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精品]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58~59“分数混合运算(二)”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变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趣揭题
1.计算。
2.引入新课分数混合运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届动物车展”情景图,从情悦图中,找出有关信息及问题,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题意,用图来表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决问题
①统计图,让学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线段图来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车辆数之间的关系。
4.把握算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一题。总结: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做教材第59页“试一试”第二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分数混合运算(三)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二)
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的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的道理;认识带分数。
2、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激发同学们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体验,建立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怎样通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
2/7+1/7 1/4+1/2 8/9—4/9 7/8—1/4 1—3/5 2/5+7/15
2、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1)56+32+28 95+42-21 56-(21+14)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学习新知
结合情境,感悟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教学例3(课件展示)。
师: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瓶剩下的酒精是3/5瓶,第二瓶剩下的酒精是2/3瓶,第三瓶剩下的酒精是2/5瓶,求"一共剩下多少瓶酒精。"
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把剩下的酒精倒在一起。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感知结果是1瓶又2/3瓶。
生2:可以列式计算:3/5+2/3+2/5。
师:为什么用加法算?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分数连加)
师:这是一道分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道题呢?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认为应该先确定它的运算顺序。
师: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应该和整数连加运算一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都应按从左到右依顺序计算。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件上的图)
生:因为在这道题中,先算第一瓶和第二瓶共剩多少酒精,再和第三瓶合起来共剩多少酒精,这个运算顺序正好和整数连加一样。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展示解题结果,如下。有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解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出
另一种算法。
算法一:3/5+2/3+2/5=9/15+10/15+6/15=25/15=5/3
算法二:3/5+2/5+2/3=1+2/3=123
师:请两位同学分别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也可多请几名学生说)
师:算法一是先把三个数一次性进行通分,再加。算法二是先算3/5+2/5得出1,再加2/3得
1+2/3。我们前面操作的结果就是1瓶又2/3瓶,说明这样计算是正确的。1+2/3可以写成1 。
(2)自主学习,认识带分数。
师:像1这样的分数又叫什么分数呢?怎么读?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70页。
生:像1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读作:一又三分之二。
师:1在本题中表示的含义是1瓶多2/3瓶。5/3和1这两个结果相等吗?(充分让学生说
说自己的想法。可画线段图表示两个分数来比较。)
师:5/3和1相等,带分数1只是假分数5/3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师:5/3怎样改写成带分数1?
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出5/3=5÷3=1 。
归纳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母除以分子,整数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
数部分的分子,原分母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母。
(3)尝试练习,理解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弄清计算步骤。
教科书第71页试一试:
8/15+2/5+1/2 3/4-1/5-3/8 4/6-1/4+11/12
师:观察这几道题,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分别是没有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都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
教师展示学生的作业,请学生分别说说每题的计算步骤。有不同算法的作业都展示出来。
师:观察这几道题的算法,比较这些算法有什么异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要通分。
生2:不同点是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
生3:也可以一次通分,然后再计算。
……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必须先把相加减的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分
数。通分时可以分步计算,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然后再计算。注意计算时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方便来选择通分的方法。
三、总结新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板书课题)这节课还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2题第一横排。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2、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
(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摸一个面后,再摸一个面)老师想问问你,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碰到了什么?这条线叫——长方体的棱。注意,它读棱。你也来摸摸。长方体的棱在哪里?(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
(4)请你选择一条棱,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师也选择一条棱,看,我们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顶点在哪里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5)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呢?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数数,想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他是怎样数的?(这四条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们就叫相对的棱。再数纵向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相对的棱。)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板书:1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数数?(表扬数法)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几个数字。下面,老师快速考考大家,长方体有6个——,12条——,8个——。
(7)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特点?下面请看导学提示: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醒: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利用各种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奥秘。
(8)下面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发现。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对,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老师为什么要加“一般情况”,说明还有——你们发现特殊情况了吗?(出示特殊长方体)它就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说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说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证据出来,说说你是是怎样验证的?(剪,量等)
勤动脑,勤动手,真理就在勤奋的人面前呈现。这回我心服口服了。让我们睁大双眼,见证真理的诞生。看来,长方体不仅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长方体的棱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谁来找出一组相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谁再来找一组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还能找到一组相对的棱吗?它们的长度又怎样?总之一句话,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口说无凭,你是怎样验证的?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电脑展示。
由此可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出示)
(9)这就是长方体的特点,你记住了吗?老师要开考了,(出示填空)学生口答。评价。
(10)我们把长方体上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快速数数,长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包含几条长,几条宽和及条高?
(11)学到这里,一个同学将长方体的特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伴随着节奏快乐地读读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点十二棱。相对两面全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12)再次走近长方体,大家都学得那么快乐。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让美在我们手中诞生呢?组长带着组员们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3)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
2、正方体的认识。
(1)看着同学们做得这么快乐。老师心里也痒痒,看,我也数了十二条棱开动了。咦,我做了个——(正方体)我咋会做成正方体的呢?
(2)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有什么特点?请在小组中观察准备好的正方体,很快交流处正方体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活动单二。
交流: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它面还有什么特点?棱呢?
出示: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条棱,长度都()。它有()个顶点。
(3)交流正方体的特点。
我们同学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呢,你一定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4)看,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它是长宽高都相等的一种特殊长方体。(出示)
(5)如果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画在哪里呢?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马小虎看到大家快乐地创造长方体,他也想试试,可还没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体?如果想让你帮他继续搭完,你还各需要几条多长的小棒?
为什么第三个长方体只要两种小棒?
2、在大家的出谋划策下,一个长方体就搭成了。如果给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纸,分别需要长、宽多少的彩纸?口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再次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各种特点。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仔细观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欣赏)带着一双慧眼上路,身边处处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
看,独居老人王大爷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他想做一个用铝合金条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做玻璃柜台。已知柜台的长5米,宽0.8米,高1米,热情的你能帮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铝合金条吗?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助他一臂之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检验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探索的精神。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东营市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每个公民都要为建设文明、卫生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生2:我们要保护环境,不随便扔垃圾。
生3:……
师:对,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能随便扔垃圾,但是我们日常生活能产生很多的生活垃圾,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我们可以对垃圾分类处理。一般情况我们把生活垃圾分为四类(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布图),其中纸张和废金属可以回收再利用,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
(1)采集信息
师:从这个表上你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指名2—3名学生回答。
(2)处理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纸张和食品残渣一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师:我们一起列式解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计算过程吗?
指名回答。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提出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生2: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
生3:食品残渣和危险垃圾一共占几分之几?
(教师根据需要在黑板上板书。)
(3)探索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吗?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师:这个加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加法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我们学习的分数加法分母都是相同的,今天学习的加法分母不同。
师:这就是今大我们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你能想办法把它转变成我们学习过知识进行计算吗?
小组内讨论怎样变成学过的知识。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生1:我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四分之一就是0.25,十分之三就是0.3,所以0.25—0.3=0.55。
生2:我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实物投影显示学生的表示方法。)
(对于两种方法老师都予以肯定。)
生3:我用的算式的方法
师:你们能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吗?
3/10+1/4=6/20+5/20=11/20
生:把1/4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5倍,把3/10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2倍。
师:为什么要一个分数同时扩大5倍,另一个分数同时扩大2倍?
生:因为我们已经学过通分,而且也知道了同分母相加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说,原来分母是不一样的,现在用通分的办法使分母一样,这时候用同分母的方法来做就可以了。
(4)教师总结
刚才的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精彩,无论是画图,还是把分数转化成小数,还是通分,都是想要把单位统一,然后再相加。具体请看课件演示。
(5)自主选择二次探究,方法择优
师:接下来还有几个算式,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2+1/8 1/3+2/9 2/7+1/3
师: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通分。
师:为什么不用化成小数的方法?
生:因为除不尽。
师:为什么不用画图的方法?
生:画图太麻烦了。
师:看来用化成小数的方法、画图的方法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你们刚才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能不能找到一个都通用的方法?
生:还是通分比较简便。
师:请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说。
生:如1/3+2/9=3/9+2/9=5/9
师: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法怎么计算吗?
生1:分母不同没法直接相加的,通分以后分数单位一样了,也就是分母一样了,所以这样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生2:我们学过分子不同、分母相同的'分数加法,现在把它们通分就能用到以前学过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废金属和纸张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刚才我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你们能计算出危险垃圾比食物残渣多多少吗?
学生独让解答,
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同桌交流完,指名说说计算的过程。
生:我是先通分,然后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通分。
师:通分之后再怎么计算?
生:根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很多,我们只解决了两个,你能自己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解决吗?
(学生选择问题,并解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10+1/4=6/20+5/20=11/20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实际计算中经常遇到,是分数加、减法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提任何规定性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让学生形成共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化新知为旧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经历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进一步构建体积的空间观念 。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蛋糕盒和粉笔盒)
哪个物体体积大?
2.(课件出示:2组长方体)
哪个长方体体积大?
出示板书:长方体的体积。
【 这一环节通过从生活中引入的蛋糕盒和粉笔盒这两个长方体的常见实物之间的比较,和两组长方体图形之间的比较,让学生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吗?激发学生学习的探索欲,并引出学习内容。】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桌上的12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新的长方体。
2.观察分析:小组合作,借助搭建的长方体,完成实验报告。(课件)
思考: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3.分组讨论,尝试归纳: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4.公式验证:一块长方体积木的长为6cm,宽为5cm,高为3cm,求出它的体积?
长方形的体积可以用字母V表示,长、宽、高分别可以用所a、b、h表示,字母表达式是什么?(课件)
出示板书:V=abh
5.实例应用:
学校需要在新校区新建一个长方体的司令台,要求长为8米,宽为5米,高为2米,需要多少立方米的建筑材料?
6.练习:(课件出示)
求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7.尝试解题,迁移推导: (课件演示)
如果缩短长方体的高,它就变成了什么?它的体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汇报: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出示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示体积,字母a表示棱长。字母表达式是?
出示板书:V= a3
练习:13 33 103 0.53 n3 (理解 “ a3 “ 的具体含义)
8.练习:
(3)求正方体体积?
(4)小巧有一个饼干盒,它是一个棱长15cm为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9.归纳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出示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完善。结合课件的演示,运用知识迁移把计算长方体体积变成计算长、宽、高相等的长方体体积,很自然地过渡到求正方体的体积。由具体计算感知长方体体积公式类推出正方体体积公式。形式上更多变,学生更感兴趣。】
三、巩固练习(课件)
【巩固练习的练习题设计成表格形式,是从直观转换成了抽象,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同时利用多样的题形,把基础认知与创新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形成技能的目的。】
四、动脑拓展:(课件)
把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装入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5厘米的长方体盒子,装满整个盒子最多能装几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提升,让学生了解到知识是源于生活,并要回归于生活的,并通过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尝试创新意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及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概括的思维品质,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进行。
1.复习旧知。
(1)口算。
(2)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订正时,结合这道题说说小数的意义。
(3)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4)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5)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6)4.27表示( )又( )分之( )。
[订正:(3)十、十分之九;(4)百、百分之七;(5)千、千分之十三;(6)四、百分之二十七]
(7)口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师小结:前面我们复习了有关小数和分数的一些知识,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常常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今天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学习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因此,小数可以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1)出示例1:把0.9、0.03、1.21、0.425化成分数。
可指名回答:先说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义,再化成分数。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小数化分数的简便方法,可让学生讨论得出。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定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0.7 6.13 0.08 0.65 1.075
3.学习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教师提问:你们能根据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分数直接化成小数吗?可让学生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学生讨论后,指名回答:
(2)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成小数的方法。得出: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全班动笔完成,指名让学生写在投影片上)
[订正:0.1 0.73 2.09 0.601 14.7 5.83]
订正时,可再让学生说说方法,并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
位小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点。(分母不是10、100、1000的数)提问:这些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呢?联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学生讨论后,试做。然后指名回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方法,强调要求保留三位小数,就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再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用“≈”表示。
(5)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分数分母的特点,说说它们化小数的方法。讨论后,得出:
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除分子;除不尽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6)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4.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看书,质疑,解疑。
(2)巩固练习。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全班动笔完成。)
0.5 0.8 1.07 0.85 7.25
②把下面每个小数和与其相等的分数用线连起来。
订正时,说说方法,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比较。
③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订正:0.5、0.25、0.75、0.2、0.4、0.6、0.8、0.125、0.05、0.04。]
订正后,教师说明这是常用的“分小”互化的数据,要牢记。并给出时间,让学生记一记。
5.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注意强调分数与小数互化时,除不尽的,一般要除到小数点后面的第四位,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位小数,并用“≈”表示。同时指出进行带分数、带小数互化时,不要丢掉整数部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3.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教学难点 :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五(1)班有50人,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
(2)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25 1.4 (3)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1/8 3/4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黄豆情景图,问:“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含有哪些成分?”(生答)
2、师:要求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算式怎样列?你能列式求出黄豆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吗?
250× 36﹪ 250× 18.4﹪ 250×25﹪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板书)
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题中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其它的一个数乘百分数?
B.是不是所有的百分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和小数?
C.如何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百分数化成小数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通过举例验证,交流讨论,学生归纳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师板书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生齐读。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同时去掉百分号
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集体校对:
1.生任选250×18.4% ,250×25%两道中的一题来求出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集体订正并板书。
2.完成数学书70页1.3.4题。
四、知识拓展
小丽家这个月的总收入是3000元,买食品支出的的钱数占总钱数的60﹪,买文化用品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买玩具支出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0﹪。小丽家这个月买食品,买文化用品,买玩具各支出多少元? 生解答后.
师:你认为小丽家的这个月支出合理吗?如果是你,打算怎样支出?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材内容:
教材56—57页“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材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并且能正确计算分数分数混合运算。
2.利用分数加减乘除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2.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找出数量关系
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0
一项工程,已经完成5/8
2.计算。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观察课本主题图,请学生分析情景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算法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4.强调: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一些相关联的零散的数学信息。让学生从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创造一个分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2.完成课本56页“试一试”
3.指导完成57页“练一练”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预习
分数混合运算(二)
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一)
气象小组
摄影小组
航模小组
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
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有学生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因此,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特别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学会思考方法,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能够正确进行分数混合运算;理解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结合实际情境,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在列方程的过程中,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二)空间与图形
第二、四单元“长方体(一)(二)”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基本特征,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包括容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引领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第六单元“确定位置”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自建参数系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
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数学好玩
本单元设置了“象征性”长跑、有趣的折叠、包装的学问三个内容,主要目的鼓励学生从数据中获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6、后进生转化措施: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棱长的含义;
2、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体会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
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方体与长方体的比较。
课前准备:
教法学法 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请大家回顾一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2、口答:说出每个图形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设疑:第4个图形的长、宽、高相等,说明:这样的物体叫作正方体。大家想不想研究它?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它的有关知识。
(揭示课题:正方体的认识)
二、概括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发学具。
2、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手中的正方体。建议: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
3、自主探究。让学生结合手中的实物进行探究,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汇报交流
(1)让生结合实物说说面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让学生说说棱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验证的?从中明确: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都相等。
(3)让生说说有几个顶点?你是怎么验证的?
5、提问: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正方体有什么样的特征?
多指名几个同学说特征。
6、结合直观图小结: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它有12
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它还有8个顶点。
7、提问:依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8、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运用手中的学具验证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正方体的特征。然后找代表说一说。完成表格。
三、观察比较,体会异同
1、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2、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归纳,再同桌交流观察的结果。
3、汇报交流。相同点是: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4、根据比较结果,想一想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
不同点: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正方体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练习 完成P20做一做
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
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完全相同,都是正方形)
立体图形正方体 12条棱 (长度相等)
8个顶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学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信息窗1: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把它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要想剪完后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呢?
你从中能读出哪些数学信息?
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探究问题: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分别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一摆。
学生探究后交流。
①我用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正好摆满。
②我用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有剩余。
③我不用摆,算一算就知道了:24÷3=8 ,18÷3=6 。因此,用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正好可以摆满,没有剩余。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探究后交流。
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都正好摆满,没有剩余;用边长4厘米、5厘米 的正方形纸片摆,有剩余。
交流后小结: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厘米。
重难点精讲:
探究问题:1、2、3、6与24、18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我发现它们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
也可以用下图表示:
师启发:我们来总结一下。
1、2、3、6既是24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它们是24和18的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数。
探究问题: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讨论后交流:
①先分别写出12和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这些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
12和18的公因数:1、2、3、6。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师讲解: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吗?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课堂检测
1、15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40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
15和40的公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最大公因数是____。
2、
16和28的最大公因数是( )。 36和42的最大公因数是( )。
用短除法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36和54 60和18 45和75
20和30 64和32 52和78
3、
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
先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6 和 12
24 和 96
18 和 54
8 和 9
17 和 28
15 和 32
板书设计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画图和操作能帮助我们发现规律。
作业布置
1、实验小学用地板砖铺设长90分米、宽60分米的微机室地面(如图)。
(1)从不浪费材料的角度考虑(使用的地板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的正方形地板砖?
(2)你认为选用边长是多少分米的地板砖比较合适?说说理由。
2、预习第33、34、35页的有关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球两个数的最大 公约数。
2、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2、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1)回答:
下面各组数互质吗?为什么?
7和1 8和9 13和15 1和100
(2)填空:
12的约数有( )
18的约数有( )
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 )
师:我们已经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如果会用计算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更好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板书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新授课
(1)学习例2:(求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
列举法:
师:我们先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列举出18、42的全部约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约数。
生:18的约数有:1、2、3、6……
42的约数有:1、2、3、6……
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6.
分解质因数法:
师:把18和42分别分解质因数
生:18=2×3×3
42=2×3×7
师:把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6也分解质因数
生:6=2×3
师:6是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它的质因数包含18和42的哪几个公有的因数?
生:6的质因数包含了18、42公有的质因数2和3,也就是包含了它们全部公有质因数。
师:看“6=2×3”想一想:将18、42分解质因数后,再怎样计算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生:再将18、42全部公有的质因数相乘,计算出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师:请同学们看看用分解质因数法求18、42最大公约数的全过程,说说用分解质因数法怎样求18、42的最大公约数是。
生:先将18、42分别分解质因数,再……
短除形式:
师:我们用短除的形式求18、42的最大公约数,计算更简便。请同学们看“为了计算简便……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2×3=6”。思考:求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生:看书,思考,议论
师:我们讨论思考题
生:用短除形式求18和42的最大公约数,先用它们公有的质因数2、3连续除,除得的商3和7互质,不再除。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1)尝试、模仿
师:按照例2用短除形式求18和42最大公约数的步骤,试一试:求36和60、28和36的最大公约数
(2)概括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师:看例2和试一试用短除法形式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说一说用短除形式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生:先……然后……
3、 巩固练习
(1)先看下面分解质因数的式子,再填( )
8=2×2×2
12=2×2×3
8和12全部公有质因数有:( )
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 )
…………………
(2)用短除法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18和12 30和48 68和102
(3)改错
求54和72的最大公约数
54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2×3=6
4、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1.创设教学情境,揭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本设计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设置在具体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学科的后续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学习公因数的过程中,把8和12的公因数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向学生渗透了集合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
教师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卡片上各数的倍数有哪些。教师再出示一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卡片上各数的因数有哪些。
2.导入。
师:我们学会了求一个数的因数,想不想学习怎样求两个数或三个数公有的因数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游戏来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找伙伴的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学号是12的因数的同学站到讲台左边,学号是16的因数的同学站到讲台右边)同学们想好了吗?
1~16号同学现在开始找伙伴。学生开始找伙伴,站好后发现问题,有三个同学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师:你们3个为什么没有找到伙伴?
生1:我的学号是1,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生2:我的学号是2,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生3:我的学号是4,既是12的因数,又是16的因数,不知道该站在哪边才好。
师揭示概念:1,2,4是12和16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自学教材60页例1。
设计意图:游戏环节的设计在教学中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既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又提高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1.明确方法,提出要求。
师:先找两个数的因数,然后圈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再找出最大公因数,这就是我们求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那么你会求下面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2:怎样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2.学生试做后,组内交流。
3.讨论:如果只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先找较小的数18的因数,再看因数中哪些是27的因数,最后找出最大的一个)
4.反馈练习。完成教材61页1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师:做完这道题,大家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发现、设问引导学生探究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通过交流思考、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
数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2。
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1)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3)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是6的倍数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2,完成教材第90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
3.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
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
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
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
(1)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
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
4.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5.完成教材第91、92页练习十七的第4、6、7、8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七的第9题。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
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四)思维训练
1.火车站是410路和901路汽车的始发站,410路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901路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在早5:30同时发车后,到中午12时10分有多少次是同时发车的?
2.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外出打工,老大15天回家一次,老二20天回家一次,老三10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人同一天从家出发至少需要多少天?
3.已知a、b的最大公因数是12,最小公倍数是72,且a、b不成倍数关系。求a、b各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3-13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热门)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6-12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精品)06-12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