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0 09:19:1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月 日 第 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74页例1、例2,第75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对口算方法的理解。

  3.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秋天果园里瓜果遍地,景色迷人!下面让我们走进丰收的果园,去欣赏秋天的美景!(课件播放主题图中的图片)

  教师:根据这些图片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有桃树647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一共可收桃多少千克?收了231吨脐橙,每吨大约要32个筐装,一共要多少个筐?有500棵梨树,平均每棵收梨25kg,一共可收梨多少千克?

  (课件一一出示这些问题)

  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会列式吗?

  学生思考后,分别指名学生列式。(课件依次显示算式)

  教师:生活中很多问题都要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1.探究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探究例1,明确算法

  (课件出示例1放大图)

  教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苹果园,看一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第一个问题:有30行苹果树,每行400棵,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为什么列式为400×30?

  学生:因为有30个400棵。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比如:

  学生1:因为400×3得12个百,就是1200;400×30的得数是400×3的10倍,所以是1200×10=12000。

  学生2:先用4×3得12;400×30的和积是4×3的1000倍,所以是12×1000=12000。

  学生3:先用4×3=12,然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3个0,就在积12的末尾添上3个0,就是12000。

  教师小结这肯定这三种做法,同时课件显示: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种做法,你认为哪种做法更直接一点,更简便一点?

  学生比较后得出第三种做法更简便。(课件闪烁第三种算法)

  教师:其实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课堂活动,及时巩固

  ①7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口算。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第75页课堂活动第1题的口算,答案填在书上。(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集体订正答案!(课件显示答案)

  ②75页课堂活动第2题:对口令。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课件上显示算式,你们口算出结果。(课件出示游戏要求)(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全班同学评判)

  课件出示算式,学生口算后出示答案。(算式可用76页练习十四1题)

  2.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1)探究例2

  教师:请大家用继续用上面的方法来算一算这几道题,把结果写在练习本上。(课件出示例2)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课件出示答案)

  教师: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从这三个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学生结合课件提示观察并思考。完成后指名学生结合课件汇报,课件同步显示答案。

  (2)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组织语言后汇报,教师用课件显示变化规律(略。)

  (3)及时巩固

  (课件出示)根据24×3=72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240×3=、240×30=、240×300=。

  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显示答案)

  三、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四第2、3、4题,做完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并能应用估算判断积是否错误。

  2、培养学生应用估算等手段进行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值。

  21448795495

  由学生逐题口答结果与思路:如214≈200。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1,由四舍五入法舍去,不向前进“1”。这里重点讨论95与495两题取的近似数。

  2、估算:196×31的积大约是多少?并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196×31≈200×30=600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7:

  出示421×298=95458。问:如果不计算,你能说明这个积一定错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明判断方法:方法1:摆竖式计算。方法2:估算。

  讨论哪些能用估算发现错误,哪些不能?

  2、估算练习

  课本“试一试”请学生按要求写出中间过程并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与应用

  1、巩固估算

  “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要求写出中间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校对。快的同学思考估算的结果与精确结果比,是偏大还是偏小?

  2、应用估算改错。

  “练一练”第2题。估算各题,看积的最高位是否有错,并指出错误原因。

  由学生独立思考,指出错误,大部分学生指出后,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接着同桌互说,最后订正题目。

  3、发展练习

  估算:152×294大约是多少?要求学生估算出结果,然后比

  较出大小,发现学生误差很大后,请学生找原因,修正估算方法。

  4、应用题练习

  “练一练”第3题,请学生当堂完成,并校对。

  (四)总结

  学了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4页例5、例6。

  教学目标

  通过对例5、例6的学习,能掌握除数“四舍”后用整百数试商,初商出现过大,需要调商的三位数除法,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里最大能填几?(投影出示)

  200×()<700300×()<2500500×()<2600

  700×()<2300400×()<2500600×()<3700

  2.口答:

  (1)用“四舍五人”法把下面各数用整十数表示出来。

  32≈54≈73≈92≈

  (2)用“四舍五人”法把下面各数用整百数表示出来。·

  137≈149≈128≈119≈

  3.练习:

  (1)指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练,然后校对,纠正错误。

  (2)问:第(1)(2)题用什么方法试商的,第(3)题又用什么方法试商的?

  (3)如果把2m改成219,那该怎么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接近整百数的除法(一),(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5。

  (1)板书例5:438÷219。问:

  ①除数219接近于几百,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多少来试商?

  ②商几?你是怎样得到的?

  ③用商数2去乘以200还是219?为什么?

  板书:438÷219=2,  20022002

  0

  2.尝试练习。

  先请学生说说把除数看成几百来试商,再计算、校对、讲评。

  3.教学例6。

  (1)板书例6:692÷137

  ①尝试练习。

  ②问:你是怎样试商的?试商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处理的?

  100100

  板书:

  商6大了改商57

  4.练一练。

  学生练习,投影校对,并说说计算过程。

  5.比较归纳。

  (1)试一试。

  868÷4341203÷324

  ①学生练习,投影校对,同桌互说算理。

  ②提问:两题的计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都用”四舍“法试商:第①小题不调商,第②小题要调商)

  (2)归纳。”

  ①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除数有什么特征?用什么方法来试商?

  (接近于整百数,用“四舍”法试看,如果初商偏大,可将初商减。再商)

  ②我们再来看看课本中是怎样四舍的?(生打开课本第24页自行看书)

  (三)巩固提高

  1.课本“练一练”第3题。

  2.《作业本》第20页(二十〕。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探索和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认识“近似数”,学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2、通过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使学生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联系已有经验,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3、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近似数”,学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 学环节

  过 程目标

  教 师活动

  学 生活动

  反 思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并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谈话: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明;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资源。

  请看:出示第96页的例题。

  2、请你们观察一下,从中你发现这些数据中,有哪几个与前面学过的不一样?

  在学生找出来后,指出:在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候不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叫做“近似数”。板书课题:近似数。

  认真听讲

  观察并比较

  了解近似数,明确今天学习的内容

  学习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巩固发展:

  小结与作业

  通过自我探索和知识的迁移使使学生认识“近似数”,学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联系已有经验,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学生在练习中通过一次次的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分析、辨别、确认,进一步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二、探究新知:

  1、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近似数,你们能够从身边找出还有哪些是近似数吗?

  2、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来求一些数的近似数,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

  3、教学第96页的例题2。

  (1)出示题目,学生自己理解题意。

  (2)你们能够读出男性和女性各有多少人吗?

  (3)男性和女性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他们的近似数吗?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求近似数,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保留到某一位,要把这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都写成0;如果5或比5大,把尾数各位改写成0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

  板书:484204≈480000

  486685≈490000

  (4)完成“试一试”。

  使学生明白要求和例题有所不同,是直接用“万”或“亿”表示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仔细看清题目的要求。

  三、巩固发展:

  1、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自己读数,并指出哪些是近似数,说说理由。

  2、完成“想想做做2”。

  3、完成“想想做做5”。

  学生自己尝试后交流算法:坐标一题的近似数是10万,说明千位上的数是5或6、7、8、9;右边一题39亿多的近似数是39亿,说明千万位上的数是4、3、2、1,不能0。说说为什么不能是“0”。

  4、组织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些生活中的近似数。

  指名读一读,写一写。

  四、小结与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于近似数你有了哪些认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想一想

  找一找

  说一说

  理解题意

  读出男性和女性各有多少人

  自己尝试后指名答,并说说理由。

  师生共同小结

  求近似数,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保留到某一位,要把这一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都写成0;如果5或比5大,把尾数各位改写成0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

  完成后组织交流

  指出哪些是近似数,说说理由。

  弄清什么是“尾数”和“最高位”的含义,然后写出各数的近似数,并交流求近似数的方法。

  尝试后交流算法

  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

  个别交流。

  独立作业。

  对于39□0000000≈39亿,方框里填的数,学生最初认为可以是0-4,通过辨析,观察,交流、反馈中明白不能填0,因为这里是约等于39亿,不是正好等于39亿,使学生明白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

  板书设计: 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484204≈480000486685≈490000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明确问题。

  二、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交流方法:1、估算:11.2<8×2

  2、积的小数位数()×8=11.2一位小数

  3、元转为角化整数乘法。

  4、商不变的.规律。

  2、讨论: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

  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

  3、总结: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三、巩固练习。

  P65,试一试。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例7,练习六的第3-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月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小组探究,学习例7。

  (1)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那么有没有简便方法?大家来研究一下。(组内可讨论研究,并写出最佳方案。)

  小组间可以互相探讨。教师选择最佳方法。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师生共同总结: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要求大家独立完成。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六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3.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8题和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12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5、6、8题。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的应有(简便算法)

  计算:102×439×37+9×63

  =(100+2)×43=9×(37+63)

  =100×43+2×43=9×100

  =4386=900

  教学设计:本课教学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简便计算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但课堂上可能出现各持己见、相持不下的局面,所以注意宏观控制。然而正是这样的局面,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60页~6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搭积木比赛的游戏,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和画出相应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2、能按照指定的从两个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0个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画一画

  1、教师用5个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分别画出从上面、正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点评,订正。

  3、教师再搭一个立体图形,让学生再画一次。

  二、搭一搭

  1、屏幕出示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让学生用5个小立方块搭一个立体图形。

  从上面看到的从正面看到的'

  2、指名上台搭一搭,其他同学对照。

  3、再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搭一搭。

  从左侧面看到的从正面看到的

  三、试一试

  1、61页,“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先看图猜一猜,再搭一搭验证。

  2、“试一试”第二题,先猜一猜,再搭一搭。

  四、练一练

  1、6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独立思考、判断,再组内交流,并用正方体搭一搭。

  2、62页第2题

  学生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在集体评讲。

  3、第3题,先搭再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的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用口算卡片或小黑板出示口算题,指名让学生计算。

  9300÷300=650-350=5400÷600=

  12×500=4800÷800=370-190=

  240+260=700×30=80×5×2=

  二、混合运算练习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题目,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说出得数。

  (44+36×5)÷32400÷(632-27×16)

  33×(60-168÷3)(54+14×9)×2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9题。

  请一位学生读第(1)题后,先指名让几名学生说这题的两种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接着让学生做第(2)题,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订正时也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并且说出每种解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做练习五的第10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有学生列的算式是:(7+8)×6=90(个),要让列出算式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讲清算理。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可以提问: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为什么?

  4.做练习五的第13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并且说一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5.做练习五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第14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这道题有一般解法和简便解法。一般解法是:先求出原来计划每天做多少件玩具:9060÷4=2265(件),再求出现在每天做多少件玩具:(9060+120)÷4=2295(件),最后求出现在每天要比原来多做多少件玩具:2295-2265=30(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读题,一步步分析出解法。这道题的简便解法是:想现在总共要多做120件玩具。而这120件要平均分配到每天做的玩具数中去,因此,每天做的玩具数就增加了:120÷4=30(件)。所以,平均每天要比原来多做30件玩具。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一、教材地位

  本单元第一个信息窗是学习较复杂的平均数的求法;第二个信息窗是学习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表,在这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和平均数。本单元的学习是今后继续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二、信息窗解读及教学建议

  信息窗一

  知识点:较复杂的平均数是对三年级学习的平均数的巩固和拓展,所以可先放给学生,然后作必要的引导即可。

  教学建议:

  1、针对问题,引发讨论,寻找策略。教学时可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什么才能看出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要比较两个队的身高,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所以要先求出两个队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用两个队的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2、自主解决问题。

  3、交流、比较算法,初步掌握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

  然后独立计算-交流比较算法-教师关注简便算法生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类较复杂平均数的特点和求法,由于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不一样,或者说在统计中数据所占的权重不一样,在中学通常把这样的平均数较加权平均数,但不向学生讲名称,通过讨论掌握特点即可)。

  通过此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第一步很多教师省略了,把统计课上成了计算课。

  注意事项这一类较复杂的平均数是较简单平均数的拓展和巩固,不要给学生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要引导让学生从平均数的意义上去理解。

  关于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求平均奖金的方法,然后独立计算。第(2)个问题,为了体现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这一弊端,练习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奖金数比平均数高的人数有几人?比平均数低的有几人?从而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

  有些广告误导,你上了当,但有苦说不出,因不是统计有错,而是运用了数据计算的特点,强调突出的某一个方面,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某工厂工人平均工资1000元,结果有人去了,实际领的工资还不足600元。

  用哪一个统计量描述合适,学生学习了众数和中位数以后就知道了,实际上这里为学习众数和中位数做了铺垫。

  第3题是一道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表格。然后以问题“你知道这样计算平均分的优越性在哪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确这样计算平均分更公平。第2题知道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此题介绍了在具体情况下,可作处理的方法。

  第4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旨在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练习时,可引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据,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解答。组织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平均速度的方法,即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避免在计算华华平均速度时直接用上坡、下坡的平均速度和除以2。

  第5题,呈现了超市里商品的价格。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即上周的20瓶是按原价每瓶8元买的,本周的10瓶是按每瓶5元买的。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注意交流时说清分析思路,明确总钱数除以总瓶数等于平均价钱。

  第9题是一道关于平均数的综合应用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确平均每天写20个大字,7天一共写多少个?最后让学生求出写完多少个(前三天及星期五,星期六完成的),还有多少个字没写?从而明确还需要写:20×7-20×3—45=35(个)。

  “课外实践”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组织学生活动时,可以让全班各小组分工对各级部的班级进行统计,然后汇总,算出平均数。

  信息窗2

  知识点:复式统计表和分段复式统计。教学时,教师可续接第1个信息窗的内容以谈话的形式导入,直接提供两个球队队员的纵跳高度数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对复式统计和分段统计的学习。

  学生的知识基础:单式统计表、单式分段统计表。

  教学建议1、根据问题引发讨论。2、分组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3、交流比较,引领学生填写学习复式统计表。4、观察思考,小组合作填写复式分段统计表。4、个性化分析判断。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怎样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成绩?”学生可能想到求平均数。教师对这种方法予以肯定,同时引导“平均数能比较出两个队的弹跳成绩,如果想要看出两个队中队员成绩的分布情况,可以怎样做呢?”由此学生想到可以对数据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填写单式统计表,由于整理数据比较麻烦,所以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填写单式统计表可在小组内完成;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比较起来不方便,这是可提示可以将两个表合成一个表,由此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并且在前面有几个地方已经做了渗透,只不过是表的结构不完整。所以在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一张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应为学生的独立学习留有一定的空间,首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讨论形成共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与个别指导,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每个高度都是1个或2个,如果想要看出两个队中队员成绩的分布情况仍然不是很方便,复式分段统计表会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导学习复式分段统计表,学生已经学过单式分段统计表,所以可先放给学生填写分段复式统计表,教师作必要的指导。最后,根据分段整理的结果,分析两队的纵跳水平,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注意事项:1、讲结构,会读图。2、对统计表的教学要求不要过高,不要求学生会设计复式统计表,只要求学生会填会看会分析即可。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统计表供学生填写。

  关于自主练习

  回顾整理

  ——总复习

  一、主要知识点及教学目的

  本册主要的学习内容:数与代数领域:用字母表示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小数乘法、除法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空间与图形领域:角与三角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较复杂的平均数和复式统计表和复式分段统计等。

  要通过总复习这一单元,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对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反思能力。这是复习的三大任务。不能不复习课生成练习课。

  二、教材主要特点:

  1、引导学生分领域进行回顾整理,回顾整理部分由四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以两组悬挂的灯笼建立整数与小数知识间的联系,着重整理有关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四则运算,这里面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第二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将学过的运算律、数量关系、公式等整合起来,使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知识进行再次回顾。第三板块一方面将角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对三角形按角分类并以集合圈的形式呈现。第四板块以学生对话的形式对平均数、分段统计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注重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建议

  1.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整理。

  3、发挥好教师的作用

  4、注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5、对综合练习进行整合或补充。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会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计算,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仔细的习惯。

  3、结合应用题,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分层训练

  1、口算练习“练一练”第1题。口算

  口答后说一说每组题目的口算方法。

  2、笔算训练

  (1)第2题下面一排:387×229629×3963154×141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批。完成后反馈讲评,校对板演后说一说计算法则。

  (2)练习一第4题判断改错。

  (3)计算并验算。246×147368×225435×382

  (4)先说一说乘法的`验算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讲评。

  3、文字题训练。

  “练习一”第5题

  (1)讨论列式。每题列出两个式子。

  (2)集体计算

  (3)反馈讲评。

  4、应用

  5、“练一练”第6题

  (1)读题审题。

  (2)说出思路。

  (3)根据思路列出算式:54×4×123或54×(4×123)

  (4)计算解答与反馈。

  (三)总结反思

  通过以上练习,哪些地方要注意?

  (四)作业

  《作业本》[3]

  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P4练习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乘数是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会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计算,培养学生计算时认真仔细的习惯。

  3、结合应用题,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分层训练

  1、口算练习“练一练”第1题。口算

  口答后说一说每组题目的口算方法。

  2、笔算训练

  (1)第2题下面一排:387×229629×3963154×141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批。完成后反馈讲评,校对板演后说一说计算法则。

  (2)练习一第4题判断改错。

  (3)计算并验算。246×147368×225435×382

  (4)先说一说乘法的验算方法,然后独立完成,完成后讲评。

  3、文字题训练。

  “练习一”第5题

  (1)讨论列式。每题列出两个式子。

  (2)集体计算

  (3)反馈讲评。

  4、应用

  5、“练一练”第6题

  (1)读题审题。

  (2)说出思路。

  (3)根据思路列出算式:54×4×123或54×(4×123)

  (4)计算解答与反馈。

  (三)总结反思

  通过以上练习,哪些地方要注意?

  (四)作业

  《作业本》[3]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想玩吗?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

  生: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

  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呢?

  师:(用手做出示范)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

  生:逆时针旋转。

  (出示动画: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师:这次又怎么操作呢?

  生:把紫色的图形逆时针旋转90。,放在左边角落里。

  (出示动画:紫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三:

  师:这次谁来玩?

  生:把蓝色的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出示动画:蓝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

  2、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

  (一)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生: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生:12

  (出示动画:指针从6指向12)

  1、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师: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点方向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师:这是什么图案?

  生:风车。

  师: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

  2、小组活动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生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5、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生1: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生2:点O的位置没有变。

  生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生4: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到图3)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自主画图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出示:例4方格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实物投影出示)

  3、小结画法

  师: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出示动画: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至OB′→连接A′B′)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

  出示:

  师: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五、拓展延伸,感受旋转等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师:图形的旋转变换和平移、轴对称变换一样,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逐一出示:

  师: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图标,说说它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的?

  2、综合运用:书60页

  师:这里面藏着很多图形变换的小秘密,看看你能找到吗?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师:无论是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课后设计

  出示: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

  3、能运用小数加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整理、分析、探究新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能正确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整数与小数的加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2分钟口算)

  师:首先,我们先进行口算。

  出示:

  (1)48+52=(2)0+386=

  (3)300+178=(4)97+101=(5)234+62=

  师:你是怎么计算整数加法的?(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哪些地方经常要用到小数?(超市、菜场)

  2、师:今天,小巧也去了趟沃尔玛超市,她准备采购一些水果。

  出示:水果图片

  问:你能把这些价格改写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吗?

  师:要是小巧任选2种水果,有几种不同的买法?

  (1)7.84+ 2.05=(例)

  (2)5.7+2.05=

  (3)7.84+5.7=

  3、师: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小数加法)。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的加法。出示课题:小数的加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师:7.84+ 2.05=你会计算吗?

  (1)听清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先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讨论。

  (3)个别学生板演计算方法。

  ①7.84 +2.05= 9.89 ② 7.84 +2.05= 9.89

  7元+2元=9元7+2=9

  8角+0角=8角0.8+0=0.8

  4分+5分=9分0.04+0.05=0.09

  9元+8角+9分=9.89元9+0.8+0.09=9.89

  ③ 7.84 +2.05= 9.89

  7.84+ 2.05=9.89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师:仔细观察这三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们可以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汇报:不同点:形式不一样。

  相同点:都是相同单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第一种方法:元+元,角+角分+分

  第二种方法:整数部分:个位与个位相加,小数部分:十分位与十分位相加百分位与百分位相加

  第三种方法:百分位上的4加百分位上5等于9,写在百分位的下面。

  十分位上的8加十分位上的0等于8,写在十分位的下面。

  个位上的7加上个位上的2等于9,写在个位的下面。

  最后再点上小数点。

  3、师:那么,在计算小数加法时,用哪种方法更好?(竖式)

  对阿,那么在列竖式时又要注意哪些呢?

  板书: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四、模仿练习,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已经掌握了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那想不想小牛试刀自己也来尝试一下?完成学习单的第二大题练一练。

  (1)要求只列竖式不计算。

  34.38+15.62= 26+60.74= 6.05+17.8 =

  反馈:竖式列得是否正确?

  题二:26为什么要和60对齐,在这里我们可以把26看作26.00。(这样的算法多好啊!便于我们计算)这样写的同学还有吗?你们真聪明。

  题三:6.05+17.8列竖式要注意什么?

  (2)接下来请你们根据刚才的正确列式进行计算。

  反馈:

  题一:他们算得对吗?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3)小结:通过这一大题的练习,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话,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

  板书:(化简)

  2、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不仅要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还要按照整数加法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最后点上小数点。如果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我们还要进行化简。你们都学会了吗?

  师:既然同学们自己已经学会了小数的加法计算,那你们想不想挑战智力闯关呢?

  2、选择题

  (1)36+9.22的正确计算是( )

  A、3 6 B 、 3 6 C、 3 6

  + 9.2 2 + 9.2 2 + 9 . 2 2

  9.5 8 1 2.8 2 4 5 . 2 2

  A、B错在哪里?

  (2)73.1+19.59的正确计算是( )

  A、7 3. 1 B、7 3.1 C、7 3. 1

  + 1 9. 5 9 + 1 9.5 9 + 1 9. 5 9

  8 2. 6 9 9 2.6 9 9 2 6 9

  为什么选B。

  (3) 1 7. 2 5的计算结果是( )

  + 2. 7 5

  A、2 B、20 C、20.00

  3、抢答。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抢答得游戏,看看不列竖式能不能计算小数的加法?

  1.3+2.4 0.5+1.8= 0.64+0.36= 10.17+0.35

  4.3+5.8= 1.4+6= 7.28+4.2 0.32+0.8=

  过渡:同学们真棒,不列竖式也会计算小数加法了。

  4、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20xx年和上海有关的一件大事是什么呀?是呀,我们学校为了迎接世博,开展了“五彩童年,精彩世博”讲故事比赛,从中也踊跃出了许多讲故事小能手,现将成绩公布如下,根据以下信息,你能判断本次讲故事比赛的冠军是谁吗?

  小丽:普通话得分:8.85分内容得分:0.45分

  小红:普通话得分:8.9分内容得分:0.93分

  小明:普通话得分:8分内容得分:0.88分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还有一点时间,请你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完成黑板上的2道题目,拿出学习单完成第四大题。

  板书设计: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化简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总结、归纳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

  2、了解路程、速度、时间的意义,知道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在综合运用只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速度、行驶时间、路程的.实际含义,掌握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难点:

  自己举例子并总结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认真观察铁路示意图,说一说从图中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信息的机会。

  提出蓝灵鼠的问题:估计一下,郑州和青岛那个城市到北京的铁路短?

  学生先看示意图直观估计一下,在用加法实际计算。

  郑州到北京:412+283=695(千米)

  青岛到北京:393+360+137=890(千米)

  二、自主探究行程的数量关系式

  1、提出教材上两个问题,给学生时间,把算式列在本子上,完成计算,并交流计算结果。

  此时,教师板书两个算式: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介绍速度和路程的含义,并让学生找一找哪个是速度、时间、路程,标在相应的数据下面。

  115×5=590(千米)

  98×7=686(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速度)(时间)(路程)

  2、同学交流讨论,总结出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提出议一议,给学生充分时间交流,举例说明,总结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3、介绍速度的特殊表示方式,并举例让学生练习。

  师:速度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示方式,你们想知道吗?

  平均每小时行118千米,还可以记作:118千米/时,读作:118千米每时。

  生读一读,写一写。

  普通客车平均每小时行98千米,可以记作什么?怎么读?

  亮亮每分钟走72米,怎样表示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3题:学生先认真读题、审题,再独立解答,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一练第2题:课前布置,课上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1-3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