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7 07:31:08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通用)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通用)三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

  (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

  (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

  (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

  (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接龙游戏

  游戏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混合运算顺序.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二)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指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算):

  2.在两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口算下面的题,抽问其中一道连加、一道连减的口算过程,从而复习连加、连减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0+40+30= 10+40+20= 3+20+6=

  70-20-40= 80-50-10= 65-5-20=

  订正板演,两名学生分别说一说计算过程,大家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然后观察一下,两道加法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个加法算式两个加数的和也就是第二个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如果把这两道加法题连在一起写,就是一道连加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出示课题“连加、连减”.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28+34+23=

  启发提问:

  (1)连加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竖式怎样计算?

  相邻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自己动笔试着做一做(如果有条件,每人一块小纸黑板,每人在纸黑板上做).

  在学生自己试算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算法,即

  大家进行评议,公认这种算法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下面两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如果班里学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必提出,以免误导).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加式题,先加什么,再加什么?

  (2)计算连加两步式题,应注意些什么?

  在此基础上得出:

  计算连加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要注意计算第二步时,是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加上第三个数,还要注意每一个计算过程中,不要抄错数.

  教师介绍简便写法.为了书写简便,我们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即

  提问: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同学的意见,得出: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的错误,使计算正确、迅速.

  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先分步书写,再用简便方法书写.指名一个同学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

  2.出示例2 52-20-18=

  启发性提问:

  (1)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两步式题?

  (2)你能根据刚才研究的连加两步式题,推想出连减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吗?同学们试一试在小黑板上做一做.

  教师通过行间巡视,可能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教师先出示第(1)(2)种.

  通过学生评议,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而第(2)种是用简便算法,值得提倡.

  再出示第(3)种算法.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错在哪里.第一步计算对了,问题出在第二步是退位减法,而这位同学没有退位,造成计算错误.大家要吸取他的教训.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在计算两步式题时,遇到哪一步可以用口算,就不必写竖式.如上面这道题,第一步可以用口算,就可以不写竖式(把第一步竖式用虚线框起来).做一做:84-26-30=

  由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试做,指名一个学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做,便于在全班订正.教师还可以了解一下哪些学生直接用简便方法书写,而且一次做对;哪些同学还用两个竖式做;哪些同学只写了第一步竖式,第二步用口算就得出了结果.对最后一类同学可以提出表扬.

  小结性提问:

  (1)计算连减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计算连减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

  2.对比性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54+26+15= 90-58-24=

  直接在书上第2页做,可以列两个竖式,也可以用简便写法.

  (2)口算下面各题.(书上第2页,直接在书上写得数)

  7+59+20= 72-6-40=

  3.趣味性练习(练习一第1题)

  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把练习一的第1题,如上图那样,把每行三个数的旁边画一个括号,把得数填在括号里.

  4.课后练习

  练习一的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口算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的新知识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式题.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一重点.

  教学过程的设计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主动获取新知识.教学一开始,安排两道有联系的加法算式进行板演,第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加数,就为学生探索连加法怎样用两个竖式进行计算打下了基础.两道例题都是放手先让学生试算,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安排,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本节课的练习除了边讲边练外,最后安排了有层次的集中练习,并进行及时反馈,表扬用简便写法及结合口算算得正确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想象等活动,会将三角形按边分类,并知道三角形的名称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量、猜、想象等活动进一步辨析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3.在操作、辨析等活动中初步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边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搭三角形的小棒、PPT

  教学过程:

  引入

  师:看PPT,这3个图形是什么图形?

  生1:三角形

  生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对啊,这些都是三角形,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按角来分,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不过今天我们是按边来分类。

  出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新知探究

  动手操作: 搭三角形

  要求:(1)想一想用哪三根小棒

  (2)搭一搭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讨论交流,归纳分类

  把搭的不同的三角形展示到黑板上

  师:想一想,这么多三角形,你准备分为几类,怎么分?

  生1:分三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一类,有三条边相等的分一类。

  生2:分两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一类,有边相等的分一类。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师:指着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能不能说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生:可以

  那你们觉得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几类?

  两类:有两条边相等的分为一类,没有边相等的分为一类。

  学习三角形的名称和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我们同学们想知道,这些三角形我们叫它们什么三角形吗?

  (1)自学课本P58

  师:没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通过练习,巩固概念

  归纳小结:有2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这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做底,底所对的角叫做顶角,腰和底所夹的角叫做底角。有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分类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名称,那这回谁能把三角形按边的分类来说一说:

  三、动手操作,再次探究

  1.等腰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种都有可能,媒体演示。

  2.等边三角形可能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学生动手操作 (2)上来展示 (3)交流

  发现:等边三角形只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媒体演示。

  动手折一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师: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那能不能说三角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不行,因为还有不等边三角形。

  总结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要问吗?

三年级数学教案4

  口算除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例2

  教学要求:会口算简单的一位数除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下列五组题

  30÷380÷820÷260÷690÷3

  6÷38÷86÷26÷63÷3

  二、展开

  1.例1

  (1)提出问题学生尝试:口算36÷3

  ①你可以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直接算。

  ②想一想:区别在哪里,有联系吗?

  (2)汇报:你是怎样得出结果的'?(板书学生的算式思路)

  (3)评价:选择另外方法计算,通过比较,得出

  较简便。也可以直接这样想:36÷3=12(强调高位算起)

  2.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口算说出得数。

  3.从学生编题中抽取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1)学生尝试练习,说各种方法。

  (2)归纳方法:

  4.练习:

  (1)比一比,算一算。

  9÷324÷456÷7

  90÷3240÷4560÷7

  900÷32400÷45600÷7

  (2)算算,填填。

  40÷2=□90÷3=□70÷7=□80÷4=□

  8÷2=□6÷3=□7÷7=□4÷4=□

  48÷2=□96÷3=□77÷7=□84÷4=□

  5.巩固

  39÷326÷242÷255÷5

  88÷893÷348÷476÷4

  87÷356÷430÷291÷7

  6.光荣题:从自编题中找出一位数除三位数。

  693÷3说出口算方法。

  三、作业:课堂练习

  四、教学后记:

三年级数学教案5

  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P18“做一做”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5.练习五

  有各种形式的计算,从加数的位数来说,有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也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从进位的次数来说,有不进位的,有一次进位的,两次、三次连续进位的。从形式来讲,有单纯计算的,也有结合实际问题计算的,还有改错题。

  第9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如果不考虑路程只考虑路线,可以采用多种走法,然后再根据路程选择最近的路线。要使整个路线最短,就要每段局部路线最短,其中,从家到邮局,从邮局到书店都只有一条路线,而从书店到超市的两种走法中,回到邮局再去超市的'走法更近,从超市回家的路线中,不经过学校的走法是最短的。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330估算,要比较410+125与510的大小,只要想410+100=510即可。

  (二)减法

  1.例1(一般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

  (1)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是三塔、丽江是玉龙雪山。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2)三个插图体现了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图中给出三个城市的相对位置及昆明到大理、昆明到丽江的路程,第二个图给出故事的具体情境,这是不涉及到时间、速度的最简单的行程问题,给出了出发点、终点、此刻位置、相对距离等要素,很自然地提出问题。第三个图是一个线段图,是把实际问题数学化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种条件(如行走的方向、昆明到大理和丽江的路程、求的是什么,等等。)

  (3)也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材上只是给出一种估算的策略,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如520-150。

  (4)笔算的详细过程教材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知识,通过小组讨论来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和加法一样,教材上也没有借助直观的操作和动态的退位过程图来帮助理解算理。

  2.P23“做一做”

  可以提出各种问题,加法和减法都可以。

  3.例2(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数据。

  (2)教材上只列出竖式,具体计算让学生自己完成,编排意图同前,都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解决计算问题。

  4.例3(被减数是整百数的连续退位减)

  在这儿,教学的重点不是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在这儿不作重点讲解。重点是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5.练习六

  编入了连减、加减混合的题目,如第2、3题。

  第6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三个点相对位置的不同可能情况,根据小明家、小红家在学校的同侧或异侧,可以分别列出减法和加法算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教学,虽然说内容不难,但对于逻辑思维不是很强的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不能只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也只是机械模仿,对其思维锻炼的含义不大,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测量、猜想、验证、想象等过程。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表象后进行的。书本中例题是让学生用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数据填入到表格中,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接着是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侧重于通过猜想、验证、概括过程,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含面积单位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的数学本质。而不是关注“记住公式”,“会算面积”,只会“记住公式”,“会算面积”无法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当然也无法体会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在教学设计编排上,采用准备题后出示正方形,让学生猜想面积是多少,再让学生自己验证,通过多个正方形面积概括出面积计算的含义和过程。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推导采用的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最后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和尝试成功的乐趣。

  学情分析:

  总体情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十分简单,如果是单纯让孩子学会计算方法,那么只要花很少的时间就能做到,但这样的话,学生知识接受知识的一个容器,缺乏过程的支撑, 个别化对象分析: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借助方格纸是很容易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面积的,但是后20%的学生很难推导出计算公式,这就需要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时间。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和计算方法,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难点:

  渗透“猜想——验证——发现——概括”的学习方法。理解“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的多少”这一面积含义。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谈话

  教学准备:

  课件、磁贴、方格纸、练习纸

  教学环节:

  一、准备题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问:它的面积指的是?(学生说一说)那么你觉得它的面积有多大呢?

  3.出示“边长是1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m2”

  4.问:那么面积是1dm2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呢?

  5.问: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6.出示 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猜一猜,估一估,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用小正方形放一放,可以放4个,所以它的面积是4cm2.

  小结:原来面积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来测量,能放几个“面积单位”就表示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回忆面积单位的定义,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小问题,让学生感受面积就需要面积单位来度量。

  二、尝试问题

  1.出示1cm2的正方形和稍大的正方形(5×5),问你知道它的面积吗?猜一猜。

  2.请同学们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试一试,放一放,看看是不是和猜想的一样。材料:提供格子图(透明的),1cm2的正方形若干个(不到25个)和胶水,尺子。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估一估,猜测面积是多少,再利用提供的材料来验证。其中难度较低的是格子图,准备的小正方形个数不到25个,需要学生动脑筋,引出后面的其他几种方法。

  三、反馈

  指名不同方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验证的。(失误投影)

  预设:

  方法一:格子图法,每格是1cm2,一共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二: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和竖,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板书:5×5=25cm2

  方法三:贴小正方形,贴了横,又因为是正方形,判断出是25格,所以是25cm2。

  方法四:量一量,追问:为什么可以用尺子量(这条边几厘米就表示可以放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四种方法进行反馈,特别是第二、三种,让学生感受到边长是什么,为后面引出公式做准备。

  四、概括提炼

  1.出示边长7cm的正方形,问:看到7cm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行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一列也能放7个1cm2的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一行能放7个,能放7行,对吧,那么一共能放几个呢?面积是多少呢?板书7×7=49cm2.

  2.那如果小一点呢?出示边长3cm的正方形,你能在脑袋中摆一摆吗? 一行能放3个,能放3行,一共可以放9个,那么面积就是9cm2. 板书3×3=9cm2.

  3.观察板书,你发现了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算呢? 板书:边长×边长=面积

  4.问: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呢?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 预设:第一个边长表示每行摆几个,第二个边长表示可以摆几行,面积表示一共摆了几个。

  5.出示边长4cm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4×4=16cm2.

  【设计意图】通过3题让学生说一说,并列出算式,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含义,第二个又表示什么呢?面积表示什么呢?最后设计了一题简单的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五、再次探究

  1.我们发现,边长是4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那么给你16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除了能够评出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反馈:出示面积是16平方米的长方形 1×16 2×8 交流:每行摆8个,摆了2行;每行摆16个,摆了1行。 问:那长方形面积该怎么计算呢?长×宽=面积(板书)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3.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有什么想法(突出“几个几”的乘法模型)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学生应该能想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同样要强调长表示什么?宽表示什么?

  六、巩固练习

  1.基本训练:口答(课本79页“练习十九第2题”),书面(课本78页“做一做”)

  2.拓展练习一 3.拓展练习二 一个花坛长10米,宽5米。 问:

  (1)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四周围上一圈篱笆,篱笆需要多少长?

  【设计意图】第一题的第一小题是基础练习题,第二小题是生活情境的问题。拓展练习为需要学生动脑的题目。

三年级数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二、教学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例1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2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例3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4

  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例5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编排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儿童只有在牢固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这几个基本空间方位之后,才能够掌握按水平方向分出的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有研究证明三、四年级学生掌握水平方向(东、南、西、北等)是依赖于他们在地图上区分基本空间方向的能力的。1所以,教材把有关东、南、西、北等方位知识的认识安排在本册,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

  儿童学会辨认地图上的东西南北方位是和他们掌握空间方位知觉有联系的。最初应当根据儿童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西南北方位的技能,然后,再把这些方位和地图方位联系起来,例如说,上面是北方、右面是东方等等。2因此,教材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南、西、北等方向的技能。然后,再让学生学习辨认地图上的东、南、西、北等方向。

  2.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三年级儿童(8~9岁)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创设了许多既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特点又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使学生一方面亲身体验方位的知识,另一面又体会到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教科书中设计了让学生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在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在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可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天安门广场内,并用已有的方位知识(前、后、左、右)描述天安门广场内各建筑物(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关系。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学生观察的方向不同,描述也会不同,教师可抓住此矛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并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对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⑴例1。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的方位来形成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技能,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早晨太阳在什么方向。“早晨,太阳在东方(从东方升起)”这句话学生十分熟悉,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再利用学生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认识这四个方向。让学生面向东站好,告诉学生他们背对着的方向是西;再让学生伸开两臂,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⑵例1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小组合作指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知道东、西是两个相对的方向,南、北是两个相对的方向,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以先让一组学生进行演示,其它同学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指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指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着背。再让学生们小组内合作指方向,体会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3.例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完成校园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在教学例1时,已经让学生观察了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在教学本例题时,只要求学生绘制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物就可以了,但需注意提醒学生要标明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另外,教师对绘制校园示意图的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绘制校园示意图的方法可能有很多,有的学生可能将每一个建筑物的所在方向都标明,有的学生可能只标出一个方向;有的学生可能将东边的建筑物画在纸的上部,有的学生也可能将北边的建筑物画在纸的上部。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自的记录方式,比较各种方式并说一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再告诉学生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并引导学生按绘制地图通常所用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⑴教科书呈现了在某一街区“学生问路”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⑵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呈现了某一街区的地图,帮助学生巩固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及描述行走路线的知识。(对于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叙述,并体会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概念的相对性。例如:书店在小兰家的西面,书店在邮局的东面,邮局在书店西面,邮局在小红家的东面等。)

  5.有关练习一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是实际应用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再在小组内说一说。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同桌学生合作完成,一名学生说,另一名学生同时绘制出平面示意图。

  第4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练习。通过呈现我国“五岳”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巩固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的知识。教师出示地图后可先让学生找一找首都北京的位置,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在小组内说一说这五座名山的地理位置,再填空。

  “你知道吗?”,一方面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可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指南针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班中进行交流。在学生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6.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⑴例4。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目的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等四个方向。

  教学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首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新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的主要建筑物教学楼、图书馆、大门和体育馆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复习已经学过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着,再组织学生讨论多功能厅和食堂分别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在学生思考之后,可提供指南针帮助辨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最后,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说出校园内的这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还可以让学生辨认教室中的八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这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建筑物所在的位置。

  ⑵例4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方位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情境。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7.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⑴例5。

  教科书呈现学生观察“动物园导游图”的情境,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各场馆所在的位置,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时,既可以利用此图也可以让本班同学进行实地演习。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可以先给定一个方向,让学生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说一说动物园内各场馆的位置。再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⑵例5的“做一做”。

  教科书呈现了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图,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从火车站到动物园的行车路线,再说一说从动物园到火车站的行车路线,使学生体会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然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从任意一站出发到另外一站的行车路线。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8.有关练习二中习题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第2题和第5题都是实际应用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八个方位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练习第1题时,可以让学生先调查自己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再在课堂上让学生标出来。第2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第5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上学的路线图,标出重要的建筑物,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第4题,是让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的练习。通过呈现我国几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巩固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保护人类共有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再在小组内分别说一说这些“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相对于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建议

  注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四、总结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9

  学习目标:

  1、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学习难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9÷3   5×3

  20×4   80÷2

  400÷2   30÷3

  2、计算并且验算

  56÷4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展示

  三年级(1)、(2)两个班共捐书256本,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

  (1)齐读题目,并指名说已知条件与问题。

  (2)、要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书应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256÷2)

  (3)教学用竖式计算256÷2

  ①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在本子上试算。

  ②师指名板演并尝试说计算过程。

  (4)、师生共同交流算法

  ①除。用2个百除以2,商1一个百,1写在百位上

  ②乘。用口诀“一二得二”算出商1个百乘除数2等于2个百,写在2个百的下面。

  ③减。用2个百减去2个百等于0,后面还没除完,不写0。

  ④查。检查余数0是否比除数小。

  ⑤放。把被除数十位上的5放下来继续除

  (再重复上面的笔算步骤。)

  (5)指名2-3名学生讲算法

  (6)、师;这样计算正确吗?请你在练习本上验算一下。(指名板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7)、口答。

  (二)、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①、②并验算。

  432÷2   522÷3

  (请二个同学板演并指名学生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小结计算方法。

  (四)、出示课件(第二条信息与问题)

  三年级5个班捐了857本书,那么每个班平均捐了多少本?还余多少本?

  1、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比较与前面几题的'不同点。

  3、师:算式857÷5=171……2,这个结果对吗?我们用前面的方法进行验算行不行?,大家来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交流汇报。

  4、148×4为什么商和除数的乘积不等于被除数?

  要怎样才能等于被除数呢?(加上余数2)为什么?

  5、师小结①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和除数的乘积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②没余数的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在对除法验算时,一般用商乘除数,如果有余数,还要加上除数。)

  6、口答。

  (五)、练一练

  课本第17页的“做一做”④并验算。

  635÷3

  生独立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后老师讲评。

  (六)总结:大家通过学习知道怎样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吗?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借助等分活动,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

  2、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3、借助分纸带的活动,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重点:通过实物直观的认识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分数概念的理解,即使用分数前判断整体是否等分。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建议:第一教时

  一、情景导入。

  (一)分蛋糕。

  师:今天是我们小胖的生日,你们说该准备什么礼物呢?

  生:蛋糕。(播放媒体)

  1、小丁丁先过来了,他和小胖开始分蛋糕。

  2、一个蛋糕两人对半平分,每人可以分到多少蛋糕?(二分之一)

  3、现在小亚、小巧也来了,把一个蛋糕分一分,你们会怎样分?

  4、小巧这样分对吗?

  5、学生交流讨论。

  6、一个蛋糕应该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每一份都是这个蛋糕的四分之一。

  7、 小结:

  这里强调的整体在分的时候,都应该是等分。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是这个蛋糕的1/4,或者是1/4个蛋糕)

  (二)对折圆纸片。

  1、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

  2、先对折,然后打开,每一部分是圆形纸片的多少?二分之一

  3、再对折,然后打开,每一部分是圆形纸片的多少?四分之一

  4、再对折,然后打开,每一部分是圆形纸片的多少?八分之一

  注意在折、读、写的时候,要把纸片打开,让学生在过程中体会到1/2、1/4、1/8所显示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象1/2、1/4、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

  二、巩固练习。

  师:说一说、写一写,在每一图形中,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答案写好。(播放媒体)P40第4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 小结。

  注意一般写分数的时候总是先写分母,再写分子的。这四个小题都是关于面积性质的等分。反映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写好答案以后,老师可以再问所写的分数表示什么含义,强调得到分数的过程中应表现出“等分的活动”、“分成几份”和“这样的一份”三个要素。

  三、拓展练习。

  1、判断下列各图中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说说为什么?P40第5题。

  2、学生看图后写答案。

  3、交流讨论。

  4、 小结。

  这个部分应该让学生知道分数的前提是等分,只有当整体分成了相同大小的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才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a)第一小题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平分。

  b)第二小题是错误的,也因为是没有平分。

  c)第三小题是正确的。

  d)第四小题是正确的。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教时(45页)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

  请学生看图说一说,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二)分纸带。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蛋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纸条。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播放媒体)

  1、把一条

  1米长的纸带分成同样长的3段,每段长多少米?

  2、学生仔细观察,讨论交流。

  3、 1米长的纸带平分成3段,每一段的长度是1米的1/3。

  4、 小结:

  这里建议老师和学生一起演示分割的过程。并说出1米的1/3就是1/3米。

  二、巩固练习。

  1、请学生看书上第2题,涂色部分各是多少米?

  2、学生仔细观察后写答案。

  3、紫色部分是1/4米、红色部分1/5米、褐色部分1/6米、蓝色部分1/10米。

  4、请学生比较他们的长度,哪一段最长?哪一条最短?

  5、质疑学生:为何4比5小,1/4米反而比1/5米长?

  6、学生讨论。

  7、 小结:

  对于相同的整体,平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平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三、拓展练习。

  1、看图说一说涂色部分是多少?

  ()

  2、请填上适合的符号:

  3、 小结。

  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说明这些单位分数的具体意义,以增加对单位分数的初步认识,同时初步掌握对于分子都为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11

  一、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

  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

  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第一单元测量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3、练习一

  (1)测量(估测、实测):第1~3题。

  (2)利用生活实际巩固长度观念:第5题。

  (3)单位换算、计算:第4、6题。

  (4)实际调查:第7题。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4、练习二

  (1)巩固长度观念:第1、2题。

  (2)单位换算、计算:第3、5题(第5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3)根据不同的距离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4、练习三

  第1题,巩固质量观念。

  第2题,单位换算,计算。

  第3题,解决策略多样化。

  第4题,实际调查,并进行环境教育。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P58——59

  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根据表示分数的图例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概括能力。

  3、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会比较简单的大小(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分子都是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关键:

  借助直观的图形,引导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的过程。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出示圆。

  这是一个蛋糕,小猴想吃这块蛋糕的1/4,小熊想吃这块蛋糕的3/4,谁吃得多?

  三、比较大小。

  1、是怎么知道的,你能用手里的.圆折一折,涂一涂,说明吗?

  你手里还有一个蛋糕吧?小猫吃这个蛋糕的1/2,小狗吃了这个蛋糕的1/4,你能折一折,涂一涂吗?

  2、谁吃得多?为什么?

  3、第61页试一试。填分数,比大小。

  4、你是怎样比较的?

  5、按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

  你认为比较分数的大小容易吗?

  四、巩固与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2、练一练第2题。

  3、练一练第3题。

  4、分数总是与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不一样的苹果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5、出示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的不同分法。都涂上1份,比较大小。

  五、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通过让学生制作年历,让他们能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平润年的知识,并且让学生我国的`一些节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及动手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要知道今天是几号,怎么办?

  你们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呢?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年历好不好?

  二、活动

  要制作一个年历有哪些步骤呢?

  师生共同总结:要确定1月1日是星期几。

  休息日和一些节日要用其他颜色标出。

  如何布局,如何分工。

  让学生小组合作

  三、作品交流。

  你觉得哪组的作品好,好在什么地方?

  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课时安排:

  9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

  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1.前几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结合例子说说在计算时分别要注意什么?请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一下。

  3.分组自由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4.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口算一位数与整十、整百数相乘,一位数和三位数相乘的算理算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50×2的积是()位数,积是()百多,积的末尾有()个0。

  学生独立思考:

  (1)怎么不计算就能知道积是几位数?

  (2)积是几百多又是怎么知道的?

  (3)你认为积的末尾有几个0?

  先小组说说自己的发现再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二)综合练习

  1.第25页第2题。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小结: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只要先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第25页第3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提问:每组中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小结:用竖式计算时,乘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个位对齐,要乘三位数中每一位。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要与它的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先乘0前面的数,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第25页第4题。

  (1)出示题目,读题目要求。

  (2)学生先估算,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3)学生填表,指名回答,再集体交流。

  4.第25页第5题。

  (1)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怎样求一共有多少袋?独立完成。

  (3)同桌校对、交流。

  三、拓展延伸。

  完成25页思考题。

  1.要使积最大: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大?

  (500×7或700×5)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2.要使积最小:同学们先来估算下,用几百乘以几积才能最小?

  (200×3或300×2)学生小组合作,尝试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收获?觉得自己的课堂表现如何?

  教学过程:

  自主探索,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体验,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方法。巩固练习设计的最优化: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习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习的优化。同时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线路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会看方位图,对照方位图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

  教学过程:

  第一题:

  是根据已确定的向北的方向,在方向板上填出其它七个方向的练习。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哪两个方向是相对的。

  第二题:

  是一道利用山东省政区图设计的辨认城市方位的练习题。练习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政区图,并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知道的'城市,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在山东省的哪个方位?然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山东省的省会济南,再让学生讨论回答练习中的问题。

  第三题:

  是一个通过辨认方向找朋友的数学小游戏。练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室外分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充分感受八个方向,教师也可多设想几个游戏,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第四题:

  呈现的是一个公园的平面示意图,是用方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示意图,然后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名同学当导游,向同学介绍游览路线和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有关公园的知识。

  第五题:

  是在实际生活中确定方位的题目。课前可先安排学生对自己周围熟悉的建筑物进行观察,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进行交流,交流时要用准确的方位术语来描述方向,以建立学生的方位意识。

  第七题:

  是根据路线图辨认方向,确定行程路线的题目。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行车线路图,按题目要求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路线图,让学生任选两个站点,互相说一说行车路线和方向,以培养学生认识路线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教案07-21

三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30

三年级优秀数学教案01-17

有关三年级的数学教案01-20

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01-10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02-28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三年级数学教案02-26

三年级数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