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09-26 09:22:24 王娟 八年级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通用2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物理教案(通用21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

  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

  会动手实验;

  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机械本身有重力;

  2、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八年级物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人类的“热”现象的探索和利用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热力学发展的历史.

  2.我国古代对热的认识.

  3.温度计的类型和发展.

  4.生活中的热现象.

  【评价】

  1.所查阅的资料.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绝对零度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和可得

  指出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物理学中把一段内做的功与做功所用这段时间的比叫做功率。功率用符号p表示,功用符号w表示,时间用符号t表示。功率的公式:p=w/t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由功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为j/s,后人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瓦特所作出的贡献,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1w=1j/s,在工程技术上常用kw作为功率的单位。换算关系:1kw=103w。

  请同学们观看课本中的图片,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信息窗:了解机器铭牌中的一些数据,功率是其中的一项。知道机器中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例题:起重机用钢绳吊起一个重10000n的货物,在10s内沿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10m,求:钢绳拉起重物的功率有多大?

  解略。

  三、归纳小结

  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

  2、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3、功率的定义、公式及单位。

  四、作业设计

  1、课本201页作业1、2、3、4。

  2、补充:实验探究:如何测出人上楼的功率?需要哪些器材,写出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做功的`快慢

  1、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的方法: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3)公式:p=w/t

  (4)功率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w。在工程技术上常用单位是:kw,换算关系:1kw=103w

  六、课后反思

  首先通过课本10-29和图10-30中所示的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比较出发,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以及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名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考数据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本节内容有: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功率的概念;测算功率。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学方法有讨论、实验、讲解等,但以讨论为主。在本节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10-29和图10-30所提供的实例,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多少。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好的方面是整节课有条有理,很有逻辑,不管是概念、公式的得出,还是习题的讲解,都是井井有条。对于这一点,我倒不否认,我觉得物理概念的教学既要强调严密性,更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学生的发展性,构建概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注重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要重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从基础入手,认真分析物理过程,建立合理物理情

  景的习惯和能力。缺点是:新课的引入不用那么复杂――通过例子计算来引出,其实可以举简单点的,不用计算的,只要能够说明时间的差异即可。我原来在备课时是认为:既然这节课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得出,我就要把概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要有理有据,没计算太抽象。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调控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较单调,除了专业语言,这些听课的老师虽然没有讲,但我自己知道,这也是我今后争取的目标。

  总而言之,这次公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很快的找到不足之处,同时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我的进步。这节课对我来说受益匪浅,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八年级物理教案 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八年级物理教案 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然后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5页第2、3

  八年级物理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然后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然后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然后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8——2、3、4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 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略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

  (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

  (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八年级物理教案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

  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 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点:

  天平的使用

  难点:

  天平的使用

  教具、学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学生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的符号:m)

  (二)质量的单位

  (1)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质量国际单位:千克(kg)

  质量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鲸的质量”。

  (三)质量的测量——天平

  (1)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教师小结:(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完成对应同步练习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2)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2)探究:①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②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③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

  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⑤学生进行实验。

  ⑥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课后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

  ⑴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定性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受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⑵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由物体本身的特性来决定的物体所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物体不受力时所作的匀速直线运动也叫惯性运动。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力学定律,它贯穿了整个力学的学习,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

  本节先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少,运动得越远,伟讲述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出了惯性定律。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教学容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结合大量的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牛一”。惯性是由“牛一”引出的,生活中的惯性例子非常多,同学们的认识比较深刻,但应用惯性来解释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区分惯性的应用与防治还需要加强。时间比较紧,如果分为两个课时来上,可能效果比较好。

  八年级物理教案 14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教案 15

  一、教材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两种现象,与前面已讲的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在我们南方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

  三、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升华、凝华现象,系统整理本章知识

  难点:分析升华、凝华现象

  四、教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讨论法。

  五、学法:实验探究法

  六、教具:

  教师: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挂图、烧杯、热水、新、旧白炽电灯各一只、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复习总结,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有关自然界中物质状态及其变化的情况。下面来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和归纳。

  1、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有哪些?

  2、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3、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属熔化?哪些现象属于凝固?

  4、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过程分别叫什么?是吸热还是放热?

  5、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6、那么我们来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态与气态之间能否转变呢?举例说明。

  把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标在物态变化三角形上,问:物质能否从固态变成气态?能否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自然现象:

  1、北方冰冻的衣服在寒冬也会干

  2、霜的形成

  分析说明:固态与气态之间能转变。

  新课教学

  升华和凝华

  演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

  现象:

  1、缓缓加热,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是直接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冷却,碘蒸气没有液化,直接变成固态的碘。

  由此总结出升华和凝华概念。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强调“直接变成”。

  练: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A、早春的雨B、初夏的雾c、深秋的露D、冬初的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分析碘的升凝华实验

  1、缓缓加热,碘才发生显著的升华现象。这说明物质升华要吸热。

  2、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碘蒸气稍稍冷却,碘才凝华。这说明凝华要放热。

  结论:物质升华时吸热,凝华时放热。

  强调:吸热、放热既是现象,又是条件。

  练:解释下列现象

  1、霜的'形成;

  2、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3、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4、用久了的灯泡壁会变黑;

  5、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参见课本);

  6、冬天,始终冰冻的湿衣服也会干。

  课堂小结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用物态变化三角形总结各种物态变化

  巩固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

  (1)、灯泡中的钨丝用久了会变细,这是由于钨丝在高温下会产生_____现象,玻璃泡发黑则是由于钨蒸气遇冷时______的结果。

  (2)、北方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房屋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大量的热,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不能达到着火点,同时密度较大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4)、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有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下霜了”,霜真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吗?请你注意观察“下霜”时霜是在树叶上表面还是在树叶下表面,还是不管哪一个表面都有呢?

  5、布置作业

  (1)阅读P43生活

  八年级物理教案 16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 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 18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

  3、知道光路可逆。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重、难点:

  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2、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②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可以看的见?

  五、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角i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

  结果:填入左表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6、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六、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七、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八年级物理教案 19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答略)

  1题。

  U=IR

  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R1、R2进行比较。

  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I1=U1/R1,I2=U2/R2,I=U/R,

  I=I1+I2,

  U/R=U1/R1+U2/R2。

  U=U1=U2,

  1/R=1/R1+1/R2。

  (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3)练习

  1:请学生回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回答略)

  nR=R/n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

  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

  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已知、求、解和答。

  (过程略)

  U1/U2=R1/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此题中,L1、L2中电流之比是多少?

  答:(略)

  I1/I2=R2/R1。〉

  4、小结

  5、布置作业

  1、2;本章末习题9、10。

  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四)说明

  1、关于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教学大纲上未做要求,建议对基础较差的班级不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

  2、在课时安排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一节复习题。总结第4—8章所学内容,并做适当的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 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八年级物理教案 21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重、难点:

  1、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2、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器材:

  烧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欣赏一段有春、夏、秋、冬的影片

  问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猜想)

  教师:刚才有同学说“温度”(热),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

  二、进行新课: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试验:课本70页试验:图4.4-1示

  结论:人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不可靠,必须采取其他较好的办法。

  (2)、探究: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的判断出这哪杯水的温度比较高?

  学生结论〔……〕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实物观察……各种温度计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实物、录像观察)

  3、摄氏温度:字母C代表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读做摄氏度;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

  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1份就是1℃。低于0℃用负数表示

  例:37℃读作37摄氏度-45℃读做零下45摄氏度

  4、体温计:○1结构、量程、分度值○2使用

  5、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探究: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总结:(1)使用前观察量程……所测温度不能超过或低于量程

  认清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2)使用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

  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让学生读数,把结果写出来)……单位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温度计的使用方面,按课本要求让学生进行探究,但一定要把步骤总结并进行板书。

  可以对几种温度计进行对比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13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30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06-07

[精选]八年级物理教案06-26

【经典】八年级物理教案06-24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精华)06-07

八年级物理教案【合集】05-22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