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美术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美术教案1
一、教材剪纸故事分析
本课剪纸故事是融剪、刻、说为一体的剪纸课,表现内容为人物,表现形式是非对称性的独立纹样。剪纸故事要求学生大胆地直接剪出人物外形,用刀刻划出人物细节,并将剪、刻完成的人物形象经组合粘贴在一起编成故事说一说。剪纸故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剪纸的形式,表达生活中自己熟悉的事情和了解的故事,借以抒发内在蕴涵的情感,同时通过对剪纸这种独特形式的学习来和民族艺术更为贴近。 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8课 剪纸故事
本课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8课 剪纸故事采用了大量的学生作业,都是学生课堂即兴所作,内容表现出儿童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来说,更具有亲近感。这些剪纸人物造型大胆简练,对于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也很具启示性。
教材中安排了制作步骤、小提示,可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中还呈现了一组人物所用的道具,学生在制作相关人物时可以用这些道具来搭配,借助于道具所体现的工具特点将有助于确认表现剪纸人物的身份。
学习屋中选用了民间剪纸作品《老鼠上灯台》。学习屋的内容旨在激发学生了解剪纸艺术的兴趣,可让学生由此出发,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及图书馆的资源,深入对剪纸艺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课学习内容为剪纸人物,不但要剪出人物的造型,还要能在此基础上挑选合适的人物经组合构成新的画面并编辑成有趣的小故事。
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随意剪出人物的外形,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应该让学生抛开对称规则,依靠视觉平衡和对人物形态比例的基本了解,按自己的意愿剪,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人物内部挖剪也有较大难度,可改剪为刻,用刻刀加工细部,可获得剪刀无法比拟的优势。启发学生用刻刀(或裁纸刀)进行剪影的刻划,如刻出人物的五官、服装上的花纹图案等。学生可能首次使用刻刀,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些刻纸小训练,如:在其他纸上练习刻画直线和弧线。让学生能了解和适应刻刀工具,做到刻得干净利落,随心所欲。并提醒学生使用刻刀时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在剪刻出两三个人物后,让学生根据所剪刻人物的动态神情,将这些人物之间进行联想和组合构图,还可根据需要适当添剪背景、道具,编成一个故事。组成故事画面,是人物剪纸的`延伸。贴好后,对大家说一说这个故事,学生一般都饶有兴趣地用这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也可让两个学生合作,将两人所剪的人物组合在一张画面上,再根据画面所构成的效果编故事,两人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个故事。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丰富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在评价过程中,可对学生的剪纸人物作业和学生所编的故事进行双重评价,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初始阶段、深入阶段和终结阶段,教师可对学生积极尝试剪制的学习热情加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在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和个性,看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像和个性成分。
本课教学流程可大致作出如下安排:
示范引路,创意先行——自主表现,剪出外形——了解特征,刻划细节——构思画面,合作组织——互动评议,叙说故事。
四、教学选择
本课所要使用的学具如剪刀、胶水、彩色纸等,比较容易准备。在条件较差的地方也可以选用单色纸完成作业,应予注意的是所剪作业用纸应与背景衬底用纸有一定的层次区分,以便画面形象变得鲜明饱满。
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教学时量限制,可以一人单独完成剪纸故事的作业,也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一幅剪纸故事的作业,还可以采用分组合作编制作业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五、教学建议
1.教师应提示学生随手剪的时候注意手随心动,心中应想着要表现的人物的动态和特征。可以从头,也可以从脚,或者是自己想开始的任何部位开始剪。
2.剪完人物外形之后再剪刻出人物的细节,例如:眼睛、发型、衣服的花纹等等。让学生尝试用刻刀,要使用垫板。教师示范刻刀的用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可以用对折后剪的方法,也可以用剪刀凿穿后剪的方法。
3.粘贴可以采用局部点粘,即在剪出人物的适当部位,涂少量胶水即可,但要注意贴得平整、洁净。
六、教学资料
剪纸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曰》诗: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就是写此。段成式《酉阳杂俎》说: “立春日,3: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干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蕴涵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早期的剪纸跟道家祭祀神祖、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象贴-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
剪纸的装裱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镜框装裱、纸版装裱、卷轴装裱、压胶装裱。
小学美术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折纸动物是一节集折、剪、撕、贴、画为一体的综合制作课。折纸动物用两条纸条分别折压后粘拼出动物的形态,并通过剪、贴和添画进一步突出动物的形象特点。 小学美术教案一年级下:13课 折纸动物
学生曾经学习过折纸,认识基本的折纸图示,折纸动物所以一般都能通过自己识图来制作。学生通过对一些动物身体比例的了解、把握,折出不同的动物形象,教材上的范图也能给学生一定的启示。折纸动物如将马儿的脖子加长,身子缩短就变成长颈鹿的基形等等。所以启发帮助学生抓住动物形体比例的特点折出动物,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折叠粘拼出动物的大形后,动物的嘴、耳可用剪的方法,动物身上的花纹、皮毛既可画又可以撕贴,可以不受动物本身的花纹、色彩的束缚,自由地选择色彩、添画花纹。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挂历纸、包装纸上的色彩和花纹来完成作业。
本课制作方法简单,难度不大,但留给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却很大。
二、教学目标
掌握折纸动物的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
学会把握动物的比例及外形特点。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和热情。
三、教学设计
本课折纸动物教学设计建立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从学生自己识图制作,到发现探究问题的讨论,再到寻求解决的方法,创造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形象,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不断地交流、寻找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为了便于学生讨论和活动的开展,可将课桌摆成四个圆圈,学生分四组围坐在周围。课前应制作CAI,它既能将各种动物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又能直观地分析动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学生创作成功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激趣导入——自学方法——观察分析——指导实践——创新探索——交流评论——游戏活动
激趣导入这一过程中,教师快速折出不同的动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看书上的折叠示范图,自学折叠方法,试折出马儿。接着再寻找规律:折动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头、脖子、身子、四足的长度、宽度的大致比例关系。
在观察分析这_阶段,利用展示不同的动物形象,师生共同分析它们身体的比例特征。随着学生的总结,将动物图片用阴影的形式把各部分大的形体比例概括出来。接着欣赏教材中通过剪、撕、贴、画几种方法装饰出来的动物,了解多种装饰方法,来指导学生实践。
接着学生巧妙地利用各种纸张的花纹、色彩,将喜欢的动物折出来,并把问题提出来,小组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评价环节中各组学生把做好的动物摆在桌上,大家自由地走动交流、评价。
游戏活动时,每组把前一节课做的小树摆出来,还可以做些小草、石头等,再把动物放进去,玩一玩“森林王国”的游戏。教学中还应注意渗透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教育。
作业要求:
每位学生先折出一匹马,再运用这种折叠方法自己折出一个动物形象,并且完成其中一个的添画装饰。
四、教学建议
本课也可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学习折叠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折出不同的动物为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以添画装饰和游戏为主要内容。
注意不要选过于软的纸,以免折出的动物立不起来。
小学美术教案3
教材分析
儿歌,以其特有的节奏、韵律,向小读者展开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儿歌配画正是利用儿歌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把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儿歌那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体验,用绘画语言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儿歌配画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形象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指导造型、运用儿歌中的情景充实表现内容的目的。
参考教材
课业类别: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加深学生对美术与文学艺术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
2.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儿歌配画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从儿歌中提炼出可视可塑的艺术形象;画面主体形象与儿歌中心内容的一致性。
教具准备:收集优秀少儿绘画作品及与之相对应的优秀儿歌。
学具准备: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儿、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观察学生情绪,检查学习准备情况,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教师选择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儿歌(或课本中的儿歌)有感情地朗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音配乐带导入新课的工作。)
三、讲授新课
1.分析儿歌内容。
①作品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你们在作品中看到了些什么?
③作品中的人(物)与景,反映的时间、季节有哪些特征?
2.赏析图例。
①出示范图,提问:这位小朋友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自己对儿歌的`理解的?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②画中的形象与儿歌中所说的相吻合吗?
(引导学生把自己感觉到的文学形象与画中的形象进行对照,说出大致相同的地方。)
③为什么有的地方与你设想的不一样呢?
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方法,对儿歌中形象的想象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儿歌所画出的画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儿歌的内容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幅儿歌配画就是成功的。
3.欣赏几幅同龄人的作品。
①《小记者》小作者紧扣主题,把小记者在初春时忙碌的情形表现出来,既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课余生活,又把春天的气息浓缩于画面之中,给观者带来了一片喜洋洋的气氛。
②《彩伞》生活中用于遮挡烈日和雨水的花伞,成了小朋友与父母密切联系的纽带。小作者抓住“我撑彩伞接妈妈”一句,用生动的形象和特定的雨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儿歌的全部内容。
③《雪花姑娘》小作者在仔细分析和理解儿歌作品的基础上,展开了自己丰富的联想。画中温柔美丽的雪花姑娘与儿歌主题相互呼应,画中小朋友的活动与空中的雪花姑娘相互映衬,显出一派生动活泼的欢乐场面。
④《大公鸡》人们常见的公鸡在这幅画中,被装扮得分外独特。这不能不使我们由衷地佩服小作者大胆的创造力和丰富的联想力。你们看看画中的大公鸡,再读读歌中的那只公鸡,小作者表达得多么生动、多么贴切,似乎他的每一笔,都合着儿歌的节奏和韵律。
4.儿歌配画的方法和步骤。
从上述五幅作品可以看出,要根据儿歌的内容画好一幅好画,就必须做到:
①仔细分析作品的内容,找出作品中自己最熟悉的形象。
②用铅笔画出儿歌中的形象与场景(注意与儿歌中所说的要有一致性。
③在不偏离儿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联想结果。
④选择适合于反映儿歌内容的色彩,说明时间或气候条件。
教师可结合提问、讲解、演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配画过程。
5.色彩与画面和儿歌的关系。
①能反映儿歌的季节特征或天气情况。
②有助于突出主体形象,渲染画面气氛。
③具有美化画面的作用。
6.着色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①冬季清晨:多用蓝色、紫色作主调(即大块色,配以少量的对比色,以拉开空间层次的距离)。
②夏季晴天:多用暖色(红、橙色)作大面积色,其他小面积色块与大色块在协调中进行对比。
一般情况下,先涂大色块,再涂小色块,主体形象色彩鲜明,与背景反差较大,背景色的选用以邻近色为主。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把自己所选择的儿歌内容画出来。要求能反映儿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景,构图饱满,主次分明,色彩协调。
辅导要点:
①找出儿歌中形象最鲜明的句子。
②添画场景。(与原作的意境大致相同,能较好地起到衬托主体形象的作用。)
③调整宾主关系。
④选择主色(针对儿歌中的色彩基调进行选择)。
⑤其他形象的色彩(依据儿歌的特点,发挥自己的想象)。
⑥补充细节,整理画面。
五、小结
讲评优秀作业,请学生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小学美术教案4
活动目标
1、展示心中对小学生活的想象,培养对小学的憧憬和热爱。
2、学会用线条和颜色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图片教具一组。
活动过程
1、环节的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我们现在在幼儿园里是不是最大的哥哥姐姐啊?我们马上就要去小学里面学习新本领了,对吗?
2、主题“小学”的.讲解
师:我们马上要成为一个小学生了,那你们有没有谁去过或者见过小学呢?小学是怎样的?
幼:...
师:那现在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下老师看到的一些小学。(出示范画)
3、幼儿讲解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说要你们自己建造一所小学,你希望它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先一起闭上眼睛来想一想,我的那所小学要怎么建。好,把眼睛张开,我们请几个小朋友讲一下你的小学是怎么样的。
4、作画技巧讲解
师:现在老师想让你们把自己刚才建造的那所小学画出来,大家都还记得刚才自己的那所小学吧,现在有什么不知道要怎么画画的话,讲出来,我们和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我们该怎么画?
5、作画
师:好,现在想好的小朋友可以去画了,没有想好的也可以去座位上再想一下,现在我们回去自己的位置开始画画。请不要忘记写自己的名字,你可以现在画面的角落写好自己的名字,好吗?
6、
选取几幅优秀的作品,请作者上来讲一下。
小学美术教案5
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欣赏吴冠中的作品和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教学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在大师的作品中《春如线——疏、密》为我们描绘了不同的春天,你能比较一下这两幅作品给你的不同感受吗?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线结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大师与大师”: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第二课时
一、师生交流:
1、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2、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3、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二、布置作业
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
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札记:在用喷洒的方法进行作业时,很容易溅在身上,一定要提前嘱咐好学生避让,喷洒时动作幅度小一些,尽量保持好卫生。
小学美术教案6
《巧用肌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湘教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划分为造型·表现领域。本节课意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肌理,学习拓印肌理,创作肌理画,这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主体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智力水平迅速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直观教学法更为有效。
三、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学会体会,发现问题,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
认知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认识肌理的基本特征。能力目标:发现或制作周围生活环境中的肌理,学会用拓印的方法采集图案。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肌理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并能使学生掌握拓印法的创作技法。
难点,运用肌理丰富绘画效果,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质地的物体表面,所呈现出的不同肌理及规则和变化,丰富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并产生有趣的想象,从而创作肌理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微课程视频、作业纸、树叶、油画棒、彩铅等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课程开始前先和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猜一猜老师带来的两个物体树叶和石头,激发学生兴趣,引出学习内容认识肌理,创作肌理,运用肌理。
(二)、讲授新课
1、展示肌理的定义,肌理原指皮肤的纹理,我们的脚印、手印、指纹都是肌理。肌理又被引申为物体表面的组织构造。并展示有关肌理的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认识。
2、小组讨论,并请学生回答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教室内,有什么可以成为肌理创作的实物,教师加以引导总结。
3、讲授获得肌理常用的方法——拓印法。通过学生观察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出拓印法的合适的创作工具是油画棒和铅笔。并总结出拓印法的第一个优点,形体准确。
4、播放微课程,讲授拓印法的具体拓印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微课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肌理进行联想创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微课程播放结束后老师提问。通过微课程的学习总结出拓印法的第二个优点,快速。
5、图片欣赏运用拓印法创作的肌理画,给学生以创作启发。
(三)学生创作练习
根据自己现有的绘画工具,创作一副肌理画,小组内绘画工具实现共享。本环节让学生自己创造性的练习,学生进行创作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使每个学生真正掌握拓印法的技法,并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使更多学生得到启发。
(四)学生作品展示
创作结束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主要用三种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教师的点评做到如下三点,以鼓励表扬为主,同时指出不足,帮助完善提高。
(五)课堂拓展
本环节讲授除了拓印法之外,常见的几种获得肌理的方法,压印法、吹彩法、手绘法和泼洒法,这几种方法作为了解欣赏,拓展学生思路。
(六)课堂总结
以老舍的《猫》中的“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得出美丽的肌理随时在我们身边,需要大家有双发现美丽的眼睛。
总结本课所学重点,要求学生课下练习巩固所学。板书设计
巧用肌理
拓印法
工具:油画棒、铅笔优点:形体准确、快速
第5篇:【精品】【精品】苏教版小学美术四上《第18课适合纹样》word教案 (4)
适合纹样
课型:设计?应用
/
造型?表现
课题:苏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十课>
执教者: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冯蓉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到“设计?应用”与“造型?表现”两个学习领域,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花头花叶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掌握了一些图案的基本原理和绘制方法,能用对称和均衡的规则设计简单的图纹。适合纹样是在此基础上推出的新概念,以巩固加强对图案的认识,并结合生活中的体验,感受适合纹样的生命力和实用性,为今后学习工艺设计奠定基础。
《适合纹样》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导入阶段用直接演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理解掌握适合纹样的`概念。在发展阶段,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借助多媒体展示图案作品,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了解在图案设计中由自然形态向装饰形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学生尝试设计提供了明晰的思路。学生在掌握了设计原理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进行创作,从而感受到图案的丰富表现力,积极投入到创作过程中。在小结时,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技能和审美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收拾整理好自己的工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认识什么是适合纹样,了解适合纹样的种类及结构特点。
2.情感领域:通过欣赏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
3.操作领域:能够运用适合纹样的设计原理,采用多种材料和工
具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适合纹样的结构特点以及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适合纹样要与特定的形状相适应,设计完整,布局匀称。
建议教时:
1-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等工具。
学生:多种绘画工具、彩纸、剪刀、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买了个圆形的盘子,你们觉得好看吗?(白色的,太单调)
谁能想个办法帮我把它变得好看点吗?(画画、剪贴)
2.听说我们班同学的剪纸挺棒的,有谁愿意帮我剪一个吗?(学生剪纸)
3.比较学生作品:谁剪的图案最适合盘子?
4.为什么有的合适,有的不太合适?(因为盘子是圆形的,所以外形为圆形的图案最适合它)
5.揭题:象这种适合于一定边框形状中的图案纹样就叫做——适合纹样。
二、欣赏感知
1.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除了可以装饰盘子以外,还可以用它装饰其它地方,想一想:你平时在哪儿见过适合纹样?(学生回答)
2.老师这里有几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欣赏课件)
教师分别讲解:1.碗2.糕点3.菜肴4.包5.布6.故宫7.地面8.玉器9.中国结
3.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生活中的适合纹样,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艺术家们设计出的适合纹样:(出示课件)
a.这两个图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外形都是方的。
不同点:一个是两边对称,另一个两边不对称(均衡)。
b.归纳总结:适合纹样的结构可以归纳为对称型和均衡型两大类。对称型图案两边相应部分形状相同,颜色相同,显得整齐稳重。均衡型图案则不需要互相对应,颜色随意,显得自由灵活。另外还有向心式,离心式以及螺旋式等不同形式。
4.学生互动,讨论研究: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然后讨论一下:适合纹样的图案内容可以表现哪些题材?(植物、动物、人物)
三、引导创作
1.欣赏完艺术大师们的作品,我们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也想来设计一个适合纹样,但是在创作之前,还需要弄清它的制作步骤:
a.首先,我们要确定一个外形,适合纹样的外形大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半圆形、菱形、梯形等等。也有一些其它的图形,如:心形、扇形、花瓣形等。
b.然后在这个形状中画出骨架线。
c.接着画出图案的外部轮廓。
d.最后涂上颜色。
2.这只是绘制的方法,老师这里还搜集了一些其他同学的作品,大家想不想看一看,他们都有哪些奇思妙想?(欣赏课件:学生作品)
3.欣赏了这些作品以后,你们还能想到利用哪些方法和材料来设
计?(泥塑、彩纸剪贴、实物拼贴等)
四、创作实践
下面,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班内竞赛:分四个小组进行设计,每组六人,看哪一组同学的作品完成的最快、最好、最多。
选择绘画的同学坐到第一组;选择彩纸剪贴的同学坐到第二组;选择泥塑的同学坐到第三组;选择实物拼贴的同学坐到第四组。
作业要求:纹样与所选外形相适应,图案完整,布局均匀,色彩协调。
五、作品展示、评价
1.大黑板和展示台出示学生作品。
2.引导学生评价作品:
a.你是怎样设计的?
b.哪一幅作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c.还可以有哪些改进?
d.你觉得自己的这幅作品可以用来装饰什么?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生活中的适合纹样,了解了适合纹样的结构特点,掌握了一些适合纹样的基本设计方法,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适合纹样。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带回去,用它来装点美化你的生活环境,和你的家人共同分享你所创造出的美。
八、收拾整理
请学生将自己的工具材料收好,有用的收起来,没用的扔进纸篓或包好带走。
第6篇:【精品】人教版小学美术二上《第12课巧用瓶盖》word教案
废旧瓶子有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质地、不同的色彩,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制作成别致、美观、有趣的实用装饰品。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欣赏、探索、创作、表现和评价,从而使学生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继而创造美。
本课通过欣赏了解装饰瓶制作的一般方法。分析瓶子的自身结构。采用游戏的方式把范作“变出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拉回来。并根据材料分类讲授“缠绕法”、“拼贴法”等制作方法。在欣赏范作时,在精美范作的基础上,特意加入“糟糕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什么呀!我能做的比这个更好!”
在分组创作时,学生们相互学习,综合运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发创造了创作了具有个性的瓶子装饰品。这装饰瓶色彩很漂亮,有的品味很独特,还有的看起来很不像样,却体现了孩子们与众不同的创意,我也给予了很多鼓励。在辅导过程中,将个别学生的好方法介绍给更多的同学,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虚心学习的意义。课堂上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探索创造的灵感,没有对与错,只有好与更好。
教学展示评价环节中,把学生的作品统一摆放在讲台上,学生集体欣赏作品,让学生体会不同创意和思想的碰撞。让他们找一找优秀的作品,夸一夸它的优点,提一点更好的建议。将欣赏评价变得生活化,让他们体验到友谊和竞争。
在课堂小结时,展示设计师的废旧瓶子再利用的创意,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带着艺术的眼光去发现美、创造美,就可以把更多普通的东西变成更多美丽的艺术品,起到了课堂的延伸效果。
小学美术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四连环的绘画形式,能用四格画的形式表现一个过程。
2、发展有意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培养归纳整理、循序渐进的思维。
3、关心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总结记录,启发对生命、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四格画的形式,表现一个过程。
教学难点:
启发个性化的内容与形式的`结合表现。
教学准备:
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设计理念:
本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四格连环的组图形式,开拓学生宽广敏锐的感受力和创作表现视野,使之乐于观察和表现过程之美,发展清晰有序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亲近自然、善于钻研的品行。
一、体验过程初步认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漫画或者连环画吗?都看过什么?你喜欢哪个形象?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什么叫过程?举例说说。课件播放小鸡破壳而出的过程。
2、引导观看:一起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过程。欣赏用四个画面来表现此过程。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用四格画的方式表现过程之美。
二、寻找过程拓展思维
1、生命的过程之美:我们来看一个美丽的过程,“卵儿圆,虫儿爬,茧儿挂,蝶儿飞,四格画来记录它。”这是蝴蝶的生命魔法,还有什么动物、植物也会经历奇妙的生命魔法呢?
2、事件的过程之趣:看看这个四格画表现的是什么过程?吹泡泡糖!做什么事或者发生什么事的过程也会有这样的有趣的变换呢?
3、交流发散:你想把什么过程用四格画表现出来?
三、精选过程研习画法
1、精选环节:有位同学想表现自己的成长,他画出了在妈妈肚子中、上学、当上歌星三个精彩画面,第二个空格中画什么就能组成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呢?
提示:画上幼儿园怎么样?画面和意义上跟上学太近似了,画婴儿期更好,关键又精彩。
2、画面连贯:现在要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了,蜘蛛结网的过程,第三格选画哪个最合适?请选择并说明理由,同组讨论一下。
提示:①回想蜘蛛是如何结网的;②观察前后画面,注意整体地关联。
3、取景切换:看看《蜘蛛的杰作》和《钓鱼》两幅作品在构图取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四个画面可以统一一个角度画,也可以根据需要切换不同角度来画,比如画出特写。
4、尝试训练:老师请大家帮忙,老师只画好了最后一格:一块西瓜皮和几粒籽,想象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在小纸片上画
一、二、三格,变成一幅四格画。你想画第几格?分组分工完成。
学生尝试作业并反馈,组成了好几组关于西瓜的四格画,你喜欢哪一组,为什么?提示:如主体画得突出,变化明显,有创意。
5、设计排版:谁能把大家喜欢的这四格吃西瓜换一种摆放方式?
我们看看怎样快速地画出四格:州字排版,田字排版等。
提示:根据画面需要设计排版。
四、欣赏范作自由表现
1、欣赏:欣赏四格画作品,看看他们的创想和风格。
2、作业要求:说说你感兴趣的一个事物的四个关键、精彩的画面,画一幅四格画,并命名。
五、展评作业升华感情
1、展示评价:展示你画的四格画,看看他们的四格画,你学到了什么?
2、结束语:我们要留心观察,世界会更美;我们要回味过程,生活会更美。
小学美术教案8
教学目的:
1、激发对工艺美术的喜爱之情
2、进一步学习泥柱雕刻知识
3、学习陶艺知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构图、疏密和形象处理
电教、教具、学具准备:范作数幅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上节课的作品
二、揭示新课:泥柱雕刻(二)
三、讲授新课
世界各民族的.雕刻作品内容丰富,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风格奇特,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借鉴。
1、欣赏范作
(1)古印度石雕
(2)印第安人图腾柱
(3)古罗马雕柱饰
(4)非洲古代雕刻柱饰A
(5)非洲古代木雕柱饰B
2、构图处理
构图有的采用对称、均衡、重复
比较均匀
3、疏密和形象处理
疏密有致,形象略带夸张。
4、学生讨论交流
5、学生制作泥柱雕刻作品
(1)欣赏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说一说在构图、疏密和形象处理上的不同。
(2)说一说自己的构图
(3)做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
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巡回指导。
6、作业主(1)作品展览(2)综合
小学美术教案9
教学目的:
1:巩固树和山石的画法
2:学会将树和山石的画法融于画面中,提高画面的组织能力.
3:感受山水画的笔墨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画树和山石的画法
难点:将树和山石以及其他景物恰当地组织于同一画面上.
教学准备:
课件、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两位同学上台表演山石和树木的画法
2:其它同学在台下练习,然后讲评表演作品,先请学生评,再由耆现点评。
二;新授
山石和树木息息相关。秃山不美,山、树同在,可显出山的生机,也可显出树的.秀美,同时又可显出山的雄伟。
1:课件欣赏范画《白云生处国旗飘》,分析其笔用墨和用以方法
2:看本地山水风景录像,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寻找自己将要描绘的小景记忆
3:学生思考,再谈构思,教师点评。
三;学生练习,教师行间指导
四:展示优秀作品,学生谈感受,教师。
小学美术教案10
教学目的:1、学习用纸带进行穿编,编织成各种物品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用彩带编织成各种物品
教学难点:彩带编织的穿插
教具准备:编织工艺品彩条电教资料
学具准备:彩色纸条,(旧挂历纸.广告纸.各种彩条)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各种编织工艺品(实物与电教结合)
1.编织的材料:藤.竹.纸.塑料.铁.草芒.木片.毛
2.编织工艺应用:实用.装饰.摆设
二.欣赏少数民族.编织的'工艺品
三、出示教师编织的工艺品.1平面2立体
四、介绍简单的编织方法:
1.纸条经纬穿插一上一下
2.不同颜色彩条的搭配形成不同图案
3.图案的组织
五、立体纸带的偏织,结合课文技巧图例
1.先编织底部
2.放入形状物体,向四边往上编织
3.收尾及绑带
4.完成
5.回一,先编织底部,两头合拢,便成船形
六、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带材料,编织成各种物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新
七、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刀具的安全使用,保持教室整洁)
八、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九、教室
小学美术教案11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应会:尝试采用中国画干湿、浓淡的画法,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使学生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用浓、淡、于、湿表现物象的特征,以及画面的构图。
三、学习材料
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宣纸、调色盘、各种水果等。
四、组织教学
1、引入新课:
(I)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
2、提出问题:
这几幅作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有哪些是不同的?
3、出示课题:画水果。
五、新授课
(1)学生分组欣赏。
①用国画的方法表现水果与用其他绘画方法表现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②尝试着用纸笔画一画。提出问题:
A尝试用笔:中锋、侧锋。
B尝试用色:浓、淡、干、湿。
⑴教师可在学生初次探究的基础上做示范。
⑵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学生看书欣赏其他学生的美术作业。
⑶打开书,欣赏。
①看草莓、葡萄的步骤图,研究其画法。(学生临摹画法。)
②欣赏学生作业。
(解决画面的构图问题。)
六、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1)先临摹;
(2)创作完成一组水果静物。
七、小结
小学美术教案12
第1课影子的游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2)技能目标: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行创作。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并保护五彩斑斓的世界。
教学重点: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教学难点: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剪影作品课本画笔作业纸
学具:课本寻找影子的造型画笔作业纸
教材分析:本课所学的'内容《影子的游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第一课美术教材,是属于造型。表现课。由于该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因此本节课我以游戏体验为主调动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体验的学习方式是多姿多彩的,本节课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影子,感受影子,并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认识影子并用一至两种方法表现影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在投影仪下任意摆弄小手,让他们无意识地发现屏幕上有影子。
2、教师在投影仪下摆弄手势,吸引学生兴趣。
提问:
1、小朋友们看到屏幕上有什么?谁能告诉老师它叫什么名字?(屏幕上有各种动物的图案,他们叫影子。)
2、影子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二)讲授新课:
(1)游戏:
1、让学生到操场上找影子。讨论并交流自己找到了哪些影子。(有树的影子、花的影子、教学楼的影子、人的影子等等)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产生的?他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带着问题到阳光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或利用形体组合成各种造型。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发现了影子,它是光照在物体上,在物体的背面就产生了影子。它的特点是有光有物就有影子,影子永远在被照物体的背后。
(3)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把影子留下来?师:我们发现的影子千姿百态,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材料以小组的形式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影子。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想的办法最多,最好。
(4)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
(5)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作业。
(6)教师示范如何画影。(用简笔画形式快速表现。)
范画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边说边画,小朋友们刚才在阳光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和造型,小朋友们的背后都产生了影子。
范画2、小朋友们都了解了影子的特点是永远在被照物体的背后,那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这么画对吗?
思考:如果太阳在上方它的影子在哪里?通过进一步强调影子的特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影子的画法。
(7)欣赏课本范图,介绍不同形式的表现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用黑色腊光纸剪影。
(三)学生作画或制作,教师巡回辅导。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影子。
(四)讲评,欣赏学生作业:
1、欣赏学生作业。(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业)
2、学生自评、教师讲评。
3、简单讲解画面的安排及添画创作,使之变成主题画创作画。
(1)教师出示范画1,进行添画示范并讲解。小明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做操,天上飞来了小鸟与他做伴。
(2)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上进行添画使之成为主题画。
小学美术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展开回忆、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学习当中的观察 、回忆、交流,感受生命带来的独特的美丽,简单了解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并进行大胆想象与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想象、探索、联想的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更好的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并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画面。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画面中表现不同种动物出壳的特点和画面的.自由性生动性。
教学方法:
观察、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教具、视频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
1、今天老师带来几位朋友,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呀?(大屏幕显示几只不同颜色的蛋)
2、请同学们猜一猜谁藏在蛋宝宝里呢?(生答后可补充提问:剩下的蛋里还会钻出什么来呢?)
3、小结:同学们答得非常好。小鸡、小鸭这些禽类动物都是下蛋生宝宝的,蛇、乌龟这些爬行动物同样也是下蛋生宝宝,我们把下蛋生宝宝的动物叫“卵生动物”。那这些小动物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呢?同学们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出示课题:“出壳了”。
三、探究(—)
1、出示教具:鸡妈妈与蛋宝宝
蛋宝宝们安静地躺在窝里,鸡妈妈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着蛋宝宝,慢慢地它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有什么变化呢?(先组织学生大胆想象)出示小鸡孵化过程的视频。
哦,原来一开始小鸡宝宝在壳里只是一个小小的胚珠,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下吸收了壳里的营养,宝宝的身体开始成长,十多天后,它在壳里开始不安分起来,觉得空间太挤,想冲出这个黑暗而狭小的房间。
2、它怎样才能冲出这个房间呢?(它的身体是一下子就全露出来了吗?)
通过刚才视频的观看学生回忆宝宝出壳的情景,并组织学生进行破壳的表演
(儿歌编制动作,大家一起来表演:鸡蛋鸡蛋圆溜溜,小鸡宝宝要出壳,小嘴啄一啄,啄一啄;翅膀顶一顶,顶一顶;小腿蹬一蹬,蹬一蹬,哇!小鸡出壳了!)
3、小鸡出壳了,蛋壳还是圆溜溜的吗?破了的蛋壳怎么花呢?(请学生完成)
4、小鸡刚刚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看看周围,它会想些什么呢?
5、陆续的蛋壳破了,看到这么多与自己长相不同的伙伴,它又会想些什么呢?
6、鸡妈妈看到刚出生的宝宝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四、探究(二)
鸡宝宝出壳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都想出壳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瞧!它们已经迫不及待了。(课件出示)欣赏图片:
1、小鳄鱼用自己的力量顶开了蛋壳,他好奇地东张西望,妈妈看到它的出世,非常的高兴,并爬到了小鳄鱼的身边,开始了它们幸福的生活。
2、刚刚出世的小鹤同样用自己的努力打开了蛋壳,并坚强地站立起来,它蹒跚地走着,好像在寻找这什么,又好像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3、小海龟刚刚出世便游回到大海的怀抱。
4、小企鹅、小鹅出生后都与妈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5、有些稀有动物没有没那么幸运,它们没有妈妈温暖的怀抱,只能在人工的孵化箱里出世。
五、绘画指导:
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想用你画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吗?你想表现小动物破壳的情景呢还是见妈妈的情景?
注意再画各种小动物时一定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画(做示范)
1、画妈妈孵蛋的情景:(可通过以出示的鸡妈妈与蛋宝宝的教具摆一摆)注意画面的分布,主体大,并放在突出的位置。
2、画小动物出壳的情景:注意小动物出壳是主体,小动物、蛋壳、背景色要区分。
3、画小动物出课后与妈妈在一起:注意妈妈与小动物的大小比例关系的协调。
六、我们一起来创作吧!
小学美术教案14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较多表现的是生活中找到的三角形及三角形的运用,如:船帆、三角形的地砖图案、北京故宫角楼、滑梯和埃及的金字塔等。通过学生观察和寻找周围的三角形,让他们发现生活中三角形的众多存在和作用,让学生能发现三角形的异同,比较不同形态的三角形给人不同的感受:尖头向上的三角形显得稳定、坚硬;倒立的三角形给人危险和锐利的感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物体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并尝试用一种方法来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启发学生说说、猜猜、看看和画画,让学生找到三角形,了解三角形并巳。画画三角形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寻找、发现和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发现它们的异同,体会不同三角形给人的不同感觉。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用画、剪、撕、帖、折等多种手法来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和积极创造生活美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寻找、发现和观察三角形的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
采用不同的'手法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添加细节组成有趣的画面进一步来美化生活。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三角形生活用品或图片、三角形的作业纸、绳子。
学生准备:准备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A.导入
a.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是什么样的吗?
b.出示三角形的纸片,教师补充三角形的特征。
c.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有趣的三角形物体,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
B.新授
启发学生了解、寻找、观察三角形:
a.教师出示不同三角形形态的图片,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三角形。
和大师一起画三角形:米罗、毕加索。他们两个都是大画家。
b.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带领他们来到操场开展活动:请学生们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或和其他同学合作表现出不同形态的三角形,由此感受不同三角形给人产生的不同感觉。
c.在学校中、教室中寻找有趣的三角形:红领巾、三角尺…
d.欣赏课本中古今中外典型的三角形物体:建筑、玩具、设施等。让学生们更进一步地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作用,从而产生表现三角形物体的欲望。
猜猜看:滑梯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物体,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a.出示三角形物体,尝试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b.教师示范:在实物投影仪上画三角形。讨论:你们还有什么手法来表现三角形的物体呢?激发学生表现的兴趣。
c.出示图片:用多种手法表现的有趣的三角形物体:色彩画、剪贴画、线条画等。
d.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想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什么有趣的三角形物体。
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们在三角形的作业纸上制作:剪贴或绘画等。
C.
小组合作,把三角形的作业“串”在绳上作彩旗,既展示作业又装饰教室。
小学美术教案15
【教学目标】
1、观察、认识自然界中具有天然纹理的景物,欣赏这些纹理形态别具特色的美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德能力,感受抽象纹理的形态美感。
2、学习无笔画的创作方法,利用水彩、水粉颜料加水后流动的特性,探索对印、渍染、喷洒、拓印等技巧,创作出色彩变幻、肌理美观的无笔画;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无笔画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辅助课件(具有天然纹理的景物图片)、无笔画教学范画、教师示范所需的工具材料(玻璃或塑料板、水粉色彩、调色工具、水杯、抹布)等。
学生:纸张、水粉色彩、调色工具(调色盘、水杯、抹布、小票夹)等。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对印的方法和步骤;创作出色彩变幻、肌理美观的无笔画。
难点:把握色彩加水后流动的特性,探索对印技巧。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观察: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精美的纹理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大自然中的纹理之美。
2、艺术家的纹理作品欣赏。
3、今天我们也尝试着不用画笔来创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板书课题:无笔画。
二、探索发现
1、方才咱们一起欣赏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图片上是一些大自然中的自然形成的纹理图案。对于这些图案,在美术学中有一个术语来概括:肌理。
2、简介肌理。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3、肌理的`分类。
肌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肌理:自然肌理就是自然形成的现实纹理,如:木、石等没有加工所形成的肌理。
(2)人工肌理(创造肌理):由人工造就的现实纹理,通过雕刻、压揉等工艺,再进行排列组合而形成。包括刀刻、针刻、刮擦、拼贴、复印、感光等等……
4、人工肌理的处理方法。
下面老师选了一些带有肌理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肌理效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1)绘写:用各种笔和不同颜料,直接在纸上画出肌理效果。
(2)喷洒:将颜料调和成适当浓度的液体,再用喷笔或其他工具喷洒在纸上。
(3)熏炙:用火焰在纸上烤成一种熏黑或燃烧后的痕迹的肌理。
(4)拼贴:将各种纸材或平面材料通过组合、编排,贴在有色或无色的纸上。
(5)拓印:用颜料涂在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再用纸拓印下来。
(6)浸染:在具有吸水性的纸材上,滴入液体颜料,颜料自由渗入,可以形成斑渍状的肌理。或在水中滴入颜料,再用纸将颜色吸取上来。
(7)刮刻。
(8)自流:在比较光滑的表面上让液体颜料自然流淌。或用细管吹气,形成自然的线条肌理。
(9)压印:在物体表面涂满颜料,在纸上压印出肌理痕迹。
三、深入研究
1、肌理的魅力所在
肌理之所以不同于手绘的独特魅力,是由于它本身的两大特点造成:一是上述的偶然生成性,如木纹石纹的迸裂,液体流淌的浸渍,等等,常常是人工与天工的巧合与融汇,天然浑朴,是任何手绘都无法复制的“天趣”;二是肌理的本质——视觉触感造成的特殊审美心理效应。
2、现场演示对印的创作方法
(1)纸张对折
(2)在半张纸上画上图案(注意色彩要有深浅对比,同时也应注意色调的调和)。
(3)印制时随时观察,反复调整。
四、创作实践
1、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无笔画作品。
2、要点:画面具有情趣,色彩构成和谐美观。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
1、自评: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选派一名代表简述创作方式及精彩看点。
2、他评:其他组同学提出不同意见。
3、师评:以鼓励为主,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
六、小结
1、请同学们分别说说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不用笔创作了一幅精美的画,在创作过程中体会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同肌理的美,并尝试着用身边的材料大胆创作,随时随地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小学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01-07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2-30
小学美术教案:电脑美术11-19
[经典]小学美术教案05-16
小学教案美术05-21
小学的美术教案06-13
小学美术教案06-14
小学美术教案【经典】06-14
小学美术教案(精选)06-10
小学美术教案[经典]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