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5 09:07:40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1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97~98练习二十一第1、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小组的互助合作精神,体验在这种互助中取得成功的愉悦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交流,提高自己提问求助以及指导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梯形的相关知识求梯形的面积以及底和高。

  难点:提高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梯形。

  (l)我们已经学过了梯形,什么是梯形?

  (2)谁来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3)在梯形中比较特殊的梯形是什么?(出示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2.梯形的面积。

  (1)我们在前一节课里利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出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2)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和下底,如何求得高呢?

  二、探究新知

  灵活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一块梯形麦田,上底是35m,下底是25m,面积是1140m2,高是多少m?

  思路导引:

  方法一: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以推导出h=S×2÷(a+b),代入已知条件直接计算。

  方法二:设高为x m,列方程求解。

  学生尝试解答,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提问:求高除了用上面的公式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学生自主发言,再由其余同学和教师来判断是否可行。

  三、指导练习

  1.教材第97页练习二十一第1题。

  (1)教师出示水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水渠横截面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渠口宽就是梯形的上底,渠底宽就是梯形的下底,渠深就是梯形的高。

  (2)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指名板演,再讲解。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题。

  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

  2.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8题。

  (1)观察这堆圆木的横截面,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提示:横截面是梯形,因此可以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圆木的`总根数。

  (2)学生计算验证。

  (3)圆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各是梯形的哪一部分?

  教师引导学生,并归纳:圆木顶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上底,底层根数就是梯形的下底,层数就是梯形的高。

  3.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9题。

  (1)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数据和计算结果。

  (2)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4.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11题。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比赛,看谁的方法最多。

  (3)汇报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 剩下的是三角形,可以用两种方法求面积。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3.5)×1.8÷2-2×1.8=1.35 (cm2)

  方法二: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

  (3.5-2)×1.8÷2 =1.35(cm2)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五、作业:教材第97~98页练习二十一第5、7、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h=S×2÷(a+b)

  方法一:1140×2÷(35+25)

  方法二:解:设高为x m。

  =2280÷60 (35+25)x ÷2=1140

  =38(m) 60x ÷2=1140

  x =38

  答:高是38m。

  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求剩下的面积(即三角形的面积)

  剩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系统得整理知识的能力。

  知识目标:

  提高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速度,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前课的知识导入

  二、继续学习练一练中得题目

  1、第六题。

  学生独立做完,指名说出这个题目两问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不同,和解题方法的不同有联系吗?让学生对乘法应用题、除法应用题的.不同进行比较。

  2、第七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说出各分率的单位“1”是什么?然后独立做,全班订正。

  3、第八题。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的意思,题目中的高有没有变化?

  独立做,同桌订正。

  4、第九题。

  指导学生看清表中得数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教师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第九题

  168×=

  168×=

  168×=

  168×=

五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材P28例4及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除数除法化成整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迁移转化,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根据3684÷12=307,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理由。

  36840÷120=( ) 368.4÷1.2=( )

  3.684÷0.012=( ) 0.3684÷0.0012=( )

  2.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现在已有7.65米丝绳,这些丝绳可以编几个中国结?列式是( )。

  二、自主探究。

  (一)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学习例4)

  1.仔细观察7.65÷0.85这个算式,它与22.4÷4和5.6÷7这两个算式的不同是( )。

  当除数是小数时应怎样计算?试着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算一算吧!

  2.我的算法是:

  (1)如果把0.85米化成厘米可以怎样算,请你算一算。

  (2)小组讨论:如果用竖式计算7.65÷0.85,需要把除数 0.85扩大到它的( )倍,变成整数( ),被除数7.65也应该扩大到原数的( )倍,变成整数( ),这样就转化成了( )÷( )。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自己用竖式计算。(注意计算方法及书写格式)

  (4)质疑:我们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而不是10倍或者1000倍?

  (5)练一练:

  10.8 ÷1.2= 3.26 ÷ 1.63=

  3.归纳,小结:

  一个数除以小数,先移动 ( )小数点,使它变成 ( );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____ 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 )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8页“做一做”。

  先组织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怎样计算,再在练习本上进行练习,教师指3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一填。

  0.12÷0.03=( )÷3 0.28÷0.07=( )÷7

  0.01÷0.16=( )÷16 0.314÷( )=31.4÷18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3.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68.6 m,是第二根绳的3.5倍。第二根绳长多少米?

  (1)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2)学生列式并计算,小组内交流并订正。

  四、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4

  第五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画线段图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列综合算式等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过程。

  2. 会解决有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3. 在用已有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分数、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的一致性。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设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1.一条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24米,还剩多少米彩带?

  读题,理解题意。

  2.生自己解答,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知道,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这捆彩带的2/5,该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分数乘法的简单问题和混合运算。

  二 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一条彩带长60米,某蛋糕店今天已经用去这捆彩带的2/5,还剩多少米彩带?

  (1)指名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

  根据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2)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数量间的关系,进行解答。

  60×2/5=24(米) 1-2/5=3/5

  60-24=36(米) 60×3/5=36(米)

  答:还剩36米彩带。

  (3)鼓励学生根据分步计算的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2.简便运算

  (1)提问:在加法计算中有哪两个运算定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在乘法计算中有哪些运算定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2)我们已经知道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小数,还可用于分数,那么乘法计算中的三个运算定律能否也适用于分数呢?

  (3)打字问题

  ①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和问题,鼓励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②交流学生列出的算式和结果。

  ③师生观察比较,使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第一个算式应用乘法分配律就是第二个算式),从而得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

  240×( 1/4+ 1/6) 240×1/4×+240×1/6

  = 240× 5/12 = 60 + 40

  = 100(页) = 100(页)

  三 尝试应用

  1.出示

  7/8×4/15×5/7 ( 3/4+5/6 )×12

  鼓励学生用简便算法计算。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说说是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使学生了解分数连乘,写成分子连乘、分母连乘后,可以先进行约分。

  试一试

  让学生自主计算,交流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六课时 倒数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课时 倒数。

  教学目标:

  1. 经历猜数、观察、交流等发现两个数的特殊关系及认识倒数的过程。

  2. 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能写一个数的倒数。

  3. 在认识倒数的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

  教学设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引发探究

  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

  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二 自主探究

  1.打开书52页,看书上的数形图,让学生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三 巩固练习

  1.写出下面个数的倒数。

  5 1/6 20 8/3 1 6/7 23

  2.判断。

  (1)3的倒数是1/3。 ( )

  (2)5/8的倒数是5/8。 ( )

  (3)1的倒数是0。 ( )

  (4)0的倒数是0。 ( )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5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一、导入

  二、新授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2、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3、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4、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5、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自由讨论发言

  教和学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五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掌握列方程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2、掌握根据具体条件灵活选择解题的最佳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条件灵活选择最佳的解题思路。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每筐梨重x千克,5筐梨重()千克,10筐梨重()千克;

  (2)每支钢笔x元,3支钢笔()元,8支钢笔()元;

  (3)一列火车每时行x千米,4时行()千米,12时行()千米;

  (4)修路队每天修路x米.10天修路()米,20天修路()米。

  2、根据条件叙述的顺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甲队与乙队共修路20xx米;(甲队修路的米数+乙队修路的米数=共修路的米数。)

  (2)甲队比乙队多修400米;(甲队修的米数-乙队修的米数=甲队比乙队多修的米数。)

  (3)苹果与梨共重500千克;(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苹果与梨重量的和。)

  (4)苹果的重量比梨轻50千克。(梨的重量-苹果的重量=苹果比梨轻的重量。)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的等量关系,为什么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而定,条件中给的是两种量的和,就用加法表示数量关系,条件中给的是两种量的差,用减法表示数量关系,这样与题目的叙述,顺序一致,思路比较顺利。)

  当用减法表示数量关系时,怎样确定谁做被减数,谁做减数?

  (遇到相差关系时,要分清大小,较大的数做被减数,较小的数做减数。)

  3、复习题。

  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平均每时行79千米;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平均每时行40千米。经过3时两车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干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审题、画图:

  (2)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3)学生讲解并订正。

  根据:快车的速度×快车行的时间+慢车的速度×慢车行的时间=快车慢车所行路程的和。

  列式:79×3+40×3

  =237+120

  =357(千米)

  根据: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两车所行路程的和。

  列式:(79+40)×3

  =119×3

  =357(千米)

  答: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5

  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时相遇。快车平均每时行79千米,慢车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1、审题,将复习题的线段图改为例5。

  2、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学生试做。

  4、学生讲解:

  解:设慢车平均每时行x千米。

  解法1:根据:

  列方程:

  5、检验

  (二)多中选优

  1、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比较简便?(解法2比较简便。)

  2、如把例5改为快车行5时,慢车行3时,还能用两种解法吗?哪种解法简便?

  (;。解法1比较简便。)

  3、什么情况下,解法2比较简便?(当两车所行的时间相同时,用解法2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共重430千克。每筐梨重23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1)比一比,看谁列的方程多。

  (2)判断学生所列方程是否正确。

  教师说明:以后在没有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时,只列出一个最容易找到的方程即可。

  (3)将上题中的“共重430千克”,改为“梨比苹果多30千克”,要求学生用最简方法解答。

  2、学校买来2张桌子和4把骑子,共用去198元,已知每把椅子22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3、学校买来2套桌椅共用去154元,每把椅子22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4、粮店运来大米和面粉共10000千克,每袋大米和每袋面粉都是50干克,大米有80袋,面粉有多少袋?

  5、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00干米的两地相向而行,4时后两车相距80干米,乙车每时行38千米,甲车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小节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感想?

  五、课后作业

  1、有36米布,正好裁成10件大人衣服和8件儿童衣服。每件大人衣服用布2.4米,每件儿童衣服用布多少米?

  2、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航行了5小时,两船相距225千米。甲船每小时行19.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自然数、整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的含义,为学习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重点。

  难点:正确地判别整除和除尽、约数和倍数的含义是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准备

  1、出示,问:什么叫做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几?自然数的单位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出示,问:哪些数是整数?

  3、把自然数集合并入整数集合,集合图。问:这幅图表示了自然数和整数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的关系?

  师生归纳:整数的范围大,自然数的范围小;整数里包括自然数,自然数是整数的一部分。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计算下面三组题。

  (1)23÷7=(2)6÷5=(3)15÷3=

  11÷3=1.8÷3=24÷2=

  2、观察并回答。

  (1)上面哪个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3)如果用整数a表示被除数,整数b(b≠0)表示除数,可以怎样说?(让学生看教材上关于”整除“的一段话)

  3、思考:我们在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被除数、除数都是整数,除数不等于0

  明确三点②商必须是整数缺一不可

  ③商的后面没有余数

  4、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1)像6÷5=1.21.8÷3=0.6我们只能说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

  (2)除尽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数,商是有限小数,没有余数。

  整除被除数和除数(不为0)都是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师:

  教学过程

  备注

  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表示的是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们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约数和倍数关系(板书课题: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1)让学生看教材有关约数和倍数的一段话。

  (2)小组讨论: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关系?”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是什么意思?

  (3)在复习的第1题中,请你指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为什么?

  (4)倍与倍数意义一样吗?

  如:15是3的倍数,表示15能被3整除。

  1.5是0.3的5倍,5倍表示1.5除以0.3的商。

  (5)注意事项。让学生看教材的注意。

  四、巩固练习(先书面作业,反馈纠正)

  1、说明下面各题哪些是整除?哪些是除尽?哪些都不是?(练一练第1题)

  2、下面各组中,哪个数能被哪个数整除?(练一练第2题中后3组)

  3、下面各组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约数?(练一练第3题中后3组)

  五、教学总结

  问:1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

  2什么叫做”整除“?

  3”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是什么?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

  课后反思:

  教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之后,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开放题,作为本节课的'结尾:“根据所学的知识,选择4、5和20中的两个数说一句话,比一比,谁说得多,谁说得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20是5的倍数,5是20的约数”、“20能被5整除,5能整除20”、“20能被5整除,5是20的约数”、“20能被5除尽,5能被20除尽”、“5是4的1.25倍,4能被5除尽”......通过说话,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本节课推向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既实施因材施教,又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留给一个可以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让他们尽情想像,锐意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五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互化。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比较分数、小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

  备 注

  一、知识整理与基本练习

  1、说说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

  2、说说一个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0060.240.8751.084.0258.19

  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纠错。

  4、先判断下面各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

  1又3/54/117/82又5/67/25又4/15

  5/123/203又14/913/3611/4018/125

  学生独立练习,反馈、纠错。

  二、综合练习

  1、怎样比较5/7和9/21的大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2,然后汇报交流。

  师生归纳板书如下:

  (1)用通分比较:5/7=5×3/7×3=15/21因为15>9/21,所以5/7>9/21。

  (2)用约分比较:9/21=9÷3/21÷3=3/7因为5/7>3/7,所以5/7>9/21。

  (3)因为5/7超过1的一半,9/21不到1的一半,所以5/7>9/21。

  2、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5/12和11/241又5/6和1又2/91又3/8、1又7/12和1又5/16

  学生独立练习,另请四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然后集体讲评。

  3、课本第114页第17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然后集体讲评。(师指出:用的时间越多,做的速度越慢)

  4、课本第114页第18题,请学生读题后,集体讨论,说说解题思路。

  由同学确定解题步骤:先求蛋白质、淀粉、脂肪各占总重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过程

  备 注

  然后比较这些分数的大校

  5、课堂作业。

  课本113页第15题(4)(5)(6),16题。

  三、讨论思考题

  1、出示思考题。

  2、引导学生分析。

  3、由此得出结论。

  四、课后作业《作业本》

  以学生练习为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思维。

五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找出正确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5× = × = 125×= ×= ×= ×80= ×20= 250×= ×=

  2、简便计算:

  32×25×125 79×21+21×21

  二、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2、出示:观察并计算,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 (×)×○×(×)

  ×+×○(+)× 3、通过观察、计算、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4、揭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5、你能用这些运算定律来巧算吗? ×× ×+× (+)×4

  a. 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b. 让学生汇报:你应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分层练习:

  1、将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积或两个数的差:

  =8× ( ) =0.8× ( ) =× ( ) =10- ( ) =100- ( ) =1- ( )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5×125 ×99+ 64× 3、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书P17—练一练)

  4、你认为怎样算简便?×

  四、课堂总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五、思考题: 判断是否正确(机动)

  × + ×38 = ×( + ) = ×10 = 83

  六、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47页例9例10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的7~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难点: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5/6和7/62和6/33和13/42/3和3/2

  说一说你的想法。优等生答

  二、教学例9出示大小

  0.5○3/4

  1.你是怎样比的?小组讨论。

  2.小组交流,出现两种情况

  3.比较两种方法,在比较中探索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优等生答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再比。

  练习:

  把1/21/49/25化成小数。

  把5/6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独立完成,并按照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值。

  三、教学例10

  把0.3、0.13、0.213化成分数。出示

  1.说一说分别是几位小数?学困生答

  2.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位、三位呢?学困生答

  3.独立完成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小组交流小数化分数的方法。中等生答

  小结:根据小数的意义直接改写成分数。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交流,并说一说第一组有那几种方法?为什么第二和第三组只有一种方法?优等生答

  2.练习九第七题

  学生独立填空,教师巡视。

  3.练习九第十题

  学生尝试练习

  全班交流中等生答

  教师讲评有错误的题目,找出原因进行修正。

  4.练习九第十题

  先把6/5化成小数,再与1.1比较大小优等生答

  提醒学生:时间用得多,说明做得慢;时间用得少,说明做得快。

  5.布置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九的第8、9题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知识重难点

  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辅助教具

  天平、天平仿真课件、砝码贴纸(贴在黑板上演示用)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追记

  看起来操作上学生都懂了,但是应用到方程上,学生还有不太习惯两边同加、同减、同乘、同除的方式。可能是受了算术解的根深柢固的影响吧。

五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

  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课件1]

  1,提问:A,7/8是什么数 它表示什么

  B,7÷8是什么运算 它又表示什么

  C,你发现7/8和7÷8之间有联系吗

  2,揭示课题.

  述:它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发展智能

  1,教学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

  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教学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

  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

  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

  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三,巩固练习 [课件5]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

  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五,家作

  P93 .1,2,3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活动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要你们去调查自己同桌的“星期日的安排”。现在我们来看看淘淘和笑笑给我们带来的“星期日的安排”调查表。(揭示课题:星期日的安排)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求什么?(课件出示淘淘和笑笑调查图)

  2、提问: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男生总数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自己的算法。(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汇报的算式里每个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4、全班交流。围绕把全班总数看做“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5、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课件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算法。)

  6、小组讨论:这两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7、全班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第一种算法是先将分数全部通分在进行加减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第二种算法是把同分母的放在一个括号里先计算,再算括号外面的,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

  8、再试着用刚才的两种算法算一算,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几分之几?

  9、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汇报自己的算式。

  师: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各有什么特点?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算理。

  10、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11、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2、观察淘淘和笑笑计算时不同的算法,说一说她们两个这么算对吗?为什么?

  13、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发言。

  14、老师总结指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而且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一个人一天中大约有1/3时间在学习和工作,1/8的时间在用餐,1/6的时间参加文娱或体育活动,剩下的时间睡觉,睡觉的时间占一天时间中的几分之几?

  四、总结

  提问: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写什么?

五年级数学教案14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验算,并能比较熟练地求积和商的近似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及训练重 点

  小数四则计算、求积和商的近似值、简便运算等。

  仪器教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札记

一、揭示课题

  这学期,我们将要学习数学的第十册,为了进一步学好第十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数的整除和分数等有关知识,我们先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知识,为本学期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这节课,我们先复习小数的有关概念和四则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的四则计算,更加明确求积和商的近似值的计算和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加深认识小数概念的有关知识,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复习小数四则计算

  1.口算。

  小黑板出示第1题。

  指名学生口算。结合开始的几小题,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想的,明确不同计算的法则。

  2.笔算。

  (1)根据刚才的口算,谁来说一说:小数四则计算各是怎样算的?

  (2)做期初复习第2题。

  指名4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算的,小数点是怎样处理的;怎样验算的,还有怎样的验算方法。

  指出: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乘法,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积里就有几位小数;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验算小数计算的方法,和整数计算的验算方法是一样的。

  (3)做期初复习第4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取得数的近似值的。

  提问;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要看哪一位?用什么方法?

  说明;求得数的近似值,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积的近似值先求出得数,再取近似值;商的近似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再取近似值。

  三、复习小数的有关概念

  1、复习主要概念。

  (1)小数的意义。

  提问,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7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把整数“1”平均分成100份,7份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说出下列小数表示的意义。

  0.160.0380.4150.0024

  (2)小数的性质。

  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下列哪些小数是相等的?为什么?

  3.63.063.603.06003.600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提问: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口算。

  7.2×100.3×1005.04×1000

  0.4÷1034.5÷1006.7÷1000

  (4)提问:

  谁能说一说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什么?

  2.做期初复习第5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结合口答,让学生说明判断理由。

  3.做期初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

  提问:第(1)题可以怎样列式?第(2)题用什么方法做比较方便?为什么要用方程解?

  指出:如果顺着题意可以直接列出算式,用算术方法直接列式比较方便;如果顺着题意不能直接列式解答,可以设未知数为x,顺着题意列出方程解答比较方便。

  四、课堂作业

五年级数学教案15

  课题:练习一课题:练习一

  内容:练习

  课时:1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

  复习、整理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

  数等概念。

  2、通过输理、比较,建立相关概念的关系。

  3、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一、基本练习

  1、倍数和因数。练习第一题,找出15的全部因数和100以内15的全部倍数。你认为对于倍数和因数有哪些值得注意?

  2、第2题,一个数既是9的倍数又是54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多少?(加强对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3、第3题,分一分。

  4、1——20以内按照是不是2的倍数进行分类;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最小的质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偶数又是质数,这个数是几?

  有一个数,既是奇数优势合数,这个数可能是几?

  二、数学游戏:猜猜我是谁

  1、(1)我是比3大的奇数。我和另一个数都是质数,我们的和是15。

  (2)我是一个偶数,是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的乘积是18。

  (3)猜数游戏:一行6、7人到前面,给大家看出谜底,象上面一样,让下面同学给出谜面,这几个人可以抢答,直到给出的谜面足以确定这个数且有人猜到这个数为止。

  教学反思:

  这里的练习课学生完成的比较好,在3、4题学生一点难度都没有,但在1、2题上学生还是有点费力气,尤其是第二题,这里有好几个答案,对他们进行方法法的指导,学生终于可以顺利的找到全部的答案。

  三、运用知识模型

  1、第13页第5题。独立思考,全班讨论,明确实际上就是找90的因数。

  2、第6题。中间的数其实就是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因此它们的和必然是3的倍数。

  四、总结,阅读。

  阅读《你知道吗?》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阅读材料。

【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2-27

五年级数学教案09-29

五年级数学教案10-12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

[精选]五年级数学教案05-27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05-08

五年级的教案数学教案02-17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01-14

【经典】五年级数学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