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教案1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xx×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让学生填写[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设江水的流速为x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发现,这些式子都像分数一样都是A÷B的形式.分数的分子A与分母B都是整数,而这些式子中的A、B都是整式,并且B中都含有字母.
[思考]引发学生思考分式的分母应满足什么条件,分式才有意义?由分数的分母不能为零,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分式的'分母也不能为零.注意只有满足了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这个条件,分式才有意义.即当B≠0时,分式才有意义.
二、例题讲解
例1:当x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出字母x的取值范围.
(补充)例2:当m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2);(3).
【分析】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分母不能为零;②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三、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2.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3.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四、小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128~129页练习.
八年级数学教案3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
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做x轴或横轴,取向右为
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为原点。这样就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师: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动手画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教师指正学生易犯的错误。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如图,由点P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5,我们就说P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5,我们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写在后,(3,5)就是点P的坐标。在x轴上的点,过这点向y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纵坐标就是0;在y轴上的点,过这点向x轴作垂线,对应的坐标是0,所以它的横坐标就是0;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0,即原点的坐标是(0,0)。
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如图,请同学们写出A、B、C、D这四点的坐标。
生甲:A点的坐标是(—5,4)。
生乙:B点的坐标是(—3,—2)。
生丙:C点的坐标是(4,0)。
生丁:D点的坐标是(0,—6)。
师:很好!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写出点的坐标,如果已知一点的坐标为(3,—2),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这个点呢?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在x轴上找出横坐标是3的点,过这一点向x轴作垂线,横坐标是3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在y轴上找出纵坐标是—2的点,过这一点向y轴作垂线,纵坐标是—2的点都在这条直线上;这两条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既满足横坐标为3,又满足纵坐标为—2,所以这就是坐标为(3,—2)的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中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A(2,—4),B(0,5),C(—2,—3),D(—5,6)这几个点。
学生动手作图,教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探究,层层推进
师:两个坐标轴把坐标平面划分为四个区域,从x轴正半轴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把这四个区域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注意: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在同一象限内的点,它们的横坐标的符号一样吗?纵坐标的符号一样吗?
生:都一样。
师:对,由作垂线求坐标的过程,我们知道第一象限内的点的横坐标的符号为+,纵坐标的符号也为+。你能说出其他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吗?
生:能。第二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三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第四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的符号为(+,—)。
师:很好!我们知道了一点所在的象限,就能知道它的坐标的符号。同样的,我们由点的坐标也能知道它所在的象限。一点的坐标的符号为(—,+),你能判断这点是在哪个象限吗?
生:能,在第二象限。
四、练习新知
师:现在我给出几个点,你们判断一下它们分别在哪个象限。
教师写出四个点的坐标:A(—5,—4),B(3,—1),C(0,4),D(5,0)。
生甲:A点在第三象限。
生乙:B点在第四象限。
生丙:C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y轴上。
生丁:D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它在x轴上。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上面描出这些点。
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
五、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生: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描点,知道了四个象限以及四个象限内点的符号特征。
教师补充完善。
教学反思
物体位置的说法和表述物体的位置等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可能没有想到这些问题与数学的联系。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去想到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参与到探索获取新知的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实例与坐标的联系感受坐标的实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和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认识坐标系中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形成二维平面图形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通过二维坐标来描述图形顶点,从而描述图形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面上的点连接成的图形,计算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难点】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也学习了已知点的坐标,怎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个点表示出来。下面请大家在方格纸上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A(5,1),B(2,1),C(2,—3)这三个点。
学生作图。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三个点用线段连接起来,看一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生甲:三角形。
生乙:直角三角形。
师: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样算的呢?
生:AB的长是5—2=3,BC的长是1—(—3)=4,所以三角形ABC的面积是×3×4=6。
师:很好!
教师边操作边讲解:
大家再描出四个点:A(—1,2),B(—2,—1),C(2,—1),D(3,2),并将它们依次连接起来看看形成的是什么
图形?
学生完成操作后回答:平行四边形。
师:你能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能。
教师挑一名学生: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生:以BC为底,A到BC的垂线段AE为高,BC的长为4,AE的长为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4×3=12。师:很好!刚才是已知点,我们将它们顺次连接形成图形,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连接成的图形:
教师多媒体出示下图:
八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多
转化
分配律
单×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 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八年级数学教案6
菱形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 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 ,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 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 ,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 四 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总结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使他们自觉运用各种全等判定法进行说理;
2、通过一般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归纳,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存在着的因果关系和制约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识别三角的哪些元素能用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因而可用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2、难点:灵活应用各种判定法识别全等三角形。
【教学准备】:
卡纸剪出的图1、2中的六个三角形。
(图1)(图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
(有SAS、ASA、AAS、SSS。HL)
2、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边与三个角,你是否想到这样一问题了:除了上述四种判定法,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法吗?比如说“SSA”、“AAA”能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
二、新授
1、演示
(1)演示图1中的I、II三角形,它们间有两边及一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但再取出III的三角形与I叠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不重合不是全等形,因此我们进一点证实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SSA”不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演示图2中的I、II三角形,它们间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但再取出III的三角形与I叠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不重合,不是全等形。因此我们进一步证实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AAA”也不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填下表(挂出小黑板,让学生思考、讨论,共同填答)。
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相等的元素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依据的判定法反例
SSS√SSS
SAS√SAS
SSAX可举反例
ASA√ASA
AAS√AAS
AAAX可举反例
3、范例
例:如图,,,点F是CD的中点,吗?试说明理由。
教学要点:
(1)分析题目结论假定,可转化为,需证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观察图形,、中,并不在三角形中,为此添辅助线AC、AD;
(3)在△ACF与△ADF中,已知AF是公共边,CF= FD,尚缺一条件,它只能是AC与AD相等;
(4)为证AC与AD相等。又要找它们分别在的△ACB与△ADE;
(5)△ACB与△ADE,由已知条件可由SAS证它们全等;
(6)书写范例。
解:连结AC、AD,由已知AB=AE,,BC=DE
由SAS三角形全等判定法可知:
△ABC≌△AE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相等可知
由,,(公共边),根据SSS可知△ACF≌△AD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
又由于F在直线CD上,可得,即。
你们可有其他方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如图,在△ABC中,,,试说明△AED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AB∥CD,AD∥BC,与,与相等吗?说明理由。
四、小结由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五、作业
(一)、填空题:
1、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有一边和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如图,AB∥CD,AD∥BC,AC、BD相交于点O。
(1)由AD∥BC,可得=,由AB∥CD,可得=,又由,于是△ABD ≌△CDB;
(2)由,可得AD=CB,由,可得△AOD≌△COB;
(3)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对。
(二)、选择题:
1、若△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顶点,如果,,,则BC的长是()
A、 B、 C、 D、无法确定
2、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两个角对应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D、有两组边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解答题:
1 、如图,,,AC、BD交于点,图中共有几对长度相等的线段,你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的?
2、如图,,,(1)等于多少度?
(2)图中有哪几组平行线?
(3)与的和是定值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8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出现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___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______,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______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合适。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围是 -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可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 2 m2+4 m-1=15
∴ m1 = -4 m2 =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因为当m =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 =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 △≥0
∴ 16 m+20≥0,
∴ m≥ -5/4
又 ∵ m2-1≠0,
∴ m≠±1
∴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须考虑m2-1=0和m2-1≠0两种情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部分,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的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根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
如果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判断是否有错误?如果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 。不满足△>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因为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综上所述,当a=0、a≥ -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忽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注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一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如果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
八年级数学教案9
总课时:7课时 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 上课时间:第十周
第4课时: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画坐标 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难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感 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己绘图找点)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 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 各点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A(-1,-2.5),B(3,-4),C( ,5),D(3,6),E (-2.3,0),F(0, ), G(0,0) (抽取学生作答)
由点找坐标是已知点在直角坐标 系中的位置,根据这点在方格纸上对应的x轴、y轴上的数字写出它的坐标,反过来,已知坐标,让 你在直角坐标系中找点,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 分类讨论,探索新知.(15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我给出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9,3),(-9,0),(-3,0),( -3,3)
( 学生操作完毕后)
2.(出示投影)还是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 ,(5,7),(3.5,9);
(3)(3,7),(1,5),(2,5),(5,5),(6,5),(4,7);
(4)(2,5),( 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组,大家合作在刚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出小组中最好的)添画。各人分工,每人画一小题。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
(出示学生的作品)画出是 这样的吗?这幅图画很美,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图形像一栋房子旁边还有一棵大树。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书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画,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学生描点、画图)
(拿出一位做对的学生的作品投影)
你们观察所得的图形和它是否一样?若一样,你能判断出它像什么呢?
(像猫脸)
第三环节 学有所用.(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补充)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像移动的菱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法找到若干个点使得连接各点所得的封闭图形是如下图所示的十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正确。
第四环节 感悟与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全班交流)
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找点、连 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在例题和练习中,我们画出了不少美丽的图形,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把图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写出点的坐标。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5、4
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八年级数学教案10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安排在第十四章“轴对称”的第三节。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可以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以及等边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它是研究等边三角形,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这也是全章的.重点之一。
2、本节重在呈现一个动手操作得出概念、观察实验得出性质、推理证明论证性质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既体会到一个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研究几何图形问题的全过程,又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在此之前已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具有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轴对称的知识和技能,本节教学要突出“自主探究”的特点,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论证,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探求新知、获得新知的乐趣。
2、在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一些命题的证明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添加辅助线的问题,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另外,以前学生证明问题是习惯于找全等三角形,形成了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对于可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没有注意选择简便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数学思考:1、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发展形象思维。
2、通过时间、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八年级数学教案11
一、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二、自主学习:
(一)知识我先懂: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给力小贴士: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二)自主检测小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
2、甲、乙两组数据如下:
甲组:10 9 11 8 12 13 10 7;
乙组:7 8 9 10 11 12 11 12.
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数据的极差和方差,并说明哪一组数据波动较小.
三、新课讲解:
引例:问题: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0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 10、13、7、13、10、8、11、8;
乙:8、13、12、11、10、12、7、7、10、10;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平均数: = )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我们可以计算它们的极差,你发现了 )
归纳: 方差:设有n个数据 ,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方差:即用 来表示。
(一)例题讲解:
例1、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段巍 13 14 13 12 13
金志强 10 13 16 14 12
给力提示:先求平均数,在利用公式求解方差。
(二)小试身手
1、.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是 ,但S = ,S = ,则S S ,所以确定
去参加比赛。
1、求下列数据的众数:
(1)3, 2, 5, 3, 1, 2, 3 (2)5, 2, 1, 5, 3, 5, 2, 2
2、8年级一班46个同学中,13岁的.有5人,14岁的有20人,15岁的15人,16岁的6人。8年级一班学生年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方差公式:
给力提示: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越 。波动性越 。
每课一首诗:求方差,有公式;先平均,再求差;
求平方,再平均;所得数,是方差。
五、课堂检测:
1、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 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 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六、课后作业:必做题:教材141页 练习1、2 选做题:练习册对应部分习题
七、学习小札记:
写下你的收获,交流你的经验,分享你的成果,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八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2. 弄清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会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并会用方程思想去解决一些图形中求角的问题。
4.通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
5. 通过对定理及推论的分析与讨论,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与转化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互动式,谈话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
问题1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们已经明确了,而且利用上述关系解决了一些几何问题,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何关系呢?
问题2 你能用几何推理来论证得到的关系吗?
对于问题1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小学学过的),问题2学生会感到困难,因为这个证明需添加辅助线,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的新知识―――“辅助线 ”。教师可以趁机告诉学生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板书课题)
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从旧知识切入,特别是从知识体系考虑引入,“学习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自然想到三角形角的关系怎样呢?”使学生感觉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然合理。
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1)求证: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让学生剪一个三角形,并把它的三个内角分别剪下来,再拼成一个平面图形。这里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显示具体情景。然后,围绕问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问题1 观察: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
什么角?问题2 此实验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问题3 由图中AB与CD的关系,启发我们画一条什么样的线,作为解决问题的桥梁?
其中问题2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对于问题3学生经过思考会画出此线的。这里教师要重点讲解“辅助线”的有关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画这条线?画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要让学生知道“辅助线”是以后解决几何问题有力的工具。它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条件;恰当转化条件;恰当转化结论;充分提示题目中各元素间的一些不明显的关系,达到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
(2)通过类比“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按角怎样分类呢?
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图表。
(3)三角形中三个内角之和为定值
,那么对三角形的其它角还有哪些特殊的关系呢?问题1 直角三角形中,直角与其它两个锐角有何关系?
问题2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何关系?
问题3 三角形一个外角与其中的一个不相邻内角有何关系?
其中问题1学生很容易得出,提出问题2之后,先给出三角形外角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并书写证明过程。
这样安排的目的有三点:第一,理解定理之后的延伸――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模仿定理的证明书写格式,加强学生书写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三角形三个内角关系的定理及推论
引导学生分析并严格书写解题过程
八年级数学教案13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XXXXXXXXXXX,再把所得的商XXXXXX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XXXXXXXXXXXXXX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图案最常见的构图方式:轴对称、平移、旋转……,理解简单图案设计的意图。认识和欣赏平移,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够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组合,设计出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经历收集、欣赏、分析、操作和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情感体验点:经历对典型图案设计意图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及它们的组合进行的图案设计。
难点:分析典型图案的设计意图。
疑点:在设计的图案中清晰地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
教具学具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图案、图标的剪贴、临摹以及。多种常见的图案及其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在优美的音乐中,逐个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典型图案,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每种图案标志的对象。(展示课本图3—23)
明确在欣赏了图案后,简单地复习平移、旋转的概念,为下面图案的设计作好理论准备。对教材给出的六个图案通过观察、分析进行议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图案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图形变换的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指明方向。其中图(1)、(2)、(3)、(4)、(5)、(6)都可以通过旋转适合角度形成(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每个旋转的角度和旋转的次数及旋转中心的位置),另外图(2)、(3)、(5)也可以通过轴对称变换形成(可以让学生指出对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条数),而图(2)可以通过平移形成。
2、课本
1 欣赏课本75页图3—24的图案,并分析这个图案形成过程。
评注:图案是密铺图案的代表,旨在通过对典型图案的分析欣赏,使学生逐步能够进行图案设计,同时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变换是图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题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基本图案”,然后再运用平移、旋转关系加以说明,注意旋转中心可以为图形上某一特征的点。
评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个为基本图案,然后通过变换得到。而且变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图案通过轴对称变换得到左上图和右下图。
(二)课内练习
(1) 以小组为单位,由每组指定一个同学展示该组搜集得到的图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图形,用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方法进行图案设计,并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三)议一议
生活中还有那些图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转?分析其中的一个,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四)课时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是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是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设计出一些简单的图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图案的设计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认识?(可以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多种方法来设计,而且设计的图案要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就是图案的设计一定要新颖,独特,这样才能使人过目不忘,达到标志的效果。)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五)延伸拓展
进一步搜集身边的各种标志性图案,尝试着重新设计它,并结合实际背景分析它的设计意图。
八年级数学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2节乘法公式的第二课时——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材分析:
完全平方公式是乘法公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乘法运算知识的升华,它是在学生学习整式乘法后,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算式的总结,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完全平方公式是学生后续学好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必备知识,它还是配方法的基本模式,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完全平方公式属于代数学的基础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研究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公式的发现与验证为学生体验规律探索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模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代数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很有帮助。使学生了解到完全平方公式是有力的数学工具。
重点:掌握完全平方公式,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即对公式中字母a、b的理解与正确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感受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
(3)通过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及分析结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4)体验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就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运算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开展的,具备了初步的总结归纳能力。另外,14岁的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创造欲、表现欲,所以只有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节内容才较易掌握。但八年级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差异,逻辑推理能力也有待于提高,而且易粗心马虎,这都是本节课要注意的问题。
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总结反思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
教法:以启发引导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引导探究、归纳总结、典例精析、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处于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
五、教学过程
(略)
六、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在精心设置教学环节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教师通过情境引入、提供问题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为出发点,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深入思考。学生解决问题要以独立思考为主,当遇到困难时学会求助交流,教师也要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想法或结论给予鼓励评价。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函数》数学教案08-17
八年级数学教案12-09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案11-04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12-04
八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4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1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5篇12-14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1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