  2、刚刚我们统计了我们班最喜欢的球类活动和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你还想统计一下我们班的什么情况呢?

  好,那请课后每小组确定一个主题,自己绘制一张统计表去进行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的“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口算,交流答案。

  指名几人说说口算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6题第1、2两列。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成两组,在自己本子上练习。

  集体订正。强调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3、“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要求什么?应该知道什么?

  (3)学生先自练,再指名交流。

  4、“想想做做”第8题。

  读题,理解题意。

  这题要求什么?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

  应该怎么求?

  (注意:这题的'数据相当的多,学生在理解题意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

  5“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

  交流方法。

  ①5300-115×45=5300-5175=12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②5300÷45=117(个)……35(个)

  答:她45分不能把这份稿件打完。

  6、教学思考题。

  (1)学生尝试填数。

  (2)针对学生出现困难的地方作出指导。

  (3)交流结果,当然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

  三、课后延伸

  完成第2页“想想做做”第6题的第3列,

  和第3页“想想做做”第10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9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编写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体编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五、教学建议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0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书119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在直线上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

  2、会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方法进行解答。

  3、经历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区别学习方法。

  4、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应该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入手,逐步发现隐藏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认真观察分析,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回顾

  (1)教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了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中有哪几种情形?解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再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①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植树棵数=间隔数-1

  ③只栽一端:植树棵数=间隔数 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二十第1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小组讨论:当大钟敲5下时,前后共有几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有多长?

  ③大钟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大钟敲12下,共有11次间隔,所以共需时间是:2×11=22(秒)。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材练习二十第3题

  教师:从王村到李村之间设电线杆,会有几种情况?

  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分析的情况,独立解答,并相互交流。根据可能会存在的三种情况,分别有三种解答结果。

  a.16-1=15 200×15=3000(米)

  b.16+1=17 200×17=3400(米)

  c.200×16=3200(米)

  教材第119页思考题。

  教材练习二十第4题。

  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观察示意图,小组讨论:有多少个间隔?有多少盏灯?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时,间隔数=植树棵树。(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3号在1号队员的前面,1号队员不是第4名,而3号队员不是第1名,所以3号队员是第2名,而1号队员是第3名,当1号队员第3名时,由于号码名次不同,所以2号是第4名,4号是第1名。

  所以排名是:

  1号 2号 3号 4名

  第3名 第4名 第2名 第1名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会说出:大钟敲5下,共有4次间隔,平均每次间隔时间是8÷4=2(秒)。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指名汇报,然后集体订正。

  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汇报。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共有三种情况:

  a. 两端都设有电线杆。

  b. 两端都不设电线杆。

  c. 只在一端设电线杆。

  学生讨论后汇报,汇报时可能会说出:1号第3名,2号第4名,3号第2名,4号第1名

  三、应用练习

  (1)一度长180米的大桥两侧,每隔30米安装一盏路灯。

  ①两端要安装,需路灯几盏?

  ②两端不安装,需路灯几盏?

  (2)小刚到电影院看电影,他前面有8排,后面有9排,左边有15个座位,右边有17个座位。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每排座位一样多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指2名学生板演,再集体订正。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解答。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八册《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与边的特征,学 会按一定标准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分类思想,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阅读数学书83、84页;

  2、动手操作量一量、分一分;

  3、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纸片

  学具:7个不同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直尺、表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

  2、师:谁能说说这些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三角形形状相同吗?如果让你把这些三角形分类的话,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分类?

  优秀教案 欢迎下载

  3、板题:三角形的分类

  4、自学课本,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

  5、学生汇报,自评导学案。

  二、互动合作、展示交流

  (一)、探究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

  1、师:我们先来研究按角来分,可以把这些三角形分为哪几类?请同桌合作完成表一。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3、练习:猜一猜,我最棒!

  4、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是一个大家庭的话,按角来分那么可以分为哪几个小家庭呢?

  (二)、探究按边的长短进行分类

  1、师:如果我们把这些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又可以把这些三角形分为哪几类?请同桌合作完成表二。

  2、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3、探讨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4、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列举生活中的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完成导学案中“达标测评”部分,小组评导学案。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2、作业:完成导学案中“快乐运用”部分。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来分 按边来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课本第49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让学生会读小数。

  2、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数据的读写,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读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数,什么叫小数呢?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小数呢?三位小数呢?学生回忆整数读法并在全班交流。

  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会读小数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数的读法。

  二、自由讨论、学习新知

  1、教师用卡片出示例

  0.7,0.19

  2、学生先自由读一读,再抽读。

  3、议一议: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归纳小结小数的读法,强调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三、巩固新知

  1、同桌相互读数。(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让学生独立看题后,再把自己从题中获得的信息告诉同桌或全班同学。

  3、练习十三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表格,并向学生简介表中一些名称的'含义。

  再让学生看表分组接龙游戏。

  4、练习十三第6题学生自己看图写数,三人板演,集体订正。

  5、指导练习。

  (1)第9题。

  教师:5.6与5.7之间相差多少?让学生数一数,5.6与5.7之间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从而认识到把0.1平均分成10份,即比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1。因此,第1小题应该填两位小数。

  同理,比0.01更小的计数单位是0.001,第2小题应该填三位小数。

  填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10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明白每个小数位上的数代表着什么。

  四、拓展提高

  1、练习十三第1、2、3、7、8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思考题:第12题用2,5和3个0写小数。

  (1)1个0都不读出来的一位小数。

  (2)3个0都读出来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读一读。

  3、课后作业:第11题和第13题。

  回家请父母帮忙,与父母共同完成。

  五、课后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读写

  0.7读作:零点七

  0.19读作:零点一九

  3.08读作:三点零八

  103.503读作:一百零三点五零三

  读整数部分时按整数读法来读,读小数部分时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求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剪刀,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老师家一面梯形(等腰梯形)镜子不小心打破了,我想重新配一块,同学们帮我想想,我得了解哪些情况才能配一块合适的镜子。

  生: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梯形?

  生:要知道这面镜子有多大?

  生:要知道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

  哪些事儿我们已经能够利用工具解决?

  哪些事儿目前我们还不能解决?

  要知道镜面的大小,也就是梯形的面积,这是我们目前还没掌握的。这样吧,咱们先来解决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个问题,再去配备镜子。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联想猜测,探求方案。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猜猜看,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联系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⒈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自行选择一种方案进行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学具动手操作。

  ⒉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

  方案⑴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追问:⑴(上底+下底)表示什么意思?⑵为什么要除以2?

  方案⑵:连接对角线,把一个梯形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上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解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下底,高也是梯形的高。

  推导:两个三角形面积分别为:上底高2及下底高2;而三角形面积和=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案⑶:用割补法,把一个梯形割补成一个角三形。三角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上下底的和,三角形高相当于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相当于梯形的面积。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⒊师生小结: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把手中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根据梯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都推导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即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四:实验验证,确定结论。

  ⒈出示钉子板,用红色皮圈围成一个梯形(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它的:上底5厘米,下底9厘米,高4厘米

  ⒉利用公式计算面积:(5+9)42=1442=28(平方厘米)

  ⒊验证公式:数一数梯形面积占了多少个方格(每个方格1平方厘米)。

  ⒋验证结果:梯形的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梯形面积是正确的。

  ⒌用字母表示公式:用字母a表示上底,字母b表示下底,字母h表示高,则S=(a+b)h2

  五、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⒈学习例题:

  一个零件,横截面是梯形(如图),上底是14厘米,下底是26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要求独立完成。

  ⒉完成P68练一练。

  ⒊动脑筋算一算:

  我们到金三角建材市场去参观,进去发现有一处堆放着许多钢管,堆成梯形的形状(顶层2根,底层8根,逐层递增1根)。谁能很快知道钢管根数?你是怎样算的?

  ⒋如果老师家梯形镜面的面积是56平方分米,请你帮助设计一下,这个梯形镜面的上底、下底和高可能是多少?

  六、归纳总结,提炼方法。

  1、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组的推导方法最具新颖性?

  2、假如再遇到一个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你打算如何探求它的面积计算方法?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六第1、2。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六的第8~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第一个算式,写出后两个算式的结果。

  6.45-3.29=3.16 3.29+3.16= 6.45-3.16=

  12.4+0.28=12.68 12.68-0.28= 12.68-12.4=

  2、计算下面各题,并进行验算。

  3.58+12.7 8.07-2.074 10.475-4.75

  3、口算下面各题

  0.3+0.7 0.75+0.25 4.6-3.6 5.7-4 4.7-0.9 0.35+1.25

  8-2.5 2.56-0.37 3.9+2.03 1-0.2 3.6+2.4 0.5+7.25

  二、练习

  练习二十六中的习题

  第8题:先说一说怎样验算,再让学生做第一行的'3个。

  第9题:请学生说一说这张表中的结存金额怎样算,再由学生算出得数。(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第10题:说一说题中的一些分数怎样改写成小数,再由学生进行计算。

  三、作业:

  练习二十六中的习题。

  第7、11、12题。

  帮助学生解决第13题的困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4)0除以一个()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7-2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09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09

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模板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设计08-29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集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1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0-17

【精品】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6-1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推荐]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