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4-06-25 11:26:31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热)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5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出示7个会认的字)

  (1)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

  (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学着种瓜。)

  (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农务繁忙

  天真勤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钲”,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钲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村晚无忧无虑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 )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板书内容

  山居秋暝

  诗中有画

  寂静,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板书课题

  2.题解:(出示课件16)

  “泊”:停泊。

  板书:枫桥夜泊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出示课件17)

  1.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指导:“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出示课件19)

  (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画。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

  板书:乌啼

  (出示课件20)霜满天。张继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什么感受?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

  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

  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

  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课件21)

  (1)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张继却久久不眠,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板书:愁

  (出示课件22)(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觉。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第一句。

  板书: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出示课件23)

  (1)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思考: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板书:对(出示课件24)

  “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想一想: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2)张继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生带着“愁”来读。(出示课件25)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板书:愁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出示课件26)

  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推荐《不朽的失眠》给大家阅读。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内容

  枫桥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独感

  乌啼---凄凉

  霜满天-----寒冷

  江枫、渔火---半夜钟

  对

  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出示课件27)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板书:长相思

  二、读准《长相思》(出示课件28)

  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出示课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出示课件30)

  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出示课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出示课件32)

  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 “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出示课件33)

  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

  板书:心眷故园

  4.想象词的意境:(出示课件34)

  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小结:是啊,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五、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出示课件35)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出示课件36)

  六、再读《长相思》

  七、拓展《长相思》(出示课件37)

  1.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板书:心系祖国

  八、交流

  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39)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板书内容: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园

  心系祖国

  教学反思:

  1.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在这三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并通过小练笔的形式梳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的基础上,把握整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处理,提高了学生对这三首诗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有些学生对这首诗体现的“愁”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进。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7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引出课题。

  语文版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荷语无声-荷语无声

  2、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

  教师解疑。

  四、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

  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五、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似。

  3、指导书写: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六、总结。

  1、背诵古诗。

  2、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

  七、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教学反思:这是一首经典诗歌,是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歌,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作品用及其洗练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物,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本着与学生一起欣赏经典之美的目的,我充满激情地上完了这节课。

  第二课时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时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出示挂图)庐山秀丽的风

  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

  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导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4、出示挂图,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

  3、指导书写。

  五、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

  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六: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生字各写一行。

  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天

  勒乐歌野广阔、美丽

  牛羊

  望庐山瀑布

  飞三千尺

  壮观夸张

  疑落九天

  教学反思: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4

  【教材简说】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杜甫的《绝句》,则别有一番景象,另有一种情怀。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黄、翠、白、青”描绘出明丽的色彩,“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这首小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于写景之中。

  【教学目标】

  1、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生字,学写生字

  2、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境

  3、初步了解李白杜甫两位唐代大诗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庐山图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交流收集李白的资料。

  3、解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示图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四、巩固练习

  1、赏读全诗,闭眼想象画面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雾,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象一条大河挂在山前。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泄,真让人认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3、指导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自读古诗,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注意诗的停顿和重音。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标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描写颜色的词,“┈┈”画出表示动作的词?“━━”画出表示数量的词?

  表示颜色的词:黄、翠、白、青。表示动作的词:鸣、上、泊、含。

  表示数量的词:两行、一行、千秋、万里。描写景物的有:黄鹂、翠柳、白鹭、西岭、青天、雪、船。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里自由飞翔)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指名读、范读、齐读)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师点拨: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全诗都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西岭、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副完美的画面。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

  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窗”、“柳”、“柳”、“含”的写法

  六、总结

  这堂课我们一齐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弄清了每句诗的意思,还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全诗描写了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表达了诗人愉悦,欢快的心情。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介绍诗人: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3、理解题目意思: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过渡: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

  走:跑急走:快跑(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

  为什么无处寻?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四、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五、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板书:游园不值)

  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自读自悟,乐于探索。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自读---交流读---小组读---齐读(掌握节拍)

  2.复习古诗学法。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①知诗人,解诗题。②抓字眼,晓诗意。③入诗境,悟诗情。

  3.同学们通过课前的搜集资料,现在大家交流后,进行简单的整合。然后进行汇报第一部分的内容。(知诗人,解诗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师生互动)

  4.利用你手中的各种资料,自学第二部分内容。(合作完成)(师生互动结合课件)(抓字眼,晓诗意)

  ①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古诗中所表现的古今汉语不同特点。(学生回答的问题略)

  ②师点拨“怜”在汉语中有“可怜”、“爱惜”两种解释,这里应该是“爱惜”的意思。“小”字本意与“大”相对,这里引申为“轻轻”。

  ③读全诗。 ④完整地说说诗意。

  三.学生质疑、乐于探索。(入诗境、悟诗情)

  1、学生质疑的问题(略)

  2、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园主人是怎样一个人?(淡泊名利的人)

  师点拨:小中见大,给读者想象的空间。“红杏”一词一语双关,喻园中主人闭门隐居,但他的美德、名声在外。说明具有生命力的美好事物是压抑不住的。诗人本来要扫兴而归,一转身却看到墙头脉脉含情的一枝红杏,蒙着阴影的心情顿时一亮,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板书:扫兴、喜悦)

  3、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更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前两句应该读出扫兴、惆怅之感,后两句应读出欢快、喜悦之情)

  4、指名读,齐读。(诗人虽然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仍然满腔的喜悦,请同学们看着插图给园子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象一下满园的春色是什么样的?)

  5、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也仿佛置身于那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的美景之中,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来背诵。

  四.思维拓展,延伸探索。

  1.同学们还搜集了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或者叶绍翁的诗句,让我们大家共同来分享。(小组选一名同学读)

  2.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抒发对春天的感受吧!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学习古诗人的方法去发现,去感悟、去动情。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应因文而宜,与时俱进,去雕琢、去彩饰,反璞归真。

  (作业: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题诗作画)

  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扫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喜悦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4课 第一教时 总第16教时

  一、旧知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读过的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指名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奏的诗。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简介作者。

  2、自读全诗,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3、读后检查。

  ⑴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⑵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⑶指名朗读,正音。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在小组内讨论诗歌中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分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全班汇报。你已理解了哪些词语。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小组互相讨论后集体交流。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次朗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

  1、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同学们,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怎样?请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村居》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一听。

  2、背诵。

  3、抄写词语。

  第4课 第二教时 总第17教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小组内讨论。

  三、自学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诗并正音。

  2、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3、分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评议

  1、指名读。说说读的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2、交流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3、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深化理解

  1、轻声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六、自读全诗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意思。

  七、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得最好。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8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出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认识6个生字,学会“雨字头”、“穴字头”。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北方的冬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对!(动画演示)北方的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像仙女散花,大地瞬间变成了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看到此景,谁不想赞美一番呢!南宋诗人尤袤在看到此景时,就即兴赋诗一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板题:雪)

  二、自主认读: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直接点击,就会出现相应的注音和词语。

  2、请你读给临近的同学听一听,看是否全认识了。

  3、指生读---齐读。

  三、美读成诵: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朗诵技巧应该怎样停顿呢?(指生)你试着读一读。请同学们也象他这样练一练吧!

  2、那怎样读才能把它读得更美呢?想不想听老师读一下啊?(师范读)

  3、相信你一定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快试一试吧!

  四、合作释意:

  1、这么美的诗句,你知道每句诗的意思吗?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讨论,再利用点击相应句子来了解诗意,看哪组合作最有效!

  2、指生逐句汇报诗意。

  3、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遍?先自己练习说一说,一会来汇报,看谁说得最完整!(指生说诗意)

  过渡:是的,作者就是用如此朴实的语言,自然真实地将一幅夜雪图展现在我们眼前,在描写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夜中雪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瞧!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哦!下面我们一起进行拓展练习好吗?

  五、拓展练习:

  1、首先为同学们准备的是生字大餐:

  每个巧克力饼干上都有一个生字,请根据给出的生字快速认读,看谁能得到所有的巧克力饼干哦!这里哪个字是多音字?(点击示音和词)以“雪”为例,认识偏旁“雨字头”和字的笔顺。(课件演示)

  2、接着进入快乐点击:

  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和你旁边的同学说一说它们各应归属哪一类?指生汇报--公布正确答案。

  3、同学们真的很棒!敢接受幸运挑战吗?好!让我们携起手共同迎接幸运挑战!(点击进入)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礼物呢!喜欢吗?请你任意挑选一样点击,就会有相应的任务提示你去完成。(指生说一说任务是什么)这么多的任务,好难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这么自信呀,我喜欢!好,那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可是有“之最喜报”等着你哦!开始吧。

  (1)运用《金山画王》画一幅《戏雪图》。

  (2)上网搜集冰雪图片。

  (3)上网搜集有关赞美冬雪的诗句。

  (4)上网搜集冬天开的花的图片。

  4、学生开始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展示:(切换已完成任务的学生作品)

  评出“之最”颁发“喜报”。

  六、总结延伸:

  瞧!同学们,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最后就让我们承载着满意的收获再一次美美地朗诵一遍这首赞美雪的诗吧!(配乐齐诵)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9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古诗蕴含的情感;“篱、疏”的识记,“追、烧”的书写。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小草》,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草?小草在一年当中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草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3、看古诗课件,初步感知。

  二、自主学习

  1、按照自学方法四步骤预习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个别读,正音。

  ◎个别读,比比谁读准、读通、读顺了。

  ◎齐读

  ◎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

  三、朗读感悟

  1、全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如:“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指草长得很茂盛。

  ◎如“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随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枯、荣”是一对反义词,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尽”可用箭笔画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2、朗读指导

  3、情境背诵

  我们来做个游戏,你放学回家把这首古诗背给家人听,我们一起来演一演。

  ◎师生情境表演

  ◎生生之间互演。

  ◎齐背古诗

  4、小结

  四、比赛背诵

  五、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自主试写“未、店、枯、荣、菜”,评价再写

  3、教师指导书写“追、烧”。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枯木逢春枯树光荣

  2、听写:未来追赶枯树烧火光荣洗菜青菜店门

  3、背诵古诗《草》

  4、我们接着来学习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介绍杨万里。

  二、自由朗读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三、小组朗读

  1、个别读,正音。

  2、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

  3、小组齐读。

  4、组内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疏疏、未、走等词语的理解)

  四、小组赛读

  1、认读生字住宿徐徐篱笆稀疏未来

  2、赛读古诗(师读——生读——小组读)

  五、畅谈发现

  1、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

  2、你对春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3、小结: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六、比赛背诵

  七、指导书写

  1、观察字型及结构特点。

  2、教师指导书写“徐、宿”。

  3、学生抄写生字。

  八、迁移使用,拓展想象读了《宿新市徐公店》,看了插图,我能编个故事。教师作业布置: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7个生字;会写“忙”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

  难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仪,生字卡片。

  学习指导学习辅导学习评价

  教学情境设计指导学习

  一、导入、揭题。

  二、看图,说一说,听范读,整体感知诗意。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正确流利。

  四、教师针对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诗句大意,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五、看图练习背诵。

  六、小结。

  1、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谁来背一背。

  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小朋友们会在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3解题,引导看图。《村居》诗中写的是作者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见的春天的美丽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

  1、出示挂图或投影,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

  2、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是怎样描写所看见的景物的呢?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2、在文中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同桌互读。

  3、用卡片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4、检查指导读课文,读流利。

  5、读了课文,你读懂了哪一句诗,还有哪里读不明白的,可以和同桌或小组里的小伙伴商量商量。

  1、动作表演读诗。

  2、“拂堤”用手体味“拂”,体味“杨柳枝”的软、长。

  3、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孩子放纸鸢的情景。

  4、加动作自己试读,学生评议指导。

  5、比赛读。

  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多么美好的二月天呀!孩子们都感到了春姑娘的召唤了吗?找找去吧!

  背诵古诗。

  导入课文,揭题,解题,看了题目,你们看到什么景象。再读题。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根据挂图,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听录音范读,想想作者诗中描写什么景物。

  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正确、流畅。

  检查生字,指导识字。

  交流讨论读懂了什么?

  学生加动作表演来读。“拂堤”用手体味“拂”,体味“杨柳枝”的软、长。理解“散”是“放”的意思,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孩子放纸鸢的情景。学生评议

  学生看图画,边想象画面,练习背古诗。

  让学生去找春天。

  表扬大胆背诵的'同学。

  表扬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的学生。

  表扬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的孩子。你真棒!你真的很棒!

  表扬读生字好的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回答的孩子。

  表扬读书好的学生,评选表演好的学生,你真有表演才能!真是一个好演员!

  表扬背书好的同学。

  以后评出谁找的春天最多。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游园不值》。

  3.读懂《游园不值》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二、通读全课,学习生字

  1.观看诵读动画。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注意生字读音。

  3.读生字组词,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三、自学《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四、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动画辅助。)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可以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五、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其它两首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懂这两首诗的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游园不值》。

  二、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3.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五、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象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3.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

  2.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理念

  1、遵循古诗的教学规律,以读促学。

  2、把握古诗的特点,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4、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准备

  挂图、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① 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 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 识字“蒌蒿”、“崇”、“轼”

  ② 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① 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 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 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 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① 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 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

  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 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 ) 芦( ) 豚( ) 蒿( )

  崇( ) 庐( ) 逐( ) 篙( )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

  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 这是一首 诗,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

  ② 这首诗描写了 时节 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

  六、总结

  师: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对古诗的教学,我们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在把握古诗特点的基础上,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使古诗教学达到生活化,努力地构建高效课堂。

  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是古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 “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 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 杜甫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心情变化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1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2.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3.指导学生看书上附的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三.作业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6-24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2-15

[合集]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6-24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06-24

(荐)小学语文古诗教案06-24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2篇02-16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古诗教案01-25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精华(1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