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2 11:05:10 三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精]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2、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质疑问难。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心里想什么?

  2、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谁说的?

  (4)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在不懂的地方标上“?”,准备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座一起读,可以离开座位找朋友读。)

  三、由表及里,读透课文。

  1、检查交流。

  2、教师简介白求恩。(投影)

  3、什么情况下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是怎样坚守阵地的?

  4、“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在第几自然段,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多读几遍。

  5、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6、(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

  讨论并交流:白求恩两次答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哪句话最使人感动?为什么?

  7、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8、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9、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争论: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

  10、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11、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像,读活课文。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2、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3、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略)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情感目标:

  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能力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

  2.能从指定的词语中选择几个写一写。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教学难点:

  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字。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放拍卖的录象

  这是什么场面?

  今天我们和一个小男孩一起去参加一场自行车的拍卖会。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你自己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先看看书后生字表或者借助字典。

  2.在课文中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朋友,让我们把它们请出来。

  快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在这些词中有你不明白的吗?

  出示: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逐渐即将结束不约而同

  吞吞吐吐什么样?学学。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3.请你自己记忆这12个字。我们看谁想的办法最巧,记得又快又好!

  获,草的下面有两之狗。

  逐:里边是豚,表示猪。这里是追猪,也指追动物。出示古文字。

  即:出示古文字比较。

  想提醒同学注意哪?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问,纠正字音。

  2.同桌互读。

  3.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事么不懂的问题?

  4.全班交流。

  四、小结。

  继续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五、作业。

  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5美元的故事

  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逐渐即将结束不约而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课文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2.正确有语气的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

  3.能从指定的词语中选择几个写一写。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教学难点:体会到人们的善良及同情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导入。

  师:什么样的人才能参加拍卖会呢?

  小男孩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拍卖会?

  二、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思考:他想用多少钱拍到一辆自行车?可能吗?

  对于这个不可能的事,那小男孩为什么能用5美元就买下了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呢?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画出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引导理解:

  当小男孩竞拍时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看着小男孩,会场鸦雀无声。

  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鸦雀无声又是什么意思?

  想像一下当时什么场面,人们心中都在想什么呢?

  如果你是小男孩,你现在是怎样想的?

  所以,当拍卖员宣布小男孩得到车时,人们立即欢呼起来。

  从这你能看出什么?

  当小男孩得到漂亮的自行车,露出灿烂的笑容的时候,他会怎么想?

  2.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人们开始不让小男孩竞拍成功呢?人们为什么又有了这样的转变呢?这说明什么?

  3.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当时你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感情把课文有语气地读一读?

  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1.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下面,我们来表演这篇课文。

  要求:

  在本小组里,一位同学做小男孩,一位同学做拍卖员。其他同学做好心的人们。

  在表演的时候,要争做一名合格的演员,注意台词。以及表情,动作。特别是小男孩的扮演者。

  提示

  1.小男孩眼睁睁地看着自行车被别人买走。什么样?

  2.注意,拍卖员和小男孩的对话。疑惑不解、吞吞吐吐、恍然大悟

  3.注意,后面所有参加拍卖人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教师讲评,鼓励学生。评选优秀小组。)

  四、读一读,再选择几个写一写。

  而且逐渐结束立即吞吞吐吐恍然大悟一无所获不约而同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5美元的故事

  善良具有同情心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

  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教学难点:

  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等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

  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

  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

  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

  (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

  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板书设计

  荷花

  两三片

  全花骨朵

  穿站舞停站冒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来到荷花池边,再写荷花的姿态,然后总写荷花的美,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回到再现实。因此,我认为讲本课时要抓住文章的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明白美景才能让作者陶醉,以致于觉得自己是荷花了。

  在教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能充分欣赏荷花的美,然后图文结合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地多了。讲荷花的姿态时要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找出来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荷花来想,体会作者的联想。

  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对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赏,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联想是多么地重要,要学会像作者那样展开想像进行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具体。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4

  多“情”应笑我

  《花瓣飘香》是一篇生动优美的散文,清新淡雅的课文意境,充溢其间的浓浓温情,让人怦然心动。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根据课文特点,着重通过情感线索的铺陈,有序组织教学,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把作者、小女孩、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由浅入深,渐入佳境,营造了情感的课堂。

  感知——撩起情感的帷幕

  【情境重现1】

  ……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认识一位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她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请你认真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小女孩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

  师:谁来说说?

  生:课文说了这位小女孩摘一片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

  生:课文说的是小女孩为了让妈妈高兴,到别人家门前摘花瓣的事。

  生:大家真会读书,一下子就了解了课文内容。

  ……

  师:课文的哪一段说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

  生: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看看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

  【现象透视】

  情感的激发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文本。而激发情感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感知文本。感知的主要任务是初知课文大意,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感“场”。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已经了解到“小女孩为妈妈摘花瓣”的事情,从而自然地进入到小女孩和妈妈的世界中,可以说“感知”,已经撩起了学生情感的帷幕。

  明像——积蓄情感之“势能”

  【情境重现2】

  镜头一:

  ……

  师:谁来说说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生:小女孩是俯下身子,小心地摘的。

  生:小女孩是双手捧着的。……

  师: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小女孩摘花瓣时候的动作了,大家也来找一找,把小女孩摘花瓣动作的词儿用波浪线画下来。

  生:“俯下身子、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跑……”

  师:大家找得真准,现在请你把这些词儿放到课文里,再用心地读一读,要读到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位小女孩。

  生读。

  师:现在你能上来学着小女孩的样子摘一摘吗?

  生:上来演,俯下身子、小心地摘、双手捧着……

  ……

  镜头二:

  ……

  师:摸着这像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小女孩的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生:妈妈会说:“孩子,这花瓣摸着像绒布一样,真舒服啊!”

  生:妈妈可能会说:“闻着这淡淡的花香,我的病仿佛好多啦!真是我的乖女儿!”

  生:妈妈还可能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妈妈有你这样的女儿知足啦!”

  ……

  【现象透视】

  循文明像,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从文字中读出意象,也是语文课达成目标途中的重要环节。

  在“镜头一”中,学生通过阅读,把小女孩摘花的情境“过电影”,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跑”在学生直观生动的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再现和理解。为什么这样小心?双手捧着?明像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积蓄着情感生发的“势能”。

  在“镜头二”中,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再创造,进行“二度明像”,想象出了妈妈摸到花瓣,闻到花香以后的情景,也为体会女儿对妈妈的情感累积着强大的动力。

  感悟——掀起情感之波澜

  【情境重现3】

  师:不提到爸爸还好,为什么一提到“爸爸”,小女孩的眼里就闪动着泪花呢?想一想,此时此刻,她想起了哪些情景呢?

  生:想起了和爸爸一起到公园快乐地游玩。

  生:想起了生日的时候爸爸送给她生日礼物,她依偎在爸爸怀里的情景。

  生:想起了爸爸在家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幸福的生活。……

  师:是啊,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但是现在,爸爸远在南沙当解放军,已经好久没有回来了,小女孩是多么的想念爸爸呀!这“闪动的泪花”,是思念的泪花呀!

  师:爸爸不在身边的日子,小女孩妈妈做了些什么呢?

  生:为妈妈做饭。

  生:帮妈妈搞卫生。

  生:可能还要为妈妈捶背、为妈妈按摩。

  生:有可能要帮妈妈去买早饭,或者买快餐。有时候还要做饭。……

  师:是啊,小女孩为了照顾妈妈,不知做了多少事情,她还是一个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啊,她是多么能干,不仅没有惹妈妈生气,而且一个人和承担起了照顾妈妈为家庭分忧的重任,此时此刻,她一定也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所以,这“闪动的泪花”,也是自豪的泪花啊!

  师:孩子们,想一想,小女孩在给爸爸的回信中会说些什么呢?

  生:她会说:“爸爸,请你放心,我没有惹妈妈生气,我还给妈妈摘了花瓣呢!”

  生:小女孩会说:“爸爸,妈妈现在虽然在生病,但是我会照顾好她的,现在她已经好多了!您就安心在南沙保卫祖国吧!”

  生:爸爸,你就放心吧,您的`女儿很能干着呢!……

  师:是啊,看到妈妈高兴,能让爸爸放心,小女孩也就幸福无比!这“闪动的泪花”也是幸福的泪花啊……

  【现象透视】

  对“闪动着泪花”的感悟,通过“想起了哪些情景”、“为妈妈做了哪些事”、“回信中会说些什么”三个问题的思考展开。充分激活了学生与课文情境相关的生活积累,感悟出了这是“思念的泪花”、“骄傲的泪花”、“幸福的泪花”!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方面体会着小女孩的心情,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他们与小女孩相似情感的共鸣,老师的富有激情的话语又进一步渲染了课堂的情感氛围。如果说,学生的情感是一池春水的话,那么,这样的感悟如同微风,吹皱一池春水,继而在池面上掀起微澜,而在水面以下,早已经是风起云涌了。

  诵读——打开抒情之“闸门”

  【情境重现4】

  课文片段: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接“情境重现2”中的“镜头2”)

  ……

  师:是啊,小女孩摘花瓣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妈妈摸花瓣时候说的话仿佛已经回响在她的耳边,闻到这淡淡花香露出的笑容仿佛也在她的眼前,所以她会怎么说这句话呢?谁来“说一说”?

  生:读。

  师:听出来了,妈妈生病了,你急在心里。花瓣这么美,这么香,你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吗?

  生:再读。——“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

  师:小女孩心中装的全是妈妈,一心想要让妈妈开心,这片美丽的花瓣真的能让妈妈高兴吗?

  生:再读。——“妈妈会高兴的!”

  师:你的心里装的全是妈妈,你一心让妈妈的病好起来……你读得那么投入,相信你也一定是个好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地读一读。

  ……

  【现象透视】

  “读”为心声。理解感悟的文字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将其间蕴含的情感有效地抒发和宣泄。而这引导抒发的过程便是对文本再次感悟提升的过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不断地通过“暗示”,引发学生对文字的再次感悟,从而“由内而外”地诱发学生将体悟到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表达。好的朗读不是“摹情”,而是真正的“动情”,一种自然真切的流淌。老师的朗读点拨,恰似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宣泄情感的“闸门”,浓浓的真情从中汩汩流出。

  延伸——绵延情感之余波……

  【情境重现5】

  师:在下课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请大家帮忙,老师这里的一瓶月季花(课前老师特意去买的,作为教具使用)该怎么办呢?请大家为我出出主意。

  生:可以送给那个小女孩。

  师:找不到她啊,怎么办?

  生:可以送给上课最认真的同学。

  师:嗯,我想。这花包含着对同学进步的肯定,不错的主意,谢谢你!

  生:可以送给你的妈妈,表达你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师: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看来课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谢谢你的建议,我想我也会用最好的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还有别的建议吗?

  生:放在教室的窗台上,让大家都来欣赏。

  师: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这鲜艳的花,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

  师:其实,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美的花瓣,因为我们的心里都有着一颗珍贵的爱心。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题吧——

  生(齐读)花瓣飘香!

  【现象透视】

  成功的情感课堂应该在激情澎湃之后余波绵延,余音缭绕。“给老师出出主意”的教学设计是延续情感的巧妙方式。看似平淡的问题将学生的“课堂情感”与“生活情感”有机衔接,激发的是学生对“善”与“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级情感。不管是“送给妈妈”这样的与课文同层面上的建议,还是“奖励同学”或者“让人欣赏”的具有发散意义的做法,都表露着学生在体验了小女孩可贵的爱心之后的一种真实的情感。相信这样的情感应该是持久的,历久弥新的。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5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长安附近的游览胜地。

  [向晚]傍晚。向,将近,将要。

  [意不适]心里不舒畅。

  [驱车]赶车,驾车。

  [古原]指乐游原。

  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简析】

  这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对本诗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只是”无转折之意,而是“就是”“正是”之意,那就无伤感惋惜之情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6

  目的要求:

  1、让学生明白学写钢笔字的意义。

  2、认识钢笔的结构和知道具体的使用方法。

  3、掌握钢笔的执笔方法。

  要点:

  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我们要用钢笔写作业,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先学写钢笔写字。但是,钢笔和我们用的铅笔一样,也有它的使用方法和执笔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使用钢笔和正确地握笔。

  二、认识钢笔的结构和知道具体的.使用方法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钢笔,观察一下钢笔由哪些部件组成。

  2、学生发言,教师补充说明。

  3、教师总结:钢笔主要分为三个部位,即笔壳、笔胆和笔尖。笔壳是用来保护笔胆和笔尖的(教师作演示)笔胆是用来吸收和装墨水的(教师作使用示范),使用前要把笔胆清洗干净,换用墨水前也要清洗干净。笔尖用来写字,使用时要保护好,尽量不要让笔尖撞上硬的东西。

  三、学习执笔方法

  1、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握铅笔的。

  2、教师边作示范边归纳。

  手握在离笔尖三厘米左右的笔杆上,拇指按在笔杆的左前方,指端稍靠上、靠后;食指近在笔杆的右前方,指端稍靠后些;中指指甲根部在内侧,即食指的一侧,抵在笔杆的右后方;无名指贴在中指旁,起垫起中指的作用;小指在无名指旁,起垫起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和小指不接触笔杆。笔杆向里靠在拇指的虎处,自然倾斜,笔尖向左前伸出。

  四、学生练习握笔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的握笔方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7

  【教材分析】

  (一)、课文简析

  课文是一首外国叙事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主动搀扶着一位被别人所忽视的、穿着破衣衫的素不相识的老妇人过马路的事。诗歌的形式不常见,每两行成一节,节内句子基本押韵,共十三小节。

  本文生字不多,内容较为浅显,而且是一篇带星号的课文,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形式读通课文,教师则帮助、指点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韵律。也可以让学生演一演。

  (二)、词句的简析

  词语:

  泥泞:烂泥淤积, 不好走。

  迟疑:拿不定主意。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保佑:迷信的人称神力保护和帮助。

  关照:关心照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识记5个生字:融、泞、迈、虔、佑。理解并积累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知道诗歌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别人的妈妈”过马路的事,学习他关心老人的好品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完成预习题。

  【课前预习】

  读通课文,完成:

  1.圈出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融化(róng lóng) 泥泞(nín nínɡ) 虔诚(qiǎn qián) 年迈(màn mài)

  2.形近字组词

  右( ) 虔( ) 泞( )

  佑( ) 虚( ) 拧( )

  3.抄写词语

  衣衫 融雪 泥泞 虔诚 关照 保佑 老迈 迟疑 小心翼翼

  4.理解词语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虔诚”,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迟疑”,意思是

  我用 的方法理解了“关照”,意思是

  5.填上合适的动词

  ( )脚步 ( )街道 ( )双脚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一)当你走在路上有没有帮助过不认识的人?

  (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却写得感动至人,我们一起去品味一番吧!

  板书课题: 17 别人的妈妈。这是一首叙事诗(板书叙事诗)。

  打开书,轻声读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这首外国叙事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揭示课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从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进行概括,从而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

  二、预习检查。

  (一)小组交流检查。

  (二)集体交流。

  1.读字组词。2.分节读课文。

  (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不明白?

  三、学习课文

  (一)读读议议,说说小伙子对老人的关心。

  1.“别人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诗歌中所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理解“老迈、迟疑”。想象老妇人在十字路口时的动作神情及目光中的话语。

  2.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她,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行人:

  孩子们:

  小伙子:

  3.小伙子是怎样做的?找一找青年人帮助老人的动作,并把它圈起来。

  引读:终于,人海里( )出青年,他快步( )到老妇人身边。

  他( )着她的手细声说道:“大妈,我扶您过街道。”

  小伙子( )着脚步不稳的老妇,小心翼翼地( )过马路。

  从小伙子的表现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小伙子。

  4.想象说话: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

  5.“别人的妈妈”祝愿这位小伙子将来能够办大事,你认为怎样的人将来才能办大事?

  【设计意图:从青年人帮助老妇人的一连串的动作中,可以反映青年人的品质。本环节就是通过找、圈、读等一系列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感受青年的形象。言为心声,除动作外,语言也能反映人物的品质,让学生想象老妇人和青年之间的对话,其目的在于对青年人关心老人的品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青年人的表现与马路上其他人的表现产生鲜明的对比。】

  (二)指导朗读。诗歌朗读要注意节奏,韵律。

  四、说一说,演一演,

  (一)根据提示,小组合作,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老妇人的外貌、遇到什么困难及她当时的动作、神情、目光;面对“站在十字街口迈不开步的”的老妇人,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行人、孩子们、小伙子;过马路后,老妇人和青年之间说些什么;回家后老妇人又做了什么?)

  合作方式: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轮读……

  (二)组织演示:先自己根据诗歌内容在小组中说一说(以“别人的妈妈”的口吻复述课文)然后推选小组成员演一演。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用喜欢的方式读读演演这首诗,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活泼的形式中进行感悟,而且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复述课文。】

  五、作业:

  (一)熟读诗歌,填空:

  一天,老妇人 ,人们 ,一位青年 。

  (二)改写句子,使句子意思不变。

  1.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是否认识那老妇。

  送走了大妈他快步赶上朋友,朋友们问他:“ ”

  2.他说不认识,是别人的妈妈,她年纪大了,走路时会眼花。

  他说:“ ”

  (三)选做:将叙事诗改写成一篇叙事作文《别人的妈妈》

  提示:从天气的恶劣,可以想象马路上泥泞不堪的样子;从老妇人的脚步老迈迟疑,可以想象她走路艰难的样子;从老妇人求助的目光中,可以想象她仿佛在说些什么……

  附板书 17 别人的妈妈 关心老人、关心需要帮助的人

  老人 穿着破旧、脚步迟钝 求助 祷告

  行人 穿过 没有注意

  孩子 擦过 没有停步

  青年人 走、牵、说、扶、问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8

  教材背景分析:

  《示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爱国”为主线塑造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爱国者的形象。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学情分析: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许多诗文都流传千古,陆游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诗可以说在他们所处的时代里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两首诗也是古诗中的名篇,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已经有学诗经验的学生,这时关注的已不仅是课文的外在语言,诗歌内在的魅力对他们有构成了极大的吸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并默写《示儿》。

  2、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3、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明白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出示):

  1、爱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巍巍中华,悠悠历史,有多少仁人志士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隔着千年的长河,今天,我们仿佛依然能够听见他们铿锵有力的话语,看见他们坚贞不屈的身影!

  2、让我们穿越近千年的时空,来到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家中,听听这位85岁的老人在弥留之际的最后遗言吧!(板书:示儿)

  通过题目我们知道,这是陆游留给谁的遗言?对,示儿就是告诉儿子!

  范读

  3、了解陆游,检查预习

  4、(大屏幕出示)

  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独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绝笔,溘然长逝。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二、初读

  自由朗读,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来读

  1、交流,检查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再指名读——读一读《示儿》。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2、指导朗读:大家注意到,他在读“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时候在哪停顿了吗?

  齐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自己再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3、指名读,反馈,齐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几遍读下来,知道老诗人为什么事情而死不瞑目了吗?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首诗,读进诗的字里行间

  3、示儿,就是告诉儿子!作者在生命垂危之际,到底有什么要告诉儿子的?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然后试着去理解这首诗。

  4、理解“通假字”——元,、无

  理解古今字义不同——但

  5、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绝笔诗的吗?(板书:悲)

  6、诗人在“悲”什么?让我们随着陆游一起,走进他的生活

  7、出示材料:

  20岁时,他激情高诵:“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何等的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

  68岁时,他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一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道尽多少辛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英雄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眼看青丝变白发,只能将满腹凄凉化为一句:“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

  对朝廷夜夜笙歌,不想收复失地的悲愤,让他痛呼:“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

  老病僵卧之时他仍在梦中亲临前线,杀敌报国,收复北方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的悲伤写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读了这些诗句你明白了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了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指名反馈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的悲悯。

  (板书:之切)

  这浓浓的“悲”其实源于一个深情的字眼——爱。(板书:爱)

  9、他爱什么?指名反馈(板书:之深)

  10、小结:陆游一直渴望王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这一年又一年的等待与盼望,让他熬干了心血!60年过去了,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

  11、让我们牢记《示儿》,怀念永远的陆游!一起读!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形容枯槁,不久于人世,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缓慢而深沉的对你交代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句的强调,无忘啊,无忘啊……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和北方遗民,明知“死后万事空”却还是坚信“王师北定中原”。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全诗字字如血句句如火!(板书:字字如血,句句如火)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人高尚的情怀!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诵再次释放。)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陆游,那就是——忧国忧民(板书:忧国忧民,至死不渝)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大大的“爱”字!

  (投影)

  就让我们在岳飞的这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中结束本课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一.认识会写“滨”这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感悟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讲解法。

  学生: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激趣导入

  古代的一个春天,宋代理学家、大诗人朱熹,选择了一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专程来到泗水之滨去游览观光,并瞻仰埋葬孔圣人的遗址,想探求一下孔子成为圣人的道理。当他到达那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时,看到那无边无际的美丽动人景色,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耳目也为之一新。于是脱口吟出了脍炙人口的《春日》诗。

  二、扫除障碍、朗读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交流自读收获。

  (1)认读会写生字“滨”。

  (2)注意节奏: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三、品读全诗,想象意境。

  1、品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1)教师引导:假如是你自己去游览观光,当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致?心情会怎样?

  (2)朗读,读出诗人临水观景时的心情。

  喜悦、兴奋、舒畅、得意……

  2、品读“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引导学生思考:诗句里的哪个词语强调了“春色”随处都是?(等闲)

  (2)引导学生发现春的色彩: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用哪些颜色去描绘春天呢?(从而引出“万紫千红”这个词语)

  (3)引导学生想象:“万紫千红总是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4)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点拨:因为春色随处都是,所以在春游踏春时,用不着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感到、闻到、看到、听到春的存在,真是春满人间。此外,“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总是”,是“总归是、全都是”的意思,突出了在大地上,春色无处不在,无处不美丽。这两句诗非常准确地概括地反映了春的特征,成为千古名句,常常被人用来形容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6)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对春、对大自然勃勃生机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四、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1、背诵,互相评价。

  2、和同学们交流在课前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歌或词句,积累语言。

  五、课堂小结

  小结一下本堂课的收获吧!

  六、板书设计

  春日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事件——————寻芳(无边光景,万紫千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0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会认,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能借助词典理解生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相亲相爱,与人相处应规范自己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12个生字。

  难点:理解课文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来学习一个与教育家陶行知爷爷有关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

  1、提示: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看谁能弄清楚下面的问题:

  (1)课文为什么样要以“难忘的小诗”为题目?为了一件什么事?

  (2)朗读小诗以后,“我们”的心里觉得怎么样?

  (3)结果怎样?

  2、学生自读。

  3、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用的办法识记字形。

  三、检查识字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难忘、但是、难免、骂人、注视、不甘示弱,朗读

  四、再读课文

  1、要求巩固生字读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注意故事情节是怎么样发展的?

  五、注意结构、整体把握

  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争吵”?

  六、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要求根据人物的情绪读出相应的语气。

  2、指名读、齐读。

  3、小结:

  这两自然段写了陶校长处理小磨擦自有办法,到两位同学发生争吵,为后面两首小诗的.出现打下埋伏。

  七、巩固生字。

  重点提示字形中容易写错的地方。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2、指导学生尝试自编小诗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相亲相爱,与人相处应规范自己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仿写句子。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读讲课文

  1、学习第3—6自然段课文

  (1)发生争吵以后,陶行知校长是怎样做的?

  (2)下面请你们自己轻声朗读第3—5自然段。思考:

  “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3)再读一坊,看看这三自然段你是不是弄懂了意思。

  (4)指导:这应该怎么读?

  轻声地、充满高兴的情绪。“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要读出“同学们”对那位同学的赞美和会心的笑声。

  (5)陶行知校长这次没有训斥学生,而是用小诗来教育他们,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6)让我们把这两首小诗再读一遍,你觉得陶行知校长做得对吗?你和小伙伴相处时要怎么样做呢?

  2、学习第7自然段

  (1)这一段课文是总结全文。

  (2)指名轻声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读了这一段,说说这两首小诗为什么令孩子们终身难忘?

  3、现在我们来说几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陶行知校长的敬意吧。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3、背诵课文中两首小诗。

  四、课堂练习

  小练笔: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联系学校生活,自编一首小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1

  目标:

  1、知道打电话是日常交际的重要形式,打电话要注意讲文明、有礼貌。

  2、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通话时能做到口齿清楚、内容集中、语言简洁,能使用礼貌用语。

  3、初步学会独立打电话和接电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二、听课文前半部分录音。

  1、思考:录音中是谁给谁打电话?

  2、讨论:王小红给妈妈打电话是为了告诉妈妈一件什么事?你从王小红打的电话中,知道打电话应该注意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讨论:王林有一件什么事要打电话告诉妈妈?根据课文所的'材料,你能帮王林给他妈妈打个电话吗?

  四、帮助王林打电话,练习打电话基本技能。

  1、四人一组,分工表演。

  2、推荐优秀者示范表演,指名表演。

  3、评议表演情况。

  五、自定内容,分配角色打电话。

  六、。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文章通过对“我”观察到的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虾的性格特点。

  2、理解“迅速、舞动、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

  4、学习先总后分的写法,并能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小虾的特点,激发学生细致观察小动物的兴趣,懂得要爱护小动物。

  教学难点:

  学习先总后分的写法,并能围绕一句话把文章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小虾面具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内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小虾的生活环境和外形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来了解小虾的性格特点,感受小虾的可爱。(板书:小虾)

  2.复习重点词语

  (1)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男、女生比赛读。

  二、读书品悟,体会虾趣

  1.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

  (1)自读课文,找一找作者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生答。(板书:有趣)

  (2)你从哪里看出小虾有趣的?生答,师出示课件。

  (3)学习小虾的有趣:吃食时小心。

  第一,学习描写小虾吃东西时小心的'动词。

  ①请你用笔在书上圈出来。

  ②配乐+动作演示,朗读小虾吃食时的片段。

  ③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小虾吃食时怎么样?生答。(板书:吃食小心)

  第二,学习小虾吃食时小心的顺序词。

  ①师:除了动词,文中还用了这些词来描写小虾吃食很小心(师出示课件),生齐读。

  ②师:那能不能将这些词语的顺序打乱呢?为什么?生答。

  ③总结:我们把这些用来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叫做顺序词。

  ④用顺序词说一句话,并且写下来。

  (4)学习小虾的有趣:吃饱后自在。

  师:小虾吃饱后都干什么呢?老师为大家搜集到了齐白石爷爷笔下的小虾,请你根据图画想象并说一说,还有的小虾在干什么?(师出示课件)生答,师点评指导。师:吃饱后的小虾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显得小虾怎么样?生答。(板书:吃饱自在)

  2.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过渡:当你们吃饱后都喜欢干什么呢?那此时当你的惬意被别人打扰时,你会怎样呢?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虾受打扰时会怎么做?(师出示课件)

  (1)学习体现小虾受打扰而生气的词语。

  ①“立即”和“蹦”不仅能体现小虾很生气,还能说明小虾的动作很敏捷。

  ②学习体现小虾生气时的神态词语。“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2)学习小虾打架很猛烈。

  (3)师:从这两部分可以看出小虾受到打扰时会生气(板书:打扰生气),打架时很猛烈(板书:打架猛烈)。这两点都说明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虾?生答。脾气不好是把小虾当作了谁来写的?生答。对,这个句子不但是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也是个拟人句。(板书:脾气不好)

  拓展阅读:

  师过渡:通过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虾虽然有趣,但脾气不好,接下来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老舍先生笔下的猫。

  1.学习之前先看要求,小组之间讨论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出示课件)

  2.展示学习成果。

  课堂总结:

  师:那么学习了虾和猫,作者为什么能把动物的性格写得这么详细、这么生动?生答。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小虾,还是猫,作者都因细致地观察,抓住特点,运用总---分的写法,将小动物描写的栩栩如生。(板书: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作业布置:

  请仿照课文总分结构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性格特点。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3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或翠鸟图片

  3.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一 、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画眉、黄莺等,下面请看看这是什么鸟?

  (出示翠鸟图片 ),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 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衬衫疾飞等待逃脱

  锐利蹬开一眨眼腹部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 : 色彩鲜艳或美丽 、小巧玲珑(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比如头上什么样,背上、腹部什么样,再看看眼睛、嘴巴、爪子什么样。(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翠鸟。

  (自己试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快速浏览课文。

  (1)指名说。

  (2)自学第二自然段,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1)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

  (2)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过渡语:(结合板书、图片)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结合学生想捉一只翠鸟的想法)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

  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进行保护鸟类的教育(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

  看来,和翠鸟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不能实现了,我们只好远远地看着它,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如果这时你也正在河边,远远地看见美丽的翠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后两个自然段。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六、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翠鸟

  动作:迅速 敏捷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翠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翠鸟的`外形特点是(指名回答)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动作上的特点是(指名回答)迅速敏捷,它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很美,很可爱。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把它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二、重点学习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段落

  1.我们先来看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翠鸟外形特点的好词、好句画出来,并想一想你认为好的理由。

  (1)指名谈一谈。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指名练习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配乐朗读这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借助图或者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试着背诵这一段。

  2.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段的?

  师生共同总结学法。(1)先读课文;(2)找出好词好句并画下来;交流认为写得好的理由;(3)有感情地朗读;(4)练习背诵。

  3.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描写翠鸟动作的段落,学生交流体会。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1、抓住事物的特点;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4

  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感受自然的,富有童真,童趣。

  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情感目标:

  理解诗意,想想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想想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真正融入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儿童诗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奇特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和无限热爱。诗中,作者通过儿童的视角感受自然,富有童真,童趣。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自读课文《会说话的草》,你们大家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大家举手提问。

  (把同学们的问题写到黑板上)

  二、初读诗歌。

  自读诗歌,扫清文字障碍。

  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叫学生读课文,评比谁朗读得最有感情。

  三、欣赏学习诗歌。

  采取读,说,画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们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

  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来读一读,说说你喜欢这句诗的理由。

  通过朗读把自己理解出来的感情读出来。

  在朗读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四、指导背诵。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的内容,可选全篇也可以选其中的几个小节,要一边想象美丽景色一边背诵。

  五、拓展练习。

  同学们,我们大家喜不喜欢大自然呢?如果去树荫下,小河边,星夜里,草地旁……静静地坐一坐,感受一下与自然的亲近,捕捉一下自己的感受,那会是一番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吧。

  教学反思

  《会说话的草》是一首抒发对大自然美好向往和无限热爱的小诗,这首诗在理解上并不难。课上我把重点放在体会“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我”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心灵相通上。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会说话的草是谁?再引深:“为什么我想做一棵草?”结合着第一小节中对大自然美的描述,同学们积极的说出自己的理解,最后一起总结:因为我想融入到大自然之中,只有爱到深处才会有这种变成其中一员的渴望。

  课堂中学生的表达是重点,要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即使答的.不对,也要有说的勇气,说的多了,想的就多了,思维就会发散开来,在以后的课堂中才会出现灵光一闪的火花。

  教学反思

  《会说话的草》是一首抒发对大自然美好向往和无限热爱的小诗,在学习第一课《走进大自然》这首小诗的基础上,以及与《我想》这首诗的对比,这首诗在理解上并不难,尤其是体会“我”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心灵相通,学生体会的很深刻。在第二小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也曾坐在树阴下,草坪上,你们会听到什么?孩子们都在沉思,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当我们融入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心灵相通时,我们就能听得懂大自然的语言。孩子们纷纷说:我听到了蟋蟀在弹琴,我听到蜜蜂在唱歌,我听到蚂蚁在开会……在这节课中我为孩子们活跃的思维、灵动的语言而感到惊讶。在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树阴下,草坪上,小河边,星夜里……静静地坐一坐,躺一躺,你一定会有许多自己独特的感受,把你的感受写一些。展开全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5

  原文

  几响清脆的锣声,划破了村庄的宁静,街上立刻飞起忙乱的脚步。乡下的孩子一听到这锣声,就会脚板下生风,不一会儿就把小小的糖摊儿围起来。孩子们睁大双眼,眼珠儿随着糖人师傅灵巧的双手滴溜溜地转,惊奇地看着一个个小玩意儿怎样诞生。

  糖人师傅的手像在变魔术,一会儿变出个孙悟空,一会儿又变出个大公鸡;一会儿是小兔子,一会儿又是老母猪……一小块糖稀他捏几下,用嘴一吹,手上就托起了这些生灵。“糖人师傅的嘴,怎么这么神呢?”孩子们心里非常好奇,都伸长脖子瞪圆双眼,恨不得撬开他的嘴看个明白。一会儿几个孩子换出母亲给的钢儿,买了自己喜欢的一个糖人,高高兴兴地举着跑回家去。没买糖人的孩子,羡慕地跟随在后边,说说笑笑地走出老远、老远。

  一个糖人一个故事。孩子们凭借想象,讲述糖人的故事,这个这么讲,那个那么编,嘻嘻哈哈地说个不停。猛然发现糖人要融化,这才想起应该吃掉。可是谁吃第一口,又成了难题。大家让掏钱的孩子先吃,掏钱的孩子又让别人先吃。推让好久定不下来,只好猜拳。猜胜的孩子拿起糖人,端详一会儿用舌尖舔舔,然后郑重地让给别人,别人依然用舌尖小心地舔舔,谁也不想咬碎这个糖人。糖人就这样渐渐地融化了,消失了。

  我的童年早就过去了,可是这些事情却经常想起。每当想起这些,我就自然想起那些小伙伴。原来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有融化呢。

  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瞪、羡”等8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巧、稀、捏”等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孩子了解乡村童年生活的乐趣,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或实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糖人实物或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吹糖人”,问:吃过糖人吗?什么样?什么味?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吹糖人的了解。

  2、教师出示糖人实物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人图片

  3、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清脆”、“糖稀”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羡慕”、“惊奇”、“宁静”“郑重”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思考、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

  A、汇报交流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B、汇报交流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并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C、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后引导他们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4、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后一段“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作业

  回家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教学反思

  这节课,自己精心的准备,并未取得成功。课堂气氛沉闷,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过半数。

  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痛定思痛。回顾这节课,感觉存在以下原因:

  1、在这节课上,我忽视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如:课文时怎样描写糖人师傅技艺高超的?问题提出后,由于题的问题有些深或不明确,学生没有反应过来。虽然有的问题我发现后及时进行了调整,改为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学生就找到了答案。但类似不明确的问题还有,我没有觉察到。这是这节课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原因。巧妇还难为无米之呢。何况小学生。

  2、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说的少,教师的语言就多。语文教学应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组织者和引导者身份在课堂上。整节课,我都是在牵着学生走。缺少了学生自主的空间。

  3、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心问题的切入选择不妥。其实就以“糖人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乐趣?”中心问题为切入点,学生一样可以将课文理解好,理解透。教师只要跟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就行。

  4、教学思路有些乱。一会儿是第二自然段,一会儿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听着思维跟着较大进行跳跃,学生也会感觉缺少一条顺畅的学习思路。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15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1-02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05-16

小学语文三年级经典教案02-10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教案06-09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语文小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