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用几个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通过操作、观察、想象、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
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从观察到的物体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
师: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师: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全体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
口令: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节奏越来越快。)
二、探究新知
1、拼搭图形
(1)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都很会玩积木吧,请同桌合作进行拼搭。用4个正方体拼搭成1个你们喜欢的几何体。请动手试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
请学生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拼搭成的几何体。
学生可能拼出下面的图形。
2、观察比较。
师: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从哪个方位看到了什么图形,并用课前准备的小方片摆给大家看一看。
情况不一,下图是两种可能:
3、全班交流。
请两组学生汇报,大家评议。
4、强化练习。
(1)将教材第13页例1中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上台连线,全班评价。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并与同桌交流。
教师板书: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1题。
(1)课件呈现第1题。
(2)学生仔细观察辨认并连线,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2、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2题。
(1)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摆成图中所示的样子。
(2)学生观察思考:从前面、上面、左面分别看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连线后集体交流。
第1、2题,可以让学生直接判断。如果有的学生难以正确辨认,可以提供相应的学具供学生动手摆一摆,在拼搭的过程中了解组合体的构成,掌握其特征。之后,观察并画出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将自己画的图形与练习题呈现的图形对照,从而确认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形成清晰的'表象。
3、教材第15页“练习四”第3题。
(1)摆一摆。学生根据第3题中的立体图形,与同桌为一组,独立拼搭,每人完成其中的一个。
(2)看一看,画一画。学生观察拼搭的组合体,独立画出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
(3)学生展示画出的图形,集体交流分享。
第3题图形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出现错误。它对观察与想象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先根据看到的图形想象出几何体的实际样子,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几何体想象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教学时,可以用说一说、指一指、画一画等方式,请学生表达出在某面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这样能借助语言、动作使学生在各个方向看到的图形表象更加清晰准确。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教后思考】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有看、想、做的活动过程。为此,本节课不仅设计有观察活动,还设计有让学生动手拼搭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行想象、猜测、推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力求呈现清晰的活动要求与程序。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拼搭出几何组合体,生成观察的资源;通过“看一看”让学生获得从不同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的表象;进而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图形表象去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教学时要让学生切实经历完整的观察过程,落实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掌握小数四则计算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重点难点
比较熟练计算小数四则计算和正确地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计算的方法、运算顺序;思考题的`分析、推理。
主要教学方法
练习法、讨论法运算顺序
操作过程
板书过程:复习二
思考题:已经知道甲、乙、丙、丁四个数都不是0,又知道:
甲数÷乙数=0.5
丁数÷乙数=1.01
丙数÷0.4=乙数
甲数÷1.25=丙数
比较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大小,把它们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分析:
教师活动
预计时间 分钟
学生活动
预计时间分钟
二、复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
1.2×105.6×0.1
1.2÷106.3÷3
6.5÷0.56.8×0.5
8.3÷8.30.52÷0.26
2)比较练习(书18面9)
3)求未数(书19面10)
4)递等式计算(书19面11)
2、文字题
1)25.6除以16的商乘以22,积是多少?
2)0.279除以6.2与4.5的积,商是多少?
3、应用题(书19面13、14)
4、思考题
已经知道甲、乙、丙、丁四个数都不是0,又知道:
甲数÷乙数=0.5
丁数÷乙数=1.01
丙数÷0.4=乙数
甲数÷1.25=丙数
比较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大小,把它们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三、总结
1)指名口答,并说说口算方法.
2)竖式计算,并比较计算方法的异同.
3)全班齐练,反馈.
4)全班齐练,反馈.
2、列式计算,并写出分析思路。
3、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4、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解答理由。
四年级数学教案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些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图形分类活动,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归类和梳理,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拉一拉,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安排了三次对图形的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对已学的一些图形按是否是平面图形进行分类,第二次是对平面图形按其是否由线段围成进行分类,第三次是对线段围成的图形的边数进行分类。由此可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形进行分类,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是一个主要的目标。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实用价值很高。由于特性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类,对已学过的一些图形进行整理归类,了解图形之间的类别特征;
2、通过实际实践,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二个教学目标将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来落实。第三个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拓展,课外延伸”来落实。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分类的思想,学生也已经接触过,曾进行过数的分类。加上城区学生基础比较好,所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应该不难。只是学生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应用平时关注的较少,理解起来可能会有困难。
三、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通过课件展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实例,非常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
(2)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法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说学法
(1)自主观察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时,才能最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自己来观察图形的特点,思考分类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方法,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让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前提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五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图形,借机引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学生分组尝试分类
提出分类问题之后,让学生先思考一下如何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分小组动手分一分,说一说。
2、集中交流分类标准
先让学生上台粘贴,再说一说是怎样分的。然后逐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分。边分边交流分类的标准。
3、梳理思路,展示过程。教师用课件演示分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类别特征的`认识。
4、动手实践,探讨特性
先由生活中大桥、伸缩门等图片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换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再让学生回忆学生中应用了特性的实例,加深对特性的理解。
(三)运用拓展,课外延伸
1、谁能说说图的意思(教材23页第3题)。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2、欣赏图片: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聪明的建筑师们不仅利用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漂亮的建筑,同时又利用他们的特性设计出了不可思议的雄伟建筑。它们中有的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完好无损保持了原样。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这些有名的建筑图片,去感受图形带来的魅力。
3、课外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运用今天学过的知识加固摇晃的椅子。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并对自己或者其他同学的学习给出一个评价吗?”学生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将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评价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了成功,促进了发展。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发现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及“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
教学活动
设 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以疑导入引发冲突
师:课前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一下?老师也做了调查,校门口左边的商店一支钢笔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开书完成P10
1、0.2和0.20谁大?涂一涂,比一比
2、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1)独立尝试
课前调查,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去找数学信息,同时这是学生自身去调查的,比较熟悉,对课的内容也容易产生兴趣。
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更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性质
教 学活动
设 计意图
教
学
步
骤
(2)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解释与应用
一、我能行:
1、独立练习:P10“试一试”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教师小结: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二、我最棒:
P11“练一练”1、2、3题(重点指导第2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三、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谁能说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两条直线除了垂直关系外,我们还学过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引导学生想到我们所学过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和平行。
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两条直线平行的关系。
板书课题:平行
二、新课
1.认识平行线。
提问:大家看,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呢?
让学生找出后,再提问:谁能说说在我们的周围,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1页,看看书上的三组直线。
提问:延长第一组的两条直线会怎样?
让学生在书上延长,看会有什么结果。由此使学生明确第一组直线虽然画得不是水平位置,但两直线延长后不会相交。
再让学生延长第二组直线,提问:第二组直线处在水平位置上,延长后会怎样呢?
使学生明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也不会相交。
再提问:大家看看第三组直线,你们想一想延长后会相交吗?先让学生观察后再让他们实际延长一下,使学生看到这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
指名一学习较好的学生,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平行线的定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
注意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这两条直线不是限定在同一个平面内,又会怎样?然后拿出两根小棒来演示,让学生看到在空间中不在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有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情况。
由此提醒学生:“平行线,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个平面内。”教师在“同一个平面内”几个字下面加上着重符号。
教师出示两条平行线:
甲
乙
提问:这两条线,甲平行于乙,能说乙也平行于甲吗?
由此让学生知道平行是指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平行。
教师用三角板在刚才出示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垂直的线段,然后指名一学生量一量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其他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1页,量一量书上的几条垂直线段。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量的结果后,教师给出结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教学画平行线。
引语:怎样才能画出两条平行线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画两条平行线。
教师让学生拿出三角板和直尺,跟着老师一起画平行线。
第一步:固定三角板,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
教师边做示范边观察学生画图的情况,注意强调此时直线一旦画好后三角板先不能动,要用右手按住三角板。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第二步: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然后固定直尺;平移三角板。
注意强调直尺与三角板的直角边要紧靠,然后按住直尺不能松动,再让三角板沿着直尺的方向平移,不能让直尺与三角板错位,要保持紧靠。这是为什么?
第三步:再沿一条直角边画出另--条直线。
注意强调画线时,要用左手将三角板固定住,不能移位。又是为什么?
示范完成后,让学生用三角板和直尺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练习三十的第3题)教师巡视学生画图的方法,边巡视边提示作图的步骤。要注意看学生对每一步的掌握情况,对未能完全掌握的'学生要及时给以必要的指导。
学生作图后,再指出:我们还可以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或线段是不是互相平行。然后让学生动手检验教科书第141页上面的三组直线,看看与原来的判断是否一致。
三、小结
1.什么叫平行线?
2.怎样画平行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让学生先凭观察判断,排除直线中明显不平行的,再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其它的直线组。强调一定要按照画平行线的三个步骤来检验。
2.做练习三十的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哪些线段可能是平行的,再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来检验。注意提示学生要根据平行线的不同位置确定直尺和三角板放在什么位置来检验。
3.做练习三十的第4题。
画法与教材上讲解的画平行线的一般步骤类似,只是第二步平移三角板时,要使三角板的第一条边通过线外的已知点。可以启发学生参照前面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做法。学生若还有困难,再加以辅导。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是否都按步骤画的,有没有只拿三角板或只拿直尺粗略估量一下平行就画出来。
4.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先引导学生回忆在第五册教科书中学过的知识,长方形的对边除了相等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平行)。然后引导学生想,现在给出相互垂直的两条边,要求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可以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按照这一节课讲的画平行线的方法画出长方形的另外两条边。也要注意看学生是否按要求画。学生画完后,可以让他们说说是怎样画的。
5.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指名一学生说计算结果。进行集体订正。
五、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第7题
提示学生在做题时,可以把直线从左到右编上号,再用三角板和直尺根据画平行线的方法来检验。从而得到从左数第1条和第6条、第3条和第4条、第5条和第7条分别平行。
3.三角形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
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出示表格
齐王田忌本场胜负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
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
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
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
1、数学游戏:
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说明游戏规则
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7
单元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内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特点是: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的内容(教材第78页)都是在方格纸上对某一点的位置用数对的方法进行表示。在开展这些练习时也可以分两步走。第一,分别说一说水平方向点的位置与垂直方向点的位置。如第1题中,可以先说一说银行在水平方向是第1格,商店在水平方向是第4格等,然后说一说银行在垂直方向是每1格,邮局在垂直方向是第2格。第二,当学生分别能清楚地表示单一的位置时,接着讨论在单一位置上的两个点。如分行与商店都在垂直方向的第1格,那么怎样让人们知道的不同位置呢,从而引出需要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
2、在操作活动中,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与第一学段不同的是:在方向方面,从8个方向发展到任意角度的方向;在路线方面,则从单一的路线发展到几个点的路线;同时,又将方向与路线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所以,学习这些内容的可能比较大。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教材中设计了多次动手操作的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硬性认识的经验,以便于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桔设计的“试一试”活动(教材第80页),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动手机会,教材在附页中安排了一些操作的材料,在课前学生可以剪下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直接进行操作。在摆的`时候,先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要求摆放,接着组织学生说一说所摆的小动物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可以由同桌的两个同学任意摆放,并交流小动物摆的位置。“练一练”第1题(教材第81页),两个小朋友从自己所站的位置观察对方,其方向是相对的。对于这个活动也可以请学生先摆一摆两个小朋友的位置(也可以用小动物代替),然后再说一说他们各自的位置。
课时安排:
内容
建议课时数
确定位置(一)
3
确定位置(二)
练习八
1
重点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年级数学教案8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P18例1P20练习三题1、2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单元以“定向运动”引出单元内容的学习,并以此贯穿整个知识块。而在我们生活中,“定向运动”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过接触,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定向运动”。因此,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了解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3、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建议
在教学例1时,教师们要明确指出: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例1图)
练习三第1题,(图)教师不能提高要求,只要学生能说出是“()在()的()偏()方向上”就可以了。原因有二:(1)地图上所标出的城市比较集中,学生在度量时误差会比较大,度数便不好说;(2)这是一张球形的地图,是立体的,无法用测量平面图的方法准确量出度数。
第2题教材提供了句式,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量出度数,更精确的确定位置。
四年级数学教案9
一、教学目的: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呢?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的物体或图形我们可以用数的方法知道它的面积,如果是大的长方形,比如黑板、教室地面、学校操场的面积,也用这种方法就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小组同学合作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想怎么测量就怎么测量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3、同学们的`测量方法不相同,可是测量的结果却是一样的,这是这么回事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3、最近有人请王老师卖装修材料,她告诉我她的房间地面长12米,宽4米,你知道王老师需要买多少木地板吗?
4、还有一张床面积是300平方分米,我只知道宽是15分米,你们知道它的长是多少吗?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2、展示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1课时 平行与垂直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
【教学目标】:
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
提问: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2.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情况。
2.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
3.讨论探究。
(1)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可能会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分类:
(2)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用课件演示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让学生继续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板书:相交、不相交)
4.构建新知。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平行线图:
图中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
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然后分小组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如:电线、窗子、栅栏、门两侧、轨道两边等等。
(3)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会是多少度?(90°或不是90°)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出示:
上图中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垂线。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同桌或小组中说一说,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第一题。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指名上台指一指。
3.教材“练习十”第2题,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并观察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1)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平行,那么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
(2)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互相垂直,那么这两根小棒也互相平行。
课件演示三根小棒的摆放过程。
4.教材“练习十”第3题,折一折。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折一折,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指名向同学展示一下折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2页例3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这节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以某地为观测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并在学习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时候,已经初步感受了方位感念的相对性。因此,本节课的目的是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1.在学会确定任意位置方向的基础上,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学会确定任意位置方向的基础上,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关键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的具体关系:方向相反,角度相等,距离相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量角器、直尺、铅笔等。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一、课前准备
1.看图回答
教学预设
课堂生成
2.小结
师:要确定物体的位置,我们要知道这个物体相对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板书:方向距离)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口答练习,在很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回忆起学习过的有关知识,为新课做准备。这种形式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适用,便于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情境体验,学习新课
1.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对关于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带大家游览一下祖国的几个美丽的城市,请大家根据图片介绍猜猜这个城市的名称。
多媒体图片展示:北京、上海
(学生根据图片猜地名)
设计意图:课件欣赏,再猜城市名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2.指一指
师:你能找出这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吗?
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图
(学生上台指一指北京和上海的位置)
3.新课导入
师:你能确定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吗?(学生不知道方向和距离所以说得不准确)
多媒体展示:两地的距离
师:现在你能确定北京和上海的位置吗?(只知道距离和大致方向,所以还不确定)
多媒体展示:两地都方位十字坐标和角度
师:现在谁来说说北京和上海的位置?
(学生说出北京相对上海的位置和上海相对北京的位置)
学情预设:学生在既有方向,又有距离的情况下,能准确的描述上海和北京的相对位置。
4.相对位置的关系学习
根据学生的描述课件展示:
(1)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
(2)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
师:观察这两个城市的位置描述,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两个城市的位置是相对对方来说的;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在心底想一想,再同桌说说自己的相反,最后全班交流,让他们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亲历问题分析、解决过程。
三、实践运用
1.你我位置描述
多媒体展示:两个小朋友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并展示第一个小朋友描述第二个朋友的相对位置话语。
师:如果你是第二个小朋友,你怎么描述第一个小朋友的.位置。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角色代入的方式,让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小朋友的位置,说另一个小朋友的位置关系,在实践中运用相对位置关系的知识,培养应用能力。
2.拓展新知
师:课前,老师调查了4个小朋友的家住哪儿,并且根据它们的位置,绘制了一份地图。请看......
多媒体展示:家校地图
(先是没有距离和方向角度,点击之后出现角度和距离)
师:我们站在学校看小刚家,小刚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上?距离是多少米?
师:如果我们站在小刚家看学校,学校在小刚家的什么方向上?距离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对于小刚家和学校这两个地点的相对位置,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基础和地图,能说出位置。因此,这里让学生先自由说说,再同桌说说小刚家和学校的位置,最后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个同学家说说家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四、承前启后,抢答游戏
两个地点建的位置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抢答另一种。
A在B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上,距离是300米。
B在A的()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师:说说你的方法。(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
五、总结作业
1.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作业
课堂作业本p9
口算1页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画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口算卡,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6。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18×6+7×6
小组探究学习:(1)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2)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3)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
(4)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
各组派代表汇报: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
2.进行抽象概括。
(1)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小组的可以互相补充。
(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2)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32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d+6)×c=a×c+b×c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3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六的第1、2题。
板书设计:例6
(18+7)×6○18×6+7×6
20×(15+9)○20×15+20×9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教学设想:本课是这部分知识的难点,所以学生对概念的概括和总结比较困难,需要教师适当的指点,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学到总结知识的方法。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侯,教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练习二十的第14-19题,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各种情况的小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明下面各式的意义.
1.25×0.31.25×51.25×5.3
前两题可让中、差生说一说,第三题可以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说.
2.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先让中等水平的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只要能把意思说对就可以了。
3.让学生说一说不经过计算如何判断积比被乘数大或小。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的第14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做题时,教师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速度上的要求,但要注意观察有多少学生在3分内不能完成,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辅导和训练。
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做练习二十的第15题。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对每一道题都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3.做练习二十的第16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订正时,针对学生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计算粗心,看错运算符号的学生,要提醒他们在计算之前先看清运算符号,再计算。
对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不对齐小数点的,要引导他们比较小数加、减法与小数乘法的不同,对计算法则掌握不好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让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帮助。
4.做练习二十的第17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5.做练习二十的第19题。
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计算的。
集体订正时,引导学生联系整数乘法中被乘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说一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6.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做练习二十的第2l·题。
三、小结(略)
四、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18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后面的思考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