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8 14:24:36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精选)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教案15篇(精选)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请同学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射线、一条直线。

  提问: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和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2、练习四第1题。

  ⑴小组交流、讨论,并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⑵指名汇报。

  ⑶提问:线段、射线、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3、练习四第2题。

  ⑴学生试着练习。

  ⑵师小结。

  二、复习角的认识

  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

  2、把学过的角按一定的顺序排起来。

  3、提问:什么叫锐角?直线?钝角、平角和周角?

  4、练习四第4题。

  ⑴观察钟面后,先说说钟面上的分针从12起各转动了几分?再说说形成的角是什么角及度数。

  5、练习四第5题。

  ⑴按图示,同学们将正方形纸折一折,再展开。

  ⑵完成角1、角2、角3度数的填写。

  ⑶提问: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6、提问:你怎样知道一个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练习四第6、8题。

  7、提问:如何用量角器画指定的度数的角?

  完成练习四第9题。

  8、练习四第10题。

  ⑴说明题意,请同学们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⑵组织交流。

  9、思考题

  同学们先自己想方法,再组织交流汇报,可以通过测量,也可以通过推理比较。

  10、你知道吗?

  同学们自学“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练习十五的第9-15题。

  教学目的;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掌握十进、百进、千进的单名数或复名数与小数的相互改。

  教学过程: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把单位间进率是10、100、1000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2、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把用小数表示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

  3.指名让学生说-说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相互改写时要注意的几点。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9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每一题让学生说一说做题时是怎样做的。

  第(1)题可提问:()分米;1.5米,是怎样的变换?(是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要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要乘进率。)进率是多少?(是10)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向右移动一位。)

  第(2)题可以提问:()吨()千克=4.08吨,是怎样的变换?(是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复名数。)

  要怎样改写呢?(整数部分是4吨,把0.08吨变换成用低级单位千克表示。)

  把0.08吨变换成用低级单位千克表示,要怎样做?(乘进率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所以;4吨80千克=4.08吨)

  第(4)题可提问:5米16厘米=()米,是怎样的变换?(是把复名数变换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

  把16厘米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米数要怎样改写?(除以进率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所以5米16厘米=5.16米。)

  2.做练习十五的第10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五的第11题。

  请一位同学读题后,教师提问:知道了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332米,那么每分传播多少千米?怎样计算?(232×60=19920(米))

  19920米合多少千米?怎样改写?(19920除以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所以等于19.92千米。)

  4、做练习十五的`第12题。

  比学生独立做,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5.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由于题目没有明确要求用哪个低级单位,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改写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教师可提问:这道题条件与问题中的单位统一吗?(不统一,一个是厘米,一个是毫米。)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求每张纸的厚度?

  启发学生想出不同方法。

  四、选做题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五的第16题和第17题。

  第16题可用第(1)小题引导学生想出分析、解题的方法。0.口3米>13厘米,可以先想()米=13厘米,运用所学知识可以知道,0.13米=13厘米,那么0.口3米>13厘米的口中可以填写比1大的一位数。

  第17·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第一种解法:先求出1千克大豆榨油多少。(1.3÷100×1000=130(千克))

  第二种解法:先求1吨是100千克的多少倍。(13×(100÷10)=130(千克))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1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能根据线段图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体会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价值。

  2.学生能够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题目中的所有条件,体会检验的价值,培养检验的习惯。

  3.学生在经历借助线段图描述问题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到画线段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能主动运用这样的策略分析、思考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线段图描述、分析问题。

  2.教学难点: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正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

  师:老师这儿有道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教学新知

  ㈠理解题意

  1.(出示例1)师: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1生)

  2.师:要求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该怎样解决?

  3.生口答,师板书算式(可能出现两种方法)。师问没有举手的人:他们的方法你能听懂吗?

  4.师对口答生:有同学听不懂你们的方法,该怎样办?(画线段图)

  (若有个别生懂,还有人不懂。怎样让大家都都听得明明白白?)

  ㈡自主尝试画线段图,进而自主建构正确规范的画法

  师:好巧,老师和你们想到一块了,我根据题意也画了一幅线段图,能看懂吗?(停顿)先填一填,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师:谁来指一指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上面的线段表示小宁的邮票,下面的线段表示小春的邮票,小春的`邮票比小宁多12枚,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

  师:这儿为什么填12,而这儿为什么是72?

  ㈢理解线段图的意思

  1.师:我把文字去掉了,还能看懂吗,谁来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1生说)

  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思路

  1.看图理解生所说的思路

  (1)师:我们来看图想一想,××是用怎样的思路来解答的?

  (2)师:想明白了吗?来!在图中指一指、说一说。(生具体解释每一步的思路)

  (3)师:这里的72-12表示什么意思?得到的60能在图中指出来吗?这个60可以看作什么?(2个小宁的邮票数量)

  2.看图想不同的思路

  (1)师:还有不同的思路吗?看图想一想。(停顿)看图能想明白××的思路吗?

  (2)师:有想法的和同桌说一说。 想明白的和同桌说一说。

  (3)师:谁来说说(师板书)

  ㈤体会画线段图的价值

  师: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大家现在不仅能看懂他们的解题方法,还能说清楚解题思路?

  (画了线段图,小宁和小春之间的邮票关系就更清楚了,也明白了解决的思路。)

  2.师:看来当我们无法说清楚听明白时,借线段图就能理解清楚了。

  ㈥对比两种解决思路

  1.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种解决思路,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先把小宁和小春的邮票变得同样多。)

  ㈦学会检验的方法,培养自主检验的习惯

  1.师:要想知道算出的结果对不对该怎么办?

  2.告知:我们可以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来检验,试着写一写。

  3.展示学生的检验方法。(检验一个条件够不够?)

  4.师:看来需要检验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这样检验有什么好处?

  ㈧回顾过程,说体会

  师:回顾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汇报)

  回顾在解决哪些问题时用过画图的策略

  1.师:其实画线段图也是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回想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课件出示)

  三、变式练习

  1.(出示线段图)师:如果把小春比小宁多12枚变成小春比小宁少12枚,你还能看懂吗?(停顿)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3.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两幅线段图,多12枚和少12枚在画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4.师:看来多出的数量一般画成实线,少的数量一般画成虚线。

  5.(出示:小宁和小春各有邮票多少枚?)师:要求现在小宁和小春各有多少枚,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

  6.学生独立完成。写好后把你的思路说给同桌听一听。

  7.(选择两种思路)学生展示并说具体的思路。

  8.师:结果对不对该怎样办?会检验吗?

  9.师:谁来说一说。(学生口述检验方法。)

  四、比对例题与变式练习

  1.师:比一比刚刚所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2.明确:都知道两个数量的和与差,都是求这两个数量分别是多少。

  3.师:它们的分析思考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

  4.明确:都是花线段图来分析思考,都想办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

  五、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1)师:刚刚我们研究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和与差的问题,如果数量变多了,你还敢尝试吗?

  (2)(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师:静静地看一看,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指名两生说)

  (3)师:你想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试着写一写。

  (4)学生展示汇报,并说出思路。

  (5)师:谁来口述检验过程?

  (6)(如果出现加法)师:这里为什么加30?比一比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更简便?

  六、全课小结

  1.师:现在再来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吗?

  2.师: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好吗?好在哪里?是不是所有的实际问题都能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看来画图只能解决一类问题,今后我们还会学习更多的策略。

  七、板书设计:

  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

  72-12=60(枚) 72+12=84(枚)

  60÷2=30(枚) …小宁 84÷2=42(枚) …小春

  30+12=42(枚)…小春 42-12=30(枚)…小宁

  检验:30+42=72(枚)

  42-30=12(枚)

  答:小宁有邮票30枚,小春有邮票42枚。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教科书第87~88页“练习七”第1-6题。

  教学目标

  1、基于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积的变化,以及积不变的规律。

  2、基于商不变性质,进一步学习商的变化规律。

  3、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建构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

  如何选择运用规律使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乘法算式中积不变的道理

  设计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前三节课,我们分别学了: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规律,简算(板书)

  分别说说“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规律”的`具体内容,并写在作业本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练习七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发现新的规律?

  1、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2、探索积不变的道理

  3、用商不变规律解决问题

  1、直接写出各题的得数。

  师:观察两组算式,分别说说里面用到了什么知识?再说说具体是怎么想的?

  师:刚才的口算还给了你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要灵活选择适合参照的算式,使计算更简便)

  2、先算出左边各题的积,再填写右表。

  师:下面的4题都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有变化的,你觉得哪几题的变化比较简单?为什么?哪几题变化有点复杂?你是怎么记的?

  指出:积的变化分两种,一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此时积的变化和那个变的因数一样变。另一种是两个因数都变,一个乘几另一个乘几,积就要乘两个数的积。

  3、那积有没有不变的时候呢?看第3题:

  说说第1组因数是如何变的?积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利用这个发现先说说下面两组题因数是怎样变化的?所得的积会不会变化?再算一算。

  4、直接写出得数。

  分别选几题指名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5、在作业本上完成第5题。

  交流你有什么简便的方法?

  6、学生读题后完成表格的填写。

  交流并板书:100÷20=5(次)

  200÷20=10(次)

  400÷20=20(次)

  500÷20=25(次)

  观察这些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除数没变,被除数乘几,积也乘几)

  看了这个新发现,你觉得你还想探究别的变化规律吗?

  引导学生想出下面的算式,并板书:

  100÷20=5

  100÷10=10

  100÷5=20

  100÷4=25

  100÷2=50

  ......

  说说你现在有什么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也除以几)

  指出:其实类似的发现还有,如果硬记住这些结论很难,所以除了最基本的两条(指板书“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性质”)最好记住,其他的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算式来举例说明。

  二、学生读题

  学生讨论、交流

  ()如第1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积也乘3。......第2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2,商不变还是37。......

  学生填写、思考、交流

  学生观察、思考

  得出: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学生在书中填写,指名说说部分习题是怎样算的。

  学生交流自己是如何转化为便于口算的题目的。

  填表,交流算法

  三、拓展提高

  出示88页思考题

  师:为了便于发现规律,咱们先来写出一个算式,谁来说,老师写。

  师:按书上的要求是先把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看看商有什么变化?

  师:说说从这些算式中你能总结出什么?

  师:再按第2个要求,把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看看商有什么变化?

  师:说说从这些算式中你能总结出什么?

  师:你能把刚才发现的规律连起来说一说吗?

  师:应用发现的规律,先观察书上的三道算式,再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生写算式,变化被除数,用计算器算商,概括规律

  学生填写,说想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

  师: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角的画法及巩固练习--教材第125页例,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八11-16题与22*、2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角的画法。由角的度量迁移到角的画法,自己归纳角的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出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

  要求学生拿出三角板一个角一个角地说。老师板书度数:90°、30°、60°、45°。

  2.量出学具卡的角各是多少度,并说出各是哪一种角?(90°、55°、125°)

  二、教学新课

  1.教学角的画法。

  (1)大家都会量角的度数了,会不会画角?请大家随便画一个角,想一想角的定义是怎么说的。(强调先画上一点,从这点画一条射线,再从这一点画出另一条射线。)

  (2)投影活动角。将角的'两边重合。问:这是什么图形?(一条射线)这个点叫射线的什么?(端点)

  (3)从这个端点再引出一条射线就变成了什么图形?射线的端点变成了角的什么?(老师旋转活动角)

  (4)谁来量这个角的度数?给学生有机玻璃量角器直接在投影仪上操作。

  (5)现在我们固定角的一边,另一边旋转,你们看角变成了多少度?(量角器在活动角上,活动角的另一边在30°、45°、70°、100°地方停)

  (6)当角的一边固定时,角的度数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是由角的另一边的位置决定的)

  (7)刚才我们由一条射线变成了一个角,知道了角的一边固定时,角的度数可以由另一边决定。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看到的想到的,试着画一个65°的角。

  出示例:画一个65°的角。

  画完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看画的角是不是65°。

  (8)学生试画,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9)指名画好的同学说是怎样画的。(多指名说)再请说的好的同学在投影仪上画给大家看。

  (10)老师小结画指定度数角的步骤。(投影出示)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两个重合)

  ②在指定度数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11)尝试做教材第125页下面的“做一做”,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先独立画,再指名到投影仪上画。看是否按步骤画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1题。

  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强调画完后,自己再量一量,看画的度数是否准确。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2题。

  弄清题意,要求用三角板画指定度数角。想一想三角板上的角各有哪些度数。(提示看复习题一)由于不用量角器,所以一个角可以画多次,也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角进行加、减。

  15°=45°-30°

  150°=90°+60°

  165°=90°+30°+45°

  3.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4题。

  先独立拼,再指名到投影仪上演示。

  4.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5题。

  自己折,说怎样折的。

  注意75°角怎样折,75°=30°+45°,45°角可以折出来。怎样折30°的角呢?把90°的角三等份就是30°。

  四、课堂小结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角要注意什么?强调画的步骤和画完后要再量一量看画的是否准确。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二十八的第13、16题。

  六、思考练习

  练习二十八的第22*题、第24*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教具准备:三角板,用硬纸条钉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

  1.引言:“同学们,你们过去对于直线和线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画出这样两条线(边说边画),看谁能说出哪条线表示的是直线,哪条线表示的是线段。”

  2.加深对直线的认识。

  教师指着图1,提问:“谁能说出这条线表示的是什么线?”(表示的是直线。‘)“如果说’这条直线长3分米‘,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直线没有头,无法量。)教师:“直线没有头,无法量,我们就说直线是无限长的。”

  板书:直线是无限长的。

  3.加深对线段的认识。

  教师指着图2,提问:“这条线表示的又是什么呢?”(表示线段。)

  “什么叫线段?线段能不能量?线段可以看作谁的一部分?”

  教师:“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量。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将此句贴在黑板上。)

  二、认识射线

  1.引言:“刚才我们复习和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再来看看这条线。”“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新的线。”

  2.认识射线“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

  教师:“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等等。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教师边说边演示。

  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看下面的图形.指出哪些是直线、线段、射线,并说明为什么(即练习二十八的第1题)。

  3。引导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一条射线?还可以再引吗?(随着学生回答,从--点引出数十条射线。)

  让学生想一想:从一点可以引出多少射线?(无数条:)

  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继续学习。

  三、认识角

  1.由实物引入。

  (教师手拿三角板)这是同学们都熟悉的三角板.你能指出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指。

  教师:这个同学指出了三角板三个角所在的位置。那么角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我照着一个角,把它画下来,大家看我是怎样画的。

  教师照着实物,先画一个直角。画时,先点一个点。再沿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画两条射线。再按大致相同的方式,照三角板画一个锐角,然后照着用硬纸板订成的活动角画一个钝角。

  2.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教师指着黑板上画好的三个角,指出:这三个图形都是角。(板书:角)

  3.根据图形认识角。

  教师:同学们想想,这三个角都是怎样画的呢?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一点、两条射线。

  教师:这两条射线都是从一点引出来的,也就是说,认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完整板书角的.概念。)

  提问:如果要我们自己画一个角,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教师画角:)

  这两条射线,我画了这么长。还可以再画长一些吗?再长一些行吗:到底能画多长?为什么?

  教师指出:这两条射线不管画多长,所组成的图形还是这个角。

  4.指导画角,使学生知道画角的边时可长可短。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教师指出:通过画角。我们知道了角是由一个点和从这个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以后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就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教师在叙述的同时,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练习:指出下图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出为什么。

  6.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及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组成角的两条射线是从同一个点引出来的。这个点就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指着黑板上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引导学生复习一遍o)

  角通常用符号“之”表示,读作角。角的符号和以前学的小于号(<)有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请大家对比一下,哪里不一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角的符号的第二笔是平的。

  教师:如果有好几个角,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序号。(在角内写1、2、3)这些角,分别记作/1、/2、/3。

  四、比较角的大小

  1.通过演示用硬纸板钉成的活动角的教具,使学生知道“叉开”是怎么回事,知道“叉开的大”、“叉开的小”。

  教师: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教师把两根硬纸条叉开。(学生可能说“分开”、“张开”、“撑开”等。)

  教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表达得不准确。确切地说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板书:又开)

  教师再逐次演示两根硬纸条叉开的大了,叉开的小了。

  教师: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角的两边,/l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之3两条边呢?(叉

  开的比之1大)/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3小。)

  2.利用活动角,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角就大;叉开的小,角就小”。看起来,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系呢?

  根据这个道理,看黑板上的三个角,谁最大?谁最小?为什么?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八的第2题。

  指导学生先画出--条射线,教师注意察看学生画射线时方向正确与否。

  2.做练习二十八的第3题。

  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两三角板随意地比较角的大小,再指名让学生问答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进一步掌握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掌握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技能目标:

  会正确判定余数,并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验算。能够进行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乘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对4000÷125的.简便算法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P123页,比一比谁快。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可以消掉相同个数的0?(因为商不变性质)

  二.专项练习

  1.运用商不变性质,简便计算。

  6700÷50051300÷320

  投影学生的作业,校对。

  纠正:消掉0的个数。余数的判定。书写格式。

  2.针对51300÷320小组讨论:你们组可以想出几种验算方法?

  小组讨论。

  汇报:(1)13×5+2=67看竖式

  (2)13×500+200=6700看横式

  3.P124页第3题。

  独立计算。校对。

  根据简便方法的依据的知识进行分类。

  校对。

  查漏补缺,补充练习。

  (1)204×25(2)199×50+50(3)125×56

  101×8449×12+1232×25

  4.P124。第7题。

  想一想:下面的算式应用什么规律计算?

  试一试:600÷252000÷125

  三.提高练

  应用题:

  1.一个发电厂有煤2560吨,平均每个月用320吨,最多可用多少个月还剩余多少吨?

  2.P124第5,6题。

  四.课堂总结。学了商不变性质有什么用?

  五.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P39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感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现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质。

  教学难点:加减法运算中简便计算的实际运用。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如果放假一周,你最想做什么?

  生1:......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现在是踏青的好时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生1:我了解到李叔叔正在阅读《自助旅行》这本书。

  生2:我了解到他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生3:我还了解到这本书一共234页。

  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生齐:会。

  师:好,把自己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看看有什么好办法。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1: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李叔叔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2:我们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3: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技掉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师:都算完了吗?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

  生:我是用第二种方法。

  师:选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哦,这么多同学都选择这种方法,请你来说理由。

  生:用这种方法算起来比较简便,66+34刚好是100。

  师:是吗?谁还有不同的选择?

  生:我选的是第三个算式,我认为第三种方法算起来也比较简单,因为234-34正好得200。

  师:有道理。选第一种的请举手?噢,只有几个同学,“这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麻烦。”

  师:同学们,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李叔叔旅行中的问题。

  (3)、小结: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

  (4)现在我们把234改成266,再想一想,你认为怎样算简便?(学生思考回答)

  (堂上质疑)

  师:希望同学们在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根据数据的特点,找出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堂上练习,巩固新知。

  (1)、P41第一题。

  (2)、判断题。

  (3)、独立完成P39,做一做第一题。

  (4)、独立完成P39,做一做第二题。

  四、堂上作业,学以致用。

  学生在堂上完成作业,当堂批改,进行查漏补缺。

  五、课堂评价,全课总结。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附:堂上作业

  四(6)班姓名:成绩: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372-126-74(2)238-87-138

  ==

  ==

  ==

  (3)964-464-250(4)565-(65+150)

  ==

  ==

  =

  二、河滨小学买来作业本1288本,其中单行本712本,课文本288本,其余的是田字本。求学校买来田字本多本?(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本节课题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国庆xx周年情境引入,通过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分类思想”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思想。我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是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首先,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建立直观表象。然后丰富拓展,归纳1万多的近似数在什么情况下是1万,在什么情况下是2万。理解“四舍”和“五入”规定的合理性,了解“四舍五入”法的道理。

  3. 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同桌合作学习:在本环节中,直接选择一个大一点的六位数,既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加深了数学理解,又在同桌合作突破难点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是集体学习:探究把233482“四舍五入”到不同数位的近似数,归纳推理得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个性化讲解促进个别化指导。从数的分类和求近似数两个方面进行练习巩固,并通过个别指导,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逐步清晰所学知识,最终形成技能,促进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 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 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xx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xx,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xx、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xx、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xx、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xx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万,1xx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 舍;5、6、7、8、9 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 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 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 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巩固练习

  1. 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整数的乘法计算和估算,整合:合数分解、乘法运算定律应用、问题解决。

  2、在上述的应用中,交换个性化应用的心得,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

  3、交流“一遍就对”的技巧与心得。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教师事先应就学生计算情况做好相应统计:典型式题和正确率,以便有的'放矢。

  1、继续上节课中“分数之间转化”实例化。完成P116①

  2、计算:

  375×73

  248×98

  350×82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先估算的习惯。

  3、交流“一遍就对”的方法。

  如:对首位、对末位;估算;逆运算、拆数等

  4、P116②③

  自我评估

  5、独立完成P116④⑤

  其中,“提出数学问题”可视学生情况分别提出:三步计算或四步计算数学问题。

  估算不是“猜”,是相对于“精算”而言,此三题常用方法:

  ①以首位计。如第一题:

  3×7=21

  4×7=28

  因此,结果大约在21000-28000之间

  ②特征数。如第一题:

  375=125×3

  73≈8×9

  因此,结果略大于27000。

  ③凑整。如第二题:

  98≈100

  248×98≈250×100=25000

  ④拆数

  350×82=350×2×41

  结果大约是28000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课时:1

  教学目标:1、在有趣的计算中培养学生的估算策略。

  2、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练小数的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问题1、CAI-1呈现P51的'第1题的信息。

  1、你根据这个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列式解答。

  问题2、第2题,

  1、师生一起解读统计表。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问题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个别辅导。

  二、估一估,算一算。

  P52的第4题。

  1、示范解决。

  2、学生任选一行或一列计算。

  3、汇报你是怎样选两个乘数的?探讨估算的策略。

  第5题,估一估,算一算。

  可以采取游戏的方法,1人说数,另一人说需要多少钱。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3.通过对连乘、连除应用题的对比,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在联系及互逆关系。

  4.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重点,理解连乘、连除应用题的互逆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5台8小时可以织多少米布?(用两种方法解答)

  2.全班同时口算:

  24×5×835×2×918×2×5

  64÷8÷4120÷6÷4160÷5÷8

  订正1题时,说出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复习题改为: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解像这样的应用题。(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2。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1)观察、比较,例2与复习题有什么联系?

  (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复习题中的条件是例2的问题,复习题中的问题是例2的条件。)

  说明这两种应用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2)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

  (3)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根据题意,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可以先求出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再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4)怎样分步列式计算?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①每台织布机8小时织多少米布?

  160÷5=32(米)

  ②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32÷8=4(米)

  (5)你能用综合算式解答吗?(独立做在本子上)

  160÷5÷8(每台8小时)

  =32÷8(每台1小时)

  =4(米)

  答: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布。

  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

  (6)这道题还可以怎样解答?要先算什么?怎样用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小组讨论,阅读课本第10页。

  在讨论、自学的基础上,把分步列式的标题填在书上,并独立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集体交流说思路。

  160÷8÷5(5台1小时)

  =20÷5(每台1小时)

  =4(米)

  答:平均每台织布机每小时织4米。

  3.师生共同总结。

  (1)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今天学习的是连除应用题)

  教师把“连除”二字板书在课题的前边,即连除应用题。

  (2)通过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这道题,你发现这类连除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吗?(题中的'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这类连除应用题的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化的量有关系,是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同学们所说,160米既与5台织布机有关系,也与8小时有关系,因此要求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既可以先求每台8小时织多少米,又可以先求5台1小时织多少米。由于思路不同,就有不同的解法,重在分析数量关系。

  4.对比。

  (1)1辆汽车1天运货20吨,4辆汽车5天运货多少吨?

  (2)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1辆汽车1天运货多少吨?

  同学们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二人讨论,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订正:

  (1)20×5×4(2)40÷4÷5

  =100×4=100÷5

  =400(吨)=20(吨)

  [两道题的区别:(1)题是连乘应用题,(2)题是连除应用题。这两道题又有内在联系,(1)题的已知条件是(2)题的问题,(1)题的问题是(2)题的已知条件。]

  教师给以肯定后,再进一步明确说明:连乘和连除这两种应用题是互逆关系,应用这种互逆关系还可以对应用题进行检验。

  三、巩固反馈

  1.独立计算基本题。

  (1)3辆汽车4次可以运288筐苹果,1辆汽车1次可以运多少筐苹果?

  (2)光明中学的团员平整操场,35人3小时平整了1260平方米,平均每人每小时平整多少平方米?

  2.叙述条件有变化。

  一份稿件共960页,8个打字员共打12小时才完成,平均每个打字员每小时可以打字几页?

  3.改编题。

  每只鸡每天吃饲料4500克,照这样计算,6只鸡5天吃饲料多少千克?

  把上题改为用除法解答的应用题。

  4.变化提高题。

  4台碾米机3小时可以碾米4800千克,1台碾米机8小时可以碾米多少千克?

  (如有困难可稍加提示;从问题入手分析,要求1台8小时碾米多少千克,就要先求出1台1小时碾米多少千克。)

  四、作业

  练习三第1─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特别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正确计算和验算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情感目标:培养计算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口算,第三者18页7题

  2.第8题,看横式直接写出得数。

  二.专项练习

  1.找一找,错在哪里?怎样改正?你想提醒同学们,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21334

  306√31212523√67990128√43529

  306523384≈306

  6121569512

  6121569512

  009

  2.计算并验算

  64115÷21348360÷37264266÷238

  三.综合练习

  1.文字题。P118第10题:

  (!)2610除以600与78的'差,商是多少?

  (2)1765除以353,再加195,和是多少?

  2.应用题

  铺150米的铁轨需要枕木360根。照这样计算,现在有枕木4320根,可铺铁轨多少米?

  3.思考题P119

  四.课堂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