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2 07:12:54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案汇编【1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的例11、例12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计算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和小数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和小数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4.8÷0.0672÷0.86.3÷0.0954÷0.6

  1.3+2.83.2-1.90.8×0.063.9+0.7

  0.04×1.20.056÷0.72.1-1.80.49÷0.7

  2.做教科书第116页上的复习题。

  第1题,指名学生回答。

  第2题,先让学生看一看题目,想一想每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然后再计算出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知

  教师:刚才我们做了整数的连除、除加和除减的题目,小数的连除、除加和除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1.自学例11。

  提问:算式中有几步什么运算?先算什么?指名回答后,让学生把题目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2.做第116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审题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做题,集体订正。

  3.自学例12。

  教师出示例12。

  提问:这道题跟刚才的复习题有没有相似之处?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计算?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4.做第116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先让学生审题,并提示:思考时要联系前面的复习题和例10的计算方法。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2题。

  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3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数。订正时,问一问“为什么在第1小题中第1个小方框里要填7?”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1题中第二行的2道小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连除除加除减

  例11: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9.3÷0.5÷2.4

  =18.6÷2.4

  =7.75(千米)

  答: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7.75千米。

  例12:

  计算5.6÷35

  5.6÷35

  =5.6÷7÷5

  =0.8÷5

  =0.16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122页例4、例5、例6,122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数位;

  3.学会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读、写两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迁移类推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根据小数点易丢、易错,对学生进行做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数位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投影仪、米尺示意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答:1米=()分米=()厘米

  1元=()角=()分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大家知道,1分米是10厘米,那么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分米?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这节课继续学习两位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两位小数

  2.教学例4.

  出示米尺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②2厘米、5厘米、15厘米......

  使学生明确:1厘米可以用米来表示,几厘米可以用米来表示.(引导学生在米尺示意图上标出各分数)

  (2)鼓励学生任意举例.

  (3)教学两位小数的写法.

  提示:百分之几的分数也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①回忆写成0.1的方法;

  ②米写成小数.不够1米,整数是0;也不够1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也写0.米要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写“1”,就是0.01米,读作:零点零一米.

  ③类推:2厘米、5厘米、15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说出思考方法,注意:将15厘米写成0.15米后,读数可能有难度,教师给予点拨)

  ④学生任意说出几个两位小数.

  ⑤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3题.(独立填空,同桌交流)

  3.教学例5.

  (1)引导学生讨论:1分、2分、2角5分、1元3角8分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明确:

  ①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②区分2分、2角5分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

  交流后板书:1分=元=0.01元

  2分=元=0.02元

  2角5分=元=0.25元

  1元3角8分=1.38元

  (2)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4.教学例6.

  出示复合片(抽拉)

  (1)引导学生观察:一小格用分数、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3个格、36个格、10个格......

  (学生任意举例)

  明确:

  ①每个正方形图都表示整数1“.

  ②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渗透”十进“关系.

  讨论:0.10为什么等于0.1?

  点拨:10个小方格是即0.10,也可以看作1个长条,即,小数表示是0.1.

  明确:①10个0.01是0.1;

  ②10个0.1是1.

  板书:=0.01=0.36

  =0.03=0.10=0.1

  (3)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组互议)

  5.教学小数数位和读法.

  (1)引导学生自学122页上半部分.

  思考:通过读书你明白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①小数的数位顺序;

  ②小数的读法.

  (2)点拨:

  ①整数、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②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百分位后面还有数位,以后再学.

  (3)检查效果:出示120.85

  要求:

  ①指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②读出小数.

  板书:(见板书设计)

  (4)质疑.

  (5)反馈练习:读出下面各小数,说出各小数的数位名称.

  出示:10.115.49100.480.70.340.0590.062.07

  三、巩固发展

  1.124页二十九第1题(填书,同桌互议)

  2.124页练习二十九第2题

  (互问,重点明确同一个数字”1“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填空.

  (1)10个0.01是().

  (2)0.01是()分之一.

  (3)98厘米=()米.

  (4)4元零7分=()元.

  (5)=().

  (6)=().

  (7)=()=()

  4.判断.

  (1)0.37中,没有整数部分,只有小数部分.()

  (2)7.25读作:七点二十五.()

  (3)3.02元表示3元2角.()

  5.出示:7、0、6三张卡片,一学生将”.“放在三个数字之间,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数和一个较小的数,并读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渗透做事要认真仔细的思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对小数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懂得了小数的数位和读法.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九.3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两位小数

  例4

  例5例6

  1分=元=0.01元=0.01

  2分=元=0.02元=0.03

  2角5分=元=0.25元=0.36

  1元3角8分=1.38元=0.10

  =0.1

  读作:一百二十点八五

四年级数学教案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因为生活中广泛使用计算器,它操作简单,计算又快又准,为学生耳熟能详,所以进行加减乘除会容易些。在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可能会遇到困难,关键要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对比发现规律,找出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让学生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能通过计算发现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计算,探索并发现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讲授】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

  (一)情境引入

  1、猜谜语

  2、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计算器呢?

  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计算器呢?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计算器

  (1)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拿出计算器看看计算器的面板上有什么?)

  (2)全班交流,互动生成:

  0、1、2、3、4、5、6、7、8、9是数字键

  +、-、×、÷是运算符号键

  ON开机键,你知道开机键除了开机还有其它功能吗?

  OFF关机键。

  ON/C开关及清除屏键

  AC或CE清除键

  有些功能键,现在还不需要用,我们以后需要用时再慢慢认识。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教学例1)

  386+179=

  你是怎么输入的?追问:想知道得数,需要按什么键?

  看来同学们都会用计算器计算了,想不想再试试。

  自己试试看:825-138 26×39 312÷8

  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3、探究规律(教学例2)

  (1)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观察上面的算示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2)根据你们的发现,不用计算器,能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 9999×7 9999×9

  4、找规律(教材第28页练习第4题)

  出示111111×111111

  师:数字1也给大家带了一道难题,愿意接受挑战吗?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吗?

  指名说遇到的困难。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呢?(找规律)

  1×1 = 11111×11111=

  11×11= 111111×111111=

  111×111=

  1111×1111=

  指名说得数,观察这些算式得出规律。

  现在学生完成右边两道算式

  你们有没有想说的?

  (三)练习

  128+284= 45×77= 532-178= 134-34+800=

  536×98×0= 100÷5= 25×40= 125×8=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想?那什么时候用计算器比较好呢?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分解素因数,首先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整数,再要求分别写成几个素数乘积的形式,这一过程实际上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分解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只有合数才能分解成几个素数之积的形式,从而引出分解素因数的概念,很自然地提出如何分解素因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特别强调用短除法进行分解,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及可选择性。

  在整节课的教学实际中始终坚持教师引发、学生主动、师生共建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对概念课的教学,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既澄清了学习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

  教学目标:1、理解素数、合数、素因数、分解素因数的概念,掌握分解素因数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理解整数的多种分类方法的异同,体现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分解素因数

  教学难点:素数与分数、合数与偶数概念的辨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每位同学写出两个整数,然后再将它们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请几位同学板书)有没有哪位同学所写的整数不能写成几个素数的乘积?

  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教师总结:引出素因数、分解素因数。

  如何将一个合数分解素因数?

  分解素因数的方法

  1)“树枝分解法”

  例:将48、35、60分解素因数

  (图省略)

  48=

  35=60=

  说明:先将该合数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再将其中的合数分解,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短除法

  例2:把24、35、64分解素因数

  说明: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的步骤如下:1,2,3。...(见课本)

  特别强调这种方法的解题程序,并且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计算器分解法

  例:将1334分解素因数

  说明:首先用计算器将合数分成两个整数之积,再分别对两个整数进行分解,最终化为素数之积的形式。

  探讨;

  分解素因数与分解因数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练习:P14练习1、4(2)

  课堂总结:学生学习的感受。

  作业:练习册。

  学生对于这种分解方法还是比较理解的。

  短除法的结果就是除到最后是素数为止。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求未知数x,完成第3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七的第7一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的方法,进一步熟悉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的方法。

  教学难点: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将下面复习中的(1)一(3)题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做教科书练习七的第7题。

  2.教师出示复习题:

  (1)水果店运来20筐苹果,每筐25千克。一共有多少千克?

  2)水果店运来500千克苹果,每筐25千克。运来苹果多少筐?

  (3)水果店运来500千克苹果,一共20筐。平均每筐多少千克?

  教师先让学生回答第(1)题:“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要用乘法?”

  “乘法是一种什么运算?”“乘法最基本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再回答第(2)题和第(3)题“第(2)题怎样计算?为什么?”

  “第(3)题呢?”“除法是一种什么运算?”

  教师在上面乘法基本关系式的下面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最基本的关系式是怎样的?”

  “根据乘、除法间的关系,如果已知商和被除数,怎样求除数?”

  “如果已知商和除数,怎样求被除数?”

  学生逐题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陆续板书如下: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二、学习新知

  教师:应用乘、除法间的关系,可以求未知的因数、除数和被除数。

  1.自学教科书第33页求未知数x的例题。

  教师板书下列问题:

  (1)这个算式里含有未知数,未知数x与已知数有什么关系?

  (2)怎样求未知数x?根据什么?

  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在教科书上(第33页下面),做完后核对。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核对时提问:

  “题里的未知数与已知数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未知数x?根据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

  教师手指关系式:被除数=商×除数。

  2.做教科书第33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第1题,教师先说明这是一道文字题,可以先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解答。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大部分学生做完后,提问:“设谁为x?”

  “根据题意,题里的数量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你是怎样列式的?”“你是怎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8、9、1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核对。

  核对第8题时,要先让学生说出解答每一题的根据,再说得数。

  核对第9题时,要先让学生说出所列的算式,再说得数。如果学生是直接用算术方法列式的,还可以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2.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七中的第13题和第14题。

  第14题,这道题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解答,也可以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四、作业

  练习七的第10、12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解答复合应用题能力,并能解答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简单的植树问题----求间隔个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米尺。

  教学过程

  (一)观察线段,初步理解点数与间隔个数的关系

  1.教师画一条线段,并且平均分成之段。

  问:有几个点?平均分成4段呢,8段呢,

  2.讨论:点数与间隔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3.小结:点数相当于物体个数,因此,间隔个数:物体个数一1

  (二)出示课题,练习书中习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答有关“间隔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1.“练习十六”第12题。

  (1)让学生审题看图后,教师问:要求这段河堤长多少米必须知道什么?(相隔米数、间隔个数)

  (2)想一想:16棵树中有多少个间隔?

  (3)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8×(16-1)

  =8×l5

  =120(米)答:这段河堤长120米

  (1)如果改成:一段河堤长120米,两头各种一棵,每两棵之间相隔8米,可以种多少棵树?(投影)怎么解答?

  120÷8+1=16(棵)

  问:为什么要加门

  小结:实际生活中,公路两旁的电线杆、路灯、楼梯台阶、锯钢筋等都同,“植树问题”一样。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后统称为“植树问题”。

  2.“练习十六”第15题。

  (1)投影题目及简单实物图。

  (2)分析实物图,问:要求一共摆了几盆茉莉花必须知道什么?(相隔盆数、间隔个数)

  (3)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说计算过程并板书。

  2×(12-1)

  =2×l1

  =22(盆)

  答:一共摆了22盆茉莉花。

  3.“练习十六”第16题。

  (1)读题,审题。问:要求锯好这根钢筋一共要几分钟?关键是先求什么?(锯的次数)怎么求?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辅导学生,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

  2×(600÷60-1)

  =2×(10一1)

  =18(分钟)

  答:锯好这根钢筋共要18分钟。

  (三)思考题教学

  1.提示:锯成5段,锯成10段,实际上各锯了几次,每次要几分钟?

  2.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20÷(5-1)×(10-1)

  =20÷4×9

  =5×9

  =45(分钟)

  (四)小结

  简单的'植树问题应用题,应搞清间隔个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理解“一1”或“十1”的道理。

  (五)作业

  1.书中第13、14、17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一、课前自学,预习要求

  1、看:课本第10页例4

  2、想: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3、做:尝试做第11页做一做

  二、自学反馈

  1、检查预习作业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讨论

  三、关键点拨

  1、学习例4

  出示例4,学生读题

  问:60位游人要派几位保洁员?90人呢?

  有多少有人要派5位保洁员?

  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用综合算式解答

  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交流思路时启发学生用第二种方法解答,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先算括号例的.,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强调:加减法和乘除法在一起,要想先算加减法,必须打括号

  学生上台板演。

  总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检查“做一做”

  本题贴近生活,学生会用两种方法解决,订正时学生说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先口算,再竖着对比上下三题的异同点,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2、练习二第2题:同桌相互说运算顺序后独立练习,教师指出算式中有两个小括号的可以同时脱式。

  3、练习二第3题:要求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说出小括号里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板书设计: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1)270÷30-180÷30 (2)(270-180)÷30

  =9-6 =90÷3

  =3(名) =3(名)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反思与感悟:

四年级数学教案8

  内容:小数加减法

  课时: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1、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CCTV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比赛分唱歌(满分9分)、综合素质(满分1分)两项,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50分、综合素质得分是0.88分;9号选手专业得分8.85分,综合素质得分0.45分。我们来看一看谁的表现更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2、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3、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分,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好选手?

  5、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6、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能用排列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重点难点

  1.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主要教学方法

  新授课讲解法尝试法

  操作过程

  板书设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例1.从小到大,顺次写出几个6的倍数和几个9的倍数,找出6和9公有的倍数,最小的一个公倍数是几?

  6的倍数有:6、12、18、24、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54......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8

  用图表示如下: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分钟

  一. 准备题

  1.什么叫约数?什么叫倍数?

  2.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倍数?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1。

  2.学生尝试

  6的倍数有:6、16、18、24、30、36、42、......

  9的倍数有:9、18、27、36、45、......

  6和9公有的倍数有:18、36......

  3.教师讲评:也可以用图来表示:

  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

  4.引导学生归纳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三.练一练:

  1.第1题填在书上。

  2.第2、3两题

  3.独立练习:第4、5题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口答

  1.学生读题

  2.尝试:指名板演,其余自练。

  3.先理解图意,再填入公倍数。

  1.指名说说

  2.把书上的发现告诉同学。

  3.看书上写的是不是与我们发现的相同?

  4.想一想:

  (1)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2)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

  1.学生填在书上。

  2.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找倍数和公倍数的方法相同。

  不同点:第2题前3个括号里要有省略号;第3题前3个括号里不该填上省略号。

  四.总结后做目标检测。

  延伸练习

  作业册70页

  反馈与矫正

  目标达成情况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通过实际测量和观察,知道1公顷有多大.

  2.使学生掌握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1公顷有多大,掌握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土地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到目前为止,你都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像这些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都是公制面积单位,是计量面积时使用的.在计算土地面积时要使用 (板书课题:)常用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演示课件】

  二、新授.

  1.认识1公顷.

  (1)将学生带到操场,画一个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教师指出: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土地的大小,叫做1公顷.为学生介绍学校操场、教学楼的占地面积.

  (3)把学生带回教室,思考讨论: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0000平方米)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学生试算.

  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汇报展示,全班订正.【继续演示课件】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米作长度单位来测量.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以后,再换算成公顷.

  3.认识平方千米.

  (1)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方公里也就是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

  (2)大家想一下,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想象一下1平方千米有多大?

  (3)谁能计算一下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继续演示课件】

  三、巩固练习.

  1.2公顷=平方米

  50000平方米=公顷

  2平方千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

  2.(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3.一块边长是400米的正方形麦地,有多少公顷?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

  1.(1)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40公顷,约合平方米.

  (2)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是720000平方米,合公顷.

  2.一个飞机场新建一条跑道,长2500米,宽80米.占地多少公顷?

  3.一块正方形的果园,周长是240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4.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片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稻田里,应施化肥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例1.一个长方形果园,长250米,宽120米.这个果园有多少公顷?

  250120=30000(平方米)

  30000平方米=3公顷

  答:这个果园有3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本课题教时数:12本教时为第10教时备课日期12月15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含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

  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以

  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3.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等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投影仪,4根小棒(每2根长度相等),木条钉的平行四边形,直尺和三角尺;学生每人准备4根小棒,硬纸平行四边形,直尺和三角尺,以及七巧板、钉子板和橡皮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提问:第二个图形为什么不是三角形?

  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谁来说一说,怎样作三角形的高?(画一个三角形的高)哪一条边是这个三角形的底?

  2.出示图形。

  图见教科书第133页最上面一组。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里的这些图形是怎样的图形?(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指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板书出四边形的定义)

  3。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四边形。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新的四边形,这就是平行四边形。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平行四边形。

  (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用投影仪投影教材第133页的插图。

  这个图里有四边形吗?找出几个四边形来。

  请看绿色边框的四边形。(用复式片去掉其他部分,分别留下边框涂色的四边形)这样的四边形用图形来表示,可以怎样画出来呢?请大家看下面的图形。(投影出示三个平行四边形)

  这里的图形就是刚才那样的四边形。我们课本上第133页也有这样的四边形。

  请大家看第一个四边形。我们把上下相对的两条边叫做一组

  对边,(板书:对边)左右相对的两条边也叫做一组对边。

  第二个四边形里有几组对边?(板书:两组)哪两组?

  谁来指一指第三个四边形里的两组对边?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用直尺和三角尺检查一下书上的三个四边形,看一看每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是不是都分别平行。

  提问:你发现每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我们刚才发现,这里每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板书:分别平行)像这样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

  平行四边形。(板书出平行四边形定义)

  提问:这里的每个四边形都是什么四边形?为什么都是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平行四边形的?

  (2)组织练习。

  ①“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

  提问:为什么第三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

  ②“练--练”第2题。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老师巡视检查。

  ③练习二十五第1题。

  让学生在第149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老师巡视检查。

  2.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我们已经能围、能画平行四边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4根小棒,来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比一比哪两根的长是相等的,把相等的两根作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另外两根的长相等吗?把它作为另一组对边。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长度分别相等吗?

  我们再量一量133页3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一组对边,看看每个平行四边形中两组对边是不是分别相等。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还有什么特点?(板书: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2)下面两个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请你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数,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填。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1)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我们认识过三角形的高和底,平行四边形也有高和底。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然后向老师汇报。

  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在平行四边形内画高,并注明图里的“高”和“底”。

  提问:高是怎样画出来的?高与底这两条线段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说明:还可以在这一边上取不同的点向对边作高。(画图)

  提问:这里每条高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说明:也可以作另一组对边上的高。(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作另一组对边上的高)

  提问:这条高和哪条边垂直?和这条高对应的底是哪条边?

  (注明“高”和“底”)

  指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也是互相垂直的关系,所以底和高也是互相对应的。

  (2)组织练习。

  ①指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指出:在确定“底”的时候,要注意它与高是对应的。

  ②“练--练”第3题。

  用投影出示。

  请同学们在“练一练”的第3题的三个平行四边形里分别画高,并根据高的位置,注明与高对应的底。

  4.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

  (1)投影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比,两组对边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点?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什么也是平行四边形?与前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比,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再请大家看一看,正方形也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与长方形比,它特殊在哪里?

  指出: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长方形。

  小结:现在我们可以看出,正方形是长方形中的特殊情况,长方形和正方形又都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况。所以,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投影课本第134页的集合图)

  谁能看着这个图,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判断。

  ①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平行四边形是长方形。.................................()

  ⑧长方形是正方形。.......................................()

  ④正方形是长方形。.......................................()

  ⑤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

  请谁来拉一拉这个木条钉的平行四边形,看看它会不会变形。

  (指名学生实验)

  老师再演示一遍。

  说明:用两只手拉对角,可以拉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说明平行四边形有可变性。(板书:可变性)

  提问: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平行四边形这种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里找一找。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

  指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我们还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它与底互相垂直。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六第2题。

  请同学们任意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成平行四边形。大家试一试。然后指名回答是怎样拼的。

  拼图后,指名几位学生用不同的拼法,在投影仪上拼一拼。

  2.练习二十六第3题。

  请同学们像第3题那样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你是怎样拼的呢,请谁到投影仪上拼一拼。

  再移动一块拼成提问:这个长方形面的大小和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的大小比,它们的大小相等吗?

  3.练习二十六第4题。

  请大家在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硬纸上画一条线段,剪成两个三角形。

  比一比,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吗?

  想一想,每个三角形面的大小,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面的多少?

  4.练习二十六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长度,写在书里图上相应的位置上。然后集体订

  五、课堂作业

  1.练习二十六第6题。要求画在书上,老师巡视、辅导。

  2.练习二十六第7题。

  先比一比第7题里的两组题,考虑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

  再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做在练习本上,并要求学生做完后比较每组里两道题的得数同不同。

  课后感受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简单的换算方法,熟练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类推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难点

  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熟练地进行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填空:

  1米=()分米1分米=()厘米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新授

  1、教学例3、

  例3、一块正方形水泥砖,砖的面积是25平方分米,合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提问: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哪个大?

  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

  25平方分米是多少个100平方厘米?

  教师板书:25平方分米=2500平方厘米

  2、教学例4、

  例4、根据量得的长和宽算出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提问:怎样计算桌面的`面积?

  根据是什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120×55=660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哪个大?

  多少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

  6600平方厘米里包含几个100平方厘米?

  66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怎样想?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首先要分清什么?在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3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400厘米=()分米=()厘米

  (3)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4)17平方米=()平方分米

  (5)29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6)9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他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几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在进行面积单位换算时有什么规律?

  五、课后作业

  1、900平方分米=()平方米

  5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0xx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85平方米=()平方分米

  2、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4分米,宽25分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米?在这块地里一共收芹菜16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多少千克?

  3、学校安装教室玻璃、每块玻璃长40厘米,宽35厘米、每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每平方分米4角钱,一块玻璃多少钱?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单位接龙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活动过程

  1、每4位同学分为一组,排成一列进行游戏

  2、第一位组员随意说出一个面积单位,第二位组员将这个单位转换成其他不同的面积单位,第三位接着转换……必须保证四个人说的单位都不一样

  3、比如第一位同学说2平方米,第二位同学可以说2平方米等于200平方分米(也可以说2平方米等于20000平方厘米)、第三位可以说200平方分米等于20000平方厘米(也可以说20000平方厘米等于2000000平方毫米)

  4、说错了的同学要被罚演一个节目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3)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4)分别量一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你有什么发现?

  (5)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3)看到三角形中一个锐角,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为什么?

  2.87页7题猜一猜小组同学模仿练习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按角分类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了小数的特征,并掌握了小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运动会排名次和购买体育用品等简单的生活实际情况来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获取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概括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情境教学,在例题的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们经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

  1、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每年的六一学校都举行运动会,在运动会中你都参加了哪些体育项目?成绩怎样?(学生说)

  2、老师收集了一张上次运动会的'跳远成绩记录单,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表格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从表格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果想给他们排出名次,想想应该怎么办?(比较他们的大小)怎么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结合老师的要求将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我们先来看一下要求(出示要求:

1、每个人在交流中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2、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来汇报小组的想法,如果你认为小组代表说的不完整,本小组或其他小组可以给予补充。)

  1、独立思考。

  2、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交流导思

  1、学生汇报,反馈后问: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暂不评价)

  3、学生汇报并说比较方法。

  4、总结。现在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的经验总结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呢?

  5、学生汇报后出示课件(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若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依此类推。)

  (四)学以致用

  1、按照惯例,运动会结束前学校要公布各班级的总成绩,你们想知道各班的成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

  师:结合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我们来看一下上次运动会哪个班级表现出色,取得第一名,哪个班级的成绩最不理想,需要努力?

  2、今年学校为了让同学们过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节,运动会又增加了乒乓球和踢毽子比赛,你们想不想参加?你想参加哪个项目?老师去了几个体育用品店分别看了乒乓球拍和毽子的价格,你们来判断一下,去哪个体育用品店比较便宜?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简便算法,学会正确的进行计算,2、通过学习例5及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训练。

  42×10034×300105×20704×20

  403×549×20204+60734+76

  3、竖式计算并验算:206×358

  学生独立完成: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

  教师巡视,以上两种不同演算方法分别叫学生扮演。学生完成后,观察比较演算方法区别。

  方法择优

  2、课本试一试

  独立完成后学生互批。

  3、阅读课本例5,画出关键句。

  (三)巩固练习

  1、模仿练习。“练一练”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讲评。

  2、判断改错,巩固简算法则。“练一练”第3题。

  (1)小组讨论找出错误。

  (2)集体讨论,说明原因。

  (3)订正错误

  3、速度训练“练一练”第2题

  要求学生3分钟之内完成,然后反馈讨论。

  4、应用。“练一练”第4题

  (1)读题、审题。

  (2)说说解题思路

  (3)列式解答

  (4)反馈讲评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学的?

  (五)作业

  《作业本》[4]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1-3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