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1)385+48=()(说说方法)。
(2)0.79的计数单位是(),“9”在()位上,表示9个();0.4的计数单位是(),“4”在()位上,表示4个()。
(3)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板书:小数加减法)
3、情景: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请看大屏。(课件显示买东西的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加法、减法
1、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选一题来计算一下,课件显示:一双运动鞋的价格是38.5元,一根跳绳的价格是4.8元,这两样东西一共多少钱?(生说师板书:38.5+4.8=)
②这就是小数加法。该得几呢?请每个同学拿出一张纸来试着列竖式算算看。(生独自演算,请一生板演竖式,教师巡视。)
③交流。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加你们感觉陌生吗?(引导与整数加减法比较异同)哪儿一样?哪儿不一样?
④同学们真是善于带着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发现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板书:从低位算起。)小数加减法除了上面的的情况以外,还会有哪些不同的新情况呢?
2、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
①师生合作报数:请你说出你想的数写在纸上(师板书一个如:0.79)老师也想了一个数(如:0.4),这两个数你想加还是相减?(预设板书:0.79-0.4=一起读一读)请一名学生试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笔算,可也交流。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②引导学生总结。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强调“相同”。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板书:计数单位)可让学生讲道理、举例子,教师用小棒演示。
③用相同的教学法探索。如:1.3-0.47= 3.76+1.24=(学生板书,适当用展台展示学生的作业纸。)
设计目的:A、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根据什么?)B、得数中小数部分末尾有“0”时,一般要去掉“0”,化简。(板书:添“0”、去“0”。)
3、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课件)
4、游戏强化“小数点对齐”
①开卡车:5.23+0.7=(课件演示)
②开卡车:12+0.43=(课件演示)
③比一比(读题,说结果)3.33+0.02= 3.33+0.2= 3.33+2=(课件呈现)
这三道题挺像的,都有3和2,怎么结果不一样呢?(随着学生回答,2和对应的3变成红色),CAI呈现竖式,难怪结果不一样。同样都是2,但2所在的数位不同。
三、巩固
1、错例辨析。
2、计算并验算(课件出示P97“做一做”第1题,由学生任选1题即可)
方法;
①课件出示,学生选题。
②一生板书,集体练习,提示验算方法。
③订正板演的计算过程,学生互相检查。
3、P97“做一做”第2题第二问。(与开头照应)
四、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添“0”;去“0”。
(相同数位对齐)(以下为预设)
38.5+4.8=43.3(元)0.79-0.4=0.39 1.3-0.47=0.83 3.76+1.24=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难点
理解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凑数游戏。
师:我先说一个数,你们再说一个数,你们说的数与我说的数的和或差是整百数。
师生游戏(举例略)
同学们玩得真棒!凑整是简便计算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简便计算。
板书课题:连减的简便计算。
(二)探索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例题中的情境图。
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想一想:怎样计算还剩多少页没有看?(用减法)
2、列式计算。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
3、汇报展示。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汇报预设:
方法一:先用总页数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168-34
=134(页)
方法二: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66+34)
=234-100
=134(页)
方法三:先用总页数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最后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4、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为什么?234-66-34与234- (66+34)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
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如果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
5、发现、总结规律。
(1)发现规律。
师: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如:251-30-70=251-(30+70)或154-68-54=154-54-68。
(2)总结规律。
①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在计算连减时怎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a-b-c=a-(b+c)。
6、即时练习。
(1)528-32-68
(2)470-49-131
(3)345-67-145
(4)639-39-47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便计算的。
(三)检测评价
1、在○里和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字。
148-55-45=148○(45○45)
656-133-367= ○( ○ )
a-b-c=a○( ○ )
213- - = ○(168○32)
2、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这位同学计算的对吗?
325-175-25
=325-(175-25)
=325-150
=175
4、想一想,不改变运算顺序,谁会计算得快一些?
(1)126-48-52 126-(48+52)
(2)364-(153+47) 364-153-47
(3)685-(228+272) 685-228-272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收获?
教师或学生总结:学习了减法的简便计算,知道了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五)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例1: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 =234-34-66
=134(页) =234-100 =200-66
=134(页) =134(页)
【规律】在减法里: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调查学习用品的价格获取学习的材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调查你所用书的价格,老师已经将其中三本列在上面,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将表格补充完整
书名单价(元)
语文书6.63
数学书6.09
《亲近母语》 10.9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语文书和数学书一共多少元?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
生2: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
生3:三本书共多少元?
生4:两书总价比第三本书贵多少?……
师:刚才大家提了许多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两个问题。
①一本数学书和一本语文书一共多少元?
②亲近母语比语文书贵多少元?师:根据问题,怎样列算式?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09+6.63= 10.9-6.63=
师:这2个算式是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师:怎样计算6.09+6.63=的和与10.9-6.63=的差呢?
①独立研究: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完成后可和组内伙伴讨论研究。
(学生练习,师巡视参与)
②交流算法:师:谁来介绍自己怎样列竖式和你的想法(实物投影演示算法)
生:列竖式时9分和3分对齐相加满十进一,进上去的1和6角对齐相加,然后6元和6元相加……
师:对刚才同学的算法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谁还能照着**的说法再来说说小数加法该怎样来计算?) (生讲师板书竖式)
生:百分位的9和百分位的3对齐相加,得十二进一,百分位上写2;十分位的0和6相加,再加进上来的1,得7,个位6加6……
师:(讲算理)9和3相加得12,这个12表示多少?……
师:你能说清楚这个过程了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加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④出示减法的对错2种竖式,(先错后对)请生评价,说明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板书)就可以了。
对的学生说过程,师板书竖式,并问算理(如:百分位上的7是怎么得来的?)
⑤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笔算小数减法,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2、巩固练习师:你会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独立完成:语文书和《亲近母语》共多少元?语文书比数学书贵多少元?6.63+10.9= 6.63-6.09=
3、师:(归纳算法)谁能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计算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做到了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师:一起把这个方法来读一遍
三、加强训练巩固算理算法
1.师:知道小数加减的方法后,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列竖式计算:
0.87+5.68= 14-0.014= 25.09+0.524= 3.15-2.851=
每2大组做一组,请4名学生板演反馈学生的练习,在评价中巩固算法。
2.师:大多数同学都掌握得不错,现在要求大家直接写出得数,有没有信心写对?
生:有
师:好,仔细看题,快速算出得数
0.7+0.3= 2.6+0.8= 5 +0.5= 0+6.3= 15.6+7= 5-1.6= 4.5-0.5= 2.61-1.31=
集体反馈,及时纠正错误。
3.改错
师:这两个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你们帮忙看看他们算的对吗?错的请改正。
四、应用新知展示算法培养个性
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用处可大了。
这是菁菁校园“迎六一歌咏比赛”时,4位评委给3个年级打的分。
(课件显示)
三年级9.9 10 10 9.2
四年级10 9.8 9.9 9.9
五年级9.8 9.9 9.8 10
师:请你当当小评委,要颁这个奖,得先知道什么呀?
生:要算总分,看看谁第一名就是一等奖
师:好,小组合作,拿出草稿本,分别算出三个年级的总分。
生交流算法,师及时展示学生中的不同算法:
如计算四年级的总分:10+9.8+9.9+9.9=39.6
10×4-0.2-0.1-0.1=39.6
9×4+1+0.8+0.9×2=39.6
师:你们有结果了吗?(将结果填在领奖台上)师:想一想,五年级的分数至少再多几分可争得第一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 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几道口算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
56+34= 68+25= 73-42=
100-57= 3×4= 6×7=
42÷6= 81÷9=
二、扩大、缩小
1、教学扩大
师:再看下面几道口算题。不但要口算出结果,还要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课件出示课本第一组乘法算式:
37×10=
生:37×10=37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370。
教师显示结果:37×10=370
师:很好!下面看这道题:
出示37×100=
生:37×100=3700,37乘1等于37,然后在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3700。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挺好的。在数学上,37×10还可以说成把37扩大10倍,37×100可以说把37扩大100倍。
教师显示:扩大几倍
师:37×10=370可以说37扩大10倍等于370,37×100=3700可以说37扩大100倍等于3700。同桌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举出一个乘法算式,并用扩大几倍描述一下?
2、教学缩小
师:下面,我们再来口算两道除法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幻灯片出示:400 ÷10=
生1:400 ÷10=40。因为400里面有40个十。
生2:400 ÷10=40。因为40乘10等于400。
教师显示答案:400 ÷10=40。
师:在数学上,两个数相除也有另一种说法——缩小。400 ÷10可以说把400缩小10倍。
教师显示:缩小几倍
师:400 ÷10=40,可以说400缩小10倍等于40。
师:再看这道题,计算结果是多少。
出示:400 ÷100=
生:400 ÷100=4。因为400里有4个100。
教师显示:400 ÷100=4
师:谁能用“缩小几倍”这个词描述一下400 ÷100=4?
生:400 ÷100可以说把400缩小100倍等于4。
师:谁能举出一个除法算式,并试着用“缩小几倍”描述一下?
三、探索规律: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扩大几倍描述两个数相乘,用缩小几倍来描述除法。下面,我们就用扩大和缩小来描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请看下面这组题。
出示幻灯片:4×2=8
40×2=80
400×2=800
师:同学们,看这几个算式,请你用刚学的名词描述一下。
生1:4扩大2倍等于8。
生2:40扩大2倍等于80。
生3:400扩大2倍等于800。
师:说的很好!大家再来看这几个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每个算式中有一个2。
师:就是说,三个算式中,因数2没变。观察算式中另一个因数和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2:第一个和第二个算式比,因数4扩大了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10倍,积8也扩大10倍。
生3: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扩大100倍,积也扩大100倍。
师:观察的很认真,就是说,因数2不变,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就扩大多少倍。
生4: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因数40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很好!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同学们,分别找出了这几个乘法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呢?
生: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教师总结归纳出规律,幻灯片显示: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通过刚才的三个算式,我们发现了,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再来看这组算式。
出示:25×40=1000
25×20=500
25×10=250
师:观察这组算式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生1:三个算式中第一个因数都是25。
生2:有一个因数不变,都是25。
师:对!这组算式中,也有一个因数不变。再看另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
生2: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
师:对!另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小。再认真看一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40除以2等于20,还可以说40缩小2倍等于20。
师:也就是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了2倍,对吗?
取得全班共识。
师:那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生1:500比1000也缩小了2倍。
生2:第二个算式的积也缩小了2倍。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的变化。
生1: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不同说法。
师:把其他算式进行比较,并说一说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可能会说:
生1:第三个算式和第二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20缩小2倍,积也缩小2倍。
生2: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一个因数25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4倍,积也缩小4倍。
……
师:通过这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变化规律。谁能总结一下这个缩小的变化规律?
生: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着上面两组算式)刚才通过这两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因数扩大、积也扩大,因数缩小、积也缩小的'规律,这两条规律可以概括在一起。
教师边说边整理规律.
幻灯片显示: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做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四、尝试练习
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可以使许多乘法计算变得简便。下面我们看,(出示幻灯片)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并自己完成。
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第(1)组算式中,因数15不变,第二个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24比6扩大4倍,所以积也应扩大4倍。90×4=360
生2:第(1)组算式中,第三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30比6扩大5倍,积也要扩大5倍。90×5=450
生3:第(1)组算式中,第四个算式的另一个因数60比6扩大了10倍,积也要扩大10倍。90×10=900
生4:第(2)组算式中,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10=92
生5: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40比4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920×10=9200
生6:第四个算式和第三个算式比较,因数40不变,因数23比230缩小10倍,积也缩小10倍,9200÷10=920。
生7:第四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较,因数230缩小10倍,因数40又扩大10倍,积不变,是920。
五、课堂练习
师:这道题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完成表格:(出示幻灯片)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出示课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再来当一次小法官,判断各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学生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判断,说对意思即可。
师:下面还有一道生活中的题,(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
学生读题后,指名回答。重点说一说第(2)题是怎样想的。
生1:210÷30=7(分),小明每分钟走210米,他走路的速度不变,要走420米,比210米扩大了2倍,需要的时间也要扩大2倍。
7×2=14(分)
生2:速度不变,路程扩大2倍,时间也要扩大2倍。
六、拓展练习
师:刚才大多数的同学都非常棒,在挑战一下自己吧
课件:一种货物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120包。如果把货物改为每包重2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以运多少包?改为每包重10千克呢?(列出表格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指名读题。
师:在这道题中,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
生:货物总千克数没变,每包的质量变化了。
师:货物的总质量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货物的总质量是4800千
克,根据每包重40千克,一辆卡车最多可拉120包计算出来的。
师:那么,如果改为每包20千克或每包10千克,这批货物有多少包呢?请同学们列出表格,并计算出结果。同学可以商量。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进行指导。
师:谁愿意把你列的表格和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
生1:生2:
每包重包数总质量总质量每包重包数
40 120 4800 4800 40 120
20 240 4800 4800 20 240
10 480 480 4800 10 480
师:观察表(2)中的数据,说一说在货物总重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包的质量和包数是怎样变化的?
生1:货物总质量不变,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20千克,缩小了2倍,而包数由120包变为240包,扩大了2倍。
生2:每包质量由40千克改为10千克,缩小了4倍,包数却由120变成了480,扩大了4倍。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积不变。
师:做后看数学冲浪的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因数没变,都是12345678。
生:第一个算式的积是9个1。
师:利用积不变的规律自己试着写出“数学冲浪”中算式的积。并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学生完成后,交流学生写出的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究较大数据单位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师:让大家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有的数据后面有“万”,有的“亿”,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2、出示中国地图。
3、提问:我国的陆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9600000平方千米。
4、师: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请说一说。
出示四个数据
(1)黑龙江省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
(2)江苏省土地面积约是100000平方千米。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1660000平方千米。
(4)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20000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
二、结合实际背景,体会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1、师:大家在读写这些数的时候,有些什么感受?
2、再比较分析一下课前我们收集的资料上的数据的特点,如果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么进行改写。
三、探究改写方法。
1、师: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计数单位是什么吗?
它们是以“一”为单位,一般以“一”为单位是不写计数单位的,怎么把这些单位是“一”的数进行改写呢?
2、分小组讨论,探究改写方法。
3、观察这些数据的基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基本方法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师:为什么同样的数据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四、比较大小。
1、让学生思考一下,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是怎么比较的,并在小组内交流。
2、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并集体交流。
五、试一试。
1、读出下面各数,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在排列大小之前,先让学生说说排列的方法。
2、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3、将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让学生说说改写的方法,然后独立完成。
六、练一练。
1、开发大西部。
练习本题时,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数据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行改写。
2、海洋资源。
在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3、把下图中的点按数的大小从小到大连接起来。
对于不同的数据比较,学生可以先统一写法,再比较;也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9600000=960万;450000=45万
1660000=166万;100000=10万
1220000=122万;10000000000=100亿
300000000=3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同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乘法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定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律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设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小学生每天在校要保证多少长的运动时间吗?(1小时)
2、据我所知,你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这就要用到加法和乘法等一些运算,为了使统计又快又正确,就要用到一些运算定律。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认识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3、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 b+c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4、学生们都学得很好,今天吴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乘法运算定律),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P61主题图。
(2)这是实验小学四(7)班第一小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图片中,你知道让我们求什么问题?
(4)如何求呢?还可以如何求?
(板书:5×3 =15(人)3×5=15(人))
(5)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它们的积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起来?
(7)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生答师板书)
(8)计算验证。
(9)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10)组织汇报。
(11)根据这些特征,你还能说出含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报算式,你们说出和它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后师生交换角色)
(12)刚才大家说得又对有快,下面老师再出两个难一点的,你们会吗?
板书:1。5×2 = 1/2 ×1/3 =
(13)像这样的等式能说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样规律的等式呢?(板书:a×b = b×a)
(14)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运算定律呢?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5)同学们,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用过乘法交换律?
(16)练习:列竖式计算并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17×15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题目,引导审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组织汇报,并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5)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6)你还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
(7)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8)组织汇报,师总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谁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2)这里的a、b、c可以代表那些数?
3、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1;引导审题。
(2)指名回答
4、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
(2)分组进行练习;
(3)组织汇报
(4)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一些?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P62试一试引导审题;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一试(1、2两组做第1题,3、4两组做第2题;
(3)组织汇报;
(4)为什么说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5)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P62 3
①多媒体出示,引导审题②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P62 4
①独立练习;②评析;
3、请你做回小裁判
(1)14×8×5在简便计算时,应先计算14×8…………()
(2)25×17×4=(25×4)×17,这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35×5×2=(35+5)×2 …………()
(4)在计算15×8×6时,下面的算法都属于简便方法…()
15×8×6 15×8×6
=(15×8)×6=(15×6)×8
=120×6=90×8
=720=720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 60÷(15×2) 30×8+12÷4 30×(8+12)÷4 30×(8+12÷4) 360÷(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 (2)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 288÷【(26-14)×8】 720÷【(12+24)×20】 200÷【(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一、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教学难点:
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一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表示正数时,是负数;当表示0时,就在0的前面加一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表示负数时,就不是负数了,它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如圆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数。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
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
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
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一、学前准备
1.比较下面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0.84和0.840 2.54和25.4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第二组两个小数数字虽然相同,但小数点的位置有了变化,小 数的大小也有了变化。
把下列商品填入适当的单位名称,再用元、角、分表示出来
一块橡皮 1.50( )=( )元( )角( )分
铅笔盒 5.32( )=( )元( )角( )分
学生尺 1.86( )=( )元( )角( )分
计算器 25.73( )=( )元( )角( )分
二、探究新知:
导入新课:
马小虎的妈妈开了一家学习用品商店,买各种学习用品。小马虎平时就做事不认真,所以在开店时也是马马虎虎,大家都叫他小马虎。小马虎有时还自告奋勇给妈妈帮忙,帮妈妈写价目表。由于平时就马马虎虎所以经常把标签写错,不是把小数点向左写一位就是向右写一位。在文具店刚开张的时候去的人不少就是没人买东西,这是他写在标签上的一些商品的价目,请你给他找一找没人买东西的原因:(出示课件)
橡皮15.0元 铅笔盒53.2元
学生尺18.6元 计算器257.3元
小组合作找出没人在这里买东西的原因
小组汇报错在那里
请同学帮助小马虎改正确。
小数点向哪一边移动了?这个数是扩大还是缩小了?扩大了多少倍?
小组讨论: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10倍。那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三位、四位这个数扩大多少倍?
(以1.000为例)
如果有困难教师引导: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
反馈:
下面的数同0.372比较,各扩大了多少倍?
- 3.72 372 37.2
教师: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要像小马虎那样把小数点写错。
小马虎这次吸取了教训,不再因为把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而把原数扩大了。他把商品的标签又重新写上了价目:(出示课件)
橡皮0.150元 铅笔盒0.532元
学生尺0.186元 计算器2.573元
新的价格标签公布后小马虎的文具店那个叫火,不一会小马虎所写的文具就买完了,妈妈看买的这么快,就看了看他写的价目表差点儿给肺气炸了。这是怎么回事?请你帮他找出原因。
小组讨论:帮助小马虎找出赔钱的原因
小组派代表发言:这一次他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
激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文具店的买卖怎么就火了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10倍,文具便宜了当然大家才争相购买。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帮他改正价目表呢?
学生改正确
小组讨论: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就缩小10倍。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三位、四位原数缩小多少倍呢?
(以1000为例)
小组汇报: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缩小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0倍;
……
反馈: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 0.506 50.6 0.0506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4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2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2-0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
【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