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通用)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练习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整理和复习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2、整理和复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整理和复习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二)、能力调解点
1、正确计算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提高计算能力。
2、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整理学过的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2、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理混合运算、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2、教学难点: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提高计算能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整理
1、混合运算:
(1)、出示148-111÷37
说一说运算顺序。
(2)、出示(148-111÷37)×5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3)、出示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
(4)、出示5000-(720+650÷130)说一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5)、引导学生说一说混合运算的顺序。
(6)、出示第32页第2题。
分组讨论。并独立计算
2、应用题。
(1)、出示第32页第3题。(投影出示)
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说一说怎样想的?
(2)、出示第32页第4、5题。(投影出示)
通过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出示第32页第6题。(投影出示)
独立计算。
3、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1)、投影出示第33页第7题。
(2)、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独立填写。
(通过整理混合运算从两步到三步,进一步加深运算顺序,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就是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形成网络。)
(二)、练习
1、混合运算:
(1)出示练习八第1题,投影出示
①分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并订正。
(2)分组计算,练习八第2题。
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文字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3题(1)
分组讨论并订正。
(2)、独立练习,第3(2)、(3)题。
3、应用题。
(1)、投影出示,练习八第4题。
(2)、独立练习,练习八第5、6题。
(三)、全课小结(略)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口算(10分)
320+185:600÷50;5800÷100:3900÷300;
4800÷60;148+37;350+470:420-150;
200-82;175-56:54+97:32+368:
120+90:199+76:12+18+14:25+67+75
二、填空(30分)
1、画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12分
(1)、60-80+16×3
(2)、30+(%-12×5)
(3)、(1070+28×289)÷18
(4)、(285-15+20)×3
2、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出综合算式。
3.在O里填上“>”、“<”或“=”。(6分)
25×(225÷25)○25×225÷25
34+66×40○(34+66)×40
540+27-18○540÷(27-18)
三、计算(16分)
1.(4800÷75+36)×24
2.(338+565-204)÷3
3.1520-(970+38×2)
4.540+9÷3+16
四、列式计算(20分)
1.82与25的差,乘16与18的和,积是多少?
2.1530除以5的商,加上14乘7的积,和是多少?
3.25与18的积,减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与160的和,除以84与40的差,商是多少?
五、应用题(24分)
1.一个生产小组,每个人每小时制6个机器零件,10个人8小时可以制多少个机器零件?
2.运动会上315个同学参加团体操,他们平均分成5队,每队再平均分成7组,每组有多少个同学?
3.学校买了5个排球,每个40元;买了5个篮球,每个25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4.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同方向出发。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骑摩托车的速度是甲的3倍。3小时后二人相距多少千米?
二单元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2
单元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单元学习内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0的再认识。
单元教材分析:
依据《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学习的负数主要是学生生活中一些觉的负数,并且只要求学生会运用负数进行简单的表示。
本单元教材中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觉负数的实际意义。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在理解上的要大一些。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数据的收集过程,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每天天气温度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从电视、广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等各种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在“温度”这节中,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温度,使学生了解零下温度表示的方法,从而概括出生活中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中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意义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要求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这样的编写方式符合学生理解数学新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以后掌握和运用正负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温度
3
正负数
整理与复习
1
评价建议:
本单元在评价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评价要把握好难度,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检测。如“正负数大小的比较”的内容,教材中是结合具体量如温度的比较进行的,没有出现抽象数之间的比较,所以在本学段不作要求。二是增加一些学生活动性评价的内容。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运用负数的数据,在评价时请学生写几个自己收集的数据,并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这些材料需要学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收集,自己理解每个数据的意义,它对学生理解正负数是委有意义的。对活动性的评价着重有两点:一是准确性,是否正确地说明了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二是多样性,即数据中的量是否多种多样,反映了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如-15元(表示支出15元)、(2±0.5)㎝(表示测量误差范围是上、下0.5㎝)、-1层(表示电梯到达楼层为地下一层)等。
第一课时温度
(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课件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课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
2、让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的城市的位置,帮助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
二、探索温度的读法和表示方法。
1、把学生记录的温度进行简单交流,并抽出2组数据与零度进行比较,从中了解和掌握5℃比零度高,零下2℃比零度还要低2℃的一些知识。
2、教师准备一份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观察温度的表示方法。分小组讨论怎样读温度,并读一读,写一写。
三、试一试
组织大家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再写出来,增加一些直观的认识。
四、练一练。
第一题,比较温度的高低时,引导学生先从零上温度开始,逐步过渡到零下温度的比较。如:2℃和5℃的比较,1℃和0℃的比较,0℃和零下2℃的比较,零下2℃和零下5℃的比较等。
五、小调查。
首先鼓励学生选择某种调查方法获取数据,然后,组织大家讨论从数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并在地图找出这些信息的对应地理位置,能从地理位置上认识各地气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温度
2℃○5℃1℃○0℃0℃〇─2℃―2℃〇―5℃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的第111页的第4题,教科书的第114、115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本节课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统计。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七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课堂作业】
1.统计
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2.练习二十一第12题。
根据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注意找出纵轴上的数据要准确,然后回答问题。
3.练习二十一第16题
画梯形,并且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4.读出下面各数,然后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604009024700695200305076000
5.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七百八十万零二十
十五亿三千零八万零九
四亿零五十万零三
6.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27×63=3276÷84=74×59=
7.估算。
297×3≈789×4≈5392÷9≈
8.(1)125的40倍是多少?
(2)756里面有多少个18?
(3)把800平均分成40份,每份是多少?
(4)884是34的多少倍?
9.分别画一个50度、90度、135度、180度、360度的角
10.你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1.你会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12.解决问题。
(1)一只山雀5天大约吃800只害虫,30天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
(2)有624人乘船游玩,每条船可坐50人,要同时出游至少需要多少只船?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小结: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板书
第4课时统计
知识点总结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复习让学生体会到条形统计图在统计中的作用,它能清楚直观反映各数据间的联系,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简单运用。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明确问题。
二、学生尝试解决,探索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独立尝试,再汇报交流,提出疑问。
交流方法:1、估算:11.2<8×2
2、积的小数位数()×8=11.2一位小数
3、元转为角化整数乘法。
4、商不变的规律。
2、讨论:问题1、小数点的位置怎么办?
问题2、除不尽怎么办?
3、总结:只要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了。
三、巩固练习。
P65,试一试。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本节课是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活动课。教材呈现有两层活动安排:
(1)呈现了情境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
(2)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我们教学时,可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然后教师启问“这是什么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在学生兴趣提升的同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第(2)、(3)组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进而让学生探究交流中发现,“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从而形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全班学生都熟悉的人和街道创设类似教材中的情境,如选择班上某个同学或老师上学(上班)的路线图,或同学们到电影院看电影的路线图等。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学具准备:
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82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生:垂直线段距离最短)
教师出示不规则三角形路线图,现在还是垂直线段吗?为什么这一条路最近呢?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大胆猜想:那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两条边的和,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操作交流:请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看是否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得出:的确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关系。
猜想还要用实验来验证,证明猜想对任意三角形都适合才能成立。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实验探究
1.实验l:用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
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5根小棒(2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随意拿三根小棒不一定都能摆成三角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深入思考。
2.实验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生1:2厘米、4厘米、10厘米
生2:2厘米、4厘米、6厘米
生3:4厘米、5厘米、10厘米
生3:2厘米、5厘米、10厘米
......
任意抽出三组,请学生试一下,看是否摆不成。
生:确实摆不成。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形。学生汇报。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的有什么关系,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又有什么关系?
(1)每个小组用黑板上汇报的数据用小棒来摆三角形,并作好记录。
小棒长度(厘米)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4、5、6
4+6○5
4+5○6
6+5○4
2、5、6
2+5○6
5+6○2
2+6○5
4、6、10
4+6○10
6+10○4
4+10○6
2、3、6
2+3○6
6+3○2
2+6○3
(2)观察上表结果,说一说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关系?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关系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
生:摆成三角形的小棒都符合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生:补充一下是任意两边的和。
生: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小棒有两条边的和比另条边最长的边还短些
生:我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大家听后一定很明白。
长的小棒不说,就这拼不成三角形的小棒中最短的两根连起来都没长的小棒长,没有多出的部分......
生:我补充,就像一座小山,两根小棒的和与另一根小棒一样长时像一双筷子,是平行线,没多的部分可拱起来,两根小棒的和比另一根小棒长时,就有多出的部分,这时多出的部分就会拱起来像小山,形成三角形。
生:对,把三角形的任一条边做底,另两条边就像拱起的小山,因为另两条边的和总有多出的部分,如果没多出的,就不能形成小山,也就是说拼不成三角形。
师:大家说的既形象又有道理,我们在判断三根小棒能否拼成三角形时,就看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只要是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应用深化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我们就能用它来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了。(学生说说)
2.请学生独立完成82页例题中三道题,说说能否拼成三角形。
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
思考一下: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
(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来检验。)
做练习十四第四题,利用快捷方式判断。你能用下图中的三条线段组成三角形吗?有什么办法?
3.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多少?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五、课堂实践:练习十四11、12题。
课后反思:
1.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大多处于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前提下进行的,任意5根小棒的抽取设计具有开放性,没有规定小棒的组别,使学生的探究不受局限。观察和推理时,完全由学生运用儿童化的语言解释现象,形象、生动、易懂。
2.探究活动一步步将学生学习的知识引向深入,在前面探究认识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后并不急于深入,而是待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理解和认识了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探讨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的变化,学生通过对错误的再认识,更深层地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的涵义,尤其是对“任意”两字的进一步体会和理解。探究的层次性始终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步步深入的。
3.临近下课前的小插曲着实没有想到,遇到要推翻整节课定论的问题,教师再次将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学生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掌握了运用操作探究的方法,因此他们很快想到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操作中发现问题不是出在结论上,而是操作不当造成的,而且能结合理论(三角形的定义)找到操作中错误的原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思考、解决和解释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最大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小数--教材第100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三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把单位间进率是10、100、1000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算理,掌握相互改写的方法,能正确进行改写是教学的重点。由于这部分内容需要综合运用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移位的规律等知识,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因此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50分米=()米4千克=()克
2米=()分米=()厘米
6000克=()千克3吨=()千克
7000千克=()吨800厘米=()米
2.直接说出得数。
810=8100=81000=
26010=260100=2601000=
二、新课
教师:在实际计算时,为了使计算比较容易,通常把单位间进率是10、100、1000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也就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1.教学例1。
教师板书:30分米=()米
请一位同学填写后,提问:分米数变换成米数,这是什么样的变换?(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该怎么算呢?(除以进率10。)
教师接着板书:3分米=()米
提问:这是什么样的变换?(还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该怎样算?(也要除以进率10。)
教师在3分米=()米下面板书:310=
教师:310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只要怎样做就可以了?(根据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可以了。)310=0.3,所以3分米=0.3米。(擦掉310=0.3。)
教师板书:350克=()千克
教师提问:把克数变换成千克数是什么样的变换?要怎样算?(要除以进率1000。)
除以进率1000,可以怎样做?(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让学生自己填写括号。做完以后,教师让学生观察上面两道小题得出:
3分米=0.3米
350克=0.35千克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都是怎样改写的?(除以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谁能试着总结出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改写方法?
让学生先同桌讨论一下,然后指名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用投影片出示改写方法:
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或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2.完成第100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做一做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试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如140厘米=()米。可启发学生说出:把厘米数改写成米数,要除以进率100,只要把14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所以140厘米=1.4米。
3.教学例2。
我们刚才学习的是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应该怎样改写。
教师板书:3米40厘米=()米
教师:想一想应该怎样改写。如果先做40厘米=()米,你会做吗?
指名让学生填写:40厘米=(0.4)米
教师:3米40厘米=()米,我们只要把米数3写在整数部分,把40厘米改写成0.4米,就可以了。
指名让学生填写,填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
教师板书:4千克70克=___千克
教师:谁会做这题,并且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先同桌讨论一会儿,再发言。
指名让学生做,并说一说是怎样改写的。
教师:通过上面两道题,你能说一说把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应该怎样做吗?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复名数中高级单位的数不动,就作为带小数的整数部分,只要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也就是除以进率,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
4.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做一做中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填写,填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几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2.做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后,集体订正,请几位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把进率是10、100、1000的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的方法;知道了,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要除以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只要按照进率是10、100,或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相应的位数。复名数的改写,高级单位的数不动,就作为带小数的整数部分,只要把复名数中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小数即可。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二十三的第3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一、 教案背景
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2、师:是的,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样,数学中也经常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
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同学们去过黄河三角洲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那里的迤逦风光。
【展开新课】
(一)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生2: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的成因。
生3: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陆地面积25平方千米。
生4: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两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生2:三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四年呢?五年呢?
生3:多少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达到了5450平方千米?
(三)怎样解决两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造地时间(年)造地面积(平方千米)
22×25=50
33×25=75
44×25=100
(四)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生2: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生3:我发现在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那就是造地时间。
八、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8
一、复习旧知,引出意义。
1.让学生看图和实物回答问题。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
②把一张纸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这张纸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附图 {图})
3.在下面图中,用阴影表示分数。
(附图 {图})
4.7分米=( )/( )米
3厘米=( )/( )米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亲自实践,认识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让学生看问题:
①两个小朋友分一块糕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
②用1米长的尺子去量黑板的边沿,如果量得3米多一点,怎样用数量表示?
③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成表示1/2,2/3,1/4,3/4的 图形。
通过以上实践,小结:
把“一件东西”平均分成2,3,4……份,分数是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一段课文后,再小结:
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为了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常把1个单位(或单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它的1份或几份来表示,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2.理解分数意义。
①突出“平均分”。
回顾前面的“复习旧知”与“教例”,指出“平均分”这一前提,增强学生的均分意识。
②明确单位“1”。
1)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列举的6个图,讨论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每份是几分之几:1/2,1/3,1/5;
阴影或括号部分表示几分之几:2/3,3/4,5/8。
2)教师指出:从6个图形中可以看到,一块糕、一个圆、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在没有等分前,都是一 个完整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或整体“1”。
3)出示课本第53页的苹果图,提问:
这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出示红旗图,提问:
这幅图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面红旗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教师小结:单位“1”具有以下“三性”:
A.概括性。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乒乓球 、一个班的学生等,所以单位1应加上引号。
B.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C.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 ”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 必须注意,单位“1”要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
③认识分数意义。
1)引导学生重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的6个图,从第52页3个图中可看出,把单位“1”平均分 成若干份后(指着图解释“若干”的意思),只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是(指着上述板书的第一排数)1/2 ,1/3,1/5;从第53页3个图中可看到,把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得到的分 数是(指着板书的第二排数)2/3,3/4,5/8。
2)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设计练习,巩固意义。
在完成书本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下列几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下面各图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附图 {图})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①把15支钢笔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钢笔总数的1/3,是把钢笔总数看作整体“1”。
②把全班人数分成5个小组,4个小组是这个班的4/5,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3.说说下列题中把什么作为单位“1”,题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1分米是1米的1/10。
②一堆煤有30吨,已运走了2/3。
③五年级甲班女同学人数占全班的3/5。
④玲玲看了一本书的1/5。
四、小结归纳,强化意义。
1.演示:教师在一个纸盒内放上6支粉笔,让学生分别从盒内拿出这些粉笔的1/2,1/3。接着, 使纸盒中增加到12支粉笔,又让学生从盒内分别拿出总数的1/2,1/4,1/3,2/3,3/4。在 此过程中,归纳出:首先要确定把多少支粉笔作为单位“1”,再平均分后取出所需的支数。
2.讨论:前面我们分了些什么?还可以分哪些东西和物体?
归纳出单 一个东西(一个水果,一块糕……)
位“1” 一个计量单位(1米,1吨……)
一个整体(一所学校,一项工程……)
3.引导总结:把表示单位“1”的量都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若干份)分数是 表示这样的多少份的数?(1份或几份)然后总结“什么叫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 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9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人口与环保”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体会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能利用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掌握乘法与加减法的简便方法在小数乘法中也同样适用。
教具图片
教学活动
活动一:激发
1、出示图片: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收集到什么数学信息?
2、读了这个介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3、说说你在网上所收集到的一些有关沙漠化的内容。
假如不治理的话,50年后,我国沙漠化的土地可能是多少万平方千米呢?
从图中所给的信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各方面的`环保信息,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4、自己试着解决一下。
5、个别汇报。
对于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的同学,向学生提出有小数乘法和加法混合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6、我们学习哪些运算定律呢?
活动二:试一试
1、那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在小数乘法中呢?
2、试试看,请你试着完成P49,试一试。
(1)(8+0.8)*1.25
(2)2.8*3.6+2.8*1.4
(3)2.5*2.8*4
(先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然后用简单的方法试一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
3、说说你的理由或方法。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也仍然适用。
活动三练一练
1、P50,练一练第1题。
通过计算让学生体会到使用一次性筷子要浪费许多的木材,在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P50,练一练第2题
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就用简便方法计算。
回忆所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理解其意思,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 学活动
设 计意图
教
学
步
骤
活动四研究应用
调查一下自己家节约用水的情况,算一算一个月自己家可以节约用水多少吨?
活动四:体验
今天我们有什么收获?
活动五:作业
P50,第3、4题
课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1.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加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办?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策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是要求学生按照运算定律来判断哪些算式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集体讨论哪些是正确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其中第2、3小题符合加法交换律,第4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都是正确的';第6小题因为交换的是两个因数是正确的。第1小题和第5小题,虽然等号两边算出的结果相等,但不符合运算定律。
2.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这一道题中的第1、3、4小题都是正确的,第1和策4小题都符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小题是不对的,这一题先计算的是1×6和4×9然后才能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如果把6和4交换,它既不符合加法交换律,也不符合乘法交换律,所以这个算式是不正确的。
3.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4.第16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造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着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7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由于简便运算规则较多、方法特殊,许多同学对简便运算的学习有畏难心理。其实,经过系统归纳,简便运算的解题策略并不复杂,不难掌握。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一、加法的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二、加法的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用字母表示:(a+b)+c=a+(b+c)
注意:加法结合律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其中有两个加数的和刚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话,那么就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将原式中的加数进行调换位置,再将这两个加数结合起来先运算。
例:
(1)97+89+11
(2)85+15+41+59
(3)168+250+32
三、加减法的运算中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的简便运算:
注:这些都是由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衍生出来的。
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a-b-c=a-c-b
例:198-75-98
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例:(1)369-45-155
(2)896-580-120
(3) 344-(144+37)
性质③: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同时加上一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差。
字母表示:a-b+c=a-(b-c)
例:571-128+28
四、拆分、凑整法简便计算
(1)拆分法
: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百、整千与一个较小数的'和,然后利用加减法的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103=100+3,1006=1000+6,…
(2)凑整法
: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整百、整千的数减去一个较小的数的形式,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起来就具有很大的简便了。
随堂练习:计算下式,怎么简便怎么计算
(1)730+895+170
(2)956-197-56
(3)85-17+15-33
(4)89+997
(5)103-60
(6)876-580+220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一、乘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表示:a×b=b×a
二、乘法结合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字母表示:(a×b)×c=a×(b×c)
注意: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例如:25×4=100 20×5=100
50×2=100 125×8=1000
例:(1)25×9×4
(2)25×12
(3)25×32×125
三、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字母表示:( a+b)× c = a×c+b×c
a×c+b×c = ( a+b)× c(逆运算)
例:(1)125×(8+4)
(2)150×63+36×150+150
(3)22×46+22×56-22×2
(4)12×99+12
(5)33×101-33
(6)99×85
(7)103×26
四、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性质①: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交换这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字母表示:a÷b÷c=a÷c÷b
例:(1)800÷5÷8
(2)480÷5÷48
(3)240÷5÷12
性质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字母表示:a÷b÷c=a÷(b×c)
例:(1)1000÷25÷4
(2)1000÷125÷8
(3)1250÷25÷5
五、较难运算的简算
(1)(2+4+6+……+98+100)-(1+3+5+……+97+99)
(2)1530+(592-530)-192
(3)99+999+9999+99999
(4)2357-183-317-357
六、易错题(运算顺序错误)
(1)120×4÷120×4容易计算为(120×4)÷(120×4)=1,实际错误。
(2)735-35×20容易计算为(735-35)×20=1400,实际错误。
(3)36-36÷6-6 容易计算为(36-36)÷(6-6),实际错误。
(4)100-36+64容易计算为100-(36+64),实际错误。
(5)102+1-102+1 容易计算为(102+1)-(102+1) ,实际错误。
七、简便运算在应用题中的运用
1、同学们去军区演出,四年级去113人,五年级去272人,六年级去87人。三个年级一共去多少人?
2、一个工程队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挖一条长2670米的水渠,已知上旬挖了1016米,中旬挖了984米。要想按期完成任务,下旬需要挖多少米?
3、学校要做4800面彩旗,把这个任务交给25个班,每个班有4个小组,平均每个小组要做多少面彩旗?
4、一座大楼有25层,每层有24个窗口,每个窗口有4块玻璃,这座大楼一共有多少块玻璃?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主题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生动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能力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学排列,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学排列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少年演讲比赛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的得分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1)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2)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郑强和李明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87○9.90
2、评委会给张华多少分呢?
(1)独立阅读,分析信息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顺利铺垫,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交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他们理解数学很有帮助,甚至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3、你能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
4、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5、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释与应用
一、我能行:
1、独立练习:P9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二、我最棒:
P93、4题(重点指导第3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三、数学游戏:猜价钱
四、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
教材分析
“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验基础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渗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发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较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较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验,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教法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法
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教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
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
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行分类。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一)学习角的分类
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现在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
现在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
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
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
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
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
4.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
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
(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
(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
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
(1)刚才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
用“>”“<”表示这些角之间的关系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3)它们分别有什么特征?
7.现在谁能说出这几个角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角的分类,既容易记,又富有乐趣,双倍作用。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比眼力:看图说一说下面各角属于哪一类角?
课件出示图片,分别指名答出。
2.看度数,说出这个角属于哪一类。
79度150度180度90度91度1度163度360度51度91度89度+1度
3.辩一辩:
(1)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
(2)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 ( )
(3)平角是一条直线。 ( )
(4)两个锐角的和一定是个钝角。 ( )
(5)钝角的一半一定是锐角。 ( )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眼力游戏,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新知,这样的形式学生也乐于参与。
四、全课小结,提升认识
通过刚才的检测,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家里学校及生活中到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角的知识是奥妙无穷的,它就像大海,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发奋努力,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吧!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2页1、2题。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度
直角等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等于360度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1
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
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小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