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18 10:55:54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计算机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

  (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

  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计算机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师: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计算机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师:好!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计算机演示: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师: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

  (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反馈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说哪个图形?

  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师: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板书:四边相等

  师:现在,豆豆要来考*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师: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师: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

  (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圆和正方形。)

  师: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

  (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师: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操作,反馈。)

  课间活动

  放音乐。

  做风车活动。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吧!

  计算机演示:配音乐,豆豆送风车。

  师:豆豆的风车可真美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做风车呀?

  我们先来看看豆豆是怎么做风车的。

  计算机演示风车制作过程。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下面大家每人做一个风车奖励给自己吧!

  师:小组长拿出绿色学具盆里的东西,这里面有不同形状的纸,你可以选一张来做一个风车。

  放音乐,学生做风车,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吹一吹,引导观察:风车转起来像什么?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转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中的内容。这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球、圆柱)了,这里主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节课既是上学期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平面图形间、立体图形间、平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体现新理念、新课程、新设计,体现自主探索、多元开放的设计思路,我们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按照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编排意图,本节课应完成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一个做风车活动),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的教学内容,课题为“图形的拼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大胆地冲破了教材和教参的束缚,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也就是将教科书中规定选用的一页半教材内容,改为只用半页教材内容,删去了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而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按“感知特征”→“探究关系”→“做风车”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材,课题也做了相应调整,叫“图形的转换”。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2.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

  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有别于机械性的操作活动。前者努力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思维的广阔性;而后者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思维只能停留在老师规定的套路中,很难有所创新。本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方面做了  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完成做风车活动为只提供完成活动的必需材料:各种图形的彩色纸(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吸管、铅笔、图钉、大头针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地去完成,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进行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

  探究方显创新本色。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长(正)方形边的特征时,做了如下尝试:完全摈弃了讲解对折的方法,而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一些材料:吸管、毛线(绳子)、铅笔等,几人一组合作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活动中允许下位、允许讨论、允许质疑、允许请求帮助,特别是可以不用这些材料而想出其它什么方法(如对折),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图形的转换”是在原课题“图形的拼组”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征,将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教材、用活教材。

  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冲破了教材原有的框架,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层次清楚,结构紧凑。

  2.尊重学生,体现个性。

  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上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物体去探究不同的图形特征,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做风车”的过程,教师改变了按教材呈现“做风车”的步骤,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2、53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与1分、2分、5分的硬币九种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2、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较小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买东西时要用到什么呢?(学生答:钱)那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人民币)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引导探索,认识人民币

  1、组内交流,初步认知。

  每个小组桌面上放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一些小面值的人民币,请同学们认一认,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在小组里介绍一下,然后认真观察人民币上都有什么?注意要互相谦让,不要损坏人民币。

  2、分组汇报,交流展示。

  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要先说出你介绍的人民币的面值(就是多少钱),再简单说说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通过看阿拉伯数字知道它是多少元。你通过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人民币?

  师:人民币上大写的汉字还有壹、贰、伍等。

  板书:壹、贰、伍

  生1:我认识1元的纸币,我是通过看颜色认识的。1元是绿色的。

  生2:我还认识5角的纸币,5角的正面有两个少数民族的人像,背面有国徽。

  小结:

  1、认识人民币的办法很多,不仅可以通过颜色、数值,还可以通过图案进行辨认,也可以将这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辨认。

  2、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一定要像热爱我们的祖国一样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要损坏人民币。

  三、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简单分类,了解人民币的单位。

  (1)给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小组内研究分类的方法。

  (纸币和硬币)

  (2)学生汇报不同分法,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板书:元、角、分)

  2、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老师想买一支一元钱的自动铅笔,请同学们想一想,我可以怎样付款。

  这些付款方式都对吗?为什么呢?(板书:1元=10角)

  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吗?

  引导学生拿人民币学具摆一摆。

  (板书:1角=10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交流汇报。(学生交流后强调:认识人民币可以通过颜色、图案、文字来辨别,以及1元=10角,1角=10分)

  (1)填数。

  1角=()分

  8角=()分

  70分=()角

  60分=()角

  2元=()角

  30角=()元

  3元2角=()角

  4角8分=()分

  12角=()元()角

  12分=()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7分=2分

  12分○5分=1角7分

  90元○4元=94元

  8角○3角=1元1角

  40分○60分=1元

  9角○5角=1元4角

 1、在○里填上“>”、“<”或“=”。

  9角○1元  8角9分○9角8分  1元○10角  3角7分○4角

  9分○1角  1元○9角  9分4元○4角4分  8元4角○10元

  2、计算。

  5角+2角=  7元+3角=  5分+4分=  3元4角-8角=

  2元8角+5角=  30元+8元=  1元-7角=  1元-10分=

 一、换人民币。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

  2、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

  3、1张5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4、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张2元和()张1元。

  二、应用题

  1、明明有100元钱,买书包用去50元,还剩多少元?

  2、一个计算器50元,明明现在有40元钱,想买一个计算器够吗?明明还差多少钱?

  3、星期天妈妈去买菜,用去16元后还剩下10元,妈妈原来有多少钱?

  4、王老师去体育用品商店买了一个56元的足球和一个40元的篮球,王老师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学习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学习重点:

  拼图

  学习难点:

  按图拼

  学习准备:

  每位学生一副七巧板

  学习过程:

一、七巧板的历史

  你们听说过七巧板吗?玩过七巧板吗?那知道七巧板的'历史吗?

  教师进入搜狐网站,搜索七巧板,进入历史七巧板的电脑绘画——七巧板,向学生介绍历史和故事。

  二、认识七巧板

  1、师出示彩图七巧板,仔细观察,说说七巧板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

  2、拿出学具,把散乱的七巧板照图编上号,再拼成一个正方形,在小组内说说:

  ⑴其中由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

  ⑵哪些图形比较大?哪些图形比较小?

  ⑶哪几个图形一样大?

  3、交流。

  三、拼一拼

  1、你能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正方形、三角形吗?

  2、拼一拼,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拼出正方形和三角形。

  四、拼图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说说图形像什么。

  2、指名一生讲述“守株待兔”的故事,三人小组拼一拼这个故事。

  3、拼图创造。

  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并展示给同学。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和写法。

  2.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读写,巩固数位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数的组成,巩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5.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一下数位顺序表哪边起第一位是各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呢?

  2.出示计数器:

  个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十位上的数表示什么?百位上的数呢?

  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都是两颗珠子,请你说一说这两颗珠子分别代表多少。

  二、基础练习

  1.课本第34页第1题。

  学生先自己填写,再在班上说一说。

  2.课本34页第2题。

  师拨数,学生写。

  同桌互相练习。

  3.课本3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课本34页第4题。

  指导学生发现这4组数各自的规律,先判断出是顺数还是倒数,以及是几个几个地数,再填空。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2.课本35页第5题。

  帮小鸟找家。让学生先自己连一连,然后指名汇报。

  3.课本35页第6题。

  A教师指导第(2)题。

  图画书有36本,故事书要比图画书多得多,但又比90本少一些。xkb1.com

  故事书可能有多少本?

  学生明确:故事书可能有85本。

  B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

  4.课本35页第8题。

  拿出卡片,让学生自由组数,并把数写下来。

  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并为这些数排排队。

  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补评: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百位十位个位

  10个十是一百。

  2个十和5个一是2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

  2、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渗透算法多样化的,培养学生的协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

  教学难点: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轻轻,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参观美丽的田园,你们有兴趣吗?(有)

  好,让我们坐上汽车出发吧!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啊,多美的地方啊!仔细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

  2.说一说。

  你能不能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一下,找出藏在里面的数学信息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小山羊有5只,小绵羊有7只;岸上有6只白鹅,河里有8只白鹅。

  3.引入。

  在美丽的田园里,我们找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不错!不过,这只小白鹅伸长脖子好像有点不服气!听听,它在说什么?

  4.提出数学问题。

  下面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先提一提关于小白鹅的数学问题,比一比谁最聪明,提出的问题最多!

  5.交流反馈,集体。

  学生说问题,教师板书:

  河里有8只白鹅,岸上有6只白鹅。一共有几只白鹅?

  一共有14只白鹅,河里有8只,草地上有几只?

  一共有14只白鹅,岸上有6只,河里有几只?

  6.解决问题。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求“一共有几只白鹅”。

  全班交流,明确:8+6=14(只)

  7.解决“。。。。比。。。少几”的问题。

  出示问题:空中有11只小鸟,树上有5只小鸟,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小鸟少几只?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14页“练一练”1、2题,指名汇报。

  2.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观察教室里的`人和物,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补评:

  板书设计:

  美丽的田园

  一共有几只白鹅?

  8+6=14(只)

  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小鸟少几只?

  11-5=6(只)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几种常见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能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通过找、画、拼、摆各种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课时安排: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1课时

  拼一拼1课时

  认识图形练习课1课时

  学习内容

  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学习时间

  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

  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协作精神。

  通过实物感知,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并初步建立平面图形的概念。

  新五环节教学法及操作指要

  探小熊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送来了很多礼物,(课件出示)瞧,这些礼物的包装盒或是礼物本身是由许多的面组成的'。你们认识这些面的形状吗?

  指名学生汇报,在汇报时强调学生要说清楚,什么盒子的面是什么形状。

  摸一摸:摸一摸你们的桌面、文具盒的面、书面,看看有什么感觉?

  画一画: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吗?动手试一试。

  分一分: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在小组内用学具图形分一分,并说说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探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问题预设分成三类(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还是分成五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用说一说: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画一画: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题。

  评价感悟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教

  学习内容

  拼一拼

  学习时间

  学习目标1、通过有趣的拼一拼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交流的能力。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1、通过对图形的拼组过程,理解和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2、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探究和交流的能力。

  新五环节教学法及操作指要

  探用这样的两个长方形(宽是长的一半)拼在一起,你认为会拼出什么图形?

  你能用同样的三角形拼出什么图案呢?

  你能用同样的正方形

  解学生展示自己拼出的图案,并与同学交流:如两个长方形可以拼出一个正方形,也可以拼

  完成课本第3页下方的做一做。

  填一填。

  (1)用两个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2)用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形。

  (3)用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卡片出示前面学习的加法题,学生口答得数并选几题说说怎样算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小兔家做客,和小兔一起学习6、5、4、3、2加几的加法。(板书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

  讲述:小兔子家门口还种了许多蘑菇,小兔子正提着篮子在采蘑菇呢。

  (1)小兔子的蘑菇是怎么种的呢?小兔子问了大家一个什么问题呢?(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提问:你能帮小兔解决这个问题吗?

  (3)学生独立思考并和同桌交流计算6+5的思考过程。

  (4)教师指名学生交流并板书各种不同算法。

  (5)谈话:小朋友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办法都不错,谁来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用什么方法来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做题时,用自己会做的和喜欢的方法做就行。

  2.教学“试一试”。

  下面就用你最喜欢来的方法来计算一下小兔子蘑菇上的这些题目吧。这些题目就是我们书上第94页的“试一试”。

  6+6= 4+9= 5+8=

  学生先在书上独立计算,完成后请学生任选一道题说说是怎么来做的。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小兔子还为大家准备了好多水果。(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图。)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全班汇报。

  要选择一道题目问:你们是如何来列式的?如:我看到有两堆樱桃,左边一堆有4个,右边一堆有8个,一共有12个樱桃。4+8=12。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解,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这些加法。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书上写得数,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及时评价。

  4.“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计算,将得数写在书上。

  (2)教师出示本题的口算卡片,让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5.“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并读题,然后完成列式计算并交流。

  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遇到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除用凑十法外,还可以利用已经学过的相应的加法算式来计算。

  6.“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先在书上每题加法算式后写出得数,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材内容:

  本节课教学教科书第19的内容和20页做一做。

  教材分析:

  教材例3用一幅公园的情景图提供了许多数学信息,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最后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目的:

  1、知识与能力:初步会从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并能自己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观察、想像、抽象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仿、联想等学习方式,经历游戏过程,并从中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同伴的争议和评论形成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亲近数学,尝试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已知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9分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捉迷藏游戏。通过观看情境图,倾听发布的信息,产生联想,并由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板书课题(用数学)

  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什么是用数学?

  (2)为什么要学习用数学?

  (3)学习用数学这节课在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能用到?

  (4)学习这节课能帮助我们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1)你能说一说图上都说了些什么?

  (2)怎样用数学语言来说呢?

  (3)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怎样来提问呢?

  (4)用加法计算怎样问呢?

  (5)用减法计算又该怎样提问呢?

  学生独立探究以上几个问题。

  二、 解疑合探(19分钟)

  1、再次看图并回答。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观察的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你能试着提一提吗?学生自愿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2、学生汇报后,师重点强调:在13-6=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藏起来的.人数的方法用总人数减捉住的人数。

  3、出示丢手拍游戏。通过观察、倾听,思考信息组合与问题的提出。组内交流各自的信息组合角度和提出的问题,评论各种组合的正确性,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一是求总数;二、三是求部分。

  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8+6=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8-6=2(人)

  4、出示踢球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初步学习收集背景资料中的数学信息,指名学生说: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独立地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还差几人没有到?并完整地解决问题。

  5、小组讨论、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

  学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6、反馈练习

  观察课本p20的热闹的小河边。根据提出的3个问题,独立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议,也可自主选择交流伙伴。重点在于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开展先知帮后知活动,既可让先学会的学生有展示的舞台,也可以使弱一点的学生也有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列式:17-8=9(只)

  草地上有15只小鹿,往山里跑了9只,还剩几只?列式:15-9=6(只)

  老师请个别学生板演,其他在练习本上解答。巡视中注意进行个别辅导。

  如河里有13条小鱼,游走了7条,还剩几条鱼?

  13-7=6(条)

  三、质疑再探(3分钟)

  回顾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你又产生了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预设问题

  1、怎样能正确解答用数学的题目?

  2、我们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才能提出数学问题?

  3、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问呢?

  4、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该怎样提问呢?

  5、根据数学信息,怎样提出多种问题?

  四、运用拓展(9分钟)

  1.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自编题目。

  2、猜一猜,算一算。(练习四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说一说单位名称是什么?

  每人写15个大字,乐乐还要写6个字,猜猜她写了几个?

  每人写15个大字,明明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字?

  3、想一想,算一算。(练习四的第1题)

  老师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观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左边有7只兔,右边有8只兔;黑兔6只,白兔9只;一共有15只兔。

  再引导学生选择两个相关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后汇报、交流。

  4、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说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引导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用数学

  1、玩丢手绢的有8个女同学,6个男同学。

  (1)一共有多少人?

  8+6=14(人)

  答:一共有14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几人?(人)

  答:女同学比男同学多2人。

  2、13个同学玩捉米藏,这里有6个人,藏起来几人?

  13-6=7(人)

  答:藏起来7人。

  3、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16-9=7(人)

  答:还有7人没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继续发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在“小小图书馆”的情境中主要解决百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问题。学生初步接触退位减法的知识,退位问题是难点,学生往往忘记在退位以后,被减数的十位应该减去1,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如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掌握这部分内容。百以内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问题更是学生学习多位数笔算减法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习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所以,研究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是市区的普通学校,一年级是课改年级。班级总人数24人,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通过近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参与精神,有一定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但个别学生不善于接纳他人观点,需要教师时时处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引导,在集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在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已经明白相同数位对齐相减的道理,因此,如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地学习来掌握这部分内容。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去图书馆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去图书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以长见识……

  师: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图书馆看书,高兴吗?你们喜欢看什么书?

  生1:我喜欢看连环画。

  生2:我喜欢看故事书。

  生3:我喜欢看有关计算机的书。

  ……

  学生边说,教师边贴出书的图片(图片为双层、可打开,内附相关的练习题),并根据学生喜欢的书名当场写在图片上。

  师:我们先看看图书馆里有关这几种图书的信息,好吗?

  (师呈现信息表格并根据学生所喜欢的书当场写在表格内。)

  (评析:让学生成为创设情境的一分子,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

  2.获取信息――引发问题

  师:从这幅表格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1:图书馆原有连环画33本,借走7本;原有故事书25本,借走8本;原有计算机书46本,借走9本。

  师:说得真完整。(面向全体)根据获得的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减法问题呢?

  (评析:注重语言习惯的培养。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如此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生2:连环画借走7本之后还剩多少本?

  (师将此问题书写在黑板上。)

  师:谁能解决生2的问题?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究――合作

  生:我用算式解决33-7=26。

  师:你连得多少都计算出来了,真棒!其他的同学不要着急,下面的时间留给你们,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33-7等于多少,开始吧。

  (生开始独立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部分学生问题解决后主动寻找伙伴进行交流。)

  (评析:交流的前提是必须经过独立思考,即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2.交流

  (学生边说教师边把学生的方法有序地呈现在黑板上。)

  师:33-7等于多少?

  生:(齐答)等于26。

  师:谁来说说你或者你和伙伴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评析:不强调必须是以自己或小组的身份来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讲出在探讨过程中的真实想法。)

  生1:我是口算出来的,13-7=6再用20+6=26。

  师:谁用的也是这种方法?谁能再讲一讲?

  生2:我是用小棒解决的,我先拿出三捆零三根,然后打开一捆,用打开的10根减去7根,还剩下20+6=26根。

  生3:他的方法用算式表示是这样的10-7=3,23+3=26。

  (班里响起掌声!)

  生4:我是用竖式解决的。

  师:请把你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好吗?

  (生4把竖式写在黑板上的同时其他学生继续汇报。)

  生5:我和我的伙伴是用计数器解决的。先在个位拨3个珠子表示3个一,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先去掉1个十,应该减7个一,多减了3个,再在个位上补3个珠子,最后等于26。

  师:请你的合作伙伴再给大家讲一讲好吗?(请伙伴再讲一遍。)

  (评析“谁能再讲一讲,请你的合作伙伴再给小朋友们讲一讲好吗”,这样邀请其他同学重复方法的过程,既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能力,又避免水过地皮湿的结果,使他们的见解能够被班内更多的成员理解并表述出来。)

  师:对于他们的方法你想说什么?

  生1:他们的方法挺合理。

  生2:我也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方法表示出来。33-7把7看成10,33-10=23多减了3个一,再用23+3就等于26。

  (班里再一次响起掌声!学生的评价是这名学生讲得准确、清楚。)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生4的方法。

  师:(好奇地用手指着“?”)这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生4:“?”叫作退位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出1个十,就用“?”表示,退走1个十,到个位就是10个一,10个一加原来的3个一,得出13个一。13减7等于6……

  生3: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十位上从3变成2了呢?

  (评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基础之上,也在对学生提问题。提出“为什么十位上从3变成了2”,而这正是退位减法的关键,此时此刻它已经变成学生内心渴望解决的一个问题,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

  生4:因为十位退走1个十给了个位,3个十还剩下2个十,所以十位上写2。

  生3:谢谢你的讲解,我很满意。

  生4:不客气!

  师:请同学们拿出竖式纸,自己试着用竖式的方法再计算一遍,看看我们刚才口算的结果对不对。(生用竖式计算并检查。)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

  生6:(骄傲地)我们小组里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先把7分成3和4,用33-3=30,再用30-4=26;第二种方法是想加算减:想几加7等于33,26加7等于33,所以33-7=26。

  师:你们认为他汇报得怎么样?

  生:他汇报得很有条理,而且能代表小组发言。

  (评析:从生1汇报开始多次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学生之间就很容易公开、真诚地对他人表达欣赏之情。正确的评价不仅使学生相互之间更加亲密,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更使相互间感到合作愉快。)

  师:你说得很对,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向他学习。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

  (正当教师要继续进行时,又有一名同学的小手高高举起。)

  师:(有感情地)你还想说?!

  生7:(干脆地、大声地)想!

  师:好,那你说吧,(面向全体)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生7:33-7我用7-3=4…

  其他学生:(着急)不对,他的方法有问题,不能看3减7减不开就用7减3……

  (生7开始犹豫,并停止发言。)

  师:(皱眉加手势,把手放到耳边)大家别着急,我们应该先听完这位同学的发言,再进行评价,好吗?请生7继续说你的想法。

  生7:33-7我先用7-3=4,还差4个没减,就用30-4等于26。

  (“哇……”班内一阵惊呼。)

  师:(露出笑容)现在你们想说什么吗?

  生8:他的方法也行得通。

  生9:他的方法真有创造性……

  (评析耐心地等待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能更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发表意见。)

  (评析多样化的算法还需要合理优化,优化的实践者应该是学生,优化的过程也应该是有学生自身特色的。)

  (三)巩固――反思

  师:根据图书馆提供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减法问题吗?

  生1:故事书借走8本后还剩多少本?

  生2:计算机书借走9本后还剩多少本?

  师:请你选择一道题,并用你喜欢的方法自己解决。有什么问题先自己想办法,也可以找同学或老师帮忙,开始吧。

  (生解决这两道问题并进行交流。)

  交流结果:每人能收获一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问题”,并得出故事书还剩17本、计算机书还剩37本。

  (四)回映主情境――拓展练习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三种书还剩多少本了,因为剩的书有限,我们每个人先选一种书看,看过之后同学之间可以交换,好吗?你们想看哪本书?

  (学生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告诉老师自己想看哪本书,教师组织好学生后,按照每个人的要求发给学生想看的“书”(准备好的图片)。)

  (评析每种书打开后是不同的练习题,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完成练习既新鲜又兴奋还很认真。这样安排让小小图书馆的主情境更加完整。)

  1.“连环画”呈现的题目是:森林里有三棵大树得了病,请你当小大夫帮帮它们。

  2.“故事书”呈现的题目是:过河。

  3.“计算机书”呈现的题目是:找朋友。

  (五)呈现课题――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师板书)。

  师: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可以小结一下自己或班内同学的表现。

  〖教学反思〗

  随着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我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和想法……

  我希望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氛围,所以课的一开始我就给学生呈现一个不完整的情境,富有创意地写上学生自己喜欢的书名,学生的兴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可见,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与注意,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我希望创设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尽可能摒弃自己的权威意识,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唱主角,但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不够,这一方面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我想创设一个互相接纳、欣赏的课堂氛围,所以我和我的学生一同去学会耐心地等待、倾听及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能以一种相互尊重的、清晰的以及有见解的方式来直接交换彼此的看法,会更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愉快地合作。

  〖编者点评〗

  本案例采用去图书馆读书的完整情境,体现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学生学得有趣,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耐心倾听、提出问题,协助学生从单项交流迈向多项交流,同时擦出新的交流火花。教师注重学生的收获,但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利用积极的评价手段,使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思维特点的途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本节课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但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将不同方法进行梳理、归类,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P24页整理和复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观察和操作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掌握应用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探索和小组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表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

  采取小组合作,设定小游戏,动手操作等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写算式的小卡片。

  教学环节:

  一、热身小游戏

  1、击鼓传花游戏,口算练习

  9+7 8+6 11-2 14-8 12-9 13-7

  15-5 14-6 14-8 1 2-5 17-9 14-7

  2、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整理20以内退位减法表

  1、找规律,填表。

  要求:以同桌为一小组。仔细观察,从已有的算式中找到规律,把所缺的算式填出来。每人一张(自由发言,想填哪格就填哪格)

  2、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想法。

  3、讨论(出示已填完整的'减法表。)

  (1)竖着看,第一列的得数有什么规律?算式有什么规律?

  这时学生能直观地发现规律,个个都举手争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2)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的排列?

  生1、11-9 →12-9→13-9→14-9→15-9→16-9→17-9→18-9

  第一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1(十九减9)。

  第二列的得数都比被减的个位上的数多2(十九减8)。

  第五列的得数都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多5(十九减5)。

  生……

  酌情启发:横看,有什么规律?竖看,有什么规律?

  生2、11-9 →11-8→11-7→11-6→11-5→11-4→11-3→18-2

  第一行都是11减几题,可以先想10减几的差,再加1就可以了。

  第二行都是12减几的题,可以先想10减几的差,再加2就可以。

  生……

  生又发现还可以斜着看也有规律?

  指名小伙伴回答。

  4、小练习:我来考考你

  1、把差是6……的算式一组一组地说出来。(课本第25页的第2题。)

  a、差是6的减法算式有哪几道?想不出的可以看减法表。

  b、差是7的一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都说出来吗?

  c、你还能说出一组差是几的退位减法?

  5、放松一下:课件出示儿歌

  三.巩固练习:智勇大冲关(课件出示)

  第一关:看图列算式仔细观察图片,指名生回答,先说图意,再列出算式。可以多让几名学生说一说。

  第二关:想加算减分组比一比,看哪一组小朋友表现最棒。可以适当奖励哦。

  第三关:争夺小红旗学生提出建设性意见,说是两人一组进行PK。(先是两位男生PK,然后两位女生PK,最后男女PK。)全班小结共同选出胜利的小朋友,加以鼓励和表杨。

  第四关:争当神算手学生抢答,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后拓展,布置作业(小组活动,动手操作,重排20以内退位减法表)

  (提供卡片,每组一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

  小组合作把这些卡片重新排成一个表。

  1: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遇到个小难题,你们能帮我解决吗?老师准备要写减法算式的小纸片只够一半,怎么办啊?”这时有的同学大方的说自己不要了。(这显然不是老师的本意。)

  “可是,老师又希望大家都来做这个练习,怎么办呢?”

  这时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同桌共用一份。

  把事先准备好的小卡片分发给每一个小组(两人一组),(他们带着一种帮老师解决了大难题的快感跳入了挑战。)

  “要把表上的算式全部写在这些卡片上,你们打算怎样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呢?(步步引导)

  同桌不由自主的商讨起来,广泛发表自己意见

  在各组讨论的基础上,广泛反映出各种方法。教师表扬同学们想的方法多,能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说同学们喜欢哪种方法,并说明理由。

  2、分工合作自主探索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找没有同桌可合作的同学谈体会,得出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最快的完成学习任务。

  生:说他最喜欢争夺小红旗的游戏,这样在玩中就学到知识了,而且很开心。

  2、教师进行有导向性的小节,宣布本节课的优胜小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设定的小游戏中孩子们都踊跃参加,这样在玩中就学到一定知识,而不是那么的枯燥乏味。从而让孩子们爱上数学,从中获得一定快感,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的:

  1、认识被减数的尾数和减数的补数。

  2、学会“尾数加补数法”,理解和掌握算理。

  3、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方法有:破十法、想加算减法、实物演示(操作)法、连连减法等。下面,教一种能很快说出得数的方法,叫做“尾数加补数法”。

  二、知识教学

  1、认识被减数的尾数。

  尾数的定义:(在这里)尾数指的是被减数的个位数。

  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被减数可能是11、12、13、14、15、16、17、18这8个两位数。

  根据尾数的定义可以知道:11的尾数是1;12的尾数是2;13的尾数是3;14的尾数是4;15的尾数是5;16的尾数是6;17的尾数是7;18的尾数是8。

  2、认识减数的补数。

  补数的`定义:两个数相加的和满整十、整百、整千数……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补数。这里讲的补数是相对于整数10来说的。

  例:8+2=10,则8和2互为补数,即8的补数是2,2的补数是8;9+1=10,则9和1互为补数,即9的补数是1,1的补数是9。

  由此可知:7的补数是3,3的补数是7;6的补数是4,4的补数是6;5的补数是5。

  3、由“破十法”迁移“尾数加补数法”的算理。

  (1)破十法。

  ①先算:10—8=2

  ②再算:7+2=9

  (2)尾数加补数法。

  17 — 8 = 9

  被减数17的尾数是7,减数8的补数是2,尾数加补数:7+2=9。

  (3)“尾数加补数法”与“破十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尾数7就是破十法中拆分出来的7,补数2就是破十法中计算“10—8”得到的2、

  区别:破十法经历“先破十、再算减、后算加”三个步骤才能完成计算,而尾数加补数法则用定义的方式一步到位,直接算出结果。

  4、尾数加补数法的实践运用。

  教师通过演示“16—8、12—5、14—9、11—3”四道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尾数加补数法的算理。

  三、学生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

  14—6= 17—9= 13—7= 11—5=

  17—8= 13—4= 12—3= 11—2=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十几减7或6的计算方法。

  2.能凭借已有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等方式,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7或6的各种方法,经历十几减7或6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探索与创作的快乐。

  学习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十几减7或6的'计算方法。

  2.能凭借已有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交流等方式,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7或6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7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讨十几减6的计算方法。

  教法:

  讲授法

  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铅笔、小木棒、计数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口算。(开火车形式进行)

  12-9 14-9 15-9 18-9

  11-8 13-8 16-8 17-8

  问:刚刚计算的都是十几减9、十几减8的题目,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知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看图,发现数学知识。请学生说图意。

  问: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草地上原来有12只小鸭,后来有7只小鸭到河里游泳。

  问: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汇报: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2、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回答:12-7=

  3、分组交流想法和算法。学生汇报:①10-7=3,3+2=5。②12-2=10,10-5=5。③7+5=12,12-7=5。

  4、汇报交流,将知识进行梳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反思

  算一算,摆一摆。

  课本第6页(11-6= 14-6=)

  要求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同桌互相说一说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十几减6的计算方法。

  四、回顾整理,总结知识

  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一练第1题。

  算一算,用小棒或计数器说明你的计算过程。

  二、完成练一练第2题。

  画一画,填一填,三、完成练一练第3题。

  1、认真观察,列出算式。

  2、说说你的想法。

  3、师小结。

  四、完成练一练第5题。

  1、学生根据主题图自编故事。

  2、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第4题。

  板书设计:

  快乐的小鸭

  7+5=12

  12-7=5

  答:草地上还有5只。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学会简单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2、开放练习 拓宽思路(分正方体) 师: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另外一袋学具,请给这些物品分类。学生小组活动(4分钟) 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蓖ü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与复习,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2惫低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数数和数的组成、写数和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认识人民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对本单元所学的这些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复习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请同学们数出27根小棒。

  学生独立数小棒。

  教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数出2个10根小棒,再数出7根。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吗?谁能归纳出我们数数的方法?

  要求学生说出:数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一十一十地数和一个一个地数结合起来数。

  教师:那么2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要求学生回答:27是由2个十和7个一组成。

  教师:对了,一个数的十位上是几就说明这个数是由几个十组成,一个数的个位上是几就说明这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2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抽学生汇报。

  三、复习写数和读数

  教师:下面我们来复习写数和读数。读数和写数都要到数位,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哪些数位吗?

  引导学生回答学习过百位、十位和个位。

  教师:这些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右面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在黑板上贴上算珠图(如右图)

  教师:你们所说的数位上的十位和个位是这样排列的吗?

  教师:这幅算珠图上的算珠分别表示什么?合起来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回答:十位上有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有3颗算珠,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23。

  教师:那么23怎样写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对着算珠图的数位写出23,一边写一边要求学生说出先写十位上的2,再写个位上的3。

  教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抽一名学生来读数。并说出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

  教师:我们在写数和读数时都有一个相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教师:对,我们都是先读写百位上的数,再读写十位上的数,最后读写

  个位上的数。下面请同学们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读数。

  同桌两个同学一个说数,一个写数。

  四、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30页第7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填的吗?你是怎样填数的?在数的排列顺序中,哪条排列规律比较重要?

  要求学生回答:我是一边数数一边填的.,在100以内数排列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这个排列规律非常重要。

  教师:对,“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是100以内数排序顺序中一个重要的排列规律,这样一个排列规律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出数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6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每一道题的规律。

  教师:请同学们按第30页第9题的要求分别写出3个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和3个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并比一比哪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

  学生写完后抽学生回答,先说自己写的是哪几个数,再说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下面以学生写的25,35,45和52,55,59为例:

  教师:在第1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要求学生说出:45最大,25最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那么第2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呢?

  要求学生回答:59最大,52最小。

  教师: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比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这个同学的意见吗?对了,在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五、复习认识人民币

  教师:最后我们复习认识人民币。请同学们翻到28页第3题,这里都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除了这些人民币,还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那么这里每一组人民币组合起来又是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那你们对人民币的换算掌握得怎么样呢?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1角等于多少分?1元等于多少角?10元等于多少个1元……

  可以抽学生回答,也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30页第8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个别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换算的。

  六、课堂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9~41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性质,学习了角以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设计理念: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好计划,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机率就大。学习更是如此,每节课内容的学习如果能够自己先做好预习,那么你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使同学们变得主动,站在主动进攻位置上的人当然容易打胜仗。有一位哲人这样说,预习是合理“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

  教学目标:

  1.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师生交流中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教学难点: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预习指导:

  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向他人学习,更要向课本学习。下面就请你打开数学书39、40页,认真学习吧!通过学习,相信你一定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一、填一填

  1.互相平行,其中平行线。

  2.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

  ( ) ( ) ( ) ( )

  3.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①是互相平行的。

  ②是互相平行的。

  二、画一画

  1.想办法在下面画出一组或几组平行线,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

  2.让爸爸妈妈欣赏一下你画好的平行线,告诉他们你是怎样画的?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板、铅笔、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线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昨天我们回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平行线)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平行线。(板书课题:认识平行线)

  2.理解概念

  我们先来看一组生活中的图片。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我们熟悉的线段,您能找到吗?谁能上来指一指?(根据学生指的情况闪动)如果把这些线段无限延长我们可以画出下面三组直线。

  这三组直线,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第二组)

  第一组的两条直线是什么关系?(相交)它们相交的点叫什么?(板书:交点)第三组呢?你是怎么想的?刚才同学们都赞成第二组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延长,它们相交吗?不相交吗?不相交,他们是什么关系呢?(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平行?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同一平面内你怎么理解?谁能说说看?互相平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出示一组平行线)如果这是一组平行线,我们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直线a是直线b的平行线,直线b是直线a的平行线,直线a和直线b互相平行。)

  3.练习: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划(√),不是的在下面划(×)。你是怎么想的?

  ( ) ( ) ( ) ( )

  4.找平行线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互相平行的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中也有平行线段请大家看大屏幕: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抽象出“数学模型”→回归生活举例,一方面使学生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的观察、辨析中,加深了对平行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练习”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辨别平行,更深一层提炼平行的意义。]

  5.总结

  认识平行线,观察思考很重要,如果能动手画就更好了。

  二、画平行线

  1.展示画好的平行线

  课前我们都动手画了一组平行线,你是怎样画的?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画法。

  谁愿意上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

  总结:刚才同学们展示了用不同方法画出的平行线段,让我们大开眼界。

  2.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这儿有一条已经画好的直线,怎样画出它的平行线呢?你是怎样画的?

  指名上台展示并介绍画法。

  思考: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能画多少条?试着画一画。

  3.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⑴如果在直线点上一点,要求经过这一点,画下面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也用直尺画可以吗?为什么?那你是怎样画的?和你的同桌说说

  指名上台介绍同时示范。

  ⑵教师示范: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强调: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用其中的一条与已知直线贴紧,另一条紧贴着直尺,(直尺不能动),将三角板沿直尺平移,这样就不会有偏差了,移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再画出另一条边,这样得到了一组平行线。

  ⑶课件演示

  ⑷学生再画

  ⑸想一想:过直线外一点能给这条直线画几条平行线?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展示”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利用利用不同工具画平行线的乐趣。在这个基础上,重点介绍借助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电脑演示,激起学生想动手操作的兴趣,在画的过程中,总结画平行线的四步骤:合、靠、移、画。]

  4.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画平行线的过程,其中我们应用了三年级学过的知识,它是什么?(平移)

  这儿有一组平移的图形,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找到几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在书上指给同学看一看。谁来指一指?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课后探究:

  把一张长方形纸照下面的方法对折两次,在打开。

  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在课堂练习中,我是以书本为主的,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为主的。当然,给予一部分学生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我以一个探索活动结束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一年级教案02-02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2-08

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案02-2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0

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05-12

(经典)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12-08

(精选)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0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1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