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4 09:26:11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第5单元简易方程

  第6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60~61练习练习十三第2、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会熟练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能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值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合作交流、应用与反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我能填:

  (1)7·a·6=□·(□·□)2x + 6x =(□+□)·x

  (2)a+a=( ),a×a=( ),当a=5时,2a=( ),a2=( )。

  (3)一个长方形,长a米,宽b米,面积S=( ),周长C=( )。

  2.我会选:水果店购进一批水果,皇帝柑有x箱,每箱重10千克,香蕉共有6千克。说出下列式子表示的意义:

  (l)lOx (2)10x + 6 (3)lOx - b

  3.小结并板书课题。

  二、综合训练

  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坐车去游玩吧。

  汽车每小时行60 km,行了t小时,一共行了( )千米。

  提问并用字母表示出公式。

  2.第一站:

  A.购买门票。

  (1)提问:在付款前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单价a、数量x )

  付款的钱叫什么?(总价c)

  你能用文字说一说这三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再用字母表示出来。

  (2)从这里选一个公式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如果每张门票55元,220元可以买几张票?

  B.过关明理:(理解式子表示的意义)

  (1)百万葵园一张儿童票是b元,成人票比儿童票贵15元。b+15表示什么?

  (成人票的价格)

  (2)我班共有48名师生购票进园,教师有(48 - c)名,这里的c表示什么?

  (学生的人数)

  (3)师生们排队进园,平均分成了x组,每组12人。12x表示什么?

  (进园的总人数)

  C.葵花精灵考考你:(同式异义)

  我们栽种了20棵葵花,平均栽成了a行,每行栽(20÷a)棵。

  一袋葵花种子a元,20元可以买(20÷a)袋。

  学生填空,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上面式子表示的含义。

  小结:相同的字母或相同的含有字母的式子,在不同的题目中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即时练习: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3题。

  像这样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式子的含义。

  20+a 20-a 20a

  3.第二站:

  甲导游:我每天接待游客a人。乙导游:我每天接待游客b人。

  (1)他们每天共接待游客人,30天共接待游客人。

  (2)当a=580,b=620时,用第(1)题中的式子计算他们30天的总接待人数。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汇报。

  4.第三站:

  (l)一本亚运宣传册有a页,小华每天看8页,看了6天。用式子表示还没看的页数。

  (2)这本书如果有94页,小华看了7天。用上面的式子求还没看的页数。

  小结:根据题意和字母所取的值,可以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第四站:

  请同学们一起观察此表:说一说什么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1)请同学们完成此表:(见板书)

  (2)机器包装的速度更快,一台机器每分钟包装水果50盒,请你利用表中的公式计算一台机器1小时包装多少盒。

  交流、汇报。

  三、拓展提高

  1.依次出现以下正方形。(教材第61页第10*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生: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师:根据这一重要的发现,你能很快算出摆5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吗?

  1 + 5×3 = 15(根)

  师:照这样,如果摆n个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谁能列出算式?(3n+1)

  2.教材第61页练习十三第11*题。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

  x = 6,x2 = 36,2x = 12

  x = 0或者x = 2时,x2和2x正好相等。

  四、课堂小结

  师:你能畅谈今天有什么收获吗?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作业:教辅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的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加深理解简易方程的意义和作用,会解简易方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列方程解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难 点: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解简易方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从而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路程与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写出式子,同时指名一生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你能举例说明吗?(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如小明比小红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体重,那么小红的体重就是(a-2)千克。)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的概念。

  (1)等式的意义:表示等号两边两个式子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如:

  3+6.5=9.5、7-4.2=2.8、3.6×0.5=1.8、3.5+x =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这个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这个式子中是否还含有未知数。如3.2x =8、llx =363、x +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等式的范围比方程的范围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7=5、2x =0、3.5x =4、11.2-x =ll.14等都是等式,但35÷7=5不是方程。

  2.复习解方程。

  (l)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 =32是方程x -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如:

  4x =6

  解:x =6÷4

  x =l.5

  提问:解题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进行验算?

  解方程的依据:

  ①四则运算之间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②等式的性质。

  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解方程时应注意:书写时要先写“解”字;上、下行的等号要对齐;不能连等。

  四、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1题。

  判断下面各题的叙述是否正确。

  (1)a2﹥2a。 ( )

  (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就是方程。 ( )

  (3)5x +5=5(x +1)。 ( )

  (4)x =6是方程3x -6=12的解。 ( )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订正。

  2.教材第83页整理和复习第1题。

  (1)要求学生独立解方程,教师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教师: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评价。

  六、作业:教材第84页练习十八第2题。

  【板书设计】: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

  长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分数的再认识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P93~94练习二十第3~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学过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加深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提高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案

  选择

  (1)在一个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2倍,面积扩大( )倍。

  A.3 B.6 C.4

  (3)三角形面积是2.4平方米,底是0.8米,高是( )米。

  A.6 B.1.5 C.3

  一、课前反思: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呢?

  二、交流解惑

  (一)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反思

  2、以小组为单位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说一说都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汇报。

  (二)汇报、解疑,进行组内交流、组际解疑,老师进行点拨。

  (三)指导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三角形的面积吗?(练习二十第3题)

  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

  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三角形面积。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4题。

  (1)引导分析:要求种这片草坪需要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

  (2)学生讨论后交流。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2.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自计算,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8题。

  (l)学生用尺量一量这两条虚线间的距离,理清这两条虚线是什么关系。

  (2)看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分组讨论如何在图中画出一个与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试着画出来。

  三、巩固拓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5厘米、12厘米和l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读题,弄清题意。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底和对应的高。

  (2)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猜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分别是多少。

  (3)学生讨论、交流,共同解答问题,然后组织汇报。

  2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9*题。

  (1)教师出示题目。引导观察,要求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相邻两边的长度。

  (2)学生独立解题。

  (3)教师组织汇报交流。

  3.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第10*题。

  (1)引导学生观察:A点是中点,把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平均分成两部分,即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了两部分。

  (2)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阴影部分面积和大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大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组内交流解题方法,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图形面积问题

  下图中三角形ABD的面积是20cm2,BD的长为5 cm,DC的长为3 cm。求三角形ABD的面积。

  学生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尝试解答。

  思路导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求三角形ABD的高,也就是三角形ADC的高。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三角形面积的练习

  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0.343.50.20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10.5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310.5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53.60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0.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0.74()×3×3×2×2()135()148

  2、判断

  13.5×22.703、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32.3×12×124.6462.32327.66.9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 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

  1.易错题分析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 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

  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

  x =62

  三、巩固拓展

  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汽车每小时行驶75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情况一:两车行驶3小时未相遇,两车还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情况二: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两车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情况一: 情况二: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75×3+3x +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师小结:通过线段图,找出两车相距15km存在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5*题。

  学生先自己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予以解惑。

  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练习课,你是不是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作业:

  教材第81、82页第10、1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材分析

  一、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本单元学生已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及运算律、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它是根据整数除法迁移过来的,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将其转化为整数除法,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小数小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增进对相关运算律的理解,提高运用四则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四舍五入”法求积、商的近似值,了解除数大于1(或小于1、接近1)时,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学生要能用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并能举例说明估算在现实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自然数,倍数与找倍数,2、5、3倍数的特征,因数与找因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计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六个情境活动:在“数的世界”活动中,主要是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在“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中,学生将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在“找因数”活动中,利用直观的拼图游戏,让学生体会、掌握找因数的直观方法;在“找质数”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用“筛法”制作质数表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并在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些数学史,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在“数的奇偶性”活动中,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法问题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以及知道质数、合数;将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合情推理的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或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3、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本单元的具体学习内容安排了九个活动情境: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

  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在“分饼”与“分数与除法”两个活动中,学生将知道分数的分类标准,并能掌握带分数与假分数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找规律”的活动中,经历探索分数大小不变规律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在“找最大公因数”与“约分”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地约分,也为后续理解、掌握通分的方法打下了基础;在“去少年宫”与“分数的大小”两个活动中,学生将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一知识,会正确地通分与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重视结合已有知识和折纸、画图等经验,进一步学习轴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运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通过复习,能正确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3.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把多位数改写并根据要求写出它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6分钟左右)

  知识整理单(6分钟)

  1.快速阅读书本第一、三、八单元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结合书本第110页上面的“数的世界”问题)

  2.本学期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3.本学期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在学生自主整理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几个整理比较有条理的以备展示所用。

  二、集体梳理重难点(4分钟左右)

  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点及有疑问的地方。

  其余同学作适当的补充及答疑解惑。

  三、巩固练习。(20分钟左右)

  1.自主完成练习单,完成后可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110-111页第1~7题。

  第1题:分数和小数之间是怎么互化的?

  第2题:说说在数轴上找点的方法是什么?

  第3题:说说数的改写和求近似值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区别?

  第6、7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用字母表示。

  二、创编题

  1.填空

  (1)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右边第二位是( )位。

  (2)3个千和3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3)2.35是由( )个1、(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4)在○里填上“>”“<”或“=”。

  0.82○0.86 1.01○0.999

  4.3○4.300 0.507○0.57

  2.儿童剧场楼上有A排座位,每排22个;楼下共有B个座位。用式子表示这个剧场的座位数,并计算当A=15,B=720时,这个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思考:解答以上题目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时间15分钟)

  3.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5分钟左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2-113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自己熟悉事例的调查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了解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3分钟)

  1.口算练习

  1.2÷2= 4.2÷7= 0.21×100=

  10×10.3= 4.5÷0.15= 4×0.6=

  2.揭示课题,认定目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统计这个单元的知识。

  二、整理复习,成果分享。(12分钟)

  1.根据导学单进行自主整理复习。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回忆一下本学期,在统计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说说这个学期研究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同以往的比较,各有什么特点?

  (3)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4)你能举出一些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例子吗?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2)在画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3)说说你举出的一些例子。

  3.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便于对同类数据进行比较,而且便于对两类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多层练习,内化提升。(15分钟)

  1. 基本题练习(整理与复习第21题)

  独立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再回答书上的问题。

  说说统计表和统计图的优缺点。

  指出:表和图各有优缺点,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把统计结果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2. 实践操作(整理与复习第20题)

  (1)讨论方案,确定调查方法。

  (2)分组活动,调查记录。

  ①由组长负责,依次指定每人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②每人按动物种类分类整理出男女生人数。

  ③各组最后核对、统一收集的数据,确定结果。

  (3)交流数据,全班汇总。

  (4)制作表图,分析数据。

四、课堂总结(10分钟左右)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1.用字母表示数。

  2.解简易方程(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一是,增加用字母表示常见数量关系的例题,为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作准备。二是,根据课标要求,明确给出等式的性质(原来只是借助天平平衡来理解),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三是,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分开编排,分散难点,并且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发展符号意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作用,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在这过程中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过程中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用符号表示一个特定的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等,所以教材就不再从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数、一般的数起步,而是直接从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开始。

  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即根据数量关系的陈述写出代数式,这是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本技能。对小学生来说,受以往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起初会有一些困惑。因此,为了突破难点,保证基础,教材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除了原有的两个例题之外,还增加了两个例题,学习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具体内容如下表)。相应地还增加了一个练习。

  例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

  例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

  例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例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

  例5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

  同时,还加强了代入求值的教学,使学生不断看到,用含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量,当用一个合适的数代替字母并求值,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的数。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感悟、适应字母代数的特点。

  2.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突显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根据《标准(20xx)》的要求,从小学起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和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而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维习惯的培养。

  以等式性质作为解简易方程的依据后,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变显现出来了。例如,解形如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减去与加上,得与;解形如与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除以与乘上,得与。这样解决方程显然比原来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思路更为统一。

  3.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适当分散难点。

  教材一方面在第一节,加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教学,为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解方程单独编排,并且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分散难点。

  在“解方程”这部分内容中,方程没有刻意一一从现实情境引出;而且解方程的过程,充分借助实物直观、几何直观,发挥数形结合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方程变形、求解的过程。待学生有了一定的解方程基础后,在“实际问题与方程”这部分内容中,再由实际问题引入前面没有出现过的方程。这样处理,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既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又关注了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教材对“实际问题与方程”这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并有所加强。一共安排5个例题(具体如下表)。这部分的5个例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答,都需要逆向思维,从而便于突出等量关系的分析,突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例1 x+b=c的应用

  例2 ax?b=c的应用

  例3 ax+ab=c的应用

  例4 x+bx=c的应用

  例5 ax+bx=c的应用

  四、具体内容

  (一)用字母表示数

  1.例1:用字母表示加减的关系。

  重点让学生体会还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特点:具有一般性,可以看作一个具体的量。具体编排体现“具体-一般-具体”的过程。

  (1)重视抽象概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教材采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思路,先列出用具体的数表示的式子,让学生看到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个别现象,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一般情况呢?由此引出含有字母的式子。使学生看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具有一般性,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2)渗透函数思想。让学生体会:a+30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它们之间一一对应,以渗透函数思想。

  (3)取值范围。关于字母的取值范围应该让学生明确,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4)代入求值。代入求值是由一般到具体的过程,通过正反两个思维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如:当a是一个具体的岁数时,a+30也是一个具体的岁数。

  2.例2:乘除的数量关系。

  (1)编排和例1相同。同样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归纳过程,再从一般到具体的代入求值。

  (2)介绍字母与数相乘的习惯写法。

  3.例3: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1)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优越性。对比用语言描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体会到:用字母表示,一目了然,准确、简明、易记。

  (2)代入求值。以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为例,教学怎样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怎样把已知数据代入公式求值。介绍平方的书写方法,数与字母相乘的书写习惯。

  4.例4:两级运算。

  例4例4和例5是新增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为后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准备。

  这里数量关系比前面进了一步,含两级运算,重点是还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这里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代数式,代入求值。

  5.例5:两积之和(ax+bx)。

  (1)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2)引导学生化简式子。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化简,学生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7x。

  (3)拓展例题。将式子改为4x-3x,让学生说出它的含义,再说出化简的结果。这时将出现数与字母相乘的特殊情况,即“1与字母相乘,1可省略”,可用来检查前面学习的书写习惯。

  (二)解简易方程

  1.方程的意义。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因此教学方程的概念要从认识等式开始。教材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天平演示,经历由数的等式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通过不等到相等的比较,为引入方程提供丰富的感性认知基础。

  教学时,可制作动画或自制的天平教具来演示。因为精密的天平仪器小,学生不易看清,也不容易取得平衡。

  通过实物演示得到了一个方程,接下来再通过图示得出第二个方程。然后以两个方程为例,给出方程概念的描述。为了丰富对方程的感知,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并呈现三个同学在黑板上写的方程,初步感知方程的多样性。

  2.等式的性质。

  原来没有直接出示等式性质,但是解方程时不利于学生的描述,这次正式总结出。通过插图演示天平平衡的实验,探究等式基本性质。

  用连环画式的插图,一方面提示教师可以怎样演示,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思考、感悟天平保持平衡的变化规律,提供了直观的观察材料。要注意的是,教具演示能使学生看到动态的过程,获得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受。但演示过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只剩最后的结果状态。而连环画式的插图,没有实物演示那么生动,但可以保留初始状态和结果状态,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双向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等式性质1的演示过程中可以用等式来表示,这样从直观演示过渡到等式,帮助总结。等式的性质2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交流完善对0的补充说明。

  3.解方程。

  (1)例1:解形如x+a=b的方程。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理解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

  ①这里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为了便于通过图示说明解方程的全过程,这里的数据比较小。但是学生可能一眼就能看出结果,为提高学习掌握新方法的积极性,可以明确指出,要根据等式性质来解方程。在这里要暂时避开算法多样化的讨论。

  ②结合解方程的过程给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不再单独编排。

  ③检验。由小精灵给以提示,介绍了验算的全过程,就是前面所学的代入求值的过程。

  (2)例2:解形如ax=b的方程。

  编排思路同例1。练习中尝试解形如x÷a=b的方程。

  (3)例3:解形如a-x=b的方程。

  这是新增的,解方程的类型更全面。

  重点突出转化思想。教材以20-x=9为例,讨论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思路是转化为x+b=a,即转化为例1的形式。这里不再依靠天平的图示,意在及时抽象,启发学生直接依据等式性质进行转化。a÷x=b类型的方程让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积累解方程的经验。完成基本类型的方程求解后,小精灵提示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思考方法(利用等式性质)、解题步骤、要注意的问题。

  (4)例4:解形如ax+b=c的方程。

  (5)例5:解形如a(x+b)=c的方程。

  这两种都是新增的稍复杂的类型。同样也是利用转化的方法,将解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前面的基本类型来求解。教学重点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4.实际问题与方程。

  (1)例1:基本类型。

  ①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这里的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发现数量关系。学生也比较容易直接利用算术方法求解,教材在这里尊重学生的经验,先出示了算术解法。以此鼓励学生自己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接下来引出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加列式,都会感到不习惯。所以,教材引导学生将未知数设为x,列出方程。

  ②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未知数参与列式。其中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的关键,教材用色块予以凸显,但它不是解题书写的要求,主要是帮助学生列方程。

  ③淡化算术方法和列方程方法的对比。这里的数量关系简单,体现不出列方程的优势,重在经历一般方法,规范书写格式。

  (2)例2:列方程解形如ax±b=c的问题。

  ①体会优越性。这里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逆思考,思维难度较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而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②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这里的数量关系,学生常有不同的分析(如下)。学生有必要的话,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分析。如: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③总结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教材给出了基本步骤,提升学生的学习经验。

  (3)例3:列方程解形如ax±ab=c的问题。

  这里的数量关系是两积之和,是典型的数量关系,生活中很常见。而且,理解了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也就容易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差)的数量关系。同时,两个积中有相同的因数,可以根据分配律,得到含小括号的方程。所以例3具有举一反三的典型意义。

  (4)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x=c的问题。

  ①含有两个未知数。此类问题称为“和差、和倍、差倍问题”,其特点是:含有两个未知数,知道这两个未知数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或差,求两个未知数(如本例)。如果用算术方法解比较难。改用方程解,都可归结为解形如ax±bx=c的方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学会其中之一的解法,其他类似的问题,如“和差”就很容易类推解决。

  ②设未知数。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确定一个未知数为x,另一个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来表示。但这里重点是设谁是x,一般为了解方程方便,设倍数关系中的单位量为x。也可以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思考。

  (5)例5:解决问题。

  这里是行程中的相遇问题,比较经典,这里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编排,让学生体会方程解的优越性。

  这里的方程形式与例3相同,重点是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五、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知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本单元的内容蕴涵较为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价思想、模型思想等。比如:

  解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连串依据等式性质的演绎推理过程,最终将原方程转化为与其等价的“x=?”的形式。“x=?”是方程变形的目标。教学时,应要求学生做得对、说得清,从而在理解变形依据、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所学方程的解法。

  列方程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特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建模过程。教学时,应启发学生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

  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越性。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比较直接、简明,能使某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化难为易。让学生体会列方程的优越性。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特点,灵活选择便于思考的简便解法,进而丰富解题策略,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4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会归纳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2、能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养成良好的计算、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2。4÷2 4。8÷6 9。09÷9

  8。24÷8 6÷5 1÷5

  2、填空,并说出为什么?

  (复习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验算做好准备)

  3、列竖式计算(生板演)

  (1)7。44÷4(2)7。44÷8

  (3)102÷24(4)4。551÷5

  四道逐渐变难

  二、探究新知

  1、在评价学生的.计算结果中帮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你能说出小数除以整数是怎么除的吗?

  学情预设:学生有的会把步骤在说一遍,有的会讲出前面“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还有余数”两种特殊情况的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教师一一给与肯定。

  师:做小数除以整数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学情预设:生根据小数乘法经验说出转化乘整数除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然后继续除。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然有余数,要添0后再除。

  课件出示补充。

  2、在暴露计算错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验算。

  (1)师:为了保证我们的计算正确,怎么办?——验算

  验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怎样验算黑板上面的小数除法呢?

  学情预设:生根据整数除法经验能说出用乘法验算除法,或估算一下,或用被除数除以商等。

  师:四人小组,一人选一道进行验算,算完在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门诊台

  课件出示。

  小结:用估算能知道计算有没有错;用乘法或再除一遍的方法能保证计算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小马虎也做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看看他做对了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订正?

  37。8÷6=63 7。4÷5=1。4……4

  2、计算并验算

  43。5÷29 18。9÷27

  1。35÷15 207÷45

  3、书第20页:7、8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P19例1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与“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会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境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咱们就去五年级某班看一看。看,这是张亮班级里的学生,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张亮的位置吗?

  (出示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中张亮那一列同学的座位)

  学生可能说:第3个、从前面数第3个、从后面数第3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座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方向和第几个就行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互动新授

  (一)明确行、列的意义

  1、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板书:列行)

  并明确: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教材第19页情境图上的每一列和每一行按顺序写上,同桌互相指一指。

  说明: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张亮的位置。(第2列、第3行)

  2、引导: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其他同学的位置吗?(举例王艳、赵雪,周明位置等)

  让学生随便指图上一人,同桌互相说一说他的位置。(学生练习)

  (二)认识数对

  1、引导:表示位置我们还可以用“数对”来表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张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3)表示。

  2、质疑: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示什么?

  (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强调并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三)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让学生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王艳、赵雪等)

  学生回答:王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赵雪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

  2、讨论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了。)

  (四)应用知识

  1、先说一说自己班里,哪是第一列,哪是第一行,并让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指多名学生回答,加强数对练习。

  2、你能用数对表示你的前后左右邻居吗?说一说,并思考有什么发现。

  (1)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并讨论。

  (2)引导学生明确:前后邻居数对的第一个数与自己相同,左右邻居数对的第二个数与自己相同。

  3、做游戏:教师说数对,学生根据数对找出相应的同学。

  4、找数对:大家来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对。

  学生自由发言,指名学生说一说,如找座位,找楼座等。

  三、巩固拓展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1:我学会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

  生2:我知道了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所说的之外,在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还要注意,列是从左往右数,行是从前往后数。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竖排一列左一右

  横排一行前一后

  数对(列,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P95~96例3及练习二十一第2、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生:剪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如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谁来说一说它们的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用字母表示是S=ah;三角形面积=底×高÷2,用字母表示是S=ah÷2。)

  让学生回忆它们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

  2、揭题:生活中的图形除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外,还有梯形,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的?(梯形)

  思考: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讨论,学生可能会猜测到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梯形学具验证自己的猜测。

  小组活动,教师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可提醒学生用剪刀剪一剪,再拼一拼。

  3、交流汇报自己的推导过程,指学生到黑板边演示边讲解。

  学生以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可能会这样做:

  (1)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出示推导过程: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2)×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2+三角形的.底÷2×2)×高÷2

  =(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高÷2

  因为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4、小结:大家都是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字母表示:S=(a+b)×h÷2

  5、教学教材第96页例3。

  出示教材第96页例3情境图和横截面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思考:横截面是一个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梯形;而且有两个角是直角,是一个直角梯形。)

  让学生找一找,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你能理解这个横截面的含义吗?

  通过交流,学生能明白:直角梯形的高也是它的一个腰长。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6米,下底是120米,高是135米。

  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个直角梯形的面积吗?

  让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计算过程:(见板书设计)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96页“做一做”。先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并对该图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大梯形,梯形的上底是(40+45)cm,下底是(71+65)cm,高是40cm,也可以看成两个直角梯形,其中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0cm,下底是7lcm,另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5cm,下底是65cm,高都是40cm,算出两个梯形的面积再加起来。

  2、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3题。

  本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利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

  3、完成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4题。先让学生观察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什么形状,(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机翼的面积。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lOO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

  1、在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推导。

  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3、用字母表示:S=(a+b)×h÷2。

  五、作业: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2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例3:

  S=(a+b)h÷2

  =(36+120)×135÷2

  =156×135÷2

  =10530(m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4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12-2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22

【热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