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6-26 17:23:24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语文教案 篇3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1、听写生字发现错误将自己出错的字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读记酬情抄写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创举美观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表演,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2.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真假值周生相遇后会怎么说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培养学生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比较恰当地处理.

  重难点

  模拟表演,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演一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说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一年级学生打闹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说听一听。

  2.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1.学生读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

  2.换位思考:如果你和同学就是龙龙和大姐姐,你们会怎么说。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三、模拟情境,体验角色

  1.学生自由组对,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2.先组内演一演,然后到讲台上演。

  3.同学评一评

  四、,激励进步。

  1.师生共同。

  2.师鼓励。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三、拓展积累:

  在成语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和更多的成语交朋友。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字成语朋友,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抄到本上,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对待学习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好成绩。

  2、课后再搜集五个带数字的成语,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语文教案 篇6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语文教案 篇7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 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 很 着 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 边 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论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认识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宗旨,就是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挣脱先识字,后读书的束缚,重视发展儿童语言,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满足他们对阅读、写作的渴求。这一变革,是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的。那么,作为实验教师,怎样改革阅读教学,顺应这一变革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有益的尝试。

  一 课堂留有余地,加强说的训练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重写轻说的倾向。有人认为口说为虚,动笔是实,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的练,总是要落在动笔写上。这一认识,随着近年阅读教学改革的进展,正逐步转变。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传声技术的迅速发展,口头语言运用越来越广泛。过去许多靠文字传递的信息现在都用声音代替了。一个人说话的技能技巧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先进国家的语文教学都把说的训练当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一位教育学家曾指出:说话训练旨在培养青少年用母语说话的能力和熟练技巧。并使其有助于青少年个人的发展,大大促进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在政治生活中的活动能力。还说(青少年)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方面的交往能力,除了专业知识外,不仅以语言知识而且特别是以说话能力和本领为前提的。因此,说是小学生语文诸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说与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在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就把正确处理说与写,作为改革的重点。六七岁的儿童正处于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他们受外界影响快,记忆力强,语言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把加强说的训练,作为上好阅读课的重要内容。在讲读课、说话课的时间安排上留有余地,创设儿童口头语言训练的情境,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说话的机会和场所,让他们扎扎实实地把说话基础打好。

  (一)课堂上学生说话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注意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说的话,我尽量耐心地让他们说,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一句一句地教他们把话讲完整。

  (二)充分发挥课文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教材中有大量可供多角色朗读的课文,角色间的对话丰富多彩。抓住这一特点,我除了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外,更着重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例如教学《狼和小羊》、《小马过河》、《小公鸡和小鸭子》等课文时,我概括了以提示语位置划分的对话四种基本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时不强求一字不漏,鼓励用自己的话说,克服背诵课文语句,从小训练学生边想边说的习惯。

  教材中有相当篇幅的看图学文和加插图的课文。这是课文的`另一特点。看图说话是一种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说话训练。我十分珍惜这类课文为学生提供的说话机会。教学过程 中,我总要让学生先观看图画,有时让学生照图讲述,有时我提出具体说话要求,或请一个学生讲全过程,或按故事时间、空间和发展顺序让每个学生讲述一部分,然后再串连起来。学生按图画内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高了说话的能力。

  (三)充分运用课文提供的条件,进行必要的讲述训练。教材中绝大部份都是记叙人和事的课文,语言凝炼、生动形象,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重复课文中的原句,用自己的语言,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来讲述。这样的训练,可以用课文中的书面语言促进学生口头语言的发展,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清楚、完整地讲述一件事。

  二 师生穿针引线,广开学生言路

  阅读教学,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课文。而每一篇课文,尽管表达形式各异,但总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就是课文的纲。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这条线索上去,紧紧把住它,把课文学活。备每一课时,我都认真钻研教材,抓住课文的线索,把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引到点子上,然后再发散开来。努力做到捕捉中心,把握整体,沟通思路,明了部分。立足于教师引线,让学生自己穿针,即教引,而学发。要达到上述目的,在实际教学中,言路的广与窄影响很大。于是我就注意在广字上下功夫,就是必须照顾到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真正做到各抒已见。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有利于对儿童进行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儿童初步的学习能力。

  我组织学生应用汉语拼音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一般经过三个环节。

  1.应用汉语拼音疏通文字,扫清障碍。我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时一定要注意音节和汉字对照,发现错的声、韵、调立即订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能正音学好普通话。

  2.读文解题。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同意这篇课文是讲怎样才能找到骆驼。因此课题中的关键词是找。接着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找学懂课文。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迅速捕捉中心。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老师不要定框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老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并及时加以指导,仍以《找骆驼》为例,我问学生《找骆驼》这课书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甲回答说:

  这课书是讲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的事。我接着又问:老人没有见过商人的骆驼,为什么能指点商人呢?请同学们说得完整些。这时同学乙抢着回答说:通过记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去找骆驼这件事,说明了老人随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且动脑思考问题,所以能指点商人去找骆驼。同学丙补充说:老人就像《密蜂引路》里的列宁,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从小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阅读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只引不逼,让儿童质疑问难

  儿童在阅读课文时,在教师引导下,如果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难,说明他思维活跃起来了,这样才能把课文读懂。教师不要一味的逼学生答问。如:教学《被饿死的猫》一课时,我首先引了一下:从课文的题目你想到什么?罗雷小朋友经过思考提出:这篇课文不好,猫的本性就是捉老鼠,不会被饿死的。我没有马上表态,只引大家对罗雷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经过讨论,弄清楚了课文是一篇童话,用假设的方式说道理。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对童话的表现手法也领悟了。

  (三)精心设问,引起争论,发展求异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要注意启发性,善于调动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牧羊人和狼》一课时,我只向学生发了一问:如果你是牧羊人会怎么办?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得十分热烈。绝大多数小朋友说如果自己是牧羊人,一定不轻信狼的话,要仔细,调查弄清羊死的原因。有的小朋友甚至说要像电影上的大侦探波洛一样,把狼的诡计戳穿。儿童思维各异,而殊途同归,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状况,抓住学生思路能否畅通的关键,即主要矛盾。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解决矛盾,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比如教学《飞行员的背心》一课时,学生对橙黄色的背心疑意重重。提出在海水中白色、鲜红等也很显眼,为什么专用橙黄?我是可以立即解释的,白色易和海鸟,如海鸥混淆;鲜红易和水上浮标混淆等等。我没有轻易回答,我认为学生不甚理解的主要矛盾在于保护色。

  保护色有两个作用,其一是显,其二是隐;有自然状态和人为规定两类。对六七岁的儿童不能光用讲道理来解决。我就提出保护色来让学生发表见闻,他们争先恐后发言:交通警蓝上衣上的袖套,红白相间的标杆、各色指示灯、草绿色军装,鸟的羽毛颜色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样既让儿童进行了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又使道理化难为易,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总之,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里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已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点评

  识字、听说、阅读头绪纷繁的低段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进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王汝珉老师在一课的教学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让儿童主动学习,勤思、多想、乐说,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王老师抓住儿童思维直观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及胆大爱说的特点,利用色彩和形象十分鲜明的自制挂图,开篇就引导儿童看图观察、训练用最简炼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点出课题乌鸦喝水。接着用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问题,激发儿童,让其在好奇和欲说的心态中学习课文。王老师抓住儿童模仿性强的特点,通过表情范读代替乏味的讲解,以指导朗读。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乌鸦喝不到水时焦急不安和喝到水时轻松愉快的不同心情,读出感情色彩。同时不断变换朗读形式。整个教学过程 棗识字、看图、说话、学文,教得轻松,学得主动,智力发展,能力培养贯穿始终。

  二、激励儿童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的占有更重要。一个人智力的后天发展,体现在能否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王老师抓住低年级儿童爱提问题这个思维发展的特点,重视儿童的质疑问难,广开言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由于老师的激励,儿童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这两个问题很关键。王老师抓住不放,引导儿童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讨论解决这一个问题。后一问质疑的儿童自己动手,为大家作水位升高的实验,来巧妙地解答。这时,儿童的求知欲似乎得到了满足,其实不然。王老师为进一步激励儿童质疑问难作示范,又主动提出了石子放到瓶里,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升高呢?你遇到这种现象吗的问题,孩子们讨论开了,很快得出了结论。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在质疑问难与运用知识、动手实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三、综合训练培养能力。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重文轻语,重写轻说的弊端。王老师克服了这种倾向,重视对儿童说话能力的培养,有机地把说话训练与语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综合起来进行。既训练学生认真地听,边听边想;又训练学生大胆地说,说的内容来自观察,观察了要思考。观察生活说话,就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综合训练。说的训练又和读写训练紧密结合。为通过语言环境对形近字渴和喝进行辨析,用字义作为分化音、形相混的手段。学生在说话训练中运用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汇。王老师在教学中及早地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以利于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互相促进,统一发展。

  阅读教学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王老师既重视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教学,又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把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紧密地综合起来,在培养认识事物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丰富的经验。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