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5 13:37:2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合集】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合集】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解疑合探:

  教学例

  1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布置作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1)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

  重点难点

  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情景导入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气温的表示,谁能说一说温度都是怎样读写的组织学生讨论回忆上一课内容。

  师:很好,大家都很棒。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负数知识。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2)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像20xx,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2。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像+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

  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师设难:“我认为0应该归为正数一类。”

  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4)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教师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答案:

  4 +41 51负数有:—7?

  3正数有:+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

  (2)正数:+8负数:—8

  +4 —4 +20xx —20xx +500 —500 +100 —100 +20 —2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教学内容

  借助数轴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材第5页例3)。

  教学目标

  1。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重点难点

  认识数轴、0。

  情景导入

  教师用CAI课件演示教材第5页的主题图。

  教师: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新课讲授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5)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和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和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第4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教师用课件出示答案、订正。

  答案:

  1。略

  2。第4题:点A表示的数是—7;点B表示的数是—4;点C表示的数是—1;点D表示的数是3;点E表示的数是6。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3课时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学习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学习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

  课前准备:钟表,课件,教具

  学习过程

  环节学案

  回顾旧知

  1、物体的运动有( )和( )。

  2、平移和旋转都只改变图形的( ),不改变图形的.( )和( )。

  自主探索

  1、钟面上指针旋转的方向就是( )方向;相反的方向就是( )方向。

  2、钟表上旋转一周是( )度,12个时刻将它12等份,所以每份是( )度。

  3、从8时到10时,时针绕旋转点( )方向旋转( )度,从11时到15时,时针绕旋转点( )方向旋转( )度。

  4、旋转三要素指( )( )( )。

  合作探究

  当横杆升起时,横杆绕旋转点( )时针旋转( )度;当横杆落下时,横杆绕旋转点( )时针旋转( )度。

  达标检测

  基础性作业:

  课本29页练一练1、2题(看课件)。

  一棵小树被扶起种好,这棵小树绕点O( )方向旋转了( )度。

  提高性作业:

  1、画出线段AB绕点B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画出线段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拓展性作业:

  如图,点P是线段MN上一点,将线段MN绕点P顺时针旋转90度。M P N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4和练习二余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 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xx.4≈20xx(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2、练习二第17题

  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求用彩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减去(78.5×2)平方厘米,再组织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4、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0、15、20题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学生有上一节课扎实的表面积教学作基础,这节课例4的学习显得十分轻松。在这一环节,学生共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求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几部分的面积总和?”“结果20xx.4按四舍五入法保留整十数应该约等于20xx,可为什么教材中应是约等于20xx?”我在此环节,将教学重点放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所求问题到底是求什么,即要求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完例题后,运用一组选择题,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目如下:

  做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

  圆柱形水池的占地面积

  做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铁皮

  做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铁皮

  卫生纸中间硬纸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

  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贴瓷砖的面积

  压路机滚筒滚动一周的面积

  (1)求侧面积;(2)求1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3)求底面积;(4)求2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

  指导练习内容较多,难以在一课时完成,所以准备再补充一节练习课。

  两个惊喜

  1、没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袁文杰)通过比的知识发现了底面积与侧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利用这一关系提高求表面积的速度。因为底面积=πr2,而圆柱体的侧面积=2πrh,所以S底:S侧=(πrr):(2πrh)=r:2h,2S底:S侧=r:h。当已知圆柱体底面半径和高求表面积时,如果先求出圆柱体侧面积,就可用侧面积÷h×r快速求出两个底面的面积,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2、没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江赐阳阳)会用课前我查找资料中所介绍的转化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推导得出新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正因为了解到这种方法,在练习中计算已知底面周长3.14米,高5米,求表面积时,全班前30名同学完成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方法,体现出这种方法对于已知周长和高求表面积的简便之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明白对称的含义,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渗透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性质,会找对称轴。

  教学难点

  准确找全对称轴。

  教学准备

  1、教具:投影片、图片、剪刀、彩纸。

  2、学具:蝴蝶几何图片、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看这些图形好看吗?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

  你能举出一些特点和上图一样的物体图形吗?(人体、昆虫、房屋、衣服……)

  这些图形从哪儿可以分为左边和右边?请同学到前边来指一指。(指出中间的那条线。)

  你怎么知道图形的左边和右边相同?(看出来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用手中蝴蝶图形动手试一试,互相讨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合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

  你能不能很快剪出一个图形,使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可以讨论,也可以看一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剪的。(把纸对折起来,再剪。)

  (二)讲授新课

  1、对称图形的概念。

  (1)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义。

  以剪出的图形为例,贴在黑板上。

  问:你们剪出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画在图上)。

  问:现在谁能准确说出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加深理解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你刚才剪的图形叫做什么图形?为什么?画出自己剪的图形的对称轴。注意对称轴是一条直线,两端可以无限的延长。

  (3)巩固概念。(投影)

  ①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生:天安门、奖杯、汽车图是对称图形,金鱼图不是对称图形,无论怎样折,两侧都不能完全重合,因此也就没有对称轴。

  ②拿出从方格纸上剪下来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看一看哪些是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个人完成后,按顺序摆放在桌子上,同桌互查,再指名按顺序说。

  投影出示,折一折,说明是否是对称图形,并在xx里写明有几条对称轴。

  生边回答老师边填在投影片上,并用小棒摆出对称轴。

  回答:

  1°任意三角形不是对称图形。

  2°等腰三角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3°任意梯形不是对称图形。

  4°正方形是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生再折一折,老师示范。)

  5°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再折一折,沿任何一条直线折都不重合。)

  6°长方形是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四条对不对,折一折。)

  7°圆是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在你那个圆上至少画出三条对称轴。)

  8°等腰梯形是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③小结。

  问:决定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具备什么条件?有几条对称轴由谁来决定?

  ④练一练

  打开书第125页“做一做”,读题后做在书上,一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投影订正。

  第2个图和第4个图较难,要引导学生用对折的思想思考,关键找准第一条对称轴,其它就好找了。

  2、对称图形的性质。

  (1)结合实例思考:对称图形在沿着对称轴折叠时,为什么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投影对称图形,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

  (2)测量并归纳性质。

  打开书第125页,看下半部分的对称图形,用尺子量一量图中的A,B,C,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分别是多少厘米?(保留一位小数)

  认真度量,结果填在书上,你发现什么?

  投影订正。填后的结果:

  A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B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C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0。6厘米。

  D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1。2厘米。

  问:根据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什么?

  (A,D两点及B,C两点都分别在对称轴两侧。A,D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都是0。6厘米;B,C两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也相等,都是1。2厘米。)

  问:根据度量结果,你们能总结出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板书:在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3)验证性质。

  量一量五角星对称轴两侧到相对应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看126页上面三幅图,同桌指着图形说出谁和谁是相对的点,相对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多少。反过来,如果图形两侧相对应的两点到图形中线距离都相等,那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中线就是对称轴。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样的图形叫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对称图形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有很多建筑、生活用品都是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1、第127页1题,画出对称轴。

  2、在你周围的物体上找出三个对称图形。

  3、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用笔画出图形一半,然后剪出来,打开看一看是什么图形。也可按第127页第3题先画、再剪。

  4、你能否应用对称图特点,剪出美丽的窗花或五角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成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读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我们身处农村,你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学生个性化回答。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阅读了本篇文章),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教师预设:

  1.什么叫成数?

  2.几成是什么意思?

  3.如何来计算成数?

  4.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针对性),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成数的意义、计算、应用)方面的内容,并据此提出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预设:

  自学课本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课本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1、什么叫成数?举例说明“几成”的含义。

  2、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3、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预设):

  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预设:

  (1)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五。

  (2)成数在其他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二成,20xx年某市出境游人口比去年增加两成。

  (3)“二成五”表示25%,就是今年用电比去年少25%。把“去年用电量”看作单位“1”的量。求今年用电多少就是求去年用电量的(1-25%)是多少。

  列式为350×(1-25%)=262.5(万千瓦时)

  还可以先算出节约的电量350×25%=87.5(万千瓦时),那么今年用电量就是350-87.5=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2.教师点拨或精讲预设:

  同学们你们真棒,我们为他们精彩展示和评价鼓掌,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如果“成数”与“折扣”相比,折扣仅仅应用于商业,而成数的应用更加广泛。都可以转化为百分数,成为解答百分数的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解法相同。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13分钟)

  1、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对于学生中优秀的自编题予以展示。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预设):

  (1)填空:

  一成==()%

  三成==()%

  四成五==()%

  八成五==()%

  (2)填表。

  (3)说一说下列各语句的意思。

  1、今年我省粮食比去年增产二成。

  2、今年进口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五。

  3、今年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五成。

  (4)计算

  某市20xx年出境游人数为15000人次,20xx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王大爷的这块地去年产玉米3000千克,预计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预计今年可产玉米多少千克?

  某水泥厂5月份销售水泥875吨,比4月份减少二成。4月份水泥销售量是多少吨?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学难点:

  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 = 60:40

  内项: 6o

  外项: 40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让学生再写出几个比例。

  如: : = 60:40

  外 内 内 外

  项 项 项 项

  2.比例的基本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师作适当的补充)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1

  两个外项的积是

  两个内项的积是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 学生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 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验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2.借助方格纸上的操作和分析,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3.利用七巧板在方格纸上变换各种图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 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师: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初步认识了 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学们用一个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边摆边说,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师: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探索 图形的运动(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索

  1.情境探索:

  课件呈现情境图(教材第32页)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请同学们观察 上图,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想一 想,再在方格纸上摆一摆。

  师:哪位同学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

  生1: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

  生1:先向左平移10格,再向上平移4格。

  2.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转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摆一摆, 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边摆边说,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再组织全班反馈。

  生1:先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顶点逆时针旋转900。

  生2:先绕直角顶点 逆时针旋转900 ,再左平移9格。

  三、课堂练习

  1.请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 900,得到图形B,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画一画,说说要注意什么。

  2.如下图,图1是一幅由四张卡片组成的图,图2中有两张卡片移动了位置。你能通过卡片的平移和旋转将图2“还原”为图1吗?

  3.观察方格纸中图形的变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四个三角形A、B、C、D如何变换得到“风车”图形?

  (2)“风车”图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长方形?

  (3)长方形中的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得到正方形?

  (4)正方形中四个三角形如何变换回最初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运动的问题,在学 习中你认为哪些是有困难的?哪些 是学得比较好的?你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

  1、认识负数:教材第1—6页例1—例4以及练习一

  2、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联系。

  3、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初步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做些准备。

  教学重点:正数、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时安排:3课时

  (1)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p.1、2,完成第3页的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温度计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复习,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么?(板书:负数)

  说我们以前认识过哪些数?(自然数、小数、分数)

  分别举例。指出:最常见的是自然数,小数有个特殊的'标记“小数点”,分数有个特殊标记是“分数线”,你知道负数有什么特殊标记么?(负号,类似于减法)

  二、学习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最高温度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个温度么?

  介绍温度计:(1)℃、℉,我们中国人用摄氏度为单位,即℃;℉是华士度,是欧美国家用的。(2)以0为界,0上面的温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温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度?

  在温度计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时候是0℃吗?(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仓一年中的最低温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它吗?

  分别写出这三个温度:0℃,为了强调这个温度在零上,35℃还可以写成+35℃,而这个零下5度,应该写成—5℃。

  读一读:正35,负5

  分别说说在这3个不同的温度你的感受。

  2、完成试一试:

  写出下面温度计上显示的气温各是多少摄氏度,并读一读。

  对零下几度,可能学生会不能正确地看,注意指导。

  3、完成第3页第2题的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

  简单介绍有关赤道、北极、南极的知识。

  4、完成第6页第4题:

  先指名说说这三条鱼分别所处的地方,再选择合适的温度。也可选择几个让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5、读第7页第5题。,让学生说说体会。

  6、完成第6题,分别在温度计上表示4个季节的温度。加强指导与检查。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图片,介绍“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识。

  让学生指一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从哪里到哪里。补充:最新的测量,这个数据有所变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鲁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来表示,另一个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这样记录有什么好处?

  2、完成第6页第1题: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读一读第2题的海拔高度,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三、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1、像温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黑板上这些数,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

  0呢?为什么?

  2、完成第3页第1题,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3、完成第6页第3题:分别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四、全课小结:(略)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1、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

  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笔做)

  提问:

  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2、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动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3、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抽样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理解抽样问题中的某些基本原则,并能够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样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样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示例

  示例:一个盒子里有4个红球和4个蓝球,要摸出至少两个同色的.球,最少需要摸几个球?

  1.猜想答案。

  鼓励学生猜想至少要摸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抽样2个球,有多少种可能?

  结果:可能抽中2个同色的球。

  (2)抽样3个球,有多少种可能?

  结果:一定可以抽中2个同色的球。

  3.发现规律。

  启发:抽样球的数量与颜色种类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可以发现:只要抽样数量比颜色种类多1,就可以保证至少抽出2个同色的球。

  二、练一练

  问题1:

  (1)独立思考,判断是否正确。

  (2)和同学们交流,并解释理由。

  问题2:

  (1)请您说明至少抽多少个球,您可以保证至少抽出2个同色的球?

  (2)如果抽样4个球,可以保证至少抽出2个同色的球吗?为什么?

  三、巩固训练

  完成课本练习12的问题1和问题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今天,小明带来了几张自拍照。仔细观察图片,这些照片中那些像,那些不像?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师:那两张照片像呢?为什么?

  它们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所以就像。

  师: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就用等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谁能举几个比例的例子?

  师:你能给比例各部分起名字吗?

  2.练一练:

  下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写一写,与同伴交流。)

  3.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这些比例,除了它们的比值相等外,你还发现什么?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你们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对,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这在数学上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练习。

  1.

  (1)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例。

  (2)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 4:8和5:20

  1/4:1/16和0.5:2 1/3:1/9和1/6:1/18

  3.应用比例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的关系,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0.4=1.2 3a=2b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设计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以花瓣图案为例,来说说花瓣图案是如何通过图形A得到的?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教师演示)

  生:将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图形B。再绕点O旋转

  5、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作出图形A沿虚线的轴对称图形B,再

  6、教师小结:

  现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课堂练习。

  1、下面的图案分别有哪个图案旋转而成的?

  2、下面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3、利用平移或旋转,对称制作出漂亮的图形。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示例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10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出示圆锥体)

  问:圆锥有什么特征?

  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师:借鉴这种方法,为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提供了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比比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问:你发现到什么?

  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等高)

  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

  师: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你估计一下这两个的体积有什么样关系?

  师:用沙子、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

  3.谁来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师: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板书)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动手我们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有这样一个倍数关系。我们再来一起回一下实验过程。

  大家一起把实验报告表填一下。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如果用v表示体积,用s表示底面积,用h表示高。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板书:)

  4.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师: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举例)

  (三)课堂练习

  1.求下面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3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6分米。

  2.用数学

  (1)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m,高为1.5m。小麦堆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近似圆锥形的煤堆,测得它的底面周长是31.4米,高是2.4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精选】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06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08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2-13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30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集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1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华】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