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答,通过阅读教材学习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2.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
3.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重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用坐标纸画图解决问题。
1.出示一张地图,找到北京西站、石家庄的位置。北京西站与石家庄站相距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已知货车速度千米; 客车速度千米
路程 速度和=相遇时间
2.出示例5第五次铁路大提速后,z517次客车13:11从北京西站开出,15:51到达石家庄;z518次客车14:23从石家庄开出,17:10达到北京西站。这两列客车什么时间相遇?
师:z517次客车从北京西站开出, z518次客车从石家庄开出一定会怎么样?
生:一定会相遇。
师:一定会在某一时刻相遇,大约会在几点几分相遇呢?
(下午2点到4点之间)具体时刻会是几点几分?
(学生解决此问题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看书)
怎样解决,教材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方法。请同学们看书p58:
自己先看书,再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怎样理解?
这样的小方格纸叫做坐标纸
每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10个小格是一个大格
每一个小格表示6分钟
一端表示北京,另一端表示石家庄
两条线的交点大约为相遇时间,大约15:07 15:08
通过坐标纸解题应分为几步?
找出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找出石家庄站发出的车的起点和终点,进行连线
交点就是它们的相遇时间
用坐标纸解题应注意什么?
估点要准确
苗点要细些
结果要看准确
二、利用坐标纸解决问题:
p58 画一画:
p66 4看图回答问题
三、小结:
说一说今天学习的收获?
教学反思:
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题方法是多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利用坐标纸通过画图解答相遇问题求出相遇时间。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课时划分:6课时
垂直与平行.....................................3课时左右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左右
1、垂直和平行
第一课时
课题: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课文第64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几联系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挂图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提出问题: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
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铅笔摆一摆,摆完后,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在展示板上。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
3、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4、根据研究需要,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我们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也就有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根据我们今天这堂课研究的需要,如果按照”相交“或者”不相交“来分的话,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
(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
2、再次分类,并归纳”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让学生质疑。(揭示课题)
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4、学生试着说概念
师归纳总结并板书。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垂线和垂足的概念
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
(一)折纸
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
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
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5、学生演示。
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43-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它的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和判断等活动中,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谁来说说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长方形框架:这是什么形状?慢慢拉:现在变成什么形状了?
今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学生回答。(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学生观察并回答。
(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
1、联系生活,感知平行四边形。
2、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平行四边形(出示教材插图)。你能指出每幅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吗?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
教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看,这就是平行四边形。
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材料,动手试一试。
谁来展示一下,说说你是怎么做平行四边形的?还有谁有不同方法制作的?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并讨论制作出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板书:特征)
你是怎么发现的?
我们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并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学生指一指。
学生举例。
学生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在钉子板上围;在格子纸上画;用小棒摆......)
学生讨论,汇报:
(1)两组对边平行
(2)两组对边相等
学生验证。
学生口答。
三、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2、教学“试一试”
(教师指着黑板上平行四边形)你能在平行四边形上分别指出两组互相平行的对边吗?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上下两条对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你能量一量吗?
(把直尺与平行四边形的边不垂直放置)这样量行吗?(仍不垂直放)这样量行吗?那该怎样量呢?谁能到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我们沿线段来量。
师生合作画线,边画边说: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条边之间的高。谁来量一下距离。
小结: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板书:高、底)
底和高是对应的,如果用另一条边作底,高应该怎样画呢?
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
指名到黑板上画。
指名上黑板量。
学生读书上的内容。
学生在书上画。
学生独立测量,指名口答。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5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鼓励不同拼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4、做想想做做第4题。提问:你是怎样剪拼的?
5、做想想做做第6题。提问: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6、“你知道吗”学生读后提问:阅读这篇资料,你知道了什么?你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学生动手拼,教师巡视。
先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移动其中1块改拼成长方形。体会变化前后面积相等。
操作后小组交流:关键是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去剪。
学生分组按要求操作比较得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且相等,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五、评价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你还有哪些收获?
评价总结。
六、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4
升和毫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以往教材中是安排在认识体积之后学习的,但在学生的生活中已被广泛运用,学生具有一定的感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情感目标: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教学组织形式
4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认识毫升(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已能正确的认识容量的含义和升这个容量单位,同时,通过生活实际,一部分学生
已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但对毫升具体含义以及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了解。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践法
教学组织形式
2人小组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二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板书课题:毫升)
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
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
(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
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想想做做4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名:为什么20xx毫升是2升?
想想做做2、5课前完成,课上汇报结果。
四、你知道吗?
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教学反思
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除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能力目标
学习用类比、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方法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熟练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
(1)697是由()个百()个十()个一组成,697是由()个十()个一组成。
(2)52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612呢?
小结:同一个数,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就有不同的看法。
2.问题情境一。
同学们,最近市二小正在开展“经言、名言”诵读活动,何老师也参加了这项活动,还去书店买了一本《名言集》有612页,老师想9天看完,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出示)
(1)读题。请同学们自己读题。
(2)独立完成。会计算吗?谁想在黑板上做?(指名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订正。采访板演生。为什么要用除法做?板演生讲计算过程。
请同桌互相检查。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谁来说一说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怎样计算呢?生回答。
师小结: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我们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不够除,就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上,商就写在那一位上。这节课就用同学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研究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1.
(1)出示问题情境二。
(出示)要往灾区运送250袋大米。
(2)指名读题,并让同学们观察图上的信息,了解到每辆车能装50袋。
(3)提数学问题,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答后(出示):需要几辆车才能一次运完?
(4)读题。请大家一起读题。怎样列式?
250÷50为什么用除法做?
(5)比较算式250÷5和250÷50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独立探究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怎样计算呢?请大家结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计算250÷50,你怎样试商。老师相信凭着大家的聪明,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好,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遇到困难时,可以问同桌,也可以问好朋友,更别忘了老师也在你身边。
(2)巡视,指名板演。
(3)板演生讲解计算过程。(多媒体演示)
(4)订正,自评。请大家对照屏幕自己检查。做对的同学表扬一下自己。
三、看书质疑。
刚才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尝试,解决了250÷50,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不过在看书时,老师有个要求。(出示)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准备: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
6、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等实验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应用发现的结论,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问:从邮局到杏云村那条路最近?你是怎样想的`?
生:走路线a最近。因为......
师:在生活中人们都愿意走近路。在这幅图中,邮局、清泉村和杏云村所在的位置,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图中和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同学们都认为路线a最近,路线b加上路线c一定比路线a远。那么,是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比第三边大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活动:在填一填中画几个三角形,量出它们的边长,再比一比,填入表格中。书上有一个范例,可先讨论一下,再做。
2、汇报: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1题:判断每一竖行三条线段能否摆成三角形。
第2题:组织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填入表中。
第4题: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可能是多长?有多个答案,第三边只要大于3厘米小于13厘米即可。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答案。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填一填:
结论: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4页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会的计算解决实际外呢体,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地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完成口算本上口算一条,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二、笔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题,并进行评比,看谁能做计算小能手。
完成第13页第7题。
⑴出示第7题,指名读要求。
⑵请同学们先估计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
⑶同学们分别笔算,并指名板演。
⑷将算出的商与估计的商对比,说说试商、调商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⒈复习的第8题。
⑴出示题目,说明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
⑶全班交流,交流时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⒉复习第10题。
⑴指名读题。
⑵出示第1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每千克什锦糖的售价,就是三种糖售价的平均数。
学生解答第1,2个问。
⑶分小组讨论: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⑷全班组织交流。
四、思考题
指名读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注意:右边一题答案不惟一。
五、你知道吗?
五、布置作业。
第7题和第9题。
课前思考:
第7题学生需要应用笔算、口算和试商、调商中获得的经验来判断和估计。要注意通过估计和交流来了解学生对除法计算的掌握情况,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8题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要求,明确其中隐蔽的条件,一年有12个月,使学生体会审题的重要。
思考题的关键是依据竖式笔算方法和竖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进行分析、思考。
授后小记:
今天计算占时不多,主要练习一些应用题,发现学生审题不认真,只看题目的表面情况,求平均数就把有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不管求的是什么?也不管算出的是什么?练习后我请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都拿出来比较,看看谁对谁错?错的可以怎样改?错的求的到底是什么?组织学生探究、分析。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是本单元复习的'最后一课时,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掌握的较好,能正确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但今天在练习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时,我发现许多同学对于上学期学习的年月日以及求平均数的知识有些遗忘,特别是年月日。看来要抽空复习一些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授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第一单元的练习算是告一段落了,细思量学生的掌握的情况,真是令我担忧。作为老师,面对学生那样的错误真是可以说矜驴技穷。而学生面对繁复的计算不是这儿错就是那里错,也显得无可奈何,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态度决定一切。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乘整百数的乘法算理
技能目标:掌握一个数乘整百数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乘整百数的乘法算理,掌握口算方法,进行熟练地计算。
教学难点:
归纳出因素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100×5100×12100×21100×42
(二)教授新知
1.出示例1(板书)
5×10012×100
你是怎么算,怎么想的?(指名答)
(想:因为100×5=500,所以5×100=500)
2.出示例2
13×400(板书)
比较例2与例1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算。
(独立思考,尝试计算,相互说说想法,指名反馈)
生:把百们上的4与13相乘,再添上00
(板书:13×4(00)=52(00)
3.试一试:(指名回答)
23×30024×500125×200
重点讲解:25×4(00)=100(00)=10000
5×2(00)=250(00)=25000
4.小结:乘数是整百的数的口算方法。
5.练一练:P80(2)
(三)末尾有零的因素的教学
1.提供材料
出示三组练习:
(1)16×216×20xx×200
(2)5×4050×40500×400
(3)200×320×302×300
2.同桌选择同组题目做,观察积,讨论:你发现积有什么规律?
3.汇报和小结:
因数中有0,先把因素中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乘积的末尾添上与因素同样多的.0。
4.应用于规律,深化算理
投影出示:根据13×14=182,直接报出得数
130×14130×141300×140
重点讲解1300×1400=180(00)
(四)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一个数乘整百数的乘法的口算方法是怎样的?积与因素有什么规律?
(五)作业本P36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检测目标:
1、通过练习检测学生是否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提高学生混合运算的计算速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3、学生能否运用学到的混合运算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检测内容:教材配套练习卷
一、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计算:两步计算混合运算。
三、判断,改错
四、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运算顺序的选择)
五、不计算比较大小。
六、解决问题:
1、张叔叔到文具用品商店买了2枝钢笔,每枝钢笔18元,他付给营业员100元,应找回多少元?
2、食堂运来面粉420千克,运来的大米比面粉多120千克。如果每天吃掉大米12千克,这批大米够吃多少天?
3、林场栽了450棵松树苗,栽了270棵柏树苗。将这些树苗栽成40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4、同学们参加暑期夏令营。低年级参加夏令营的有21人,高年级参加夏令营的人数是低年级的11倍,高年级参加夏令营的人数比低年级多多少人?
5、江老师买一张光盘用去26元,买5张软盘用去75元。一张软盘比一张光盘便宜多少元?
6、(1)一本像册有24页,每页可放照片4张。3本这样的像册可放照片多少张?
(2)一本像册有24页,每页可放照片4张。放288张照片,需要几本这样的像册?
7、张师傅要加工600个零件,已知他前3天加工了120个零件。
(1)前3天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零件?
(2)加工剩下的零件还要多少天?
练习分析:
总体情况:
本次单元测试合格率为97%,优秀率为63%。最低分43,一人60分,一人70,满分学生有8分。本单元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计算类,二是解决问题.计算部分总体情况良好,问题存在于少数学生因计算没有过关。
主要成绩:
本单元的重点是混合运算,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掌握得比较牢固,绝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都比较快。在计算过程中逐渐养成耐心、细致、塌实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次练习的解决问题,都是一些三年级教材所学过的内容学生也都能认真分析,并运用本单元学过的混合运算,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学生的解题思路相当清晰。
存在问题:
本单元的练习内容比较单一:计算类和解决问题,题量也不是很多,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小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计算能力计算时的细致耐心程度都存在极大的问题。就解决问题而言,小部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策略都有待提高。
努力方向:
1、近来学生中间有玩游戏的现象发生,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有厌学现象,老师一方面找学生谈心,一方面多多联系家长,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努力克服计算中的“低级”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加大个别辅导的力度,在认真做好培优的同时,重点做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掉队。
单元评价反思:
一、整体情况:
本次单元测试3班合格率为98%,优秀率为55%。最低分57分,满分学生有7人;4班合格率为100%,优秀率为74%。最低分66分,满分学生有4人。本单元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计算类,二是解决问题,问题主要存在于计算没有过关。
二、具体情况:
本次单元练习的重点是混合运算,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掌握得比较好,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过关。但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3班,基本都出现了计算错误。特别是如780÷26,14×18,325-295,48+192等,许多学生都错了。一些学生对于过去的计算有遗忘。
三、改进措施
1、一方面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表扬、肯定,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防止学生因有进步而自我满足,产生骄傲情绪。
2、利用自习适当补充计算习题,提高计算能力。
3、加大个别辅导的力度,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掉队。
单元评价反思;
一:整体情况:
本次单元测试1班合格率为98%,优秀率为70%。平均分91分,最低分57分,满分学生有6人;5班合格率为98%,优秀率为66%。平均分90.6分,最低分48分,满分学生有7人。本单元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计算类,二是解决问题。
二、具体情况分析
1、判断题:混合运算因运算顺序错误而造成的错误,学生在改正时有学生没有将计算改正过来,而将题目按计算改了。这需要学生明白,在改正练习中,首先要看编的题目本身是否有错,如果有错的话,要改题目。当题目本身没有错误的话,就要改正错误的计算。
3、用符号连接两个混合运算,比较两个运算的结果大小时,学生受前面练习的干扰,认为只要改变了运算的顺序结果也回变化,判断结果也没有用计算来检验,造成判断错误的情况比较的多。
4、应用题最后1题“张师傅要加工600个零件,已知他前3天加工了120个零件。(1)前3天平均每天加工多少个?(2)加工剩下的零件还要多少天?”
在解答第2问时,很多学生算成了一共用了多少天。说明对问题的审题还需加强。
5、在应用题的计算中小括号的运用也有问题,该用没用,不该用的乱用。
三、解决问题措施
1、加强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巩固。
2、加强学生对审题的训练。
3、在认真做好培优的同时,重点做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掉队。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具准备:小黑板若干块,内容是:
①例l中的四个式子;
②小数点移动引起原来的数发生变化的规律(两个方框中的内容。)
②两个“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较下面两组数的大小。
0.84○0.8402.54○25.4
学生做完复习题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引导学生说出0.84=0.840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
教师提问:2.54和25.4这两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由于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位数发生了变化,小数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课
教师:我们看到2.54和2;4这两个小数的数字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2.5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变成了25.4,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例1中的题目:
0.004米=()毫米
名学生回答问题:
同506比较,5.0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向左移动了二位。)
它的数值发生了什么变化?(缩小了100倍。)
同506比较,0.50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向主移动了三位。)
它的'数值发生了什么变化?(缩小了1000倍:)
同506比较,50.6、0.0506的小数点各向左移动了几位:它们分别缩小了多少倍?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去掉是什么意思?(把小数点向右移到小数末位后面的意思)原来的数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扩大了。)
然后指名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扩大了又倍.
集体订正。
2.骸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先让学生按要求把变化后的数写在原来的数底下,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了几位,原来的数缩小了多少倍。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直接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同3.54相比较,每一个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一般多位数和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
2、让学生概括整理多位数的读数法则,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四位分级”的读数方法和读数规律。
教学难点:数级开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具:活动数字卡片。
学具:活动数字卡片。526770519418678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西湖博览会在黄龙体育中心开幕,老师这儿有几个有关西博会开幕式的数据,想看吗?(显示)
1、为了使西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顺利进行,在黄龙体育中心搭建了一个大型舞台,面积有2200平方米,光九夹板就用掉了5800张。(教师读文字学生齐读数字、设计课件闪动数字)
2、这次西博会开幕式文艺晚会门票分甲乙丙三种,全部门票收入将达到9243600元。(师:这个数会读吗?这么大的数在读的时候有什么规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揭题--多位数的读法(小黑板出示)
(二)教学新知
1、借助数位顺序表,教学例1。
过渡语:这是一张数位表,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
(1)出示例1(显示数位表,以下数均在数位表上)
○1电脑出示7986,问:这是多少,在数位上是哪一级,为什么这样读?
○2把7986移到万级,问:个位上没有数怎么办?(添0)现在在哪一级,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充分说说怎么读?)
○3思考:刚才和现在两个数,在读法上什么地方不一样了?
○4把7986移到亿级,同时在万级上添0。谁会读这个数?
○5出示:798679860000,这个数会读吗?
指名读(4-5人)全班齐读
○6(教师口头,如果个位的0换成7986,会读吗?)
○7下面两个数我们同桌互相读读看。
放在数位表中(同时出示),73421786473043
○8想一想,刚才我们怎么在读多位数的?
○9引导学生归纳:读数的时候,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按个级的`读法读,只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亿”或“万”字。(小黑板出示)
(2)用1-4号卡片组数读数。(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数位表)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离开数位表,用卡片来组数,每张桌上有一个信封,信封里共有四张卡片,每张卡片可以写四个数字,好像是数位表上的一级,我们用其中任意两张或三张卡片组合成一个多位数,然后把它读出来?同桌一人摆,另一人读。
○2学生操作52677051
9418678
△同桌练习读数
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到上面来做小老师,摆数请同学们来读数。
2、先分级,再读数。教学例2
(1)出示数字,让学生试读,进行四位分级。
过渡语:现在卡片也没了,怎么读数?(显示)
675432450594001
○1学生短暂考虑。
○2教师示范。(明确从由往左和四位一级,按级显示读作内容)
读作:六十七万五千四百三十二;读作:四亿五千零五十九万四千零一
(2)练习
○1过渡语:利用四位分级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做几道题目。
显示:试一试:先分级,再把数读出来。读出声音来(口头)
437547095004
5478534353056041
△学生练习
△反馈:强调分级时从右往左、四位一级
○2书面练习
354751读作:70645475读作:
投影反馈。
1、中间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按一般方法读级开头,中间有0的多位数。
教学例3
过渡语:根据四位分级的方法,这道题目怎么做?
显示例:450703
四人小组讨论:两个0分别在什么位置?怎样读?
○1自由轻声读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
○4全班齐读
读作:四十五万零七百零三
(继续显示)450073
450003
4500000073
现在这些数怎么读?
对4500000073进行分析,说说0怎么读?
归纳:数中间有1个0,或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0。(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4、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教学例4。
投影出示:5008700
4060008000
(学生有练习纸,在纸上分级试读)
○1指名读数。(请中下上各1)
○2引导观察0的读法。
归纳: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电脑显示,同时小黑板出示)
5、巩固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写下来。
600200读作:70402400读作:
84350000读作:2700000349读作:
(学生有练习纸,书面完成,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投影反馈,帮助后进生正确读数)
(三)教学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口头作业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邵老师还准备了几条信息,请同学们找几条感兴趣读一读,然后说给大家听。)
(1)国庆节这天,经长途客运到杭州的游客达到71378人次,是平时的两倍。
(2)1999年到杭州旅游的国外游客达到591900人次,国内游客达到
22070000人次。
(3)为迎接西博会,市政府花费4052300元对钱江三桥进行了美化,使三桥入城口焕然一新。
(4)1999年,杭州市小学生在校人数512900人。中学生在校人数303600人。
(5)1999年,杭州市全市总人口6060515人。
(6)今年暑假,我们庆春门二小共花费108350元钱,对大礼堂、教室、操场进行了整修,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五)课后作业
像这样的数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课后请同学们去找一找,读一读,下节课我们可以一起拿出来大家来读一下。
《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经历运用万以上的数表示事物的过程,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能对大数目进行合理的估计,能自觉与同伴交流,体验合作成功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白老师课前了解到我们学校图书室藏书约有4万册,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个比我们图书室大的图书馆,你想看吗?(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读一读图中的信息?
生: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约有图书十万册。
师:看到这条信息,你有什么话想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十万册是多少?
生2:这个图书馆的书太多了。
生3:书这么多,查资料肯定很方便。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组在网上查到的其他图书馆的资料(课件出示)
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指一名学生试读,生面露难色,眉头紧皱。
师:怎么了孩子,有困难吗?
生:数太大了,读不出来。
其他学生点头,表示深有同感。
师:看来大家在读数时遇到困难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像这样的大数。(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认识)
二、贴近生活,建立数感
1.感知十万
师:十万是多少呢?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十万是多少?
生:十个一万;一百个一千;一千个一百;……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十万是多少,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你想不想亲自感受感受十万有多大啊?看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有每盒1000个的订书针;一小袋大约有1000粒,一大袋大约有10000粒的绿豆;报纸;大约有1000张纸的词典;还有正方体。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估计,推想,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十万是多少?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汇报交流,感受十万。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十万有多大?每一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材料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推想出十万的,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描述的清楚,哪个小组听的认真?
生1:1小盒订书针是1000个,10小盒是一条也就是10000个,(学生边说边数)10条就是10个1万个是10万个。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个订书针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这样吗?(课件演示数的过程,学生跟着数)(课件演示)
生2:1小袋绿豆是1000粒,10小袋是一大袋是10000粒,10大袋是10个1万是10万粒。
师:你们估计一下像这样十万粒绿豆堆在一起大约有多少?(学生估计)
生3:这一块区域的文字大约有1000个,这一面报纸大约有10块这么大的区域也就是大约有10个1000也就是1万字,这样的10面大约有10万个文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这位同学来感受一下十万个文字有多少?
学生演示一面,两面,三面,四面,五面铺开大约有多长?
师:现在是多少字了?(五万)好,再放上五面,是多少字了?(10万个文字)
生4:一本词典大约有1000张纸,这样的10本词典大约有10000张纸,100本词典大约有10万张纸。
师:你们估计一下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学生估计)
生:6、7米高。
师:我们借助教室的高度来感受一下,教室大约高3米,也就是说相当于几层楼的高度?(两层楼)
生5:一层有100个小正方体,这一个大正方体有10层也就是有100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100个大正方体有10万个小正方体。估计可以放十张桌子。
师:现在你感觉十万这个数怎么样?
生:很大
2、自主探究新的计数单位
师:以前在认识万以内数的时候我们用到了计数器,那十万在计数器怎样表示呢?
生1:万位上拨10个珠。(说说你的想法)万位上一个珠表示1万,10个珠就是10万。
师:十万用10个珠子表示,那11万怎么表示呢?
生:十万位上拨一个珠,万位上拨一个珠(说说你的想法)这是十万位,拨一个珠表示一个十万,万位上拨一个珠表示一万,一共是11万。
师:你怎么想到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的?
生: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万是十万,所以这里拨一个珠表示十万。
师:我明白了,这位同学借助以前认识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推导出10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他在这一位上拨一个珠表示十万,我们一起看看是不是这样(揭开纸条)你看同样是一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万”(板贴)。
师:在你手中的计数器上找到十万位,在什么位的哪一边?
生:万位的左边是十万位。
师:现在请你在计数器上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一个十万
师:再拨一个珠表示多少?
生:二十万
师:拨一个五十万,谁来说说什么位上拨几个珠?
生:十万位上拨5个珠表示五十万。
师:你们是这样拨的吗?像刚才那样继续往下边拨边数,看看还能找到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学生分组操作计数器。
师:谁来说说你们又找到了哪些更大的计数单位?
生: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
师:你们都是找到了这些吗?谁还有不同的?
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打乱顺序板贴计数单位。
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排列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谁来帮老师排列?
学生演示排列的顺序。
师:你为什么这样排列啊?
生:按照以前所学的个十百千万(师贴上)之间的进率,万再往前是十万,百万,千万------
师:我明白了,他运用了以前所学的满十进一的知识解决了今天遇到的新问题。
师:大家同意他的方法吗?
生:同意。
师:还有比十亿大的计数单位吗?
生:百亿,千亿------
师:所以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3.感知一亿。
师:同学们已经在计数器上数到了一亿,一亿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一组信息来感受一下一亿有多大?
师:钟表上的秒针跳动一亿下需要多少时间。让我们跟随秒针跳动的速度来数数看。
生:1、2、3……(一口气数了60下)
师:感觉怎么样?
生:有点累,快坚持不下去了
师:大家只是坚持了一分钟,也就是60下。如果让你不吃、不喝、不动,像刚才那样数上一小时是多少下?(3600下)如果要数一亿下,你认为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说)
生1:3个小时
师:还差得多
生2:5天
师:我们一起看看有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三年多。
师: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1000个人的头发大约有一亿根。
师:你现在觉得一亿怎么样?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亿?
生:中国人口十三亿
三、回顾整理,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在原来所学的个十百千万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新的计数单位。(板贴:计数单位)接下来老师有几道题目考考你,有信心迎接挑战吗?
1、拨一拨,说一说
四十万七十万九十七万(学生拨数说理由)
六百万三千万十三亿(学生把计数器推到桌子中间,想在什么位上拨珠说理由)
学生说十三亿的拨法,教师演示:十三亿
师:现在揭开手中计数器上的纸条,看看你们发现的计数单位是这些吗?太棒了,你们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
2、想一想,填一填
(1)与十万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2)从右边起,亿位在第( )位上,与它相邻的是( )位和( )位,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和( )。
四、走近生活,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些(指板书)新的计数单位,还感受了十万和亿的大小。我们借助这些知识,大家就会很容易的读出课开始时的这些大数了。课件出示:中山大学图书馆累计藏书约4086000册。
山东省图书馆累计藏书约5094600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21600900册。
美国国会图书馆累计藏书约119000000册。
课下与你的同伴试一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其实像这样的大数生活中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走出教室,到生活中感受大数,把你的感受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评析:
《万以上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节课上白老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纵观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思想自由,心情舒畅,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上,白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看待,师生之间力求民主、平等、对话、协商,互相学习,教学相长。
二、在大量的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对数的认识部分新增的一大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白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十万”的教学中,白老师先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再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有钉书针、绿豆、报纸、字典等,引导学生先在小组内通过估计、推想、描述等,感受十万是多少,然后白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全班交流,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倾听、碰撞、接纳、感受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十万”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亲身经历了“十万”的形成过程,对十万就有了比较直观、形象、清晰的认识。
三、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我们都知道,迁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在认识“十万”这个新的计数单位时,白老师通过让学生体会在万位上拨10个珠表示十万,引出怎样拨11万,看似很正常的过渡,却包含着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一环节既是对万以内数之间进率的回顾,也是认识“十万”这个新计数单位的最佳突破口。即关注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助计数器自主探索比十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而白老师在学生汇报时又故意排错顺序,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再次排列这些计数单位,加深学生对数位顺序的理解和认识。
此环节中教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伴的合作交流获取知识,达到对这些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看出,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参与去学习数学,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是学生体验、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在过程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步骤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92页的天平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克的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
2、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3、X+5=10,X+5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4、(出示月饼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400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
6、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4X表示什么?
8、(出示水壶图的左边)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0xx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杯,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9、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xx毫升
10、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了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2X+200=20xx)
教学时通过3个例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都蕴含着一个等量关系,把它表示出来就得到方程。
要学生从图中获取到数的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尝试用符号表示各个等量关系。
11、2X表示什么?
12、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
13、像X+5=10,4X=40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二:解释运用:练一练
1、看图列方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X+20=50+20
(2)X+X+7=11
(3)4X+6-3=87
(4)X+21=175
(5)b+15+b=100
(6)5X+2+2=44
2、根据题意列方程。
(1)理解题意,车上原有多少人可以用什么表示?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X-5+8=15
(2)理解题意,摆一摆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3、日历表的规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中间数是Y,左边的数是Y-1,右边的数是Y+1
上面的数是Y-7,下面的数是Y+7,(2)5个数之和除以5就是方框中的数
(3)115÷5=23
引导学生找出等式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会用语言描述。
鼓励学生找一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120页的第13题,教科书的第123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过复习,巩固横向、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具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六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知识点
1、统计
问: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总复习13题。
回答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习二十一13题
根据数据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回答所给的问题,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三、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2495000069520038000200305076000
1、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人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4、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5、估算:297×3789×45392÷9
6、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7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8、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9、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0、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四.总结: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综合练习试卷。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1-3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