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7 07:17:32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P73例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生: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生:小明正在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并且破学校的纪录了。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生: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生6: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师:怎么列式呢?生6:4.21-0.06=4.15(m),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

  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得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生:把x =4.15代人方程,得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师:你从题中能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

  用方程解决问题,两人一小组交流方法。评讲后要特别提醒学生别忘了检验。

  解答过程: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部分解:略

  2.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2)小题。

  请学生观察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所给条件的单位不统一,要化成统一的单位。

  小组讨论怎样找到相等的关系。指名汇报并板书: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请学生思考应该把哪个条件设为x ,怎样列方程。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并板书:解:略

  请学生讨论为什么方程30x ÷30=1800÷30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30仍然相等呢。你怎样判断x =60就是方程的解呢?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指导检验的格式。

  3.教材第75页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用方程解决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式假设未知数为x ,然后再列方程解应用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三角形的面积。

  3.梯形的面积。

  4.组合图形的面积。

  5.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主要是增加方格纸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2.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材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安排顺序: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教材在编排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这是推导面积公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这里适时给出了相应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在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分别增加了转化过程的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和推导面积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估测意识、策略。

  教材新增来一个解决问题的例题,教学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接触到不规则图形,它们的面积无法直接用面积公式计算。那么如何估测它们的面积呢?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面积的内容,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

  (一)主题图

  设计了一幅街区图。由小精灵提出观察的要求:“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你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引入面积计算的教学。

  (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材分以下三个步骤安排。

  (1)从主题图中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

  (2)先用数方格的方法试一试。在方格纸上呈现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数,说明不满1格的按半格计算。完成填表后,发现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为转化作准备。

  (3)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出转化思想,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教材用直观图展示了这一过程,通过观察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最后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示,用字母表示面积计算公式。

  例1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三角形的面积

  1. 继续用转化的`方法探究。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继续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就能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转化的方法可以割补,也可以拼摆。教材通过拼摆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推导过程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便于推导公式。

  2. 推导过程学生独立完成。转化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写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特别要强调除以2的理解。最后用字母表示出面积计算公式。

  3.例2同样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四)梯形的面积

  1.转化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分割的方法,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或将梯形剪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一种是拼摆的方法,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些转化方法都是可以的,但其中用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比较容易推导和理解,另外两种因为涉及代数式的运算,学生的推导有困难。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拼摆方法为研究重点,让学生叙述推导的过程,得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其他方法可视学生接受能力,进行介绍。

  2.例3是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3.“你知道吗?”介绍古代割补的转化方法,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丰富学生转化的方法。

  (五)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材提供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物品,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然后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例4教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由于一个组合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分解方法,也就有不同的面积计算方法,教材展示了两种方法。当然,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要让学生体会怎样分解能使计算更简便。

  (六)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5编排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编排意图主要是:

  1.培养估算意识。

  教材安排了借助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树叶)的面积,这是估算思想在图形与几何中的应用。

  2.培养估算策略。

  不规则图形不像规则图形,可以找到面积计算公式,我们只能估算出它的面积。而估算策略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要估计的事物找到一个适合的测量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测量标准去估计。比如,前面我们学习的长度的估计,估计学校到家的路程,可以借助步长、单位时间走的距离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个长度等,来进行估计。这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同样也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根据树叶的大小,我们选择了每个小方格面积为1cm2的方格纸,当然学生也可以利用其他熟悉的测量标准来估计,比如用一个已知面积的图形(物品)来估计。

  教学中,可以直接出示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来估计它的面积,通过交流体会选择测量标准的重要性。

  3.体会估算方法多样。

  借助方格纸估计树叶的面积,首先可以确定它的面积范围。如教材所示,分别数出满格和不是满格的格子数,就能确定面积的区间。接下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计,比如取面积区间的中间值;或者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经验,把不是满格的看作半格,估计出面积;或者把超过半格的当一格,不到半格的忽略不计(也就是四舍五入)的方法;等等,只要合理都可以。还可以引导学生:如果想估的更准确一些,可以将方格纸的每个小方格等分成更小的正方形,就能探索更接近实际面积的估计值。也就是说,选择的测量标准面积越小,得到的估计越精确。

  此外,还可以将不规则图形近似看作为规则图形来估计面积,利用方格纸的刻度,找出计算规则图形面积的条件进行估算。教材也呈现了这样的方法,将树叶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来估计面积。

  (七) 整理和复习

  1.突出转化。

  复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是突出转化的思想。

  2.建立联系。

  让学生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当梯形的上、下底相等时就成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上底为0时就成来三角形面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五、教学建议

  1.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各类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2.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如计算梯形的面积,不一定要把上底、下底、高都找到才能计算。练习中就有根据上底、下底之和来计算面积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6.84.75.84.74.64.1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

  师:你们是怎样按键计算的?

  (学生回答按键顺序:26.75×30.9 =)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开始,先按整数部分,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分的数。

  2、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28页的第2题)

  42.8×57.93=()15.105÷2.5=()

  0.256×0.45=()1.311÷6=()

  90×3.806=()287÷0.082=()

  问:说说你是怎样操作“0.256×0.45=”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操作方法?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没有可以用这样方法的?

  “287÷0.082”中的哪个“0”可以省略不按?

  3、师:你们喜欢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为什么?

  (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

  探究二: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积或商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2)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 1111122222222÷33333334=

  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数位太多,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从这一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出示题3,用计算器计算下面每组题的前四题,找出规律后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① 2×9.9= ② 1÷11=

  3×9.99= 2÷11=

  4×9.999= 3÷11=

  5×9.9999= 4÷11=

  6×9.99999= 5÷11=

  6×9.999999= 6÷11=

  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三、课内练习:

  1、出示:题4

  用1,2,3,4,5,6分别除以7,会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结果,请你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师:这一组题目的商都是循环小数,都是由1,4,2,8,5,7六个数字组成,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师:那么被除数是8,9,10,11,……时,商的小数部分分别与这六个算式中的那些算式对应呢?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8÷7= 9÷7=

  10÷7= 11÷7=

  12÷7= 13÷7=

  学生集体练习,交流反馈

  2、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找出规律在算出后面的题。

  (1)1×1=(2)1÷27=

  1.1×1.1= 2÷27=

  1.11×1.11= 3÷27=

  1.111×1.111= 4÷27=

  1.1111×1.1111= 5÷27=

  1.11111×1.11111= 6÷27=

  1.111111×1.111111= 7÷27=

  1.1111111×1.1111111= 8÷27=

  3、先用计算器找出规律,然后直接推算。

  (1)4.2÷6=(2)11.22÷3.4=

  44.22÷66= 111.222÷33.4=

  444.222÷666= 1111.2222÷333.4=

  4、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出示:1+2+3+4+……+98+99+100=?

  师:答案是几呢?你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看谁算得快?

  (请口算的小朋友介绍计算方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问:这道题你觉得是口算的方法简便还是用计算器算简便呢?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计算,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这样不但减轻了我们计算的负担,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规律。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28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算理

  教学目的:

  1、复习小数的组成和意义,为小数乘整数作准备。

  2、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重点让学生理解将小数变成整数,进行计算,在得出积后再还原倍数的方法。为第二课时作准备。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出小数乘整数的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请学生口答:

  0.517=()×0.1+()×0.01+( )×0.001

  0.909=()×0.1+()×0.01+()×0.001

  8个0.1与2个0.01组成小数()

  9个0.01与7个0.001组成小数()

  0.5=()×0.1=()×0.01=()×0.001

  10×0.1=()10×0.01=()100×0.001=()

  30.07÷10=□ 0.062×1000=□

  3 .732×10=□ 37.32÷100=□

  小结:小数的意义,为小数乘整数打下基础。

  二、新授

  1 、出示课件

  创设了一幅小胖画的浦东景色的儿童画。

  师:这幅儿童画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能算出这幅儿童画的面积吗?

  2、师提示:这里有3种方法,你能告诉我他们是怎么得出结果的。(演示课件)

  让学生分组各讨论一种算法。

  小结:小胖是通过数的组成;

  小巧是将单位变小,数字变大,使算式变成整数之间的乘法,再将积按小数点的'移动将单位变大数字变小;

  小亚是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成整数,在得出积后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3、试探练习

  完成书本的8页试一试1、2,让学生选择任意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说明算理。

  4、教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用了其中一种方法得出了结果,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哪种更实用,更方便?

  得出结论,将其中的一个小数扩大倍数到整数,再从积里缩小相同的倍数最方便,它只改变一个数的大小,利用整数的计算法则继续计算,比较可操作。

  三、练一练

  1、口答:

  ①一个因数不变,一个因数扩大100倍,积()。

  ②0. 7×3表示();3×0.7表示()。

  ③计算2×4.8当把两个因数看作2×48时,积要();为了使积不变,乘得的积应该()。

  2、完成第8页先估算,再计算

  6×0.9 1.8×2 7×3.5

  要求学生做在书上。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用几种方法来解答小数乘一位整数的乘法?

  五、作业

  六、板书

  小数乘一位整数

  1、数的组成

  2、同时扩大两个因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3、扩大小数的倍数,进行整数的乘法运算,再从积中缩小相同的倍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一 教学内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

  教材第114 一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一13 题。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熟练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检验的习惯。

  三 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灵活地应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四 教具准备

  投影。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法则,谁还记得?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回忆并口答。

  提问:为什么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强调: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

  (二)教学实施

  1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并验算。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根据等式的什么性质来解的?

  2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6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发现规律,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找到下面的规律。

  ( l )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 的分数。(2 )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互质的。(3 )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指出:今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利用规律口算出结果。

  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你能直接说出结果吗?

  学生举例,如: + = - =

  3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7 题。

  请学生先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再解答。

  4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8 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出题,另一人回答,然后交换过来。要求自制卡片中的分数不要超出本单元分数的范围。

  5 .完成教材第114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 题。

  让学生先读题,弄懂题意后再动手画。讲评时,请学生说一说思路。

  6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 题。

  老师先介绍"杨辉三角",再让学生算一算表中每一横行各数的和,概括得出的一串和有什么规律。

  出示"杨辉三角"图:

  再将表中的'1"都换成" ",看看这个规律还存在吗?换成" "呢?

  (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发现规律依然存在。)

  7 .完成教材第115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 题。

  学生利用课前调查的数据填表并计算,然后制成条形统计图。

  8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2 题。

  学生先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用分数加法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可以这样操作:先将4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4÷8= (个);再将剩下的2 个苹果,平均分给8 个孩子,每人得到2 ÷8 = (个),所以,每个孩子可分得 + = (个)。

  9 .完成教材第116 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 题。

  让学生先观察图的特点,想想按什么顺序思考比较简便,请学生先说出思路,再进行计算。

  (四)思维训练

  1 .在O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三角形每一条边上的三个数相加的和都等于1 。

  2 . = + = + + = + + = + + + + + + +

  3 .写出两个不同的最简分数,使它们的和是 。你能写出几组?

  (五)课堂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还探索发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一些特殊情况的计算规律,这个规律是:当两个分数的分子为1 ,分母互质时,它们的结果是用这两个分母的和(差)作分子,用两个分母的乘积作分母。以后,

  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就可以直接得出结果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年级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5.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相应图形的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6.经历较复杂物体的观察过程,体验从多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

  7.经历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9.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领悟与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观察组合小正方体,画轴对称图形。

  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主要教学措施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复习旧知,为小数乘法的学习做准备。

  4.突出转化的思想,注重算理的理解。

  5.加强练习,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指导。

  6.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

  7.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8.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9.要注意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10.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11.有意识地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1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3.经历探究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14.注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备注

  1

  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2

  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3

  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整理与复习

  4

  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运动)

  5

  位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

  7

  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8

  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可能性

  9

  用字母表示数

  10

  解简易方程

  11

  解简易方程

  12

  解简易方程

  13

  解简易方程、整理和复习

  1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15

  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16

  整理和复习、植树问题

  17

  补充内容(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18

  总复习

  19

  复习迎考

  20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及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而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因此,本单元的内容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

  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来看,五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性格特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小数,会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三位数计算的方法,具备了学习本单元新知识的基础,而且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利用常见的十进制计量单位元、角、分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整数乘法的法则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为下面学生学习小数乘法和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让学生学会探求模式、发现规律,掌握算理,学会本单元的知识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数学思考: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自主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问题解决: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倡策略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思考、仔细计算、遇到问题主动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课时安排:11课时

  1.小数乘整数………………………………2课时

  2.小数乘小数………………………………2课时

  3.积的近似数………………………………1课时

  4.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2课时

  5.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3课时

  6.整理与复习………………………………1课时

  课时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第1课时总序第1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及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学会转化。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算理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运动呢?

  (生回答自己喜欢的运动……)

  2.导入:是啊,多参加户外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师也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放风筝就是我的最爱。下课咱们一起去放风筝好吗?

  3.提问:但放风筝之前要先去买风筝,所以咱们就先去买几只风筝吧!(展示教材第2页例l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小明他们想买3个3.5元的风筝需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指学生回答:3.5×3,教师板书:3.5×3。

  4.探索:观察这一道算式,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观察后回答:这道算式的因数有小数。

  5.揭题:以前我们学习的乘法都是整数乘整数,今天的算式中却出现了小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互动新授

  1.初步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

  (1)引导学生准确算出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师走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叙述板书,学生可能想出下面几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1:

  连加。展示:3.5+3.5+3.5=10.5(元)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5×3就表示3个3.5相加,所以可以用乘法计算。(师板书意义)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3元×3=9元,5角×3=1元5角,9元+1元5角=10元5角,即3.5×3=10.5(元)。

  方法3:把3.5元看作35角,则35角×3=105角=10.5元。

  (3)追问:刚才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了不起。如果要用竖式计算,你会算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并与同桌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3.5×37

  引导:出示(边说边演示):

  强调:我们可以把3.5元转化成35角,用35角乘3得105角,再把105角转化成10.5元。注意在列竖式时因数的末尾要对齐。

  2.自主探究,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算式:0.72×5。

  师:同学们看0.72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还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演示。

  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根据学生的汇报,展示这两种方法。

  (3)比较:(见板书设计)

  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

  生:用乘法比较简便。

  (4)追问: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把乘数转化成整数的?

  生:先把0.72小数点向右移动2位转化成72×5=360,得出结果后再把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是3.6。

  质疑:既然把所得积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那这个积就应该是一个两位小数,为什么现在只有一位呢?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积末尾的0可以直接去掉。

  (5)注意: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谁能和大家说说小数乘整数应该怎样计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归纳出: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以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O”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师:(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他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地算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顺利地买完了风筝,那就让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吧!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1题

  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之间相互谈谈是怎样点小数点的。

  3.指名板演教材第3页做一做第3题

  4.不用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结果吗?

  148×23=3404

  14.8×23=( ) 1.48×23=( ) 0.148×23=( ) ( )×( )=34.04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作业:教材第4页练习练习一第1、2、3题。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练习一第2课时总序第2个教案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掌握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与算法。

  2.会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整数的练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体现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重点:巩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体验,小组交流讨论。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自己回忆,个别提问,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导入:同学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算法,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练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二、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⑴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6.5×10= 0.56×100= 3.78×100=

  3.215×100= 0.8×10= 4.08×100=

  ⑵4.1×9= 1.2×3= 5×5.8= 0.28×3= 16.5×4= 0.796×7=

  教师出示算式卡片,指名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说一说

  4.8+4.8+4.8+4.8用加法的简便算法表示是( )×( ).表示求( )是多少,求积时可看成( )×( ),先得出积( ),再从右起点出( )位小数,得( )。

  3.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1.大家在逛商店遇见特卖会时是不是都有点心动?小刚也遇见了特卖会,那你帮他算算他至少要带多少钱才够?

  某商店牛奶搞特卖活动,每盒牛奶1.4元,买四赠一。小刚要买20盒牛奶,至少要带多少钱?

  分析:“买四赠一”的意思就是买5盒牛奶付4盒的钱数,求买20盒需要多少钱,就是求实际应付的钱数。

  方法一:先求出20盒里有多少个(4+1)盒,再求出买4盒多少钱,最后求出一共需多少钱。

  20÷(4+1)=4(个) 1.4×4×4=22.4(元)

  方法二:先求出20盒中一共有多少盒是需付钱的,再求出买20盒一共需多少钱。

  20÷(4+1)×4=16(盒) 1.4×16=22.4(元)

  2.运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巧计算

  根据24×25=600,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0×25=( )

  (2)2.4×25=( )

  (3)( ) ×25=0.6

  思路导引

  (1)24 × 25 = 600 (1)24 × 25 = 600

  ↓×10 ↓不变↓×10 ↓÷10 ↓不变↓÷10

  240 × 25 =(6000) 2.4 × 25 =( 60 )

  (3) 24 × 25 = 600

  ↓÷1000 ↓不变↓÷1000

  ( 0.024 ) × 25 = 0.6

  小结: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3.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4题。组织学生先独立填一填,再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小组同学共同探索归纳出因数与积之间的规律。

  4.出示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5题。指名学生朗读题目。

  组织学生分析题意,引导学生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出算式。

  组织学生列出竖式,0 33×4= (千米)求出结果。

  教师强调:在计算过程中,先观察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再核对计算的结果中小数部分的小数位数。

  四、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课的巩固,同学们对小数乘整数是否有更深的了解?

  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3题。

  2.用竖式计算。4.6×6= 8.9×7= 15.6×13=

  0.18×15= 0.025×14= 3.06×36=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买四赠一”

  两个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那么积也会随着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小数乘小数第1课时总序第3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2.4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1.9 2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课题:第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第2课时总序第4个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P7及练习二第3、5、6、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学会解答有关倍数是小数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认真计算与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正确点出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1小时,积都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都比被乘数大。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订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

  二、情景引入

  1.教学例5。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鸵鸟吗?知道鸵鸟是一种跑得比较快的动物吗?有一只鸵鸟正在帮助2个小朋友解难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鸵鸟正驮着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凶猛的非洲野狗紧紧追上来了!小朋友说:“哎呀,它追上来了!”鸵鸟说:“别担心,它追不上我!”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取信息:

  所求问题:(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所需条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倍数的含义:谁来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野狗那么快,还要快。)

  (2)追问提高学习新知的兴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们吗?(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

  ②“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该怎样列式计算呢?(生回答:56×1.3)

  ③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小结: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让学生独立计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并集体订正。

  (4)指导学生用估算进行验算:请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及结果,你认为对吗?你是怎么验证的?(板书验算,完善课题)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验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计算一遍。

  ②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

  ③观察法:观察小数位数或第二个因数比1大还是比1小。

  ④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师小结:不管用哪一种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喜欢用那一种就用那一种来验算。

  (5)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看书上的小朋友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因数中,56是整数,因数1.3中只有1个小数,所以积中小数点的位置点错了,应该点在2与8之间,即积应为72.8。

  师:很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每个小朋友都要养成认真做题、仔细检查的好习惯。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得出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样?非洲野狗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刚才有同学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个因数比l大,所以积就比被乘数大,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用自己喜欢的验算方法进行验算。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四、课堂小结。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作业:5、6、7

  课外作业:教材第9页练习二第10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及验算

  例5 56×1.3=72.8(千米/时)

  5 6

  × 1.3

  1 6 8

  5 6

  7 2. 8

  课题: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练习二第1课时总序第5个教案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2、4、8、11~14题、“动脑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乐学数学、应用数学的良好习惯。体验知识的归纳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美,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进一步掌握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的乘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的既快又对,大家准备好了吗?

  1.口算:

  学生抢答:

  0.24×2= 10×0.36= 0.8×4= 4.3×100=

  4.2×0.1= 0.9×0.4= 5.9×0= 4×2.5=

  0.3×0.8= 0.42×10= 0.5×5= 0.18×5=

  2.笔算:

  6.52×27 0.32×1.25

  0.008×0.425 10.9×0.38

  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两个因数一共是几位小数,积就是几位小数。

  (2)积的末尾出现“0”时,应先点小数点再划掉末尾的“0”。

  (3)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师总结: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

  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3.小数乘法与小数加减法的根本区别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你还记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吗?

  笔算:0.85+1.942 5.1-2.09

  4.不计算,判断积的小数位数有几位

  47 ×0.05( ) 6.9 ×0.38( )

  4.2 ×1.8( ) 4.08 ×0.08( )

  0.9 ×0.7( ) 6 ×0.07( )

  二、巩固练习

  1.探索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

  计算下面各题,再比较与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规

  (1)3.5×1.2 (2)3.5×0.8 (3)3.5×1

  2.4×1.5 2.4×0.5 2.4×1

  5.2×2.1 5.2×0.7 5.2×1

  提问: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

  师总结:在小数乘法中,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就大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小于第一个因数(0除外);当第二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等于第一个因数。

  2.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2题。

  3.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2题。

  小组讨论,得出题目信息,并独立列式解答。

  教师强调:仔细观察题目,这是一道关于单价、质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题目。单价可以通过秤的下方得知,而水果的质量则可以通过秤上的指针得出。

  4.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3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独立完成。

  拓展应用

  妈妈带小明到超市去买水果。你能帮小明的妈妈算算价钱吗?

  苹果每千克4.8元,妈妈买了2.5千克,妈妈应付多少钱?

  香蕉每千克5.9元,妈妈买了3.8千克香蕉,25元钱够吗?

  5.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14*题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要根据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来决定因数中的小数位数。

  学生组内交流,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提高

  出示教材第10页练习二“动脑筋”

  有两个水桶,小水桶能盛水4kg,大水桶能盛水11kg。不用秤称,应该怎样使用这两个水桶盛出5kg水来?

  组织学生思考。

  答案提示:先把小桶装满水,倒入大桶中,如此反复3次,现在大桶内11kg,小桶内剩下1kg。把大桶内的水全部倒掉,把小桶内的1kg倒入大桶中,再把小桶装满,倒入大桶中,这时大桶内就有5kg水了。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还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4、8、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二

  小数末尾要对齐,整数相乘算出积,数对数位点对点,数位不足要补齐。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比较、概括、类比迁移的数学思维能力,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使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教学难点:

  数学思维方法的指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认定目标。(预设3分钟)

  1.出示书上的挂图,交流预习作业

  (1)获得哪些信息?

  (2)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0.28×0.28=

  2.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掌握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方法,理解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预设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时间10分钟)

  探讨0.28×0.28=

  (1)学生尝试练习。

  出现什么问题?(不够四位)怎么解决呢?在小组内讨论,找出方法。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交流

  (3)说说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追问:你怎样点上小数点?“0.28×0.28”的积应该是几位小数。

  2.总结方法。

  归纳:计算小数乘小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识。(预设12分钟)

  基础题:“练一练”

  1.集体交流,重点指出: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提醒学生积的小数末尾有0时,要先点小数点,然后根据小数的性质进行简化。

  专项题:练习十二第4题。

  学生直接根据每栏中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确定积得小数位数。

  先示范比较表中第2栏与第1栏的因数,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分别等于第1栏的两个因数除以10,所以积应该等于720除以100.

  整合题:练习十二的第6、7题

  第7题要求说说列式时所依据的数量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2.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理解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说理。

  3.通过让学生亲历计算面积方法的获得过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判断图形的组合关系。

  2.判断分割后图形的数据的选择。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先量一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量出的长度都用“四舍五入”法凑整到厘米。

  【注意:由于测量上存在误差,要求先将量出的长度四舍五入到厘米再计算。】

  二、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一)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独立完成。

  2.交流割、补法,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如:

  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35-14)×2 8+14×10÷2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28-10+28)×(35-14)÷2+35×10÷2

  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35×28-(28-10+28)×14÷2

  3.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4.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5. 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二)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1.仔细观察组合图形,思考:可以割补成哪些基本的组合图形?

  2.独立尝试,有几种不同的方法?画出示意图,然后计算。

  如:

  (1)大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2)小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3.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汇报

  说说割补的方法,数据的选取。

  【这里的'2道题是对新课的巩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试做,再进行交流、反馈。基础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

  (三)小结:

  用割补法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找到正确的数据,求组合的图形。

  三、练习

  求下列组合图形面积:

  1.观察组合图形,尝试进行割、补,并求出面积(画出割、补的示意图)

  2.独立完成。

  3.交流割、补法,尝试根据别人的方法来列式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4.哪些数据是隐蔽的?如何寻找?

  5.哪种割补法相对比较简单?

  6.小结:根据图形的特征选择分割。

  四、拓展与探究:

  求图形的面积(单位:cm)

  【拓展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做到不重不漏,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答案。

  2.通过列举法解决问题的学习、交流、反思,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教学难点:

  能运用列举得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分钟)

  学生自主认定学习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什么?

  2.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你能列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找出面积最大的长方形吗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多种方法,准备实物投影。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导学要点:

  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

  (有序思考,不遗漏、不重复)

  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预设:

  (1)写数的分成

  (2)有序写出用3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

  (3)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

  ……

  让学生比较有序和无序的两种结果,思考:同样都给出了四种围法,你更喜欢哪个? 为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列举。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15分钟左右)

  【基本练习】

  1.第95页练一练

  (1)还有哪些时刻会发出铃声?

  (2)除了用列举的方法还可以怎么解答?

  2.练习十七第1题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七第2、3两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业:书本P36的第4、6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编写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位不同的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把整数减小数作为难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 要让学生能够理解算式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本课教学定位:

  基于学生实际情况, 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 而且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 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

  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五、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作业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见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传统的教学内容。以下从两方面谈自己对本节课设计的点滴思考:

  首先是目标定位。新的课程标准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核心概念:运算能力。我想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算理算法的分析与理解。在本节课中,我力求紧紧抓住算理,促进学生对算法的掌握。通过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方法背后的相通之处。这个过程既是总结算法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将算法与算理相统一的过程。

  其次是学习方式。面对 “小数加减法”这个学生感觉并不陌生,但又缺乏全面认识的新知识,教师该怎么教?又该教什么呢?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于是 我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第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寻找起点。

  我在教学设计之前,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全体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小数加减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存在比较广泛的问题和困惑(这一调研结果在多个班中呈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学生有认知基础,同时还有思维发展的空间,这样的调查结果更坚定了我的设想。并确定了“通过激活整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从而感悟应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的教学思路。

  第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空间。本节课教师没有将学生看做一张白纸,而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用学生的错例引入,通过学习单在小组自主探究中推进学习。这既是教师对学生认知基础的尊重,也是对每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

  从实践效果来看,这样的自主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地思索“新情况”,我想这本身就是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只有每位学生都有了这样的思维历程之后,全班的探究与交流才会有认知的共识、情感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 让全体学生都对小数加减法有了全面的认识。我由衷地感到,只要给学生空间, 学生总能创造精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课本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75%。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初步掌握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用竖式计算:

  0.57×23 = 2.5×44=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 × 12=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 × 12=

  13 × 1.2=

  1.3 × 1.2=

  说说你的想法?(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如:因为13 × 12=156,而1.3× 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3.明确课题。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 × 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学例7。(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7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引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问题。

  导入:从图中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1)(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说说你怎么估算的?

  (2)哪种答案正确,说说理由。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小数?

  导学要点:

  把两个小数看作整数后,再联系积的变化规律确定得数的多少。

  三、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2.思考:

  (1)让学生说说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2)小数乘乘法应该怎么计算?

  小结方法:第一,先要把小数乘小数当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乘法中几位小数,就从乘得的积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第二,当乘得的积的末尾有0时,要先点上小数点,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

  3.(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2)练一练1、2。

  学生独立完成。

  怎么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提示:在积里点上小数点之后,要去小数末尾的0.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十二第1题。

  交流突出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过程。

  2.练习十二第2题。

  找出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三)整合练习。

  练习十二第3题。

  提示:估算方法可以不同。

  可以把58.5元看成60元,5.2米看成5米,估算到大约300元;或者58.5看成60元,60× 5.2=312,估算到最多312元。还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比较计算和估算结果,以更好的感受估算的价值。

  (四)创编练习。

  根据48×67=3216,你能填一填吗?

  ( )×( )=0.3216

  ( )×( )=0.3216

  ( )×( )=0.3216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经典)05-24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热】12-2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荐】12-22

【热门】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2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