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2 09:33:24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 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生字新词,做好摘录笔记。

  2. 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像,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激趣

  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看我们的手指是什么颜色?(黄色)你见过绿手指吗?绿手指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吧! (板书课题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问题:“绿手指”指的是什么?人们为什么称她为“绿手指”?

  2、出示生字卡片,练读。注意读好翘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3、指名分段朗读,教师正音。 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读完课文,我们回忆一下,每一段讲了什么意思?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在小组内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4、你读懂了什么? 是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说出了人们对园丁的称赞,被人们称为“绿手指”可真不简单,那你们知道这位老奶奶为什么被人们成为“绿手指”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绿手指、称赞、金盏花、伺弄、沮丧、满怀信心、兑现、验证。

  2、分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准。

  3、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质疑。

  小组内互相交流,推代表准备发言。反馈学习情况。

  四、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理解“绿手指”的含义。

  五、朗读课文。

  1、讨论:老奶奶是怎样培育出纯白色的金盏花的?老奶奶培育的结果怎样?听取小组学习情况汇报。

  2、小结:这位老奶奶精心伺弄金盏花,她挑选一株颜色稍微淡的,让其自然枯萎,第二年把它的种子种下去,然后再挑选颜色淡的花的种子栽种,循环往复,经过了20年,终于开出了一朵纯白色的金盏花来。

  3、出示文中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

  4、你想对老奶奶说些什么?起初,家里人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家人为什么那样说?(引导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理由)此时,你认为老奶奶的'家人会说什么?

  5、当老奶奶把这纯白色的金盏花的种子寄给园艺所时,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老奶奶又怎么对他们说的?

  6、你们说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你能说说黑色的金盏花是怎样种出来的吗?

  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8、小结:是呀,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目标、持之以恒,再困难的事情都会办成,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

  9、朗读重点句“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谈感受。 有感而发,自由发言。

  10、奖金不能兑现,因为年代久远。“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自由发言。联系实际谈感受。

  六、总结全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2个生字,学会书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小蚂蚁进入书本后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蚂蚁图片。

  2、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关于蚂蚁的知识。(教师小结补充)

  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关于生活在书本中的小蚂蚁的童话,怎么样?

  4、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根据意思填写词语。

  为了正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用尽全部力量。()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检查朗读情况。

  四、师生对话、读懂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共同解疑。

  重点引导学生解决:

  ①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②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呢?

  ③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4、学生再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

  六、畅谈感受,教师小结。

  师:谈一谈你学了这篇文章的感受。(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看法。)

  小结:通过这篇神奇的童话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能够像小蚂蚁一样,活跃起来,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创造新的生活。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大概意思,学习概括文章的写作顺序。

  3.尝试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学会与人合作。

  4.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父亲和儿子不同的心理变化;理解对话语言的情感;感受孩子们的天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体会父亲与儿子的不同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小男孩能切出“五角星”的原因,并通过这个故事受到启示,敢于质疑传统打破常规。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切错的苹果。生齐读课题。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自己已知道了哪些内容?

  师及时予以评价。

  二、朗读感悟。

  1.回顾上节课根据课题质疑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切苹果?怎样切苹果的?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分别写这两个内容的?

  2.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要切苹果。

  3.这段中的“显示显示”一词能不能换个词来说?(展示展示、炫耀炫耀……)

  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儿子怎么样?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4.生活中,你是否和他有过同样的感受?你是怎么和爸爸妈妈说的?

  在文中找出儿子说的话并用浪线画出来,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当儿子请爸爸看看苹果里面有什么时,爸爸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找出爸爸说的`话读一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5.同桌之间练习读儿子和父亲的对话。

  6.儿子切出的苹果里面真的会和他说的那样有星星出现吗?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描写儿子切苹果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

  (1)引导学生画出文中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及由此产生图案的有关句子,并和通常的切法进行比较。

  (2)当堂实物演示:理解句中的“横切面”、“清晰”等词语。

  (3 )用“清晰”一词造句。

  (4 )引导学生读懂这些句子。

  7.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爸爸的话。

  师:这几句话讲“我”深有感触,感触有两层意思,一层深一层,所以说是“深有感触”。那“我”的感触的第一层意思是什么?

  生:(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师:“这鲜为人知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东西?

  生:(苹果里的五角星)

  师:这一层肯定了苹果里的“五角星”魅力很大。那么为什么要用上“竟”字呢?请联系上下文想想。

  师:第二层意思是什么?

  生:(苹果里隐藏着“五角星”的这个秘密传到幼儿园,再传给“我”,“我”又传给大家,证明它有很大的魅力。)

  师:说说你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

  师总结: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采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办事方式。

  三、拓展延伸。

  说一说,生活中你有没有文中这样类似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的,从自己说的事例中,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

  板书设计

  显示新本领 拦腰横切

  切错的苹果 { 清晰看出 从未见过 更没想到 } 创造力

  深有感触 有魅力 传秘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管理、田地、人烟稀少、老百姓、眼睁睁、旱灾、迎接、徒弟、扑腾、提心吊胆、渠道、灌溉、收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4、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学生:

  收集西门豹的民间故事资料

  2、教师:

  做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课件。

  3、生字词课件:

  巫婆头饰、化妆胭脂、口红。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说说理解

  (战国时期魏国的官)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四人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要求:互帮)师参与。

  4、出示课件生字词,抽说音形义及词义:

  旱灾:长时缺水造成庄稼死亡。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读生字新词:

  ⑴ 齐读。

  ⑵ 抽读。

  ⑶ 去掉音节齐读。

  三、提出不懂的词,合作解决

  邺:古代地名。

  开凿:大孔挖掘。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层次意思。

  (给一定时间读书)

  2、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3、抽说: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共探讨评议。(板书: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4、齐读课文(注意目标1中词语读音,出示课件,指导)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其中3个多音字“和”、“扇”、“散”)及新词,认读11个字。

  2、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3、体会作者描写肥皂泡时用词的恰当、准确。

  4、从3—5自然段中选择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文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方式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读11个字,并能解释不懂的生字生词。

  2、联系实际想一想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解释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吹过肥皂泡吗?你喜欢吗?谁愿意简单的介绍一下你吹肥皂泡时的情景?

  二、新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不丢字,不加字。)

  2、指名读。(纠正学生的字音,指导三个多音字的读音,能够读出自己的语气。)。

  3、小组互相读一读,进行评议。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对课文中的哪部分感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

  5、汇报,师适时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生字。

  1、指名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2、在预习中,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起来有困难?自由发言。

  3、指导“碗”的书写。

  4、试着把本课的生字都写一写,着重练习写“碗”。

  听写本课生字。加强生字的掌握。

  练习朗读课文。多种形式读:小组读,评出好的读,自选段落读……

  三、作业

  写生字生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够抓住关键词联系实际,体会吹肥皂泡的情景,体会其中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2、体会作者描写肥皂泡时用词的恰当、准确。

  3、在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从3—5自然段中选择两段背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文,抓住重点词语,想象吹肥皂泡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吹肥皂泡带来的乐趣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肥皂泡这篇课文,体会小主人公们的乐趣。

  二、新授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能够读出自己语气。)

  2、默读课文,想一想,肥皂泡都有哪些特点?在书上画一画。

  3、汇报

  (1)指导朗读:体会吹肥皂泡时的快乐的情感和乐趣。

  (2)那么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肥皂泡的特点呢?(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五色的浮光”、“轻清透明”,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自己观察肥皂泡的样子进行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两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肥皂泡的特点,体会作者兴奋的心情。

  (3)教师指导。

  (4)你也吹过肥皂泡,那么当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说一说。

  (5)试着背诵课文。

  三、作业

  背诵课文。摘抄你喜欢的词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了解事情因果的采访方法。

  2、正确运用怎么样、为什么提出了解的问题。

  3、进一步复习采访的礼节。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题

  你看到过电视台的采访节目吗?说说记者采访的那些人,因什么事情去采访他(她)?说说采访的一般方法。

  二、学做小记者,采访提问。

  你想采访什么样的人?

  (拿金牌的歌星、名星、笑星、养鸡专业户、种田大户、学习上刻苦钻研的优秀学生、小运动员、进步学生)

  三、练习用句式提问。

  1、例:如果我采访是进步学生,我就问:××同学,你的成绩是怎么提高的,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吗?

  2、学生小小组练习说话。

  用“如果就”。

  3、集体练习说话。

  假如我采访体育健儿,我就问:请问:你是怎样在奥运会上拿到乒乓赛的金牌的?

  四、示范学法:

  1、示例:小记者:我是蓓蕾电视台的小记者,你有空吗?想采访一下。

  ×××:有空,您要知道些什么?

  小记者:今天想了解您的学习成绩是怎样提高的`经验和方法请您谈谈好吗?

  ×××:好的。(略)

  小记者:在课外学习还注意些什么呢?

  ×××:(略)

  小记者:您的经验很好,打扰您了,谢谢。再见!

  ×××:再见!

  2、评价示例,小结方法:

  围绕中心提问,未说清时再追问,这位小记者采访时很有礼貌,问话很简明,前因后果有联系。

  五、选人采访:

  1、提出要求:假如您想采访下列情况,该怎么说,大家学着在小小组进行采访提问。

  (1)体育健儿(2)养鸡专业户

  (3)优秀学生(4)减负后的课余生活

  2、小组练习,大组汇报

  3、师生评价,评选优秀

  六、作业:课后进行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采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坑、考”等6个生字,会写“着、藏”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第二段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段。

  4、了解童年李四光为什么对大石头产生疑问,并设置悬念,引发下几段内容的求知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谈话激趣: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玩过捉迷藏?谁来说说,你都喜欢藏在什么样地方呢?为什么喜欢藏在那儿?

  2、介绍李四光:

  你们都是聪明活泼的好孩子,跟李四光一样。(板书:李四光)李四光是谁?你们知道吗?

  3、导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李四光和奇怪的大石头之间的故事。

  (板书:奇怪的大石头)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教师: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句问问同桌!(学生读课文)大家都是认真的好孩子,把课文都预习好几遍了。卢老师特意找了一些难读的字词来考考大家:

  转来转去、考察、秦岭、遗迹、研究、

  严严实实、躲闪、突兀、流域、砸、

  孤零零、成果、震惊、大坑、陨石

  (个别读,开小火车检查)

  三、学习第二段

  1、给合课文上的图片来认识“孤零零”“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在文中所有的效果。

  2、再认读第二段,找一找其中精彩的字词,并说明原因。

  3、看着图画把第一段中,捉迷藏的内容复述下来。

  四、观察图片,设置悬念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1、哪一位是李四光,并说明原因。

  2、他在想什么?此时此刻的李四光脸上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

  3、请带着这样的表情读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4、“接下来的故事又会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会不会一直困扰着李四光?”请小朋友课后自己学习以下内容。

  五,书写指导

  1、认读生字。

  2、观察生字,说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纪”时,要注意右边是“己”不是“已”;“旅”要和“旋”易混,“藏”和“卧”笔顺易错,要注意区分,不要写错。)

  【我的反思】

  听了糜老师的评课受益匪浅,在此真诚地感谢糜老师。以下我从课堂教学情况和自身原因两个方面谈谈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就课堂教学情况而言,我重点地思考了三点:

  一、时间的把握上不够充分

  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握,我还欠成熟。教案中,我还设计第五个环节,就是书写指导,但在课堂上我还来不及实施这个环节。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糜老师帮我计算了一下时间,总共花了十分钟的时间。之后是学生读词、还有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都显得在时间衔接上不够紧凑,存在一些脱节的问题。这些应该把握好时间的地方,我应该在下次引导好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紧凑,从而让整个课堂显示出一种精神抖擞的气氛。

  二、目标意识不够强烈

  很惭愧,一个教了两年书的语文教师还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概述一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往仅会认真地参考教参中的教学过程,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给于的关注偏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是过多的把时间花在了过程的设计上,对整体上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却没有充分全面的思考。上完课之后,特别是听了糜老师的评课之后,才真正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当一个环节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环节便沦落为只是老师的一种修饰,而学生只能是吃力地配合老师的演出。这怎么能够是一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呢?而又怎能是一堂好课呢?

  所以,一堂课设计的好与坏以及学生上课情绪的调节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要建立在一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的。

  三、发展观念不够明确

  刚才说了目标重要性,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糜老师说的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像糜老师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糜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一、导入新课:

  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南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南极的气候,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在这么寒冷的地方,我们的科考队员最需要的是什么?那么,如果在没有火的前提下,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用冰取火的故事。板书课题。

  学生一起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质疑。

  二、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词语的意思。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法指导: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去字,不错字。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想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小组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师:下面请小组检查预习情况

  1、小组内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同桌互查。

  2、小组内检查学习生字词的情况,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小组内检查课文内容的了解情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指名一小组汇报课文的朗读情况。

  2、指名一小组汇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一小组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鸬鹚》是一篇文辞俏丽、意境深远的经典美文。生动的语言,精炼的描述,立体式地勾勒出一幅风光秀丽、平静祥和、默契悠然、如诗如画的江南田园生活图景。

  《鸬鹚》这篇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美散文,我执教过好几次了,也听过许多名师执教。这一次重读课文,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体会。

  首先,课文的背景应该是江南某平原地区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而不是繁忙的江南水乡渔村。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岸边有几棵垂柳,垂柳外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望无垠的稻田”边镶嵌着几个“镜子小湖”,这不就是江南农村特有的地理风貌吗?显然,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是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而不是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捕鱼对这里的农民来说,仅仅是种田劳动之余,一种业余性的、休闲性的劳动。在这样的农村,农民捕鱼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在一般情况下,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为了表示热情,会摇着船,带上鸬鹚,去捕几条鱼来招待客人,图个新鲜。就像在自个的鸡窝里抓一只鸡,菜园里拔几个萝卜,一切都是自个生产的,既方便,又新鲜,属于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从我念小学到现在,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把这位农民错当成了渔民。虽然课文中多次出现“渔人”这个称谓,但“渔人”和“渔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渔人”泛指所有捕鱼的人;“渔民”专指以养鱼、捕鱼为生的人。如果这位“渔人”是一个捕鱼为生的渔民,他为什么“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来捕鱼呢?而且面对“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说明小湖里鱼特别多)的情况,他不问多少,他不贪不恋,一会儿工夫就悠然地摇着小船回家了呢?

  显然,渔人的捕鱼就是为了给自家的晚餐增添一道佳肴而已。鸬鹚在农民的生活中,就相当于一般农家饲养的鸡(下蛋)、牛(耕地)、马(拉车)一样,是一种具有灵性的生活小帮手,唯一不同的是鸬鹚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作者正是抓住了“鸬鹚”这一特有的小精灵,来一个管中窥豹,情动而辞发,展示乡村农民的一种悠然自足的生活。文章以“鸬鹚”为题,以“鸬鹚捕鱼”为背景,是散文常用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小见大的手法,作者羡慕的不单单是鸬鹚捕鱼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恬静舒适的乡村生活;文章的主旨也不单单是为了表现捕鱼的欢乐,而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所以,文章并没有对鸬鹚的外形、习性、捕鱼的方法等做具体细致的刻画与描述,但是文章却巧妙地抓住了“鸬鹚捕鱼”这一最富地域特色、也是最具乡土气息的精彩一幕,将这个偏僻乡村的迤逦风光和悠然默契的田园生活,画卷般的'、活生生地铺展在我们的眼前。

  如配上一段轻缓悠扬的《牧童短笛》,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或者静静地聆听,这一充满乡土气息的美文呀,必定令我们的孩子思绪飞扬:我们可以从渔人的轻轻“一抹”,感受到渔人与鸬鹚间“心有灵犀”的默契;我们可以从鸬鹚翅膀扑打起的“跳跃浪花”,体会到鸬鹚与小湖间“嘻闹无限”的愉悦;我们可以从渔人的“悠然自得”,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稻田”升腾起来的丰收的希望;我们可以从那四起的“袅袅炊烟”,听到宁静的农家院子里传来孩子们银玲般的书声、笑声;我们沐浴着那穿过柳梢,掠过湖面,迎面吹来的阵阵清凉,甚至能从这清新的空气中闻到泥土的芳香,于是忍不住舒展鼻翼、张大嘴巴,尽情地“呼哧呼哧”起来。

  那里的绿水,那里的翠柳,那里的鱼,那里的人,那里的船,那里的鸬鹚,那里的炊烟,那里的稻田,无不散发着清晰迷人的田园气息,无不流淌出农民“丰衣足食、悠然惬意”的幸福笑意,无不显示出这里万物间的和谐、祥和、默契。

  因此,我将《鸬鹚》教学重点定为:透过迷人的乡村风景,抓住“鸬鹚捕鱼”的生动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感受农民悠然自得、平静祥和的生活,全方位的体会作者对悠然平静的田园生活的真情赞美与深情向往。

  但这也恰恰是教学难点,因为课文所描写的那种平静、祥和、悠然、纯朴的乡村生活,已经远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充满激烈竞争、充满物质追求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渔人的生活态度会感到一种难以接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这种乡村生活人与环境的“和谐美”,看不到农民生活的那一种朴实与憨厚,学生是体会不到捕鱼的乐趣的,学生对田园风光的自然美的感受也只能淡淡的、肤浅的、不留痕迹的。

  我总觉得,优美散文的字里行间,往往蕴含着一种特有的“灵气”,这种灵气就是一种意境,一种情趣。教散文,最为要紧的就在于把握文本的“灵气”,引导学生诵读、细思,生发、延伸,不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而且能给他们以生活的力量和有益的启迪,提高他们审美的情趣。教学《鸬鹚》,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渔人“丰衣足食、悠然自得”的生活境界,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从哲理的角度讲,懒惰得不到美、得不到快乐,但贪得无厌也背弃了美、背弃了幸福,这里的渔人能够尽情享受悠然自得的农家生活,就在于他既不懒惰,也不贪得无厌,通过自己的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渔人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渔人的“悠然”,不是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懒散,也不是高枕无忧、不问收获的闲散;既是对鸬鹚的信任,又是对生活的自信;既是对今天丰衣足食生活的一种自得其乐的流露,又是对未来幸福美好生活的充满希望;是勤劳之后的小憩,是富足之余的享受,是对自然、生命、生活的诚挚热爱。

  顺着夕阳的柔光,听着鸬鹚捕鱼欢快的节奏,透过渔人悠然而起的烟圈,轻轻撩起岸边那一帘垂柳,我们会蓦然发现:啊!渔人的生活,原来别有一番风味……

  多维立体的课堂自主发展的天堂

  ——《鸬鹚》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直观激趣

  播放课件,观看鸬鹚捕鱼的场面,让学生对鸬鹚和鸬鹚捕鱼的情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夕、窄、抹、柔、喉、拣、抛、痕”,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抹),形近字的比较(“夕”和“歹”),音近字的区别(“拣”和“捡”)。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5、互助朗读

  请学生按照“平静—打破平静—恢复平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结构。并且熟读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部分,准备带领同学齐读,交流朗读课文。

  6、现场迁移

  合上书,请学生思考:教师在“鸬鹚”前面加一条横线,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回忆,在横线上加上最恰当的一个词语(如:灰黑色的鸬鹚)。

  课文除了写到鸬鹚以外,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还写到了那些景与物?

  绿油油的湖面,一望无垠的稻田,悠然的渔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袅袅的炊烟,碧绿的垂柳,柔和的夕阳,鲜活的鱼儿

  (请学生到黑板板书,学生可以凭借记忆直接引用课文中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得出的合适的新词)

  7、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理解与黑板的板书,自由地说几句连贯的话。

  第二课时

  1、步入“悠然”的课堂

  《鸬鹚》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一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一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悠然”的神态

  (1)教师板书“悠然”,然后问学生:“悠然”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悠然”地干什么?

  (2)学生“悠闲自得、无忧无虑”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渔人的“悠然”。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无忧无虑、悠闲自得”?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悠然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

  3、领悟“悠然”的内涵

  (1)渔人既然是来捕鱼的,他就应该想办法尽量多捕鱼才是,太阳都快下山了,他怎么还能“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呢?渔人为什么能够这样悠然自得呢?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思考,同时提醒学生每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就可以。

  A渔人是以种田为生的,还是以捕鱼为生的?(“一望无垠的稻田”:丰收的景象)

  B渔人捕鱼的目的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几个钱,还是拿回家做一顿美餐自己享受?(“夕阳西下”:不贪)

  C小湖里的鱼是渔人放养的,还是野生的?(鸬鹚捕鱼不分大小:野生)

  D渔人对鸬鹚捕鱼的本领,他放心还是不放心?(“列队的士兵”:渔人对鸬鹚充分信任)

  E鸬鹚和渔人,他们配合得好不好?(“一抹”:默契)

  F渔人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一个勤劳的人?(种田捕鱼:勤劳)

  (3)小组交流。要求:听听同学的,再想想自己的,总结出更合理的,不要瞎争论。

  (4)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注意引导学生朗读好相关的语句与段落。重点是第一自然段和“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原文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教案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反思

  本周进行了第二单元的语文教学,第一课便是《古诗三首》的教学。进入了五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取了,以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

  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三四”“一二”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学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的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静。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之所以取得了这样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的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于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原文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条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条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儿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多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2、学习本课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重点:

  1、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

  2、学习静态和动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游览胜地,它们有的是以种类繁多的游乐设备吸引众多的游客,有的则以绮丽的景观闻名遐尔。我们同学去过哪些自以为较好的地方?它以什么吸引你?是否听说过一处以大榕树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2、同学介绍有关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这棵大榕树的课文。(板书:鸟的天堂,齐读课题。)

  天堂是什么意思?

  鸟的天堂指什么?

  大榕树和天堂有什么关系?

  二、各自读文,思考:

  ①、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

  ②、每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找出有关语句。

  ③、每次看后分别有什么感受?请用划出语句。

  1、相互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学习(14)小节

  1、指名读14小节,思考:写了什么?

  投影显示句子: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品一品:哪些词用得好?

  拨、移让人感觉船行驶轻快,与下文的没有一点波浪相呼应。

  声音像乐曲写出了心情的愉快。

  四、质疑。

  五、布置作业:

  1、写出反义词

  热闹() 茂盛() 不可计数()

  2、选词填空

  似乎、几乎

  他高兴得()要跳起来了。

  ()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陆续、继续

  我们()跳上一只船。

  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灿烂的() 茂盛的() 翠绿的()

  平静的() 美丽的() 热闹的()

  教学反思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与

  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2.并从中获得启示,3.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4.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解决问题的方法。6.会认3个生字,7.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8.斧头,9.手锯,10.玩意,11.免得,12.抢走,13.难过,14.算术,15.当初,16.随便,17.仍然,18.敌人,19.台阶,20.所以,21.懂得”等词语。2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发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课文的题目看,2.《科利亚的木匣》,3.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2.名3.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4.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5.指6.名7.读生字词。

  8.正音

  9.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ang(2声),还有个读音是liang(4声);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u”和“shu)”,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4):区分字形

  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真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明白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二)讲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1.学习课文第1部分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画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5)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科利亚学着妈*的样子,照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板书设计: 的木科利亚匣

  埋木匣:四年前 5岁 步小 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 9岁 步大 五步

  受到启发:勤动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是什么吗?(泉城)为什么会有这个别称?

  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关于材料。

  3、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适当给予补充。

  二、看图想像

  1、请同学们自己看图(出示投影),你打算按什么顺序观察图画?

  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给予提示,鼓励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3、老师在肯定观察顺序的基础上点拨:观察时除了注意观察顺序外还要注意什么?

  4、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结果自己先仔细观察图画,小声说说观察所得。

  5、学生汇报观察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检查学习情况。(度字音,辨字形)

  3、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共同学习词语。

  4、逐段读课文,理清各段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读第一段,把句子换个说法。

  2、学习第二段

  a、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b、“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说明什么?

  c、练习朗读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引导抓关键词进行体会:定会、一半的美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1、自己读课文,标出这段一共有几句话,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

  2、老师适当点拨个别句子

  3、总结出大泉的特点:有气势,很壮美。

  4、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读本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在泉边,想像看到的美景。

  5、老师课件出示大泉的样子,对照自己的想像是否有不同于图片的,可以发言。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让我们看看池边的小泉是怎样的

  1、请自己读这段课文,想想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什么?

  2、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方法,用上了“有的……”句式

  3、启发大家想像,水泡还有些什么样子的?

  4、学生动手把不同形态的水泡画下,展示给同学们看,进行说话训练。

  5、朗读训练体会有趣

  五、请同学自由发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段,有什么好办法把这段背下来。

  六、同桌互相背,比比谁背得快,正确。

  教学反思

  《趵突泉》是我国作家老舍的作品,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文章主要描写了大泉的气势之美,及小泉的有趣美,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尤其体会大泉气势美的几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想象中拓展文本。

  1、阅读感悟。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教学《趵突泉》中我以“读”贯穿始终。首先质疑: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为什么作者现在单讲趵突泉呢?让学生找出文中重点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在读中找出原因来。很快学生便逐渐找出描写趵突泉的优美句子来。如描写泉水没的句子:“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流着。”归纳出泉水的特点是:清浅鲜洁。如类似方法,学生边很快出大泉与小泉的特点来。

  2、自学互动。

  在自学互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读议结合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深入领会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把发现问题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状态。在合作学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发挥学生想象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法,即:读文质疑——读议解疑——感情练读等阅读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会读书。另外,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用了排比句式描写小泉的多姿多彩,我出示导学:我想,小泉的样子非常有趣,不止课文中描写的这些,还有的像( ),有的像( )。让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之后再写一写。最后请学生在全班交流。

  4、不足之处。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朗读为主,可在教学中,让学生朗读较少,而且在指导的时候还觉得不够到位,评价语言也很匮乏。

  总之,每次实践课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改进修改教案,我想这是对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最有效的帮助!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4

  ● 重点生字

  艘:sōu

  量词,指船只:三艘轮船。

  笔画数:15;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321511254

  造句:一艘远洋轮船迎面驶来。

  航:háng

  船。行船或飞行:航海。航空。航天。航行(x妌g )。航班。民航。

  笔画数:10;部首:舟;

  笔顺编号:33541441

  造句:这艘轮船马上要远航了。

  桅:wéi

  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用来挂帆悬旗或兼做吊杆柱等:桅杆。桅樯(桅杆)。船桅。

  笔画数:10;部首:木;

  笔顺编号:1234351355

  造句: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醒目的旗帜。

  撕:sī

  用手把东西扯裂:撕开。撕破。撕碎。撕扯。撕毁。撕票(绑票的匪徒因勒索金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而把掳去的人杀死)。撕心裂肺(形容极度悲伤)。

  笔画数:15;部首:扌;

  笔顺编号:121122111343312

  造句:他撕碎了亲人的来信,准备重新开始。

  唬:hǔ

  威吓(h?):虚张声势是唬不住人的。蒙混,蒙哄:用流言唬人。唬xià 同“吓1”。

  笔画数:11;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21531535

  造句:你的招式唬弄不住那些聪明的人。

  龇:(齜)zī 张开嘴露出牙齿:龇牙咧嘴。

  笔画数:14;部首:齿;

  笔顺编号:21213452212135

  造句:他被撞的龇牙咧嘴,眼冒金星。

  咧:liě 嘴向旁边斜着张开:咧嘴。咧着嘴笑。咧liē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样子。咧lié 〔咧咧〕方言,乱说乱讲,如“瞎咧咧”(后一个“咧”读轻声)。咧助词,与“了”、“啦”、“喱”相似:好咧!他来咧!

  笔画数:9;部首:口;

  笔顺编号:251135422

  造句:他咧开嘴,嘿嘿的笑着!

  鸥:ōu

  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生活在湖海上,捕食鱼、螺等:海鸥。鸥盟(与鸥鸟为友,借指退隐)。

  笔画数:9;部首:鸟;

  笔顺编号:134535451

  造句:这个女孩最喜欢的动物就是海鸥。

  瞄:miáo

  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注意看:瞄准。猫总瞄着那条鱼。

  笔画数:13;部首:目;

  笔顺编号:2511112225121

  造句:他一眼就瞄到敌人身后隐藏的武器。

  ● 重点词语

  桅杆:木质的长圆竿或金属柱,通常从船的龙骨或中板上垂直竖起,可以支撑横桁帆下桁、吊杆或斜桁。

  龇牙咧嘴:使牙赤裸或无遮掩,龇,开口见齿之貌。

  吓唬:使害怕,威吓。

  ● 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跳水》是人教版第十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帆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全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分两课时教学。本节课着重理解课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教育,明白道理。

  ● 课文重点

  根据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注意事物的联系”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②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③能用“模仿”“显然”造句;④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难点是理解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水。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板书、板画激趣引学;录音、录像创设情境;学生运用“读、议、说、练”四环节读书法和“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 相关知识

  在教《跳水》时,有的教师要学生去想象猴子抢去孩子的帽子后,孩子会怎么想这就没有必要。表面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但这种思维的开展并不是这堂课的重点所在,不搞这个训练也影响不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因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不在前面部分,而在课文的最后两节,主要想说明船长的当机立断、沉着果敢。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围绕这个教学重点进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堂教学:当讲到孩子因追猴子而误上横木、面临险境时,教师不要马上揭示下文,去讲读船长的出现,而可以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进行想象:谁能想出什么办法把那孩子救下来吗学生会想出许多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办法来。这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种方式。接着,通过讨论,去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唯一可行性来。这是思维的集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还可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想出“跳水”的办法来呢学生各抒己见,就能进一步认识到这个船长是远洋轮船的船长,而远洋轮船在航行中是会遇到各种风险的,船长具有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经验,所以能临危不乱,当机立断。同时,他所以想出“跳水”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冒险之举,他也知道“跳水”可能会使孩子受伤甚至死亡,但他只能这样做了。实际上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如果这时有学生能提出质疑:“万一那孩子在船长命令发出后还没有跳水,船长会不会真的开枪他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说明学生的思维有了变通性,这正是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所要求的,而这种训练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

  第一课小横折钩、大横折钩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横折钩、大横折钩的写法技巧,并将它们写美观。

  2、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

  一、观察小横折钩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方法。

  (小横折钩,竖画左斜。)

  二、学习左小右大、上小下大的例子

  1、“的”的写法

  2、“易”的写法

  三、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而”、“物”、“钧”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四、观察大横折钩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

  (大横折钩,竖画垂直。)

  五、学习“司”“句”的写法

  1、“司”的写法:第一笔行笔要直。

  2、“句”的写法:第二笔行笔要开阔。

  六、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习”、“菊”、“蜀”、“固”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七、作业点评。

  1、优秀作业展示。

  2、问题点拨。

  第二课大小横折弯钩、小横折弯钩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横折弯钩、大横折弯钩的写法技巧,并将它们写美观。

  2、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

  二、观察大横折弯钩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方法。

  (大横折弯钩,折后行笔略左斜,到适当处再向右弯。)

  二、学习“九”和“势”的书写

  1、“九”的写法:第二笔,折后行笔略左斜,紧靠竖中线。

  2、“势”的写法:右上角的横折弯钩略斜。

  三、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染”、“九”、“旭”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四、观察小横折弯钩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

  (小横折弯钩,折后行笔向右下弯。)

  五、学习“气”“筑”的写法

  1、“气”的写法:最后一笔,要右下弯,写舒展。

  2、“筑”的写法:最后一笔右下弯少收紧,写匀称。

  六、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风”、“飞”、“凡”、“筑”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七、作业点评。

  1、优秀作业展示。

  2、问题点拨。

  第三课左耳刀与右耳刀

  教学目标:

  1、掌握左耳刀与右耳刀的写法技巧,并将它们写美观。

  2、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

  一、观察左耳刀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方法。

  (双耳刀在左,耳朵要写得小,竖画要用垂露竖。)

  二、学习“陶”“院”的书写。

  1、“陶”的写法:左小右宽大。

  2、“院”的写法:左边窄小,右宽大,底部平齐。

  三、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阶”、“陈”、“院”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四、观察双耳刀在右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

  (双耳刀在右,耳朵要大,竖画垂直用悬针竖。)

  五、学习“邻”“郭”的写法

  1、“邻”的写法:左宽右窄,左边要舒展,右边稍长。

  2、“郭”的写法:左宽右窄,左边要紧凑,右边稍长。

  六、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郊”、“郁”、“邻”、“郭”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七、作业点评。

  1、优秀作业展示。

  2、问题点拨。

  第四课女字旁和女字底

  教学目标:

  1、掌握女字旁和女字底的写法技巧,并将它们写美观。

  2、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

  一、观察女字旁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方法。

  (女字旁,写得窄长。)

  二、学习“婵”和“如”的书写

  1、“婵”的`写法:左边,紧靠竖中线,比右边窄小。

  2、“如”的写法:左边窄,比右边的“口”长。左右写匀称。

  三、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婵”、“如”、“妨”、“姑”、“娟”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四、观察女字底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

  (女字底,写得扁而宽。)

  五、学习“娄”“姿”的写法

  1、“娄”的写法:最后一笔最长,写舒展。

  2、“姿”的写法:最后一笔写长,托住上面的部分,写匀称。

  六、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娄”、“姿”、“要”、“委”、“妄”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七、作业点评。

  1、优秀作业展示。

  2、问题点拨。

  第五课建字旁和走之儿

  教学目标:

  1、掌握建字旁和走之儿的写法技巧,并将它们写美观。

  2、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

  一、观察建字旁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方法。

  (建字旁,注意撇与捺要交叉。)

  二、学习“延”“挺”的书写。

  1、“延”的写法:建字底要写的舒展,托住上面的部分。

  2、“挺”的写法:建字底在中间,要写小些。

  三、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延、挺、廷、庭、诞”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四、观察走之儿的运笔

  (走字底,点与第一折在一条竖线上,撇与捺不交叉。)

  五、学习“逢”“迫”的写法

  1、“逢”的写法:外边走之儿要舒展,里面写紧凑。

  2、“迫”的写法:外边走之儿要舒展,白不要写得太大。

  六、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通、透、迫、逢、逼”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七、作业点评。

  1、优秀作业展示。

  2、问题点拨。

  第六课是字旁和走字旁

  教学目标:

  1、掌握是字旁和走字旁的写法技巧,并将它们写美观。

  2、掌握不同方位的占格及写法,培养学生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写法技巧、占格,并将它们写美观。

  教学过程:

  一、观察是字旁的占格、学习它的运笔方法。

  (是字旁,左伸右缩,捺画伸展。)

  二、学习“题”和“匙”的书写

  1、“题”的写法:是的捺画要伸展,页写得窄长。

  2、“匙”的写法:是的捺画要伸展,里面的写舒展。

  三、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题”、“匙”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四、观察走字旁的占位、学习它的运笔

  (走字旁,也是左伸右缩,捺画伸展。)

  五、学习“起”“越”的写法

  1、“起”的写法:最长的捺,写舒展。

  2、“越”的写法:捺画舒展,里面的部分写得紧凑。

  六、实践演练

  1、临写、默写“赵”、“趁”、“超”、“赶”、“趟”、“超”“趋”

  2、自己找类似的字,练习书写。

  七、作业点评。

  1、优秀作业展示。

  2、问题点拨。

  第七课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的钢笔书写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复习巩固,形成初步的书写技能。

  2、通过欣赏钢笔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对钢笔书法的赏析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书法欣赏使用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书法家的小故事,使学生对书法产生兴趣。

  二、练一练:

  1、要求学生临摹诗句,注意: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结构。

  2、抄写古诗,提示:

  一、要求学生先观察每个字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再写;

  二、要把每个字写的正确、匀称、端正;

  三、每句诗,字的结构不同,笔画有简有繁,要注意写得大小一致性,使诗句从整体上看协调、美观。

  四、注意标点符号在句中的写法,做到行款整齐,讲究整体的协调美。

  三、书写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欣赏作品。

  1、欣赏名家作品。

  2、欣赏自己的作品

  3、师生进行相互评议。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02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5-16

小学语文三年级经典教案02-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