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7 16:17:23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精)

四年级数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小黑板、坐标图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方向与位置。

  (二)自主学习

  小黑板出示坐标图: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 东 偏 北 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 偏 的方向上。

  (三)交流与点拨

  学生独立完成,发言并补充,老师讲评。

  (四)自主学习

  1、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2、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五)反馈交流

  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六)精讲点拨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七)当堂训练

  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教具展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2、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八)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师生示范,然后生生示范,最后小组游戏。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1.学生说说本节课收获。

  2.教师总结。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并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会用符号表示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相应的读法。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能应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射线从生活中引入

  教师打开激光灯,光线射向教室对面的墙壁上。

  提问:在墙上你看到了什么?(一个光点)这个光点是从哪里发出的?

  再问:如果把激光灯的发射点和墙上的光点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间的一条光线可以看作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点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评析:用学生熟悉、喜爱的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及时将具体的生活实例上升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孕伏与复习了线段的特点,为射线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提问:如果把激光灯射出的红色光线射向天空,你还能找到光线尽头的那个光点吗?(不能)这条光线会怎样?(这条光线会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

  追问:这条光线还能用线段表示吗?为什么?

  讲解:对!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光线看作是射线。(板书:射线)

  出示教材第16页的情景图。

  提问:这幅美丽的夜景图中,那五光十色的灯光都可以看作是射线吗?为什么?

  谈话:但图上只能看到这些光线的一部分,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清楚地画出这些射线呢?请大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画一画。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反馈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比较,明确: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射线的例子吗?

  [评析:揭示了线段的概念后,通过光线射向天空,射得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让学生初步感受无限。同时,让学生在尝试画射线的活动中理解和体会无限延长的含义,感受并理解射线的特点。]

  二、 认识直线在操作中体会

  谈话:想象一下,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怎样的一条线呢?你会画一画吗?

  学生画出的图形可能有:

  师生共同评价,并通过讨论明确: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讲解:(指学生画出的'直线)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板书:直线)

  提问:那你会把一条射线变成一条直线吗?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把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

  小结:直线有哪些特点?

  [评析:在对射线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画直线,使学生对直线的认识建立在实际操作和想象的基础上。同时,要求学生将射线变成直线,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射线与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三、 形成概念在比较中整理

  谈话:我们在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又认识了射线和直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板书。)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学生口答,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评析: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放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在归纳中有效区分三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加深了对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 知识延伸在实践中提炼

  1. 画一画。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学生按要求画图)

  再问:如果老师要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射线、直线,你会画吗?为什么?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以一个点为端点画一条射线,你会画吗?试一试从这个端点能画几条这样的射线?(学生尝试画图)

  小结:从一点起能画出无数条射线。

  谈话: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一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提问:如果老师要你经过两点画一条直线,你会画吗?可以画几条?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

  小结: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 说一说。

  谈话:其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评析:让学生在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交流与实践过程中,既巧妙复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联系,又适时归纳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同时,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及时拓展到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

  3. 想一想。

  出示下图,谈话:小明从学校回家有A、B、C三条路线可以走,你认为小明选择哪条路回家最近?

  谈话:这只是我们凭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量一量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学生反馈测量结果。

  谈话: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让学生在纸上画两个点,量出它们之间的距离。

  [评析: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测量、交流,明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连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五、 角的概念在自学中获取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指学生画的从一点引出多条线段的图形),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图,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吗?

  谈话:我们在二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请大家想一想,关于角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再打开课本第17页,自学例题,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对于角,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学后,组织反馈,并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以下问题:什么是角?角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用怎样的符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画一个角,并标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活动后,师生共同评价。

  [评析:由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巧妙地引入角,形象地突出了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关键,使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六、 练习拓展在辨析中提升

  1.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图中有几条射线,组成了几个角?它们各是什么角?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明确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七、 回顾反思在生活中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延伸:在我们的生活中藏着很多数学知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找一找,看一看,并将你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一:儿歌

  1、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

  2、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n只青蛙_____张嘴

  活动二、猜年龄:

  1、妈妈比小淘气大26岁.小淘气1岁,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小淘气2岁呢?

  小淘气年龄/岁

  妈妈年龄/岁

  (1)1

  2

  3

  ...

  (2)a

  1+26

  2+26

  3+26

  ...

  a+26

  2、如果小淘气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

  a表示小淘气年龄,a+26表示什么?

  活动三:摆小棒

  1、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三角形个数

  小棒根数

  (1)1

  2

  3

  ...

  (2)a

  1×3

  2×3

  3×3

  ...

  a×3(3a)

  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让学生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通过比年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a+26表示妈妈的年龄,也可以表示妈妈年龄和小淘气年龄之间的`关系

  通过摆小棒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2、a×3写作:3●a或3a,数字通常写在字母前面.

  3、a表示a个三角形,摆1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3a表示什么?

  4、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活动四:解释运用:试一试

  1、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___只青蛙_____张嘴,____只眼睛____条腿;

  2、填空

  1只手有5个手指,2只手有10个手指,n只手有____个手指。

  3、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生交流完成。

  4、用字母表示你学过的运算律。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练一练

  1、填空。

  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后交流。

  2、摆图形。

  生读题,理解题意,动手摆图形,独立完成后交流。

  你找到了什么规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结合生活理解问题

  鼓励学生利用小正方按照规律摆图形,并用字母表示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一位小数表示( )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 (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 (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或()。

  4.0.307的3在( )位上,表示 ( );7在( )位上,表示( )。

  5. 1米=( )分米,1分米= ( )米;

  1千克=( )克,1克=( )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0.69 ○ 0.8

  2、引导:运用转化法和画图法可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呢?(运用计数单位的有关知识比较大小)

  (二)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三位选手跳远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 )>( )>( )

  2、引导:因为2.97比3.13和3.08都小,我们知道:整数部分小的那个数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较呢?

  (三)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部分相同,就从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在数轴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 ○ 0.9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5分米 =( )米 37厘米 =( )米

  5元4角 =( )元 150克 =( )千克

  4. □0. □7

  在□里填数字,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

  (2)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 )。

  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3.13>3.08>2.97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四年级数学教案6

  一、教学内容: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教材练习一有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亿以内数位顺序表,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

  数,并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2.在读数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3.结合读数,用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重点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1)个级有()位、()位、()位、()位。万级有()

  位、()位、()位、()位。

  (2)8307006是()位数,最高位是()位,读作()。

  3089402是()位数,它包含有()级、()级。读作()。

  2.口答。

  (1)万以内数的读法和亿以内数的读法异同点是(2)从个级的个位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儿位是百万位?第几位是亿位?

  (二)指导练习

  1.先说出下面每一个数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读出来。

  32680164580052050004700503070800

  306009001040701200605100000000

  (1)先用虚线分级再读数。

  (2)记熟从个位起,第五位、第九位是什么位,不要每次都一位一位去数。

  (3)要分清哪个0该读,哪个0不该读。

  2.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填空。

  (1)从右边起,第四位是()位,第()位是万位,()位在第九位。

  (2)3068257是一个()位数,最高位是()。

  (3)1个万里面有()个干。

  lo个千万是1个()。

  (4)5080020是由5个()、8个()和2个()组成的。

  (5)50500050左边的“5”在()位上,表示()个();中间

  的“5”在()位上,表示()个()。

  2.读出下面各数。

  4560020750802040562089000

  (四)思维训练

  下面数中都有数字o,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按要求选择数,将其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①6400064②6046004·③6406400④6400640

  ⑤6400604⑥6040604⑦6040064⑧6040006

  1.一个零也不读的有()。

  2.只读一个零的有()。

  3.读出两个零的有()。

  4.读出二个零的有()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游戏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想玩吗?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一

  师:如果现在让你来玩,你准备怎么操作?

  生:把黄色的图形顺时针旋转90。,放在右边的角落。

  师:用手示范一下怎样就是顺时针旋转呢?

  师:(用手做出示范)那与之相反的是什么旋转呢?

  生:逆时针旋转。

  (出示动画:黄色图形顺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二

  师:这次又怎么操作呢?

  生:把紫色的图形逆时针旋转90。,放在左边角落里。

  (出示动画:紫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出示:“俄罗斯方块”游戏画面三:

  师:这次谁来玩?

  生:把蓝色的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出示动画:蓝色图形逆时针旋转90。后下落)

  师:刚才,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大家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

  2、联系生活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生: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出示动画:几种旋转现象)

  师: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我们就从与我们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开始研究吧!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与性质

  (一)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的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一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完整)

  生: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O顺时针旋转30。到“1”

  (出示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又是如何旋转的?

  生:指针从“1”绕点O顺时针旋转60。到“3”。

  (出示动画:指针从3指向6)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生:12

  (出示动画:指针从6指向12)

  1、小结,明确旋转的要素

  师:我们描述了这么多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点方向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师:指针的旋转我们都见过,看看下面这个图形的旋转你见过吗?

  (出示动画:呈现由线段→三角形→风车图案的全过程)

  师:这是什么图案?

  生:风车。

  师: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1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到图2)

  2、小组活动

  师: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报告单上提出的`问题。

  (1)从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___度。

  (2)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

  生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实物投影展示)

  (1)图1到图2,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2)组1,根据三角形变换的位置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3)组2,根据对应的线段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组3,根据对应的点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

  4、小结(教师边做小结边演示)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闪烁),而且,每条线段(闪烁),每个顶点(闪烁),都绕点O逆时针旋转了90。

  5、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是没有变的呢?

  生1: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变。

  生2:点O的位置没有变。

  生3: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生4: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师用鼠标指明)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生上台指明。

  出示动画:(风车从图2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到图3)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1、自主画图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出示:例4方格图

  学生在方格纸上完成。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实物投影出示)

  3、小结画法

  师: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出示动画: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至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至OB′→连接A′B′)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

  出示:

  师: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五、拓展延伸,感受旋转等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的图形变换:

  师:图形的旋转变换和平移、轴对称变换一样,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逐一出示:

  师: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图标,说说它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的?

  2、综合运用:书60页

  师:这里面藏着很多图形变换的小秘密,看看你能找到吗?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师:无论是旋转、平移还是轴对称,它们都象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这支画笔,就能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

  课后设计

  出示:利用旋转画一朵小花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乘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材第60-61页例3-5,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三2-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养蜂组养了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画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画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

  教师:看上面的两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两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也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理顺之后就很完整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3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3)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4)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计算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有没有其它算法吗?”(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4,再用25乘4的积乘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师: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因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结合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学过25×16的简便算法,这实际上就是应用了乘法交换律。(请学生自读第61页相关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1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2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3小题呢?”(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3乘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2-3题。

  (1)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让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强调数的位置的交换和改变运算顺序的特征。

  (2)做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及乘法运算定律的特征。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4-5题。

  (1)做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分析:哪些算式应用了运算定律?是什么运算定律?哪些算式不是运算定律,并且说出为什么。

  (2)做第4题。由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的例2、例3,完成第70页下半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4-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小黑板若干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80000764100004050000

  2.把下面各数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60000000042000000000

  3.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

  2.68343.518180.47

  二、新课

  教师: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前,我们学过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来表示。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2。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提问:

  把7645000台改写成用“万台”作单位的数,就是看7645000里面有多少个万,应当用多少来除?(用10000来除。)

  也就是要把7645000缩小多少倍?(缩小10000倍。)

  小数点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教师;所以7645000台=764.5万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谁能把做这-题的道理说-说?

  指名让学生回答上面教师的提问。

  教师;我们明白了改写的算理,为了简便起见,在改写时,只要找到万位,然后在万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写成764.5万台就可以了。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把468000改写成用“万”作恤位的数。

  指名让学生改写,并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找到万位,在万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写成46.8万。)

  教师:那么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样做呢?

  教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例3。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先试着自己进行改写,然后说-说是怎样做的。(找到亿位,在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o,写成1.46亿吨。)

  教师提问:我们得到了1.46亿吨这-结果,如果现在要求保留-位小数该怎么办?自己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把1.46这个数保留一位小数,求出近似数。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教师;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知道了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所用的方法。谁能完整地说-说这一改写方法?

  指名让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写“万”宇或“亿”字。如果小数位数比较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部分尾数。

  三、课堂练习

  1.做第70页下半页“做一做”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每-题让学生说在点小数点后,不要忘记写“万”或“亿”字。

  2.做练习十六的第4题。

  说是怎样做的,教师要提醒学生

  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如发现没有写“万”或“亿”字的,要加以纠正。特别要强调,遇到有单位名称时不要把单位名称漏掉。

  3.做练习十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四、选作题

  如有时间,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六的第6题。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概念的运用练习,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有数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与稳固数的结构网络;

  2、能熟练地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进行解题,熟练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3、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与整理

  1.指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2)按要求说说分子A分母B之间的关系

  (1)是真分数

  学生回顾并口述本章学习的内容。

  预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征及互化的方法。

  (2)A/B是假分数

  (3)A/B是可以化成整数的假分数

  (4)A/B是可以化成带分数的假分数

  填空练习:在中,如果●=()时,这个分数是一个最大的真分数;如果●=()时,这个分数是一个最大的假分数;如果●=()时,这个分数等于1;如果●=()时,这个分数无意义。

  二、技能训练。

  1、分数与除式的关系

  (1)用分数表示除式,并按分数的特点分类。

  完成P33整理与应用第1题

  (2)把分数改写成除式,完成整理与应用第2题

  (3)分数与除式的关系填空,完成整理与应用第3题。

  (4)补充练习

  看看、填填。

  (1)我的身高约是()厘米,也就是()米。

  (2)数学书的封面大小大约是()平方分米,也就是()平方米。

  (3)一瓶洗发液容量大约是()毫升,也就是()升。

  (4)做眼保健操的时间是()分钟,也就是()小时。

  二、完成书上第4、5题,说说分数的意义。

  补充活动:学校在五(1)班40名学生之中作一项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的小调查(每人只能选择一项),结果发现7人喜欢语文,8喜欢数学,4人喜欢音乐,5人喜欢美术,11人喜欢电脑,5人喜欢体育。

  (1)喜欢语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喜欢数学语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喜欢音乐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喜欢美术语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5)?

  三、探索研究:

  书P34应用与探索第2题。

  想一想所得的分数间有什么联系。

  完成填空练习

  学生计算,并分类

  真分数:5/8,8/11,9/16

  假分数A:能化成整数的15/15,24/6;

  假分数B:能化成带分数的:7/4,13/7,13/6

  完成第1,第2题

  学生结合实践知识,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已看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几是哪两个数相除?

  剩下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分是哪两个数相除?

  预设:学生通过设定正方形的边长,得到不同的结果:

  (4×1)÷[(1+2)×2]=4/6

  (4×2)÷[(2+4)×2]=8/12

  ......

  1/2,4/8,9/18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意义和简便表示方法。

  2、能发现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利用这个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①速度概念、速度简便表示法

  ②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的意义和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

  二、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一个赛车现场,两辆车正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越野比赛,你猜一猜哪辆车会获胜?刚才有的同学猜蓝色车赢,有的猜红色车赢,还有的猜两辆车同时到达,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课件)。最终谁取得了胜利?(蓝色赛车)为什么蓝色的赛车会取得胜利呢?在比赛的过程中,蓝色赛车的平均速度较快,所以它取得最后的胜利。

  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边说边板书)

  三、探究展示:

  (一)组织探究

  1、探究速度的意义和写法,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师:好,请同学们现在打开课本54页,自学这一页的全部内容。先独立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做速度?速度还可以怎样表示?

  (2)通过完成例3,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再在小组内大声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合作完成学习记录卡,请组长拿出学习记录卡,大家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步行60米/分;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二)组织学习成果展示:

  1、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速度的意义和写法?

  2、生生互动,让听汇报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3、哪个小组上来汇报一下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四、质疑点拨:好啦,通过同学们的学习、汇报和相互之间的质疑,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和速度的简便写法。如(结合课件小结):

  1、像这些每分、每秒、每小时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走的路程叫做它的速度。

  2、速度的`简便写法可以用一条斜线把它分成两部分,左边是路程,右边是时间单位。这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既简明又清楚。

  另外,我们还知道了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测评提高:

  (一)测评练习:

  1、测评学生对速度的简便写法。

  (1)课件出示课本P56第5题(另外加两道)。

  (2)课件揭示答案,让学生自己批改。并用手势表示自己的对错。并作简单的评价。

  (3)结合题目资源沟通数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

  师:第一个问题,通过写这些速度,你认为谁的速度最快?为什么?

  第二个问题,你认为声音的速度快还是光的速度快?你是怎样知道的?

  2、应用数学模型。

  (1)课件展示课本56页第6题和改编题。

  (2)让上黑板做题的同学说一说解题过程。然后提问:这三道题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第8题。

  (2)学生做题,让先完成的同学上黑板做,然后订正,说解题思路。

  (二)提高练习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现在李叔叔还有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想要同学们帮助解决:李叔叔要从长安到广州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活动,活动的开始时间是上午9:00,李叔叔的出发时间是上午7:00。他有下面几种坐车方式,你认为他应该选择哪种方式坐车?为什么?

  你能帮助李叔叔解决这个问题吗?

  六、反思评价: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而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那么你觉得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掌握探索问题的程序。

  2、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特殊的算式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学校购买校服。每件35元,每条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演。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买同样的东西,计算价钱的方法不同,但用的钱数是一样的,也就是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这时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35+25)×3=35×3+25×3

  4、出示:小强摆圆片,每行摆6个绿圆片,8个红圆片,共摆了5行。

  师: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6+8)×5;6×5+8×5

  虽然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却一样,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5、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设疑)

  6、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同桌互相交流)。

  7、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8、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练一练第1题)

  2、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它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简算)那同学们会不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完成“试一试”。

  3、我是计算小能手。

  同学们真是利害,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谁最能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

  出示:(20+4)×5(75+25)×435×37+65×3720×5+24×5

  别急,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指名板演。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在解决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手大奖赛”,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谁的表现好”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出示主题图画面(当屏幕出现5号选手说“专业得分8.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时),问这个“专业得分”是什么意思?“综合素质得分”又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师:谁能说说怎样判断谁的表现比较好呢?

  二、解决问题:

  (1)谁的表现好呢?

  让学生独立列算式。

  (2)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0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是8.75,他的`综合素质得多少分就能赶上或超过5号选手?

  (3)先独立思考,再列算式,和四人小组交流

  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当学生了解要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后就能知道谁的表现好了

  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然后再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教 学活动

  设计意图

  (4)试一试:

  7.29+1.7115-12.5

  (5)用竖式计算:

  0.9+0.615.4+2.97

  11.65+7.3910.2-8.75

  5.94+10.710-3.14

  (6)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7)森林医生:

  (要让学生指出错在哪里,什么原因,并进行改正。)

  (8)情境题:

  ①猜一猜她可能买哪两本书?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交流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将体会到时常需要根据问题选择估算或是精确计算)

  ②如果吴彤只有15元,她只能买哪两本?

  ③如果她没了《童话大全》和《趣味折纸》,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注意提醒学生把得数末尾的0去掉;第2题在列算式计算时,给被减数小数部分添上两个0,计算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学生不必要提出同意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的多一些,有的学生提的少一些,教师应引导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选择几个问题容纳感全体学生进行解答,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如问题银行。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一、四则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小括号在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作用,能正确进行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

  2、感受两步混合运算和三步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没有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这个运算顺序。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

  85—26+7318÷9×8200—17×724×5+12

  说一说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混合运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计算下面各题

  185—(51+49)35×(107—79)819÷(108—99)

  说一说有小括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再次形成新的板书: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既有乘除法

  又有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

  只有乘除法

  或只有加减法——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在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教科书例1的情景图,将图中的对话框改为“我们一共要做200个灯笼”,“每天做20个,照这样计算,做了7天,还剩多少个”。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图意后,问学生:怎样求还剩多少个,能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这样想,要求还剩多少个,应该用200个减去做了的个数;要求做了的个数,应该用20×7;算式列成200—20×7。

  教师:200—20×7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顺序相同。

  同学们能计算出来吗?

  学生解答后,重点就运算顺序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先算乘,再算减。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下面我们看这个问题要发生什么变化?

  把小女孩的`对话框改成教科书上的对话框。

  让学生观察后发现,“每天做20个”变成“4天做了80个”。

  教师:题目这样变化以后,又该怎样解答呢?

  指导学生分析出右图的解答过程,在此基础上列出混合运算算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200—80÷4×7。

  教师:从做灯笼这幅图的要求来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教师:就是说图中要求我们先算除,再算乘,最后算减。

  教师边讲边板书:200—80③÷①4×7②

  教师:按照我们前面学习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要求,这道算式又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呢?

  指导学生对照黑板上复习时板书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思考,根据“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确定这道题要先算80÷4×7,再根据“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确定要先算80÷4,再算乘法。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