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878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 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教学重点 :
探索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将规律字母化,也就是如何用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教具准备:
一张很长的纸条和一根绳子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复习
师: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哪些数学规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出示乘法表
师:我们的乘法表中也有很多的规律,先请你们填完这个乘法表,
你们会填吗?(师指导怎样填),生做在书66页上
填表完后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规律?和同学说说汇报展示
2、找规律,填一填。
师:比一比看谁在两分钟内做得最多?
(1) 2,4,6,8, _____,12, 14,
(2) 1,3,5,7, _____,11,
(3) 8,11,14,17,_____,23,26,
(4) 1,8,27,64, _____,216,
(5) 1,4,9,16,25, _____,49,
(6) 3,6,9,12,_____, 18,21,
(7) 1,3,6,10,15,_____,28,
(8) 6, 1, 8, 3, 10, 5, 12, 7, ( ) , ( ),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说明填的理由和依据。
师:填什么数?为什么?
师:象这样的数列你认为一般有哪些规律?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展示生活中数学规律,与同学分享(课件)
师:如果不是数列而是图形你还会观察它们的排列规律吗?
1、六(2)班同学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按下面的规律在教室里挂上气球。
第20个汽球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数学 总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2、 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37人,其中男生有22人,女生有15人。从总体上看,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发言,提出不同的看法,绝大多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反应比较慢的有5个,一道非常简单的计算题,你给他讲一遍不会,再讲一遍还是不会,继续讲一遍仍然不会。
三、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圆柱和圆:13课时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14课时
(三)总复习:31课时
其中:数与代数20课时
空间与图形8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课时
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一、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2.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形状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
四、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一、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缩放、比例尺
二、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或者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4、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函数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变化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y就叫做x的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章的正比例、反比例本身就是两个重要的函数。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体会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学生将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变量,有的变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地描述。多种研究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因此,教材在呈现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在后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也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
2.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些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例如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这些情境中既包括“时间与路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等生活情境,也包括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等数学情境,情境中有正例也有反例,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正、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是在引入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鼓励学生寻找生活情境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如,设计“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的题目,使学生认识到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圆的周长与直径。
4.在画图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如,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让学生初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再如,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设计巨人的教室,进一步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中的知识,了解比例尺的另一种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课时安排:15课时
第三单元 总复习
一、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 教学目标:
1.整理常见的量以及量的单位,体会实际意义。
2.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运用;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等运算的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3.体会估算的作用,总结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4.加深对运算率的理解。
5.回顾和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
6.运用方程解决问题,体会在某种情况下运用方程的优越性,巩固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7.回顾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体会函数思想。
三、教材分析:
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
3.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
每部分内容的复习部分都分为“回顾与交流”“巩固与应用”两部分。“回顾与交流”再现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与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20课时
六年级数学教学进度表
3月
周次 日期 教学计划进度 课时 实际进度
1 3.2--6 面的旋转---练一练(1--4) 4 练一练
2 9--13 表面积---体积(5—10) 4 体积
3 16—20 圆锥的体积---练习一(11—16) 4 圆锥的体积
4 23—27 实践活动---画一画(17—22) 4
5 30—4.3 画一画---观察与探究(23—27) 4
6 6—10 图形的放缩---比例尺(28—32) 3
7 13—17 练习二---整理与复习(33—37) 4
8 20—24 整理与复习---巩固与应用(38—43) 4
9 27—5.1 巩固与应用---常见的量(44—48) 3
10 4—8 运算的意义---计算与应用(49—53) 4
11 11--15 计算与应用---运算律(54—59) 4
12 18--22 运算律---正比例与反比例(60—65) 4
13 25--29 探索规律---线与角(66—71) 3
14 6.1--5 巩固与应用---图形与测量(72—77) 4
15 8--12 图形与变换---统计(78—83) 4
16 15—19 统计---解决问题的策略(84--90) 4
17 22—26
18 29—7.3
19
20
备注 清明节一天 五一节一天 端午节一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系统地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通过复习培养概括能力与计算能力。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数学问题。
学习过程: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阅读以下信息: A、我们折了36颗红星,还折了28颗蓝星。
B、我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
C、我们有24m彩带,用 做蝴蝶结,用做中国结。
(1)你能提出哪些用计算解决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算式说明每一种运算的含义。
2、口答
①什么叫做加法?小数加法、分数加法的意义相同吗?
②什么叫做减法?小数减法,分数减法意义相同吗?
③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小数、分数乘法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④什么叫做除法?小数除法、分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
☆友情小提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意义、减法意义与除法意义都分别相同。只有小数、分数乘法(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二、四则运算的方法
1、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2、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是什么?
3、有什么相同点?
☆友情小提示:
①整数加减时,数位对齐;
②小数加减时,小数点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
③分数加减时,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通分。)
4、分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友情小提示: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二课时
圆柱和圆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
(1) 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引入本课。
二、探究新知,意义建构
1、看一看
下面几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是多少。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6000000)②安庆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2500000)③笑笑家的平面图按照一定的比例画在纸上,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
2、说一说
(1)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
(2)在比例尺1:20xx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xx)厘米。
(3)在比例尺1:40000的地图上,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00)倍。
3、议一议
(1)什么是比例尺呢?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比例尺怎样表示呢?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3)比例尺有什么特征呢?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子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计量单位;②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统一的;③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是“1”。
【意图】数学概念不是老师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和概括出来的,自己发现特征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经历知识和概念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有时,比例尺的.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大。一个精密零件的长度只有3.5毫米,画在一张图纸上是70毫米,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70:3.5=700:35=20:1
答:这幅设计图纸的比例尺是20:1。
2、有的地图上的比例尺用线段来表示。小明家在学校的正西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900米。你有办法找到小明家在图上的位置吗?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300米。(在学校正西方向900米。)
3、这位老师从广州坐飞机到北京开会,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
32×6000000=192000000(厘米)192000000厘米=1920(千米)
答:广州到北京实际距离是1920千米。
五、总结新课,整理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一)复习导入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绪与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对,都有圆柱体纸筒组成。那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漂亮的手工艺品,首先要做一个圆柱体纸筒。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大家。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研究圆柱侧面积。
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师:用你手中的圆柱,通过剪一剪,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师:对,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圆柱侧面展开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它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请小组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展示一下?
同学们真有想法!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果用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圆柱的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
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板书:S侧=C·h)
练习:你能求出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吗?
(1)底面周长4cm,高5cm。
(2)底面半径0.2cm,高20cm。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三、课堂练习。
1.牛刀小试。
①用一张长8cm、宽5cm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cm2。
②一根10米长的圆柱形排水钢管,量得横截面圆的半径是0.2米,如果在钢管的表面喷上防锈油漆,喷漆面积是()平方米。
2.应用实践。
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
3.轻松一刻。
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4.再接再厉。
做一个圆柱形的无盖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5.挑战自我。
如图,把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商标纸展开,是一个长18.84cm,宽10cm的长方形,这个薯片盒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呢?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4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熟练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
(1)每公顷产量一定,播种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2)总产量一定,每公顷产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从A到B地,所用时间和行走的速度。
(4)一个人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2、判断下面一些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除数一定,和成比例。被除数一定,和成比例。
(2)前项一定,和成比例。后项一定,和成比例。
3、判断下列关系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听课随想
X+Y=K X—Y=K A×A=S X×8=Y A×H×=S
二、对比练习
上面各题学生作出了判断,并说明理由后,师指出:比值一定,也就是商一定,成正比例。因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除法运算的结果商相当于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即Y=KX,K一定。所以判断成正、反比例的方法,可以统一用乘法关系式来判断。把题目中的三种量列成乘法算式。如果一个因数一定,另一个因数和积成正比例,如果是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
1、利用乘法关系式判断:
(1)每本书的单价×本数=总价速度×时间=路程
()一定()比例()比例()一定
(2)3X=Y Y和X()比例(3)Y和X()比例
2、引导学生总结判断规律:一列(列出乘法算式)、二找(找出定量)、三判断(积一定,则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成反比例,其他情况则成正比例)。
三、深化练习
1、利用判断规律,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房屋面积一定,铺砖块数和每块砖的面积。
(2)差一定,被减数和减数。
(3)圆的半径和周长。
2、从汽油的千克数,行的千米数和行1千米的耗油量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3、从每千克花生榨油千克数,花生的千克数和花生油的千克数这三种量中,分别说出谁一定时,谁和谁成什么比例?
四、分享收获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反思与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内容:
苏教版六下P81~8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4题。
目标:
1.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及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能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进一步提高用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符号意识,体会方程思想;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和练习等学习活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方程的意义及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今天主要复习其中的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并且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提高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回顾整理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回顾举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
小组交流后组织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①表示计算公式,如C=2(a+b)。
②表示运算律,如a+b=b+a.
③表示数量关系,如s=vt。
提问:用字母可以表示这么多的内容,那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乘法式子里,你觉得应该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追问:第(3)题是怎样根据a=3求周长4a和面积各是多少的?
提问:列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字母表示数列出相应的式子。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只要把字母的值直接代入式子计算结果。
2.复习方程与等式。
(1)复习方程的概念。
下面的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为什么?
3x=15x-2x-x=
18÷3=616+4x=40a+4
提问:根据刚才的判断,你能说说什么是方程吗?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方程与等式有什么关系?请你说一说,并从上面式子中找出例子说明。
根据学生回答呈现集合体。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含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复习等式的性质及解方程。
①等式的性质。
提问:等式的性质有哪些?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应用?
提问: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下面的方程?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x-3=150.5x=1x÷=2
根据学生说明板书解方程。
指出:根据方程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应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②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观察第2题。
提问:你会解这些方程吗?请你独立解方程。
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
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选择一题板演检验过程。
提问: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有什么区别?请你选择一题说说它们的区别。
3.复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谈话:学习方程是为了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你认为最关键的是哪一步?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步:弄清题意,用x表示未知数。
第二步: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步: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第四步:检验,写答句。
(2)说出下面各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①果园有桃树和柳树共1000棵。
②红花比黄花少25朵。
③学校航模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④花金鱼比黑金鱼的1.2倍还多8条。
让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出等量关系,明确要根据条件表示的意思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板书等量关系和方程,并解方程。
说明:这题的关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鞋的码数与厘米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把书上的表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求b的码数和求a的厘米数有什么不同?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的整除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2、能力目标结合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明确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在整理中构建数的整除的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结合情境,搜集概念。
师:今天一共有多少位同学来这里和老师一起学习?
生:40位同学。
师:40位同学又分5个学习小组,哪位同学能用数的整除的知识说说40与5的关系?
生:40能被5整除。
生:5是40的约数。
生:40和5的最小公位数是40,最大公约数是5。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说到了整除、倍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同学们再想一想,在数的整除里,除了这几个概念外,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生:整除能被2、3、5整除的特征,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变质数、奇数、偶数。
二、叙述概念意义,梳理知识网络。
(1)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相叙述,质疑问难等方式回忆概念的意义。
(2)学习复习完后各组互派代表相查概念的掌握情况,并向老师汇报抽查结果。
2、梳理知识网络。
(1)小组活动。
师:从同学们反馈情况来看,各小组这些复习概念较好,但数的整除里知识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同学们动手整理一下。
(2)对比交流。
抽一小组在黑板上整理,然后各小组表示。
师:通过展示,你们认为哪种观点有道理呢?
各小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后,都说出了道理。
下面看到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网络图。
师:通过网络图更清楚地知道,在整除的前提下产生了一对概念倍数、约数、倍数下面又产生了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约数下面又产生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从分析自然数的个数又引入了质数合数的概念;能被2、3、5整除的数一定是2、3、5的倍数,从能被2整除的这个角度,出现了奇数偶数概念。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互质数,所以互质数与公约数有联系。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在56□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它能被3整除,又能被2整除。
2、填空。
(1)在1~20中是偶数的有()是奇数的有(),是质数的有(),合数的有()
(2)如果a、b两数互质,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如果a是b的倍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18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概念?
2、这节课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方法,会说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求圆柱的侧面积
教学工具
圆柱教具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圆柱,圆柱有哪些特征?它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
师: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几何图形。现在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老师拿着长方形纸板)
师:那它的面积如何求?
师:圆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是什么?
师:那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是哪些面积的和呢?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刚才大家讨论两个底面面积和侧面面积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会求了,那我们先一起来学习一下如何求圆柱的侧面积。
复习各种图形的面积的公式,让学生观察模型,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面积的和,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目标1:通过讨论、观察等方法,会说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积
(1)推导公式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圆柱的展开图(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小组讨论:
问题:①这个长方形和圆柱体有哪些关系?②你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侧=Ch
(2)利用公式计算(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公式)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体会出圆柱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小组间互助,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发现圆柱侧面积公式,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评价目标一)
环节二:探究新知 目标2:通过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例: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规范格式)
S侧=Ch=3.14×0.5×1.8
=2.826
≈2.83(㎡)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尝试练习,让学生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教师巡视)
①一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0厘米,高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②一圆柱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6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③圆柱底面半径是2分米,高是直径的2倍,求它的侧面积
2. 圆柱的表面积
(1)推导公式
同学们已经学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
根据学生汇报过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2个底面面积的和
S表=S侧+2×S底
(2)利用公式计算
例4:一顶圆柱形,高750px,帽顶直径500px,做这样一顶帽子至少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数。)
①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②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③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通过独立尝试、汇报交流,评析。( 评价目标二)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反思
圆柱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非常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我校开展的“提纲导学、自主探究”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积极的尝试,效果非常不错。
首先,在新授课之前,我在去年去老师设计的道学提纲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导学提纲:
1、找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尽可能取整数,最多保留一位小数)
2、你能动手用彩色纸给这个圆柱形的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吗?动手试一试“穿衣”之前先思考:圆柱形物品有哪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
3、把圆柱体的漂亮外衣脱下来,展开铺在桌面上观察:圆柱的外衣包含哪几部分?都是什么形状的?
4、你能算出用了多少彩色纸吗?注意观察:计算每部分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就是圆柱的什么?
5、将你的计算过程试着写在反面。
把这个提纲发给学生,作为晚上的作业。因为学生有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提纲导学探究经历和体验,对这次的探究比较有兴趣,加之家长的大力支持,全班同学都很认真很用心的进行了探究实践,不及给圆柱体穿的外衣漂亮、精致,而且认真按提纲的要求进行了观察、思考。
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的互相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操作中的乐事。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给圆柱穿上外衣需要一块长方形的彩纸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长方形那个彩纸的长等于圆柱地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而两个圆形就是圆柱的底面。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很自然很直观地得到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老师在这其中只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扎实。
不足的是,课后练习时,学生计算时由于数字不好算,常有为难思想,计算失误较多。还有的学生,列式时容易丢三落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后会注意以下问题:
1、提纲导学法是很不错的方法,以后会根据课题继续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作业学生比较喜欢,并且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能够按提纲步骤探究,避免了上课探究时小组活动中部分孩子的“观众、听众”角色,每个人都要自己亲手去做,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家长参与了孩子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孩子的发展过程,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情况;
2、探究不能只重过程忽视结果
在学生探究得到结果后,更要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注意不能让学生重过程轻结果,更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要列综合算式,以免把本来会做的题弄错,提高正确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百分数(二)和比例三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是加强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教材除了结合负数、百分数(二)、圆柱与圆锥、比例、整理和复习等知识,让学生体会、理解和掌握归纳法、类比法、符号思想、分类思想、演绎推理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理解和掌握模型思想、归纳法、演绎推理思想,体会运用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优越性,发展学生的四能。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较主动,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潜能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处于应付状态。本学期尽量多设计分层次作业,让潜能生得到提高,优生得到发展。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怎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
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
找一本《安徒生童话》,把四个人看书表格画在小黑板上(图用文字),找一张10元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说出页数。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亮亮红红聪聪丫丫
每天看的页数12 15 18 20
看的天数15 12 10 9
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得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二、认识反比例
(一)读书问题
1、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3、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如果换成1元的呢?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面值5元1元5角2角1角
张数2 10 20 50 100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并得出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这段话在课本第13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书。
6、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三、尝试应用
1、让学生自己判断“试一试”中的三组数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时间。
2、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一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如果有其它说法,只要是对的就给予肯定。
3、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的量,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吗?先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然后指名举例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说明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乒乓球的总个数一定,就是说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子乘积一定,每盒装的越多,需要的盒子就越少,反之,每盒装的越少,需要的盒子就越多。所以乒乓球总个数一定,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数成反比例。
●全班的总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人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但他们不是相乘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然后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3题,完成表格再判断,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然后,说明在工业生产中,齿轮转的周数叫转机,让学生填表,并回答问题。
五、知识拓展
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
师:在学习正比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看一看知识窗里的内容,了解成反比例的量怎样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教学伊始,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锥,并让学生举出成活中的圆锥,这样,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锥。并通过测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做数学”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2、通过动手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圆锥形实物、圆锥形教具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特征。
(2)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3)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4)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5)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优秀04-23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1-07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12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数学12-23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31
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教案08-2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