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时间:2024-06-21 10:28:40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教案【优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化学教案【优选】

初中化学教案1

  教学工具

  多媒体、仪器(试管、药匙、胶头滴管)、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酒精、红墨水)

  教学资源

  PPT课件,动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和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引入】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两瓶水,一瓶是糖水,另外一瓶是盐水。

  【投影】展示饮料图片

  【讲述】这些液体其实都是溶液,那到底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家庭小实验】课前学生准备好糖水和盐水。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悬念,引入,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

  环节二:探究溶液的形成、定义和特征

  【提问】你们的糖水溶液是怎么得到的`?

  【提问】在搅拌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哦,蔗糖“消失”了,那是不是说蔗糖“不翼而飞”了?

  【提问】你怎么证明蔗糖的存在?

  【提问】非常好,蔗糖既然溶解在水里,那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了?

  【过渡】那如何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蔗糖溶解于水的过程呢?

  【动画】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讲述】盐水的形成过程是类似的,但稍有不同。请大家观看动画,来总结一下区别在哪里?

  【动画】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6页

  【回答】将糖放入水中,然后用筷子搅拌,就形成了糖水。

  【回答】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回答】不是的,糖还在水中。

  【回答】我可以喝一口(学生打开瓶盖,喝了一口糖水),这瓶水是甜的,说明蔗糖还在水里。

  【回答】之所以看不到蔗糖颗粒,是因为它在水中分散开来了。

  【回答】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而氯化钠以钠离子和氯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溶液形成的微观本质,接下来请思考以下问题:

  (1)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瓶子里都有什么物质?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

  (2)糖水每一部分的甜度一样吗?

  (3)配置好的糖水,外界条件不变时,蔗糖和水能分开吗?

  【提问】根据以上问题,请讨论总结出溶液的概念。

  【板书】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提问】这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有哪些?

  【讲解】从类别上讲,溶液是混合物。

  溶液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不一定是液体,可以是气体或固体。

  【提问】溶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讲解】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 (温度、气体压强等)不变时,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提问】溶液由几部分组成?

  【讲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有多种)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提问】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环节三: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渡】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

  【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和碘分别溶于在水和汽油中

  【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总结】

  1、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环节四:探究乙醇是否溶于水

  【过渡】以上接触的溶液,溶质几乎都是固体,那溶质可以为液体或者气体吗?

  【演示实验】乙醇溶解在水中

  【提问】乙醇溶液中,溶质是乙醇,是液体。请举出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回答】稀盐酸,溶质是气体氯化氢。

  环节五: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过渡】对于溶液,我们如何确认谁是溶质,谁是溶剂呢?

  【讲解】1、根据物质状态确定

  2、根据溶液名称确定

  溶液的名称一般是“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的酒精溶液;若溶剂是水,溶剂的名称可以省略,如蔗糖溶液。

  【作业】家庭小实验—清洗餐具 回答,略。 让学生体会学习溶液的现实意义。

  为下节课讲解乳化现象做准备。

初中化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

  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改变。

  三、学法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也已经了解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燃烧所需的条件并不完全了解,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关于燃烧的知识。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方法学习。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和灭火的条件,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四、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我县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由316高效教学模式的引入,可知,同学们非常适应和喜欢教师通过引导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我县学生对课外知识有浓厚兴趣,我将教材的内容略为拓展,增加了火灾自救常识。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相互渗透,真正做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且我县对于各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的演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逃生的技能,而且加深了大家的防火意识。

  五、教学过程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法、学法的认识,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赤壁之战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如何能使火燃烧的更旺盛。

  (二)自由探究,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进行合理猜想。(设计目的:从燃烧现象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猜想。)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实验一、1、燃烧条件的探究

  分组实验,由学生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分析三个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燃烧的定义以及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物质本身必须是可燃物;

  (2)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

  (3)可燃物温度必须要达到其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易错点分析:由教师点拨易错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同物质着火点不同。

  反馈练习:通过以上学习,巩固重、难点,加强对燃烧条件及着火点知识的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灭火原理的探究

  学生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学习热情高涨,继续探究的欲望十分强烈。我又提出生活中燃烧的`负面影响例子,如何更好的利用火造福人类,减少由于火而带来的悲剧和损失呢?设置场景:将若干根蜡烛点燃,旁边事先准备好一些器材(小剪刀、盛水的水槽、课本、抹布等)。我们暂且用这几根燃着的蜡烛代表无情地火灾现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这些蜡烛熄灭。

  我将这一环节取名“小小消防员”。因为“熄灭蜡烛”在生活中非常熟悉了,激发学习兴致,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上台演示。进一步归纳出灭火只需任意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一个。

  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三者任满足其一),并与燃烧的条件进行对比,加深印象: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或空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反馈联系:通过以上学习进行反馈练习--灭火原理,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新课标提倡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化学是要放到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的。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火场如何逃生来做共同探讨:通过视频播放火灾逃生的视频,让学生总结火场自救有哪些方法,同时结合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自救常识,体现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

  (五)课堂小结,认识升华

  1、燃烧定义;2、燃烧的条件;3、灭火的原理;4、消防安全知识

  (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最后,我将本课作业设计为自学和调查实践的形式,意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高自己的能力,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1.预习教材有关灭火器原理部分,并自制简易灭火器。

  2.应用与延伸根据我校教学楼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

初中化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了解燃烧反应的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运用其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

  2.能说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能解决人在被困火灾区时的自救问题。

  3.能记住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

  【学习重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

  【学习难点】

  探究与归纳燃烧的条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你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许多燃烧的实例。请把你知道的实例填写在下表中。

  实例 观察到的现象

  镁条的燃烧 发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观察和你的调查填写下表:

  灭火事例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隔绝空气

  由此可知,灭火主要有以下方法:

  实验探究 探究物质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

  根据上面的3组对比实验,请你归纳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知识链接:常用的灭火器:

  灭火器的.种类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引起的火灾

  干粉灭火器 扑灭一般火灾及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二、思考与交流

  1.对火的利用是人类支配自然力的伟大开端。据考证人类很早就学会钻木取火,即把两根山麻木相互摩擦,产生的碎木屑达到一定温度产生的火星点燃木板旁易燃的干草或木屑粉,燃起火焰。

  传说有一年,黄帝带着臣民外出,忽然遇到暴雨,山洪爆发,人们被困在山洞中,又冷又饿,但所带的木柴全被雨淋湿,无法钻木取火做饭,苦不堪言。偶然之间,一大臣发现岩块之间用力碰击,也会产生很多火星,但怎样产生火星呢?有人尝试把棉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果然取火成功,此方法即为“击石取火”。

  古人类取火方法还有“阳燧”取火、火链等,在现代这些方法也是人们野外生存所必备的。

  思考:(1)钻木取火为什么要两根木头相互摩擦?

  (2)钻木取火点燃的是什么?钻石能取火吗?

  (3)为什么有了棉花絮后才能成功地击石取火?

  (4)黄帝命人钻木取火为什么无法取得成功?

  2.阅读P.89图4-2的实验,你能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吗?

  3.煤炭、蜡烛常用什么方式点燃?为什么点燃方式不同呢?

  4.阅读P.93.最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火警电话: ;如果你遭遇火灾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自救并为他救赢得宝贵时间?

  5.燃烧正旺的煤炉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燃烧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这是为什么?

  三、总结与反思

  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有哪些?

  四、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实验(如图所示,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五、课后训练

  1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燃烧一定要点燃 B.燃烧是发光、发热、冒烟的现象

  C.凡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 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选择的灭火器为 ( )

  A.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 D.水

  3.小刚和小强用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经查阅资料知:

  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 着火点为240℃,它们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小刚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强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填序号,下同)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要求实验室的“三废”排放降低到最低程度并能得到妥善处理。图甲与图乙所示实验相比, (填甲或乙)更体现了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六、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4

  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 CO 3 2? 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

  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

  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 Cu Fe HCl H - 2 SO 4 NaOH Ca(OH) 2 AgNO 3 BaCl 2 CuSO 4 FeCl 3 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 AgNO 3 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 NaCl 中杂质 CaCl 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 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 3 +

  Na 2 CO 3 +

  HCl

  NaHCO 3 +

  Ca(HCO 3 ) 2 +

  NaHCO 3 +

  Ca(HCO 3 ) 2 +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 CO 3 2? (HCO 3 - ) 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 CO 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 CO 3 2? 的一般方法: a. 取试样; b. 加试剂; c. 观现象; d. 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 CO 2 (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 1 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 HCl ,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 仿写:

  Na 2 CO 3 +H 2 O + CO 2

  NaHCO 3

  b. 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 化合 A+B → C

  多变一

  2 、分解 A → B+C

  一变多

  3 、置换 A+BC → B+AC 第三者

  4 、复分解 AB+CD → AD+CB 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 H 2 O (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 3 +NaCl

  CaCl 2 +H 2 CO 3

  AgCl+NaNO 3

  Cu(OH) 2 +NaCl

  ②练习自写 5 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 、跟活泼金属反应 Fe+CuSO 4 =

  Cu+AgNO 3 =

  2 、跟酸反应

  CaCO 3 +2HCl=

  AgNO 3 +HCl=

  3 、跟碱反应

  NaOH+CuSO 4 =

  Ca(OH) 2 +Na 2 CO 3 =

  4 、跟盐反应

  NaCl+AgNO 3 =

  BaCl 2 +Na 2 SO 4 =

  1 、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 、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 4 FeCl 2 NaHCO 3

  Ca(HCO 3 ) 2 Cu 2 (OH) 2 CO 3

  FeSO 3 NaNO 2 Na 2 SO 3

  KMnO 4 CuSO 4 5H 2 O

  K 2 MnO 4 KAl(SO 4 ) 2 12H 2 O

  3 、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 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 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 、有四瓶分别为 NaCl HCl NaOH Ca(OH) 2 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 、有三种白色粉未 CaCO 3 Na 2 CO 3 NaHCO 3 ,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 1 、盐的妙用, 2 、实验录像

初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

  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化合物=新单质+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 2 SO 4=ZnSO 4 + H 2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锌+稀硫酸=硫酸锌+氢气

  Zn+H 2 SO 4=ZnSO 4 + H 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 2 SO 4和Zn SO 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3氯酸根

  KMnO4高锰酸根

  NaOH氢氧根

  H2SO4硫酸根

  KNO3硝酸根

  探究活动:

  1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

  2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

  3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

  4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初中化学教案7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铝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生分析

  第一,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第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二、教案

  课 题 氧气

  授课人

  学 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

  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仪器、药品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滴瓶;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先播放影片,然后将几段不同内容的影片作为图片陈列并定格。


问:看了这段影片,大家联想到什么物质


影片介绍的是有关氧气用途,其用途是由性质决定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电子板书]课题2 氧气


纷纷带着好奇心观看,思考并回答:氧气。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一 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


问:你们桌面上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如何区别呢 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 下面你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电子板书]


实验方案: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2.用两支燃着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讲述:我们就用这瓶氧气来研究它的性质;首先我们来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思考得出结果:不能。



自己实验,并得出结论: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氧气或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


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 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电子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


颜色(无色)、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g/L)、熔点(-218 ℃)、沸点(-183 ℃)、溶水性(?)


[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回忆并回答: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水性。


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并认同。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活动三 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从学生中选择一个设计方案(上次探究活动已布置了的探究题)


[电子板书]探究程序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电子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 L水中只能溶解30 mL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


现象:复燃


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活动四 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电子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多媒体]以木炭燃烧实验的视频为例介绍观察程序。


[电子板书]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


使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


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电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 它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配合做实验。



学生通过观察后,积极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一起叙述反应物、生成物及硫燃烧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开动脑筋回忆并思考,可能的回答: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氧气支持物质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实验的程序,并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步骤。


活动五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 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电子板书]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电子板书]实验具体内容及步骤(使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实验:铁丝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电子板书]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电子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氧气支持燃烧的例子。


过渡:氧气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氧气的性质,再次播放有关氧气用途的影片。


学生代表上讲台与老师一起做对比演示实验。



参照实验具体内容来观察、分析。


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然后一起回答,教师打出电子板书]反应前物质:铁、氧气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思考,各抒己见。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学生间相互讨论,并得出可能的结果。


讨论并积极发言。


讨论,回答:航天航空、气焊、气割等。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和深入。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熔点 沸点 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 气体 无味 1.429g/L -218 ℃ -183 ℃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点评

  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初中化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3)能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内容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过程;白磷、细沙、锥形瓶、玻璃管、气球、塞子、酒精灯、镊子、天平(带砝码)、铁钉、砂纸、硫酸铜溶液、烧杯、碳酸钠、稀盐酸、药匙、镁带、石棉网、坩埚钳等。

  五、教学过程

  复习:请同学们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磷在氧气中燃烧。

  (2)氯酸钾受热分解。

  提问:我们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回答:有新的'物质生成。

  提出问题:那么物质发生化学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呢?请同学们提出你们的猜想。

  提出猜想:

  1、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大。

  2、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变小。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之和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使用的仪器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托盘天平。

  讲述:非常正确。下面我们就用托盘天平来证实一下上述我们提出的猜想。

  科学探究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装有少量白磷并铺有细沙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加热玻璃管使白磷燃烧(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反应现象。

  3、冷却后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2、气球先鼓起后瘪下。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

  1、锥形瓶底部为何要铺细纱?

  2、玻璃管有何作用?

  3、气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4、能否将玻璃管换成玻璃棒,一端不系气球?

  回答:

  1、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引燃白磷。

  3、反应放出的热使瓶内气体膨胀。

  4、不能,由于气压过大,瓶塞易被冲出。

  科学探究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步骤:

  1、将几根打磨过的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2分钟(砝码不用取下),注意观察铁钉及溶液的变化。

  3、再将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第二次称量,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现象:

  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2、溶液颜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3、天平仍平衡。

  文字表达式:硫酸铜+铁→硫酸亚铁+铜。

  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初中化学教案9

  教学目标

  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和维生素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和比较图片、查阅资料和讨论等活动,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通过学习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合理安排饮食的意识,增强自我保健和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难点:了解营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一 探究人体营养素包括哪些方面?

  情景导入:提问: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见食物对人体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所吃的食物通常包括哪些呢?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食物和饮品的类别。

  观察:(多媒体投影)教材p88图12-1、p91图12-7、 p92图12-9、 p93图12-10。

  小结:人体生命的生存和健康离不开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物质,通常称之为人体营养素。

  活动二 学习竞赛

  主题:“我”的风采我展示。

  设疑:这些营养素对人体来说,究竟分别有什么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作用呢?

  指导阅读:(分四大组,分别指定阅读教材上关于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的内容介绍,结合教师课前布置查阅的有关资料,组内合作,讨论并限时完成下面的任务:以第一人称手法写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段,题目自拟。要求:简要介绍某类营养素的基本情况,重点陈述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组际竞赛:各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演讲。(根据演讲的口才、表情及内容质量,由学生评委评分)

  活动三 应用实践

  辩论:偏食习惯好不好?

  设疑:我了解到我们同学们中有的同学喜欢吃这种食品而不喜欢吃那种食品,即存在所谓的偏食。这种饮食习惯好不好呢?

  (正反方辩论)

  小结:偏食影响身体健康。特别是同学们正处于身体生长旺盛时期,更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

  阅读与讨论:

  阅读:p90、 p92“资料”。

  讨论:a.有人用甲醛溶液来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这样做有什么危害?

  b.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

  c.为什么霉变食物绝对不能食用?

  d.运动会上的长、短跑赛进行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感到很累?为什么有的同学在赛前服用一些葡萄糖?若改食一些花生或者麦食品,效果好吗?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a.“劣质奶粉”导致“大头婴儿”的相关报道。

  b.“毒大米”危害介绍。

  c.吸烟的危害分析。

  活动四 课堂计算竞赛

  ①一女运动员可以在60 s秒内跑完400 m,她的最大氧气吸入量为4 L/min,而肌肉在工作达到极限时,每公斤体重每分钟需要氧气约0.2 L,如果该女运动员体重为50 kg ,她将缺少多少氧气

  ②花生米含糖约24%(质量分数,余同),油脂约39%,蛋白质约26%;小麦含糖约76%,油脂约2%,蛋白质约11%;50 g花生和50 g小麦在体内完全氧化放出的能量各是多少?

  课题小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方面,你分别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 课外调查

  我们是一所农村中学,大多数同学家住农村。请在课外做一个调查,对于家中(或亲友、邻居中)发生霉变的食物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理是否科学合理?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对此应做哪些工作呢?调查报告于一个月内完成。

  点评:整堂课以四个主题活动展开,层次清楚,意图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第五个主题更是结合农村的实际,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让学生感悟到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社会常见的“偏食习惯”采取目前流行的深受大、中学生欢迎的“辩论”形式,而不是“答辩”形式,有其新意。但是课中如何把握,则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教师的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背景资料

  ①22名小学生吃玉米糊中毒,已有一人遇难

  本报讯(记者 刘振雄 特约记者 龙桥 通讯员 杨兴炳)我省郧西县一所小学11日突发食物中毒事件。至昨日,22名中毒学生中已有1人遇难,两人紧急转院抢救。

  事情发生在邻近陕西的郧西县景阳乡泥沟中心小学。11日下午5时30分左右,该校五、六年级数十名寄宿学生吃了晚餐的玉米糊后不久,出现呕吐、恶心、头晕等症状,立即被校方送入当地卫生所抢救。

  昨日上午9时50分,该校五年级女生12周岁的何莹莹经抢救无效身亡,12岁的男生孙文林、陈华登被紧急转送至郧西县医院抢救。

  事发后,十堰市副市长胡仲军、郧西县副县长张惠莉等赶到事发地指挥抢救,调查原因。据郧西县疾病控制中心介绍,初步怀疑系玉米霉变引起,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②大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健康

  据新华社华盛顿11月10日电(记者曲俊雅)维生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大多数人认为补充维生素E可以帮助他们延缓衰老。不过,最新研究发现,服用药物大量补充维生素E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危害身体健康。

  研究负责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埃德加·米勒博士说,大多数复合维生素片一般含35~4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E,这对健康也许会有些微小的“益处”。但如果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E,服药补充毫无必要。坚果、食用油、全谷食物和绿叶蔬菜中都富含维生素E。

  此外,美国心脏学会早已指出,维生素E没有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最近研究还表明,维生素E和降胆固醇药互相冲突。

  ③野生珍稀、特殊功效、“生猛”刺激安全饮食必须革除三种陋习

  据新华社南昌11月10日电(记者冯丽)专家认为,要确保饮食安全首先要革除三种饮食陋习。

  不少人认为物以稀为贵,放着肉厚味美的畜肉不吃,偏吃肉少味寡的蛇、鼠、猫、虫,以为野生、珍稀的动物更有营养,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论从组织结构、化学组成还是消化利用来看,它们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少野生动物还极易引发人类疾病。

  我国传统习惯有一些糟粕和迷信也影响了部分人的饮食喜好。如从“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推理,相信吃乌龟肉能长寿;从老虎的雄健敏捷,推理出虎骨酒能治跌打损伤;认为动物生殖器可以滋阴壮阳等等,甚至把“驮峰”“熊掌”“蛇肉”“牛鞭”传得功效神奇,美味无比。这些动物肉不仅保健功效毫无科学依据,即使从味道讲也毫不足取。

  “活猴脑”“蛇胆”“乌龟”“活鱼”“醉虾”等,这些近乎野蛮的吃法,不仅伤害人们对动物的爱怜之心,而且极不卫生。

初中化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x= =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56

  x 10 t

  x= =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 2HCl

  2 71 73

  100g x y。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 g,

  =,

  解得y=3650 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板书设计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②格式要规范;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初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教学过程:

  1.实验室制法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③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⑴重点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b.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简单介绍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2.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3.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12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水平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水平。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能够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个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能够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 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实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能够结合相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相关数据协助同学实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初中化学教案13

  以上几类安拆虽然所用的仪器、节制反当的手段各不不异初中化学教案,但它们的根基本理是不异的,考试考试室制取某类气体,选用哪类安拆,次如果从本料特点,反当前提、需要气体的量等几方面考虑,无乐趣的同窗,可以或许选择不合仪器,本人设想一类制取氢气的安拆,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堂课外用本女、分女论分析化学反当,引出化学反当除了量的变化外,还无量的变化。通过设问,转入新的课题研究,使教学形成师生同步。以演示考试考试和学生考试考试架设桥梁,边察看,边思虑,组织学生处置问题,从而过渡到本课的课题──量量守恒定律。又通过提出问题和学生会商,把学问利用于新的情景,让学生加深理解量量守恒定律的寄义。

  [引言]品类无限的元素形成数不清的物量,你们晓得哪类元素形成的物量品类最多吗?那类元素是第六号元素──碳,碳和碳的化合物不只同我们的日常糊口无灭慎密的联系,并且它们正在国平易近经济外也拥无相当主要的`地位。为此本章将进修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师勾当】采用例如的体例,把碳本女例如成建建用的砖,把金刚石、石墨例如成用砖盖成的建建物,指出两类建外形不合,平稳程度也具无差同,并绘出简单的图形。通过笼统的例如,协帮学心理解金刚褪锾荚拥呐帕胁煌那句话外的环节词语。

  [讲解]正在鼓风处碳和氧气充实反当生成二氧化碳,正在两头层里,二氧化碳和火热的碳反当生成一氧化碳,发生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燃烧发生的。火焰旺时火焰呈红色,碳和氧气反当后间接生成二氧化碳。加新煤后,炉温降低,火焰呈蓝色,碳和氧气反当生成一氧化碳。也就是说,碳和氧气反当无两类情况,教案《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

  本章次如果较为全面、完零地进修碳及其化合物的学问,内容包罗物量的构成、结构、性量、制法、用途和辨别等方面。从进修研究物量的角度看,本章具无典型性;从本章正在全书外的地位看,具无承先启后的做用,拥无主要的地位。

  【投影】会商:1.量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外的根基纪律,也是天然界外的遍及纪律。它认为,物量只能彼此转化,而不能肆意覆灭或创生。可是,当人们正在赞毁蜡烛高尚量量的时候常说:照亮别人倜鹆俗约,那里所说的扑灭本人,可否指物量肆意的覆灭呢?若何注释?

  "↑""↓"号的利用范围:正在反当物外无气态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气体,则正在气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正在溶液外进行的化学反当,反当物无难溶性物量加入反当,若是生成物外无固体难溶性物量生成,正在固体物量的化学式左边要注"↓"号。(强调要防行随便乱标)

  [引言]从考试考试可见,铅笔芯的次要成份──石墨取玻璃刀上的金刚石不但长相不合,它们的⑵也不一样,概况上看石墨和金刚石是两类不相关的物量,然而它们的构成元素却是不异的,都是由碳元素构成的单量。

  [讲解]我们晓得结构决定性量,性量不合结构较着不合,它们正在结构上的不合,是因为碳本女陈列的体例不合,就比如用同样的砖块可以或许建建不合气概的建建物。至于碳本女如何陈列形成的就是金刚石,如何陈列就形成石墨将正在此后的进修外再研究。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峦瓜拢寤钠逵邢嗤姆肿邮考试考试测得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或许认为水电解时发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女数目约为2W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58;1。氢和氧的分女都是双本女分女,所以可猜测1个水分女外氢、氧本女个数比也约为2∶1。

  从碳的本女结构可以或许看出,最外层只要4个电女,正在化学反当外既不容难得电女,也不容难掉电女。所以正在凡是情况下,碳的化学性量很不变。把持阿谁性量,可以或许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但随灭温度的升高,碳的化学勾当性大大加强。

  初外化学教案[讲述]点燃前,纸筒内是纯净的氢气。拿掉小孔上的纸团,点燃。此时是纯净的氢气正在空气外燃烧。但随灭反当的继续,氢气越来越少,筒内压强降低,空气便进入筒内。此时筒内是氢气和氧气的同化气。因为大量氢气分女和氧气分女接触,反其时正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若是是一个广口容器,那么气体冲出容器、发生爆鸣。若是是一个密闭或小口容器,就会发生爆炸。

  初中化学教案初外化学教案大全(外,【小结】那节课进修了水的构成。水是人类贵重的天然资流,它是维持生物保留、营制协调生态情况必不成少的物量。水能制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实合理把持、开辟和庇护水资流,初中化学教案又要防止果水而惹起的天灾人祸。

初中化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是溶液?

  [设问]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

  [观察活动]

  【实验】

  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

  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书2、二者区别: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设问]

  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才能达到饱和?

  [观察活动]

  【实验】

  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小结]

  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初中化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

  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

  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

  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B.挥发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铁块和铝块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

  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

  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02-21

[热]初中化学教案05-24

初中化学教案(精品)05-24

初中化学教案【推荐】05-17

初中化学教案[实用]06-07

[优秀]初中化学教案06-09

初中化学教案优秀05-07

【精】初中化学教案06-20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