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存在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1)学生用三角板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不难,但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太难,我一一进行指导有的同学还是画不准确。(2)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讲不讲,是让学生有较清晰的理解还是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就行了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我安排四个环节:谜语导入,认识“间隔”;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扩展延伸;总结回顾,自我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意在体现在以下两个意图:
一、将愉快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用谜语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是在泡沫条上模拟种树,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再次活跃了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式,通过摆手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环节,始终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117—118页的例1和例2。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植树问题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路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演示模拟栽树来发现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章节,主要是介绍一些数学思想,让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藏在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的的植树问题的过程,发现间隔数和种植棵树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模型,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树”的关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塑料小树若干、泡沫条若干、作业单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认识“间隔”
(1)猜谜语
哥儿十个分两家,干起活来要请它。开机器,种庄稼,越干越巧劲越大。(猜一人体部位)
(2)找找手上的数学知识,引出“间隔”
(3)认识“间隔”
【设计意图:我用谜语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学习环境。从情境中产生了问题,从问题中引出了课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在全长20米的花坛一侧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植树方案。师引导学生从小的数据入手,通过模拟演示栽树,探讨规律。
①摆一摆,议一议,说一说。请同学们在模拟的泡沫条上植树,并把植树方案摆出来。
【学情预设:通过设计植树的模拟练习,让学生在泡沫条上演练,由于考虑到让学生将三种植树方案都想出来,难度还是很大。所以我在学具方面准备得充足,泡沫条上每隔5米标出,泡沫的.一端有房子也标出,通过生的模拟,引导他们发现规律,并尝试独立的解决问题。】
②交流,探讨。得出有三种的植树方案。“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棵数”
③怎样求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模拟种植,初步体会种植中蕴含的规律,引导种植与棵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规律:
学习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那这道题数字很大可以像上一道题一样在泡沫上模拟演示吗?那可以怎么办呢?
课件演示:画线段图来帮助我们列式解答。
板书:两端都种:棵树=间隔数+1
(师生共同解决例1)
【学情预设:学生在掌握了之前出示的三种情况,对于这道题,学生会轻松解决这一道题。】
3、应用规律
出示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师: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和我们共享一下吗?
(2、)师:重点引导:因为小路的两端分别是大象馆和猩猩馆,所以两端都不能栽树。
(3)课件演示:
板书:两端都不种:棵树=间隔数—1
(学生独自解答)
【设计意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还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创设模拟植树环节,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植树的三种类型。教学新课时,通过画线段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在遇到教复杂的问题时,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探索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20xx÷50=40(个)
40+1=41(座)
41×2=82(座)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5—1 =4(段)
4×8=32(分)
3、一个圆形花圃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6÷3=12(盆)
(4)判断:
(1)操场上插8跟标杆,间距10米,从第1根到第8根间距离是80米。(×)
(2)在一条长40米的河畔一侧两头都种树,每两棵树间隔5米,一共需要种9棵树。(√)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的收获也是老师的收获,感谢同学们为我带来的40分钟幸福时光,接下来我送你们一首儿歌,来结束这节课。
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数多1是棵数。
两端不植多少棵?
间数减1是棵数。
只植一端多少棵?
棵数等于间隔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长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时,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既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和提升的过程,又是激发探索兴趣的过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画线、观察认识平行线,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2、会画平行线,知道平行线间距离相等。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建立平行线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两直线间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对于平行线你有哪些了解?
(二)发现数学问题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平行线吗?
指导:拓展思路:铁轨,电车,算盘,直尺。
1、抽象出平行线。
2、想一想:平行线的样子。
3、将生活实例抽象出直线。
4、指导看书
5、(异面直线)
(1)观察这两条能相交吗?延长后能相交吗?
(2)是不是一组平行线呢?为什么?
(3)试着摆一摆这组不相交的直线为什么无法摆出?并说明理由。
6、小练: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为什么?
7、学画平行线
(1)自学画法,独立试画。
(2)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试用最佳方法画一画。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2)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
(3)的两组对边互相平行。
(4)线平行无论怎么延长也不相交。
(5)相邻的`两边是平行的。
2、游戏:找出图中藏着的平行线。
(四)作业:
画平行线;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线?
五、教学反思:
学生动手画线、观察认识平行线,完善平行线的概念,会画平行线,实际测量平行线间距离相等,教师在测量的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操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单循环赛的规则
2、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难点:理解计算比赛场次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读课题,问:读了今天的课题后首先想了解什么?(比赛的规则,如何计算?……)
二游戏感知,形成表象
1、溜溜球比赛
同学们很喜欢玩溜溜球,今天就举行一场溜溜球比赛,选出5名选手上台,在课上完成赛前的准备工作.请裁判员宣布比赛的规则.(最好事先培训一位学生当裁判,增加趣味性)
裁判员上台:首先宣布比赛的规则,请5名队员抽签(事先准备好五张纸片,分别写上1号2号3号4号5号).按1-5的.顺序排列
本次比赛采用单循环赛,什么叫单循环赛?(请其他同学回答,无人说清楚,再请判员解释)
小组中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板书)
师:思考两个问题:每位选手都要比几场?
他们一共要比几场?
要想正确回答上面的问题,请听清楚下面老师和每位选手之间的对话
请问1号选手,你将要和谁比赛,共要比几场?
请问2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3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4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请问5号选手,你已经和谁比了几场,你还要和谁比赛,还要比几场?
(重点引导点评1号2号5号)
师:准备工作结束,请5名选手回位.
每位选手都要比几场?他们一共要比几场?(2人回答)
板书:4场共10场
2、扳手腕比赛(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最好同时出现前后桌只有3个学生一组和2人一组的情况,)
小黑板出示:扳手腕比赛
前后两张桌子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两个人之间比赛一场(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想一想:你比了几场?为什么?
你们组一共比了几场?分别说说哪几场?
3、汇报交流(选择3组)
板书:4人3场共6场
3人2场共3场
2人1场共1场
n人n-1场
如果每组有10人参加,每人要比几场?18人,32人,n人呢?
三、形成方法
1、连加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大黑板上)出示:雅典奥运会的女排比赛分为两个组,中国队被分在B组。小组中每两2支球队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B组参赛队:
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古巴、多米尼加
读一读,有哪些球队参赛?比赛的规则是什么?
提问:1、中国队在小组赛中要进行几场比赛?说说你的算法。
2、整个B组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用线连一连:两个队之间的一根连线表示一场比赛。要有序地连线才能不余漏,不重复
(老师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示范,学生完成在作业纸上,重点问:中国队,俄罗斯队、多米尼加队各要连几根线,为什么?)
观察:每支球队都有()条连线,说明什么?
数一数共有()条连线,又说明什么?
列式:根据线条不同的颜色写出算式
板书设计
6支5场共15场5+4+3+2+1=15
5人4场共10场4+3+2+1+=10
4人3场共6场3+2+1+=6
3人2场共3场2+1=3
2人1场共1场
n人n-1场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xx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会口算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较熟练的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熟练运算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上小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出示课题(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 视算:
0.29+0.1 0.6+0.13 0.65+0.35 4+5.6 10-0.7 1-0.57 0.26+0.14 7.2+8 0.11+9.9 1.8+8.2 0.86-0.15 10-0.09
2.板演:(用竖式计算、用计算器检验)
4.178+12.5 12.5-3.18 7-0.956 14.36+17.24
3.判断并加以改正
18.3 改正 25.61 改正
- 7.52 - 2.72
10.82 22.99
二、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0.84与9.16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40.68的'差是多少?
(3)比8.44多6的数是多少?
(4)0.95比9.5与5.9的差少多少?(9.5-5.9)-0.95
(5)3个0.05的和是多少? 0.05x3
三、应用题:
1.甲班捐款100元,比乙班多捐10.8元,乙班捐多少钱?甲、乙班共捐多少钱?
2.测量水池蓄水的深度把6M的竹竿直插入水中,在泥中部分是0.7M,露出水面2.15M,水池蓄水的深度是多少?
3.三张相同的纸贴在一起,粘贴处为0.04CM,每张纸长0.8M 求粘贴后的全长?
四、作业:
1、口算
4.75+4.2 0.8-0.6 5-0.58
8-0.91 5.4-2.7 10-0.9
5+6.5 10+2.3 0.36+0.64
2、简便计算
9.8+8.37+4.63 3.25+6.487-2.487 56.7-3.85-2.15
80-17.23-28.77 18.07+7.91+11.93+52.09
58.72+17.6-58.72+17.6 98.43-(54.43-15.6)
3、文字题
1、54.11减去32.42的差,再加上15.23,结果是多少?
2 从50里减去2.33与18.67的和,差是多少?
3、10个2.31的和比15.7大多少?
4、4.82与24.18的和比他们的差多多少?
五、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小数减法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加法
(1)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
(2)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
(3)点上小数点。
(4) 化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一)课前谈话,激发图形旋转的兴趣。
课件呈现谜语:有家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转圈圈。不吃饭来,不休眠。(打一物品)先猜一猜,再说说“兄弟”指的是谁,“转圈圈”是指指针在做怎样的运动。
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的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情境创设,体会图形旋转的要素。
1、认识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课件播放动画,一只钟面的指针顺时针旋转90°,另一只钟面的指针逆时针旋转90°,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绕着一个点在旋转。(板书:定点)2、时针都旋转了90°。(板书:角度)3、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板书:方向)……
重点交流预设3:课件放大动画,观察(课件播放)。
引出:像这样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逆时针。)
你能用手臂演示一下顺时针旋转吗逆时针呢
【设计意图: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认识的难点,学生常常会混淆。为了清晰学生的认识,此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对两只钟面上时针旋转现象的观察感知,以及手臂动作的体验,来弥补学生语言描述的不足,概念构建更为准确,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完成教材“想想做做1”。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钟面、台秤及转盘指针等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再次感受与巩固旋转的基本要素。】
(三)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方法。
1、旋转线段。
课件出示线段AB,师:你能绕它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吗
学生尝试,并填写:线段AB绕 点 方向旋转90°。
有目的的选取不同学生作品展示。
预设:
定点和角度相同,如果方向不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定点不同,即使方向和角度相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实物投影分组展示学生作品,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一方面,为下面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基础准备;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2、旋转三角形。
(1)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60°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吗能想象出三角形旋转后的样子吗你能试着画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吗
学生探究尝试,教师巡视。
预设:
先旋转三角尺,再画出图形。
现象旋转后的图形,再直接画出图形。
先分别旋转两条直角边,再连接起来。
重点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想到先旋转两条直角边的
预设:我想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短边现在指向3点,顺时针旋转到6点,所以向下画两格,长边现在指向12点,顺时针旋转到3点,所以向右画三格,最后连起来。(课件同步演示)
(2)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45°三角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吗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做适当指导。
学生交流,课件动画验证。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旋转,三角形的旋转留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充分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肯定方法的同时,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通过一探索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旋转基于线段的旋转。纵观这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课件中三角形旋转的动画演示,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及学习兴趣,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图形旋转的表象,对学生图形旋转方法的掌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
(一)旋转长方形。出示: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
展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现在,关于图形旋转的画图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先确定定点、方向和角度,然后画出由定点引出的`关键边,最后画出完整的图形。
(二)旋转小旗图。出示:将小旗图绕B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老师巡视,选取代表性的作品依次展示,学生评价。
师:同学们,小旗图的旋转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图形在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位置变了,形状、大小不变)
(三)填空。出示图,问:这个图像什么里面有旋转吗
填一填:①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 )所在的位置。
②图形( )绕O点( )时针旋转90°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
③图形2绕O点逆时针旋转( )°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学生先独立思考填写,再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在对三角形旋转的深入探索研究之后,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通过长方形、小旗、风车等图形的旋转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基本要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掌握图形旋转的画法,并且初步感悟图形旋转的性质,最终形成知识的运用。】
(五)全课总结,体验图形旋转的魅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谈话: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
旋转后得到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播放)
课后,同学们不妨自己也来试一试,并把你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呈现简单图形旋转后形成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增强学生对的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同时,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展示、分享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与自信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先画线段图。
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60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第100页试一试:
选两题进行板演
第101页试一试:第二题:
生列方程,说等量关系。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101页试一试:第三题,第四题
生说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策略:
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画线段图的铺垫下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段图有助于理解ax+bx或(ax-bx)可合为一项(a+b)x或(a-b)x之后能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比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教师: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系?
教师强调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引导学生一起板书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18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教师引导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看图上的信息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先画线段图。
2.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边听边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
举例: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第96页试一试:
第97页练一练的第2题。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97页练一练的第3题,第4题。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选两题进行板演。
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新知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收获
并提出疑问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4400<50004<400400就不容易错。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三)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以后,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虽然内容不十分集中,但与过去学过的旧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出新方法。
本节课分三个层次,分两段提出课题。
第一层次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由复习万以内数比较大小,引伸到比较亿以内两个整数的大小。分成位数不同和位数相同的两种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两个整数大小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第三个层次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强化所学新知识,并适时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对课本中的练习进行适当地指导。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和数的改写
比较方法: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起。
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0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6-24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四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2-12
【热】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6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02-0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5
【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0
【精】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