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23 12:23:42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必备(1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一、课前思考

  刚接触新带的六年级同学时,我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还是好学多了,只要你下点工夫记记,再把作文写好点,八九十分好考得很。但是数学太难了,千变万化的,记没什么用,做也没什么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学好它。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感觉数学课上得并不是不好,效果也不错,但是怎么一做作业或者考试就问题百出?如今的数学好象真的变成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老师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情境导入、游戏进行时同学们群情激昂,一到知识呈现和抽象理论时却热情顿失。有时老师也感觉前面的导入和游戏的巩固是不是多余的了?怎么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时却一个都抽象不出来呢?所以就导致最后的结论还是由老师急急忙忙地总结出来了,探究又流于形式了。

  在这里我觉得对于课本的内涵老师还得深入地进行钻研和参悟,并且要真正了解编者的意图。新的教材具有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好象是冲突的。老师自己把握不准,盲目开发很容易造成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遗漏。

  在北师大版第11册第23页的百分数应用(一)的教学中我就我的一点小体会与大家谈谈。

  看课本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教材的编写是利用线段图的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的。备课的时候我打算先从制作冰块这一情境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再说出由线段图中增加的部分是多少,然后总结出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拓展得出“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后来听了同年级老师的一堂课,对这一节课我又有了新的上法。

  学生原来已经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所以教这节课时我就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

  二、课堂实施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放上一盆水,水会结成冰,同学们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有?水变成冰后体积会怎么样?(在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某一容器的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观察变化,同学们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了。)

  2、课件出示应用题。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能根据题目的意思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生:没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线段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冰的体积大所以冰的线段画长点。

  生2:我知道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

  生3:我还看出了冰的体积是水的50/45。

  师:同学们都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原来学过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你们还记得吗?

  生:当然记得啦。就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师:那我们看看这道题,可以从原来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怎样理解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

  点名学生代表回答。

  生1:可以这样做。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我们原来学过冰相对与水来说是一个变化的量,所以水可以看作是单位“ 1”的量。然后我们知道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再减去1就知道增加几分之几了?

  生2:我也觉得应该用冰除以水,我们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以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必须先求出来,然后再减去水的体积就可以了。

  生3:我觉得先可以求出增加了多少,然后再求出增加的是水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原来的数学学得可真好,能把这道题转化成原来所学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那现在求的是百分之几,同学们能化出来吗?

  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两种思路列式计算。在这里教师始终是在抛砖引玉。利用学生的旧知探究新知,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觉得困难并且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还是不够的。

  (三)、继续深究

  师:我们知道了这节课所学的跟原来是有很大的联系的。那同学们说说,我们解关于“增加百分之几”的应该题的关键是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看。

  生:因为这样的题目关键是求“增加的是谁的百分之几”那么谁是单位“ 1”的`量呢?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就象咱们上面这道题,增加的部分同学们都知道,但是增加的部分除以冰还是除以水呢?关键是看谁是单位“ 1”的量,那我们怎么确定单位“ 1”的量呢?

  生:一般后面那个量就是单位“ 1”的量?

  师:能说准确点吗?

  生:我认为题目中说的谁比谁增加多少,“比”字后面的那个量一般可以看作是单位“ 1”的量。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棒了!

  师:我们学了“增加百分之几”那“减少百分之几”又怎么理解呢?

  课件出示课本第23页的试一试。电饭煲的原价是220元,现价是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象上一道题那样先求出减少多少,然后再求减少的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原价看作单位“ 1”,先求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再用1去减这个百分之几就可以了。

  通过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应用中“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四)抽象总结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增加(或者减少)几分之几”两种说法。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

  生1:我觉得今天所学的可以当作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算,只不过增加的要减去1,减少的要用1去减。

  生2:我觉得我也是从原来知识来理解这种百分数的应用题的,只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也就比原来的问题多了一步,就是先求出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了。

  通过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总结。

  三、教后畅想

  就拿这节课来说如果老师单纯地先教学生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再讲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是这里改变一下观念,始终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探求新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由旧知中总结概括出来。尽管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道具,轰轰烈烈的游戏,只有平平实实的探究,但是学生依旧兴趣很浓,并且学得非常轻松。教学中教师始终组织引导学生往已有的知识上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课改并不是弄得课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并且课改也不能完全丢弃原来好的思考方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始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还要注意把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有不同的数学活动,不要那些虚假的活跃,不要那些盲目的活动,不要那些散乱的活动,不要那些放任自流的活动。有时平实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圆环,了解并掌握圆环的特征和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操作、研究、发现、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交流能力。

  4、学会计算圆环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根据图形特征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

  重点: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难点:圆环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圆纸片、剪刀、直尺、圆规。

  教学过程

  1、计算圆的面积。

  (1)半径是5 cm;

  (2)直径是8 cm。

  学生独立完成,2名学生板演。

  2、师:说一说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有了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2))

  1、认识环形。

  师: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课件出示:环形花坛、奥运五环标志、光盘等环形图案。)

  师:图片的形状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很相似?(圆)

  教师拿出环形光盘说明: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它环形或圆环。

  师:请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哪些是环形?(学生自由回答。)

  2、制作圆环。

  (1)利用手边的工具自己做出一个圆环。

  (2)学生可利用工具剪出环形或画出环形。

  3、发现环形特点。

  老师拿着学生制作的环形提问:这个环形,你是怎样得到的?(从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

  (1)解释什么叫外圆半径和内圆半径。

  (2)求环形面积是求哪部分面积?

  (3)你怎样求这个环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总结一下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讨论、交流、总结,教师点拨、总结。板书:环形的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S=πR2-πr2。)

  师:这道题你们会了,老师的黑板上还有一道例题,你们能帮助老师解决吗?

  4、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 cm,外圆半径是6 cm。它的面积是多少?

  (1)学生读题。

  师:哪里是内圆和内圆半径?你能指一指吗?外圆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哪里是环形面积?你打算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

  (2)学生讨论,交流算法,学生将列式板书:

  (3)比较两种算法的不同。

  师:环形的面积还可以这样计算。S=π(R2-r2)。

  1、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

  半个环形:R=10 cm,r=6 cm。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判断。

  (1)在圆内剪去一个小圆就得到一个圆环。()

  (2)环宽=外圆半径-内圆半径。()

  3、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圆形花圃直径是10 m,要在它的外围修一条2 m宽的环形小路,这条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先议一议解题方法。(内外圆半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的面积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先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圆环,再用硬纸板做了环形进行演示,这让学生获得了直接的经验。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求出环形的面积,但是同学们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教师从认识环形的特征入手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做环形的过程说出来,他们在表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圆环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他们自主参与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轴对称、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本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图形变换的知识,轴对称、平移?师: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和平移的现象?这两种现象有什么特点?

  生自由汇报。

  二、欣赏图案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小小设计师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设计》,只要你们好好学习,我想你们就一定能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2、图案欣赏。 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图案。

  3、说一说。

  师:上面这几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变换得到的?

  小组讨论,再进行交流。

  4、想一想。

  出示课件。

  仔细观察这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同桌交流汇报。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

  设计图案图案前,让学生说说要注意哪些?

  三、设计图案

  1、利用轴对称、平移设计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3、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互评。

  四、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28页练一练第1、2、3、4题。 五、课堂总结:轴对称和平移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工艺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他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欣赏与设计

  轴对称与平移

  学生设计作品展示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P4例2及“练一练”、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合适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前两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吗?

  这节课我们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继续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师生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1)出示例2。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各自独立画线段图。

  (3)展示交流,明确合适的画法。

  (4)师:结合题目和线段图,你能说说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生答,师出示,齐读:

  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5)师:如果用x来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生答后师在线段图上标注好,并写出设句,齐读设句。

  (6)让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师板:x+3x=290

  说说这个方程与前面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7)全班交流,师随机板书过程,并说明:解这样的方程时,一般应先化简。

  追问:求出的x的值表示哪个数量?水面面积该怎样求?

  生答师板:3x=72.5×3=217.5

  (8)问:这道题怎样检验?

  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后,让生看书P4的检验过程,说说每一步检验的是什么。师随机板检验过程,写出答句。

  2、“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检验过程。

  (2)集体交流,说说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

  (3)比较:

  引导学生说说“练一练”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你觉得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这几道方程与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解这些方程时先要做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

  3、练习二第5题

  (1)先独立解答。

  (2)交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列出的方程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与解题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学完按比例分配问题一段时间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可能已经生疏或遗忘,非常有必要进行"温故"。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变形(总数和份数变化)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特征。

  已知:总数量

  各部分量的比

  2、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求总份数

  求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求各部分的量:总数×()()

  二、基本练习

  1、口答: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母鸡只数是公鸡只数的1.6倍

  母鸡只数与公鸡只数的比是():()

  母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公鸡只数占鸡总只数的几分之几?

  2、解答下列各题:(集体练习)

  果园里共有桃树和梨树360棵,桃树与梨树棵数的比是7:5。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小玲家共养了鸡鸭鹅三种家禽3600只,它们的只数比是18:11:7。三种家禽各有多少只?

  三、变形练习

  1、总数变化(板演讲评)

  幼儿园买来5盒饼干,每盒60块。如果把这些饼干按2︰3分给小班和中班,中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块饼干?

  李红期末考试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平均分是90分,三门学科分数的比是11:9:10。李红同学语数英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六年级三个班共做好事180件,其中的是六(2)班做的,六(3)班和六(1)班做的好事件数比是4︰1,六(1)班和六(3)班各做多少件好事?

  2、隐藏的比(独立完成、讲评)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的度数比是3︰1,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

  四、形体知识中的按比例分配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棱总长是120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3:2,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五、善用份数

  1、六(1)班小聪家养母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有多少只?

  2、六(1)班小聪家养鸡600只,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

  3、小聪家养公鸡与母鸡只数的比是3︰5。已知公鸡比母鸡少600只,小聪家养的公鸡和母鸡各有多少只?六、溶液中的比

  配制一种药液,药粉和水的质量(重量)比是1︰50。

  ①配制1020千克这种药液,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千克?

  ②5千克药粉要加水多少千克?可配制成多少千克药液?

  ③500千克水中应加多少千克药粉?

  七、练习巩固(独立完成)

  1、小金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0页,这时已看的页数与剩下的的页数比是4:9。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2、一种三丁包的馅是由猪肉、笋干、豆腐干按5︰3︰2配制而成的。

  ①配制60千克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豆腐干各多少千克?

  ②如果用18千克豆腐干配制这种馅,需要猪肉、笋干各多少千克?

  ③如果猪肉、笋干、豆腐干各有30千克。配制这种馅时,要使笋干正好用完,猪肉和豆腐干多了还是少了?多(少)多少千克?

  八、巧思妙想(辅导讲解)

  A: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的钱用掉50元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B:小春身上带的钱比小杰多10元,如果小杰给40元钱小春后,小春与小杰钱数的比是7︰4,两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C:甲乙两个自然数的和是473。如果甲数末尾去掉一个0,那么甲乙两数一样大。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推导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利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了解圆周率的历史,体会它的文化价值,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1、师课件出示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的内切圆问学生:这个图形由哪些图形组成?圆的直径是多少米?

  2、师边出示课件边述说故事:一天,小黄狗和小黑狗出去游玩,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图形,小黄狗说:"小黑,我绕着圆形跑,你绕着正方形跑,咱们进行跑步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小黑狗认为它的速度稍微比小黄狗快些,肯定能赢,于是满口答应了。但是比赛的结果是小黄狗赢了。这时,小黑狗很不服气地说:"这样比赛不公平!"

  3、师问: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场比赛公平吗?(指名几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小黑狗绕正方形跑一圈的路程是正方形的什么?正方形的周长怎样求?正方形周长是它边长的几倍?你能算出小黑狗跑的路程是多少米吗?

  5、小黄狗绕圆跑一圈的路程实际上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课题)圆是曲线图形,那么圆的周长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 。

  二、动手操作,感知周长

  1、摸周长:学生拿出圆形物体,触摸圆的周长,师观察学生的摸法是否正确并加以引导正确的摸法,通过不同的摸法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师板书:绕圆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量周长:学生拿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动手把圆的周长化曲为直,并初步感知圆大直径就大,它的周长也就越长。

  (1)师问: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说出自己的方法:

  ①用一根线,绕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再拉直量出它的长度,即可得出

  圆的周长。

  ②把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直接量出圆的周长。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填在表内。

  过渡语: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很大的圆或很软的圆测量起来很不方便。现在我们来探讨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三、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1、动手实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1)分组测量圆形物体,把量得的.直径、周长、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利用计算器计算出来)分别填入表内。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几倍?

  (3)指名回答后师板书: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

  (4)课件介绍祖冲之,引出圆周率。学生朗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的文字,从中掌握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师小结并板书:π= 3、1415926535…   π≈3、14

  (5)拓宽知识:默读"你知道吗"的内容,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灿烂。

  2、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三者之间的关系:C÷d=π,得出公式:C=πd ,根据d=2r,得出C=2πr。(师板书公式:C=πd C=2πr)

  3、判断正误,深化理解

  ①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 )

  ②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

  ③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④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28倍。 ( )

  ⑤在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周长约是半径的6、28倍 ( )

  ⑥C =2πr =πd ( )

  ⑦π=3、14    ( )

  四、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1、解决开课时的比赛是否公平:

  (1)小黄狗绕圆跑一圈的路程是多少米?

  (2)引导学生利用公式计算出结果:C =πd =3、14×10=31、4(m)

  (3)40米>31、4米

  (3)两只狗所跑的路程不一样长,得出比赛不公平的结论。

  2、教学例1:

  (1)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2)小组讨论解题思路,并尝试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C =πd =3、14×20=62、8(m)

  C =πd =3、14×0、5=1、57(m)

  62、8÷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五、直接利用公式的巩固题

  1、书本 "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板演,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2、书本练习十五的第1题(学生讲出图中的条件,再计算。)

  六、变式应用公式的巩固题

  1)学生讲出已知的条件和问题。

  2)提问:知道周长怎样求直径呢?(板书:d=C÷π)

  3)利用变式公式列式计算:3、77÷3、14≈

  2、小结

  七、课堂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谈收获。

  (1)今天,我学习了圆周长的知识,知道了圆周率是( )和( )的比值,它用字母( )表示,π≈( ),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 )发现的。

  (2)我还知道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 )倍,已知圆的直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周长,已知圆的半径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周长,已知圆的周长就可以用公式( )求出直径。

  3、师:(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大呀!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将来我们也有可能成为像祖冲之那样在数学领域上有所成就的数学家。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圆,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研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学具准备:

  圆的实物、剪好的圆片、圆规、直尺

  教具准备:

  细线、图钉、剪好的圆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悬念产生好奇,好奇带入新课

  (一)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展示、图文并茂)

  1、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呢?

  3、枪口、炮口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你们暂时还不必回答,但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马上回答,这三个问题都与什么有关?

  (当学生回答是“圆”时,教师板书课题)

  师:当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对圆有一定认识后,你们再回答这三个问题,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完整、更圆满。(在黑板的一侧板书:圆满)

  [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内容,从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出发,用心扑捉圆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创设了“三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带着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向往与追求的意向,以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同时,在“暂时还不回答”的关子下,把“三个问题”集中在“圆”上,旗帜鲜明地拉开了这节课的序幕,这一导课不仅意味深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始不知不觉地渗透了“圆的文化特征”意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圆

  师:生活中你们见到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学生回答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已准备的实物举起展示)

  (二)运动中的圆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况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课件展示)

  1、一粒石子抛入平静的水面时

  2、电风扇的扇叶转动时

  (三)探究圆的形成

  一根细线,用图钉固定一端,另一端绑着一支粉笔旋转一周。

  1、师:接下来做个小实验,老师用图钉固定线的一端,将细线拉直,绑有粉笔的一端旋转一周,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松开细线的这头,粉笔还能转圈吗?(孕伏“定点”意识),图钉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师:刚才老师是怎样操作画出一个圆的?

  学生交流

  师:图钉按住的一端(不动),带粉笔的一端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运动的),怎么运动的?

  师:(把线拉直)这样运动时动点就与固定的这点距离(保持不变)。粉笔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就得到了一个(圆)。

  3、师:如果把细线放长,粉笔继续旋转一圈,发生了什么变化?看来这细线的长短可以确定(所画圆的大小)

  (孕伏“定长”意识)

  [设计意图]以上三个教学环节,以“感知—想象—发现”为线索,逐步推进,串成学生探究“圆的形成”这一过程。感知是认识世界的开始,是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举例,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同时为过度到想象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这样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们的想象力猜测、感悟“圆的形成”两大核心要素圆心和半径,从而为后面的“圆”的本质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四)从画圆中认识圆

  1、通过回想前面的游戏,让学生在感悟“圆的形成”过程中思考:你会画圆吗?

  2、学生尝试画圆(教师巡视,收集学生不圆的和圆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圆”的作品)

  师:请你评价下这幅作品?

  你想提点什么建议?

  师顺着学生的阐述引出“定点”、“定长”。

  (让学生自己“由误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对“画圆时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圆”的作品)

  师:请欣赏这幅作品是怎样被圆规创造出来的?

  两个学生介绍如何画圆,师追问“画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

  随着学生反馈画圆的三个步骤,教师同时用课件演示圆规画圆。

  4、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定点确定圆的位置,定长确定圆的大小

  5、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

  师:我们会在纸上画圆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例如:要在篮球场上画一个很大很大的圆,你准备怎样做?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反馈、相互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 “画圆”的环节,不仅仅只是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学会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继前三个环节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圆的初步认识,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转化的过程。在这里教师还十分关注学生情绪,尊重学生意愿,在学生跃跃欲试时,采用先让学生尝试画圆,并利用可能“出现的问题”,揭示圆的画法、“圆的位置”和“圆的大小”等深层次问题,这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自然本色。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画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何在篮球场上画圆?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过渡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与“探究圆的形成”有个呼应。

  (五)解读圆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用绳子画圆,工具不一样,画出来的却都是圆,这是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样

  生2:都是按三步骤来画的

  师小结:画圆时都有两个点,一个点是固定的,一个点是运动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动点在这个运动轨道上旋转一周,得到的图形就是(圆)。所以,圆就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一条什么线?(曲线、封闭的曲线)

  (课件演示)

  (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

  1、师:有关圆你还了解哪些知识?

  教师将“圆心o”“半径r”“直径d”写在3张卡片上,请学生一一贴在黑板上圆的有关之处。

  师:谁能在黑板上的`圆中将它们画出来并贴好。(3个学生依次上台)

  2、直接揭示圆心的概念

  3、半径

  师:像这样的半径,你会画吗?

  学生动手画半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

  (注意引导学生阐述“从哪里出发画到哪里”)

  师:什么样的线段叫半径?揭示半径的概念。

  (板:半径r)

  师:在同一个圆里,像这样的半径还能画吗?有多少条?为什么有无数条?

  生:圆上有无数个点。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4、直径

  师:直径你会画吗?在你的圆片上画出直径。

  师:你是怎样画的?那什么样的线段叫直径呢?

  你们和数学家们总结差不多呢!翻到56页,全班齐读。

  (板:直径d)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

  师:那它们的长度都有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5、师: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科学家就曾提出有关圆的概述(课件出示)

  师: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长”的意思是?

  6、判断:以下圆内哪些线段是半径,哪些线段是直径?

  7、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①师:你会怎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馈。

  课件验证: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 r=1/2d

  ②制造冲突(展示学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两个圆)

  疑问:在这两个圆中,半径、直径二者还存在以上的关系吗?

  (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设计意图]探究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怎么有个突破,使学生能轻松地接受,本环节是采用“画”、“量”、“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画”是发现,是印证;“量”是验证、确认。这一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既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参与,而且将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证了“儿童的智慧出在他们手尖上”这句话。

  三、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一)小裁判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厘米的圆大。()

  3、圆的直径都相等。()

  4、在同一个圆里,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二)你能帮忙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属概念教学课,作为反馈练习,仅设计了两大题。通过这两大题训练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情况,并解决学生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

  四、解释自然中圆,欣赏人文中圆

  (一)解释自然中圆

  师:课的一开始,我们还留下三个问题(课件重返“三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现在集中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

  1、分组讨论: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

  2、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演示下面两个主要因素)

  ①平稳(因为车轴在车轮圆心上,同圆半径都相等,确定了车与地面距离不变,所以平稳)

  ②车速快(车轮接触地面只是一个点,摩擦力小,车速就快了。)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题,以小组合作、同学互助,共同讨论为主要解题形式,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增强互助合作、敢于创新为目标。同时,本练习起到了“前后呼应”之教学艺术功能,成了学生善于动脑、勇于解题的动力,使学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种满足感,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欣赏人文中圆

  1、引言:同学们,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圆更增添了她的梦幻般的色彩。请欣赏

  2、课件演示:(配乐)

  摩天轮、花丛中肆意绽放的鲜花、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陶瓷艺术、圆形建筑、2008年奥运奖牌、神秘的阴阳太极图……

  还有古老的东方,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元宵等佳节,月下尝饼、桌上汤圆…这就意味着团圆、圆满;大陆同胞送给台湾同胞的团团、圆圆两只熊猫,不也就是盼望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同胞早日团圆吗?

  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广远。圆,是和谐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学们,在这优美的旋律中,我们这堂课也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愉快吗?你觉得这节课上得圆满吗?

  [设计意图]教学本质是一种文化。我们有理由向学生传递教学本身的内涵和鲜活的文化背景,引领他们通过学习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数学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润于学生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泉,让数学课堂摆脱原有习惯思维与阴影,真正美丽起来。为此,设计“欣赏人文中的圆”这一环节,就是引发学生领略“圆”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宽学生对“圆”的认识视域。同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中国人对“圆”的特殊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热情,为进一步学好“圆”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内容:

  1、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需要40分钟。

  2、本课时是本册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

  3、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标准》第二学段中明确规定“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于负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学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地读、写负数;感悟0的内涵。

  2、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结合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之以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感悟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三、学习者特征:

  通过平时的观察,本班学生知识面广、喜爱观察、能够主动的查找资料进行学习。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乐于思考,学习热情高。学生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整数、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他们也能列举出一些,只是还不能用数学中的相关知识来解释。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可以理解意义、加以应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兴趣。了解负数的产生,谈感受,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策略:

  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之上运用记忆、探索、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感悟正负数的意义,并通过自身的应用加深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在挑战中增加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五、教学资源:

  温度计(自制教具)、不同颜色数字卡片、带有习题的练习卡、多媒体资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反话》

  师:我说上半句,你们说下半句,但说出的意思要与老师的相反。(学生自由说)1、同学们走进教室(同学们走出教室);

  2、向上看(向下看)

  3、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

  师:生活中有许多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上半句,其他同学说下半句。(自由说,抢答。)

  4、导入:

  师:某一商店新进一批水果,第一天盈利500元,第二天不赔不挣,第三天亏了100元。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表示吗?(让学生先讨论再回答)(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先拿温度来研究一下负数的知识。

  (二)深入探究

  1、报天气预报。(出示天气预报的片头,师报天气预报。)

  某日黑龙江的最高温度是零下13摄氏度;北京最高温度是0摄氏度;海南最高温度是零上20摄氏度。(由学生讨论在数学上应该怎样表示。)

  (1)师问:为什么用“—13℃”来表示?(生答)师讲解:这里面的“—13℃”应读作“负十三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也可写成“20℃”。

  (2)师追问:这里面的0℃表示的是什么?(生介绍为结冰点,也是分界线。)

  2、用温度计。(出示温度计教具,表示水银部分可动。)

  (1)由学生介绍温度计的组成及使用。

  (2)师:以谁为分界线?(0℃)

  (3)表示温度:师拨动,生举数卡。错的说一下表示的意义;再由对的说一说,帮助错的找出错误所在。(同一温度卡片颜色一样)

  (4)同座互说并用正负数表示出来。(每人说两个)

  3、举例。

  (1)师:除了温度,生活中还有哪些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所表示的数的读法。)

  (2)举正负数,师板书。

  师问:正负数能举完吗?(生:不能。)应怎样表示?(生:用省略号。)谁能将它们分类?说一说理由。分正确后,师问零为什么不加入?(总结正负数与零的关系)

  4、谈感受。

  出示负数产生的解说。生谈一谈感受,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考一考。(练习卡)

  1、读数。

  —3/8;+2.05;—9.3;35;+1008;—999;

  2、用正负数表示

  如果节约30吨水记作+30吨,那么浪费50吨水记作()吨。

  把水平面看作0米,船桅杆在水平面上6米记作()米,潜水员在水下4米记作()米。

  3、出示海拔对比图。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那么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米。师:海拔高度怎样确定呢?(讲解以海平面高度为分界点。)那么:海平面的高度应记作……?(0米。)

  4、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师请两生分别扮演刘翔和风,上台表演运动过程,让学生体验逆风的意思。

  追问:如果当时风速度是+0.4米,又会怎样?

  (四)总结

  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师: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负数,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后作业

  1、记录本周六、日两天早、中、晚本地的温度。

  2、查找相关资料,你对负数还能有哪些理解。

  七、评价

  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项目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内容掌握情况

  学习态度

  与他人合作

  个人表现

  八、总结与反思

  认识负数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数。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个游戏说《反话》让学生先进入情境,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反的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负数,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自主探究出表示法来引出课题。勇表示温度来讲解复数的读法,在选取不同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表示与举例中感悟正负数与零的关系,解决重难点问题。了解史料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不同情境中出现的习题加以应用,更能体会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动手与应用相联系,设计了课后作业,也为后面的学习打好伏笔,培养学生提前获取知识的好习惯。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设计说明

  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及一些特殊规律。(板书课题)

  (1)(出示课件)先想一想分数乘、除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8=

  ÷=  ÷=  21÷=

  ÷=  ÷=  ×=

  ①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②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③生独立计算。

  ④观察左边两列算式,你能发现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乘法与除法是互逆运算)

  (2)结合×和×18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整数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3)结合÷和21÷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复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②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并说一说算理。

  +++

  15×

  +3÷

  3.7×+1.3÷

  ÷

  0.5×

  2.复习倒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什么叫倒数?0为什么没有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所以0没有倒数)

  (2)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5    1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一个真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真分数大。(  )

  ②一个数乘分数的积一定比原来的数小。(  )

  ③一个数除以分数的商一定比原来的数大。(  )

  3.复习比的意义及相关知识。

  (1)(出示课件)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后项。

  2∶5    0.6∶0.3

  (2)结合上题,复习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名称。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3)复习比值的意义及求法。

  (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4)复习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对比复习。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除法中的除号;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除法中的商)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7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了什么?

  小组讨论: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

  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百分数应用题。

  我们已学习了哪几种类型百分数应用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3)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二、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

  1、先判断单位“1”的量,再说出数量关系。

  平山绿茶的单价是太湖碧螺春单价的60%

  种一批茶树,已种了80%

  太湖碧螺春的面积比平山绿茶的面积少20%

  茶苗的成活率是95%

  今年的茶价比去年提高了20%

  某商品打八折出售

  数学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实际节约了15%

  今年比去年增产25%

  归纳总结:单位“1”的量×(百)分率 = (百)分率对应的量

  2、分类归纳,集中比较。

  (1)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是鸡的百分之几?

  (2)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鸡比鸭少百分之几?

  (3)饲养场有鸡500只,鸭600只,鸭比鸡多百分之几?

  (4)饲养场有鸡500只,鸭是鸡的120%,鸭有多少只?

  (5)某公司20xx年平均每月的销售额是12万元,如果按销售额的15%缴纳消费税, 该公司全年应缴纳多少消费税?

  (6)我校今天学生的缺勤率是2%,有420人到校上课。全校有学生多少人?

  (7)一种商品,按原价的八折出售是160元。原价是多少元?

  (8)王大妈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如果年利率是2.89%。到期时她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3、先列式,然后思考:

  (1)这些应用题分别是哪一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

  (2)每种类型的百分数应用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对以上各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出三种类型。

  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百分数各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指导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

  1、完成第1、2题。

  (1)先独立完成。

  (2)交流点评。

  (3)总结有关百分数实际问题的特点及思考方法。

  2、完成第3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3、完成第4题。

  (1)理解出油率的意思。

  (2)明确出油的原料、油、出油率的关系。

  (3)填表计算。

  4、完成第5、6题

  (1)先画图

  (2)解答

  (3)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学过后你进一步明白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与应用第7、8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课题 2.2.1解决问题

  分数乘法 (一) 课时 第 1节 共 4节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

  目标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一步 的数量关系。

  2.会运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地列式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

  点 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分析和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难

  点 理解单位“1”的量,理清数量关系。

  教具 (或小黑板)

  板书

  设计分数乘法应用(一)

  例1: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就是求2500平方米的2/5是多少?

  2500×2/5=1000(平方米)

  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1000平方米。

  自主预习提纲 教学意图 复备栏

  1.怎样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怎样运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地列式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 会运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地列式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课堂导学过程 学生合作探究 复 备 栏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以下图片。

  (1)土地流失。

  (地球上每天有700万吨肥沃地表土流失)

  (2)土地沙漠化。

  (地球上每天有1.4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

  (3)世界人口同中国人口对比图。

  (世界上每5个人中约有1个中国人)

  教师:看了这些图片,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2、教师出示例1信息。

  教师:是啊、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却很少。(多媒体出示)

  据统计,20xx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2500m2,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2/5。

  教师:根据这条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完善例1,提示课题,指名学生读题。

  2、引导学生 意。

  (1)让学生探讨“2/5”的意义。

  (2)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2500m2

  ?m2

  2/5

  (3)探究算理,列式计算。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

  用乘法计算的,教师可以追问:用乘法算的'依据是什么?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以质疑: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分数的意义)

  (4)评价两种解法,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第一种解法。

  三、应用反馈

  1、教材第17页下面的“做一做”。

  2、做一做练习四第2题。

  3、讨论练习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向同学们说说你学习的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

  可能会说:耕地面积太少了。

  也可能会说:要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等。

  2.学生提出问题。

  可能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1)学生讨论2/5的意义,然后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2/5表示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2500m2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2)学生根据理解画线段图,再给小组里的同学讲一讲。

  (3)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这样分析: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也就是求2500平方米的2/5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用2500×2/5=1000(m2)

  学生也可能这样分析:要求2500平方米的2/5是多少,就是要把2500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2份。列式为:2500÷5×2=1000(m2)

  (4)小组讨论,归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思路和数量关系。

  单位“1“的量×几/几=几分之几对应的量。

  1.学生独立做。

  先试画线段图。做后讲讲算理。

  2.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3.弄清单位“1”的量,先画线段图,再解答。

  学生或交流经验或提出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策略。

  3.经历分析、计算、比较、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计算、比较得出最佳购物方案。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导入新课

  师:近几年,我们密云的经济发展非常快,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购物需求。在购物当中,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购物中的数学。板书课题:购物中的数学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

  1.理解促销方式。

  师:我们密云三家比较有名的商场开展了一系列的促销活动,(课件出示三家超市和促销方式)你是怎么理解的?老师把三个商场的促销方式板书上,老师这样表示可以吗?XGW 生1:买一瓶大的,送一瓶小的。师:如果买3瓶大的呢?(送3瓶小的。)

  生2:降价10%,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师:你能举例说说吗?比如原价100元,实际花100×(1-10%)=90元。按原价的90%出售是打几折呢?

  生3:满30元打八折,就是够30元的按原价的80%出售,如果学生回答不全,师追问。也就是降价20%。师:原价30元应付多少元?(30×80%=24元。)原价29元呢?(不打折)。

  师:你们理解得很好。

  2.帮助A同学

  师:据了解,鲜橙多比较畅销,(课件出示)

  有三位低年级的小同学想买这种饮料。请看(师介绍)。

  顾客 购买方案 选择的商店 A同学 4大 5小 B同学 2大 2小 C同学 1大 7小

  他们不知道该去哪家商场买,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下面我们先来帮帮A同学, 看看A同学去哪家商场比较合算?

  3.独立计算。

  师巡视请3名同学在黑板上来算,三人各算一个商场,然后合作,告诉A同学去哪家商场合算。其他同学独立计算。

  4.全班交流。

  (1)A同学:西单:10×4=40(元) 40+2=42(元)

  国泰:(10×4+2×5)×(1-10%)=45(元)

  物美:(10×4+2×5)×(1-20%)= 40(元)

  你们三位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们这样做的理由,如果听不明白,可向他们提问。

  A同学应选物美。

  师:三位同学用的是比总价的方法,师板书:比总价。解决得真好!计算准确,叙述得清楚明白,很辛苦。

  还有谁也是用比总价的`方法做的?也把三个商场的总价都算出来了?有没有什么想法?(生:超过30元,就不用计算国泰了,因为国泰是降10%,是打九折,而物美是满30元打八折。)

  师:你看他多会思考呀,他先估算,然后再计算。】

  师:还有其它的方法吗?说说你的理解。

  生:超过30元,物美是打八折。国泰降价10%,是打九折。所以不考虑国泰。

  师:你们看,他有更好的方法,比折扣,板书:比折扣

  师:那西单买一大送一小到底是打几折呢?你会算吗?

  生:10÷(2+10)= 83% =八三折。

  师:某某同学思维敏捷,方法巧妙。有时先分析、算计比直接计算更重要!

  5.好,快速帮帮B同学、C同学,一、二组帮B同学,三、四、五组帮B同学,看哪组算的又快有准。

  6:生汇报

  B同学:西单:10×2=20(元)

  国泰:(10+2)×2×(1-10%)=21.6(元)

  B同学应选西单。谁有想法?(物美可不算,因为,不够30元,物美不打折。)

  C同学:不够30元,物美不考虑。西单10+6×2=22(元)

  国泰:10+7×2×(1-10%)=21.6(元)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看总价去国泰,但是只差0.4元,总价很接近,还可考虑离家的远近。

  师:你太会思考问题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板书),灵活选择。

  (二)小组合作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还有几名学生想请你们帮忙!看看他们应选哪个商场?

  1.看。

  (1)

  顾客 购买方案 选择的商场

  甲同学 3大 3小 物美

  乙同学 2大 4小 西单或国泰

  丙同学 1大 2小 西单或国泰

  丁同学 2大 7小 物美

  (2)通过以上我们交流,针对三个商场的促销方式,你获得哪些购物技巧?

  生:如果要购买30元以下的饮料,去西单或国泰;如果要买30元以上的饮料,去物美。这样购买比较合算。

  总结技巧:超过30元,直接选择去物美,不足30元的,直接排除物美。师:不足30元的排除物美,能直接选择西单或是国泰吗?(不能,还得计算)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师:看来现在购物,还真得分析分析。

  三、课外延伸。

  师:以上这些“买一大送一小”、“降低10%”、“满30元打八折”,这只是促销方式中的三种。你在平时的购物当中,还发现哪些促销方式?你是怎么理解的?

  1.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你们来理解一下:(课件出示)

  2.让我们一起到服装区看看:给自己或家人买件衣服吧!

  物美商场一律八折出售, 国泰商场一律九折出售,且每满100元再送15元现金。

  (1)如果买一件100元的运动服,应选择哪个商场?

  (2)如果买一件150元的运动服,应选择哪个商场?

  (3)如果买一件480元的西服,应选择哪个商场?

  (4)物美:150×80%=120(元)

  国泰:150×90%=135(元)

  135-15=120 (元)

  都可以

  物美:480×80%=384(元)

  国泰:480×90%=432(元)

  432-15×4=372(元)

  选国泰商场

  四、提高练习

  从商场出来,我看到两个相邻的摊位,正在卖书,老师想买35本奥数书,送给咱班每位同学一本。

  原价每本10元。甲摊位的货主说:每包10本,买整包按八折优惠。乙摊位的货主说:大促销!每本按九折优惠。

  老师怎样买最省钱?要花多少钱?

  最佳方案:

  10×30×80%=240(元)

  10×5×90%=45(元)

  240+45 =285(元)

  小结:老师以后购物,得带上你这个购物小专家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数学活动课的练习,你在购物、消费过程中,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

  板书设计:

  购物中的数学

  X G W

  买一大送一小 降价10% 满30元打八折

  A:4大5小: 10×4=40(元) (10×4+2×5)×(1-10%)=45(元)

  40+2=42(元) (10×4+2×5)×(1-20%)= 40(元)

  B:2大2小:

  C:1大7小: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灵活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圆周长有关的问题,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总结出圆的周长公式,初步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它求圆的半径与直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的周长公式,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生:知道直径,可以利用公式C=πd求出圆的周长。

  生:知道半径,可以利用公式C=2πr求出圆的周长。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先来看这两道题,写在练习本上。

  生:3.14×2=6.28(厘米)

  生:3.14×(2×3)=18.84(分米)

  师:计算的很准确,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圆周长的实际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圆的周长公式,为今天的教学做铺垫。

  二、新课组织

  师:公园里有一个圆形花坛,它的周长是17.27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教材第45页例题4)

  引导学生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师:已知花坛的周长,怎样求它的直径?(教材第45页说一说)

  学生讨论交流。

  生:可以利用圆的周长公式C=πd求直径,用周长除以π,即d=C÷π。(教师板书)

  生:可以把花坛的直径看作是x米,再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πd列出方程并求解。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接下来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把花坛的直径求出来吧!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全班交流,重点说说列方程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17.27÷3.14=5.5(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5.5米。

  方法二:利用公式C=πd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14x=17.27

  x=17.27÷3.14

  x=5.5

  答:花坛的直径是5.5米。

  师:大家计算的很准确,现在求出了花坛的直径,那么怎样求花坛的.半径呢?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

  生:利用公式C=2πr列方程解答。

  生:利用公式C=2πr可以得出r=C÷π÷2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的概念,还能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师:某中学新建了一个绿茵操场,示意图如下。(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知道绿茵操场是由2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组成的,示意图上的蓝线是跑道,求沿跑道一圈的长度实际上就是求蓝线的长度。

  师:我们知道了求跑道的长度就是求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加上长方形的两条长边之和,长方形的两边长度从图中就可以知道,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是多少呢?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此环节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生:我们可以把两个半圆看作一个完整的圆,所以求两个半圆弧线的长度就是求圆的周长。

  师:太棒了,现在就请大家算一算,看看沿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

  学生合作,教师巡视,再交流展示。

  2×36.5×3.14=229.22(米)

  229.22+85.39×2=400(米)

  答:沿跑道跑一圈是400米。

  三、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一题。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并且认真看图,使学生知道3根铁箍的长度就是3个相同的圆的周长之和。

  师:我们知道了3个圆的周长之和是282.6厘米,怎样求出一个圆的周长呢?

  生:用282.6除以3就可以了。

  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

  282.6÷3=94.2(厘米)

  94.2÷3.14=30(厘米)

  答:桶面的直径是30厘米。

  第二题。教师引导学生读题,使学生知道车轮转动25周前进31.4米实际上就是说25个相同的车轮的周长是31.4米,因此可以先求出一个车轮的周长是多少米,然后根据周长公式求出车轮半径。

  师:我们来看第2题,自己读题。

  师:谁知道根据车轮转25周,可以前进3.14米,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车轮转动一周前进的米数。

  师:知道车轮一周走的米数,能求出车轮的半径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重点交流计算的想法。

  第三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题,求自行车通过这座大桥所用的时间,应用大桥的长度除以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走的路程,关键是求出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走的路程。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了大桥的长和自行车的速度。大桥的长是570米,自行车车轮每分钟转100圈,车轮的直径是65厘米。

  师: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能求出什么?

  生:根据车轮的直径和车轮每分钟转的转数,我们可以先算出自行车每分钟行多少米,用车轮的周长×100就是自行车的速度。再根据大桥的长度和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算出通过大桥的时间了。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

  学生做完后,全班交流、订正。鼓励学生完整的解释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

  二、教材分析:

  《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

  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

  3÷2=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

  2.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

  (3)揭示比的意义。观察屏幕上的几个比,想一想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想好以后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小结:分数就是除法,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问:比的后项能为0吗?

  不能

  (4)课件出示

  3.自主练习,应用比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70“练一练”1、2、3

  4.拓展延伸,感受比

  你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约等于0,618。从古希腊以来,一直有人认为把黄金比应用于造塑艺术,可以使作品给人以最美的感觉。因此,黄金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找找看吗?

  5.课堂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得到的商就是比值。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比赛场次这节课借助画图策略和列表策略解决比赛场次问题,但教学的重点策略是从简单入手策略,即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以退为进,先解决几个简单的同类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解决这些简单问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归纳出一般的原则、方法、规律等,再解决原来较复杂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因此,切合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国乒乓球兵团囊括乒乓球项目的全部冠军,利用情景导入和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为解决比赛场次的问题提供探索的平台。在设计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空间,注重人人参与数学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动手算,并适当开展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经历寻找规律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赛场次与球队数量之间的关系,会画示意图,会计算比赛场次。

  过程与方法: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通过小组交流,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在他人的鼓励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2.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难点: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8-22

六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09-28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7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1-1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教案01-08

数学上册教案01-1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6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8-30

六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01-25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