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1 09:31:40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3及该页上的“做一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720÷9÷8=1800÷3÷6=6200÷62÷10=

  560÷56=720÷72=1800÷(3×6)=6200÷(62×10)=

  (2)你发现了什么?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1)

  (2)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边列算式。(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3.学生操作。

  拿出12根小棒。

  ①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根?

  ②用两种方法列式。

  ③比较两个算式,能用等号连起来吗?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口算。

  教师逐一出示以下口算题,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用手势表示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前后桌四人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六、小结(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小数表示的名数改写成单名数或复名数--教材第101页例3-4,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三4-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把单位间进率是10、100、1000的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高级单位变低级单位改写是教学的重点。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根据题目灵活处理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改写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5米=()分米=()厘米3千克=()克

  4吨=()千克6平方米=()平方分米

  2米=()厘米7千米=()米

  2、直接说出得数。

  0、82×100=0.4×10=0.57×1000=

  2、57×100=8.2×10=6.39×1000=

  二、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如何把单位间进率是10、100、1000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有时,有的题目算出得数以后,还需要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写的方法。

  1、教学例3。

  教师板书:3米=()厘米

  教师指名学生填写,然后提问:把米数变换成厘米数是什么样的变换?(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你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米=100厘米,求3米等于多少厘米,要用3乘进率100。)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3的第1小题:0.35米=()厘米。

  教师:这道题也是把米数变换成厘米数,应该怎样算呢?(也要用它乘进率100。)

  教师:0.35米是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乘进率100,用我们学习过的什么知识,怎样做就可以了?(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就行了。)

  指名让学生填写0.35米=()厘米。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3的第2小题:0.58千克=()克。

  教师提问:这道题是怎样的变换?(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应该怎样算?(乘进率,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要乘1000。)

  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只要把0.5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就行了。)

  指名让学生填写:0.58千克=()克。

  教师:观察上面两道小题,想一想,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都是怎样改写的?(用它乘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

  谁能试着总结一下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改写方法?

  让学生先同桌讨论一会儿,然后指名让学生说,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改写方法:

  把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要乘单位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1000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

  2、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01页,试做“做一做”中的第1题。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例如,0.86平方米=()平方分米。可启发学生说出:

  把平方米数改写成平方分米数,要乘进率100,只要把0.8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所以0.86平方米=86平方分米。

  3、教学例4。

  我们刚才学习的是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如何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

  教师板书例4的第1小题:2.05米=()米()厘米

  教师:想一想怎样改写呢?如果我们先做0.05米=()厘米,谁会做?

  指名让学生填写:0.05米=()厘米。

  教师:那么2.05米=()米()厘米应该怎样做呢?2.05米的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表示多少?(整数部分的2表示2米,小数部分的0.05表示5厘米。)

  教师:谁能具体说一说应该怎样做?整数部分直接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单名数,小数部分则按照刚才例3学过的方法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

  所以2.05米=2米5厘米。

  可以多请几位同学具体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教师板书例4的第2小题:5.42吨=__吨__千克。

  教师:谁会做这题,并且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先同桌讨论一会儿,再发言。

  指名让学生做,并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

  教师:通过做上面的两道题,你能说一说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如何改写成复名数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要把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整数部分直接写成复名数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小数部分要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只要用小数部分乘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

  4、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01页,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三、小结

  教师:我们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了单位间进率是10、100、1000的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名数的相互改写。通过四道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写的方法。

  现在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在改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首先,我们看到题目后,先要弄清什么?例如0.48米=()厘米。(先要分清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0.48米=()厘米,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弄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确定什么?(确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接下来,要考虑什么?(要弄清改写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10,还是100或者是1000。)

  最后,要确定什么?(确定小数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讨论后,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

  1、分清是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决定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2、分清改写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确定小数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4、5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做时是怎样想的。

  例如3.61米○3米6分米2厘米,可想3.61米=3米6分米1厘米;

  所以3.61米<3米6分米2厘米。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6、7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习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习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xx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平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平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教材第128-129页练习二十八17-21题与23*、25*。

  练习要求:

  1.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使学生会用量角器准确地画指定度数的角。

  3.进一步加强对角的知识的认识。

  练习重点:角的度量和画指定度数的角。

  练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怎样量角的度数。(黑板上先画好一个角)

  ①量角器怎样放?(学生说老师操作)

  ②该读哪个数?

  2.请画出一个75°的角。(注意角的画法,学生独立操作,指名说怎样画,老师按学生说的过程画一遍。强调注意事项。)

  3.填空。(投影出示)

  ①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

  ②从()引出两条()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③180°的角是()角,它的一半是()角。

  二、指导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7题。

  独立完成,老师巡视辅导,集体订正,强调方法。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8题。

  怎样判断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能不能不用量角器量?(一般的锐角、钝角都可以看出,如果接近90°,可以借助三角板的直角判断。平角也好看出。)让学生先判断是哪一种角,再用量角器量出度数检验判断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9题。

  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画的方法,画完后,同桌互相检验画得是否准确。

  4.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3*题。

  提示:看教材第126页第7题图再思考。

  答案是数字3或9,360°,周角。

  5.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5*题。

  先用量角器量五角星的每个角。每个角都是36°,试着画一个五角星,是不是要用量角器一个36°一个36°地画?只需直接画几个36°的角?

  6.做教材第129页的思考题。

  让学生折得试试看,想∠2和∠3有什么关系?∠1、∠2和∠3组成一个平角,∠2=∠3,所以∠2=(180°-30°)÷2=75°。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八的第20题。

  判断说为什么。

  2.练习二十八的第21题。

  ∠2=180°-∠1=180°-45°=135°

  ∠3=180°-∠2=180°-135°=45°

  ∠4=180°-∠1=180°-∠3=180°-45°=135°

  学生独立做,得出结论:两条直线相交,相对的角相等。

  2.垂直和平行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因数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应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知己的关系来验算乘法,提高验算乘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因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PP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口算。

  20×4=14×3=25×2=

  80÷20=42÷14=50÷25=

  80÷4=42÷3=50÷2=

  口算时让学生说说除法时怎样想的?

  提问:每组里第一道时乘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除法题?

  2、口答。

  ()×4=20xx×()=48

  提问:()里的数可以怎样算出来?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的.计算,大家回顾一下学习了哪些乘法计算。(表内乘法、乘数时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时两位数的乘法)

  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乘法,都是学习乘法怎样进行计算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讲解因数的概念。

  (1)再6×4=24这道乘法算式里的三个数叫什么数?

  (2)说明乘数又叫积的因数。齐读第3页的开头两行。

  说说下列各式谁是谁的因数:

  19×3=5715×4×60

  (3)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积的因数。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指名让学生看插图编应用题。学生编踢后教师出示课本例一的题目。

  (2)让学生列式并解答,并板书,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在三个数下面分别板书出来,并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数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出: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因数×因数=积”也就是说“积=因数×因数”(板书:积=因数×因数)

  (3)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指名学生口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出示两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课本上

  提问:第二小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36÷12=3(盒))

  第三小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36÷3=12(枝))

  (4)启发思考第二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一小题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一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启发思考第三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一小题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二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

  (1)引导抽象、概括。

  小结:第2、3小题求的都是一个因数,计算是都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这就是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让学生齐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学示例2

  (1)提问:过去验算乘法算的对不对,用的是什么方法?

  说明:学习了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乘法。

  让学生看第4页第2小节

  (2)出示例2

  提问这道乘法怎样算,求出积以后因该怎样验算?

  集体订正!让一个学生说说计算验算过程。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提问:除得的商和乘法里的哪个数是一样的,这说明前面的乘法算对了吗?

  指出:验算乘法可以用求出的积除以另一个因数,看看得数是不是另一个因数!

  (1)完成练一练1、2题!

  (2)教师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1~4小题!

  (4)教师集体订正。

  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又叫因数。因数是想对积而言的。而想乘的两个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作为一个因数,剩下的一个,就可称为另一个因数。因数和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课后感受

   学生在没有教之前就已经知道“因数”这个概念,知识不能完整的说而已,因而教起来比较容易。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 17×3 45÷5 17×0×4

  15×5 12×8 480÷16 0÷25×9

  25×(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

  24×36=1008 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9

  第一单元 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小数的意义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背诵结论获得,必须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体验。本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让学生在体验中逐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活动一:量一量

  解释与运用

  活动二:量身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6、引导学生小结。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歌手大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2.结合问题情境,学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个性调整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出示)

  1、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板书:谁的总分高?高多少?

  估一估,谁的'总分高一些?

  要想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

  (引导学生认识:要通过算一算才知道。)

  3、谁来说说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的解法。

  ①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

  ②9.43-(8.65+0.40)

  =9.43-9.05

  =0.38(分)

  4、通过以上的计算,你知道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比怎么样?

  5、第17页“试一试”第1题。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它们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3、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 具:图形,剪子,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感知图形

  1.出示校园图(70页)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梯子的侧面-梯形

  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3.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3、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4、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

  三、巩固练习

  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2、七巧板拼一拼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

  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下面的图形中有( )个大小不同的梯形。

  4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

  五、作业

  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

  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角的意义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学生汇报

  直直的,有两个端殿,能测量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

  学生自由发言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的光线等等。

  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学生画直线

  得出: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五、课后作业:P40、8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角的实例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画角的的方法。

  学生说角的概念及角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角的写法和角的画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难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

  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小组合作研究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

  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使学生掌握读角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105°120°135°150°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学生动手用三角板拼角。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

  一、 导入:

  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

  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

  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

  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

  二、探究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

  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学生观察汇报

  分类

  学生汇报

  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直角

  学生小结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学生画直角,并说明算法。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

  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

  6.认识平角和周角。

  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

  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画。

  同桌检查画的对不对

  学生自由汇报后

  看书自学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使学生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角的画法

  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

  出示例题:画一个65°的角

  (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2

  (2)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

  说一说

  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

  2、做一做(P42、2)

  分别画出75°、105°的角

  学生说出角的名称。

  学生汇报:量角器

  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

  汇报画角的方法

  学生画指定度数的角,同桌用量角器帮助检查度数是否准确。

  复习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让一名较好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注意画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1、P43、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

  10°45°60°90°105°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75°、150°165°的角。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P44、7

  画完后,说说画角的步骤。

  学生画角并判断是什么角。

  全班订正

  学生画出指定的角,并互相检查

  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书设计

  画角

  课后小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一、准备题:

  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

  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0÷280÷490÷3120÷6

  二、新授:

  1、出示例1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80里面有几个20?怎样列式?80÷20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练一练:

  80÷48=90÷30=83÷20≈80÷19≈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

  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

  列式:120÷30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

  120里面有几个30?

  几个30是120?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练一练:

  120÷40150÷50160÷80

  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

  学生口答结果

  80里面有4个20,商4

  方法一:想20×4=80,所以80÷20=2

  方法二:8÷2=4,所以80÷20=2

  可以分给几个班?

  120÷30

  120里面有4个30,商4

  4个30是120,商4

  120是12个10,30是3个10,120个10除以3个10,商4。

  独立完成后全班订正

  复习口算,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能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三、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26÷336÷642÷7

  40÷20xx÷30360÷60420÷7090÷30540÷60630÷70180÷20xx÷40450÷50360÷90810÷90

  2、书后:(P801、2、3、4、5)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15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80÷20=4120÷30=4

  8÷2=412÷3=4

  课后小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共有“五个板块”的内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与单位换算和小数的近似数,其中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本单元的关键。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而且知识点比较散,所以这一单元的复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笔者出了相应的前测卷,了解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前测分析,发现:本单元知识学生的错误主要集中在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与单位换算这三块内容,其中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很不乐观,情况如下:

  图1第一幅图的错误率居然达到了25、53%,第二幅图的错误率是36、17%,图2的错误率也是25、53%。图1第一幅图和图2的错误率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测试前我以为这样的基本的题、常见的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会比较好,但是前测的结果让我吃了一惊。图1第一幅图错误的学生大部分填了1、4,第二幅图大部分填了0、3。细细分析图1这么高的错误率,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是关注到了涂色部分的份数而没有关注到分成的总份数,实质上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没有真正地理解。至于图2,我发现学生说不出1到2这一大段表示多少,也就是说学生对这样的题学生没有真正地理解后去做,有些无从下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系统地整理和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沟通小数和分数、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通过介绍0.3、分析错例、猜数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在学习中,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通过整理和练习,巩固本单元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和练习,对知识的进一步领悟。

  教学预设:

  一、梳理知识

  1、回顾知识。

  (1)揭题: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出示课题: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2)引导回顾: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根据生说师相机板贴知识点。

  2、整理知识。

  (1)提出问题:那现在我写一个小数(板书:0.3),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介绍它吗?

  (2)明确要求:在你的介绍中不出现这个数,但让别人一听就明白你在介绍它。(出示课件)

  (3)回答一生,理解要求

  评价:这样的介绍符合要求吗?

  (4)知识归类:他用到了这儿的什么知识?

  3、独立思考

  (5)思考:他是从意义的角度来介绍的,那还有不一样的介绍吗?

  (6)记录:看来已经有很多同学想到了,别急,把你想到的记录在学习单第1题的框里。

  学生记录。

  师巡视并引导:想到一种的再想想还有没有不同的介绍方法,比一比谁想到的方法最多。

  (7)汇报,根据生说师相机板书内容。

  预设:

  ①意义:3个0.1;画图;十分位上是3,个位是0等。

  ②大小比较:比0.2大比0.4小的一位小数。

  ③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如3的小数点左移一位是几。

  ④近似数:如0.29保留一位小数。

  ⑤单位换算:如300千克等于几吨。

  (8)总结:一个0.3大家居然想到了这么多,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智慧,把掌声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0.3”,让学生自主地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这样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思考介绍方法”和“汇报介绍方法”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表达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二、查漏补缺

  1、过渡:刚才我们用一个0、3对这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这节课除了梳理,我们还需要查漏补缺,我对你们的作业和练习情况进行了整理。猜一猜,我们班哪块知识错误最多?(出示课件)

  2、根据生说,课件相机出示相应内容并分析。

  预设:

  (1)小数与单位换算。

  ①出示错例。

  ②说妙招:的确,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那做这类题目谁有妙招?

  学生总结方法,师板书。

  ③做一做:那让我们用这个妙招一起来做一做这几题。在学习单第2题的框里写一写过程。

  ④汇报,师相机书写过程。

  (2)小数的近似数。

  ①出示错例。

  ②分析错误:这题错误稍微有点多,主要有两种错误,(出示错例)你能帮忙分析一下错误原因吗?

  生分析原因。

  ③引导总结:对于做这样的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3)小数的性质与大小比较。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同学们做得这么棒,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大家,那小数的大小比较跟整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同桌交流:想好的跟同桌说一说。

  ④汇报。

  (4)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①课件:恭喜你们,你们做得很棒!

  ②沟通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其实我们早就用到过了,一起来看。

  出示题,做题,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5)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①课件出示:找0、4题

  ②学生判断:图2、

  ③激疑:图1为什么不可以?(0.04)图3呢?(0.8)

  ④总结:都涂了4格,为什么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

  图1得出4/100,图2得出4/10,图3:通过再分得到了8/10,所以这个4格其实表示的是0.8。所以我们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分的总份数。

  ⑤沟通联系:那问题又来了,出示问题:小数和分数有着怎样的联系?

  ⑥做错题:相信现在大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吧!这题应该是(1.04)这题呢?总份数不是10份的要先平均分成10份,是0.6。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根据学生错误情况,让学生对本单元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查漏补缺。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分析错误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思维能力;让学生沟通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而且本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提升

  1、猜数。

  (1)大家学得这么棒,奖励大家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出示课件:猜猜我心中想着几)它就装在这个信封里。

  (2)第一猜:给大家第一条信息:它在1与2之间(课件出示直线),会是几呢?

  生猜。

  师: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3)第二猜:那再给你第二条信息:它保留一位小数约是1、7,可能是几?

  生猜,师相机板书。

  师:那这个数最小是几?

  最大是几?(1、74,1、749……)(师板书)

  师:这些数都有可能吗?为什么?(只要看百分位,跟后面的数没关系。)

  师:那找得到这个最大的数吗?(找不到)

  师:那有多少种可能?(无数种)

  (4)第三猜:那再给你一个信息:它是一个两位小数。

  生猜,师判断:大了,小了。

  (5)揭晓答案:1.66

  2、找位置。

  (1)那你能在这条线上找到1、66的位置吗?

  (2)那要准确地找到它,谁有好方法?

  3、说关系。

  (1)出示1、0、1、0、01。

  (2)问:1、0、1、0、01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猜数”和“找位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本单元知识进行综合练习,加深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对小数的近似数、小数的大小比较等的认识,直观地理解1、0、1、0、01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猜数”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在“找位置”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知“找小数位置”的步骤:先确定这个小数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再确定它在哪两个相邻的一位小数之间……感知“找小数位置”的方法:可以从左往右,也可以从右往左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是怎么复习的?对你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374650285750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

  742950228600意义和读写

  意义和读写

  板书(部分):

  63500057150

  742950114300性质和大小比较

  性质和大小比较

  74295025400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小数点的移动规律

  768350273050单位换算

  单位换算

  768350203200近似数

  近似数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且知识点比较散,对于这一单元的复习,怎样对知识进行梳理?怎样可以做到高效?怎样能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通过对这一节课的研究,感悟到上好复习课,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展开。

  1、制定任务,高效梳理。

  学习任务好比承载教学内容的“舟”,复习课学习任务的选择要符合知识内在的逻辑,又要构建整体的学习框架。“介绍0.3”这一任务无疑是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需唤醒所有有用的知识,这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0.3”,承载了本单元涉及的五块内容,学生通过“介绍0.3”,一个单元的知识点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出来,高效地完成了本单元的知识梳理。

  2、基于学情,有效复习。

  复习的功能之一是查漏补缺,也就是说,要针对学生学习困难和错误进行复习。这一单元知识多又散,一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通过前测,了解了学生的学情。

  小数的读写、性质与大小比较、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比较,这些内容学生基本上没有问题,所以这节课中对这些内容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如大小比较知识只是让学生沟通了小数大小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的联系;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也只是让学生沟通了跟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小数的意义、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等内容上。如“找0.4”题,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涂了4格,表示的小数却不一样”,通过比较、分析、总结,让学生感悟到“不仅要看涂的份数,还要看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的才能直接写成小数”,从而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又如“单位换算”这块内容错误比较多,所以让学生经历了“说妙招——用妙招——说思路”这样一个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这块内容。

  这样针对学生错误的复习过程,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并有效地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了复习。

  3、精选练习,合理拓展。

  复习课除了查漏补缺,还要使学生进一步地熟练技能、拓展思维,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关注恰当的拓展性。如:有关“小数与近似数”的题学生常碰到如“一个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约是3.5,这个小数最大是(),最小是()”这样的题,所以学生以为“近似数是3.5的数只有两位小数这几个数”。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猜“近似数是1.7的数”,通过找符合要求的最小数和最大数,让学生从这种固定思维中走了出来,感悟到“近似数是1.7”的数有无数个,并初步感知近似数的取值范围。又如:找1.66的位置,学生经历了“说大概的位置——找确切位置”的过程,并在找确切位置的过程中,让学生用“顺着”和“倒着”等不同的方法来找,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学习过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2、能观察由此来看个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用平面图形表示出来;

  3、知道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角度数的测量与画角

  教学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升和毫升

  1、我们学习过表示容量的单位有哪些?升和毫升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关系?

  2、完成P102页第12题和13题。

  3、指名汇报交流。

  二、复习观察物体

  1、我们已经学习过从哪几个位置观察物体?

  2、完成第14题。

  三、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1、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哪几种角?怎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平行的直线有什么特点?

  2、完成P102页第15题

  把一条线段延长,表示射线;另一条线段延长,表示直线。

  线段、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

  归结小结: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两个端点

  3、P102页第16题

  下面各是什么角?哪几个角的度数可以直接说出来?其余的角你能用量角器量一量吗?

  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4、P102页第17题

  你会用量角器量角了,那你会画角吗?

  (1)画一个70度的角。

  (2)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平行线?画出的两条直线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今天复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共同点:都是直的

  不同点: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一个端点

  线段两个端点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46-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认识梯形的高及各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梯形的认识过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梯形的高的概念,画梯形的高。

  设计理念:通过操作活动,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特征,促进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红色线段围成的是什么图形呢?如果学生答不出,告诉学生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梯形。(出示教材插图)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梯形(板书:认识梯形)

  学生回答。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梯形特征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3、教学“试一试”

  4、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梯形?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板书: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请拿出刚才做好的梯形,你能不能量出这个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的距离呢?动手画一画、量一量。

  梯形的各条边都有自己的名称,请先阅读课本第47页例题下面的一段话,并观察右边图,说一说梯形各边的名称及梯形的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底

  腰腰

  下底

  你能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吗?完成试一试。

  提问:第二个梯形高在哪里?为什么第二个梯形的高就是它的一条腰呢?

  像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出示等腰梯形)这个梯形与我们刚才做的梯形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请同学量一量书上47页中间的那个梯形。

  我们把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作品。

  学生讨论得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学生口答后独立操作并交流画法。

  学生阅读课本后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从上底的一点到下底所画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学生动手量。

  因为梯形的一条腰与梯形的底相互垂直。

  学生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判断哪些是梯形并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腰。

  2、做想想做做第2题,开动脑筋找一找,能在图形中找到几个梯形?看谁找的多?

  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拼一拼,再在小组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3题。你把这个梯形分成了两个什么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画出几个不同的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画一画。

  5、做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按要求完成后思考: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6、完成思考题。

  学生口答。

  同桌合作,尝试找梯形。

  学生拼好后交流。

  学生汇报。

  学生画好后交流各自画法。

  学生按要求操作后交流、汇报。

  学生口答。

  四、评价总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梯形,你有哪些收获呢?

  评价总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与测试

  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1-3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