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4 11:19:09 四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华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精华1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自主识字。

  2、默读课文,体会林肯在法庭上通过提问让福尔逊陷入被动、露出马脚的原因。

  3、复述林肯精彩的辩护词,或者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

  4、辨别“判决”、“断定”、“判断”的差异,并能用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体会林肯在法庭上通过提问让福尔逊陷入被动、露出马脚的原因。

  2、复述林肯精彩的辩护词,或者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

  3、辨别“判决”、“断定”、“判断”的差异,并能用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5、律师林肯》。

  (学生读课题。)

  2、教师:知道林肯吗?

  (学生交流。)

  3、教师:亚伯拉罕o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在未当选总统前,于1836年至1846年间曾经当过律师,林肯在当律师时用他的智慧搞清了许多案件。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教师: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大意。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检查指导。

  (1)指名带读,读准下列词语。

  律师诬告图财害命有口难辨蒙冤受屈质问毫不含糊彻头彻尾静寂骚动

  (2)指名分节读课文。(板书学生读错的字,纠正。)

  (3)用上“诬告”、“辩护”、“揭穿”、“宣布”说说课文大意。

  三、研读课文,领会中心。

  1、教师:给课文分段。

  2、默读课文,思考:林肯问了证人福尔逊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3、仔细阅读林肯最后一段话,填空。

  10月18日应是月,11点钟的时候,月亮已经,即使,月亮也。月光从往照。而在东边;在西边,福尔逊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二三十米外看清阿姆斯特朗的脸的。

  四、课文小结。

  课文主要写美国历一位比较有影响的总统林肯,在他早年当律师期间,为被诬告的的'阿姆斯特朗出庭辩护,并获得成功的事。

  五、课堂练习。

  1、说说下面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再选两个造句。

  (1)阿姆斯特朗有口难辩,被判定有罪。

  (2)他断定被告阿姆斯特朗蒙冤受屈,要求法庭重新审理这个案子。

  (3)这个意外的判断,使法庭里的人都愣住了。

  六、作业布置。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

  一、 自然揭题,质疑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由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所改编的课文----《一千根弦》

  请同学回顾,课文围绕“一千根弦”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1、这“一千根弦”背后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找一找,画出相关的句子。

  汇报:出示句子:“就为了这个希望......匆匆五十三年就如此过去了”

  2、五十三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已经是很漫长的了,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又是多么难熬啊。然而,这漫长的五十三年对于这个盲人琴师来说,却显得那样----文中用了哪个词(匆匆)

  3、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生活才是匆匆度过的(高兴,幸福,有事干,充实)那失明的老人为何又能匆匆度过漫长的五十三年呢?(因为他得到了老人给他的一个能治好眼睛的药方)

  4、出示自主学习表格:盲人琴师得到药方之前和得到药方之后分别是怎样生活的呢?

  学生独立学习后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三、品词析句,感悟体验

  1、那么,在得到药方之前,他是怎样生活的呢?(出示一句)

  2、“渴望”:用盼望合适吗?(迫切的希望)(板书:渴望)

  “有生之年”就是------?

  3、这么强烈的渴望,可是遍访名医,却都说没办法,想想,此时,这位盲人的心情会怎么样?(板书:失望)

  4、在失望中生活着,他会是什么样呢?

  5、是呀,整天没有目标,在黑暗的世界里度日如年,他是多么失望啊。盲人琴师在莫大的渴望中却夹杂着无限的失望,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句话吧。

  6、当盲人琴师得到这张神奇的药方之后,他的生活又有了怎样的转变呢?请看书,可以结合文中的句子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来说说。

  (1)抓住文中的一个词-----“尽心尽意”,和它意思相近的词是(全心全意)

  (2)盲人琴师开始尽心尽意的弹唱,他会弹奏高兴的,兴奋的曲子。

  (3)弹唱着高兴的曲子,过着快乐的生活,不仅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离见到光明的目标越来越近,所以这段时间是充实的,幸福的,是匆匆度过的。

  师: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盲人琴师的这份快乐,幸福(指读)

  7、多快乐啊,盲人琴师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弹唱为生。时间一点一点的在流逝,弹着弹着,琴弦断了,这是第十根弦了,盲人琴师的心情怎么样呢?(离光明还远着呢,接着弹吧)

  一天又一天,他尽心尽意地继续弹唱着,突然,琴弦又断了,这是第一百根弦了,此时,他是什么心情呢?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又一根弦断了,这可是第九百根琴弦了,他的心情是------

  这一天,他又一次听到了琴弦断了的声音,第999根弦了,此刻,他的心情------

  希望马上就要到了,“嘣”这一千根弦终于断了,此时的盲人琴师-----(紧张,激动,喜悦,颤抖…)

  8、书上是怎么描写的?“急不可待”可换成哪个词?(迫不及待)

  “一直藏心里”看出什么?(药方是盲人的救命草,把它视为珍宝一样保存着)

  9、多么紧张,多么激动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盲人琴师的这种心情吧!(指读)

  10、可是,他万万没想到,从明眼人口中得知:----

  这是一张白纸,是一份无字的药方。听了这句话,盲人琴师不禁------(潸然泪下)

  11、这泪水里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呢?(伤心的泪水、悲伤的泪水、绝望的泪水)

  12、可是刹那间他突然明白了,“突然间明白了”用一个成语来说是-----“恍然大悟”。

  13、那他悟出什么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悟出了“一千根弦”的真正意义)

  14、师:这“一千根弦”是支持盲人琴师尽情弹奏五十三年的热切的希望,这“一千根弦”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它曾经带给一位盲人琴师尽情弹唱的满腔热忱和不竭的`动力,使他在弹断一千根弦的期待中积极面对人生。这正是“一千根弦” 背后的深刻含义啊!

  15、师:同学们,盲人琴师潸然泪下的泪水里不仅饱含着悲伤、饱含着绝望、更多的承载的是一份------感动。正是老人送给盲人琴师的这一剂心灵的药方,才让这位失明的艺人度过了充实而又充满希望的53年。当这位盲人明白了这一切之后,他回首往事已经没有遗憾,因为他没有虚度光阴,他享受了生活本身。

  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16、此刻,让我们再回头看看赠送药方的老人说的话,(出示)再读一读,看看你又能悟出什么呢?

  (1)如果不弹断一千根弦--------就不足以支持盲人生活53年。

  (2)如果提前打开-------希望就会提前破灭。

  师:是老人给了盲人琴师一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信念,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再来读一读老人的话吧。

  师:老人点燃了盲人琴师追求光明的希望,是他坚定了盲人琴师的信念,使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17、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老人送给盲人琴师的这个无字的药方,你怎么看?

  这上面真的没有字吗?

  不,这无字的药方上分明写着: ———————;

  这无字的药方上分明写着: ———————;

  这无字的药方上分明写着: ———————......

  这无字的药方上分明写着:“希望”。这“希望”既是老人对盲人琴师的希望,希望他充实而又有意义的度过一生;同时,也是盲人对光明的希望。希望是火把,它能照亮盲人的旅程。一千根弦啊,弹过方知情重,带着希望之弦上路吧,人生的意义全在过程中。

  18、同学们,药方虽然是假的,但它让盲人琴师的一生曾经那样充满希望;目标虽然是假的,但它让盲人琴师的人生那么的充实,幸福。然而,这位老艺人并没有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弟,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又读出了什么?

  抓住“双手捧着、郑重交给、同样渴望、收徒弟”等词语谈感受。师:这是一种希望的传递,爱的传递,老盲人更希望他的弟子也像他一样有追求,有理想的生活。这也是老人美好的愿望。(板书:愿望)

  四、文本对话,读写结合

  (1)想象一下,徒弟听到盲人琴师的话心情会怎么样?他又会怎么样去面对生活呢?

  (2)你最想对文中的人物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想对你们说,也许很多时候并不能遇到故事中那样的充满智慧的老人,得到他人的帮助,但是希望是由心而发的,一个人只要拥有了美好的向往并且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会克服困难走下去,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充实,才更有意义。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心中的希望!

  五、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令人感动、给人启示的小故事,回家之后复述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2、大家看,这就是身体残疾的现代作家史铁生,他用那不健全的躯体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生命活力的文章,感召了每一个人。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他的作品,这是老师推荐的几本书,相信读了之后,你们一定会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有了希望,才有意义,才有收获。也许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也许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选择表情;也许你不能预支明天,但你必须用好今天!

  板书:

  渴望

  一千根弦 失望 无字的药方

  希望 光明的希望

  愿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3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包含学习材料分析和学习者分析,其中依据学习的材料分析将确定学习的重点,而学习者分析则可以定出难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自然成为学习过程展开的导向。为此,在制定学习目标之前,我认真分析学情,把握学习起点。

  1、学习材料分析:

  1)《摇花船》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课文共有8小节,第1到第5节是第一部分,介绍了花船的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以及摇花船的时间、路线、花船队伍等摇花船的常规情况;第6节到最后是第二部分,具体记叙了作者小学毕业那年参加摇花船活动的难忘经历,语言生动形象,能让人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作者在摇花船活动中的“幸福”,及其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2)新课程强调教学中三维目标要融为一体,而品读感悟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我当花船姑娘时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一系列语句,品读感悟我在摇花船这一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祝福活动中的幸福之情。

  3)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简要复述课文。本课是单元的重点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进行简要复述课文。

  2、学生情况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不少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此本课的字词学习,我把一部分放在预习中让学生完成,比较难理解的将重点放在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学生对摇花船这一民间艺术活动并不熟悉,对这类借物抒情的课文写法也不熟悉,因此在课前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思考相关问题,去理清文章行文线索,为学生在课中更自主的学习打下基础,也让我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难点,才能确定如何“以学定教”。

  3)本班学生喜欢朗读,有一定的品读感悟能力。课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这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处于积极的读书状态,通过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细读、细品,来感悟。 学生已经在前阶段学习了几种详细复述课文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但进行简要 复述,如何掌握好方法,把握重点复述,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将尝试先用填空式复述作为铺垫,再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进行复述,让学生在掌握复述方法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导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及注释理解“娉娉婷婷”、“即兴”、“火铳”、“信天游”等词语的意思。

  2、继续学习复述,尝试从“花船的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3、通过研读了解在这么多民间艺术活动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摇花船”来写,进一步感受摇花船这个活动浓郁的民俗风情。

  4、通过体会作者在摇花船活动中的“幸福”,感悟作者的思乡情,并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去了解自己家乡有特点的事物。

  重点和难点:

  1、按提示复述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感受感受作者“幸福”的感觉。

  导学过程:

  一、简介风俗,揭示课题

  1、咱们国家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逢年过节,人们常常载歌载舞,以此表达心中的快乐。

  2、多热闹啊!这些活动呀都是属于“民间艺术活动”。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摇花船。

  二、整体感知,了解选材

  1、在这么多民间艺术活动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摇花船”来写呢?

  2、学生交流。(家乡独有、最熟悉、经历过)

  3、老师小结

  三、重点研读,感受风情。

  (一)学习1—5节

  1、了解花船的样子。

  自读课文1-5小结,用“____”划出描写花船的句子,用“~~~~~”划出花船是怎样“摇”的句子。

  1)理解词语:火铳、火流星、信天游。

  2)交流花船的句子

  a、生交流

  b、理解词语“竹篾”、“流苏”,感受花船的“轻而美”。

  c、生看图介绍花船。

  出示媒体四:这是一只既轻巧又美观的花船,__________________ 。

  2、了解花船是怎么摇的

  师:这么美的花船是怎样摇得呢?

  1)花船姑娘 2)船老大

  3、了解摇花船的规矩

  1)说一说摇花船“必须”遵守哪些规矩?

  2)生交流“规矩”。

  3)理解词语“偶数”、 句子“视……而定”的`意思

  4)再读,体会作者的表达

  4、复述摇花船的过程

  (二)、学习6—8节

  1、自读课文的6—8小节,为什么作者会说有“幸福的感觉”?

  2、生交流理由。

  3、想象说话:乡亲们会对我说:__________________ 。

  四、总结全文,感悟乡情

  1、小结

  2、布置作业

  附课文:

  摇花船

  摇花船是我家乡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每年的元宵节都要举行。

  花船是用竹篾编制的,形状像船,但没有船底。船的四周扎着各色的纸花,并有流苏从船舷垂挂下来,一直拖到地上。

  坐在花船里的是被打扮成嫦娥、西施一类美女的女孩子,她必须是村坊里长得看的。要是本村没有公认漂亮的姑娘,也允许到其他村坊去借。一个村坊出几只花船,视漂亮姑娘多少而定。如果漂亮姑娘多,可多扎几只花船,但必须是偶数,以示吉利。姑娘在花船中其实不是坐,而是站的。她两手分别抓住两旁的船舷,慢慢向前走去,这样,船就航行了。当然,因为四周有流苏遮着,姑娘的脚是看不见的。

  跟在船后的是一位手握船浆的“船老大”,他由成年男子装扮。这个“船老大”必须有一副好嗓子,并且有即兴编唱山歌的能力,因为花船姑娘的美丽是要借助他唱出来的。唱得不好,就会影响对花船姑娘的评议。

  摇花船不必统一时间,也没有一定的路线,由各村自己串街走巷地摇去。前面往往由火铳①和火流星开路,接着是锣鼓队,最后才是花船。别村的花船进村,本村就得【děi】给红纸包。

  记得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村里人选我做了花船姑娘。那一回,我扮的是祝英台,娉【pīnɡ】娉婷婷地站在花船中,慢步朝前走去,只听得身后为我摇船的小舅舅在不停地唱,大意是夸我的皮肤多么白,多么细,多么嫩,就像糕团店里的水磨年糕;夸我的眼睛多么大,多么黑,多么亮,就像大号桂圆核【hé】;还夸我的鼻梁挺,嘴巴小,脸蛋圆……路边看到什么,就将我比作什么,这些都是我小舅舅的即兴创作。现在想来,他很会运用比喻手法,还有点信天游②的味道。

  那一回,也不知是小舅舅唱得好呢,还是我真的长得不错,在观众评议中,我竟成了那一带最美的花船姑娘。人们都来向我祝贺,说我长大了定会福大寿大。我们全家人也很高兴。

  后来,这种幸福的感觉一直保持了很久。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纫、殊、韧、纬、梭、艰、唐、辛、杰、碌”10个生字,认读5个字;个多音字的读音;会读和理解“缝纫、特殊、韧性、顾名思义”等词语;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2、结合课文学习和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3、通过质疑解疑、合作学习、展开想像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缝纫鸟高超的筑巢本领及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要带你们认识两位新朋友,第一位(出示课件图片)就是这位和蔼可亲的名叫玛拉沁夫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在国内多次获奖,作品也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传海内外。有一次,他去位于非洲南部的坦桑尼亚首都访问,住在远离市区的一个幽静的饭店里。这个饭店正好坐落在印度洋海岸上,没多久,有一种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板书:“我”),因此他也为我们带来了第二位朋友(板书:缝纫鸟)它是谁?(生:看板书读名字,多读一遍,掌握“缝纫”的读音)

  2、看到名字,你知道了什么?(了解“缝纫”的意思)

  3、(出示课件图片及文字,理解“顾名思义”)缝纫鸟顾名思义就是有缝纫技能的鸟,你现在最想了解它什么?

  4、(板书:怎样筑巢?巢穴样子?)那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进一步地去了解这位朋(教学意图: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前面对作者的介绍和了解,以及抓住“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句话,为下面体会写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认读表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再拿不准的问老师,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检查词语读音、帮助理解部分词语。出示课件:(蓝色字再体会词义)

  2、指名读词,理解部分词语。

  3、(一句一句出示句子)谁来读读,注意红字的读音。不是用泥糊成的。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风雨交加,海潮猛涨。没有散解或变形。

  4、缝纫鸟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多次去观察缝纫鸟(板书:关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通过多次观察,分别目睹了哪些情景?(出示课件:填空练习)特殊韧性穿梭艰巨唐突辛勤杰作忙碌不可思议相依而居经纬交织前功尽弃晴空如洗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说一说。

  (教学意图:字词教学,抓住难读、容易读错,以及不容易理解的去学习、去考察,突出了重点,有些词语可结合教学目的在下面的学习环节中体会。整体感知使学生知道,因为感兴趣,所以关注,所以去多次观察,看到了不同的情景,加深对作者善于观察的体会。)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结合黑板的问题解疑,了解缝纫鸟编织巢穴的过程和巢穴的样子。

  1、(师指板书)先让我们帮助提出问题的同学找到答案,请你默读课文,先用()画下来,再读再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筑巢过程。

  (1)出示课件:它们从印度洋南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

  (2)谁来读一读?

  (3)缝纫鸟的“针”是什么?(嘴)

  (4)同桌之间按照“先—再—然后”的顺序说说缝纫鸟是怎样用嘴编织的?(衔草—打圈—穿梭)

  (5)全班交流。

  (6)从缝纫鸟的编织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缝纫鸟的灵巧)

  (7)出示课件: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替作者夸夸它吗?把同桌当成缝纫鸟再夸夸它。(同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4、了解巢穴的精致、结实。

  (1)出示课件: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种鸟的巢穴,是由它们自己用一根根韧性很强的嫩草,巧妙得不可思议地编织而成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多次观察,目睹了缝纫鸟(的情景。

  (2)读一读,想想缝纫鸟编织出来的巢穴是什么样子的呢?(精致、结实)

  (3)(出示巢穴tu片)看图片再体会体会到什么?

  (4)出示课件:学到这儿,你觉得缝纫鸟是怎样的鸟?(板书:本领高超)(教学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解疑,自己找答案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等方式提高了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夸夸缝纫鸟,把同桌当成缝纫鸟夸一夸,把老师当成缝纫鸟夸一夸这种转换角色的方式,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也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二)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惋惜之情。

  有的同学说缝纫鸟聪明,但它的智力还远没有发达到能够把它的杰作牢固地编结在树枝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过后,那些精致的巢穴被无情地打落在地,你是什么心情?(指作者的心情如何?还从哪看出作者认为是极为可惜的?结合“前功尽弃”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三)结合语句体会缝纫鸟不会放弃。

  1、缝纫鸟的劳动是前功尽弃了,但是它真的会放弃吗?

  2、(出示课件)对比读我相信(想)缝纫鸟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它们一定(会)再去衔草,重新编织可爱的窝—依然那样精致,那样结实。

  3、哪些词更能体现缝纫鸟的不放弃?有语气地读出好的那一句。(教学意图: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编织巢穴”和“修补巢穴”巧妙地连接起来,并暗示着缝纫鸟那种不罢休的精神,以此句为线索展开,再体会缝纫鸟工作的艰巨以及不停歇,继续修补,缝纫鸟的精神就会凸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得更加深刻。)

  (四)学习缝纫鸟劳动的“艰巨”,体会不罢休的精神。

  1、作者为什么如此坚信缝纫鸟不会罢休?让我们随同作者再去看看缝纫鸟编巢的过程。它特别像我们小时候用秫秸皮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散解或变形。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带领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找到的答案,(出示课件)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他们那只尖嘴。

  3、抓住重点词体会劳作的艰巨,从“艰巨、惟一”中体会它的不罢休。

  4、还从哪看出是艰巨的?(出示课件)(抓住“两三天”“不停歇”“才能”,再出示巢穴tu片,抓住“经纬交织”体会编织的复杂和不易。)

  5、任务这样艰巨,它们退缩了吗?

  6、(再出示第六自然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缝纫鸟的精神。

  1、风雨过后的清晨,阳光灿烂,晴空如洗,让我们再去看看缝纫鸟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他们是那样地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2、它们在干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

  3、在忙碌中,它们是怎样的?面对这么艰巨的劳动,它们却很快乐,你体会到了什么?

  4、喜欢的站起来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师读到“只见”,生接着读)

  5、(出示课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想象试着填空。

  6、不罢休,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师板书:坚韧不拔)

  7、让我们去赞美它吧。(有感情配乐朗读:师生对读、生齐读)(教学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前面教学的升华,在体会艰巨的程度下再体会快乐,更加深了学生对缝纫鸟坚韧不拔精神的了解,带着这种深刻的体会,学生就能够把自己体会到的顺利地填入空中,而朗读是学生对缝纫鸟倍加赞赏的抒发方式,音乐的配合增加了感染力。)

  四、总结(结合板书)

  1、通过学习你了解缝纫鸟这位朋友了吗?了解到哪些?说说。

  2、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板书:赞赏)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

  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当缝纫鸟劳作艰巨时,它们不会罢休。当巢穴被风雨打落时,它们也不会罢休。当遇到任何困难时,它们都不会罢休。

  五、作业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纳米技术”,以及纳米科技的广泛应用。

  2、理解文章结构,能利用规律概括段落大意。

  3、能收集相关资料,并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4、会用关联词来介绍一样物品。

  5.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导学单:

  1、这篇课文我已经读了()遍,自己认为读得(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组内伙伴评价:(A.正确流利B.基本流利C.不太流利)

  2、我已经会认读这些新词:

  除臭技术、微观对象、纳米缓释技术、长度度量单位、这种大小的物质、纳米自清洁技术、碳纳米管、纳米管储氢气、纳米吸波材料、探测雷达波

  3、我要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词语有?

  4、读了课题《新奇的纳米技术》,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要与大家交流?

  导学过程

  基础部分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新奇的纳米技术》。

  2、以前听说过“纳米技术”吗?“新奇”的意思?说说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新奇的事物。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检查课文朗读。

  出示课文中的科技术语和句子。先组内相互听读纠正,然后全班交流。

  词语:除臭技术、微观对象、纳米缓释技术、长度度量单位、这种大小的物质、纳米自清洁技术、碳纳米管、纳米管储氢气、纳米吸波材料、探测雷达波。

  句子:纳米技术就是与纳米尺度的微观对象打交道的先进技术。

  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新学问。

  2、自由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自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重点部分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课文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呢?

  2.品读句子,感受说明方法。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度量单位,非常非常小。

  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你觉得哪句话写得更明白形象些?为什么?

  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是很小的长度度量单位?

  3、理解“顾名思义”的意思。

  4、理解:纳米技术就是与纳米尺度的微观对象打交道的先进技术。

  5、你觉得这句话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从文中用——划出。分析总分段式的特点。根据规律,找到3、4、5的.总起句,说出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这本段,从文中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冰箱的涂层、纳米领带、纳米彩旗)

  2、细读这些例子,说说运用了纳米技术后,有哪些神奇的效果。

  拓展部分

  仿写片段:纳米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

  ?纳米雨衣伞是雨伞与雨衣的结合体。纳米雨伞收伞有三折伞和直杆伞的收伞形态(简单说,收伞时有长短两种选择)。纳米雨衣可由纳米雨伞转变而成,纳米雨衣又不同于一般的雨衣,因为纳米雨衣可以保证从头到脚绝对不湿。因为纳米材料,所以这雨伞可以一甩即干,雨伞转变为雨衣后,这雨衣也只需穿戴着轻轻一跳也即可全干。

  仔细观察使用图,看看纳米牙刷有什么特点?仿写一个片段。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6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

  4.了解故事情节,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会朗读文言文节奏,并能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什么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课件出示2)

  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

  (你看的很认真,能把这么长的故事情节都讲清楚了,真不错!)

  师:谁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说一说吗?

  (你真是个会思考,会表达的小朋友,用一句话就把故事内容说清楚了,真棒!)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小古文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认读生字“戎”字

  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课件出示4)

  (2)书写“戎尝诸竞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课件出示5)

  (3)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尝〕曾经。

  〔李〕李子。

  〔游〕玩耍。

  〔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

  〔走〕跑。

  〔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

  〔之〕他(它)。

  (课件出示6、7)

  3.过渡: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①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课件出示8)

  ②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

  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哪一小组来汇报(2个小组)谁?

  适当根据情况,再让学生读一读。

  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注意断句,理解大意。

  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从字音、断句上帮助学生。)

  ④合作学习生字。

  (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三、参与体验,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大家一定也想做一个像王戎这样的善于思考的有心人吧?可是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同学们想不想帮帮他呀?看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孩掉到缸里去了,缸又很大,里面盛满了水,小孩不会游泳,眼看就快淹死了,孩子们没有力气将他拉上来,叫大人来又怕来不及,这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出示9)

  老师会继续追问,如果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能够砸缸的工具又该如何?

  师小结:距今900年以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而司马光也最终成为北宋一代名相,还写有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由此可见,从小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对于将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啊!(课件出示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2.结合理解句子,积累本文重要实词,理解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3.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课文,回忆一下,你还能背下来课文内容吗?(学生背诵)(课件出示14)

  二、精读小古文

  过渡:小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得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小儿:小伙伴)

  (诸:多)

  (尝:常常。)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一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课件出示15)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16)

  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课件出示17)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儿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诸儿:竞走取戎:唯戎不动)

  (课件出示18)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课件出示19)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

  你傻啦,为什么不去?

  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课件出示20)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摘光了。)

  说得真有道理,你和王戎一样会观察会思考。所以王戎说——(齐读)

  想想王戎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会做什么动作?做动作演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

  生2:哇,果然很苦!)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善观察勤思考)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大家终于知道王戎说的是真的,学到这儿,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呢?

  (聪明,有自己的想法,不会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

  师小结,你的发言,老师看出你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你说的也很有道理,老师希望每节课都听到这样的发言。(课件出示21)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课件出示22)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课件出示23)

  三、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课件出示24)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四、总结提升

  师: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王戎聪明在哪里?

  生汇报。师总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课件出示25)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7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课本7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课前预习:

  读熟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生词。

  搜集关于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孔子。

  师:不知同学们是否留意过?有一些格言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文章里,甚至张贴在我们的校园里。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你们知道这些格言的意思吗?知道这些话出自何人之口吗?

  生:孔子

  师:对!他就是我国历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你对他有所了解吗?

  (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了解的关于孔子的资料。)

  如:

  1.孔子像。

  2.孔子生平简介。

  3.孔子的思想成就简介。

  4.历代尊孔的简介。

  5.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简介。

  6.孔子在世界的影响。

  师:这样一位伟人,在我国史书上是怎样记载的?

  引导学生阅读《史记·孔子世家》。认识古文、大致了解古文内容。

  师:从你们的眼神与惊讶中,我看出了你们对先贤的崇拜以及进一步了解先哲的欲望。孔子有怎样的人生?他是怎样成为圣贤的?……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我们一定会受到启发、找到答案的!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

  学习并初步理解的新词有:琴、瑟、笙、磬、毕恭毕敬、厌倦、席地而坐、运用自如、顺畅、洋溢、如醉如痴、醒悟、沉浸、抑扬、戛然而止、体恤、行善、炉火纯青。

  2.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的故事。孔子是一位音乐的行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从不自满,仍拜师学艺。学琴中他刻苦练习、不断追求新的弹奏境界,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根据课文内容将课文分成两段

  课文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孔子。

  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写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孔子学琴经历了四个层次。

  三、学习生字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知过了多少天

  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3.默读,要求: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了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3)找出师襄看孔子弹琴时神情的变化以及对孔子琴艺的四次评价。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这些侧面描写表现了孔子是怎样的人?

  四、复述故事

  师: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如此多的启示,你记住它了吗?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吧。

  学生先在小组中讲一讲,然后派代表讲给全班听。

  五、课外拓展

  搜集古今中外名人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项橐(tuó)七岁为孔子师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tuó)。古圣贤,尚勤学。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

  项橐(tuó)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这就是后世传说的“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

  历确有孔子向项橐请教有关音乐问题的记述,“三难”则纯属传说故事。山东纪城碑廓镇东北八公里处有一山,名叫躲子山,传说项橐就是在此山避难时遇害的。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各国诸侯都派人打探项橐的住处,以便为我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了。两国武士为争夺项橐打斗起来,吴人看劫持不成就将项橐刺死了,其时项橐年仅十二岁。

  摘自:刘宏毅《<三字经>讲记》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的“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感受学校的绿,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西湖的资料,如风光图片,文字说明。

  1、导入——走近绿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看一张照片,知道这是哪么?去年冬天,老师有幸去了称为“人间天堂”的美丽城市———杭州。这是老师在西湖岸边拍的一张照片,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置身西湖,你不由得就融入了一种梦幻的境界。虽然是冬季,但那如镜的湖面依然薄雾氤氲,绿意盈眼。两岸更是万枝婀娜,暗香浮动。站在西子湖畔,一股或浓或淡的诗意便在你周身弥漫开来,即便是再豪放再洒脱的人,此刻也会变得妩媚多情起来。”

  其实,西湖的美是说不尽道不完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西湖题诗作文,例如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表现了西湖的妩媚多姿,欧阳修的《画船载酒西湖好》突出了西湖光影迷离恍如仙境。而现代女作家宗璞在四次游西湖之后更是留下了独特的感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西湖,来领略她动人的风姿。(板书:西湖的“绿”)

  2、初读——感知绿

  请把书翻到14页,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完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师:大家很会读书,一遍就抓住了文章的精髓,那么作者主要描写了哪几处绿呢?

  生答师板书(灵隐——苏堤——花港)

  过渡: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涧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5自然段,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语句来表现西湖的绿的?

  3、画句——体会绿。

  师:不到2000字的文章中,竟用了20多个绿字,而且毫不重复,多么了不起的文字功夫啊!你喜欢作者哪些描写?为什么?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描写绿的语句,体会一下。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体会。说的时候可以按这样的方法:先说出你选的是哪里的绿,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如果能抓住句中的描写绿的重点词语来感悟那更精彩。(学生的交流可能不是按课文顺序,教师要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

  学情估计及教学策略:

  (1)灵隐

  重点句子

  a。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

  b。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都是绿的。(板书,树木,苍翠欲滴)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

  d。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

  e。亭旁溪水,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

  灵隐寺之游,烟雨迷蒙,绿意悠悠,令人心动,令人回味,那么其他景点的绿又有什么特点呢?谁来接着汇报?

  (2)苏堤

  重点句子

  a。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b。走近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相机板书青苔,让学生找出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c。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d。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印象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3)花港

  重点句子

  a。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板书荷叶,有学生提供一个表现绿的词语)

  b。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

  c。我最爱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引导:作者写花港的绿,为什么写杨柳嫩枝呢?——————对比,既表现荷叶成熟茁壮的生命力,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绿喜爱的程度)

  d。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作者写花港的绿主要抓住什么景物观察?(板书,荷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悉心体会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表现了西湖之绿的意趣美。

  西湖之绿,深沉逼人;西湖之绿,意趣盎然;西湖之绿,充满生命的激情!作者为什么仅仅用一个绿字就能把西湖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呢?

  (生总结写法:细心观察,用心体会)师补充:更重要的,是作者用词十分准确。我们所见到的每一处绿,都来自于作者精心锤炼的语言。可以说,作家用生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西湖山水画,用墨不多,却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西湖那生机盎然的绿。这,就是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

  4、总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以它的诗情画意痴迷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啊!让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人间天堂的美丽吧。(播放西湖风景欣赏片)

  拓展阅读:

  《半篇西湖游记》(近代丰子恺)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近代俞平伯)

  《西湖萍踪》(现代许敏)

  《西湖梦》(现代余秋雨)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9

  重点语段:

  “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跳水》第一节)

  教学设计:

  1.这艘轮船返航时,海面上呈现怎样的景象?

  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水手有闲情逸致拿猴子“取乐”呢?“取乐”导致猴子怎么样?

  3.从哪里看出猴子“放肆”?

  4.“因而”是什么意思?会换词吗?

  5.请找一句话概括这节大意。

  6.填空:因为《跳水》在简洁的开头中,特意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是xx,所以水手们xx,导致猴子xx。这一节交代了环境与xx及xx之间的联系。

  训练目的:

  要求学生理解导致故事的发生是海上环境“风平浪静”,引导他们透过开头这个窗口,去寻觅与故事发展变化的联系,以达到对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训练目的。

  《跳水》片断赏析

  ……

  师:……此时,孩子失去了理智,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孩子所处的险境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体会。然后播放一段惊险的音乐,出示:“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课件,渲染当时危险的情景。)

  师:读了课文,看了课件,谁能用一个词语形容当时孩子所处的情境?

  生1:当时的'情形真是千钧一发呀!

  生2:当时的情形真是万分危急呀!

  生3:当时的情形真是危如垒卵呀!

  生4:当时的情形真是危机重重呀!

  (出示句式: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

  师:谁能运用这个句式,结合课文有关的内容,学习课文的词句,具体地说说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让学生边看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课件,边听同学的发言。进入当时的危险情境)

  生1: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走上了最高的横木,难以回转身子走回来了。

  生2: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他站在最高的横木上,听到甲板上的水手的叫声,知道自己的处境危险,身子也摇晃起来了……

  生3: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连甲板上的水手也吓呆。如果我是当时的水手,我一定会屏住呼吸,为孩子祈祷。

  (看了课件,听了同学的发言。同学们都为这个同学鼓掌,被当时的情景感染了,跃跃欲试,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4: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一失足,就会粉身碎骨。船长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孩子。假如我是当时的水手,事发前,我一定会想办法劝阻孩子,告诉他爬上去是很危险的,不要做傻事,生命可贵呀!

  生5:孩子现在的情况真危险呀!水手们都惊呆了。呵!大家快想想办法吧!不然孩子就没命了……

  ……

  【评析】

  “生命教育“同样是小学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小学高年部,此项的教育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珍惜自己,体会生命的可贵”。以上的案例中,由于教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器官,让他们慢慢地进入情境。所以充分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因素,使同学们全情投入,在读书、说话的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与此同时,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悟了生命的可贵,从而渗透了公民素质教育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目的】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院屋图片,创设情境:

  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

  (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

  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

  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

  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

  这就是“奇迹”的意思。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后,出示第二自然段。

  “晋”是哪一个省的简称?课文中说晋西北有哪些特有的气候现象?(大风、干旱、霜冻、沙尘暴)课文中哪些话是形容这个地方的大风的?“肆虐”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会儿理解会更深。重点理解县志里记载的那句话,先理解句子的意思(逆吹、擎之、二三丈、坠),然后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这就叫“肆虐”啊!什么叫“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

  出示晋西北大风、干旱、霜冻、沙尘现象的材料(最好是录像,没有的话就用图片和文字,教师解说。)看了这些文字和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课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他已经很大了?默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学生回答。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在你的生活环境中80多岁的老人应该是怎样生活的?那么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环境如此恶劣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的`景致。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读。)

  四、解读奇迹

  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三句话:

  1、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2、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外一种东西,他是真的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学生说说是什么支撑着老人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简单理解句子的意思。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东西?什么叫“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真的能与“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吗?那么是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怎么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不会老的除了青山还有什么?

  五、畅谈感想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一座晋西北的小院子,跟着记者梁衡访问了一位山野老农。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呢?(学生畅谈感受)

  六、作业(机动)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这位晋西北的老人,已经种了____年树,绿化了____,造了____,3700亩林网,这是____。老人觉得____,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他是真的与____。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说得真好!这位老人是晋西北的农民,他淳朴得就像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地,淳朴顽强、不善言表。纵观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实老人心中有千言万语。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他有许多的话要说。他想对乡亲们说什么?他想对年轻人说什么?他想对我们说什么?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说出他心中的话。

  你可以简单地说说,就像我们前几天背的格言那样。请一生背环保格言,教师出示这句话。

  ⑴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⑵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⑶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写在一张小纸上,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七、总结

  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地球对于我们也只有一个,热爱生命就要热爱地球,热爱家园。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像那位晋西北的老人那样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青山不老,绿水长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1

  【教材简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 尊重科学的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再就是让学生在故事中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重点点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以读为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深刻感悟西门豹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荒芜、巫婆、打扮、旱灾、绸褂、徒弟、麻烦、求饶、渠道、灌溉”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4、学习本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5课(板书课题:西门豹),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西门豹)。西门豹,姓“西门”是个复姓,叫“豹”,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个无神论者。在他为官期间,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西门豹在邺当地方官时为百姓做的一件好事。

  二、学习新知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一类生字要求会写)? 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①?指名读生字:抽读17张生字卡和10个词语。

  ②?正音:烦:fán? fan(“烦”本音是二声,但在“麻烦”一词中读轻音)绸:chóu?“绸”和“饶”是翘舌音,读时应加以注意。

  饶:ráo??

  渠:qú??“渠”是撮口音,注意检查学生的口型。

  ③?分析字形结构,记忆生字:

  ?褂:注意中间部分:上面是一个土字,下面是一个提土,不要写成“谁“字的右边。

  饶:字的右边不要多点儿,可以与形近字比较记住它,如:绕、晓等。

  渠:是上下结构,木字旁。

  灌:是左右结构,三点水旁。

  ④?理解词语:(可用查字典法、近义词理解法、反义词理解法)

  巫婆: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女人。

  官绅:指旧时候地方上有权有势的人。

  人烟稀少:指住户人家很少。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面如土色:脸色和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⑴?带着问题读课文

  默读课文,然后标序号,再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了解写作顺序:

  起因(第1~9自然段):讲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伯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板书:摸清底细

  经过(第10~15自然段):讲在河伯娶媳妇那天,西门豹以那位姑娘不漂亮为由,把巫婆和官绅头子先后投入漳河。惩治了官绅巫婆,教育了百姓。

  板书:破除迷信

  结果(第16自然段):讲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板书:兴修水利

  3、总结:课文先讲起因(略),再讲经过(略),最后讲结果(略),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组段成篇的。

  4、布置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巩固延伸

  (五)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 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性”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踩印、梅花”等13 个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拿出一本卡通书《多啦A梦》)这本书你们都喜欢看,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主角是谁?(生答:大雄和机器猫)。没错,除了大雄外就是那只可爱而且无所不能的机器猫,但是它不是真实的猫,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猫(课件展示猫的图片)。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他养的猫。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 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 反馈自学情况:

  a. 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 请同学上台听写

  c. 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 辨析多音字:“的.” 、 “和”、 “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 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 古怪

  淘气 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猫》教案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 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自由组合阅读课文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学习猫是怎样古怪、淘气、可爱的?

  板书:古怪 淘气 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 性格古怪

  (1) 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 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古怪是指跟一般情况不同,或生疏罕见,使人觉得诧异。从三方面具体写出猫的古怪:一是有时特别老实,有时又特别贪玩,有时又非常尽职;二是高兴极其温柔,不高兴时又一声不出;三是有时无比勇猛,有时又无比胆小。这样极端矛盾的表现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跟一般情况不同,只能称其古怪。同时体会到这句话是前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对猫的性格的集中概括。 老实 贪玩 尽职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猫》教案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 .“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

  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 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 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 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 有趣。

  b. 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 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五、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 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猫》教案

  七、布置作业

  1、 做同步练习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小练笔:试试描写你喜欢的动物 老实 贪玩 尽职

  附板书设计: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可爱

  (小猫)淘气 耍个没完

  枝折花落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5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 恭(gōng) 勤(qín) 练囊(náng) 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 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板书设计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吟一首《望天门山》导入,了解诗人李白。你还会背他的什么诗?(《望庐山瀑布》《将进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了解题目的意思。先看看“杵”的部首,猜猜这个字可能是什么意思。(木字旁,可能是木棒。)对,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呢?结合注释: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图,这就是铁杵,老妇人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3.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个小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大家自己试着把课文读一读。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同桌交流。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铁杵(chǔ) 还(huán)卒(zú)业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逢、卒”,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逢”是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夆”,再写“辶”。“卒”是上下结构,部首是“亠”,注意“丨”不能插到两个“人”中间。)

  4.自由读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句子的停顿,读通语句。

  课件出示: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老师范读,抽生读文,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出示图片,边读课文边看注释,可以在文中圈点标注,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在什么地方,谁,发生了什么事。(板书: 磨铁杵 欲作针)

  2.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师先讲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看部首猜字义:“媪”,部首是“女”,联系前面的“老”,推测意思是老婆婆或老奶奶。

  看字形猜字义:“曰”,外框是个口,里面一横像舌头,舌头在动,意思是在说话,即“说”的意思。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世”,世间,世上;“传”,相传,传说;“过”,路过,经过,趟过。

  “感其意”的意思是什么?(被她的意志感动。)“其”指的是老媪。

  “问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老媪。你磨铁杵做什么?)

  古时的一个字,现在往往对应一个词,古文语言更简洁、凝练。

  4.句式理解。

  读一读,比较一下: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B.世传李太白山中读书。

  A强调的是“山中”,B强调的是“读书”。

  5.绘声绘色讲故事。

  磨针溪呀,在象耳山下。世传呢,李太白读书山中……

  学生讲述,师生评议。(可用多种方式讲。可以用“评书”讲法——话说,磨针溪,在象耳山下。当年李太白读书山中……还可以用“说唱”讲法,或者打着节拍诵读。)

  6.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

  7.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铁杵成针”这个成语的意思?(将铁杵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就必有成果。学生齐读。)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课文,划分节奏,标注关键词语。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

  1.读了这个故事,谁能用“铁杵成针”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通过学习本课,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做学问要有恒心和毅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会取得成果。)

  3.拓展延伸: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板书设计

  铁杵成针

  磨铁杵 欲作针

  反反复复读课文 联系注释讲文意 讨论交流明道理

  功到自然成

  教学反思

  学习文言文不在于逐词逐句理解文意,而在于学法的领会和整体的感知。理解词语时,可采用“换词法”和“组词法”。让学生先猜再讲,将一篇简练的小古文扩成一篇生动的现代文,让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并学以致用。

  (1)注重诵读,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2)对课文不理解的部分提出质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培养质疑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幻灯片,收集与本课相关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二、学习新课

  (一)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口技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讲述人物故事,要求有条理,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形象有特点。

  (2)回忆生活中或书本、电影、电视剧本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能在头脑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用语言准确描绘人物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人物故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口语交际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键: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

  预习作业:搜集一些人物故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

  1、 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有关词句等)

  2、 课件或录音机(故事录音)

  教学设计:

  课前序曲:同学们,三国时候,关羽为了离开曹操去追随大哥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最终随刘备成就一番事业。今天,我们要挑选几名故事大王,为其颁发“最佳故事奖”,猜看谁能获取此殊荣。

  第一关:回顾总结,激情导入

  1、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接触到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

  出示:( )的小兵张嘎 ( )的严监生

  ( )的王熙凤 ( )的刷子李

  ( )的托德 ( )的老板

  要求:用适当的词语来形容人物,说出人物的特点。

  2、 谈话导入:同学们平时通过读书,看电影、看电视、看戏剧、听故事等,还有更多的人物形象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讲讲人物故事。

  第二关:紧扣一例,领悟方法

  1、 听故事录音,想想哪些地方说的特别好,为什么?

  2、 课堂交流,随机归纳:

  (1)故事最好比较有趣,情节完整生动。

  (2)讲之前要做好准备。

  (3)语言要口语化。

  (4)掌握好语气和语调。

  (5)处理好语速和节奏。

  (6)要富有感染力。(通过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绘人物特点)

  第三关:出示人名,打开思路

  1、 出示人名:居里夫人、岳飞、黄继光、钱学森、孙悟空、哪吒、孙膑、诸葛亮……

  2、 你了解他们中的哪个人?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对他们的了解,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有关的故事。

  3、 抽生简要说一说。

  第四关:运用方法,讲述故事

  1、 分小组,讲人物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情节最生动,人物形象最鲜明。(故事要短小精干)

  2、 分小组比赛。

  第五关:激烈角逐,全班展示

  1、 公布小组获胜者,并给予精神奖励。

  2、 小组讨论:用一句最能吸引听众的话简介获胜者所讲的故事,谁的话最能吸引全班同学,谁将获得“最佳广告宣传奖”。

  3、 小组代表讲故事。

  4、 全班评比。

  5、 获胜者获“最佳故事奖”。

  六、本课小结,颁发奖品(奖杯一座、证书一本、玩具)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01-06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07-16

小学四年级语文的教案03-24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11-18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03-18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6-09

语文小学教案06-21

《小学语文》教案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