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7 14:19:1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四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交谈,使学生了解期末考试的总体情况及自己的错误知识点;通过对第八册教材的初步分析,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

  2、在师生的交流,共同的分析,解读中,联系假期生活、教材内容,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同时形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的经验。

  3、在活跃、开心的课堂活动过程中,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学生丰富多采的假期生活,分析,阅读,解说初步了解教学内容.

  教学准备

  端正学习态度,重温学习规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谈话导入

  解读数学书

  通过师生交流,总结经验教训,加油鼓劲,为下学期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联系教材目录,联系已有生活知识经验,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得到充分的肯定,通过研究、分析、比较,正确建构数学的一些知识。

  一、交流期末考试总体情况

  1、教师总体介绍。

  2、个别交流学生的错误。

  二、介绍新课本

  1、解读目录

  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如:角、可能性......

  2、谈谈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3、作些准备

  学习这些知识要做一些准备。

  学生个别交流。

  师生共同认识本册教材涉及的内容,解释有关数学用语。

  小组交流你对这些知识的认识

  如:哪些你已经了解了?哪些与前阶段的数学知识有联系?......

  交流假期生活

  (机动环节)

  全课小结

  不管在交流假期生活还是检查作业,或参观作业中注重让学生比较、思考联系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在评比参观中注意树立榜样,时刻提醒、激励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努力向上。

  激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了解寒假作业(机动环节)

  1、同学们,假期一转眼就过去了。你能说说这个寒假你过得愉快吗?

  2、交流假期生活

  同学们,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3、检查寒假作业

  寒假里我们认真完成了寒假作业,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比一比,谁的字迹端正?谁的作业认真?

  4、分析寒假作业的有关练习

  5、参观优秀作业

  优秀作业展示,大家来看优秀作业。

  四、全课小结:

  新学期,你准备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呢?

  小组讨论并交流寒假中你参加了哪些有意义的活动?

  在哪些生活问题中你用到了数学知识,交流一下,是哪方面的数学知识?

  同桌先相互检查寒假作业,再评比。

  小组讨论:寒假作业中的练习,你是怎样想的?交流、核对。

  全班参观优秀作业

  谈谈你的感想。

  小组说说

  再集体交流。

  解读目录要注意联系前后知识。注意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全面的了解本册知识点。如:先了解一些新的数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再如:有相同的标题,比较有什么区别;

  板书设计:新学期新气象

四年级数学教案3

  课 题: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1—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除数是整十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能力;

  2、 进一步加强学生除法运算的正确率,数步养成自觉检查和验算的习惯,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提高学生计算的品质;

  3、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除法运算的能力和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笔算

  1、 P5的第1题

  210÷3 40÷5 160÷40 350÷70

  210÷40 400÷50 160÷80 720÷90

  ⑴先完成第1、2 组题,再比较。说说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⑵完成剩下的题,交流时开火车,任选2题指明说说想。

  2、 P5的第2题

  255÷40 348÷70 517÷60 462÷50

  ⑴同桌活动,说商是几?任选2题说说怎么想的?全班交流。

  ⑵在自备本上每人任选2题笔算,并指明板演。集体订正。

  注意:商的位置书写。

  3、P5的第3题

  87÷30 650÷50 170÷30

  ⑴在自备本上完成,并指明板演。

  ⑵集体订正,说说和上面的第2题有何不同?

  笔算时该注意些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商的首位的书写位置)

  ⑶谁来小结一下,对于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综合练习

  1、P5的第5题

  比一比,在口算

  ⑴13×3 12×4 23×3 24×2

  13×5 12×6 23×4 24×3

  ⑵24÷2 48÷4 96÷3 78÷2

  34÷2 48÷3 96÷6 7÷3

  ⑴书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开火车。

  ⑵通过计算有何发现?

  2、P5的第6题

  ⑴计算、填表。

  ⑵观察、比较表格,说说有何发现?同桌交流,指明全班回答。(体会商不变的规律)

  3、P5的思考题

  某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30秒转换一次。从下午5时到5时10分,这个信号灯转换了多少次?

  (1)让学生自己默读题目,然后思考分析题意;

  (2)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3)通过交流,集体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完全明白题意,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第1次转换起恰好发生在5时,经过10分也就是经过600秒,那么这600秒里转换的次数是600÷30=20,然后加上5时发生的1次总共是20+1=21次。)

  三、课堂小结 总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四、课堂作业

  完成第3题余下的习题以及第4题应用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p10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图形,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2、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图形,找规律的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展新知

  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寻找所摆三角形个数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方法

  1、鼓励学生从图形、数等多种角度寻找关系,并加以对应,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并将这一关系用算式表达出来,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来:2n+1。

  (1)2×26+1=53(根)

  (2)2n+1=63,2n=62,n=31,能摆31个三角形

  2、通过列表、观察图形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小棒

  列出算式来表示需要小棒的`根数,从中发现规律。在每个算式中,都有加1,一个正方形3×1再加1;2个正方形3×2再加1;3个正方形3×3再加1,从而推出n个正方形需要小棒的根数是:3n+1。

  (1)3×12+1=37(根)

  (2)3n+1=46,3n=45,n=15。能摆15个正方形。

  三、解决问题

  利用上面用小棒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方法,找出摆八边形的规律

  (1)、摆一个八边形,需要7×1+1=8根小棒,摆2个需要7×2+1=15根小棒,摆3个需要22根小棒

  (2)摆n个八边形需要7n+1根小棒。

四年级数学教案5

  课题 复习(1) 课型 复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2 本教时为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乘法、除法口算以及除法的基本试商方法进行整理,提高除法运算的能力:

  2、提高笔算技能,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3、通过理解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除法口算以及除法的.基本试商方法进行整理: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笔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复习

  一、基本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先让学生把书本打开至13页,完成复习题第一题;【要求看谁算得快而且准确】

  (2)课件出示习题集体交流结果,并指名个别学生就几个针对题说说自己在口算时是怎样想的。

  (3)交流运算方法,总结口算除法的方法;

  2、对比练习

  1)先出示P13复习题2的第一列习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运算,【要求看谁算得快,为进一步明确调商过程的重要性提供对比的依据】

  (2)集体交流运算的结果,要求说说每一题怎样试商?并说明为什么第三组147÷29在运算的时候速度要慢些?【指出需要调商的原因】

  二、提高练习

  三、总结

  四、完成课堂作业

  (3)完成解下来的两列习题,并指出哪些题需要调商;【根据教学时间可分组进行计算】

  (4)集体交流结果,并总结试商和调商的方法;

  二、提高练习

  1、完成第

  4题(1)先出示第一列习题,让学生用最快的方法把两个算式计算出来,并且进行验算。然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算的,鼓励不同的说法;

  (2)分组完成余下三列习题,运算完成后和同桌说说自己预算时是怎样想的,然后集体交流独特的想法;

  (3)集体校对完成后,进一步明确试商和调商的重要性;

  2、解决实际问题【间隔问题】

  1)出示P13第5题,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 让学生自己先根据题意自己运算,然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3) 交流对比,选择正确的结果,引导理解“72里有4歌18,也就是要上4层楼,加上底层楼,所以家住5楼”。

  (4)说明这题是一题“间隔问题”,并简单说说间隔问题的一些知识;

  三、总结

  1、总结除法的运算方法,明确运算步骤,要求养成“试商→调商→计算→检验”这个重要的运算过程习惯;

  2、针对第5题要求学生在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的实质,要多思考;

  四、完成课堂作业完成P13第3题和第6题应用题。

  课后感受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摆动正方形(正三角形),初步体会正方形(正三角形)边长与正方形(正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正方形(正三角形)总个数是正方形(正三角形)边长的平方。

  2、通过多种学习材料的观察、猜想、验证等,渗透这一类题的共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大正方形(正三角形)中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一样的.小正方形,摆出一个或几个较大的正方形,摆好后请你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发现?

  (正方形总个数是正方形边长的平方。)

  问:如果最底下一层摆10个小正方形,要摆成一个大正方形需要几个小正方形?

  如果最底下一层摆20个小正方形,要摆成一个大正方形需要几个小正方形?

  如果有64个小正方形能摆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

  如果有225个小正方形能摆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

  如果有8个小正方形能摆成边长是几的大正方形?

  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

  2猜想验证,自己规律:

  教师出示一些小正三角形,要求摆出大正三角形.

  最下面一层摆2个3个4个

  各需要多少个小正三角形?

  学生猜一猜,说明理由,上来摆一摆验证

  讨论研究:你是怎么想到的?

  说说规律:大正三角形中小正三角形总个数是大正三角形最地层小三角形个数的平方。

  3练习巩固,应用迁移:

  (1)学生独立练习第2题

  反馈交流。

  与上面两题进行比较异同点.

  (2)适当拓展。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一样的小立方体,摆出一个或几个较大的立方体.

  摆好后请你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发现?

  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大立方体中小立方体的总个数等于最地层第一排小立方体个数的立方

  4谈谈学习体会。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习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别应用倍数和因数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

  2、在练习、交流、辨析及涂色等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该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判断。

  复习倍数和因数有关的知识,为今天的熟练地进行做好准备。

  1、引导回忆

  设问:3的倍数有哪些?27的因数有哪些?

  设问:怎样来判断同时是2、5、3的倍数?

  设问: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组织小组交流:既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导入:今天我们就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

  3、独立在草稿上写出3的倍数和27的因数。

  回忆有关数的特征。

  应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解决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应用倍数的知识来解决相应的日常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6的倍数和2、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倍数关系的传递性。

  1.基本练习

  (1)组织完成练习六第1题

  1、组织独立选数写算式,同桌交流其中的倍数和因数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个别反馈。

  3、设问:能单独说某数是倍数还是因数吗?

  (2)组织完成练习六第2题

  1、组织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2、组织反馈并交流判断理由。

  3、设问:同时是2、3、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3)组织完成练习六第4题

  1、组织独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

  2.解决实际问题

  组织完成组织完成练习六第3题

  引导猜测,然后反馈思路。

  3.拓展练习

  组织完成练习六第5题

  组织学生独立按要求涂色,然后组织反馈想法。

  设问:6的倍数都是2和3的倍数吗?2和3的倍数都是6的`倍数吗?

  归纳:6的倍数一定都是2和3的倍数,可2和3的倍数不一定是6的倍数。

  1.独立选三个数组成一道乘法算式或一道除法算式,小组说一说。

  独立思考交流“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指名反馈。

  按要求完成,思考交流。

  独立填写后个别反馈交流填法。

  独立按要求在方框填数。

  2.独立猜一猜哪种盒子能正好装完,说明理由。

  3.独立把表中6的倍数涂上颜色,思考交流

  讨论:6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所以6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为什么?

  通过本课练习,学生进一步感悟了2、3和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更灵活和熟练了。

  全课小结

  总结反思回顾,进一步强化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

  1.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2.布置作业:补充练习相关习题。

  1.各自交流。

  2.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分解素因数,首先让学生自己写出两个整数,再要求分别写成几个素数乘积的形式,这一过程实际上让学生初步建立了分解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只有合数才能分解成几个素数之积的形式,从而引出分解素因数的概念,很自然地提出如何分解素因数的问题,通过教师的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特别强调用短除法进行分解,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方法的多样性及可选择性。

  在整节课的教学实际中始终坚持教师引发、学生主动、师生共建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对概念课的教学,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既澄清了学习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

  教学目标:1、理解素数、合数、素因数、分解素因数的概念,掌握分解素因数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理解整数的多种分类方法的异同,体现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分解素因数

  教学难点:素数与分数、合数与偶数概念的辨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

  备注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每位同学写出两个整数,然后再将它们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请几位同学板书)有没有哪位同学所写的整数不能写成几个素数的乘积?

  由此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教师总结:引出素因数、分解素因数。

  如何将一个合数分解素因数?

  分解素因数的方法

  1)“树枝分解法”

  例:将48、35、60分解素因数

  (图省略)

  48=

  35=60=

  说明:先将该合数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再将其中的合数分解,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短除法

  例2:把24、35、64分解素因数

  说明: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的步骤如下:1,2,3。...(见课本)

  特别强调这种方法的解题程序,并且设计多种形式的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计算器分解法

  例:将1334分解素因数

  说明:首先用计算器将合数分成两个整数之积,再分别对两个整数进行分解,最终化为素数之积的形式。

  探讨;

  分解素因数与分解因数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练习:P14练习1、4(2)

  课堂总结:学生学习的感受。

  作业:练习册。

  学生对于这种分解方法还是比较理解的。

  短除法的结果就是除到最后是素数为止。

  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计算方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本节课要在观察长方体的活动中,体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3个面,发展空间念。

  经过学校领导陈再锋老师的点拨以及同事们给我的宝贵意见,现将我的教学反思反馈如下:

  首先,课前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虽然我有自己精心设计的各种教学物体,但是还缺少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准备,以致于在课前导入就与课堂内容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准备这部分如果把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结合起来,我相信在导入时应该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渲染气氛。

  其次,在巩固练习这部分中设计的形式比较单一,不够丰富,这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学中,我只采用了一种小游戏,让学生拿着一个物体说说自己看到的'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东西,再加上教材中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在教学语言上还有待加强。如何有效运用教学语言是我努力奋斗的方向。比如,在上课前,我采用体育课上的“立正”来整顿纪律,其实这种语言不适合出现在教室里上课,显得比较粗俗,还有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只采用“棒、棒、你真棒”这种形式,不够新颖、创新。当然,有以上的不足之处,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总之,我时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奋进,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生动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能力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活动,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学排列,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学排列

  教学难点

  熟练、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设疑激趣:

  1、创设情境:少年演讲比赛

  教师提问:这两个小朋友到底谁的得分高呢?你是怎么想的?小数如何比较大小呢?(板书课题)

  2、大胆猜测:

  (1)举例说明整数是如何比较大小的?(当整数的位数相同的时候,从高位比起;位数不同的时候,位数越多,数越大)

  (2)教师提问:根据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你对小数的了解,能试着说一说小数怎样比大小吗?

  二、尝试探索:

  1、根据你的猜测,用你的方法比较郑强和李明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9.87○9.90

  2、评委会给张华多少分呢?

  (1)独立阅读,分析信息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回忆旧知,为新知的`学习顺利铺垫,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交流,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对他们理解数学很有帮助,甚至产生深远影响。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2)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3、你能将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

  4、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5、教师:我们归纳出来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与你最初的猜测相比,有什么不同?

  解释与应用

  一、我能行:

  1、独立练习:P9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二、我最棒:

  P93、4题(重点指导第3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三、数学游戏:猜价钱

  四、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和原来的想法比较,加深对正确方法的理解

  让学生独立练习,教师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孩子。

  多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正确熟练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班级,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还比较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二、教材情况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主要特点:

  总体上看,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教材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既注意体现新理念,又注意继承传统数学教育的内涵,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立互动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

  3、多和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开他们心中的结,让他们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5、利用各种形式帮助中下生赶队,狠抓双基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6、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好每一个学生。

  五、教学进度

  略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20xx模4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分析综合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发现小数的性质,运用小数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的大小不变,以及“变”与“不变”的辨证统一关系

  教学活动

  设 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一、以疑导入引发冲突

  师:课前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谁来汇报一下?老师也做了调查,校门口左边的商店一支钢笔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开书完成P10

  1、0.2和0.20谁大?涂一涂,比一比

  2、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1)独立尝试

  课前调查,让学生能从生活中去找数学信息,同时这是学生自身去调查的,比较熟悉,对课的内容也容易产生兴趣。

  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更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性质

  教 学活动

  设 计意图

  教

  学

  步

  骤

  (2)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解释与应用

  一、我能行:

  1、独立练习:P10“试一试”1、2题

  2、全班交流,互相评价

  教师小结: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二、我最棒:

  P11“练一练”1、2、3题(重点指导第2题,并进行适当的拓展练习)

  三、课堂小结:

  课上到这,同学们有哪些新的学习体会?还有什么问题?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能让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心得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本课题教时数:7本教时为第7教时备课日期9月15日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提问导入

  二、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思考题

  四、布置作业

  1.提问:能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是指哪几种运算?第一级运算、第二级运算各指什么?四则混合运算有几种运算顺序?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通过复习相信大家的计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1.做练习五第8题

  思考:第1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第2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进行练习。

  集体订正。

  2.说一说练习五第9题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思考:哪几题可以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做练习五第10题

  (1)出示第10题第一组题。

  思考:这三小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不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出示第10题第二组题。

  请同桌相互说说这3小题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这3小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

  (3)小结:在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先看清题目,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让学生是看思考题。

  出示3()3()3()3=1

  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请同学介绍方法。

  完成其他的思考题题目。

  练习五第9、11题。

  课后感受

  学生做都会做,但还需加强理论知识的认识。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的说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熟练地使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2.加深对垂直和平行的认识,会正确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3.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复习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复习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基本训练。

  (1)请大家画一条直线。

  (2)怎样使这条直线变成两条射线?

  (3)从射线怎样变成线段?

  2.复习整理。

  做教材第146页第1题,说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

  3.课堂练习。

  做练习三十三的第1题。

  二、复习角的度量、分类和几种角之间的差别

  1.基本训练。

  (1)什么是角?根据角的概念画一个角。

  (2)用量角器量出你画的角是多少度?再给同桌检查量得是否正确。注意:想一想量角的度数应注意什么?

  (3)学生量完后,指名回答。

  (4)做教材第146页第2题。先量出各角度数,再说明什么是锐角、直角和钝角、平角。

  (5)画一个75°的角。画完后,同桌检查画得是否正确。

  2.复习整理。

  (1)锐角<90°(2)直角=90°(3)180°>钝角>90°(4)平角=180°

  三、复习垂直和平行

  1.基本训练。

  (1)活动片投影演示。这两条直线是怎样的位置关系?(相交→垂直)

  (2)指出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两条直线怎样相交才互相垂直?(相交成直角)

  (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叫什么?(平行)什么是平行?(强调同一平面)

  2.课堂练习。

  做教材第146页第3题。

  怎样画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让学生先说再动笔画。(强调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得紧贴已知直线拖动)

  四、复习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

  1.基本训练。

  (1)什么是三角形?强调“围成”。

  (2)做教材第146页第4题。

  第①题,指名学生先说。再问: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钝角三角形?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第②题,指名回答。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等边三角形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作出下列三角形的高。

  五、复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基本训练。

  (1)什么是四边形?我们学过了哪些四边形?把它们画出来。

  (2)什么是平行四边形?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作出你画的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强调“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作高: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对边作垂线均可,但一般是从角的顶点出发作对边的'高。

  (3)什么是梯形?什么是梯形的底和高?强调“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上下底怎样区分?

  作出你画的梯形的高。

  (4)做教材第146页第5题。

  2.复习整理。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区别?

  (2)有哪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认识了哪种特殊的梯形?

  3.课堂练习。

  做练习三十三的第2、3题。

  六、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1.基本训练。

  (1)做教材第146页第6题。指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第②题,可看三角板。

  (2)做练习三十三的第4题。求未知角的度数。

  (3)做练习三十三的第5*-6*题。操作、分析、判断并说明为什么。

  2.复习指导。

  (1)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直接用90°减去另一个锐角。

  (2)求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应注意两底角是相等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的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进一步掌握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

  2、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问题。

  1,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课题: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2例l一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仪,将复习题做成卡片(每题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下面先来做几道练习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卡片:

  1.5.14+3.26-2.142.15.6-7.9-2.1

  3.7.5×0.25×44.0.7÷0.35÷0.5

  指名学生回答。

  完成后,再让学生说说小数四则的运算顺序。

  二、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算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出:加、减、乘、除。

  教师说明:“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板书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学习新习

  1.学习例1。

  大家先看这两个算式:

  3.7-2.5+4.63.6×6÷0.9

  学生独立思考。

  并指名学生回答这两道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

  (第一题有加、减运算,第二题有乘、除运算)

  教师说明:“在数学里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下面我们再来研究这两道题是怎样计算的,也就是运算顺序怎样?”

  指名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余学生填写在教科书上。完成后,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已是怎样想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总结出: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这时可以让学生再想,能不能用更简明的语言来表达呢?

  “只有加减法的表明它只含有第几级运算?”

  “只有乘除法的表明它只含有第几级运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让全体学生看教科书第122页例1下面的结语。

  2.学习例2。

  教师板书例题。

  指名学生回答,“下面的两个算式里各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指名两、三名学习中、差的学生回答,以便强化什么是第一级运算.什么是第二级运算?

  回答错误,同桌的同学给予纠正。(学生能正确回答出运算顺序后,让全班学生把每一步算出的得数独立填写在教科书上。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再让学生默读教科书第122页例2下面的结语。

  3.做第122页“做一做”中的习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出得数。

  同时让两名学生做在投影片上。

  教师注意巡视,重点察看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四、作业

  教科书第125页练习二十九的第1-4题。

  教师注意提示第4题的题意。

  板书设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例1:3.7-2.5+4.63.6×6÷0.9

  =()=()

  例2:35.6-5×1.736.75+2.52÷1.2

  =()-()=()+()

  =()=()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