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21 11:06:05 八年级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优秀【15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匀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汽车:火车:

  200m2、5km

  10s1min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单位时间比路程

  定义:

  物理意义:运动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单位:米/秒(m/s)—国际千米/小时(km/h)——常用单位

  人步行:

  路程时间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

  (2)路线是直线

  不能说v与s成正比或与t成反比

  只能说s与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变

  二、运动类型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

  (2)路线是直线

  =s总/t总

  ……

  计算题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统一符号)=数据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二、典型例题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应该怎样计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三、实验器材:

  投影设备,挂图。

  四、具体安排:

  (一)、新课引课:

  一般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有限,要想看清楚动植物的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就要使用显微镜。

  ( 二)新课教学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反馈练习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除了凸透镜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作物镜。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学习指导62页

  用心爱心专心 1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

  会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纸卷成的管、白炽灯;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小纸盒、半透明的白纸、胶水、蜡烛、火柴、剪刀、针;图片、动画、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假如我们生活中没有光,会是怎么样一个世界?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的传播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请你想一想,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会说出很多物体,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说出自己会发光的物体)

  2、演示图片、课件或播放录像——各种光源。

  3、讲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x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火把、火柴、煤等;有的'是x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x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

  4、光源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5、问:你还知道有哪些光源?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二)、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播放动画或视频(阳光透过门窗或森林,手电筒、汽车灯射出的光)下载

  2、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提出假设: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

  ①讲解: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器材:纸卷的直筒、发光的白炽灯)

  ②讨论:通过直管能看见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4、教师小结: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三)、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谈话: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教师边讲述边演示: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用针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的白纸作屏幕;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讲解实验过程: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或拉小纸盒,调整屏幕和小孔的距离,在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吗?像是什么样的?

  5、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加强巡视指导)

  6、汇报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

  7、问: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与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样关系?

  8、教师边播放录像边讲解。

  9、教师小结: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蜡烛光会通过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三、巩固应用

  1、讲述: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扩展:无影灯应用)

  2、提问:

  ①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②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重点:

  领略物理的神奇,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简单解释。

  释疑知识点:

  例题:

  你对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对大自然有哪些惊叹?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请举出几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

  神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太阳发光是核反应,苹果落地是

  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筷子在水中弯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

  例题1:

  平日你是怎样喝饮料的?你细心观察过吗?如果一个瓶子装满饮料,盖子盖上,在盖子上开一小孔,刚好能插进吸管。这时再用吸管吸饮料,能吸上饮料吗?试试看,如果吸不上来,怎样做才能将饮料吸上来?

  [解析]:

  本题应从大气压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之所以能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原因。如果封闭很紧,饮料瓶内气压减小,就吸不上饮料了。可选择扩大插吸管的口,或再开一小孔,问题就可解决。

  例题2:

  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如果你将笔朝上使用,使用一会笔还会出油吗?

  [解析]:

  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

  答案: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的。写字时小圆珠和纸面接触,受到手沿笔杆向下的力。小圆珠就和笔尖间有一空隙,此时油墨就由重力作用流了出来,如果朝上使用写一会就写不出字了。

  A类

  1.你发现过身边的神奇吗?与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

  略

  2.收集世界十大自然奇观的相关资料。

  B类

  观察、实验:自制一个浮沉子。

  准备的器材:矿泉水瓶、带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塞子上有小孔)

  (1)将空的矿泉水瓶装上适量水,再将装上适量水的盖上带小孔的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迅速倒置放进矿 泉水瓶中。试试看,你的小瓶能浮在水面上吗?

  (2)盖上矿泉水瓶盖,并扭紧,你的沉浮子就制成了。扭一扭矿泉水瓶,小瓶能上浮和下沉吗?

  观察:小瓶什么时候下沉?

  小瓶什么时候上浮?

  C组

  开学伊始班级进行大清扫,小明和小丽一起擦玻璃。小丽指着玻璃的下面说:“这儿还没有檫干净。”细心的小明顿时发现:为什么她能看清,而我却看不清楚呢?哈气是怎么回事呢?围绕哈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一、教案分析

  本节接上一节透镜的内容介绍凸透镜在生活中的三个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得到透镜成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到透镜成像的各自特点及异同,为下一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作准备。可以说这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

  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鼓励学生调节投影仪,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调动学生进行自制“水滴放大镜”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还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提前几天发动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为新课作准备。首先确定制作的学生人员,然后共同准备制作的器材:凸透镜、硬纸板、半透明塑料纸、双面胶。再集中讲述制作要点后让学生自主结伴课余或回家制作,完成者经教师验收后自行准备好。

  2、提前让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感受其形状特征。

  3、教师准备学生用的凸透镜备用、自带照相机。

  说明:课前准备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制品胜利完成,还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同时可以在学生间为上课内容作宣传。而学生课余动手触摸投影仪的镜头却非多余,因为学生对身边的物体往往不细观察,他们对投影仪的镜头由凸透镜制成大半无知。

  注:模拟照相机的凸透镜一部分由教师提供,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准备。

  三、教学过程

  1、照相机

  展示自带照相机让学生观察其镜头,并说明是凸透镜。由于部分同学课前用凸透镜自制模拟照相机,已为本节课作了宣传,所以许多学生已知照相机镜头为凸透镜,然后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同学轮流利用它们观察窗外景物,其余同学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物体。在学生得到其感性认识后讲述照相机原理。

  说明:以学生自制模拟照相机作为教具有许多好处。首先它能增加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其次能突破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知识应用的神秘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受并掌握所学知识,避免教师无味的讲述。通过大家认可,还可以鼓励制作者,使其感受成功的喜悦。

  2、投影仪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已经知道了投影仪镜头即为凸透镜。拆下反光镜,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在天花板上成像的特点。学生通过分析照相机的像的特点后已能非常准确的分析投影仪成像的特点了。在得到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装上反光镜,使像处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讨论平面镜的作用,从而完成投影仪的基本教学内容。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为了让同学们能更容易看清投影片,如何帮助老师调节投影仪使其成的像在屏幕上又大又清晰?学生中立即有人跃跃欲试,大家对此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学生动手动脑的欲望又一次被激发。

  说明:在学生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后,通过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3、放大镜

  先让学生动手如何才能使凸透镜成为所谓的放大镜,也就是让学生探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像的条件。学生在调整好凸透镜后观察放大镜成像的特点,都能够说出其正立放大的特征。然后让学生讨论放大镜成的像与照相机、投影仪成的像的区别并指出其物像同侧。接着请学生猜想如何才能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并动手验证,这样又进一步掌握了放大镜的使用。最后进行学生“自制水滴放大镜”比赛,看谁的“放大镜”最历害,此时学生个个动手,人人动脑,大家或高兴或叹息,探究之情溢于言表。我紧接着评出“冠军放大镜”,指出其形状特点。

  四、教后感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动手动脑。上课内容以书本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书本,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课程教学。其中,学生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为下节课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指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

  【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举例说明交通运输的作用,并说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重点)

  3、运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图,分析铁路网东西分布疏密的原因。

  4、在中国的铁路运输网上能够指认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的名称。(重、难点)

  【教学模式】“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归纳-有效训练”五步教学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地理助学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入欣赏歌曲《天路》,并配以青藏铁路图片让学生感觉到我国交通事业的飞跃发展。

  问:大家每天是如何来上学的?此外还有那些交通工具?

  有句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看来,我们出门无时不刻不依赖于交通。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中国的交通运输的有关问题。学生听歌曲回答

  骑自行车、步行、乘车

  火车、轮船、飞机

  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学生接受。

  承转过渡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我们的祖国像只雄鸡,各走向的山脉是支撑这只雄鸡的骨架,那么纵横交错的交通运输线就是这只雄鸡的经脉。

  交通运输所运送的是“人”和“物”。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交通运输和现代交通运输的`差别,并补充地铁、管道也属于现代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发展,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上运输兼顾货运与客运,管道运输只能用于货运

  播放有关铁路运输的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交通运输的现状。纵横交错的铁路线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认识了铁路干线,就能认识全国的铁路网,进而认识全国的交通运输网。自学完成现代交通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总结出铁路运输是我国各种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观看中国铁路线图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分析判断能力,最终提高学生阅读图文内容的能力。

  承转过渡目前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都是铁路运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发展很快,通车里程不断增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下面我们认识我国的主要铁路网。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描述所观察现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观察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学生观看动画: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一种方法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另一种方法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两物体下落的快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活动:师生总结;学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过程】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3)统一标准: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慢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比较速度的方法,发现统一标准的重要性,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准备。)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2、学生自学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3、6km/h

  (设计意图:学习以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物理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四、速度的应用

  1、一些物体的速度,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2、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3、例题练习: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司机看见路边的一块指示牌如右图,此时车速为100km/h,这辆车违章了吗?他以这样的速度到达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会用速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五、匀速直线运动

  1、【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一样的地方。

  2、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3、例题:一辆汽车A市行从驶到B市

  (1)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前一半时间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时间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出示规范解题步骤,对学生的进行评价纠正。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5、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对比讨论、探究式、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一、运动的世界

  在月明星溪的夜晚,我们在外面散步时,常常有月亮跟着我们走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赛跑冠军

  豹在狂奔

  候鸟在飞行

  飞机在飞行

  狗在奔跑

  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

  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

  二、运动的描述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1)汽车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汽车公路上的树飞快的行使

  月亮地球升起来了

  月亮云层在穿行

  (A)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B)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思考: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研究的物体标准物体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

  乘客地面、树改变动

  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

  例1:浣溪沙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船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以山或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例2: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距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那么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个星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例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例4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答:①“上升的电梯”是电梯对地面上升,因此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人是静止的”,是人对电梯静止,因此,是以电梯参照物。

  ②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答:“静止的汽车”是以地面作参照物,而“有人感觉它在运动”应为汽车对观察的人在运动,因而,是以运动的为人参照物。

  ③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答:“下降的电梯”是以地面作参照物,“墙向上运动”应是墙对人是向上运动的,因此,是以人(或电梯)参照物。

  答:“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的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④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

  参照物选择的原则: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但被选定后就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4、经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东升西落。”(这时候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例5:观察如图所示小旗,判断船相对岸上的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单说明。

  分析:(1)根据船上和楼房上的旗子摆动方向,船可能停在水面上相对楼房不动,旗子摆动方向顺着风吹的方向;

  (2)船可能顺着旗子摆动的方向靠近楼房,但运动速度比风速小些;

  (3)船还有可能逆着旗子摆动方向远离楼房。

  我要试试: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太阳从东方升起;参照物

  4、月亮躲进了云层,乌云遮住了月亮参照物,

  5.两人并肩而行,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静止的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运。

  课堂小练习:

  1、下列各项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放糖的水变甜了B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

  C铁生锈了D水结成冰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D青山、划船人

  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0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06-13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经典)06-2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5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08-05

(必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06-09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10-25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