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8 10:05:33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合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

  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7

  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圈一圈。

  B、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验证。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

  [可以运用例7中的画图策略或数的组成来解决,还可以利用10与5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鼓励学生思考:数目较大时,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知道装几袋吗?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建议学生首先分清要分的“单位”不同,第1、2题物体的总数没有直接给出,隐藏在文字和图中,需要学生找出来,再用数的组成去解决,如果选择用圈一圈的策略就不需要找出总数,反而简单。第3题要用到“一打一打”装的情况,一打12个,数较大,圈的过程中应细心。]

  教学反思:

  通过对穿珠子这一情境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形成了表象,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多样化,用画图、数的组成、十个十个的数数、列算式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是目前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划圆拼图。

  2.在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教学难点:拼出有趣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象,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三幅图。

  逐一展示三幅图画。

  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

  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人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今天还带来了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它们像什么。

  (3)揭示课题。

  这些同学的手可真巧啊!新|课|标|第|一|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也同样能做出这么精美的手工制品。

  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看看哪些同学在这我们节课上可以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拿出1号图形

  (等边三角形)。

  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试折)

  你是怎样折的呢?

  (请学生陈述)

  这两部分一样大吗?

  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

  (请一些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2)拿出2号图形

  这是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圆)

  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展示、汇报)

  (3)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

  生答

  (师板书:一折,二剪,三比)

  (4)请拿出3号、4号图形,说出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正方形)

  你能用刚才学过的方法把正方形折成

  一样的两部分吗?比比谁的方法多。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

  (可以横折,还可以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5)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面二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

  请一名学生上来剪一剪、比一比。

  三、拼一拼

  (1)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

  (学生拼图)

  (2)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3)展示学生作品。

  请你说一说。

  你是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4)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5)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表蛙)的。

  (6)请同不们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7)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一下。

  四、自由创作

  (1)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2)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

  你有几种方法?

  (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四个长方形)

  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3)你还能剪、拼出什么有趣的图形吗?补评:

  板书设计:

  动手做(一)

  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估计的思想,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铺堑导入。

  1、谈话激趣。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今天,小灰兔朋友要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你们想去吗?

  导语: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了,大

  家请看(师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理解困难,再加上教材的插图不够直观形象,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_比_多得多,_比_多一些”。因此,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小灰兔带来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多得多……”的含义,让数学模型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为新知的探索起到铺堑的作用。】

  二、引导交流,理解新知。

  (一)观察。师:这就是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多美丽呀!大家仔细瞧瞧,图上有什么?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二)反馈。学生自由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并板书:

  鸡85只 鸭42只 鹅34只

  (三)说一说。师:请你们用刚才的“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在小组里说一说,谁多谁少?(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习困难的小组。)

  (四)想一想。课件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观察“想一想”的内容,羊可能有多少只?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由学生自由回答,师再板书,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较轻松地完成“说一说”这部分内容,运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描述数量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练习巩固,扎实新知。

  师:小朋友!闯关游戏开始了,今天要闯三关,大家可要努力哦,比一比,看谁得的红旗多!

  1、P31第1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2、P31第2题。帮助理解题意,让生认真思考后做答,交流评价。

  3、P31第3题。指名生说明题意,再独立思考做答。(反馈时,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只要理由正确,可以加以肯定。)

  4、游戏。

  (1)师:恭喜小朋友闯完这三关,现在我们来玩个数学游戏,好不好呀?嗯,请大家注意了:

  老师在纸上写了一个两位数,你们猜一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加以提示。)

  (2)30页,兔子有多少只?

  四、总结。

  师: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

  调查家里成员的年龄,并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44页-45页6和7的组成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6、7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练习能说明和归纳相应的口算过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确口算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巩固

  1、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练习七第1题)

  认真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2、先估算,再计算。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2题,请学生先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再算出得数。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小结;估计时既要看清要加的数是整十数还是一位数,还要看清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3、不计算,比大小。

  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3题,

  小朋友们,不计算你能比出两边的大小吗?47+2与47+20,怎么比呢?同样是47,要加上的数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数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几,47+20得六十几。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课本练习七的第4题,指名读题,全班齐读。怎样列式呢?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填空。交流结果

  2、练习七第5题,集体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完成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有了哪些进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八单元

  课题

  组织比赛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和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会把统计的结果在方格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会把统计的结果在统计图上表示出来,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组织什么活动啊?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比赛,同学们想一想组织下面的什么活动好?出示:

  踢毽子、跳绳、拍球、套圈

  学生思考

  自由发言

  探究

  1、怎样才能选择一个使大家都满意的活动呢?

  2、让我们来统计一下

  出示统计图

  踢毽子 跳绳 拍球 套圈

  3、根据数据在统计图上涂一涂。

  4、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 )名学生。

  (2)喜欢 ( )活动的人最多,喜欢( )活动的人最少。

  (3)如果你们班有一名同学没来,猜测他最有可能喜欢( )活动。

  (4)你认为你们班最好组织什么比赛?

  学生思考、讨论

  在书上填空

  15

  巩固与拓展

  1、调查本班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整理后制成统计图。

  2、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1)、从图中看出,一共调查了( )名学生。

  (2)、参加哪个组的人数最多?哪个组的人数最少?

  (3)、唱歌组比美术组多( )人?

  (4)、电脑组和手工组一共有( )人?

  学生练习

  15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统计,统计的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它的用处在于可以直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非常直观。

  今天有什么收获?

  自由发言

  3

  板书设计

  组 织 比 赛

  踢毽子 跳绳 拍球 套圈

  教后反思

  见博客“回复”部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1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同学合作的良好习惯。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期已经接触过简单比多少,但一年级学生语言基础并不丰厚,理解能力有限对“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不能正确区分,因些本节课的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区分“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词语。

  3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难点

  弄清“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四个词语间的差别。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一、激趣导入

  1、开课。师孩子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瞧!

  师出示两包星星(一包多、一包少)

  师仔细观察这两包小星星,你发现了什么

  生观察后发现一包多、一包少

  2、回忆简单比多少。

  师你能用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来说一话吗

  生根据两小星星数量进行比较。

  (评价你真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孩子)

  3、多媒体出示闹钟图进一步比较多少。(师作相机评价)

  过渡同学们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比较多少。(板书课题)

  【讲授】二、创设情境,探究学习

  1、呈现问题情境。

  师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瓶彩色的小球,仔细看图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出示书中43页例题)

  生根据例题中内容找到数学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出示问题蓝球比黄球( )

  红球比黄球( )

  生根据信息回答。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吗蓝球比黄球多红球也比黄球多,那它们多的数量一样吗

  2、探究学习“多一些、少一些”

  过渡为了帮助同学们感受它们的不一样,我们一起来数数数。

  师把学生分成两队,一队从10一个一个地数到15,一队从10一个一个地数到58.

  师提出要求两队一起数看哪队数得快。

  师我想问问这边的孩子为什么你们这么快就数完了呀

  生可能会说(数的数少、10到15离得近……)

  师引导得出结论由于10到15之间的数很少所以就数得快,像这样我们也可以说是由于15和10之间相差得少,所以这里的蓝球和黄球之间相差了一点,蓝球只比黄球多一点在数学中多一点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呢

  生自由发言。

  师得出结论并板书多一些。

  过渡如果反过来黄球比蓝球呢(多媒体出示)

  生自由发言。(师板书少一些。)

  (板书后再读一遍,师再质疑什么是少一些呀让生再次明白少了一点就是少一些)

  3、探究学习“多得多、少得多”

  过渡那这边的孩子们你们刚才怎么数了那么久呢

  生可能说到(数的数多、58比10相差得多……)

  师引导得出结论所以我们也可以说58比10多了很多,像这样多很多又可以用哪个词来描述呢(板书多很多)

  师反过来黄球比红球又怎样呢你又想用哪个词来描述

  (板书少得多)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数学中我们不仅可以用“”“”或“=”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还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样的语言来更准确的描述出两个数量之间相差的多少,是相差很多呢,还是相差很少。

  三、提升练习。

  1、连一连

  出示动物图。

  师仔细看图你能从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看看这些小动物的比较你想用哪个词来描述呢

  师作相应引导。

  2、说一说

  过渡瞧!老师还为你们带来了好吃的水果。

  出示书中43页做一做。

  师图中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生回答找到的信息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内容来说话吗

  (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互相之间评价,再全班汇报)

  3、生活中的比多少

  过渡孩子们学习这么认真,奖励大家听一首好听的歌曲。

  (播放1分钟音乐)

  师刚才这首歌好听吗告诉大家这首歌播放的时间刚好是1分钟,那一节课有多长时间(40分钟)你能用1分钟和40分钟来比比吗

  (生描述1分钟比40分钟少得多,40分钟比1分钟多得多)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也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比一比呢

  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比。

  四、升华提高。

  过渡聪明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应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说话,现在我们提高难度,你能根据这几个词来判断数量吗瞧!

  1、出示小青跬图

  师请生分别说小绿和小豆的话。

  师小豆的话中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呢(多得多)

  师引导出比谁多得多让生明白是比35多得多。

  生根据多得多这个词选择数字80。

  全班齐读小跳的话。

  生找出重点词少一些。

  生根据少一些来判断小跳吃了28只害虫。

  2、出示小松鼠图

  分男女分别读两只小松鼠的对话。

  师引导同学们从对话中找到重点词。(多一些)

  生根据少得多找到合适的数字32。

  3、出示松树图

  生自己读题理解找到合适的数字。

  师引导时注意让学生说出选择的理由。

  4、判断题

  先请一名同学判断再请一名小老师来评价。

  五、结束全课

  师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呢

  生自由发言。

  师哇!短短的40分钟孩子们就有了这么多收获,你们可真棒!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计算游戏”中三角形三个区域内的数与周边的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尝试、检验、修正来解决计算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索“计算游戏”中三角形三个区域内的数与周边的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通过尝试、检验、修正来解决计算游戏中的问题。

  教学媒体:教学平台,小圆片,磁性黑板。

  课前学生准备:数学练习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口算练习

  8+4= 9+2= 9+5= 2+8= 6+6= 8+5=

  9+9= 7+3= 8+6= 7+5= 9+3= 7+7=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数砖墙:这是什么图?

  上面的空白砖上应填几?你是怎么想的?先自己想好方法与答案,再与你的同桌交流。

  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是怎么填,又是怎么想的?

  小结:根据上层砖上的数等于下层两块砖上的数相加的.和这个规律,已知相邻两块砖上的数就可求出第三块砖上的数。现在老师把图形变一变,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出示:P3题右图小丁丁与小红在玩三角

  师:你看出什么?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边交流边由学生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已知三个区域数,求二个(三个)结果数

  生:看到三角形里分成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里都放了一些数量不等的小圆片。

  师:这些小圆片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看到三角形的三条边只有一条边上写了一个数11,想到:另外两条边上的数应该填几呢?

  生:三角形外一条边上的11与三角形里的小圆片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我一下子想不出答案。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题:玩数图——计算三角

  3、师:现在请小朋友参与小丁丁与小红的游戏中去,接下去该怎么玩?怎么填呢?请自大拿出三角盘、小圆片、数字卡独立思考,玩玩想想找到规律与答案。

  生:学生拿出三角盘、小圆片、数字卡,看看投影上的小丁丁与小红游戏过程自己接下去玩。(生交流)

  生:拿着三角盘等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11=6+5

  想到

  6+7=13三角形右面这条边上填13

  5+7=12三角形的下面这条边上填12

  4、练习:书本P3/2

  说说你是怎样填的?

  师:可以先填什么?为什么?

  5、试一试:(学生在练习纸上)书本P4/5

  师:三角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怎样计算?

  生:相邻两个区域内的数相加的和就是三角形这条边上的结果数。

  (二)已知2个区域数与一个结果数,求一个区域数与2个结果数。

  6、观察:这个三角已经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7、生在三角盘上动手操作

  8、归纳:三角形内的一个区域数与三角形右面这条边的结果数,都可以先求,可以不分先后,但在不知道三角形内左下角这个区域数时,就无法先求三角形下面这条边上的结果数,因为这条边上的结果数等于三角形内左下区域数加上右下区域数的和。

  (三)已知1个区域数2个结果数,求2个区域数与1个结果数。

  10、小组讨论:与刚才的三角图

  有什么区别?

  说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自己尝试

  想一想:哪一个不能先算?

  为什么?

  练习:P4/6/(2、3)

  动脑筋:

  这种题作为拓展题,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只能用试一试的方法来解题,找最小的数然后分拆所有的可能来逐个试一试,找到答案,而对于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在解题中他自己会意会到方法。

  1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操作尝试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解决三角图时我们要先分析判断,先填什么,再填什么,最好还要检验。

  检测目标达成练习:

  填数:

  板书设计:

  计算游戏

  相邻2个区域的和就是他们边上的数。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2、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勇于发表意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估计的思想,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三杯水(其中有一杯红色、一杯蓝色)。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铺堑导入。

  1、谈话激趣。师:小朋友,你们去过养殖场吗?今天,小灰兔朋友要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你们想去吗?

  2、铺堑导入。

  (1)师:好的,我们先看看小灰兔给我们带来的精彩题目吧!

  桌上有三杯水,请你们用“_比_多得多,_比_多一些”说一句话。(师出示不同颜色的三杯水,让生观察)

  (2)交流。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师再问:

  反过来可以怎么说?(这里,师可以稍加引导。)

  (3)导语:好了!现在我们可以去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了,大

  家请看(师出示挂图)。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创设“参观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理解困难,再加上教材的插图不够直观形象,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_比_多得多,_比_多一些”。因此,在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小灰兔带来的问题,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多得多……”的含义,让数学模型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为新知的探索起到铺堑的作用。

  二、引导交流,理解新知。

  (一)观察。师(指着挂图):这就是动物王国里的.养殖场,多美丽呀!大家仔细瞧瞧,图上有什么?跟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二)反馈。学生自由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并板书:

  鸡85只鸭42只鹅34只

  (三)说一说。师:请你们用刚才的“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在小组里说一说,谁多谁少?(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习困难的小组。)

  (四)想一想。师:请大家打开课本P8,观察“想一想”的内容,图上的三个小朋友在做什么?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由学生自由回答,师再板书,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自我评价或评价他人。)

  (五)课间音乐。

  设计意图: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较轻松地完成“说一说”这部分内容,运用小组交流的形式,描述数量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练习巩固,扎实新知。

  师:小朋友!闯关游戏开始了,今天要闯三关,大家可要努力哦,比一比,看谁得的红旗多!

  1、P9第1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2、P9第2题。帮助理解题意,让生认真思考后做答,交流评价。

  3、P9第3题。指名生说明题意,再独立思考做答。(反馈时,可能会出现两个答案,只要理由正确,可以加以肯定。)

  4、游戏。师:恭喜小朋友闯完这三关,现在我们来玩个数学游戏,好不好呀?嗯,请大家注意了:

  老师在纸上写了一个两位数,你们猜一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加以提示。)

  [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同桌合作,玩这个游戏]

  5、总结。师:今天玩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于一年级儿童的识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从而使练习的功能得到实质性的体现。

  五、实践作业,强化新知。

  调查家里成员的年龄,并用“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说一说。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测量、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与测量的方法,掌握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及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回顾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培养学生独立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的能力,培养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一)”这节课主要复习测量、平面图形与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教材提供了“你学到了什么”“我的成长足迹”和“练一练”等素材,帮助学生复习测量、平面图形的知识,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培养主动学习和认真反思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观察与测量知识,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具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观察、发现、分析、交流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世纪欢乐园大幅宣传画)

  师:同学们,春天来了。一(1)班的张老师想组织同学们去世纪游乐园放风筝。但是他们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你们愿意帮忙吗?

  生:愿意!

  (二)设置问题,共同解决

  1.准备工作

  (1)师:大家想一想,要想去世纪欢乐园放风筝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桌两位同学讨论商量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生1:需要租车!

  生2:要买门票!

  生3:要买好吃的和带上风筝!

  ……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比较好,要先选好车、订好门票才能去。

  (3)师引导,帮助订票。

  师:张老师已经专门去调查了世纪欢乐园的一些购票要求,请大家认真观察,从购票要求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门票购票要求)

  世纪欢乐园购票要求

  身高在1米10厘米以下免票

  身高在1米10厘米~1米40厘米之间半票

  身高在1米40厘米以上全票

  生1:我知道身高不到1米10厘米的同学可以不用买票。

  生2:身高1米10厘米到1米40厘米买票,只需掏一半钱。

  ……

  师:大家知道了这么多,那么张老师该怎么买票呢?

  生1:可以先估一估自己的身高,再量一量就行了!

  生2:在学习“我又长高了”时,已经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了。只需要统计一下1米10厘米以下的有几人,1米10厘米 与 1米40厘米之间的有几人,1米40厘米以上的有几人就行了!

  生3:还可以比一比,找一个身高1米10厘米的.同学,比他低的就不用买票;再找一个身高1米40厘米的同学,比他高的就得买全票;身高在他们中间的就买半

  票。

  师:你们的办法真棒!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测量身高时应注意什么,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1:测量时,不能踮脚尖!

  生2:测量身高时,应注意尺子的0刻度线和脚底板对齐!

  生3:尺子的上端和头顶平行!

  生4:我们测量身高需要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师:真好!请你用手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大约长度,同桌互相看一看。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物品的长度用米做单位比较合适,什么物品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度用米比较合适!

  生2:量课桌的高度和宽度用厘米比较合适!

  ……

  师:你们知道这两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生:1米=100厘米。

  (4)师:大家联系前面的学习,帮张老师解决了订门票的问题。刚才有同学还提出了租车问题。这是张老师在车站调查的每种车的座位情况,请大家来看一看,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课本第46页第2幅图。)

  生1:我知道大客车可以坐48人,面包车可以坐6人,中巴车可以坐10人。

  生2:大客车比面包车多坐42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 48-6=42(人)。

  生3:一辆面包车和一辆中巴车一共能坐16人,因为6+10=16(人)。

  生4:三辆车一共可以坐64人,因为48+10+6=64(人)。

  ……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他们班有66个同学,怎样租车比较合适呢?请你先想一想,再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这样租的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租车的方案,全班汇报交流。)

  生1:租11辆小车!因为每个小车只能坐6人,租11辆正好66人。

  生2:太麻烦了,而且都租小车还会比较贵。我觉得租1辆能坐48人的大车,再租2辆能坐10人的车就行了!因为48+10+10=68(人),多2人,所以够坐。

  ……

  (师生一起讨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

  (5)师:在停车场有一辆漂亮的汽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46页第3幅图)谁能说一说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分别看到的是车的哪个部位?汽车上美丽的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会用七巧板拼吗?

  生1:小男孩看到的是车的尾部,小女孩看到的是车的侧面。

  生2:图案是由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它们分别有几个?

  生3:正方形有1个,三角形有5个,平行四边形有1个!

  师:你们会用七巧板拼出汽车上的图案吗?你还能拼出其他漂亮的图案吗?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到达世纪欢迎园

  师:经过大家的帮助,一(1)班的同学终于顺利到达了世纪欢乐园。

  (1)吃果子(第47页第1题)

  师:张老师请大家品尝带来的果子。

  ①先仔细观察,说说图意。

  ②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2)放风筝(第47页第2题)

  师:吃完了樱桃,同学们高高兴兴地放起风筝来,天上的风筝可真多呀,每个风筝上都写有一道算式题,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请你在书上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3)做小花(第47页第4题)

  师:同学们的风筝放得可真好,张老师要发一些小花,当作鼓励。他请了两名同学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情况吧!

  (小组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游玩归来(第47页第5题)

  师:在回来的路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思考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小组交流方法和答案。)

  4.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受?

  (三)我的成长足迹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有了很多的收获。那请同学们回忆这学期所学习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与同伴说一说。比如你最满意的一次数学作业,最有趣的数学问题,你印象最深的一堂数学课等。

  (先小组内互相说说,再集体交流、展示。)

  (四)实践作业(第47页第3题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课下动手做一做,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说一说各个面是什么图形,折出的像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去世纪欢乐园放风筝的情境,将所学知识的整理与复习有机地串联起来。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积极主动地帮助(1)班的同学,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在解决购票的问题中,有学生想到比一比的方法,找一个身高1米10厘米的同学,比他低的就不用买票;再找一个身高1米40厘米的同学,比他高的就得买全票;身高在他们中间的就买半票。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回顾。

  从学生的回顾中发现,学生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有:数豆子、观察物体、七巧板、猜数游戏、测量等,稍一分析不难发现,学生喜欢的是那种动手、动口,寓教于乐、于活动的数学课,这样的课也应是自己今后教学的设计方向、努力方向。

  〖案例点评〗

  整节课一改往常复习课上大量作题的设计安排,注重知识的整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学生在完整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尽管教材中将上述内容安排在一个一个具体的情境中,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创意不可能都写进教材。吕老师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灵活地运用教科书上所创设的情境图,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整节课让学生在完整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教师则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堂课,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整理复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节整理复习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走进学习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如:设计现实的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教师这样设问:“张老师该怎么买票呢?” 虽然难度较大,但因有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经过积极、自主地思考,创造了不少的方法,有的学生说:“可以先估一估自己的身高,再量一量就行了!” 有的学生说:“在学习‘我又长高了’时,已经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了。只需要统计一下1米10厘米以下的有几人,1米10厘米与1米40厘米之间的有几人,1米40厘米以上的有几人就行了!” 还有的学生说:“还可以比一比,找一个身高1米10厘米的同学,比他低的就不用买票;再找一个身高1米40厘米的同学,比他高的就得买全票;身高在他们中间的就买半票。”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说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已达到一定的程度,能灵活运用、综合思考问题,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地进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说算理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2、培养合作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2个十是多少?7个十呢?60里有几个十?80呢?

  2、情境引入:

  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说说童话故事,再提出数学问题。

  小兔在学校有3个好朋友,他们是小猴、小松鼠、小刺猬,平时经常在一起玩,互相帮助,无话不谈。这天,小兔过生日,请好朋友到家里作客。小兔准备了许多苹果来招待,瞧,他端出来了。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刺猬最喜欢在别人面前表演了,这时,他看见有这么多苹果,就对大家说:“你们看我的表演。”只见他翻过身,一下躺到盘子里,摇了两下,站起来一看,一盘苹果全在他的背上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请问盘子里还剩下多少个苹果?

  二、算法探索

  1、谁能把刚才这个问题用数学算式来表示?怎么计算?

  2、操作,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苹果摆一摆,在组内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流畅地表达出算理。

  3、认识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并加上单位名称。

  40 + 10 = 50(个) 50 - 10 = 40 (个)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4、试一试。

  ⑴ 投影出示小棒,让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40+20=60 60-20=40

  ⑵ 口答:

  7个十加2个十是多少?

  8个十减3个十是多少?

  3个十加4个十是多少?

  6个十减5个十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第2题,反馈。要求学生能说出算法(同桌说,提问个别说)

  2、游戏:找孩子(第3题)要求用尺子画线。

  3、第4题,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总结:整十数加减的方法是怎样的?叙述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五、板书:

  小兔请客(整十数加减)

  40 + 10 = 50(个) 50 - 10 = 40 (个)

  加数 加数 和 被减数 减数 差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自我感觉不错,教学目标达到了,并且感觉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取得这些进展有好多方面的愿意:学生感觉这节课比较简单,喜欢学;我自身心态调整得很好,不慌不忙,哪怕讲不完,但是不能对重点知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像赵老师和马老师说的一样,每节课上完之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地方和不妥的地方,我会坚持这样做,希望我的教学水平能够节节高升,更进一步。加油!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领会左和右,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那咱们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师生共同唱,并做拍手动作)

  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拍的手?(手)

  1、认识左右

  (1)强调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师: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这双灵巧的手,(学生看手)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干什么?

  (2)找找身体上的左右

  师:坐手、右手是对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会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请你一边找,一边和你的桌说说。

  (学生活动,寻找身体上的左右)

  提问:“谁愿意和大家说一说你身体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师建议,他说到哪儿,咱们也就指到哪儿行吗?”生汇报寻找结果,边说边指,其余的同学也跟着指一指。

  小结:在我们身体上有这么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请这些好朋友帮忙,来辨别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音乐、游戏情境,以谈话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师:现在我们来玩“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脚跳两下,右脚跳两下左手叉腰,左手举起来,向左弯弯腰。右手叉腰,右手举起来,向右弯弯腰。

  2.各种方位感知左、右。

  师:刚才通过游戏老师发现你们能很快辨别出左右,现在我们再来试试......

  师说学生做

  在第一排中,坐在最左边的是谁?(学生找,点到名的同学请站起来)

  第一排最右边的是谁?

  第二排从右数第3个孩子是谁?

  从左往右数第5个孩子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边动手操作边用语言表达,说与做相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成功中感到喜悦。】

  三、整理应用,内化提高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很快就能辨别左右。我们要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一只可爱的小蚂蚁,看看小蚂蚁遇到了什么困难?

  课件展示课本13页第六题练习题。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听取信息)

  2、师:小蚂蚁的问题解决了,可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

  老师举起左手,老师举的是哪只手?

  同桌互相说说。

  请学生面对面,都举起右手?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课本13页练习:生活中的左右

  师:生活中也有这种情况,走楼梯时靠哪边行走!靠谁的右边?

  我们很快就要成为少先队员了,行队礼时应该举哪个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既强化了新知,有提高了兴趣,真正做到了课虽终而趣尤浓。]】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认为哪个小朋友表现得好?也可以说说你自己。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臵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领会左右的意义.能准确的用左右来描述物体所处的位臵,是教学的重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教学的难点。

  回顾本次的教学活动,发现还有许多需要思考与推敲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合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辨别左右

  整合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本节课我整合了语文课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巩固对左右的认识。比如:在导入中,让学生认识汉字宝宝“左右”,在这里就整合了语文的资源。并再进一步区分识记这两个字,为以后解题读题做准备。

  二、利用生活经验辨别左右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比如,在本节课中,我没有简单地讲述左右,而是在一上课,就让学生说说他们是怎样辨别左右的,学生的思维、语言、行为无不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课前我就想过辨别左右方位,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因此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主动学习,但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如此丰富,他们辨别左右的方法如此多样。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才是有效的学习。

  三、让学生在玩中辨别左右

  布鲁纳说:"学习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本节课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

  1、活动形式多样

  本课中,我预设了很多活动,如找身体上分为左右的好朋友、遥控机器人、摆一摆文具并说一说、数一数、猜一猜,拿一拿;说说自己的邻居、拍手游戏、握握手等这些活动,有的活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活动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有的活动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把动手和动脑通过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学习效果的化。

  2、知识层层深入

  分清左右的方法就是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问学生是怎样区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经常用右手做什么事?这样对学生原有知识起到了承接和巩固,之后由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扩展到身体上左和右,学生会发现有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腿右腿等。接着通过摆学具,在动手做中,进一步加深对身边左右的感知。随后,把左右延伸到身边,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左右是谁,这样范围以自己的左右手为圆心,逐渐地扩大到身边,并质疑:同一人为什么既说他是在左又说他在右边?从而体会到左右的相对性。最后通过和同桌拍手游戏及握手活动进一步感受到左右的相对性。可以说知识是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前一个环节的结论做为下一环节的基础,每一部分在学完知识后,都能利用活动及时巩固复习。

  四、课后感受不满意之处

  整节虽然游戏活动不断,但在重难点之处感觉没把学生激发起来,突破不够。要能做到收放自如就好了。再有受时间的限制,没有机会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臵,这方面对于本班学生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难点。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特别是组织学生用左手拍同桌的左手、右手拍右手时,少数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的态度或是不能正确使用左右手做拍手活动,教师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可请拍手游戏不顺利的组上台或任意组上台展示,能让学生从活动中安静下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从而突破难点,效果将会更好。

  教学中真的是千变万化,有许多不可预料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方面是我今后努力的重点。

  总之,对于本堂课的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去感悟知识,领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臵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方法,感受到学习的价值。由于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的浓厚,学习的热情高涨,可以说是师生非常开心的"玩"了一节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2.数学思考:在摸一摸、描一描、分一分、找一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对比、归纳、概括以及动手操作等能力。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问题解决:在各种活动之前,要求学生听清要求,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审题的习惯。

  4.情感态度:通过创设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交流、讨论、汇报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分它们。

  【教学难点】:体验“面在体上”,明确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复习铺垫。

  1.故事引入,猜动物的脚印。

  师:冬天来了,大森林里下雪了,小狗、小鸡、小鸭子、小马高高兴兴地来到雪地上玩耍,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小狗画……(梅花),小鸡画……(竹叶),小鸭子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2.复习学过的立体图形。

  师:这时,几个老朋友也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图形,学生说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3.介绍三棱柱和四棱柱。

  师:还有两位新朋友也来了,它们是三棱柱和四棱柱,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4.师:它们手拉着手,也在雪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他们可能画出什么图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知识。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学生天性活泼,喜欢听故事,用下大雪了,小动物留下深深的脚印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新课,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拓宽的学生的知识层面,知道不同动物留下的脚印各不相同,顺利成章地暗示出立体图形留下的脚印也不尽相同,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埋下了伏笔。】

  二、自主操作 体验特征。

  (一)摸一摸,初步感知“平面”。

  1.明确活动要求。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篮子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摸一摸它的面,感受一下这些面是怎么样的。

  2.学生在小组里开展摸一摸的活动。

  3.交流、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摸的是哪个立体图形,它的面摸起来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会说:我摸的是长方体,它的`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我摸的三棱柱,它的每个也是平平的……

  当学生说到圆柱时,要引导学生明确圆柱的上面和下面是平平的,而侧面是弯曲的。

  4.揭示“平面”的意义。

  师: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我们把这样平平的面叫做平面。(板书平面)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立体图形上的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除了圆柱的侧面以外,其余的立体图形上的面都是平平的,构建了“平面”的概念,让学生深刻理解“平面”的含义。】

  (二)描一描,体验“面从体生”。

  1.引导学生思考画平面图形的方法。

  师:同学们,有什么办法能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呢?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要是有困难的,可是在小组里一起讨论一下办法。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描一描,印一印,剪一剪……

  老师要肯定学生想出的各种办法。

  2.明确画图要求。

  师:我们就用描一描的办法,把立体图形上的平面搬到纸上。活动之前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每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立体图形,描下几个不同形状的平面。第二个要求:描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画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的哪个面上描下来的。听明白要求了吗?开始吧!

  3.学生开展描一描的活动,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的作品。

  4.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描好了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同学描出的图形。看看哪位小朋友最会听,最会学习。

  师:能说说你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的哪个面描下来的吗?

  让学生指着立体图形的面,说画法:我描出的是长方体上这个长长的面。我描的是正方体上这个方方的面。我描出的是圆柱上这个圆圆的面…………。

  5.揭示“平面图形”的意义。

  师:这么多的图形,全都是从立体图形的平面上描下来的,它们都叫做平面图形。(板书: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立体图形,以描的方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平面图形,很好的帮助学生体会“面从体生”、“面在体上”,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简单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分一分,体验特征。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同学们,你能把这些平面图形按形状分一分类吗?(能)在活动之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第一个要求:请小组长把袋子里的平面图形卡片倒在小白板上,四人小组一起想一想,哪些图形是同一类的,就把它放在一起。第二个要求:分完后,说一说每一类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特点。(为每个小组准备各种图形若干个)

  2.小组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师巡视指导,请一生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分好了吗?请小组长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小组长上前展示小组的分类情况。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情况:我们把这些平面图形分成了五类,这几个图形是同一类,这几个图形是另一类……

  4.认识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名称。

  (1)认识长方形。

  师:你们为什么把这三个大小一样的平面图形分成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手指着长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都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其中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说明:由于学生还没有认识边的概念,在这里,要跟学生介绍边的意义。)

  师小结特征:说的多好啊!只要有这些特点的平面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长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正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类图形也是有四尖尖的个角,四条直直的边,并且每一条边一样长。

  师小结特征:同学们真会观察,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每一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正方形。(在这类图形的上面板书:正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点呢?(手指着平行四边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也是有四个尖尖的角,四条直直的边,但它跟长方形、正方形不同的是有两条斜斜的边……

  师进一步引导:你能用手比画一下这两条边是怎样斜的吗?

  学生比画并说明:这两条边都是向同一个方向斜的。

  师小结特征:你真会对比啊!像这样有四个角,四条边,其中有两条边向同一个方向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4)认识三角形。

  师:这一类图形又是怎样的呢?(手指着三角形这类图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都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的边。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有三个尖尖的角,三条直直边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5)认识圆形。

  师:最后一类图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引导学生说特征:这些图形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

  师小结特征:像这样没有尖尖的角,没有直直的边,圆溜溜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形。(板书:圆形)

  5.深化“面从体生”的思想。

  利用课件,师进行引导:在长方体上,我们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圆柱上能找到圆形,三棱柱的上面能找到三角形,三棱柱的侧面还能找到长方形,四棱柱的前面是平行四边形,上面则是长方形。

  小结:同一个物体的表面可能找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我们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指明是哪个物体的哪个面是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把不同的平面图形进行归类。其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思考方式,才能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分成一类,这样各种图形的特征就显而易见了。】

  (四) 找一找,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

  1.过渡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面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找一找、说一说吗?

  2.学生在小组里找一找、说一说。

  3.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表达。如:书本的上面是长方形……

  4.欣赏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课件出示)

  师:早上去上学,小区里的篱笆上有平行四边形,到店里喝早茶,糕点上有平行四边形,吃饱了来到学校,我们学校门口都能找到好多平面图形:伸缩门上有平行四边形,地上画线区域里有黄色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找一找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辨认中巩固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感受“面在体上”,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究数学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三、分层作业、拓展提高。

  过渡语: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如果我遮住它们的一角,你们还能认出它们吗?

  1.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一猜白云下面是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图形。

  师:学生可真会辨别啊!一下子就猜中了白云下面的图形。要是老师都把他们混在一起,你还能辨认出来吗?(课件出示第二个练习)

  2.填一填。(书第5页第2题)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5页,自己独立完成第2题,做完后请在小组里交流做法。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

  老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如:为什么觉得4号图形是正方形呢?那6号图形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呢?

  3.数一数(书第5页第3题)。

  师:平面图形还可以拼出美丽的图画呢!看,这是一只……蜻蜓(课件出示练习3)。你知道它分别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各种图形又有几个呢?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让个别学生点着图案数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层次的3个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出它们。

  四、创意图案、延伸创造。(书第3页第2题)。

  1.师:用立体图形上的不同图形,能画出许多美丽的图案。请欣赏。(课件出示图案)

  2.师:请同学们用立体图形上不同图形,描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3.学生自主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在小组里交流画法。

  4.展示同学的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主要是让学生继续经历由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再次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回顾全课、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说说长方形是怎样的吗?正方形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初步体会,引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咱们来玩接龙游戏,好吗?

  1、观察题目:你知道接龙的规则吗?

  2+3 +1 +0 +2

  10-1 -2 -3 -4

  2、接龙游戏

  3、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⑴、创设生活情境,师边讲述边示图。

  ⑵、讨论图意,指名说说。

  ⑶、尝试列出算式。

  ⑷、指名交流:怎么列式的?

  4+2+1= 这个式子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怎么计算?

  2、即时练

  想想做做第1题。

  师说,让学生摆小棒:先摆3根小棒,再摆上3根,最后再摆2根。

  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全班交流。

  3、揭示课题

  让学生说说今天学的这个加法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连加

  4、教学例2——同例1

  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根据图意讨论交流。

  尝试列出算式,说说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想想怎么计算?

  8-3-1=

  ⑵、即时练

  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2小题。

  让学生摆摆,算一算。——看书时,帮助理解虚线框的意思。

  ⑵、揭示课题:连减

  师生共同小结:连加连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巩固应用

  1、看图列式——第2、3题

  这两题中,主要引导学生能正确的看懂图意。

  并让学生有条理的说出来。

  2、——分桃

  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学生边看图,边理解,然后再填一填,列式计算。

  3、想想做做第4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想想做做第6题。

  书写练习。展示优秀作业。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出题好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创新思维和交流能力。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探索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设计适当的问题,展现不同的方法,体现重视估算和算法多样化的特点。让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学会和进行估算,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教材结合加法运算,合理安排学生进行估算,例如主题图“发新书”,让学生估计“40本够吗”,还有第53页“我们去春游,哪两个班坐一辆车最合适”,鼓励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或预先估计运算结果的习惯。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例如第52页“发新书”的情境,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怎样算,方法是什么,没有用法则一类的东西去制约学生,打破“教材设计算法――教师示范算法――学生记忆算法――训练强化算法” 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列举了4种方法,目的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教材呈现的方法是学生可能出现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探寻、体会算法,通过自己的建构来学会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供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学会计算,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材还注重联系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来解决问题,将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安排了一些应用问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教材创设“发新书”情境,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引出新的计算,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探索新的算法。这样去解决问题,就和计算融合在一起了,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进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练习中也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如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教材还设计一些形式丰富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如53页的第2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历来都非常重视教学教研工作,教学设备也比较先进,为教师进行课改实验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已经具备初步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意识较强,对数学充满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认知能力差异较大,发展不很均衡。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掌握了“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部分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感到比较容易,可能有少部分迁移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

  本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也有部分来自农村。由于自幼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受的教育和家庭、社会影响的不同,因此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就不可能相同,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计算教学的重心不能只放在结果上,教师应更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喜欢新奇,厌静好动。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寓教于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趣中学”,思维活动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课间都在跳绳锻炼身体,下面我们来个跳绳比赛好不好?

  师:咱们每个大组选一个代表,时间半分钟,看谁跳得多。其他同学做裁判,把他们跳的个数记录在这张统计表内。(教师出示统计表)

  比赛开始,学生边数边记,热情高涨。完成如下统计表:

  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加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生1:一组和二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

  师: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呢?

  生2:一组和四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36。

  生3: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 27+53。

  生4:一组、二组和三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18+27+53。

  生5:4个组一共跳了几下?算式是 18+27+53+36。

  ……

  (教师选择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题目进行板书:18+27,18+36,27+53,27+36。)

  师:还有这么多的同学想提问题,下课后再跟老师说说好吗?

  师:刚才同学们都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不同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指黑板上的问题),其他的问题,我们把他们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来解决。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师:我们先来解决18+27这一问题,算一算答案是多少。请每个同学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想的。看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2.全班交流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18+20=38,38+7=45。所以18+27=45。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他的意思是把27分成了20和7,先用18+20,再加上7,等于45。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

  生3:老师,我的方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27分成了20和7,但是我是先算18+7,又加20,结果也是45。

  师:你们的方法一样,只是加的次序不一样。

  生4:老师,我觉得我的方法跟他的也差不多,我的是把18分成10和8,8+27=35,35+10=45。

  师:你听得很认真,也很爱思考,你们的方法都是把一个数拆开,变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这种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方法叫转化方法。

  生5:(着急地喊起来)老师,我的也跟他们差不多,他们是拆了一个数,我是拆了两个数,18分成10和8,27分成20和7,10+20=30,8+7=15,30+15=45。

  师:你真棒!能发现自己的办法跟他们的差不多。还有与他们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6:我是用竖式算的。

  师:请你到黑板上写一下你的竖式,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算的。

  生6:(边写边说)要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师:你讲得真好,长大了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谁还有不同的算法?

  生7:我是先算20+27=47,47-2=45。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

  生8:他是把18看成20,用20+27=47,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减掉2。

  师:说得真有道理!

  生9:我的跟他的有点一样,我是20+30=50,50-2-3=45。

  生10: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又减2又减3 ?

  师:谁听明白了?谁来替生9回答?

  生11:因为他是把18看成20,多加了2,把27看成30,多加了3,所以要再减2减3。

  师: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好,说得很清楚。还有同学想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12:我是用数小棒的方法来算的。

  生13:我是这样想的,18是2个9,27是3个9,一共是5个9,五九四十五,所以等于45。

  师:你真会动脑筋,你怎么能很快算出五九四十五呢?

  生13:我妈妈教过我乘法口诀。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方法很巧,但只用于一些特殊的题目。

  师: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三)应用升华

  1.师:下面,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黑板上这几道题。

  2.出示课本“发新书”情境图,让学生明白主题图的意思后,师问:“大家估计一下每人一本,40本书够吗?你怎么想的?”

  生:够,因为19接近20,18也接近20,20+20=40,所以够。

  (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3.出示课本53页第3题“我们去春游”情境图,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估算,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能力。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良好,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较好地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下面几点感触较深。

  1.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时空,还学生自主,学生的创造力将不可限量。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后,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18+27到底得几,学生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究其原因,就是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学得更主动,潜能得到了更好地发挥。2.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地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充分交流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彼此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师应该不仅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方法,而且要引导相互间的理解;不仅让学生了解方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合理性,培养优化意识。比如在课堂中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的还有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深化理解,让他们真正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才有可能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达到熟练灵活地计算的目标。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这一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达到“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的要求。具体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通过创设学生身边的“跳绳”情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具体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拉近二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为整节课确定轻松、自然的基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并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2.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

  一是创设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二是创设了一个现实、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三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四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了适当点拨、引导;五是对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六是在教学中照顾到每个学生。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现算法多样化

  本课基础知识的教学较扎实,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恰当地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4.注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把现实的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本节课充分体现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又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5.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始终处于动态的循环过程。

  〖编者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的清晰、具体,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要求。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没有照搬课本上的案例,而是创设一个跳绳活动,让学生根据活动结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合作探究用多种方法解决了18+27=?其中,还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了18+27的准确值。学生的想法非常好,“我是先算20+27=47,47-2=45。”当老师提出:“能不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呢?”另一个学生把估算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他是把18看成20,用20+27=47,因为多加了2,所以再减掉2。”

  以上这种算法策略的思维过程值得详细品读,因为它反映的是人类解决近似与精确这一对矛盾的大智慧。这种算法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还可以发现它的一个优点,因运算中没有进位或退位的问题,这意味着这种算法差错率更低,准确率提高。所以老师们要重视这种算法。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0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5-12

(经典)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12-08

(精选)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0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