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时间:2024-06-26 12:52:32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初中物理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及杠杆的要素,能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从生活用具中识别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杠杆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通过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3)经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分析生活中各种杠杆,形成使用杠杆便于工作的意识

  (3)通过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1)画杠杆的示意图。

  (2)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

  四、渗透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五、教学用具

  杠杆、钩码、铁架台等

  六、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故事:夏华有一天去买西瓜,秤的时候有10斤,在回家的路上总感觉不对劲——没有那么重,在其他的摊位上一秤,结果只有8斤。夏华想:“算了,自认倒霉吧!

  提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渗透法制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使用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或者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给国家和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属违法行为。

  引入课题:生活中常用的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都属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杠杆。

  图片展示:杆秤羊角锤火钳钢丝钳等

  讲授新课:

  1、杠杆

  (1)定义

  图片展示:羊角锤拔钉子,剪刀,撬杠撬石头等。

  学生观察图片后讨论回答问题:使用的这些器物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不足并归纳:

  ①都有一定的硬度——硬棒。

  ②有转轴——固定点。

  ③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点转动——能绕固定点转动。

  归纳: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请学生例举生活中杠杆的实例——图片展示

  扳手镊子钓鱼竿跷跷板等。

  提问:杠杆有哪些要素呢?

  (2)杠杆的几个概念——图片展示

  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②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③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④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⑤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例题1:在下图中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力臂长度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应有垂足。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处于静止或绕支点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达到平衡了。那么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具备什么条件杠杆才会平衡呢?

  2、杠杆的平衡条件——图片展示

  设计实验:仪器、猜想、步骤、数据表格、等

  注意事项:

  (1)实验前和读数时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在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实验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进行实验:

  (1)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目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重新平衡,并记录:F1、L1、F2、L2。

  (3)改变钩码数量或位置重复(1)(2)步骤并记录。

  数据表格:

  次数F/N L/m F/N L/m F1·L1/N·m F2·L2/N·m

  1

  2

  3

  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总结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或F1 / F2 = L2 / L1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只有知道其中任意的三个物理量,就可以计算出第四个物理量。

  例题2:如右图(5)所示,轻质杠杆OA可绕O点转动;OA长0.3m,OB长0.2m,A点处挂一质量为2kg的物体m,则在B点处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多大时杠杆平衡?

  解:设OB为L1,OA为L2,物体所受重力为:G=mg=2kg×10N/kg=20N

  则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L1 = G·L2可得:

  F= G·L2// L1

  带入数据得:F=20N×0.3m/0.2m=30N

  例题3:如下图(6)所示的杠杆中最省力的是。

  解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F1·L1 = G·L

  F2·L2 = G·L F3·L3 = G·L

  如图(7)所示有L2 > L1> L3,所以有F3 > F1 > F2,即F2最小

  最省力。

  3、生和中的杠杆——图片展示

  (1)省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1 < F2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 = L2,由于F1·L1 = F2·L2则F 1 = F2,不省力不费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思考:什么时候选省力杠杆?什么时候选费力杠杆?

  阻力小时选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省距离;阻力大时选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省力。

  巩固复习:复习本节知识,完成p80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F1·L1 = F2·L2

  省力杠杆

  生活中的杠杆等臂杠杆

  费力杠杆

  八、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学重点和难点:

  超声波的应用

  学生查找、交流信息、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制成Powerpoint

  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什么是超声波

  超声波有哪些主要特征

  超声波有哪些应用 收集信息

  处理信息(在医学上、在军事上、在生活中、近代科学技术)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学校的课堂与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的引入:

  播放海豚表演的视频,提出问题:你知道海豚是如何捕食吗?

  新课的教学:

  学生主持:今天我们就学习超声波,我们人耳能感觉到声音的频率在20 Hz 至20000Hz之间.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都不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的特点:束射特性、吸收特性、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超声波的声压特性.现在我分别介绍它们.

  一.束射特性

  由于超声波的波长短,超声波射线可以和光线一样,能够反射、折射,也能聚焦,而且.遵守几何光学的定律.即超声波射线从一种物质表面反射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当射线透过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密度不同的物质时就会产生折射,也就是要改变它的传插方向,两种物质的密度差别愈大,则折射也愈大.

  二.吸收特性

  声波在各种物质中传播时,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强度会渐进减弱,这是因为物质要吸收掉它的能量.对于同一物质,声波的频率越高,吸收越强.对于一个频率一定的声波,在气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历害,在液体中传播时吸收比较弱,在固体中传播时吸收最小.

  三.超声波的能量传递特性

  超声波所以在各个工业部门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之点 还在于它比可听声波具有强大得多的功率.为什么有强大的功率呢?因为当声波到达某一物资中时,由于声波的作用使物质中的分子也跟着振动,振动的频率和声波频率—样,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了分子振动的速度.频率愈高速度愈大.物资分子由于振动所获得的能量除了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外,是由分子的振动速度的平方决定的,所以如果声波的频率愈高,也就是物质分子愈能得到更高的能量、超声波的频率比可听声波可以高很多,所以它可以使物资分子获得很大的能量;换句话说,超声波本身可以供给物质足够大的功率.

  四.超声波的声压特性

  当声波通入某物体时,由于声波振动使物质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的作用,将使物质所受的压力产生变化.由于声波振动引起附加压力现象叫声压作用.由于超声波所具有的.能量很大,就有可能使物质分子产生显著的声压作用、例如当水中通过一般强度的超声波时,产生的附加压力可以达到好几个大气压力.液体中存起着如此巨大的声压作用,就会引起值得注意的现象.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压缩时,好像分子受到来直四面八方的压力;当超声波振动使液体分子稀疏时,好像受到向外散开的拉力,对于液体,它们比较受得住附加压力的作用,所以在受到压缩力的时候;不大会产生反常情形.但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液体就会支持不了,在拉力集中的 地方,液体就会断裂开来,这种断裂作用特别容易发生在液体中存在杂质或气泡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液体的强度特别 低,也就特别经受不起几倍于大气压力的拉力作用.由于发生断裂的结果,液体中会产生许多气泡状的小空腔,这种空泡存在的时间很短,一瞬时就会闭合起来.空腔闭合的时候会 产生很大的瞬时压力,一般可以达到几千甚至几万个大气压力.液体在这种强大的瞬时压力作用下,温度会骤然增高. 断裂作用所引起的互大瞬时压力,可以使浮悬在液体中 的固体表面受到急剧破坏.我们常称之为空化现象.

  现在由每组推荐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超声波的应用.

  第一组:超声波在医学上的应用

  人体各个内脏的表面对超声波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健康内脏和病变内脏的反射能力也不一样.平常说的“B超”就是根据内脏反射的超声波进行造影,帮助医生分析体内的病变.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超声波止住病人体内出血的新技术,可免除手术止血的痛苦与危险.

  据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医生通常用动手术的方式来为病人止血,这一方法风险较大.有研究者设想用超声波对体内伤口进行加热烧灼,借以止血.但如果出血位置在脑部,或出血面积较大,这种方法就很不可取.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高密度聚焦超声波能加快自然凝血过程,无须加热烧灼伤口就能止血.实验表明,超声波会加快血液运动,激活血小板,使它们错认为自己是在流经一个破裂的伤口,从而加强粘着性,与细胞膜及其它血小板粘附,促进凝血. 这一方法比手术止血和超声波加热止血更安全.研究人员将进一步完善这项技术,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然后用于人体.

  第二组:超声波在军事上的应用

  为什么在水中不采用雷达、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而仍用落后的声纳呢?

  海水能吸引电磁波,雷达用不上了.海水吸热能力太强,红外线技术无用武之地;水的透光能力差,而吸收光的能力却很强,光学观察设备如望远镜也使不上了.特别是深海中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探照灯又会暴露自己. 而海水的传声能力却比在空气中强得多.声纳技术就应运而生了.声纳机发出一束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再用特殊设备接受反射信号加以分析,这样就如同安上了蝙蝠的耳朵,周围的情况也就知道了

  第三组: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鼠虫驱除器:超声波没有穿透力,故遇到障碍物不能穿透,但是能反射回来,但是必须是硬物体才能反射,但损耗很大.超声波遇软物体能被吸收,如窗帘、沙发、衣、被等物,所以也影响它的使用面积.该仪器寿命3年以上耗电极微,每月1—3度电,输出为1W电压为11伏对人无危险伤害,安全可靠

  超声波洗衣机:彻底“抛弃”洗衣粉,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超声波作用于液体时可产生大量小气泡 .一个原因是液体内局部出现拉应力而形成负压,压强的降低使原来溶于液体的气体过饱和,而从液体逸出,成为小气泡.另一原因是强大的拉应力把液体“撕开”成一空洞,称为空化.空洞内成为液体蒸气或溶于液体的另一种气体,甚至可能是真空.因为空化作用形成的小气泡会随周围介质的振动而不断运动、长大或突然破灭.破灭时周围液体突然冲入气泡而产生高温、高压,同时产生激波.和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在液体中进行超声处理的技术多数与空化作用有关),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三分之一.

  BJ49-密度计超声波清洗器,本系列仪器的超声波发生源和震板为独立组件,主要适用于油田、炼油厂密度计圆管内壁清洗,同时也适于各种相同密度计尺寸规格的管道、圆管、方管内壁的清洗.

  超声波加湿器

  第四组:超声波在近代科学技术上的应用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以昆虫为食的蝙蝠,视觉很差,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制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教学反思:

  教学点评: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对超声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对所有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我感到很高兴,大家通过自己的查找资料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知识,而且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自由发言、提问都非常的出色.现在我们整理一下课堂学习的思路是什么?

  提出问题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选出自己认为优秀的同学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电路的组成,安装顺序以及各部分电路元件的作用。

  2.知道家庭电路的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V。

  3.通过学习熔丝的作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学习,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一)家庭电路的组成

  (二)熔丝的.作用,下面采用自主学习方式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

  1.家庭电路各元件的安装顺序,各部分的作用。

  2.家庭电路中的两根电线,一根叫 线,另一根叫 线。

  3.知道电能表作用是什么?知道电能表的读数方法?根据电能表的参数“220V 10(40)A”。计算该能表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4.每一盏电灯一般都由一个开关控制。开关 在火线与电灯之间,为什么?

  学生展示

  1.家庭电路的组成:

  2.进户线及电压

  3.电能表作用、读数、计算最大电功率,并与智能电能表进行比较。

  4.总开关作用。

  5.保护设备,空气开关和漏电保护器。

  补充强调

  1.开关为什么要串联在火线与电灯之间?

  2.两孔插座与三孔插座区别?P128阅读材料

  小结:

  1.家庭电路由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护设备、用电器、导线等组成。

  2.进户线分为火线和零线,电能表用来测量家庭消耗的电能,总开关的控制家庭电路的通断。保护装置保护家庭用电安全。

  3.开关要和电灯串联,开关要连在火线和电灯之间。

  自主学习

  1.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有哪些?电流过大会造成什么危害?

  2.保险丝在电路中的作用是什么?

  3.如何选用保险丝?

  实验一、探究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实验二、探究如何选择熔丝。额定电流等于或稍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小结:

  1.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有总功率过大或短路。

  2.熔丝作用: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自动熔断,起保护作用。

  3.熔丝有不同规格。选择熔丝时应该使它的额定电流等于或略大于电路最大的正常工作电流。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分力,理解力的合成概念;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或解直角三角形法计算合力。

  2、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平行四边形定则;认识力的合成是一种等效替代方法;感受矢量求和与标量求和的不同运算方法。

  3、通过有关力的合成的实际事例分析,感悟力的合成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重点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教学难点

  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及运用该定则解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或者__________ _可以相交于同一点得力叫_____________力。

  2、求_______个力的______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这是一种______ ____的科学方法。

  3、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___________,则合力F的______和__________就可以用F1、F2所夹的____ __来表示。合力F的方向可用与某个分力的___ ___来表示。

  4、互成角度得力的合力可以通过______ __法和_____ ___法求得。

  二、问题探究:

  1、阅读课本58页,说出力的合成概念。

  用等效替代的思想举例说明什么是合力。

  2、完成课本59页“自主活动”栏目中相关问题。

  已知F1=3N,F2=4N,它们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共点力。求它们的合力。

  (1)若两力同方向,则F合=_________。

  (2)若两力反方向,则F合=_____________。

  猜想:若两个力互成90°角,合力是多大?

  3、探索研究:互成一定夹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与分力的.关系

  实验步骤:

  上述实验中是怎样做到等效替代的?________________ __。

  实验结论:。

  三、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例】已知共点力F1=4N,F2=3N,用作图法求出θ=30°,90°,120°时合力F的大小.归纳当两个分力夹角变大时,合力大小的变化情况

  四、课后练习:

  1、水平地面上放一物体,同时受到向南的60N和向东80N的推力,求推力的合力。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均为5N的拉力,合力有没有可能等于5N,如果有,须满足什么条件。

  4、一个物体受到3N和4N的两个力,其合力的范围是什么?

  本课重点小结:

  作业:

  必做:练习册A组

  选作:练习册B组

初中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波的图象的意义,知道波的图象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及其特点。

  2、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指出波长和质点振动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并能指出图象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教学重点:

  1、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的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是机械波?

  2、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

  3、机械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5、机械波分为哪二种?各有什么特点?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图象的建立

  (1)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波的图象中横坐标和纵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如何?

  ②在坐标轴意义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描绘得到波的图象?

  (2)学生阅读后,回答上述问题:

  (3)教师讲解并用多媒体展示:

  ①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②在坐标轴意义确定的情况下,规定横波中位移的方向向上时为正值,位移的方向向下时为负值。在xOy坐标平面上,画出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x与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各个点(x,y),并把这些点连成曲线,就得到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③用多媒体分步描绘波的图象.

  第一步:描出坐标轴.

  第二步:描出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x与各该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各个点(x,y).

  第三步:把上述点连成曲线.

  2、图象的特点

  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情况。

  3、由波的图象可获取的信息

  ①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位移:方法是:找到图线上各点的纵坐标,则该纵坐标的值表示的是各点在该时刻的位移.

  ②可以看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

  方法是:波动图线上纵坐标最大值的绝对值就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

  ③如何判断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方法1:特殊点法: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确定波源方位,把该点与其附近的波峰或波谷进行比较。

  方法2:平移法:作出经微小时间△t(△t<)后的波形,就知道了各质点经过△t到达的位置,则运动方向就知道了。

  4、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别

  (1)横坐标代表的物理量不同.

  (2)振动图象表示的是一个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而波的图象表示的是许多质点在同一时刻的运动情况.

  振动图象 波的图象

  1 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用横坐标表示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2 用纵坐标表示振动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用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3 能直观地表示振动质点在一段时间内运动情况 能直观地表示一列波在时刻t的波形

  4 能直接得出振动质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 能直接得出各质点在时刻t的位移

  5 能得到振动的振幅 能得到波的振幅

  (三)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可所学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初中物理教案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二、说学情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实例与电压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展示两节干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用一节干电池与其他元件组成闭合回路,观察小灯泡亮度较暗;然后再用两节干电池接入电路中,在闭合开关之前提问同学们灯泡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实验现象之后,发现灯泡较亮,总结实验现象,说明电路中电流的强弱与电源有关。提问学生电流的强弱与电源的什么量有关?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设计意图:改换电路中串联电池节数的多少引起灯泡明亮程度发生变化的实验,引出不同电源的电压不同,产生的电学效果也不同,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2、电压表标有“-”号的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另一个接线柱应该连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3”字样的接线柱,什么情况下使用标有“15”字样的接线柱?在预先不知道被测电压的大小时,为了保护电压表,应先选用大量程,还是小量程?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练习使用电压表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数据。电压表两次读数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学快练”的方式巩固刚学过的知识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推荐一个教师必备工具“Yichafen”,是一个在线查分系统,全国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钟极速创建发布查分系统

  七、说板书设计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实际的联系,了解摩擦现象存在普遍性,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

  (2)通过实验设计与操作,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摩擦现象、因素猜想、方案设计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现象以及其运用的学习使学生关注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

  (2)通过体会本节内容中探究的各个环节,培养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有关,猜想过程与设计方案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测量

  仪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块;木块、木板、弹簧测力计、毛巾、小铁块、厚海绵、圆铅笔(多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汇报,实践活动,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2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一、滑动摩擦力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物体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可画在物体重心上.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各种猜想:

  (2)制定计划与实验表格:

  (3)数据分析:

  (4)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现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来.

  (或者演示:一木块从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师:为什么最终都停了下来?

  (2)布置小活动.

  (3)师: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发生相对滑动时受到阻碍的现象,称为滑动摩擦现象.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4)师: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那么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

  (5)师:你是否感受过滑动摩擦的存在?(鼓励各种想法)

  (6)展示图片:看似光滑的金属表面,用显微镜看时的模样.

  (7)对滑动摩擦力这个力我们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点,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观看视频,思考现象共同点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动:用橡皮擦去书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体会其中的力,感觉阻碍作用.

  知道滑动摩擦和滑动摩擦力概念.体会“相对滑动”情景.

  生:与运动(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时裤子会磨破;摔跤时皮被蹭破;……

  生:简单了解滑动摩擦产生原因.

  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设置实践小活动,进行猜想

  (1)布置小活动.

  (2)师:请大家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尽量说出你的猜想依据.(鼓励学生的各种猜想,发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给予表扬;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猜想,比如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猜想和猜想依据.(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确但依据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结论后再解释探讨.)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动,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动,用脚在地上蹭动,轻轻的试试,再用力试试,体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关,地面越光滑拖物体越容易.

  生:与压力有关,因为物体越重越难拖.

  生:与接触面的材料情况有关,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难溜起来.

  生: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因为接触面越大,受到阻碍的面就越大.

  生: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滑动摩擦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应该和速度有关.滑滑梯时滑得越快屁股越热.……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1)演示:滑动摩擦力如何测量.

  师: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匀速滑动,指针不要颤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反映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强调要“匀速”,可不作解释,但要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使他们清楚有这样的要求.)

  (2)师:请各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分别来验证各个猜想.要求至少对两种猜想进行方案设计.(或者直接与学生说明首先对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这两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参加一些小组的讨论,指导学生研究各个猜想因素与摩擦力的关系时,只能一个一个的单独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变化怎样影响摩擦力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否则不能确定摩擦力的变化是由哪个因素引起的.指出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问题时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3)请各小组汇报设计方案.

  在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时注意渗透“控制变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个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实验表格,举例如下:

  实验 操作(简单表述) 滑动摩擦力大小

  1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2 木块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3 木块在毛巾上匀速运动

  木块在海绵上匀速运动

  4 木块平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横放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5 木块以较慢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木块以较快速度在木板上匀速运动

  掌握用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来反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组讨论,包括器材和实验步骤,并且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考虑.

  生:研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压力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块上加一重物,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材料性质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绵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接触面积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横放(或竖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与运动速度的关系时,第一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慢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块平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以较快的速度水平匀速拉动,记下此时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4.进行实验,记录收集数据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探究计划后进行实验,并作好记录. 进行实验,如实记录收集数据.

  5.分析交流,得出结论

  师:请各小组分析所得数据,得出结论,描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给学生解释,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但我们不作深入研究,只作为了解层面,一般不用考虑).

  分析所得数据,把结论表述出来.

  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材料性质有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大小无关.

  6.总结与评估

  师: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新的发现?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还会和其它的因素有关?对我们所得的结论你还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吗? 能激发兴趣,对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其他学生和老师提出的问题作更深入思考.

  7.设计实验,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

  (1)演示实验:筷子提米

  (2)师:其实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动摩擦外,还有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两个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静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饮料瓶.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比如旱冰鞋与地面间的摩擦.你能举出生活中这两种摩擦的现象吗?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静摩擦和滚动摩擦概念,进行举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没动时,与地面有静摩擦;人走路时靠的是鞋与地面的静摩擦;司机转动方向盘时手与方向盘间有静摩擦;各种绳结.……

  生:带轮子的行李箱拖动时与地面间有滚动摩擦;用圆珠笔写字时笔尖的滚珠发生滚动,笔与纸间有滚动摩擦.……

  8.实例说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视频:磁悬浮列车.

  播放气垫船图片

  (2)布置小活动,要求学生找出几根圆铅笔.

  总结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图片,请大家说出图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图片有:有花纹的鞋底;用力刹车;光滑平整的雪橇;给车轮的轴加润滑油;轴承中的滚珠.

  (4)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办法有: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的办法有: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给接触面处加润滑油;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思考设计意图,知道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小活动: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动,体会受到的阻碍;在手掌下垫上几根圆铅笔再在桌面上移动,体会体会受到的阻碍.对比发现,摩擦力变小了.

  生:鞋底的花纹是为了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与地面的有益摩擦;刹车时通过增加刹车皮和轮间的压力来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加润滑油来减小轴间的有害摩擦;轴承用滚珠是利用滚动摩擦来减小有害摩擦.

  能举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课后作业 相应练习册;小论文: 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教学反馈 (1)学生对一些摩擦现象虽然较熟悉,但有时意识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学一开始意识不到摩擦的重要意义.

  (2)科学探究中猜想阶段发现凭学生的感觉不合理的猜想还是较多的.

  (3)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匀速时读数容易把握不准.

  (4)对于摩擦的一些现象和运用学生兴趣很大.

  备注 根据教学情况可把这些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为探究滑动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接着介绍静摩擦和滚动摩擦,以及讨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办法.

  说明:需要视频目录:(1)冰球比赛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运动员到终点时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3)骑自行车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来的情景(一小段)

初中物理教案9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电压表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知道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2、通过测量电压,掌握电压表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及实践能力。

  3、体会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电压表进行测量。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电路中电压的大小应该利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举手最快这名同学你请来说。他说测量电压要用电压表。请坐,看来你对于之前的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同学们,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电压和电源两端电压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能否利用电压表测量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新课《用电压表测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同学们我们先来从连接电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实验仪器?老师听到有的同学说要用到电源、开关、导线,还有的同学说需要小灯泡、电压表等仪器。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到的实验仪器,那么再来想一想,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第二排这名男同学你请来说。很好,请坐,他说使用前,要预估待测电压,选择电压表中恰当的量程,使用中电压表要注意正接线柱电流流入,负接线柱电流流出,且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还有哪位同学能来补充?同桌请来补充。她说如有需要,可以直接与电源进行串联,此时测量的是电源电压。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认清所选量程所对应的`分度值,进行正确读数。使用后要将仪器整理放回。请坐,看来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已经完全掌握了。

  要用电压表进行测量电压,具体步骤是什么呢?老师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了一张实验仪器图,同学们试着结合图片说一说测量的具体步骤应该是什么?靠窗的这名女同学你请说。她说先将电压表接在小灯泡的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再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接通电路,读取电压表的示数。观察两次测量电压表的示数。很好,请坐,总结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学们,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这里告诉大家实验的注意事项。首先一定要先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测量。每次想要更改电路,需要先将开关断开,再进行操作。

  现在同学们相邻四人为一小组,老师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结合桌上准备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量吧。好,时间到,老师通过巡视发现同学们都参与其中,并且分工明确。现在我们找一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组的测量结果?第三小组代表请说。第三小组说通过实验发现,两次测量数据是一样的,都是3V。那么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他说,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很好,请坐,看来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同学们,我们现在更换电阻,再次测量,看一看上述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展示了他们的测量结果,并且得出的结论与上述实验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我们重温了电压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这一结论。

  下课后,同学们试着想一想为什么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用电器并联?

  同学们,下课!

  四、板书设计

  (略)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2、会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重点】

  磁感应强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回顾】问:磁场和磁现象之间是否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生:因为有磁场所以产生了磁现象

  问:上节课见到了哪些磁现象?

  生: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

  师:正是由于磁场有某种性质才使我们观察到了丰富多彩的磁现象,刚刚所有的现象都离不开磁场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说磁场具有“力”的性质

  问:是不是任何磁场对其他物体的作用力都是一样大的呢?

  【小实验】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它们谁能将这把凳子提起来?哪个产生的磁场最强?

  【学生实验】

  师:力的性质与磁铁的外观没有关系,“磁”不可貌相。我们今天要专门学习一个物理量来描述磁场“力”的性质——磁感应强度。【教师板书】

  问:磁感应强度反映的是磁场“力”的性质,既然力是矢量,那么磁感应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

  生:矢量

  问:所以要讨论这个物理量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讨论呢?

  生:大小、方向

  二、【磁感应强度】

  问: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哪个类似的物理量,它的研究方法可以拿来借鉴的呢?

  生:电场强度

  【回顾电场强度】引入试探电荷,试探电荷所受的作用力与它自身电荷量的比值表示电场强度,即E=F/q;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定义为电场强度的方向。

  问:如何得到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我们也需要派一个“侦察兵”,派谁呢?

  生:小磁针

  1、【磁感应强度的方向】

  【演示实验】小磁针放在蹄形磁铁的磁场中

  师:放在磁场中的小磁针的指向呈一种特定的分布。问:为什么会呈特定的分布?

  生:因为受到了蹄形磁铁产生的磁场的力的作用

  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出,小磁针静止时N极和S极的指向总是相反的,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做一个规定,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或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即为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教师板书】

  2、【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问:能否继续用小磁针这个“侦察兵”来研究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生:不能,因为小磁针受力的大小无法确定。

  问:如果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呢?

  师:再次类比电场强度大小的得出,需要用F除以试探电荷的电荷量。而我们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磁单极子,无法用“磁荷”来描述磁体所含磁性物质的多少。因此我们需要再换一个“侦察兵”,还可以派谁呢?

  生:通电导线

  师:如果需要研究某个位置处的磁感应强度,能否用一根很长的导线?

  生:不行,不能明确知道导线某处受力的大小。

  师:因此,我们需要再次引进一个理想化模型“电流元”——IL。它的大小不足以影响原来此处的磁场。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电流元放在磁场中所受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与电流大小I,导线长度L、磁场强弱、导线放置的位置……

  【教师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来点评】

  【半定量实验】

  在半定量实验之前,进一步讨论刚才所有提到的会影响力的作用的的物理量。

  (1)【磁场强弱】因为电流元并不真实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让一小段导线各个位置所受作用力处处相等——匀强磁场。

  (2)【导线长度】演示蹄形磁铁的匀强磁场范围,可以看出处在蹄形磁铁N、S极之间导线即使改变它的长度,它处在磁场中的有效长度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通过增加蹄形磁铁的个数来改变导线的有效长度。

  (3)【导线放置的位置】学生观察上一节课安培力演示实验中磁场方向和导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出:该实验时两者互相垂直。

  【视频演示实验:磁场与导线平行时不受力的作用】

  总结:导线与磁场方向的夹角影响了磁场的作用力。大量的实验表明,垂直放置时导线受力最大,平行放置时不受力的作用。我们选择垂直放置时的受力。

  问:如何研究F与I、L、磁场强弱之间的关系?

  生:控制变量法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F随着L、I的增大而增大。

  【逻辑推理】:

  结论:F∝IL若写成等式:F=kIL

  问:若用F/IL是否会随着I、L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若将该电流元放在磁场的其他位置时k值又会发生变化,因此这个比例系数恰恰就能反映磁场的强弱,且与IL都无关。我们将它称为磁感应强度,用B来表示【教师板书】

  即:B=F/IL,单位为特斯拉(T)

  回顾实验观察:通电导线受力的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是否一致?

  学生观察:不一致。

  因此,我们用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来代表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更为简便。

  三、【课堂总结】

  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力”的性质

  方向: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小磁针N极静止时的指向)

  大小:B=F/IL(注意:导线与磁场垂直放置时才成立。

  【课后反思】

  1、新课引入的时候,语言还需要再精炼一些,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讨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上。

  2、演示小磁针指向受磁场影响时可以使用实物投影仪,便于学生观察。

  3、某些问题提的不够明确,学生不易回答。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实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实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

  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

  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2、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3、常识性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二、教学重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四、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气体膨胀对活塞做功

  内燃机: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火花塞,气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功能)

  冲程:活塞从气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2)工作原理。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气缸上端,进、排气门军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气缸。这是第一个冲程。

  〈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上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继续向下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3)能的转化: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同

初中物理教案14

祝福青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 ......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 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 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 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

  一、 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反思: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鉴于学生在初中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惯性的概念有所了解,所以这节课将重点放在伽利略如何想到理想斜面实验的,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而对惯性更多的关注放在对决定惯性大小的因素——质量的探究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由现象探本质的过程,克服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如速度大小不同惯性不同的认识。

  1、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是不断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思维品质的教育。在讲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而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坚持真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这种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精神。在讲到牛顿总结了前人的理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时,介绍牛顿谦逊和勤奋的优良品质,牛顿认为“真理的大海在我面前,一点也没有被发现。”、“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正是这种谦逊和勤奋是牛顿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也是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最应该学习的精神品质。

  二是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但对整个研究过程并不了解,在本节课这一过程再现在学生面前:先对生活实际进行仔细观察,精心研究,得出自己的猜想,在进行真实的科学实验——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进行探究,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结合抽象思维得到理想斜面实验,再经合理外推得到最终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实验法,它标志着真正物理的开端。将这一研究过程在课堂上再现,使学生既对研究方法有全面的认识,又学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理想实验法,对后续学习有很大的启示。

  三是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及时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探究意识浓。从伽利略如何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牛顿总结出的牛顿第一定律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两个对立的概念——“惯性和力”统一在一句话中,从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到通过一张张图片探究出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无不是通过一个个的问题串链接,步步深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维的优良品质。

  四是利用更多的实例来说明理论,有充分的说明例证。这节课是一节理论课,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课堂用了较多的例证来说明。如用Flash课件模拟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加深理解;播放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录像得出理想实验与真实科学实验的区别;课堂演示伽利略针和单摆实验使学生明确理想实验不是凭空猜想,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合理想象;利用大量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用两辆车的实验验证探究结论的正确;用冰壶球运动及气垫导轨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性;用扎气球的录像说明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录像形象生动,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是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最后又要回归生活的思想。课堂中用了大量来源于生活的图片探究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特别是相扑运动员的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最后又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理解惯性不能克服,只能将惯性的危害减小到最小。

  2、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一是由于上公开课学生较紧张,课堂开始有些前欠活跃。

  二是由于给学生较多的生活例证和实验,学生的课堂活动稍有欠缺。

  3、对再教的补充设计

  再教时,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所得,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在平常教育教学中,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使自己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将每节课按高标准要求,不断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学设计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

【初中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3-09

初中物理教案03-22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09-01

初中物理教案(热门)05-25

初中物理教案【优选】05-25

(精华)初中物理教案06-26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21

【优秀】初中物理教案05-23

(精华)初中物理教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