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集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64页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的方法,能合理灵活的进行计算。
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补充:
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想一想,会不会有减法和除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呢?为什么?(估计学生会举例说明)
那减法中会有哪些运算规律呢?
比如说:a-b-c,它可以等于什么呢?
a-(b+c)或a-c-b
举例说说我们情况下可以分别用这两种方法:
348-57-43、348-48-57
A-b+c可以等于什么呢?也请举例说明。
A÷b÷c、a×b÷c、a÷b×c呢?
指出:这些变化,都可以使计算简便,要灵活加以应用
继续补充:32×25
这题只有2个乘数,那它又可以怎么简便计算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强调:在乘法中,25最喜欢4,所以可以把32分成4×8,写成:8×(4×25)=8×100=800
二、完成p.63的练习
1、第5题,要求学生读题后列式,分别算出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在解答这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列式的时候还是要注意算式每一步的解答是否有意义?正确列完算式后再考虑能否简便计算
2、第7题,填写表格,然后再说说表中的哪个乘数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达
3、第8题,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估计学生都会直接选择下面的题进行计算。
算完后追问:45×12和36×15,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540,但如果只看算式你能知道它们的结果是一样的吗?想一想,能不能把算式拆开后再比较呢?
(比如:3×15×12=3×12×15)指出:这里其实也应用了乘法的运算规律
4、第9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要求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
三、完成p.64
1、口算
学生做完后校对得数
2、第5题,算出表中每个月几种费用的合计数。要求学生算之前都要先观察,看一下能否简便计算。算完后再交流方法及结果
四、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除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从具体情境出发,感知乘法分配律,体验它的合理性;逐步抽象,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验证其适用的普遍性,进而抽象成字母表达式。在这些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快到“六一”儿童节了,老师准备买一些衣服作为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老师计算一算吗?
出示挂图:
短袖衫32元/件裤子45元/条
夹克衫65元/件
提问:老师要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
学生看图,独立思考。
动手算出要付的钱数。
二、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全班交流
2.有没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65×5+45×5
=325+225
=550(元)
(2)(65+45)×5
=110×5
=550(元)
3.谈话:虽然这两个算式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4.如果老师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8件......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求吗?
5.谈话:这样的情况是巧合还是有规律呢?大家再举几个例子来算一算。找一找规律。
6.揭示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你们发现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这个规律怎样写?
板书:(a+b)×c=a×c+b×c
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指名说出算式,再说说你先算的什么?
先算买夹克衫和裤子各用多少元。
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钱。
学生动手写。
65×5+45×5=(65+45)×5
每组选择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并列成等式。
学生动手举例,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
学生口答。
三、组织练习应用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口答结果,全班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集体评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出题意。
个别板演。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每小题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计算比较简便?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全班共同评议。
学生自主思考、填写。
独立判断。小组交流。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并说说用这两种方法列式的原因。
学生自主计算。
学生口答。
学生阅读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提问:
谁来说说这堂课的收获?你对自己这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指名回答,自我评价。
作业设计:(补充)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能根据线段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体会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价值。
2.学生能够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体会检验的价值,培养检验的习惯。
3.学生在经历借助线段图描述问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到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主动运用这样的策略分析、思考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线段图描述、分析问题。
2.教学难点: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正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
师:老师这儿有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学新知
㈠理解题意
1.(出示例1)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1生)
2.师:要求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该怎样解决?
3.生口答,师板书算式(可能出现两种方法)。师问没有举手的人:他们的方法你能听懂吗?
4.师对口答生:有同学听不懂你们的方法,该怎样办?(画线段图)
(若有个别生懂,还有人不懂。怎样让大家都都听得明明白白?)
㈡自主尝试画线段图,进而自主建构正确规范的画法
师:好巧,老师和你们想到一块了,我根据题意也画了一幅线段图,能看懂吗?(停顿)先填一填,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指一指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上面的线段表示小宁的邮票,下面的线段表示小春的邮票,小春的邮票比小宁多12枚,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
师:这儿为什么填12,而这儿为什么是72?
㈢理解线段图的意思
1.师:我把文字去掉了,还能看懂吗,谁来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1生说)
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思路
1.看图理解生所说的思路
(1)师:我们来看图想一想,××是用怎样的思路来解答的?
(2)师:想明白了吗?来!在图中指一指、说一说。(生具体解释每一步的思路)
(3)师:这里的72-12表示什么意思?得到的60能在图中指出来吗?这个60可以看作什么?(2个小宁的邮票数量)
2.看图想不同的思路
(1)师:还有不同的.思路吗?看图想一想。(停顿)看图能想明白××的思路吗?
(2)师:有想法的和同桌说一说。 想明白的和同桌说一说。
(3)师:谁来说说(师板书)
㈤体会画线段图的价值
师: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现在不仅能看懂他们的解题方法,还能说清楚解题思路?
(画了线段图,小宁和小春之间的邮票关系就更清楚了,也明白了解决的思路。)
2.师:看来当我们无法说清楚听明白时,借线段图就能理解清楚了。
㈥对比两种解决思路
1.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种解决思路,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先把小宁和小春的邮票变得同样多。)
㈦学会检验的方法,培养自主检验的习惯
1.师:要想知道算出的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
2.告知:我们可以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试着写一写。
3.展示学生的检验方法。(检验一个条件够不够?)
4.师:看来需要检验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这样检验有什么好处?
㈧回顾过程,说体会
师:回顾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汇报)
回顾在解决哪些问题时用过画图的策略
1.师:其实画线段图也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课件出示)
三、变式练习
1.(出示线段图)师:如果把小春比小宁多12枚变成小春比小宁少12枚,你还能看懂吗?(停顿)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3.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幅线段图,多12枚和少12枚在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师:看来多出的数量一般画成实线,少的数量一般画成虚线。
5.(出示:小宁和小春各有邮票多少枚?)师:要求现在小宁和小春各有多少枚,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
6.学生独立完成。写好后把你的思路说给同桌听一听。
7.(选择两种思路)学生展示并说具体的思路。
8.师:结果对不对该怎样办?会检验吗?
9.师:谁来说一说。(学生口述检验方法。)
四、比对例题与变式练习
1.师:比一比刚刚所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明确:都知道两个数量的和与差,都是求这两个数量分别是多少。
3.师:它们的分析思考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4.明确:都是花线段图来分析思考,都想办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1)师: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和与差的问题,如果数量变多了,你还敢尝试吗?
(2)(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师:静静地看一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指名两生说)
(3)师: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试着写一写。
(4)学生展示汇报,并说出思路。
(5)师:谁来口述检验过程?
(6)(如果出现加法)师:这里为什么加30?比一比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简便?
六、全课小结
1.师:现在再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吗?
2.师: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好吗?好在哪里?是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能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看来画图只能解决一类问题,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策略。
七、板书设计:
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72-12=60(枚) 72+12=84(枚)
60÷2=30(枚) …小宁 84÷2=42(枚) …小春
30+12=42(枚)…小春 42-12=30(枚)…小宁
检验:30+42=72(枚)
42-30=12(枚)
答:小宁有邮票30枚,小春有邮票42枚。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了解假分数的分类,理解和掌握假分数与整数互化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引入:
(1)学生任意出几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学生练习完成(要求:结果是假分数)。
(2)评议学生的练习。
2、假分数的分类。
(1)得到的`答案由学生观察分类。
(2)学生汇报,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一类:分子是分母的倍数
二类:分子非分母的倍数
3、假分数化整数
A:活动1
1)将分子是分母的倍数一类,用图表示出来;
8/4--
3/3--
21/7--
2)展示自己的图示;
3)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4)写出这些假分数对应的整数;
B:活动2
1)填空:课本P27-2
2)反馈;
C:请你总结一下假分数化整的方法;
4、画出不同的图示方法表示整数“1”的分数,写出分数。
1)画图;
2)写分数;
3)交流;
4)怎样将“1”转化成假分数,方法是什么?
5)“2”怎么化成假分数呢?你有什么办法?
6)交流;
7)验证;
5、问:怎么把整数化成假分数?
6、学生练习;
1)课本:P28-5;
2)交流;
7、总结:这节学了什么?
7、作业:课本P28-练习与应用;交流。
8、课结束。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2、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转盘、
教学过程:
活动一:摸球游戏
活动目标:通过摸球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游戏的公平性。
活动过程:
师:老师盒子里装有一些球,想不想进行一次摸球比赛?比赛规则:
1、全班分为两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男、女生各派10个代表摸球,每人各摸1次,摸到红球多算女生赢,摸到白球多算男生赢,其余学生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出现?
2、记录时可要有方法,你想用什么方法进行记录呢?(生介绍)
3、同桌合作记录:一个记录,一人监督他记录是否正确。开始游戏
师:(指名一组反馈)
师:谁赢了呀?女生真不简单,祝贺你们取得了胜利。男生有话要说吗?
男生:游戏不公平!
师:你怎样觉得不公平了?
师: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情况?(把袋中球倒出来给学生看:红球多、白球少)如果再摸下去,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
★(学生体会:红球个数比白球多,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就是说女生赢的可能性比男生大。)
问:男生想说些什么吗?
师:回答的很好!怎样的游戏是公平的、合理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板书)
活动二:掷骰子游戏
活动目标:进一步理解游戏的公平性。
活动过程:
师:课间休息时,甲和乙准备下棋,在决定谁先走棋时,他们都很谦让:你先来,你先来。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棋吗?(猜拳、掷硬币、抽签、抓阄......)
师:(当学生说出其中的方法时)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办法好?
师:笑笑建议用“掷骰子”的办法来决定:任意掷出骰子后,若大于3点,则甲先走;若小于3点,则乙先走,这个游戏是否公平?(板书:若大于3点,则甲先走;若小于3点,则乙先走)
生:“大于3点”比“小于3点”的情况多,所以游戏不公平。
师:这样的推理的确有道理,但真知来源于实践:每组4人,一人当甲同学,一人当乙,一人记录,另一个监督。
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写在黑板上。
大于3点的次数小于3点的次数
师:观察各小组的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甲先走,于是进一步验证了游戏是“不公平”的。)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怎样改变才公平呢?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改变后,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板书:相等)(都有3种可能性)为什么次数相同了游戏才公平呢?
师:好,到底是不是,请同学们按照这种规则每组再来掷10次,结果会是怎样的?(比一比哪组既遵守规则又抓紧时间)
师: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写在黑板上。
大于3点的次数小于3点的次数
师:观察数据:你又发现了什么?想象一下:如果继续掷下去,它们的结果又会是怎样的?(趋向相等,游戏公平)
★公平的游戏规则,让游戏的双方都能获得相等的输赢机会,但在实际中结果可能仍会有输有赢。
师:前面有同学提出抛硬币的'方法,人们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硬币抛无数次后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随着实验次数的不断增多,结果会趋向相等。
活动三:实践应用
活动过程:
师:在摸球中,在下棋中要讲究公平,那在生活中要不要讲究公平呢?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公平处理的?
师:我想邀请XXX同学和老师玩转盘。玩可要有规则,我来定:转到绿色部分算老师赢,黄色部分算你赢,怎样?听了规则后你有什么想法?
问:如果让你来设计一个公平的转盘,你想怎样画呢?小组合作:拿出转盘纸,请你们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转盘。
师:(展示学生作品)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设计?
说明:刚才的游戏,老师很对不起大家,我做了一次不公平的事,看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公平竞争,可不能投机取巧。
活动四:感受与反思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初步学会估算,并能应用估算判断积是否错误。
2、培养学生应用估算等手段进行计算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下面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值。
21448795495
由学生逐题口答结果与思路:如214≈200。看省略部分的`最高位是1,由四舍五入法舍去,不向前进“1”。这里重点讨论95与495两题取的近似数。
2、估算:196×31的积大约是多少?并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口答板书:196×31≈200×30=600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7:
出示421×298=95458。问:如果不计算,你能说明这个积一定错了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指名说明判断方法:方法1:摆竖式计算。方法2:估算。
讨论哪些能用估算发现错误,哪些不能?
2、估算练习
课本“试一试”请学生按要求写出中间过程并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校对。
(三)巩固与应用
1、巩固估算
“练一练”第1题。
独立完成,要求写出中间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后校对。快的同学思考估算的结果与精确结果比,是偏大还是偏小?
2、应用估算改错。
“练一练”第2题。估算各题,看积的最高位是否有错,并指出错误原因。
由学生独立思考,指出错误,大部分学生指出后,四人小组相互说一说,接着同桌互说,最后订正题目。
3、发展练习
估算:152×294大约是多少?要求学生估算出结果,然后比
较出大小,发现学生误差很大后,请学生找原因,修正估算方法。
4、应用题练习
“练一练”第3题,请学生当堂完成,并校对。
(四)总结
学了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
(五)作业
《作业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13页例5、例6、第12页“做一做”,练习二第4、5、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关于0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观察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总结,培养细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例题
教学设计:
一、新课
1、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出示例5(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问:两题的结果一样么?为什么?
第一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先算减法?
第二小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这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运算顺序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是从左到右计算,有括号的最先算。
2、完成“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用术语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第二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3、总结有关0的运算
问: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关于0的运算。
重点讲解0不能作除数
出示5÷0和0÷0
问:能不能找到商?有没有含义?
说明:0作为除数不能找到确定的商,也没有含义,所以0不能作为除数。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学生做完后,引导学生竖着比较上下三个小体的异同点。
2、练习二第5题:先让学生估计平均每组做的个数,再计算精确数,通过估算和笔算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练习二第6题: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后,要引导学生将具体情况与除法意义联系起来,说说为什么两步都用除法解答,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二7-17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出示四道混合运算,学生说明运算顺序(题目自拟)
二、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可以用三步计算也可以用两步解决,审题后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题思路。
2、练习二第8题
学生经历填表--说思路--观察比较表中数据变化这一过程,加深对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的理解。
3、练习二第9题
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
4、练习二第10题
启发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题意,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想法。
5、练习二第11题
先让学生明白图形表示的是什么数,再独立思考,作出正误判断,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思考过程及依据。
6、练习二12、13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7、练习二第14题
引导学生明白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弄清图形之间的数量关系,再启发学生用代换方法进行思考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8
单元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单元学习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的负数主要是学生生活中一些觉的负数,并且只要求学生会运用负数进行简单的表示。
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觉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要大一些。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数据的`收集过程,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每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电视、广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在“温度”这节中,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这样的编写方式符合学生理解数学新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以后掌握和运用正负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温度
3
正负数
整理与复习
1
评价建议:
本单元在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要把握好难度,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的内容,教材中是结合具体量如温度的比较进行的,没有出现抽象数之间的比较,所以在本学段不作要求。二是增加一些学生活动性评价的内容。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数据,在评价时请学生写几个自己收集的数据,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它对学生理解正负数是委有意义的。对活动性的评价着重有两点:一是准确性,是否正确地说明了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二是多样性,即数据中的量是否多种多样,反映了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如-15元(表示支出15元)、(2±0.5)㎝(表示测量误差范围是上、下0.5㎝)、-1层(表示电梯到达楼层为地下一层)等。
第一课时温度
(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课件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三、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和5℃的比较,1℃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
五、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1℃○0℃0℃〇─2℃―2℃〇―5℃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生活中每一天我们都离不开数,那数是怎样产生的,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把书打开,自己先来学习一下。(学生自学书16-17页)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不知道他要买多少斤茶叶对吧?因为在罗马数字当中这个数字表示的是306,而在我们中国不是这样表示的(出示算筹表示形式)这样交流起来不方便,这单生意能做成吗?这些商人最渴望什么呢?(生:发明一种在世界各地都能用的数字)你太了解他们的心声了,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什么?(阿拉伯数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阿拉伯数字的来源吗?
师:每天和我们打交道的这些数字就是阿拉伯数字,带着这些阿拉伯数字我们再回到古代,他们分别可以用哪些数字来表示呢?(分别表示4、5、7)是不是非常方便?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为什么没有0呢?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以中国数为例,看不见的'物体人们是不数的,就用空位表示,后来用方框来表示,大约在700年以前就用圆圈来表示,慢慢的才演变到现在的数字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所有的自然数都称为整数。这些自然数有哪些性质和特点呢?出示几个问题PPT,以同桌为单位讨论一下(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几举例说明)太棒了!你真会学习!有最大的自然数吗?无论我们说出哪个自然数我们都能找到比他大一的自然数对吧?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 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师:我听这位同学说到十亿,我们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计数单位对吧?那么十亿和一亿有者怎样的关系呢?(生:十个一亿是十亿)是这样的吗?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板书 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那十亿和百亿,百亿和千亿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请仿照刚才的方法来说一说,补充板书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今天我们又学习到了几个新的计数单位,现在请同学们把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写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数单位有,他们对应的数位是什么呢?我们把这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数级叫做什么呢?亿级包括哪几个计数单位?还有没有比亿级更大的数位吗?我们用……表示
师: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把这个数位顺序表补充的更完整了,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我们到目前为止都学过哪些计数单位?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像这样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2、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1、“你学到了什么?”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
2、小组讨论与交流,以表格、网络图或者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展示小组的作品,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进行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二、想一想: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较难的`或自己还不会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与交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交流学习。展示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介绍解题方法,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三、练一练:
1、第一单元练习: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单元练习:
第3题,学生画出每个图形的高。
3、第三单元练习:
第4--10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数学探索
第1题: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无论是什么四边形最后都是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研究图形的兴趣。
第2题:从A到B有很多路可以走,有的是两个数相乘,有的是几个数相乘。主要练习用计算器做小数乘法,同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数学游戏
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所学图形的特征,学习逐步缩小范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4。
教学目标:
1、学习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
2、巩固除法的估算及验算方法。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媒体: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商是几位数?为什么?
4)9484)348
二、新授:
1、出示例4:
(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问:怎样列式?
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试商?
57比18大,18除57个十,商几个十?“3”应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第一次商后余3比18小,说明商3合适。余3是3个十,下步该怎么办?
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多少?观察每次商后的余数,你发现了什么?(竖式略)
练一练:805÷23826÷591487÷47
总结: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问:怎样列式?如何验算?
2、比较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练习,先估算商大约是多少,再计算。2293÷349588÷28独立完成订正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十九1根据试商的情况,很快找出准确的商
2、直接说出下面各题该商几?60÷15175÷25288÷24234÷26384÷16775÷25
3、笔算第91页6。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929、10。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 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
240÷60==800÷40=420÷60
54÷3=60÷30=250÷50=
130×5=2×380=150×6=18×3=
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59×103≈720×12≈315×72≈
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792÷24=33
150×39=396÷12=
15×390=1584÷48=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交流汇报补充
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1)948÷38=2496÷47=
4325÷48=3276÷84=
2)245×27=530×48=
509×50=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路程÷时间=速度
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3)总复习9、10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一、设计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以往的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这部分内容也是新增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与策略选择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策略选择]
根据确立的活动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学注重以生为本,教师注重角色的转变,更好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开展探究学习、开放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导入,适时引导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师通过“家中来客人”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出教学问题,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多种感官被调动起来,主动参加学习过程。
2、设置认知冲突,探究最优方案
以“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和“怎样才能让大家最快的吃上烙饼?”这两个问题冲突为线索,引起学生思维碰撞,真正的做到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这“泥”恰恰是本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探究最优方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硬币、纸片。
五、活动流程设计及意图
1、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李阿姨来到小明家做客。(多媒体出示)
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2图是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
(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
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丽的复杂图案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强化感知: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
(1)画出下面图形(第63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将感知转化为设计理念,亲身体验应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进行图案设计,并掌握必要的绘图策略和技能。)
(2)继续画下去(第62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平移、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图案和进行图案设计,理解并掌握复杂图案是由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图形的美,感受了美,并用双手创造了美。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仅能画出美丽的图案,还能够用美的语言、美的行为和美的心灵去装点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1.学生收集到的图案大多是平面图形,联系生活较少,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复杂图案可以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
2.部分学生对于根据较复杂的图案找出一个简单图形,运用平移、对称现象画出对称图形有一定的困难。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回答“归一”和“归总”的发展应用题。
2.通过对应用题的分析、比较,搞清两步计算应用题和三步计算应用题,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例题教学
1.准备题①:(投影)
(1)学生练习,指名回答,间:你是怎样思考的?
(2)小结,这是一题简单的归一应用题,要求7次搬砖多少块,必须先求一次搬砖多少块。
2.出示例2:
(1)与准备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2)数量关系式可怎样列?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每次搬的块数×一共搬的次数=一共搬砖的块数
(3)综合式又应怎样列?板书:20告4x(4+3)
(4)还有其他方法吗?板书:20+20今4x3
(5)学生练习计算,教师巡视,校对答案。
(6)如果把例2的'问题改成“搬7次可以比原来多搬多少块”应怎样解答?
①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②校对答案,指出注意点。
3.出示准备题②。(投影)
学生解答后教师小结,这是一道归总应用题,它的特征是总量不变。
4.出示例3:
(1)讨论:与准备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2)借助投影(抽拉投影片),请学生说说基本关系式。
(3)学生完成书本例3。
(4)问:还有其他解法吗?板书:4×4÷(12一4)+4
5.问:把例3的问题改成“每行排8人,可以多排多少行”应该怎样回答?学生列式回答,教师结合学生作业板书两种列式方法:
12×4÷8一4(12一8)×4÷8
(二)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发展的“归一”和“归总”应用题,同学们首先应理解题意,根据题意确定正确的数学关系式,再列出综合式进行计算。
(三)作业
(1)书本中“练一练”。
(2)(作业本)第51页(五十一)。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