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整体感知: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分散在一至六年级,本课是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认请四则运算意义和法则的本质,在复习中把知识条理化,在整理中形成比较完整知识结构。
由于本课涉及的意义和法则的内容均是旧知识,在本课教学中力戒重复旧知,而把重点应放在知识整理,运用归类,比较等方法,达到最佳效果,难点是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特点的高度概括。
针对本课意义、法则、文字,表述内容较多,整理和复习时要多学一些典型实例,通过具体实例来整理复习意义和法则,既能减轻不必要的思维难度,又能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环境中探索知识的奥秘。
另外,整理复习课不同于其它新授课的课堂结构,往往是复习和整理浑然一体,在复习的同时整理,在整理中加深和提高。
教学内容:
教材P90、91、92,练习二十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能力,比较异同能力,形成知识结构能力。
2、运用法则熟练、灵活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四则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计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意义:
[用具体实例说明四则意义,不仅避免死记硬背,而且还能唤起学生记忆,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观察表格。
请同学观察课本90页表格,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则意义相同?哪则意义有扩展?学生回答。
(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相同,减法意义相同,除法意义相同,只有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表示为:
[通过看表格,指出知识的异同点,通过画图式,弄清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使学生对同一层面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纵向认识,弄清了横向关系,形成了知识网络。]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学生回答,它们的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②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能用一句话概括吗?(相同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学生进入高年级,要不断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加以总结和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①出示两道题:
对照上面两题,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再把上面两道题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让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②通过上面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似点是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不同点是分数除法转化后乘以的是除法的倒数。)
3、口算
(1)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本套教材十分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总结口算中容易出错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口算正确率]
(2)完成课本92页的口算,教师用秒表计时。
4、法则中的特殊情况。
(1)先把结果填在课本92页上。
(2)请同学们根据a与0的运算,a与1的运算和a与a的运算分类。学生分类后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 0÷a=0
第三组:a—a=0 a÷a=1
5、验算。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课本92页的等式。
(2)根据这些关系,说一说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的一般方法。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完成课本92页的做一做第2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二十第一题。让学生说出计算根据,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2、课本95页第二题。让学生总结一个非零的数乘以比1小的数或比1大的数后积的变化规律。
3、课本95页第三题。让学生口述出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除以一个分数,再转化成乘以一个整数的口算过程。
4、课本95页第五题。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四、课堂作业课本95页第四、六两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第118——11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邮票的作用。了解确定邮资的2个因素。
(2)理解、掌握确定邮政资费的方法,会根据条件选择合理的方案。
2、能力目标:
(1)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的组合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理能力。
(3)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资费标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和讨论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验证方法的合理性。
4、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不同信件的资费办法,理解确定邮资的2大因素。
难点:理解不同信件的资费的标准,探究合理的邮资支付方式。
教具准备
布置学生调查一些关于邮票和邮政资源的信息,收集一些邮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要考考大家咯,准备好了吗?
(课件)“猜谜”:薄薄一张纸,四边细牙齿,两地朋友要谈心,必须请他当差使。
师:过去是“一封家书抵万金”,居住在两地的人们通过寄信来传递信息。现在通讯发达了,寄信的人少了,但是人们还是喜欢邮票,那是因为邮票既有收藏的价值又设计得很精美。今天,杨老师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来欣赏一下中国收藏价值最高的.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简叙其历史背景)
大家知道,寄信的时候用的邮票的面值和数量都不太一样,请大家欣赏屏幕上的邮票,谈谈各自的发现;其实邮票中也隐含着不少数学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中国收藏价值最高的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我这里有两封信,一封贴的邮票是0·80元,另一封贴的是1·20元,邮资是不同的,谁愿意猜一猜,邮资的多少应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生1:与信的质量大小与邮寄的路程远近有关。
生2:信封越重,花的钱越多,路程越远,邮资也越高。
师:很好,大家的意见很有道理,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第118页中间的表格,看看邮资与信函的质量、投寄的地址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与圆柱的区别和联系。
2、使学生学会测量圆锥的高,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等价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合作学习、合理猜想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锥高的测量
教学难点: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具准备:圆柱体、圆锥体;垫板;直尺、大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锥体模型、垫板;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问题情境一
同学们,通过小学五年多的数学课堂学习,你知道数学是专门研究什么内容的吗?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就是说,数学不止是研究加减乘除运算,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还要研究空间形式。研究空间形式,就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等你们上了中学,你们将系统学习这类知识。(板书:形状、大小、位置关系)
问题情境二
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你能在生活中找出具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吗?
一、导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形状的物体(电脑显示砂堆、陀螺、漏斗等实物。根据实物图抽象成立体模型图)。
2、问题情境三
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你想为什么取名叫圆锥?(引导学生认识到底面是圆的,头上像锥子一样尖尖的,就叫圆锥。)(板书课题:圆锥)对于圆锥你想了解些什么?(板书:面、高、体积;)
3、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圆锥。
二、探索研究:
(一)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特征
(1)问题情境四
取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同桌互相指着说一遍。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二)圆锥大小的研究
1、问题情境五
同学们,圆锥有大有小,你知道圆锥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比较红色和黄色圆锥体,你发现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
比较红色和绿色圆锥体,一个高、一个低,你又发现了什么?(圆锥体的大小与高有关)
2、圆锥高的认识。
问题情境六
(1)高在哪里?两人一组指一指,说一说。谁愿意指给大家看?他指得对吗?有没不同意见?
(2)指母线,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为什么不是?你能举个例子驳倒他吗?出示等高但母线不等的两圆锥,测量母线的长,发现长短不一,得出母线不足以代表圆锥的高
(3)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生回答的基础上,电脑显示,闪烁顶点和圆心,再连起来画一条虚线。进一步明确圆锥的高的概念)
(4)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5)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3、圆锥高的测量
问题情境七
(1)刚才我们在透视图上找到了圆锥的高,那像这样的物体,它的高看得见吗?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它高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三人一组,测量黄色圆锥体和绿色圆锥体的高,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再利用手中的工具,动手试试看,有困难的可以看书本。
(2)汇报测量的步骤及测量结果。你们小组测出来是多少?你们呢?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你们是怎么测的?来,上台演示一下。大家是这样测的吗?
(3)师问:其实,老师让你们测的黄色圆锥和绿色圆锥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太一致呢?你认为测量时要注意什么?(电脑显示:圆锥平板必须放平、刻度处理、尺子必须竖直等)
(4)为什么垫板要放平,尺子要竖直?(其实这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对边相等,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把看不见的高平移到圆锥外面来测了。教师在透视图上作图演示。)
(5)照电脑的样子再测红色圆锥体的高。有没不同意见?
4、认识圆锥侧面展开图
问题情境八
(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应该是什么形状呢?
(2)验证:究竟谁说得对?让学生把圆锥体侧面沿着顶点到圆周的一条线段剪开验证。强调圆锥体的侧面展开是扇形。教师把图贴在黑板上。
5、想象,对圆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问题情境九
出示直角三角板:把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紧贴桌上,握住一个角的顶点旋转一周,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圆锥体的什么?
三、实践辨析
1、找一找,哪些图形是圆锥体?
2、判断
(1)圆锥有无数条高()
(2)圆锥的底面是一个椭圆()
(3)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4)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连线叫做圆锥的高()
问题情境十
同桌交流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后,整理入下表:
形体
相同点
不同点
底面形状
侧面
底面个数
侧面展开
高
圆柱
圆形
曲面
2个
长方形
无数条
圆锥
圆形
曲面
1个
扇形
1条
四、课外延伸
问题情境十一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除了上面表中的一些内容外,你还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还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还想了解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圆锥的认识》一课,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和高屋建瓴处理教材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1、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
在本课例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和信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
2、努力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命题网络(propositional network)结构”,高屋建瓴的开展课堂有效教学。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存贮要分档,要结构化,纵横的网络越多,越便于提取知识。教会学生将知识结构化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引导他们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网络(network),掌握知识系统的结构。
本课例从“你知道数学是专门研究什么内容的吗?” “到目前为止,大家想想,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哪些特殊形状?”“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说说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一系列问题着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并不只是算术,它还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让学生站在数学科学的高度把握学习数学,培养数学意识。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知识,并将新知和旧知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教会学生将知识归纳、总结,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才会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完整的结构体系,才能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实现创新和创造。
3、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开展协作、探究式课堂学习。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般的人,包括学生,他们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
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说一说”,“猜一猜”等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大胆猜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信息,培养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4、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相结合,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应当将学习活动重点放在学习主体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上。也就是在数学课堂上,应该能够亲身经历与感受数学在现实背景中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实验、探索、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获得知识。
本课例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的整除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搜集概念。
师:今天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来这里和老师一起学习?
生:40位同学。
师:40位同学又分5个学习小组,哪位同学能用数的`整除的知识说说40与5的关系?
生:40能被5整除。
生:5是40的约数。
生:40和5的最小公位数是40,最大公约数是5。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说到了整除、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数的整除里,除了这几个概念外,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生:整除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变质数、奇数、偶数。
二、叙述概念意义,梳理知识网络。
(1)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相叙述,质疑问难等方式回忆概念的意义。
(2)学习复习完后各组互派代表相查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向老师汇报抽查结果。
2、梳理知识网络。
(1)小组活动。
师:从同学们反馈情况来看,各小组这些复习概念较好,但数的整除里知识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同学们动手整理一下。
(2)对比交流。
抽一小组在黑板上整理,然后各小组表示。
师:通过展示,你们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呢?
各小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都说出了道理。
下面看到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网络图。
师:通过网络图更清楚地知道,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了一对概念倍数、约数、倍数下面又产生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约数下面又产生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从分析自然数的个数又引入了质数合数的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数一定是2、3、5的倍数,从能被2整除的这个角度,出现了奇数偶数概念。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所以互质数与公约数有联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在56□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又能被2整除。
2、填空。
(1)在1~20中是偶数的有()是奇数的有(),是质数的有(),合数的有()
(2)如果a、b两数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概念?
2、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个人从婴儿、幼儿、儿童的成长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变化情况。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每天的气温、人的体温等。有时候,一个量的变化能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比如:人的身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的量,称之为“变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变化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年龄和体重,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
4、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师:在上表中,有体重和年龄两个变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长,我们就说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三、自主探究,感悟变量。
(一)活动一:骆驼的体温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统计图,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两个变化的量?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在图上是哪一个时刻?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第三天12时骆驼的体温是多少?
7、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教师小结: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二)活动二:蟋蟀的叫声
刚才我们了解到骆驼一些有趣的现象,其实自然界中这种有趣的现象还很多很多,不信,我们来看一看娇小的蟋蟀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1、请同学们看课本40页第3小题。
2、全班展示,交流。(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三)课堂小结:
1、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例举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时间)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载重量)随着(汽车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面积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填一填。
(1)香蕉的单价一定,购买的()和()在发生变化。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和()在发生变化。
(3)李叔叔从家到厂家骑自行车的()和()在发生变化。
3、判断下面两个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1)人的长相与身高。
(2)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3)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4)每袋米有50千克,米的袋数与米的总质量。
4、举例说一说,下面这两道题中一个量是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3题,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及其三边、三角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2.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和平移,能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能画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平移解决问题。
3.进一步掌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能辨认、并画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重点难点】
重、难点: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角形
1.复习三角形的特性。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并举例说明三角形特性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复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指名说一说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
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3.复习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可以分为哪几类?你是怎么分的?
4.完成教材第110页的第3题。
二、复习轴对称、平移
1.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2.说说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平移。
三、复习观察物体
在同一角度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几个面?
四、课堂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8~13题。
五、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六、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成数的信息。
2、要求学生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上节课当中,我们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折扣的问题,今天继续应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成数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成数呢?成数与百分数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成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
生:学生汇报收集相关报道。
[设计意图:师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课题,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和带着问题去学习求学,再从生活中知道的有关成数的信息进行汇报,让学生明白成数与有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互动新授。
1、认识成数的含义。(打开课本第9页自主学习)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认识成数的含义]
2、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
(1)成数与分数、百分数又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理解?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
(2)、理解三成五的改写:二成就是十分之二,也就是20%;那么三成五又怎样改写呢?(学生汇报并板书)
(3)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3)应用练习
填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学生掌握好百分数、分数与成数互相改写后再进行练习巩固]
3、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①学生读题,理解获取信息。引导学生把成数转化为百分数。
②分4人小组讨论学习。(利用学习单中的线段图帮助理解,自主学习。)
③指名学生汇报说说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学习,列式解答并板书。
思路一: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也就是今年比去年少25%,今年用电是去年的(1-25%),即350×(1-25%)。
思路二:去年用电数减去今年节约的度数,即350-350×25%。
(2)师小结:结合例2的板书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抓住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关键去解题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设计意图:学生读题获取信息后,再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返还给学生]
(3)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做一做”:(打开课本第9页)
某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xx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①同桌交流学习的方式完成“做一做”,师进行巡视指导。
②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方法。(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③展示列式解答共同纠正。
(4)师对“做一做”小结:引导学生理解此题的解法。关键句中找单位“1”,理解等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第9页的做一做是例2的补充,此题是百分数的除法应用题。此题同样取用同桌交流学习方式完成,百分数的除法应用题学生已有了解题的知识,因此继续放手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5)新授小结:结合例2说说我们是怎么解决有关“成数”的问题的?
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理解“成数”的`含义,把“成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三)应用巩固。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现在请你来算一算,做一做。
1.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万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1)自已读题,找出关键句,想想题目中增长的3成,是谁的3成?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应该怎样进行计算?三成改写百分数是30%。
(2)完成练习,可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共同纠正。
2.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5题。
某汽车出口公司二月份出口汽车1.3万辆,比上月增长3成。一月份出口汽车多少万辆?
(1)自已读题,理解题意。
(2)完成题目。
(3)汇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应用练习进一步对新课巩固,及时反馈信息。]
(四)畅谈收获。让学生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例2:
方法一: 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围绕教学目标从如下几个环节开展了教学。
(谈话导入-互动新授-应用巩固-畅谈收获-作业布置)先从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学习内容,带着问题去学习;再进行互动新授,互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学习的自主权返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习效果会更好。再后根据例题设计了相关的练习进行应用巩固。从这节课反馈情况看,学生对成数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相改写已掌握得很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后就是我们上学期所学的百分数应用题,运用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就能解决今天所学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也达到了预期目标。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是:1、农村小学的学生表述能力不够,有待进一步培养。2、有少部分学生对单位“1”的量理解不够造成错误,今后继续加强练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比的意义
﹙2﹚化简比
2、原型:
﹙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
﹙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
﹙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探究的问题:
﹙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
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
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
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
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
师:那该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
师: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探究与解决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
(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
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和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
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
﹙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
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
﹙2﹚出示:机器零件图
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
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
﹙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
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
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
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
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
(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
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
(3)比的前项为1。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
4、完成53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
(三)训练与应用
1、我会判断
﹙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十第3题
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
(四)小结与提高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P.110整理与反思以及P.110111练习与实践13题。
教学目标: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的方向;
3、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
4、比例尺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比较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各种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用不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特点和作用;能综合地运用比例尺的知识确定物体之间的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在复习中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空间观念、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作图的能力。
3、在复习中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发展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能根据文字描述在图上正确找出指定位置
2、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图形中指定的位置。
教具学具:
教学光盘
教法写学法:
可以先复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由学生说出一种是用数对,一种是用方向和距离,由此引出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的复习。
然后出示课本上的街区平面图,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街区图的内容,特别是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看图回答。以提问从阳光小区到邮局怎样走为例,如果学生回答:出小区穿过马路向左拐弯,到四季路再向右拐弯;沿着和平路向西,到四季路向北都应认可。当说出行进距离时,学生之间有时会出现较大误差。由此可以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看看该示意图是怎样量的,使学生明确通常是量目标位置所在的点到路的中轴线的距离。有了这个统一的约定,一般可要求六年级学生将图上距离的`测量误差控制在2 mm之内。
复习时,也可以先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的对话内容,再请学生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学生说出街区图的内容时,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图上1 cm相当于实际距离多少米的提问,引出图上测量的问题。让学生看课本第106页下面街区图的局部放大图,搞清楚该怎样量,然后再看着第106页上面的街区图,提出问题,或讨论课本上两个少先队员对话中的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表面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及求法。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成功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索成功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察,做着一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知识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表面积的求法》
三、 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1、分组,讨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 。(你发现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现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如果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讨论,将公式延伸。
圆柱表面积 =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π r2
=πdh+2π r2
2、知识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示例题:
例2:假如一顶厨师的帽子,高 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 用进一法结果保留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页例8,“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4-6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储蓄的含义。
2、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3、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教学重点:
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公式进行利息计算。
课前准备:
存款单、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从师生谈话中引出“压岁钱”的话题。
师:老师与你们一样大的.时候,过年最开心的也是能拿压岁钱,那么你们现在过年一般能拿到多少压岁钱?
师: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有压岁钱拿,但是不管多少,都是长辈对我们的关心。你们拿了那么多的压岁钱,是不是都买鞭炮放了?那么你们是如何处理压岁钱的呢?(引导学生存入银行)
2、联系生活,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
师:压岁钱有那么多,除了一部分消费外,多余的存银行。那么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储蓄的知识?(生1:定期利率比活期利率高。生2:活期可以自由地拿,定期不到时间要用身份证才能拿。……)
师:储蓄有定期和活期之分,定期储蓄的利率较高,就是拿到的什么比较多?(生齐答:利息。师板书)
师:那么谁来举例说明一下哪一部分是利息呢?
(师:那么存人的一千元又叫什么呢?(生:本金。师板书)
师:看来定期储蓄的利率比较高,定期储蓄中又分了一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整存整取。我们来看下这张表,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例1的储蓄年利率表)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教师提问:应该选择哪种年利率来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尝试后交流。
让学生把计算利息的公式补充完整。补充问题:两年后他从银行拿回的钱一共是多少?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交流核对。
3、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什么是利息?什么是本金?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你还知道什么?如何计算利息?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5、6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31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