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4 16:56:16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数学教案1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理解最简公分母的意义;

  (2)掌握分式的通分法则,能熟练掌握通分运算。

  教学重点:分式通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分式通分中最简公分母的确定。

  教学工具:投影仪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何计算:

  由此让学生复习分数通分的意义、通分的根据、通分的法则以及最简公分母的概念。

  (2)如何计算:

  (3)何计算:

  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如何求解?

  (二)新课

  1、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注意:通分保证

  (1)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

  (2)各分式分母相等。

  2.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最简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根据分式通分和最简公分母的定义,将分式通分:

  最简公分母为:

  然后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别对原来的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一个适当的整式,使各分式的分母都化为通分如下:xxx

  通过本例使学生对于分式的通分大致过程和思路有所了解。让学生归纳通分的思路过程。

  例1 通分:xxx

  分析:让学生找分式的公分母,可设问“分母的系数各不相同如何解决?”,依据分数的通分找最小公倍数。

  解:∵ 最简公分母是12xy2,

  小结: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通常取它们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解:∵最简公分母是10a2b2c2,

  由学生归纳最简公分母的思路。

  分式通分中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教案2

  分式方程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式方程的概念,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 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2.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方程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人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 生努力寻找 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 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

  教学难点:

  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 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 kg和15000 kg。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 kg,分别求这两块试验田每 公顷 的产量。你能找出这一问题中的所有等量关系吗?(分组交流)

  如果设第一块试验田 每公顷的.产量为 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________kg。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讲授新课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长600 km的普通 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 km的高速公路。某客 车在 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 km/h,由高速 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间的一半。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 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这 一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如果设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 所需的时间为 h,那么它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为_________h。

  根据题意,可得方程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列出方程.

  三.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已知第一次捐款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额恰好相等。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 人,那么 满足怎样的方程?

  四.议一议:

  上面所得到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有什么区别?

  五、 随堂练习

  (1)据联合国《20xx年全球投资 报告》指出,中国20xx年吸收外国投资额 达53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3%。设20xx年我国吸收外国投资额为 亿美元,请你写出 满足的方程。你能写出几个方程?其中哪一个是分式方程?

  (2)轮船在顺水中航行20千米与逆水航行10千米所用时间相同,水流速度为2. 5千米/小时,求轮船的静水速度

  (3)根据分式方程 编一道应用题,然后同组交流,看谁编得好

  六、学 习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总结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使他们自觉运用各种全等判定法进行说理;

  2、通过一般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归纳,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存在着的因果关系和制约的关系。

  【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识别三角的哪些元素能用来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与大小,因而可用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2、难点:灵活应用各种判定法识别全等三角形。

  【教学准备】:

  卡纸剪出的图1、2中的六个三角形。

  (图1)(图2)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有哪些?

  (有SAS、ASA、AAS、SSS。HL)

  2、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边与三个角,你是否想到这样一问题了:除了上述四种判定法,还有其他的三角形全等判定法吗?比如说“SSA”、“AAA”能成为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吗?

  二、新授

  1、演示

  (1)演示图1中的I、II三角形,它们间有两边及一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但再取出III的三角形与I叠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不重合不是全等形,因此我们进一点证实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SSA”不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演示图2中的I、II三角形,它们间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能完全重合,是全等形,但再取出III的三角形与I叠在一起后,发现它们不重合,不是全等形。因此我们进一步证实了: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AAA”也不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填下表(挂出小黑板,让学生思考、讨论,共同填答)。

  两个三角形中对应相等的元素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依据的判定法反例

  SSS√SSS

  SAS√SAS

  SSAX可举反例

  ASA√ASA

  AAS√AAS

  AAAX可举反例

  3、范例

  例:如图,,,点F是CD的中点,吗?试说明理由。

  教学要点:

  (1)分析题目结论假定,可转化为,需证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观察图形,、中,并不在三角形中,为此添辅助线AC、AD;

  (3)在△ACF与△ADF中,已知AF是公共边,CF= FD,尚缺一条件,它只能是AC与AD相等;

  (4)为证AC与AD相等。又要找它们分别在的△ACB与△ADE;

  (5)△ACB与△ADE,由已知条件可由SAS证它们全等;

  (6)书写范例。

  解:连结AC、AD,由已知AB=AE,,BC=DE

  由SAS三角形全等判定法可知:

  △ABC≌△AED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相等可知

  由,,(公共边),根据SSS可知△ACF≌△ADF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知

  又由于F在直线CD上,可得,即。

  你们可有其他方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如图,在△ABC中,,,试说明△AED是等腰三角形。

  2、如图,AB∥CD,AD∥BC,与,与相等吗?说明理由。

  四、小结由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五、作业

  (一)、填空题:

  1、有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有一边和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如图,AB∥CD,AD∥BC,AC、BD相交于点O。

  (1)由AD∥BC,可得=,由AB∥CD,可得=,又由,于是△ABD ≌△CDB;

  (2)由,可得AD=CB,由,可得△AOD≌△COB;

  (3)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对。

  (二)、选择题:

  1、若△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顶点,如果,,,则BC的长是()

  A、 B、 C、 D、无法确定

  2、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B、有两个角对应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C、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D、有两组边相等且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解答题:

  1 、如图,,,AC、BD交于点,图中共有几对长度相等的线段,你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到的?

  2、如图,,,(1)等于多少度?

  (2)图中有哪几组平行线?

  (3)与的和是定值吗?

八年级数学教案4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

  2。当x

  >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八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重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本节导图,并回答问题,学校要举行金秋美术作品比赛,小欧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如果这块画布的面积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这就要用到平方根的概念,也就是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先学习有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书P68页的问题)

  你是怎样算出画框的边长等于5dm的呢?(学生思考并交流解法)

  这个问题相当于在等式扩=25中求出正数x的值。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术平方根记为,读作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也就是,在等式=a(x0)中,规定x = 。

  2、试一试:你能根据等式:=144说出144的算术平方根是多少吗?并用等式表示出来。

  3、想一想:下列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你能求出它们的值吗?

  建议:求值时,要按照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写出应该满足的关系式,然后按照算术平方根的记法写出对应的值。例如表示25的算术平方根。

  4、例1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2)1;(3);(4)0。0001

  三、练习

  P69练习1、2

  四、探究:(课本第69页)

  怎样用两个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

  方法1:课本中的方法,略;

  方法2:

  可还有其他方法,鼓励学生探究。

  问题: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呢?

  大正方形的边长是,表示2的算术平方根,它到底是个多大的数?你能求出它的值吗?

  建议学生观察图形感受的大小。小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是多少呢?(用刻度尺测量它与大正方形的边长的大小)它的近似值我们将在下节课探究。

  五、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2、算术平方根的具体意义是怎么样的?

  3、怎样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六、课外作业:

  P75习题13.1活动第1、2、3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能力目标:

  ①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巩固旋转的有关性质。

  3、情感体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疑点:基本图案不同,形成方式不同。

  教学方法:

  新授课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主展开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播放自制图形形成的影片,如图351。

  2、充分利用本课时引入开放性的问题:图351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

  问题本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探究图形之间变化关系的情景,图形虽十简单,但变换方式综合性强,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已见,后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小结:

  (1)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由一个十字组成部分通过连续七次平移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2)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由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三次放置形成的;

  (3)整个图形不定期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先通过平移一次形成左右四个十字组成的图形,然后绕图形中心旋转90度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

  (4)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把左边的两个十字组成的部分通过二次轴对称形成的。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不同描述,教师应予以肯定)

  3、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我们看到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变换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它们是今后设计图案的.主要手段。

  4、利用想一想你能将图352的左图,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右图吗?

  学生议论或动手操作会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教材意图十分明确,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所有图形都可以通过一次平移或旋转而得到的,从而要求我们今后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时,要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特征正确判断和识别。那么上述图形能通过轴对称变换从左图变成右图吗?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从而得到结论是可能的。

  5、例1、怎样将图353中的甲图变成乙图案?

  通过相对简单活泼的问题,让学生能运用图形变换的几种不同方式解答问题(先旋转再平移后等到或先平移后旋转也可以)

  例2、怎样将图354中右边的图案变成左边的图案?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交流。

  (师):哪位同学有好好方法,请告诉大家!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0 。

  (生):以右图案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将图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2700 。

  明确可以通过不同的办法达到同样的效果,激励学生动手动脑。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两个图案前后变化彩用了哪些方法?(平移、旋转,轴对称)

  (2)方法归纳

  ①了解并知道图案变化的一般方法。

  ②图案变化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要养成多途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

  6、目标检测

  图355是由三个正三角形拼成的,它可以看做由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而得到?

  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链接一:奥运会的五环旗图案是大家熟悉的图案,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它的形成。(用课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链接二:夏季是荷花盛开的季节,同学们都赞美过它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很多同学曾画过荷花,请你用所学知识再画一朵荷花,看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实践探索:

  ①实践活动列举实例归纳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平移、旋转,轴对称及其组合)

  ②巩固练习课本74页中的习题3.6。

  板书设计:

  3.5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

  轴对称、平移、旋转的性质例题;

  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八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相似 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法,并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2.能根据相似比进行计 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 学生的判断能力.

  2.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与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的类比,渗透类比的教学思想,并领会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今天, 我们就来研究相似三角形.

  Ⅱ.新课讲解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

  三角对应相等,三边 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 似三角形。如△ABC与△DEF相似,记作△ABC∽△DEF

  其中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位置,如A与D,B与E,C与F相对应.AB∶DE等于相似比.

  2.想一想

  如果△ABC∽△DEF,那么哪些角是对应角?哪些边是对应边?对应 角 有什么关系?对应边呢?

  所以 D、E、F. .

  3.议一议,学生讨论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2)两个直角三角 形一 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 什么?

  (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

  结论:两 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

  两个 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4.例题

  例1、有一块呈三角形形状 的草坪,其中一边的'长是20 m,在这个草坪的图纸上,这条边长5 cm,其他两边的 长都是3.5 cm,求该草坪其他两边的实际长度.

  例2.已 知△ABC∽△ADE,AE=50 cm,EC=30 cm,BC =70 cm,BAC=45,

  ACB=40,求(1)AED和ADE的度数。(2)DE的长.

  5.想一想

  在例2的条件下,图中有哪些线段成比例?

  Ⅲ.课堂练习 P129

  Ⅳ.课时小结

  相似三角形的 判定方法定义法.

  Ⅴ.课后作业

八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解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意义,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2)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与转化思想,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推测整式乘法的运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引入课题(学生作答)

  1.请说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系数×系数)×(同字母幂相乘)×单独的幂

  例如:( 2a2b3c) (-3ab)

  解:原式=[2· (-3) ] · (a2·a) · (b3 · b) · c

  = -6a3b4c

  2.说出多项式2x2-3x-1的.项和各项的系数项分别为:2x2、-3x、-1系数分别为:2、-3、-1

  问:如何计算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例如:2a2· (3a2 - 5b)该怎样计算?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已知一长方形长为(a+b+c),宽为m,则面积为:m(a+b+c)

  现将这个长方形分割为宽为m,长分别为a、b、c的三个小长方形,其面积之和为ma+mb+mc因为分割前后长方形没变所以m(a+b+c)=ma+mb+mc

  上一等式根据什么规律可以得到?从中可以得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该如何表述?(学生分组讨论:前后座为一组;找个别同学作答,教师作评)

  结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用单项式分别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为:m(a+b+c)=ma+mb+mc

  运算思路:单×多

  转化

  分配律

  单×单

  三、例题讲解

  例计算:(1)(-2a2)· (3ab2– 5ab3)

  (2)(- 4x) ·(2x2+3x-1)

  解:(1)原式= (-2a2)· 3ab2+ (-2a2)·(– 5ab3) ①=-6a3b2+ 10a3b3 ②

  (2)原式=(- 4x) ·2x2+(- 4x) ·3x+(- 4x) ·(-1) ①

八年级数学教案9

  总课时:7课时 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 上课时间:第十周

  第4课时:5、2平面直角坐标系(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下,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2.通过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的问题,能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画坐标 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合作 交流能力;

  2.通过由点确定坐标到根据坐标描点的转化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丰富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难点:在已知的直角坐标系下找点、连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感 受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学生自己绘图找点)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横轴、纵轴、点 的坐标的定义,练习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找坐标,还探讨了横坐标或纵坐标相同的点的连线与坐标轴的关系,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练习:指出下列 各点以及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A(-1,-2.5),B(3,-4),C( ,5),D(3,6),E (-2.3,0),F(0, ), G(0,0) (抽取学生作答)

  由点找坐标是已知点在直角坐标 系中的位置,根据这点在方格纸上对应的x轴、y轴上的数字写出它的坐标,反过来,已知坐标,让 你在直角坐标系中找点,你能找到吗?这就是本节课的内容。

  第二环节 分类讨论,探索新知.(15分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方格纸,自己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按照我给出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并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9,3),(-9,0),(-3,0),( -3,3)

  ( 学生操作完毕后)

  2.(出示投影)还是在这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3.5,9),(2,7),(3,7),(4,7) ,(5,7),(3.5,9);

  (3)(3,7),(1,5),(2,5),(5,5),(6,5),(4,7);

  (4)(2,5),( 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分成4人小组,大家合作在刚才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选出小组中最好的)添画。各人分工,每人画一小题。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快?

  (出示学生的作品)画出是 这样的吗?这幅图画很美,你们觉得它像什么?

  这个图形像一栋房子旁边还有一棵大树。

  3.做一做

  (出示投影)

  在书上已建立的直角坐标系画,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学生描点、画图)

  (拿出一位做对的学生的作品投影)

  你们观察所得的图形和它是否一样?若一样,你能判断出它像什么呢?

  (像猫脸)

  第三环节 学有所用.(10分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补充)1.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0,3),(-4,0),(0,-3),(4,0),(0,3);

  (2)(0,0),(4,-3),(8,0),(4,3),(0,0);

  (3)(2,0)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像移动的菱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设法找到若干个点使得连接各点所得的封闭图形是如下图所示的十字。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是否正确。

  第四环节 感悟与收获(5分钟,学生总结,全班交流)

  本节课在复习上节课的基础上,通过找点、连 线、观察,确定图形的大致形状,进一步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本内容。

  在例题和练习中,我们画出了不少美丽的图形,自己设计一些图形,并把图形放在直角坐标系下,写出点的坐标。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

  习题5、4

  A组(优等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2

八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概念。

  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生』:摩天轮。

  『师』:你们坐过吗?

  ……

  『师』: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在变化,那么变化是否有规律呢?

  『生』:应该有规律。因为人随轮一直做圆周运动。所以人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依次,即转动一圈高度就重复一次。

  『师』:分析有道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请看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t/分 0 1 2 3 4 5 …… h/米

  t/分 0 1 2 3 4 5 …… h/米 3 11 37 45 37 11 ……

  『师』: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生』:确定。

  『师』: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研究的对象有两个,是时间t和高度h。

  『师』: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如: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路程的距离与所用时间……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些有关变量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做一做

  (1)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 1 2 3 4 5 … 物体总数y 1 3 6 10 15 … 『师』:在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师什么?

  『生』:变量有两个,是层数与圆圈总数。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①计算当fenbie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V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解:略

  议一议

  『师』:在上面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生』:相同点是:这三个问题中都研究了两个变量。

  不同点是: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

  『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各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三、随堂练习

  书P152页 随堂练习1、2、3

  四、本课小结

  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图象;(2)表格;(3)关系式。

  五、探究活动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定了如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的用水不超过10吨时,水价为每吨1.2元;超过10吨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吨1.8元收费,该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吨(x>10),应交水费y元,请用方程的知识来求有关x和y的关系式,并判断其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答案:Y=1.8x-6或)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

八年级数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 = [( - ) +( - ) +…+( - )]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2.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

  测试次数1 2 3 4 5

  段巍13 14 13 12 13

  金志强10 13 16 14 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小爽10.8 10.9 11.0 10.7 11.1 11.1 10.8 11.0 10.7 10.9

  小兵10.9 10.9 10.8 10.8 11.0 10.9 10.8 11.1 10.9 10.8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答案:1. 6 2. >、乙;3. =1.5、S =0.975、 =1. 5、S =0.425,乙机床性能好

  4. =10.9、S =0.02;

  =10.9、S =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八年级数学教案12

  学习目标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练习: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④(a+2)(a-2)

  ⑤(3-x)(3+x)

  ⑥(2m+n)(2m-n)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 ),__________;

  (2)(2x-3)(2x+3)=2x2-9( ),_________;

  (3)(-x-3)(x-3)=x2-9( ),_________;

  (4)(2xy-1)(2xy+1)=2xy2-1( ),________、

  2、(1)(3a-4b)( )=9a2-16b2; (2)(4+2x)( )=16-4x2;

  (3)(-7-x)( )=49-x2; (4)(-a-3b)(-3b+a)=_________、

  3、计算:50×49=_________、

  应用探究

  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93 (2)59、8×60、2

  拓展提高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x-1)(x+1)=x2-1

  (x-1)(x2+x+1)=x3-1

  (x-1)(x3+x2+x+1)=x4-1

  (x-1)(x4+x3+x2+x+1)=x5-1

  ……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

  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八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直线),能找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重点:

  1、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

  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

  1、能够识别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的对称轴;

  2、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几何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对称图形被认为是和谐、美丽的.不论在自然界里还是在建筑中,不论在艺术中还是在科学中,甚至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对称图形随处可见,对称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而轴对称是对称中很重要的一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找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点.

  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

  (一)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共同特征.

  1、它们都是对称的.

  2、它们沿着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

  (二)动画展示蝴蝶的折叠过程

  (三)做一做

  1.准备一张纸;

  2.对折纸;

  3.用铅笔在纸上画出你喜欢的图案;

  4.剪下你画的图案;

  5.把纸打开铺平,观察所得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答】能互相重合一模一样是对称的

  从而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只限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我们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八年级数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 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 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八年级数学教案15

  一、目标要求

  1.理解掌握分式乘除法运算法则。

  2.能熟练地运用分式乘除法运算法则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是分式乘除法法则。

  难点是分子或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

  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用式子表示为=;

  (2)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用式子表示为÷ = = 。

  2.遇到分式的乘方、乘、除法的混合运算,首先要注意运算顺序,即先乘方、后乘除,而除法运算又应根据其法则转化为乘法运算;其次要注意运算符号法则与分式的.符号法则,最后在约分时要注意分子与分母是为积的形式,若不是则应进行因式分解。

  3.分式的运算中不能去分母,因为去分母是等式的性质,而分式不是等式,分式的运算只是对分式进行恒等变形。

  三、解题方法指导

  【例1】计算:

  (1)3x2y (-);

  (2)6x3y2÷(-) ÷x2;

  (3)( )÷(-)(-)

  分析: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是单项式的乘除,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根据分式的乘法法则,先确定结果的符号,然后将系数相乘除,其余的因式按指数法则运算。

  解:

  (1)原式=-3x2y =-1。

  (2)原式=6x3y2(-)

  =-6x3y2 =-。

  (3)原式=(-)(-)(-)

  =-=-。

  【例2】计算:

  (1)÷ 。

  (2)÷(x+3)

  分析:分式的乘除混合运算,首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将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后进行约分。

  解:

  (1)原式=

  (2)原式= ÷(x+3)

  注意:

  (1)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一般先按某一字母的降幂排列,再分解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使运算简化。

  (2)分式除法中,除式是整式时,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式子。要注意乘除法是属于同一级运算,必须严格按从左到右的顺序。

  四、激活思维训练

  ▲知识点: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例】已知m=,求代数式÷的值。

  分析:首先应将代数式化简,然后把已知条件变形后代入,即可求出其值。

  解:÷ =

  =(m+2)(m-2)=m2-4。

  ∵ m=,∴ m2=1。

  ∴原式=m2-4=1-4=-3。

  五、基础知识检测

  六、创新能力运用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检测】

  1.(1)分子的积做分子、分母的积做分母、分子、分母,相乘

  2.(1)D(2)D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12-09

八年级《函数》数学教案08-17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门】05-29

八年级数学教案(合集)05-29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05-29

(合集)八年级数学教案06-21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品】06-22

八年级数学教案[通用]06-21

(热门)八年级数学教案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