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 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 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 像距 倒、正 大、小 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能力目标: 1, 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 3,实验表格设计(单位:cm) 作业本长 作业本宽 课本长 课本宽 线圈长度 线圈圈数 细铜丝的直径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 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 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 3、测量工具的特点 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 【评价】 1、自我评价 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 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 一、 学习目标 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 学习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三、 课前准备 〖例1〗 如图,先把两手同时放人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 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例3〗医生用普通体温计给感冒发烧的病人测量体温,从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情况来看,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效果检验 1.__________是表示物 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_。 2.以下温度中,最接近 25℃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C.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的温度 D.广州市冬季最冷的温度 3.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 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图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________ ℃,水的温度是 ℃。 【课堂反馈】 1、 通常情况下,物质一般以_______ 、_______ 、 ________三种状态存在,______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物质外于哪种状态与_______有关. 2、 物体的冷热程 度用_______表示;实验室常用________来测量,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一、光的传播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前一章已学过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对压强知识有所了解。但由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的压强也容易被人们忽视。大气压强更为抽象,虽然我们生活在大气中,但却很难感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受大气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到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很难感受到,学生对大气压的认识不深甚至不正确,在教学中应通过实验加深或纠正学生的认识。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也比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规范表达的能力。大气压的测量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但不是重点。教学中,可以采用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学好本节知识,有利于加深对已学的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三、教学策略 本课的基本教学思想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感受大气压确实存在;知道大气压以及大气压对生活的影响。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教学思路是──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后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及幻灯片的展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知识的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只空杯、吸盘两个、饮料瓶、水、大小试管等。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 8、100度的规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长度、时间、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3、体验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实验探究的基本要素 学习难点: 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技巧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自学、相信自己 1、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 、 、 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 法。 3、不同的仪器有不同的 和 ,这是选择仪器的重要依据。如果所选择仪器量程太小,就 能测量要测的量,如果选用量程太大,会造成 ,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 ,这个过程叫做 。 三、交流研讨,学习新知 (一)、控制变量法 1、阅读p16内容,探讨“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在设计实验时,如果有多个因素对研究问题有影响,常用的方法是先考虑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二)、测量仪器的选择与使用 1、看图,提问:怎么样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呢? 2、引出仪器的使用和选择,引导看图p17. 调零: 。 (三)、不规则面积的测量方法 1、问题:若要测量鞋底的面积怎么办? 2、归纳方法: 。 3、复习科学探究的步骤: 三.巩固·延伸 2221、(1)、3600cm=dm= m (2)、2h30min=h= s 2、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猜想可能与伞的形状、面积、伞绳的长度有关。他为了探究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应在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种探究的方法叫。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 估测。 4、某物理课外小组在“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的问题。 (1)、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形状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两次伞绳的长度、伞下降的高度、伞下所吊的重物和伞的面积都 ,这样才能探究出伞的滞留时间与伞的形状是否有关。 (2)、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的猜想,他们利用所选的器材和工具进行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伞的,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的面积有关。 (3)、为了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可能与伞绳长度有关”的猜想,他们实验时必须保持 、 、 和 等不变,只改变,这样才能探究出伞在空中滞留时间是否与伞绳长度有关。 (4)、以上探究过程中采用了 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5、小明看到教室门窗上的玻璃被大风吹碎了,他想换一块玻璃,需测一下尺寸,他应选择() A、分度值为1dm的刻度尺B、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 C、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D、分度值为1μm的刻度尺 6、对于仪器量程的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便选择,只要能测出结果就行 B、大量程较好,没有不能测的 C、小量程较好,精确度高D、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7、每次只改变其中的一个量,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叫() A、累积法 B、先易后难法 C、控制变量法 D、探究法 8、小明用手表测自己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出发前他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7:50,到学校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为8:10,则他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为( ) A、7:50B、8:10 C、0:20 D都不对 9、某技师用一把刻度尺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工件的长度为980mm,后来经过精确测量,发现此米尺上所标出的1m实际为1002.0mm,则该工件的真实长度最接近于() A、1002.0mm B、1000mm C、982.0mm D、978.0mm 10、有如下几种刻度尺:A、米尺;B、分米刻度尺;C、厘米刻度尺;D、毫米刻度尺。要测量以下几个长度,请将合适的刻度尺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环形跑道的长 ; (2)、公路上两里程碑之间的距离 ; (3)、量机械零件的长度。 四、当堂反馈小结 1.交流检查错误订正的情况,老师巡视答疑。 2.回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你学到哪些?还有哪些疑问? 五、学/教后反思: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连接电路的基本技能。 3.通过实验,训练正确识记、使用电压表的技能。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培养他们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2.通过同学们共同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索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池组、小灯泡(带座)、开关、导线若干、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你熟悉的串联电路图。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选出较好的图,用投影仪放大。 [师]同学们观察自己画出的串联电路图。 思考:你已经了解了串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生]电流表工作的时候必须串联在电路中。 [生]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提出问题) 二、进行新课 [师]这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你认为会是什么呢? [猜想或假设] [生]我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相同,也是处处相等。 [生]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 [生]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就小。 [生]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 [师]同学们作出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什么?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 [师]各组可以简单说明你们的设计方案。 第一组:我们计划用三节电池,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灯泡,分别测出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只灯的总电压进行比较。 第二组:我们组选择两只不同的灯泡,选三块电压表,同时测量每只灯泡和两只灯泡的电压,比较结果。 第三组:我们组选择三只差别较大的灯泡,分别测量每只灯泡的电压,每两只灯泡的电压和三只灯泡的总电压。 第四组:我们计划选四只灯泡,两只一组,先将两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分别测每只灯泡的电压和两只灯泡总电压。然后再换上另外两只灯再次测量。(通过投影展示)这是我们的实验电路,这是我们设计的实验数据表格。 第五组:我们想选择两只灯泡,一块电压表,像测电流那样分别测出A、B、C各点的电压,然后进行比较。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设计都很好。不过要提醒大家一点,你的设计一定要有书面的'内容,你要怎么做(同学们刚才已谈到的),你是怎么做的(要按电路图测量),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果(要有实验记录)。以便于自己检查和与别人交流做更好的改进。 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和实验数据表格。 [师]电压表应该如何连接在电路中? [生]电压表应并联在被测电压的两端。 [生]我们知道了,测电压不能像测电流那样将电流表接在某一点,测该点电流。应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点间,测出来的是“两”点间的电压。 [师]很好!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可以进行实验。建议大家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量,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特别是电压表正、负接线柱连接正确,量程要选择合适,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读数准确。原始数据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分析和论证] [师]同学们认真分析你们测量出的数据。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和你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生]我们用的是两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测出每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每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与测出的两只灯泡的总电压几乎相等。 [生]我们用两只不同的灯泡串联,测出每只灯泡的电压不同,但两只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用的是三只差别较大的小灯泡,测出来每只灯泡的电压都不同,但每两只灯泡电压的和都和直接测得的这两只灯泡的总电压相等,三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等于电源电压。 [生]我们先用两只小灯泡测,然后又换了两只不同的小灯泡测。尽管测出的四只小灯泡的电压都不一样,但前一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与第二次测量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的和几乎相等,且都差不多等于电源电压。 [生]做完串联,我们还将两只小灯泡并联起来,分别测它们的电压,结果电压表指针指的是同一个位置。 [生]我们也测并联了,相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相同,不同的两只小灯泡电压也相同。 [生]我们从两只灯泡并联开始,一直增加到四只小灯泡并联,测出来的结果几乎不变。 [生]我们在原来两只小灯泡串联的基础上给其中的一只灯泡并联了第三只小灯泡,结果并联的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 … [师]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非常好,归纳大家的实验,可以得到一般结论吗? [生]不管怎样选择灯泡,不论如何进行测量,尽管测出的数据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同一个串联电路中各个灯泡两端电压的和等于这几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且等于电源电压。 [生]通过实验可以得到结论: 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各支路电压相等。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配合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祝贺同学们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不过,对同学们来讲获得结论的过程更重要。请大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进行回顾,认真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明白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评估] [生]我开始将电压表连接错了。现在我知道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必须连接正确,否则一接通电源,指针反偏,并且速度很快,很容易将电压表指针打弯。 [生]电压表的量程选择也很重要。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大,指示值很小,几乎不能读数。如果选择的量程太小,指针偏出了刻度盘外。 [生]我们连电压表的时候,先不接死,合上开关,迅速“试触”一下,大概估计好量程再连接,很省事,一次就差不多能选对。 [生]读数也很重要。我第一次读数,读出一只小灯泡的电压值比电源电压还大,原来电压表接的是小量程,我是按大量程的刻度读出来的。 [生]我将电压表接在了一根导线两端,结果灯都亮了,可是电压表读数是零,为什么呢? [生]我不小心将电压表串联在了电路中,灯全不亮,电压表却有指示值,和电源电压几乎一样大。 [生]我们是将电路连接正确了,电压表也有指示,就是灯不亮,换了另外一个灯泡还是不亮。用手按住才亮起来。 [生]我们组开始做时,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测电压时,亮着的灯有指示值,不亮的灯两端电压为零。 …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一定是很认真地去做了。养成好的习惯要比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更重要,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努力。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同学们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问题的原因。 (教师巡视并参加同学们的讨论) [生]电压表接在一根导线的两端,中间没有用电器,相当于“一”点,所以电压表示数为零。 [生]将灯泡用手按着才能亮,我觉得是因为没有接触好,另外的问题我不知道。 [师]同学们一定非常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注意到许多同学都用了“几乎相等”这个词,而不是说“相等”,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们相差很小,但又不完全相等。 [师]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生]因为读数或用表测量的过程中有一些偏(误)差。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现在需要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探究过程写一份科学探究的小报告。 (学生完成探究报告,教师巡视,选择完成较好的,利用投影和同学们交流、小结。) 三、小结 通过我们这次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学们一起总结) 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通过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了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彩灯是串联的,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所以,根据题意有:36 Vn=220 V,n= =6.至少要串联6个这样的灯泡。 建议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彩灯。如用36 V额定电压的灯泡,可以串联6个或7个,分别点亮比较它们的亮度,也可以用5个灯泡串联,但点亮时要注意安全。 如果家里有用过的彩灯串,可以利用起来。再给你制作的彩灯串连接一个日光灯上用的起辉器,看看有什么效果。 2.(1)可以用“试触”的方法来判断水果电池的极性。测量电压时,因水果电池电压不会很高,应注意选择电压表的小量程测量。 (2)选择其他的水果可以用桔子、柚子、苹果等,土豆也可以。 选择的金属还可以是锌片、铝丝等。 五、板书设计 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 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 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 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 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06-07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30 八年级物理教案11-13 【经典】八年级物理教案06-24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08-23 (集合)八年级物理教案05-21 八年级物理教案[通用]05-21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04-15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04-26八年级物理教案2
八年级物理教案3
八年级物理教案4
八年级物理教案5
八年级物理教案6
八年级物理教案7
八年级物理教案8
八年级物理教案9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八年级物理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