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字。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3、有科学幻想意识。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同学从阿德的梦中,体会少年儿童对未来世界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字词卡片。
2、课件(课文插图)、录音机、磁带。
3、彩笔、白报纸。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动听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愿意)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放课文录音)快快竖起你的'神耳朵,仔细听,认真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二、默读全文,感知梦境
要求:
1、第一遍默读速度稍慢,注意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借助拼音默默地读几遍,并找出不同的词语作上记号。
2、第二遍默读,速度要加快。考虑:
⑴ 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看出是一场“梦”?
⑵ 阿德梦见了什么?
⑶ 小组交流读文体会。
三、看图读文,感悟“梦”的奇
1、随连环画逐段读文,想想课文中说的事情,哪些与实际说的不一样。
2、课文中哪些新科技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生答,师板书)
3、同桌交流读书体会。
四、课文排序,积累词语
1、课件出示课文连环画,让同学自读全文后按顺序排列。
2、小组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3、找出难认的字,和同学一起讨论用什么方法一起记住。
4、小组汇报识字方法。
五、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朗读感悟,激趣升华
1、朗读全文,说说从阿德的梦境中,自身想到了什么?
2、说说你心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3、闭眼做个“白日梦”然后用彩笔画出自身心中的“梦”。
三、实践活动
1、兴办“俺心中的未来世界”专栏。
2、课外阅读科学幻想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理解积累词语“失魂落魄”,分清“魂、魄”两字的字形。
2、能体会“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两句话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积累这两句句子。
3、能读懂文中几处省略号背后所蕴含的人物的情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爱,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之情。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1、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初步了解梁晓声其人。
2、理解“失魂落魄”的意思,分清“魂、魄”两字的字形。
3、想一想,作者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 反馈预习,揭示课题,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六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情况。
1、 交流对梁晓声的了解。
2、 揭示课题, 初步了解梁晓声对自己母亲的情感。
4、补充资料,了解中国六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情况。
六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多数工人的每月工资不过二三十元,一元五毛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
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的街道小厂上班。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远,没有就近的公共汽车可乘,即便有,母亲也必舍不得花五分钱一毛钱乘车。
——摘自梁晓声的《母亲》
二、 从文章表达形式的特点出发整体切入课文内容的'学习。
1、反馈预习情况,指导区分“魂、魄”的字形,理解词义。
出示: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齐读)
l 一起写一写“魂、魄”两个字,记住字形。
l 反馈“失魂落魄”的意思。
2、抓住文章表达上使用了很多省略号的特点,提示学习方法。
三、深入学习课文1——31节,体会句中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1、分角色朗读1——31小节,想想这部分主要写什么。
2、交流板书。
3、联系环境描写、对母亲行为的描绘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时,多处运用了省略号。
(1) 第一组: “妈……”
“妈……
(以此指导联系环境描写体会省略号便是的是声音的拉长,延续,让读者体会到的是这里的环境很恶劣,噪声太大。)
(2)第二、三组:
l 思考为什么我说回答妈妈的问话是吞吞吐吐的?体会一下,此时此刻我内心的情感。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一下)
l 交流、适时评点,引导体会文中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母亲行为有强烈的感染力,把作者那一刹那的震惊生动地表现出来。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l 体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
(一时间百感交集,自责、内疚、难过、痛心全融会在这省略号中了。)
4、 感受这次“要钱买书”经历对“我”的震动。
a) 引读:
b) 那一刻我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说说“我第一次:……”
5、联系前文内容将“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中省略的内容说出来。
四、理解“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体会母亲对孩子的这份“深情”。
1、引读第二部分的内容。
2、引导运用前文环境描写和对母亲行为描写的语句体会“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归去来兮辞》》。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美读诗歌,体会诗情诗境,感受经典的魅力。
2、唤醒学生对田园意趣的通感,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美读诗歌,读出诗情诗意。
2、理解诗歌,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感受。
教学难点:
1、如何有效地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2、用诗的语言来解读诗,营造美好融洽、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教学资源:
一束野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音乐,安静情绪。
1、课件播放音乐,在舒缓的旋律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放松学生的情绪。
2、感受:刚才的音乐描述了什么?森林、海洋、田野或者是天空?
二、自然过渡,导入课题。
自古以来,动听的音乐总是和优美的诗歌相依相随,《诗·大序》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今天,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人戴望舒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天晴了的时候》。
三、配乐朗诵,范读全诗。
1、老师范读。
2、好的文字能感染我们的情绪,你觉得老师刚才是用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3、请你们也面带微笑,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4、指名读,出示读书要求。
四、理解诗歌,体会诗意。
1、要读出诗的味道,先得理解了这首诗才行。
2、理解诗题,比较“在天晴了的时候”与“在天晴的时候”的不同时间概念。
用“在的时候”练习说话。
3、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很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却流淌出温馨宁静之美。可见,“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从诗句当中,你能推断这是哪个季节吗?
4、自由读诗,做批注: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或者是哪一个词?说说你曾经感受过的诗中的情景,和大家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相机指导,注意对学生的朗读作中肯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训练。
――“炫耀着新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你觉得雨后什么最美?仿写“的,一下子洗净了尘垢。”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在诗人笔下,小白菊像什么?“胆怯的小白菊”,多可爱多有创意的搭配,你想用“胆怯的”来形容什么?
――“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由“云”和“闲”联想到古诗“孤云独去闲”,体会不同的意境。
五、进行仿写,升华情感。
1、出示教师仿写的“在下课的时候”,激发学生仿写的兴趣。
2、以“在____的时候,请到____去走走”作为开头,进行创编和仿写。
3、总结:留心观察自然,细细感受生活,热爱乡村生活的清新纯朴之美,热爱自己土地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二、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旁征博引的写作方法。
三、进行口头训练,发展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也在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
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2.讨论课文的结构:课文由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
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走吧!’”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冒雨在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两段文字即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
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
构,值得我们仿效。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答案是《教参》第18页)
2.联系课文第二部分,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
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例如,课文中对“岱
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3.学生阅读课文,划出运用“移步换景”之法的地方并用简洁文字标注出来。
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解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3、5、8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教参》认为这些都是正面明写,似可商榷。)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指名口述山中雨景,顺序可作适当调整甚至重新组合,精采词语要充分运用。
3.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详见《教参》第15页)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课文开头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四、讨论“思考和练习”第四、五两题。(答案见《教参》第19页)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⑴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⑵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⑴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⑵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⑶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⑴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⑵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⑶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
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⑵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⑶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⑴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⑵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⑶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⑴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⑵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⑶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课后心得】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自己填写常用偏旁表
3、 重点指导书写“南、面、首”
教具: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谁能把字音读准?
⑴. 学生自己读一读
⑵. 领读
⑶. 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二、 识字写字:
1. 学生听读,学习生字(小组学习)
由一个学生读出字音,小组其他成员拿生字卡片迅速选择所读生字
2. 讨论识字方法
3. 你能用这些字组一些词语吗/
4. 选择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 重点指导书写
6.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进行反馈评价
南:第一笔写的短,第二笔竖撇,中间是羊字少一横
面:注意第三笔竖,第四笔横折略向里收
首:第三笔最长
三、 板书设计
水乡歌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认识ai ei ui,并通过相近汉字的发音,识记ai ei ui 的发音和四声,并掌握复韵母的发音方法,达到读准音、认清形。
2、学生通过“找朋友”的学习活动,能够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
3、学生通过观察ai ei ui的声调,能够发现声调位置不同,并通过声调歌掌握声调位置。
4、学生能够通过描红,书空等活动,正确、规范书写音节。
学习重点难点:
1、学生识记ai ei ui 的发音和四声。
2、正确掌握声调的'不同位置。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参观一个神秘而有趣的地方——汉语拼音果园。秋天到了,看,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你们想得到这些丰收的果实吗?(生:想。)告诉你们,这些苹果的后面藏着许多拼音宝宝,如果谁能准确地读出来,这个大苹果就属于谁。
2、教师引学:学生摘苹果读拼音。(拼音内容为声母和单韵母。)
3、教师引学:我们给拼音苹果分类,这些苹果可以分两类,应该怎么分呢?先和同桌研究一下,然后说给大家听。
二、合作交流,学习韵母。
1、教学复韵母ɑi。
(1)孩子们,生活中,你最爱的人是谁?
(2)教学ɑi的发音,认清字形。
①你发现了吗?这位朋友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单韵母有什么不同?(由两个单韵母组成。)像这样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字母叫复韵母,跟老师说:复韵母。
②教师引学:读复韵母跟单韵母一样,也有发音方法。现在,老师来读ɑi,请小朋友们竖起小耳朵认真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准备好了吗?(教师示范发ɑi的音。)你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指导学生发音。
(3)四声练习。
注意ɑi的调号标在ɑ上,结合口语训练进行四声练习。
教师指导读。
āi:我挨着你,你挨着我。
ái:冬天来了,到处都是皑皑的白雪。
ǎi:姐姐高,弟弟矮。
ài:我爱爸爸,爸爸也爱我。
(4)儿歌律动,深化读音。
2、迁移方法,学习ei。
(1)引出ei。
(2)教学ei的发音,认清字形。
①仔细听,你好像还听见了什么?(师:说得多好啊,你连他砍柴的样子都做出来了。)
②教师引导学生发音。
(3)四声练习。
注意ei的调号标在e上。结合口语训练进行四声练习。
我们也边砍柴边读吧!
(4)拼读练习。
教师导学:ei也有许多声母朋友,哪个声母能和ei拼成一个音节?自己先大声地练一练,然后开火车读。
3、运用规律,合作学习。
(1)教师引学:打电话引出ui。
(2)教会发音方法。
有些小朋友真聪明,看到ui就想到了复韵母的发音方法,怎么读?(指名说:先准备发u的音,马上滑到i的音,就是ui。)
(3)四声练习。
4、结合语言,巩固运用。
5、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6、示范指导、练习书写。
三、游戏活动,学习音节。
1、在拼音森林里长满了蘑菇,这些蘑菇可漂亮了!小兔见了,高兴极了,它想摘一些蘑菇孝敬妈妈,可是要摘这些蘑菇可不容易,因为这些是音节蘑菇。蘑菇上都有哪些音节?谁会拼?(b—ɑi—bɑi)
2、只要你能拼出蘑菇上的音节,就可以摘下蘑菇了。挑选自己喜欢的蘑菇拼一拼——指名拼读摘蘑菇。
四、趣读儿歌,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汉语拼音果园,与ɑi、ei、ui成了最好的朋友。同时还学到了一首声调歌:有ɑ在,把帽戴,ɑ要不在o、e戴,要是i、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
语文教案 篇9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
(三)文意理解:
1、 为什么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喻好?
(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更有意境)
2、 本文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对比)
3、 本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营造了温馨、愉快、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从“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可以看出。)
4、 结尾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表明作者对谢道韫才华的`赏识)
5、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院作飞花)
《陈太丘与友期》——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
(三)文意理解: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讲礼貌,要重礼守信)
2、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一个落落大方,明理善辩,聪明机智的人)
3、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无信无礼,但知错就改的人)
4、文章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元方的方正?
(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出元方的落落大方,明理善辩,聪明机智)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冬天和春天各穿了怎样的服装。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相关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质疑导入
1、出示“雷鸟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2、师:雷鸟与咱们平时看到的鸟不大一样,这位雷鸟太太可了不得,她是森林里聪明的时装专家,随着季节的更迭,她的时装换了一套又一套。要想知道怎么回事,就跟我们去认识认识雷鸟太太吧!
3、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同桌一起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方式检查。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创设情景:出示挂图,师配乐读第一段文字。
2、师:喜欢这白雪世界吗?
3、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学习第二段。
1、渡:大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雪停了!一只名叫跳跳的小松鼠从树洞里爬了出来,它在干什么呢?赶快读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自读。
3、反馈。重点体会第四句“……又清凉,又香甜……”
二、学习3—7段
1、过渡:就在小松鼠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松果时,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生自读——反馈)
2、分角色朗读。
3、同桌练习表演——指名表演——师指导——生再次表演。
三、学习8——9段
1、过渡:看到小松鼠这么可爱,雷鸟大婶不再生气了!接下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生听录音)
2、生谈知道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0——14段。
4、生反馈。
5、师小结。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自读15——25自然段。思考:春天到了,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
3、小组活动:配合读15——25段或试演此情景。
4、师小结。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一)
冬:白色大衣
春:白色带有棕色斑点的大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天地》教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