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素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十一中的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学生课前测量自己的身高。
学生每组准备一根米尺、一枝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朋友超市购物的画面、超市图和商品广告单,让学生比较:广告上的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过的数中间都没有小圆点,标价牌上的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师:标价牌上的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小数。(教师板书:小数)
2、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教师播放电视中出现小数的画面)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认识和读写。
1、教师介绍: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师:这些小数你们会读吗?谁来试着读一下?
2、教师指出: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可能已经发现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是不一样的。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
如:18.18的读法。
3、练习:
⑴读出下面的小数。(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⑵读出杜丽在雅典奥运会射击决赛中的成绩。
4、阅读课本第94页“你知道吗”这个栏目。了解小数点的产生。
(二)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教师问学生:谁知道5.98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0.85元和2.60元呢?
(三)教学例1。
1、师:其实,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观察米尺,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
(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
1分米是(1 )/(10 )米,还可以写成( 0.1 )米。
3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8分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
1厘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3厘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18厘米是( )/( )米,还可以写成( )米。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把大屏幕上的结论进行整理:
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我们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就是:
1分米=1/10米=0.1米
那么,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分米=3/10米=0.3米
8分米是8/10米,还可以写成0.8米。怎样用式子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8分米=8/10米=0.8米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等式左边的1分米、3分米、8分米,这三个式子,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师:如果老师去掉每个式子中的单位名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式子。
师:根据上面的规律,谁能很快地告诉老师:4/10=( ) 5/10=( ) 6/10=( )
师: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反过来读吗?
师:像0.1、0.3、0.8、0.4、0.5、0.6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作一位小数。你们看,一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十分之几。
师:依此类推,同学们看,两位小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2、小红身高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下面三位同学的身高用米作单位应该怎样表示?
3、 姚明大哥哥身高2米26厘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应该是多少米?
4、完成课本第8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小游戏:找朋友。
3、哪家商店的毛巾便宜?(机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3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大小。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以鼻子为分界线摸摸你左右脸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生:两边一样大小。 (板书:大小)
二、合作交流,归纳概念
师: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出两个物体,摸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让其他学生一起来摸摸学生所回答的面)再比一比它们的面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的?你可以跟你的同桌说说。
(同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得出:通过刚才我们比较不同的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表面(板书)是有大小的。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摸的面任选一个,画出来并涂上阴影,再摸摸它的大小,和同桌比比它们的大小。(投影)
得出:我们描的面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它也有大小的。
师: 一般地,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追问: 它有面积吗?(在黑板上随手画出这个图形)
教师说明:它只是一条曲线,不是面,也就没有面积。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我们拿出这两张长方形纸,比比它们的面积,哪个大?你先估计一下。
生1:上面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3:一样大。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想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提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可能会帮你的忙。(小组合作)
师: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摆法?
(选取几个不同摆法展示)
通过摆小正方形我们发现了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师:那好,下面就让我们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做一个游戏——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教师同时将两张同样的纸片拿给台上的同学看,他们各自大声报出各纸片上的正方形数(2个和9个)后,将纸片藏在身后,班上其他同学听到报数后各自猜纸的大小。(都说:9个的纸更大)
师:我们睁开眼睛,看看你猜对了没有?(两位同学:分别亮出纸片并将纸片重叠再分开)
学生:(惊讶、疑问、叹息)咦?
师:为什么会猜错呢?
生:两张纸片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这种方法虽好,但如果用大小不一样的小正方形去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仍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一问题呢?
生:必须统一规定的大小。
师:对你们真聪明!我们必须有统一的规定,这个就是面积单位(师板书,生齐读)。你听说过面积单位吗?(板书)你在哪儿见过的?你想先了解哪个面积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课堂上临时调整下面的教学内容)
四、感知单位,建立表象
(1)请同学们拿出那个黄色的小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板书边长1厘米)我们来摸摸它的面,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生活中你能找出那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食指指甲)
猜一猜你的橡皮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跟你的同桌先说说,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投影)
你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你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
你还能测出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对,这样太麻烦了,所以我们来学习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2)师: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中取出那张红色的正方形纸板。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1分米),用手再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分米面积的大小。(板书:1平方分米)(贴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用手再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红色正方形用最快的速度放回学具袋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多大,能想出来吗?我们伸出手来同桌之间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师:刚才你已经摸过了,想过了,比化过了,现在请你拿出白纸,折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不要拿出袋里的红正方形纸板去比,也不要用尺子去量。
不到一分钟,学生们就都折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的“作品”高高地举了起来,看得出他们很得意。
师:请大家拿出那张红正方形纸板与你折的比一比,自己评评折得怎样?
(学生都忙着进行比较)
师:你能在这基础上改改吗?
现在你能找找我们身边那样物体表面的面积也大约是1平方分米吗?(粉笔盒面等)
下面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巡回指导,长和宽方向上各摆一排的学生向大家说明这样的道理是什么?(宽4个,长11长,这共44个,所以是44平方分米)
假如老师要知道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的面积或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还是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方米。
(3)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你能比化一下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吗?(学生比化)教师再拿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教具(贴出来)
请你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土地上可以站多少人?学生体验我们来试试到底嫩能够站多少人?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餐桌、……)想不出来,我们课后留心去找找好吗?
用1平方米纸可以测量教室里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学生动手)
五、归纳小结,巩固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拓展
用4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组合作摆出不同的图形,并计算它们的各自周长与面积。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P97-98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 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谁能够比划一下?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出示一张卡片)
3. 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这张卡片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呢?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
(这里每个学生要有一定的工具: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直尺)
2.反馈交流
师:你实际测量出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
学生汇报
4. 探索方法
(如遇到学生摆小正方形时没有摆满,则老师要问:没有摆满的情况下怎样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肯定会有学生说到只需用直尺量出长和宽即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
则老师小结并引导: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如何验证呢?
给每个四人小组准备三个不同的长方形,其中三人各选一个长方形,一人画一个长方形,为了方便计算,长和宽都画整厘米数,用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测量并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长乘宽是否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小组代表汇报。
4.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通过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那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板书公式)
师: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
(肯定有学生直接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师板书
三.应用拓展
1.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
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
逐一出示图形,学生口答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2.想一想,算一算。
师:(出示足球场)长方形、正方形是很常见的图形,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足球场是一个什么图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足球场的面积呢!
生:可以量出足球场的长和宽。
师:老师事先测量了一下,足球场的长是50米,宽是33米,那么,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
3.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师:正方形、长方形是常见的图形,同学们想不想测量一下我们身边的长方形的面积呢!
师:就测量这个信封吧,测量前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这个信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呢!
师:请每个同学把你估计的结果写在纸上。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 请每一位同学量一量,算一算。(学生测量信封面积。)
师:信封的面积是多少呢?
你是怎样测量的?
四.归纳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你能谈谈你的学习体会和感受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
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
3.能正确读小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应用意识。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
教学工具
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收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
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名回答:
1米=10分米
1米=100厘米
1分米=10米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
2.认识小数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
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
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
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3.初步理解0.1的含义
师: 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
米就是0.1米,你现在知道“0.1米” 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 1分米
就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
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
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
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
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刚才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密切的联系了吗?
小结: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
6.比较小数的大小
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办法给他们排出名次。
小组内讨论:怎样比较这四名同学的成绩?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意见,交流,然后分组汇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17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教学过程:
一、听算
二、估算比赛: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三、笔算比赛
四、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五、总结。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例1,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地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某商店6月3日-10日销售四种矿泉水的统计表: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教师:我们怎样表示才能使四种矿泉水的销售情况一目了然?(画条形统计图)
生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分析:从统计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1、(利用复习题)教师:条形统计还可以用这样画。
比较:这两张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教师:上一张数据标在纵轴上,矿泉水的品牌在横轴上,而下一张数据标在横轴上,矿泉水品牌标在纵轴上,我们把这样的统计图称为横向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把横向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师:我们在画纵轴和横轴时,都画上了一个箭号,表示纵轴和横轴都可向上和向右无限延长。
根据这张条形统计图,你想了解什么?把你想了解的内容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2、小结:大家在画条形统计图时,想采用纵向条形统计图还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可根据大家的需要自由选择。
三、巩固运用
教科书第40页练习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然后教师讲评。
(2)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制作统计图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2、培养学生娄推、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中间有零的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数位顺序表,说一说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
2、读出下面各数:
160634 201567 4060010 300060
二、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会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仅仅会读这些大数目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会写这些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猜想: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其实是有联系的,同学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相,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2、探究写数的方法
(1)师读数,学生在数位表上尝试写数
千百十万 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七万写作:
七十万写作:
七百零八万写作:
(2)分组讨论:七万怎样写?七十万和七百零八万呢?分组讨论:整万的数该怎样写?
学生归纳得出:整万的数先按个级数的写法去写,再在个级添四个
千百十万 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 位位位位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
二十三万零六百写作:
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写作:
教师:这些数和例3中的数相比,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数不是整万的数,它含有万级和两级的数,要复杂一些。
教师:虽然数要复杂一些,但是我们也可以借助例3写整万数的方法来写,同学们想试着写一写吗?
学生写出数后,把写出的数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老师和学生在上起先订正对错,然后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1、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2、在写出的数中,第一个数万位上为什么要写0?第二个数的千位、十位和个位为什么要写0?第三个数的.百万位、万位、百位、十位、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引导学生访问说出因为第一个数万位上没有单位,所以要写0占位,其他两个数都是同样的道理,要写0占位。
在以上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含有两级的数的写法。
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请学生完成第8页的“做一做”,写成后抽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重点说说:五百零六万中的十万位上为什么要写0?八千零六十万二十中间为什么要连续写三个0?
三、巩固练习
1、口答(练习二第1题)
师生对口令、教师说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学生马上回答出:它是五位数;或老师说一个数是九位数,学生马答出它的最高位是亿位,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口令。
2、把练习二第2题的练习形式改成连线题,即用线把读出的数与正确写出的数相连。
五万 96700000
六千零五十万 32000000
九千二百七十万 50000
三千二百万 6050000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给六千零五十万为个数连线?
3、练习二第3、4、5题。
第5题,要求老师先念数,学生写。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写出的数坍塌读一遍,检查学生写得是否对。
四、课堂小结
1、教师谈话引导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亿以内数的写法。写亿以内的数可以分哪两种情况来写?在写的过程中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材P8页例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线路图说出走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线路。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行走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到动物园玩过?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再次到动物园游玩,那么,我们现在就出发,好吗?
2、揭示课题:认识路线。
二、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引入:师出示1路车路线图。
师:有了这张路线图,你们一定能很快知道各个站点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谁来说一说?
师:小朋友观察真仔细,你能在小组内说一说1路车的行车路线吗?
从火车站出发向 行驶 先引导学生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师:谁还能说一说你想从哪个站点出发到哪个站点的路线?
2、出示动物园的导游图。
3、师:我们乘坐1路车来到动物园,这里的动物可真不少,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动物?
4、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它在动物园的什么位置?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猴子在熊猫的什么方向?狮子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学生指名回答。接下来由学生提问,学生指名回答。
5、小朋友真聪明,我这儿还有一个要求:我想从大门出发去看完所有的动物,再从大门出来,我应该先去哪儿,再去哪,请帮我安排一条路线吧。
a)同桌合作完成路线图。b)指名介绍路线图。c)集体评价。
三、达标训练
1、我来当导游:通过下面的路线图说说从甲地到乙地是如何行进的?途中经过哪些地方?
2、从动物园向( )走到电影院,然后,又向( )走到少年宫。
3、从火车站向( )走到站前街,又向( )走到商店。
4、从游泳馆向( )走到图书馆。又向( )走到医院。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 5-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东、南、西、北 方 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1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两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中国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这些数字).
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人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人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字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有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复习.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教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
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提出:十亿、百亿、干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干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计数单位.制成下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字?”(1、2、3、4、5、6、7、8、9、0)
说明这些数字叫阿拉伯数字.
②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③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④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⑤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级,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如下表:
⑥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个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第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2页.
3.巩固练习.
完成第2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一的第1题.
三、教学亿级数的读法
1.复习.
读出下面各数:
50000106000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教学例1.
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万级数的读法类似.然后在上面几个数的后面各加4个0,变成例1中的`数,并把它们贴在制好的数位表上.如下图:
让同桌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提问:“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最后读哪一级?”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7”.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看教科书第3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数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只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亿级的数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2)做练习一的第3题.
每读一个数,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分级,搞清是哪一级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按照多位数的法则一级一级地读出来.
(3)做练习一的第4题.
先读给同桌同学听,然后,教师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4
设计说明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复习包括: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估算方法、笔算方法,以及除法的验算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有逻辑性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
2.重视对算法的复习。
在教学中,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通过解决这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回顾口算、笔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复习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就要经常地复习,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复习不仅是快乐的,它还能让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提升,进而让知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不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的知识进行总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回顾整理,建构知识网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二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引导学生复习口算方法。
(1)想一想,240÷3怎样口算呢?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口算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想:240是24个十, 想:3×80=240
24个十除以3等于8个十。240÷3=80
240÷3=80
2.复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的估算方法。
估一估,123÷3的商是多少?
估算方法:除数不变,先把被除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数,再用口算除法的方法计算。
123÷3≈40
↓
120÷3=40
3.回顾交流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及验算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1)笔算方法: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验算方法。
①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
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完成教材111页2题中关于笔算除法的习题并验算。
注意:对于商中间有0与商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容易出错,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估算,要求学生在计算前,判断出商是几位数,或在计算后,通过验算来进行检验。
设计意图:小学生喜欢争先,在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引入竞争机制,犹如给学习活动加入了催化剂,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又能避免常规复习课的枯燥乏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练习十五第2~4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
15×3 19×4 53×8 61×7
14×10 20×42 50×60 80×30
700×20 71×20 56×40 47×30
二、指导练习
1.计算:21×32,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提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再算什么?
提问:42表示什么?竖式中,63表示什么?
2.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3.看谁算的'快
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五的第2题。
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重点要让学生说出计算的过程。
4.教科书第64页的第3题
根据画面内容,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来,并想一想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羽毛球,该怎样列式? 12×14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5.完成教科书第64页的第4题。
自己分析画面内容,根据题目的问题,列式解答。
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总结
通过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1-1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5-2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体育中的数学06-07
数学下册教案03-16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3-1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6-20
[优秀]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6-21
(合集)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06-21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2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