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2 15:54:3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华】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华】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法的简便算法,以及已经学过的一些简便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

  2.使学会上进一步掌握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连除法的简便算法,以及已经学过的一些简便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二、计算练习

  三、练习应用题

  四、课堂作业

  我们已经学习过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这节课主要练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并且练习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更正确地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1.口算

  出示:

  6×4×25=(200+3)×16=360÷(6×4)=

  420÷15÷4=24×25=203×16=

  360÷24=420÷(4×15)=

  2.练习十九第5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练习十九第6题。

  学生先做,做后进行交流。

  4.练习十九第7题。

  投影出示,明确题意。

  学生试做,做后进行交流。

  1.练习十九第9题。

  指名学生读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集体订正,请板演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2.小结:用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应用题,在设未知数是x以后,要先根据题意想数量关系式,再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练习十九第8、10、11题

  课后感受

  问题还是出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上面,还是有学生把两个运算定律混淆。必须加强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练习。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会看、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学生能感知统计的实际应用极为广泛。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求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形成模块

  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问后请全班同学回答)

  2.审视第75页第1一6题,它们的'共同之处在哪里?

  3.请每位同学把1一3题都列出算式来。

  (二)小结方法,形成能力

  1.竞赛形式练习第4题。

  2.计时计算第5题,并用投影片进行校对,要求正确、迅速。

  3.对第4题和第5题进行比较,说出异同。

  (三)分组活动,画出表格

  1.以每个小组事先预备的图书为数据,按要求画出统计图。

  2.分组抽样校对,作出评价。

  (四)集体讨论,共同提高

  1.出示第7题。(要求独立作业)

  2.巡视课堂中学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讨论,提出解题的最佳方法。

  (五)课堂小结,选做思考题

  (六)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3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唯有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设想: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主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

  教材是从现实问题情境切入的(如下图),但对“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解释,多数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直觉(或者说是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公理的理解),很难与“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建立联系。经过思考,我认为把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更为合适。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但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以这一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显然十分符合前后知识的逻辑联系。

  2.如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教材中安排了如下实验:(1)剪出下面三组纸条(单位:厘米):6、7、8;4、5、9;3、6、10。(2)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3)你发现了什么?分析以上过程,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为什么要剪纸条?为什么要按以上数据剪纸条?教材编写者很清楚,教师也很清楚,可学生不清楚。学生不清楚时还要照着做,这只能说是在教师指令下的一种被动参与。而我是从“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这一问题切入,以“怎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一个三角形”这一富有挑战性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从而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动力十足。

  3.要得出什么结论?

  教材的结论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正因为教材追求结论的严密性,使不少教师在如何突破“任意两边”这一问题上绞尽脑汁。我认为,“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完全可以作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等价结论。因此,引导学生得出这一结论就不需要教师大费周折了。

  通过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三条线段是否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知道当“较短两条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这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并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预设

  藤桥小学徐跃华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复习、回顾三角形的特征。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生3: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

  师:同学们的知识面真广,这么快就说出三角形的特点。

  师: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是不是随便三条线段都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不一定。

  师:“不一定”是什么意思?

  生7:“不一定”的意思就是有的能,有的`不能,有的不能确定。

  教师小结,完成如下板书:

  能

  不一定

  不能

  师:什么时候能?什么时候不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内容。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不能这一块。你们找到过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吗?下面我们就动手找一找。

  二、展开探索,解决问题

  1、明确任务。

  师:这是一根小棒(我们把小棒看作一条线段),现在老师要求你们把这根小棒剪成三段,要使这三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能行吗?

  2、动手操作,寻找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

  师:先不要急于动剪刀,想一想,你觉得怎么剪就一定围不成?

  (学生思考,然后动手把吸管剪成三段,并试着围一围,检验是否真的围不成三角形)

  3、展示。

  (1)展示围不成三角形的线段。

  先请一位学生展示剪下来的三条线段,然后自己围一围,发现围不成;再请一位学生展示,并请另一位学生操作,发现也围不成。

  (2)请学生介绍围不成三角形的经验。

  师:通过刚才的剪和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比较一下,看看是否也符合这样的特点)

  师:你的说法很有概括性,先把你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师:通过你们的摆和比较,我们知道较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

  (3)师:不能的已经解决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第二种能的情况。那你们觉得怎样剪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请大胆猜测一下?

  师:有了猜想以后,就要去动手试试。

  出示合作要求:(从信封中拿出另一根小棒和实验报告单)

  ①可以剪一剪、围一围、量一量

  ②完成实验报告单,并准备汇报

  师:同桌两人合作,确定谁量,谁记,谁发言。

  (1)量出三条边的长度

  第一条边( )

  第二条边( )

  第三条边( )

  (2)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活动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交流:

   请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师:你的发现,用式子可以怎样表示?那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要写三道?(如果学生出现较短两边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结论)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较短两个字,不要行吗?其他的不行吗?

  师: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其他同学是不是有同感?

  师:刚才你们通过摆的方法知道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样的关系?

  生:画一个三角形,量量看。

  师:谁来说说看,你画的三角形三条边有着怎样的关系?还可以怎么说?

  师:你能找到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不大于第三边的吗?

  师:我们已经研究了较短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大于第三边这两种情况,是不是还有第三种情况?

  生: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

  师:那你们觉得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它能围成三角形吗?说说你的理由。

  说能的学生主动要求上来摆。

  师:他为什么还在摆?刚才你们在下面不是摆的很快的吗?

  师:如果这根小棒很细很细的,会怎么样?我们看看电脑演示。

  (电脑演示时,稍作停顿)

  师:这样行不行?再往下的话会怎样?

  (电脑继续演示,教师补充板书)

  4、小结

  师:((利用电脑演示)如果这两条线段都缩短的话,能围成三角形吗

  延长两条线段呢?如果一边不动,另一边继续延长呢?

  5.揭示课题

  师:(指着画好的三角形)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想一想,这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你们能用字母式表示吗?

  生1:a+b>c。

  生2:a+c>b,b+c>a。

  师:我们找到了三组不等的关系,那么,一个三角形中,到底哪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我觉着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任意是什么意思?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不但可以肯定“三角形较短两边的和比第三边长”,还可以说“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三、应用、拓展

  1.判断每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独立完成后集体修正。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2.呈现主题图,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释现实问题。(题目缺标题)

  3.拓展延伸:徐老师要取三根小棒(整厘米数)围成一个三角形。他已经取了两根,第一根长4厘米,第二根长7厘米。第三根取几厘米,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渗透第三根小棒的取值范围大于3小于11)

  四.课堂总结

  师:很高兴跟同学们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并一起研究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更深入地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巩固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重点难点

  巩固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思考题的分析

  主要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

   操作过程

  板书过程:练习四

  7、已知804÷16=50。25,如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列各题商的近似值正确的是第()题。

  (1)8.04÷1.6≈50.3(2)80.4÷16≈5

  (3)0.84÷0.16≈5.0(4)0.84÷16≈0.5

  思考题: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小数?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xx分钟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分钟

  一、出示:练习四

  二、练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

  2.4÷82.4×0.5

  0.45÷33.8÷0.02

  1÷200.15×40

  0.13×85.7÷5.7

  0.63÷0.21

  2)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

  6.14÷3.566÷1114.13÷0.91

  3)计算(除不尽保留一位小数)

  书15面

  2、应用题(15面4、5、6)

  3、书15面第7题

  4、思考题:

  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得到近似商1.4,这个两位小数可能是哪些小数?

  三、总结

  1)、指名口答。

  2)全班齐练,反馈。

  3)全班齐练,反馈。

  2、理解题意,列式计算,并说说根据。

  3、先让学生说说解答方法,然后解答。

  4、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解题思路:

  ①由于1.4是近似商,所以一个两位小数除以0.6的商,应大于或等于1.35,且小于1.45。

  ②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可知:1.35×0.6=0.81,1.45×0.6=0.87,所以这个两位小数应大于或等于0.81,且小于0.87。

  ③在大于或等于0.81,小于0.87的两位小数中,0.84÷0.6=1.4,是准确商,应当排除。所以这个两位小数可以是:0.81、0.82、0.83、0.85、0.86。

  三、总结后做目标检测11

  延伸练习

  作业本11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下)第82~8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体验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建立规则意识;通过游戏是否公平的判断,感受游戏的公平原则。

  2、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体验游戏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经验判断规则是否公平,会调整游戏规则,使游戏公平;能制定规则,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3、能用合适的方法验证可能性对双方是否是等同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分小组准备圆形纸片、扑克、围棋子、硬币、骰子、彩笔。

  2、教师准备:用于学生验证的汇总表格、幻灯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游戏情境,感受规则意识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想玩吗?

  出示转盘:

  师:请2位同学上来,开始!

  学生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开始。

  师:怎么了?

  生:没有游戏规则,不好玩。

  板书:游戏-规则

  师:对了,有游戏规则,才可以玩。真对不起,只顾着急切地和大家玩游戏,忘记游戏规则了。

  出示游戏规则:

  转盘游戏的规则:

  (1)双方先选好各自的颜色;

  (2)每人轮流转一次,须转一圈以上;

  (3)指针指向自己选定的颜色则获胜,否则对方获胜。

  教师边出示规则边安装指针。

  二、感受游戏可能性,体验公平性原则

  1、对规则有意见吗?没有就可以开始了,你想选什么颜色?

  生:这样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1:这个转盘蓝色部分小,白色部分大。

  生2:指针指向蓝色的可能性小,指向白色的可能性大。

  师:我们试一下吧,试4次吧,如果甲选蓝色,乙选白色,据你估计,他们各会获胜

  几次?

  生3:可能甲胜1次,乙胜3次。

  师:为什么?

  生3:因为这个转盘平均分成了4份,蓝色只占一份,而白色占了3份。

  师:会出现其它可能吗?

  生4:也可能4次都是乙获胜。

  生5:还可能甲、乙各获胜2次,或者甲胜3次、乙胜1次。

  生6:也有可能4次都是乙获胜。

  师:大家说,有这种可能吗?

  生7:有这种可能,不过可能性非常小。

  师:那哪种可能比较大些呢?

  生8:乙胜3次,甲胜1次的可能性比较大;4次都是乙获胜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大多数学生都猜“乙胜3次,甲胜1次”。

  (演示,发现恰好乙胜3次,甲胜1次。)

  2、看来这个游戏真的不公平,你们愿意玩这样的游戏吗?

  学生齐声地:不愿意!

  师:看来,游戏有了规则才可以玩,公平才好玩。

  板书:公平。

  师:那现在怎样才能对双方都公平呢?大家拿出自己的圆形纸片,你能设计一个对双

  方都公平的转盘吗?

  学生设计转盘,设计好的在黑板上展示。

  师:看一看,黑板上展示的这些转盘对双方是不是都是公平的?我们就来挑选一个,请两个同学上来,玩一下公平的转盘游戏。

  各自选定颜色。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一次定输赢吧。你们俩谁来转?

  两人都想自己操作。

  师:他们都想自己来操作,这样,我们给他们想个办法吧,公平地选出操作的人。

  生1:我有办法,用抛硬币的办法。猜中的就操作转盘,这个办法比较公平。

  生2:石头、剪刀、布也挺公平的。

  生3:还可以掷骰子,分1、2、3和4、5、6来猜,猜中的操作。

  师:这样公平吗?

  生4:这样公平,因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可能,分1、3、5和2、4、6也可以。

  师:笑笑也想到了这个办法,她分大于3点的和小于3点的,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5:不好,这样不公平,大于3点的有4、5、6三种可能,而小于3点的只有1、2两种可能。

  生6:也可以这样,抓一把围棋子,让他们猜单数还是双数。

  师:也是很好的办法,围棋比赛猜先就是用这样的办法!

  师:大家给你们提供了这么多办法,你们打算选用那种?

  两学生:猜硬币。

  师:嗯,简便易行。

  猜硬币,做转盘游戏。

  三、验证游戏公平性,进行游戏实践

  1、抛瓶盖游戏

  师:看来做游戏,需要有规则,也需要公平。笑笑根据生活常见的瓶盖,设计了一个抛瓶盖的游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游戏规则:

  师:怎么样?感觉她设计的这个游戏对双方公平吗?

  生1:我感觉是公平的,因为一共就两种可能,要么向下,要么向上。

  生2:我觉得不公平,因为瓶盖一边大,一边小,落下来的可能性会不同。

  统计两种观点的支持人数。

  师:这都是我们的分析,究竟是不是公平,我们还是来实验一下吧。大家觉得应该做几次实验?

  生3:我觉得做3次就可以了,就能比较出来哪种可能性大。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4:3次不好,或许某碰巧就都朝上,或者都向下。

  师:是啊,这样的偶然现象也会出现。那实验几次?

  生5:10次,不,20次,这样就能看出哪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偶然性就小了。

  师:也就是说实验的次数越多,受偶然性的影响越小,是吧?

  生齐声地:是,次数再多一些。

  师:我有一个建议,我们每个小组都做10次,然后把全班的情况汇总一下。

  (1)小组实验、填表。

  盖面朝上

  盖面朝下

  次数

  (2)汇总

  盖面朝上

  盖面朝下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第五小组

  第六小组

  合计

  教学反思:

  一、“游戏”公平,需要呈现出游戏的趣味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探求的是游戏中的数学问题--公平性(可能性)问题。游戏的趣味性外套需要精心设置,让孩子在活泼生动的游戏中发现数学的活泼生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没有规则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受游戏规则的必要性;以不公平的游戏无法进行,让学生发现游戏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以一次定输赢,让学生主动寻找选择操作者的公平方法;以难以分析确定的瓶盖游戏,让学生实践验证;以开放性非常强的扑克游戏,让学生确定比较公平的游戏规则。整个过程以游戏为主线,让他们真实地玩游戏,切实地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感受游戏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游戏“公平”,需要突出游戏中的可能性

  感受可能性的大小(公平性),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对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因此,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在游戏中用已有的.可能性知识,解决游戏中的不公平问题,验证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利用对于可能性大小的分析设计公平的游戏,把游戏中的可能性这一数学问题突显出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游戏公平”,需要展现数学活动的全面性

  “游戏公平”,是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其数学精髓不是直接呈现的,其对于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是那么单一,因此,把课堂教学目标的外延扩大--全面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非常必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拘泥于教学重点,特别重视解决问题的细节,展示问题解决的全貌。比如,在怎样公平地选择操作者中,注意对提供方法的选择--选择节约时间、简便易行的方法;在验证瓶盖游戏的公平性中,注意对于实验次数选择的分析(实践证明,这也是必要的),注重偶然性对于验证工作影响的分析,融合统计的知识,确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6

  复习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第110页复习和练习本单元的综合内容,练习二十五7-9题。

  复习要求:通过复习和练习,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重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0.9×100=4.8÷100=3.15×1000=

  0.7÷100=2.63×10=234÷10000=

  2.填空。

  (1)0.37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370的计数单位是(),它含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一个数的百位是8,千分位是9,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是(),读作()。

  (3)去掉0.503的小数点,它的值扩大了()倍;把9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它的值缩小了()倍。

  (4)408厘米=()米;18.06吨=()吨()千克;

  3公顷80平方米=()公顷=()平方米;

  204000000米=()万米=()亿米。

  二、综合训练

  1.直接写出得数。

  6.5×100÷1000=40.3÷10×100=

  30.6÷100÷10=21.9×100×1000=

  2.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ד)

  (2)2.9504保留一位小数是3。()

  (3)0.1>0.099。()

  (4)0.5和0.50相等,它们的计数单位也相同。()

  3.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93045.万=()亿。

  ①93.0456②9.30456③0.930456

  (2)6吨80千克=()吨。

  ①6.8②680③6.08④6080

  (3)在2.3,2.303,2.033,2.03中,最大的数是()。

  ①2.03②2.303③2.033④2.3

  (4)大于0.6小于0.7的所有两位小数有()个。

  ①1②10③9④无数

  (5)100千克小数可磨出面粉80千克,10千克小麦可磨出面粉()千克。

  ①0.8②8③800

  (6)把5044900万保一位小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亿。

  ①5044.9②504.4③504.5④50.4

  三、复习指导

  教材第110页的第7题。

  (1)5800万千米=()亿千米。

  ①相当于把5800万改写成()亿;

  ②方法1是”5800“的末位是万位,向左数依次是”万“、”十万“、”百万“、”千万“,所以5800万千米=0.58亿千米;方法2是先进行数位分级,”5800“是万级上的数,最高位是千万位,所以5800万千米=0.58亿千米;方法3是先把”5800万“改写成”58000000“再改写成”0.58亿“,所以5800万千米=0.58亿千米。

  ③其它三个小题依此类推。

  (2)384400千米≈()万千米(保留一位小数)。

  先把”384400千米“改写成”38.44万千米“,再”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进行改写。即:

  384400千米≈38.4万千米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10页的第7-9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

  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一、复习:

  1、口算:60÷2012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0)92

  90

  练一练

  20)8030)6440)85

  (2)出示:

  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口答结果

  学生汇报计算的方法

  92÷30≈3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的过程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说计算的方法

  30×4=120〈140

  30×5=150〉140

  所以应商4。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借助小棒和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140÷30=4......20

  4

  30)140

  120

  20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20)14050)28080)565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30)16090)82090)480

  2、P821、2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书后:第82页2

  第83页1、2

  学生尝试计算,借助小棒算一算

  全班展示分小棒的过程,讲解计算的方法。

  商写在个位上。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计算方法。

  总结计算方法

  学生独立计算后,自我检查相互检查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法,掌握笔算的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计算方法,使学生能正确计算。

  15

  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

  3140÷30=4......20

  30)92

  90

  2

  课后小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加上或者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一个数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的算理.(多加几要减去几,多减几要加上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89=90-()

  198=200-()

  99=()-()

  397=()-()

  2.口算

  532-200

  274+90

  129-80

  578+100

  234-150

  113+60

  二、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可以很快的计算出113+60,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计算

  113+59的得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一)教学例1113+59

  1.学生讨论:有什么简便方法可以很快的口算出这道题吗?

  板书:113+59=113+60-1=172

  2.提问:为什么加60?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减去1?

  3.小结:加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先按整十算,多加了几就减去几.这样可以直接用口算,而且又对又快.

  (二)教学例2276+98

  1.模拟游戏“找钱”(详见探究活动)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76+98=276+100-2=374

  3.提问:把98看作多少?(100)

  加100多加了多少?怎么办?

  把276看作300计算可以吗?好不好?为什么?

  4.练习

  (1)76+97=76+100○□=□

  (2)387+296=387+300○□=□

  (3)499+379=500+379○□=□

  (4)183+99=183+□○□=□

  (5)49+425=□+425○□=□

  (三)教学例3165-97

  1.讨论:这道题你打算怎么做?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65-97=165-100+3=68

  3.提问:为什么要加上3而不是减去3?

  4.教师小结

  减一个接近整十的数,先按整十算,多减了几,就减去几.

  5.练习

  (1)152-99=152-100○□=□

  (2)321-88=321-100○□=□

  (3)536-298=536-□○□=□

  (4)247-199=□-□○□=□

  (5)571-289=□-□○□=□

  (四)小结

  提问:

  1.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2.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加法和减法的简便算法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者减数看作整十整百的数计算

  不同点:加法是多加了几要减去几;减法是多减了几要加上几.

  三、巩固练习

  1.看卡片填空.

  例:+1968看作(+200-2)

  +297看作(

  )

  +88看作(

  )

  -297看作(

  )

  -99看作(

  )

  +999看作(

  )

  2.判断下列简算是否正确.

  A.127+59=127+60-1()

  B.99+45=45+100-1()

  C.243-99=243-100-1()

  D.86+97=86+100+3()

  E.121-89=121-100+1()

  3.选择最简便算法.

  (1)86+89

  A.86+80+9B.89+90-4C.86+90-1

  (2)198+84

  A.198+80+4B.84+200-2C.198+90-6

  (3)115-99

  A.115-90+9B.115-100-1C.115-100+1

  4.比一比,谁的简便算法多.

  197+9898+299398+20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算下面各题.

  115-99176-98439-197

  148-79250-199526-298

  2.王老师给学校买图书用了139元,买体育器材用了97元.他带了300元,还剩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算法。一个数加、减整百、整十数可以口算,因此,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十的数看作整百、整十数,然后多加了几再减去几,多减了几再加上几。

  要想正确掌握这一简便算法,首先必须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还要有口算的基础,因此,新课之前复习了以上有关内容。

  新课的引入是通过一个数加上整十数113+60引出一个数加上接近整十数113+59,这样安排,便于启发学生自己想出简便算法。

  新课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得出加上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第二层次为了避免与加法简便算法混淆,先通过做买卖游戏付整找零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出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第三层次加法和减法进行对比。

  在组织练习时,配合新课各阶段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进行练习,然后组织对比性的综合练习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灵活练习。这样由浅入深地组织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探究活动

  找钱

  游戏目的

  让学生自己探究减去一个接近整十的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游戏过程

  1.表演如下情景: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了97元的商品,妈妈怎样付钱?售货员怎样找钱?

  2.由一个学生扮妈妈,另一个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妈妈把3元和65元合在一起.

  3.教师提问:

  (1)买97元的商品,为什么妈妈拿出100元给售货员?(因为零钱65元不够,97元接近100元.)

  (2)为什么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100元比97元多3元,多减了3就要再加上3.)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乘、除法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则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提问:

  “我们学习了十进制计数法的有关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

  “个、十、百、干是什么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什么级?”

  “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什么级?”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再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亿位在右起第几位?”“一个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一个九位数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2.复习多位数的读、写法。

  (1)复习多位数的读法。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读一个多位数。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读数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都只读一个“零”。

  再让学生读下面各数:

  603087000003009500000

  (2)复习多位数的写法。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写一个多位数。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写数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位上写0。

  再让学生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三千零九万五百一十亿零二百零五万

  3.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让学生判断各题的正误,并说一说理由。如最小的自然数是0,要让学生说出因为。不是自然数,所以这道题不对。正确的应该是:最小的自然数是1。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复习加、减法的运算意义。

  教师出示一道加法题;

  “小军有21本连环画,小明有30本连环画,他们一共有多少本连环画?”

  让学生自己解答,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板书出加法算式并标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然后,教师将上面的加法题改编成减法题:

  “小明有30本连环画,比小军多9本,小明有多少本?”

  让学生自己解答,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减法算式中的被减数、减数和差分别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从而使学生明确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复习乘、除法的运算意义。

  教师出示--道乘法题:

  “四年级-班有4个小组,每个小组12人,四年级一班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先用加法计算,再用乘法计算,然后说一说哪种计算简便,使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教师板书出乘法算式并标明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然后,教师将上面的乘法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

  “四年级一班有48人,分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多少人?”

  学生自己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计算,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上面乘法算式中的`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确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做练习九的第2、3题。

  三、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下面来复习一下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1.复习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指着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分别说出加、减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2.复习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师指着除法关系式,提问:

  “刚才我们说的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整除的情况下的关系,如果是有余数的除法,除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3.复习四则运算中各部分关系的应用。

  教师:上面这些关系有哪些应用?(可以用来验算四则运算。)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做练习九的第4题。订正时,结合题目分别说一说验算加、减、乘、除法,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进行验算的。

  四、练习

  做练习九的第5、6题。

  做完第5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下根据。

  第6题,是用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还是直接列算式解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哪种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6页的例11、例12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二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计算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和小数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和小数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4.8÷0.0672÷0.86.3÷0.0954÷0.6

  1.3+2.83.2-1.90.8×0.063.9+0.7

  0.04×1.20.056÷0.72.1-1.80.49÷0.7

  2.做教科书第116页上的`复习题。

  第1题,指名学生回答。

  第2题,先让学生看一看题目,想一想每道题都含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哪一步,然后再计算出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知

  教师:刚才我们做了整数的连除、除加和除减的题目,小数的连除、除加和除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

  1.自学例11。

  提问:算式中有几步什么运算?先算什么?指名回答后,让学生把题目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2.做第116页中间的“做一做”中的题目。

  审题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做题,集体订正。

  3.自学例12。

  教师出示例12。

  提问:这道题跟刚才的复习题有没有相似之处?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计算?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4.做第116页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先让学生审题,并提示:思考时要联系前面的复习题和例10的计算方法。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七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七的第2题。

  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3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数。订正时,问一问“为什么在第1小题中第1个小方框里要填7?”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七第1题中第二行的2道小题和第4题。

  板书设计:连除除加除减

  例11:一只蜜蜂0.5小时飞行9.3千米,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9.3÷0.5÷2.4

  =18.6÷2.4

  =7.75(千米)

  答: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7.75千米。

  例12:

  计算5.6÷35

  5.6÷35

  =5.6÷7÷5

  =0.8÷5

  =0.16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9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八的第5-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5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记时,限时4分。集体订正时。

  2.复习运算定律。

  教师:“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这些运算定律的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可以让一些中、差生回答,说得不完全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复习运算顺序。

  教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相同。)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对于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可以有意识地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一方面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学生说的时候,除了说计算的`过程外,还要求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审题、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可让中等学生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还可以再复习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

  教师先指名学生看发票中有几项还没有填写,让学生讨论每个没有填写的项应该怎样填写。然后,再让学生计算和填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针对学生中计算的错误,还可以再复习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

  三、小结(略)

  四、作业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回家思考练习二十八后面的思考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6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故事《小数点的悲剧》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电脑播放动画,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有什么关系?

  2、四人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0.009=9毫米

  0.09=90毫米

  0.9=900毫米

  9=9000毫米

  分层教学:从上到下观察上组式子,完成p61左边填空

  从下到上观察上组式子,完成p61右边填空

  3、熟读规律

  (三)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四)全课小结,归纳知识。

  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详案)

  城区实验小学:朱锦英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6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概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难点: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小数点的故事。

  播放故事《小数点的悲剧》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请同学们牢记这位宇航员的话吧!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师: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武器,叫什么?下面请同学们一边看屏幕,一边听故事《西游记》,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思考:小数点移动与∕有什么关系?(板书:小数点移动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感受这四个小数的长短,我们先把这四个小数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的数,谁来说说

  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师: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一组式子,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完成p61左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小数点向右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组的结果?

  生1:因为0.009米=9毫米,0.09米=90毫米,90毫米是9毫米的10倍,所以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提问多个学生)

  请同学们把这个规律读一次。

  师:孙悟空把妖怪打死后,金箍棒要放回耳朵里,但是金箍棒有9米这么长,怎么办呢?

  师:小数点向右移,金箍棒变长,现在,金箍棒要变短,同学们猜猜,小数点要向哪个方向移?

  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完成p61右边的填空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组的结果?

  生1:因为9米=9000毫米,0.9米=900毫米,900毫米是9000毫米的'十分之一,所以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提问多个学生)

  请同学们把这个规律读一次。

  P63做一做

  (1)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37.2与0.372比较,37.2就是把0.372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扩大到原数的()倍。

  (2)0.506与506比较,0.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50.6与506比较,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5.06与506比较,5.06就是把506的小数点向()移动()位,缩小到原数的()。

  1、填空

  (1)把3.6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2)把568.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是()。

  (3)把0.112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要向()移动()位.

  (4)把530缩小到原数的,小数点要向()移动()位.

  2、判断题

  (1)把0.008的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2)把5.35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小数点要向左移动两位。()

  3、选择题

  (1)把7.1的小数点向()移动()位是0.071。

  A左B右C两D三

  (2)把0.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

  A0.0006B0.6C6

  (3)3.28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结果是()。

  A32.8B328C0.328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2、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除法运算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师:在什么情况下除法中的商不变?

  二、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并与同伴交流。

  240÷30=440÷20=80÷20=360÷90=

  120÷40=4800÷400=2400÷60=9600÷800=

  三、实践应用

  出示73页第3题。

  思考:一捆铁丝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观察与思考

  出示73页“观察与思考”:仔细观察淘气的计算过程,你受到什么启发?

  你能用这个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150÷25800÷252000÷1259000÷125

  五、布置作业

  回家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数学教案【荐】11-30

【精】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热门】四年级数学教案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