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案

时间:2024-06-25 16:35:30 初中音乐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音乐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音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音乐教案[优秀15篇]

初中音乐教案1

  一、初识名人

  课前大家广泛搜集了贝多芬的资料,请展示一下好吗?

  我给大家准备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听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

  二、听《命运交响曲》片段,交流感受。

  生1:感觉很震撼,很有气势,仿佛是激烈的敲门声。

  生2: 。

  这部宏伟的充满哲理和英雄史诗般的巨作,贝多芬创作了6年时间。此时的他已在无声的世界里孤独地挣扎了二十余年。是什么力量使他超越了自身的痛苦,成为伟大的音乐巨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

  三、走近名人

  1、 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谁先来读一下生字?齐读。

  2、课文从客人来访谈起,请你概括其中写了哪几件事?

  (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与贝多芬会面——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的情形)

  四、解读名人

  1、 作家何为写人物传记非常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你觉得文章写的最精彩地方在哪里?(肖像、语言)

  我们先来剖析肖像描写部分,谁来读?

  3、请你按照“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贝多芬,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8》。”这一句式,说说你的理解。师举例。

  学生读外貌描写部分,交流。

  ①外貌:(双肩、眼睛、嘴)—坚忍无比

  ②比较阅读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片断,比较写法的异同。

  (相同:观察角度相同,着眼点相同

  不同:课文抓住典型特征,语言简练,着力表现贝多芬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选文描写全面细致,突出了贝多芬相貌平庸甚至丑陋,与下文写贝多芬不朽的贡献、伟大的人格相对比。)两段描写各有千秋,都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目的,都能以形传神,课文尤其如此。

  ③写法:以形传神

  仿写练习:抓住某位同学的一个面部特点写一、二句话、交流。

  4、内心(语言)

  古语说:言为心声,透过贝多芬的语言,我们走进他的心灵。揣摩贝多芬的语言,说说你的理解。

  a 一株树:苦闷、绝望 热爱自然

  b 火山: 坚强 与厄运抗争、献身音乐

  c 心里的音乐: 用生命创作

  d “永恒”:超越自我 音乐相伴 (用苦痛换来欢乐)

  5、概括贝多芬给你的总体印象:独立坚强,严肃善良、热爱自然、酷爱音乐、不屈服于厄运。

  1、作者为什么称贝多芬为“音乐巨人”? 信念、巨人、贝多芬

初中音乐教案2

  一、教学内容

  1.唱歌《茉莉花》

  2.拓展欣赏《茉莉花》(东北民歌、河北民歌)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唱、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茉莉花》,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2.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唱、对比、聆听等方式,分辨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

  (三)知识与技能

  1.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能够用流畅圆润、有呼吸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音乐形象。

  2.对比、探究江苏、东北、河北三地不同版本《茉莉花》的异同,能够辨识这三种音乐风格。

  三、教学重难点

  歌曲的演唱及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聆听《茉莉花》

  2.师生交流

  (二)学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1.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挥拍聆听。

  2.复听歌曲

  3.再次聆听

  4.轻声跟唱

  5.学习歌词

  6.随琴演唱

  (三)拓展学习

  1.东北民歌《茉莉花》

  2.河北民歌《茉莉花》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第2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欣赏《玫瑰三愿》

  (二)听竖笛演奏《送我一枝玫瑰花》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继续学习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感受其魅力。

  2.通过听竖笛合奏《送我一支玫瑰花》,体验合作演奏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从歌曲结构、演唱方法、歌词、旋律发展、伴奏等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梳理,进一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特点。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艺术歌曲《玫瑰三愿》,能够了解、分辨音乐创作常用方法“模进”,体会其在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2.了解艺术歌曲价值及其发展,探究我国艺术歌曲发展趋势,并用“模进”创作手法完成旋律编创。

  三、教学重难点

  有关竖琴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生交流

  2.教师总结

  (二)欣赏《玫瑰三愿》

  1.初次聆听歌曲

  2.两次聆听

  3.小组探究

  (三)探究艺术歌曲的特点

  1.教师指导

  2.师生总结

  (四)竖笛演奏《送我一枝玫瑰花》

  1.教师示范演奏

  2.学生自学

  3.分声部练习

  4.合奏练习

  五、课堂小结

  回顾上过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

  巩固所学习的内容,加深熟练程度。

  七、板书设计

  见教学过程

  八、安全提示语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

  九、课后反思

  同学们对所学知识掌握很好

初中音乐教案3

  目标:

  (1)让学生对欧洲民间音乐感兴趣,喜欢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并能主动探索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内涵。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背唱其中一段歌词,并能认识船歌这种体裁。

  (3)能够感受,体验《桑塔。露琪亚》的音乐情绪和风格,分辨男高音的音色特点。

  (4)能够参与演唱活动中的即兴表演。

  重点:

  了解意大利的文化,艺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桑塔。露琪亚》

  难点:

  意大利船歌的演唱情绪的把握。

  教具:

  钢琴,音响,电视机。

  教材分析:

  1、《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船歌,它是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根据威尼斯船歌的风格而改编的,《桑塔。露琪亚》两段歌词将美丽的夏夜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陶醉,令人忘怀。歌曲为c大调,八三拍子,中速稍快,由两个乐段构成,歌曲旋律优美流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2、船歌:这种歌曲或乐曲的特点是多采用八三拍子,八六拍子,给人以摇晃感觉,其情绪特点色彩是开朗奔放的,热情洋溢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复习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二、导入新课

  1、导语:每个国家都有着极具特色的民歌或民族音乐,今天我们走出国门,到欧洲去走走看看,领略那里的民歌,老师和大家走进意大利。

  2、展示欧洲和意大利的版图)

  三、观赏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佛罗论撒(通过影像资料)

  1、了解意大利的风土人情

  2、请学生讨论(如威尼斯的交通工具贡多拉,佛罗论撒的歌剧院,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

  四、欣赏意大利的音乐艺术。

  1、请学生观看帕瓦罗第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那坡里民歌——《我的太阳》——帕瓦罗第)

  2、让学生讨论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声音特点:(帕瓦罗第-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音色明亮,有穿透力)。(多明戈-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音色丰满华丽,坚强有力。)(卡雷拉斯-西班牙男高音歌唱家,音色流畅抒情)。

  五、学习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

  1、听范唱,(请学生讲解歌曲结构,明确歌曲的调号和拍号)

  2、学唱歌曲

  A:请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带领大家学习歌曲的旋律

  B:老师带领学生来练习曲中的变化音。

  c: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D:完整演唱第一段,体会歌曲的内容和风格。

  3、请学生设计此歌演唱方案(演唱情绪等)

  4、请两位以上的学生演唱个别段落,来展示他们设计的演唱情绪。

  六、学生对《桑塔。露琪亚》进行表演和在创造。

  1、体会划船动作,并分组练习。

  2、结合演唱,边划边唱,营造船歌氛围。

  七、小节和布置作业

  1、下去练习歌曲第二段。

  2、去网上搜索和欧洲相关的艺术文化和了解欧洲历史。

初中音乐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手风琴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学会更好地运用风箱来表现乐曲,并亲自参与艺术实践和艺术表演。

  2、正确的练琴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快捷准确地练好作品。

  三、教学用具:

  手风琴、钢琴、音响设备、CD.

  四、教学过程:

  1、播放手风琴曲《啤酒波尔卡》等3首不同风格的.乐曲。

  2、总结前一阶段手风琴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读谱错误。(音高、节奏)

  2)双手配合困难。

  3)时间花了很多,练习效果却不好。

  3、教师范奏乐曲《微笑波尔卡》

  4、以《微笑波尔卡》为例,讲解怎样练习新乐曲。

  (在课堂上讲解四小节)

  5、学生展示,并交流学琴感受。

  6、教师点评。

  7、艺术综合体验活动:演奏《粉刷匠》、《熊猫爬杆》。

  1)、作品介绍。

  2)、教师范奏。

  3)、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练习右手,一组练习左手。

  4)、两个声部合在一起。(角色交换)

  5)、部分学生双手合奏。

  8、教师总结:

  美妙的音乐在你我身边,相信通过努力,每位同学都能再现优美的旋律。同学们,加油吧!

初中音乐教案5

  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火把节》

  教学目标

  1.固歌曲《采花》,能完整准确且富有情感的演唱歌曲。

  2.欣赏乐曲《火把节》,通过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分析音乐作品,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特点,认识彝族的传统节日及文化。

  3.了解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乐曲《火把节》,通过聆听,了解彝族音乐文化特点。

  2.了解具有民族特色音乐的现代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西南地区,学唱了四川民歌《采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一同来演唱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巩固已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二、欣赏《火把节》

  1.展示云南的人文景观图片,说说:这是我国那个地域风貌?那里有我们国家哪个少数民族?他们最重大的节日是什么?

  教师讲述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重点介绍音乐及舞蹈方面,了解云南地区民族音乐特点。可结合讲故事的方式重点介绍“火把节”的来历。

  (设计意图:在故事讲述中使学生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2.聆听音乐《火把节》,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绪?想象下它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介绍有关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相关知识。

初中音乐教案6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探究,质疑问难中体会音乐家的伟大人格魅力,《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1。

  2、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3、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4、在《命运》交响曲的欣赏中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走进巨人,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准备贝多芬的资料短片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倾听音乐,"命运"引读

  1、倾听音乐: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谈谈从这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听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意图:导入新课,课文与《命运交响曲》都表现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心理历程。提示本节课的学法:通过欣赏音乐来领会文章的内容。)

  2、"命运"引读:

  对一个画家来说什么最重要?对一个歌唱家来说什么最重要?那么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又是最怕什么呢?(耳聋)

  可是,命运常常要捉弄人呀。让最需要它的人失去一些东西。就象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这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面对不幸,我们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听不见的情况下仍不断作曲创作,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写出了一部部伟大的音乐作品,重造了那美妙的音响世界。那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想不想认识他?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去看看生活中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悟

  1、诵读积累:学生比读课文,交流感受,体会大音乐家的人格魅力。

  2、整体感悟:

  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②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期间写了哪几件事?

  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自已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景。

  ③以女佣的口吻概括那天发生的事,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跳读全文,勾画关于贝多芬的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设计1》。)

  ②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阅读课文6、7、9三小节,思考这些段落中外貌描写的作用?

  (外貌:"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的宽阔的双肩,那种"凝重不可逼视"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又显示着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坚韧无比的`生命意志。)

  ③(出示贝多芬画像),进行"外貌对比"。

  请同学们把这张贝多芬的肖像画与课文中的描写作个对照,看看像不像,像在哪?(学生读出相似的语句)。

  写作指导: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做到以形传神。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2、品读赏析: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语句深深地触动了你,而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

  教师准备:

  ①课文20小节中"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这是贝多芬耳聋后的心理写照:被人误解而苦闷和绝望。)

  (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②课文22小节,贝多芬"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却遭到耳聋的打击,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与"巴望"则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③"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指的是贝多芬用"心"和生命写的音乐,传达出的是贝多芬对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指的是音乐,贝多芬已经超越了自己,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四、体验反思,人物速写

  1、体验反思:

  ①请同学们试着为课文重拟标题,以此提炼中心。

  ②站在"客人"的角度谈谈此次访问的收获。

  ③如果你遇到像贝多芬这样的命运,你会怎样面对呢?

  2、人物速写:

  五分钟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教师点拨写法得失。)

  3、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走近音乐,走近大师

  1、走近音乐:

  再次倾听贝多芬的音乐,展开想象,畅谈感受,写下心灵随笔

  2、走近大师:

  ①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在感受到贝多芬的坚强的生命意志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作为平凡人的贝多芬,试说说贝多芬的平凡之处。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他也会像常人一样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②名人评语:

  罗曼·罗兰: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初中音乐教案7

  :人民音乐出版社《高级中学音乐课本》

  教具:影碟机 影碟(唱段实况) 幻灯片 幻片机 彩电等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京剧的简介,使学生了解京剧基础知识。

  2、 通过京剧名段欣赏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 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内容。(我国戏曲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剧种?)

  2、 介绍京剧基础知识:(根据内容出示相应的幻灯片)

  (1) 京剧的形成: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较晚,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清朝安徽省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戏班)进京演出,皮黄腔风靡京城。后来,留京徽班艺人与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京剧虽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因为它久居京城这种特殊背景之下,名角辈出,流派纷呈,艺术成就显著,影响遍及全国以致世界,被世人称为中国的`国剧。

  (2) 京剧音乐:

  1) 京剧音乐以西皮腔和二黄腔为主。西皮腔源于秦腔,形成于武汉一带。西皮腔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适于表现激昂、明朗、欢快的情绪。二黄的起源在江西,形成于湖北、安徽,它的唱腔沉着稳重,凝炼严肃,适合表现深沉、悲怨的情绪。

  2) 伴奏乐队称为“场面”,分为“文场”、“武场”两部分。文场由演奏旋律的管弦乐器组成,常用的乐器有京胡、月琴、小三弦、京二胡、笛子、唢呐、笙等(出示挂图),

初中音乐教案8

  教学内容:

  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学唱《西风的话》,学习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歌唱秋天的美景。

  2.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到歌曲的主旨--珍惜时间,热爱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方法:听唱法、启发式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1.引入秋天美景图片。

  2.如果用绿色、红色、金色、白色来形容四季,哪种颜色最适合秋天?请同学们说说关于秋天的主题词:“秋收”、“秋高气爽”、“收获”、“火红的枫叶”、“沉甸甸的稻谷”、“金色”等,那么美丽的秋天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当夏天南风飘然离我们而去,阵阵西风,带来了秋天的信息,西风对我们说??。让我们一起学习歌曲《西风

  的话》。

  三.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1.初听歌曲。在听歌曲的时候请大家思考:歌曲的旋律是怎样的?速度是怎样的?(平缓级进,较慢)。

  2.这么好听的歌曲,作曲家是谁呢?介绍作曲家黄自: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曾赴美国学习,先后在欧伯林大学音乐学院及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学习作曲、钢琴。1929年归国后,先后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并兼任音乐教务主任,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爱国歌曲《热血》、《九一八》;艺术歌曲《点绛唇》、《思乡》、《玫瑰三愿》。著作有《和声乐》、《西洋音乐史》等。其中《思乡》、《长恨歌》、《抗敌歌》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3.朗读歌词,仔细领会歌词,西风到底告诉我们什么?(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和对美好时光的憧憬)。这也是这首歌的主旨(中心思想)。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

  4.听师范唱。同位讨论,这首歌曲节拍是多少拍?运用了什么节奏型?

  5.教师简单分析歌曲:这首歌为4/4拍,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乐句组成,这四个乐句都采用了相同的节奏:X X -- -- ︱ X - X - ︱ X X︱ X- - 0 ︱,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旋律流畅,在上下流动的'级进中插

  入音程大跳,变化有致,力度运用细腻恰当,使歌曲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西风”作为第一人称“我”, “你们”代表“孩子”,唱起来倍感亲切。

  6.学唱歌曲:

  1) 跟琴视唱歌谱。先找出歌曲的最高音、最低音。

  2) 用“啊”随琴唱旋律,并试着打节拍演唱。

  3) 填词唱歌曲,电子琴伴奏。

  4)接龙唱练习。

  5) 集体完整演唱歌曲。我们应该怎样去演唱,来体现歌曲中的秋意呢?(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袄”、“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6)边听边唱,认真体会在演唱时,哪些地方可作渐强或渐弱的处理?分组讨论,将歌曲的旋律线画在课本上,说说注意歌曲的强弱变化有哪些好处?(使歌曲更好听、更富有感情)

  7) 尝试用中等稍慢的速度演唱,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将歌曲的强弱对比表现出来,轻柔、舒展的声音演唱,找一位同学指挥集体演唱 。

  四.教师小结。

  五.课后拓展: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

初中音乐教案9

  教学内容: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欣赏由《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创作的流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复习巩固歌曲,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爱情观。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

  2.过程与方法: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歌曲、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能力感知。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利用“非音乐因素”加深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用气息支持的声音完整、连贯地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教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教学难点:比较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间相互问好师:

  同学们下午好!生:老师好!

  二、导入:

  放映幻灯片,欣赏有关于青海的图片。

  三、新课教学。

  1.出示歌谱,演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2.歌谱教唱。

  3.师:接下来,同学们听老师演唱这首歌一遍,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歌的歌谱唱一遍,再把歌词填进去来唱一遍。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要用抒情、欢快的声音,准确的音高、节奏,自信地演唱歌(演唱歌曲)

  4.分组表演。师:同学们唱的很不错,接下来老师要请2个女同学来分别演唱这首歌曲的一、二段,在第三、四段的时候,两个人再合起来唱,有没有同学主动起来唱啊?(学生回答)

  5.学生展示:师:xx同学,xx同学,请认真听着老师的伴奏,把握住歌曲的节奏和速度,注意4/4拍的强弱规律。(学生表演。)

  6.三、欣赏流行音乐《在那遥远的地方》。

  7.同学们,课后可以讲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改编后的流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进行比较看看。好,现在下课。

  课堂小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我们民哥发扬光大。

初中音乐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地想象,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形体语言,结合音乐去表现天鹅,体会幽静、优美的意境。

  二、教学重难点:

  创造形体语言去表现对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

  电视机、VCD机、磁带、图片、水彩笔、头饰等。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律动,互问好!

  (二)欣赏《天鹅》,提问导入。

  1、师: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水里游的动物有哪些呢?你觉得天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

  2、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到一个很美的地方欣赏天鹅吧!

  (三)初听乐曲,说说感受。

  1、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乘上音乐的翅膀,让我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播放乐曲,静听后,请小朋友说说。)

  2、师:(出示图片)瞧多美的地方啊!看远处游来了两只高贵的天鹅。

  (四)复听乐曲,理解作品。

  1、听辩乐曲的演奏乐器。

  师:让我们再来欣赏一次,听一听那优雅的旋律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它表现了什么? (播放乐曲,细听后,请学生说说。)(出示大提琴图片)

  2、练习:检测学生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小组进行)

  3、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一张题卡,请小朋友轻声讨论后完成。(老师巡回指导)(给优秀的小组,发奖励)

  (五)观看《圣桑—动物狂欢节》,作者介绍。

  师:大家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写的吗?那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播放VCD)(看后学生一齐回答)

  (六)观看《天鹅湖》,感受芭蕾舞。

  师:有许多芭蕾舞演员,听到这首曲子后,就翩翩起舞,好象自己就是那优雅高贵的天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吧!(播放VCD)

  (七)表现音乐,翩翩起舞。

  师:欣赏完了芭蕾舞演员的表演,让我们也来一段吧!

  1、播放乐曲《天鹅》,师生共舞。

  2、请几个较好的同学表演。(穿上裙子,戴上头饰)

  (八)课堂小结。

  师:“丑小鸭”的故事,大家一定听过吧!相信有一天,我们这群丑小鸭也会变成美丽的天鹅,让我们随着音乐飞出教室吧!再见!

初中音乐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以比赛记分的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音乐实践。

  2、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体验对音乐理解和动作创作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

  在体验我国民歌的基本情绪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实践中去。

  教学过程

  一、激情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活动,活动分三大项进行,既考考你们的记忆力、比比你们的知识储存量和试试你们的创造力。其中考考你们的记忆力为音乐知识问答,比比你们的知识储存量是对音乐了解多少,看看你们的表演才能。亮出你们的`绝活,展示你们的才能,当然也请同学们贡献出你们的掌声。

  宣读比赛规则:一位记分员和一位监督员 每组回答正确得10分。

  学 学 生 聆 听 教 师 的 激 情演说

  调 动 学 生 好 胜 的 心 理, 激 起 学 生爱 表 现 的 个 性。

  二、

 A、欣赏歌曲《十送红军》

  1、提问:

  A、 时代背景是什么?

  B、 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C、 歌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

  D、什么地方的民歌?

  2、播放音乐并讲解

  3、请学生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十送红军》并回答问题(以组为单位)

  1、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

  2、混齐――男低――女齐――女低――男高齐――男齐

  3、歌词以叙事为基础,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举例说明歌词的第二段。

  4、江西民歌

  揣摩歌曲的意境。体验歌曲的意境,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寻找答案。

  B、《龙船调》

  1、这种具有山歌风味的曲调,造成一种远距离打招呼的感觉,既有划船的节奏感,又有动感。

  2、演唱形式是什么?

  1、两位同学上来表演(各组),男同学扮演‘梢公’,女同学扮演‘妹娃子’。

  2、半说半唱

  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

  教学过程

  教师 活动

  学生活 动

  设计意图

  C、出示连线题

  《龙船调》江苏民歌

  《采茶舞曲》江西民歌

  《十送红军》民歌

  《茉莉花》湖北民歌

  学 生 以 组 为 单 进 行

  让学生回忆以前所了解的

  D、出示地图册

  请同学在地图上找出以上四个地方。

  在多媒体上展示出中国地图。

  学生派代表查找答案

  让学生回忆到其他知识

  E、颁发《最佳知识奖》和《最佳表演奖》

  小结: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欣喜的看到了同学们精彩的表演和热情。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很积极,很踊跃,都在开心的活动中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有的同学还给了我很多的惊喜。希望大家在学习中不断的积累音乐知识,力争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今天的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后感:用了一种竞赛的方式,在课堂上明显的调动了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仅参与了这种活动,也明显的接受了这堂课的内容。同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己发挥。得到了明显的效果,音乐课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性。

初中音乐教案12

  教学目标:

  1.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愿意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3.体验运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表达友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聆听、演唱《阳关三叠》。

  教学难点: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教具学具: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

  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歌曲的主要脉络包括上古音乐、中古音乐和近古音乐。在课前呢,已经有几位同学通过资料查找后做了一些发言的准备,下面就由这几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分别介绍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的概况。(请三位同学分别介绍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秦汉-隋唐时期的中古音乐和宋、元时期的近古音乐。)

  2.导入课题并介绍唐朝歌曲《阳关三叠》。

  师小节:同学们介绍得太好了!谢谢你们!你们还记得吗?刚才有同学介绍了在唐代的音乐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唐诗入歌的创作手法,其中《阳关三叠》就是使用这一手法的佳作之一。这首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全曲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愁绪的歌曲,表达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同学们,如果不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要准确地理解这种离别的内涵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让我们先通过一个短片介绍走进教材这个单元推荐的唐朝歌曲《阳关三叠》吧。(课件播放短片介绍《阳关三叠》)

  二、新课教学

  1.教师演唱歌曲《阳关三叠》的第一叠。

  导言: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有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回答的很好.现在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吧。

  2.师生探讨原诗与歌曲歌词异同。

  导言:同学们,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那么,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探讨结论: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

  3.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单)

  4.学唱歌曲。(方法:唱谱、念词、填词演唱。)

  5.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的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导言: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叠中音乐分为上阙和下阙,大家想想看,在刚刚演唱的过程中上下阙的情感表达是一样的吗?好,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探讨结论:上阙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下阙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不舍的感情。)

  6.学生随琴演唱歌曲。

  导言:同学们,这是多么质朴、真挚、深切的情感啊,让我们再次演唱,从音乐中反复体验这种离别的惆怅,感受那种至诚而细腻的情感美吧。(学生随琴演唱)

  7、师生探讨歌曲下阙中音乐的情绪特征及表现方式。

  设问:在刚刚演唱的这一叠中,有一句旋律能够反映出作者内心翻腾的情感因素,这一句是在上阙还是下阙?

  再问:作曲家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创作,才能准确表达这种情感因素呢?(师生探讨结论:作曲家在这里用了一个八度的大跳音程,并两次出现了全曲最高音,使情绪更趋于奔放,形成了这一叠的高潮。(6——6的音频),使送别的情绪上升到了最极限,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就用八度大跳来呐喊吧,喊出的是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喊出的是对统治者的`不满。)

  8.探讨第三叠中歌词的含义。

  导言:我们来看第三叠中的这句歌词(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生答)

  师小结:对,就是希望驾着马车和他共叙,但不知道要等到何时?这是王维的无奈,更是当时整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歌曲深层地刻画了作者的心情,并且成功地含射了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随着尾声的一声长叹,音乐似乎进入了一种迷惘的梦境,包含着作者与听众沉思和期待的想像。老师现在就来给同学们演唱第三叠,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感受作者的心声吧。

  三、拓展

  学生1:上台展示《阳关三叠》——丝弦五重奏。话外音简介:《阳关三叠》(丝弦五重奏)是胡登跳19xx年根据同名琴歌改编。乐曲即保留了原曲的“三叠”结构,又巧妙地运用了丝弦乐器的绰、注、吟、揉等技法模拟古琴的韵味,并恰如其分地吸收现代多声部写作技巧,富有层次地表现了古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

  学生2:上台展示《阳关三叠》——合唱与独唱的演唱效果。话外音简介:同学们,这种艺术形式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样不同的感受?其实独唱与合唱各具魅力,独唱的音色单一、线条清晰、情感表现专一,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歌者的内心世界。而合唱则音色丰满,音响立体,音域宽广、声部丰富、力度变化大、音响层次多、表现力强,尤其是多声部的均衡协和,更具有一种感染力。大家说是吗?

  五、结课

  结课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唱歌《阳关三叠》。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

  2.了解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3.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学唱歌曲,正确感受古曲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古琴,交流古琴知识

  提问: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我们中国古代非常珍贵的乐器,这件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是什么乐器呢?交流知识提问:古琴有几根琴弦?提问:琴面上的白点的名字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老师介绍古琴的结构:琴有头、颈、肩、腰、尾、足,琴的背面有两个孔,是古琴的出音孔。提问:古琴面和古琴底分别是什么形状?它们分别象征了什么?老师介绍琴名与音色听一段古琴曲,学生初步感受古琴的音色。老师讲解琴歌的基本概念(一)讲音乐故事(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如:伯牙、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教师适当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学生的答案也可能涉及到音乐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到古琴音色塑造自然现象的造型功能,等等,都应予以鼓励。

  (4)听古琴曲《流水》

  这项教学内容也可以先安排听古琴曲《流水》,后讲故事。也可以由教师在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声中讲故事,然后摘要其中的某些片段加以欣赏。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领会音乐的文化内涵和意境。

  (二)唱歌

  1.学生先欣赏歌曲《阳关三叠》;也可以先安排学生朗诵诗句,教师弹奏作为背景音乐。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5.可以让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吹竖笛为其他同学的演唱伴奏,并为下节课的音乐情景剧做铺垫。

  6.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相互评判在歌曲意境、词曲准确性上的得与失。

  五、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初中音乐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音乐综合课《叫卖调》。本课选自义务教育北妇版艺术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各行各业》。本课安排了三课时,我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

  叫卖调是民间风俗歌的一种,也可以算作是民间实用艺术的一种类型,在全国各地都有。叫卖的声调,与当地的语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结合教材和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自主学习过程的斧正以及情感的培养。学生将欣赏、学唱、模仿几种不同地方的叫卖调,感受其中的音乐元素,探究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后的叫卖调的艺术特色。再经过联系生活,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场景的创编、表演等,体验市井生活情态,感受“艺术来源与生活,又高与生活”的真谛。具体目标如下:

  2、教学目标

  (1)欣赏几种不同类型的叫卖调,感受其中的音乐元素和民俗风情。

  (2)学唱叫卖调《磨剪子抢菜刀》、《卖茶叶鸡蛋》,在游戏中尝试进行叫卖调的创作。

  3、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体会叫卖调。

  二、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赏法和表演法进行教学。听赏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关注学生年龄特点和情感需求的教学方法。而表演法则声像一体,形象性强,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实施寓教于乐的教学策略。

  三、学法指导

  新课程主张自主、创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欣赏、感受、思考、讨论、创编和表演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叫卖调的特色。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叫卖行头。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圆满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版块:情景导入课堂——模仿与分析叫卖声——感受与学唱叫卖调——创编叫卖调——拓展和提升叫卖调)。

  (第一版块)情景导入课堂

  我在课前把自己扮成卖馄炖的商贩形象。课堂伊始即模仿商贩的样子高声叫卖:“卖馄炖了,香喷喷、热腾腾的馄炖,两元一份,好吃不贵......”同时把学生当成南来北往的客人,招呼他们道:“先生,来一份馄炖吧,先尝后买,不好吃不要钱......”

  (设计意图:这种情景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进入买卖的角色。使课堂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睛和思维,从而为本节课开一个好头。)

  (第二版块)模仿与分析叫卖声

  1、学生模仿商贩叫卖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验教学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商贩的感觉。

  “同学们:你们谁愿意来试着扮演一回小商贩呢?”这时的同学们一定都跃跃欲试,再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他们肯定按捺不住想来尝试一下。于是我把随身行头交给学生,让他们扮成小商贩的样子,亲身体验做商贩的感觉。并会在他们叫卖的过程中适时提示他们:

  ①用怎样的声音叫卖可以更好地推销自己的商品?

  ②试着用家乡方言叫卖以上或者其它商品,会有怎样的体会和效果?

  这里学生会随着我的提示把叫卖的声音变得高亢、上扬,也可能会有学生叫卖其它商品,恰好达到教学目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同学们试着叫卖过后,一定有一些切身体会需要表述。我及时给大家营造一个交流的机会:让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出叫卖声的特点。由此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这一版块的第二环节的教学:

  2、分析叫卖声的特点

  通过亲自体验“叫卖”,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叫卖声”的特点(板书——叫卖调:声音高亢、音调上扬、反复吆喝、方言特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自模仿商贩叫卖,从中感受“叫卖声”的特点并对其做出概念性总结。达到“玩中学”的教学目的。)

  (第三版块)感受与学唱叫卖调

  在这个版块里我首先表演叫卖调“磨剪子来,抢菜刀”,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声音跟刚才的吆喝声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句‘吆喝声’有‘节奏’,有‘音高’,具备了‘音乐’的'特点。”(我适时板书——节奏、音高,音乐特点)。接着出示课题《叫卖调》,并讲述它是中国民间风俗歌的一种音乐体裁。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叫卖调是否具备叫卖声的特点?叫卖声是否具备叫卖调的特点?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作出总结:叫卖声不具备叫卖调的特点,而叫卖调除了具备叫卖声的特点以外,还有自身独特的特征。接下来,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些其他地区的叫卖调。“同学们: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其它地区的叫卖调,同时我们也验证一下刚才我们对叫卖调作出的结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叫卖调曲谱——卖茶叶鸡蛋;卖酒酿,我表演)。在经过这一系列的叫卖调的学习和听赏之后,我引导同学们讨论并分析叫卖调的作用——招揽顾客,推销商品。

  (设计意图:这一版块旨在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唱、听、看”等有效方法,让学生轻松学唱“叫卖调”。)

  (第四版块)拓展

  1、创编、表演叫卖调

  新课标指出: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因此,在通过以上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践后,我让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己尝试创编并表演叫卖调。并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编,要敢于表现和表演。让他们在群体的互动中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得到运用和发挥。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叫卖调已经作为一种音乐形式,通过媒体广为传播。在这一环节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播放宝宝金水、康师傅绿茶、王老吉等商品的广告音乐,让同学们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视听结合的片子感受现代化的“叫卖调”。

  还有些叫卖调加入到流行音乐中,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我还要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刘欢的《磨刀老头》,让同学们听听里面是否有自己熟悉的叫卖调(播放音乐),可以跟着音乐唱一唱。

  3、欣赏歌曲《卖汤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叫卖调在北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它还产生了另外一种形式——‘叫卖歌’。台湾民歌《卖汤圆》就是一首叫卖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卖汤圆》(播放音乐)。会唱的同学一起唱。”

  (设计意图:我设计本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感受“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五)总结

  最后,让同学们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为了提升课堂立意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我在课堂即将结束时做总结性发言:“同学们,现在推销商品的手段越来越多,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叫卖调了,但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这种传统文化的消失。我想,叫卖调作为一种民间实用艺术能够继续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需要我们共同关注与创新。希望大家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谢谢大家!下课!”

初中音乐教案14

  一、教育理念

  本课教唱的歌曲是《凤阳花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用圆润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在此基础上,并且运用乐器为歌曲伴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音乐,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潜质,力求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在美的音乐情绪中充分感受

  《凤阳花鼓》的民间音乐风格,使整个音乐课堂充满安徽民间歌舞的氛围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凤阳花鼓的知识。学唱歌曲《凤阳花鼓》并有感情的表演唱。

  2、通过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对比,感受不同的情绪及风格,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把握衬词,并用不同乐器进行伴奏

  三、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感受新旧两首《凤阳花鼓》的不同

  四、教学难点

  歌曲中《凤阳花鼓》衬词的演唱及节奏性五、教学用具钢琴、课件、乐器(锣、铃鼓、木鱼、三角铁)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学生边听边唱参与《青春舞曲》的音乐表演,配以手鼓伴奏、身体律动融入音乐课堂,聆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激发学生兴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比如民族、服饰等,当然也有自己独特的民歌,下面就跟随老师的脚步融入今天的音乐课堂。

  (二)学习歌曲

  1、介绍“凤阳花鼓”的由来及表现形式,凤阳是安徽省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却有一样东西很出名,那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最初表现为两个人,一人ft鼓,一人口唱小调。

  2、聆听旧《凤阳花鼓》,并通过读歌词的方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音节凄婉、令人神醉),了解当时凤阳的生活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

  3、聆听歌曲范唱

  教师提问:这首歌唱了什么内容,情绪怎样?

  学生回答:欢快的

  4、对比体会两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内容情绪新《凤阳花鼓》旧《凤阳花鼓》

  5、再次聆听,体会歌曲的生活化、口语化,以及独特的衬词。

  6、师生合作互动,教师唱旋律学生填歌词。

  7、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衬词的演唱,“打舌”,嘴角上扬表现出欢快

  (设计意图:衬词部分是这首歌曲比较有特点的地方,进行了强、弱的力度处理,使衬词部分活泼、有趣。)

  (2)重点节奏型

  切分节奏X

  X ↖↗拿

  ↘

  着X

  ↗手

  二分音符:X —︱X—︱

  锣

  鼓

  一字多音:1 2 3 5︱歌

  8、师生合作,跟随老师的旋律完整演唱歌曲。 9、有感情的`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由齐唱歌曲到二声部演唱歌曲,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感染力。)

  (三)表演歌曲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用部分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余学生合唱打响指、并加入身体的律动,完整的表达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随后老师对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让学生体验凤阳花鼓独特的表演风格。通过编创与活动,能够运用表演、打ft乐器伴奏等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歌曲的表现,表达出歌曲欢快愉悦的情绪。)

  (四)拓展延伸

  1、凤阳花鼓仅使用了do re mi sol la五个音,这五个音在中国古代分别称为宫、商、角、徵、羽。中国民族音乐中许多作品只用这五个音,或者以这五个音为主,这些音乐都属于五声调式。

  2、运用民族调式的歌曲还有哪些?(小组讨论)《茉莉花》江苏民歌《北京欢迎你》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凤阳的人民一起走过了苦难的昨天,一起分享了今天的幸福,我们衷心地祝愿凤阳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共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初中音乐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组中外作品的演唱和欣赏,感受作品流露出的对亲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故乡的云-中学音乐教案。

  2、结合具体作品初步理解节奏和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两大要素。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和谐的声音,演唱《故乡的亲人》和《故乡的小路》,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3、积极参与《思乡情》诗歌朗诵音乐会的表演和创作实践活动,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内容:

  1、复习《故乡的亲人》、学唱《故乡的小路》

  2、听赏《故乡的云》、《那就是我》

  3、学生创作和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比较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对作品进行对比、联想、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走遍天涯海角,眷眷的思乡情意,总是常驻胸间。唐朝诗人李白有这样一首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生:跟着朗读

  师: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写过这样的诗,请一位学生朗读一遍。(放背景音乐)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思乡之作举不胜举,永唱不绝。

  (二)复习《故乡的亲人》

  聆听歌曲,投影有关图片,音乐教案《故乡的云-中学音乐教案》。

  学生齐唱《故乡的亲人》

  师:这首歌曲该用哪种情绪来演唱?节奏怎样?

  生:回答。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情感?

  生:回答。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来唱《故乡的亲人》。

  生:深情、思念地唱《故乡的亲人》。

  (三)学唱《故乡的小路》

  导入语:刚才我们复习了《故乡的亲人》,通过思念故乡的人来表现思乡之情,那么现在请你听一下这首歌曲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种情绪的呢?

  生:聆听歌曲

  师:这首歌曲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

  生:讨论后回答。

  师:请你轻声跟唱。

  生:跟唱《故乡的'小路》。

  师:你认为这首歌曲采用哪种演唱形式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独唱、齐唱、领唱合唱)

  生:回答。

  采用学生选择的演唱形式唱《故乡的小路》

  (四)听赏《故乡的云》。

  导入语: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好象在对我说,归来吧!归来吧!(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聆听《故乡的云》

  (五)听赏《那就是我》。

  师:朗读歌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

  生:聆听歌曲

  师:在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句?

  生:回答。

  (六)比较与分析。

  歌曲

【初中音乐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音乐教案07-01

初中音乐教案【经典】06-08

(经典)初中音乐教案06-18

[精选]初中音乐教案05-10

初中音乐教案《小草》08-17

初中音乐教案模板12-11

初中音乐教案优秀11-15

(通用)初中音乐教案04-14

【推荐】初中音乐教案05-27

[精品]初中音乐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