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28 15:49:57 四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四年级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四年级数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准备: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2、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3、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笑笑和淘气来到一个神秘的王国,他们很想了解这个神秘的王国,你们想一起去吗?那就帮他们打开这个神秘王国的大门吧,密码是--一个谜语:提示语:红领巾、图形、杨辉、稳固性。

  2、谜底:三角形。能解释一下吗?知道杨辉与三角形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吗?等会可以为大家提供资料。就让我们先进入三角形的王国吧。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笑笑和淘气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教学反思:学生在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悟,效果比较好。

  6、交流成功经验。

  三、巩固与应用

  1、第28页第1题。

  2、猜三角形。

  3、画三角形。

  (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

  (2)画一个钝角三角形;

  (3)画一个锐角三角形;

  (4)画一个等腰三角形;

  (5)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3厘米,一条直角边是4厘米;

  (6)一个钝角三角形,但又是等腰三角形;

  (7)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拓展:维恩图。

四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新数学读本》第八册p1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用途。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够在彼此研究和相互学习中完成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和进行分析。

  【教学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主题图后,请同学们观察。

  2、指名说出图中所表达的内容,并猜猜这里面蕴含了哪些数学问题。

  3、提出问题:超市中哪些饮料销量好?哪种饮料存货多?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如下图:

  牛奶 冰红茶 菊花茶 橙汁

  购入/盒:

  40 60 54 40

  售出/盒:

  32 60 50 18

  4、如何才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出这些数据的增减变化呢?

  5、揭示课题: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观察、提问。激起学生对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二、探索新知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如果要制成条形统计图,哪些地方与单式统计图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反映讨论结果.

  (1)制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在教师的示范下,与学生一起尝试制作完成“饮料购入与售出数量统计图”。

  4、请说说,哪种饮料应该增加购入量?存货还余多少?

  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复式统计图的制作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出步骤。

  学生尝试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说出优点。

  三、运用与反思

  1、出示某地气温表统计表。

  2、观察分析数据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

  (1)学生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幅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回答什么问题?

  四、总结与作业

  1、通过这一节课我们研究到了哪些知识?

  2、完成书上第112页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由三角形的内角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A+∠B+∠c”的表示形式形象的体现出三内角求和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3.学生测量

  4.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能不能有2个钝角?

  环节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3)我有一个锐角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113例10及练习二十六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1、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

  2、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教学重点:会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教学用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8÷0.75.6÷0.083.4+1.72.8+0.45

  0.9×0.83.1-1.70.06×0.70.05×0.8

  做完后集体订正。

  2.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7.108÷48÷116.06÷5014÷15

  3.下面各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

  1.2424.....1.87877.476476....

  3.55554.366.....0.10741074-....

  让学生通过小数的位数来判断。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学习新知:

  出示例10:请同学们拿出计算器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然后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取近似值。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5题中第一行的.2道小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6题。

  先让学生审题后,按照题目要求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5题中第2行的2道小题。

  课后附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减法运算方法。

  难点:会正确运算小数的减法。

  教学准备: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续前深入探究:

  1.出示上次比赛题:(改变已知条件与问题)

  前掷后掷总成绩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2)请代表口述解题方法并板演:

  2.集体评析:

  3.小结:(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二、独立练习:

  (1)9.1-4.5 6.9-4.9 9.3-3

  0.89-0.57 0.26-0.16 8.1-2.7

  (2)下面各题错在哪里?请改正。

  7.9 27

  -5.76-8.4

  2.26 19.6

  改错:改错:

  91.76-72.47 73.45-34.5 110-90.6

  三、实践应用:

  1.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上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2.小巧和小亚一起去购物。

  10.9元38.5元79.99元11.8元

  (1)小亚带了90元,她想买一双圣诞袜和一个书包,她带的钱够吗?

  (2)小巧用50元买了其中的两件商品,她买的`可能是哪两件商品?还剩多少钱?

  四、课后小结:生讲(方法和注意点)。同时出示课题:小数减法

  板书设计

  (1)计算小数的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

  (2)然后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做,不够减向前一位数借一作十继续减。

  (3)得数中的小数点要与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6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简单的描述路线图。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1、出示投影:

  照样子,填一填。

  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45的方向上。

  2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3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4号检查点在偏的方向上。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发言,补充。

  (3)老师讲评。

  2、(1)小芳看小敏在东偏南30的方向上,小敏看小芳在什么方向上?

  (要求学生在观察点上画出方向,再观察。)

  (2)书本P81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根据上题的练习,单独完成。请学生说说结果。(同桌说说)

  3、找位置,说距离。

  (1)学校在小芳家北偏东40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学校在小芳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A.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关的问题,先同桌说说,再请学生复述,其他补充。

  B.老师小结。

  4、完成81页练一练第2题。

  5、课堂小结。

  6、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二)运用加、减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一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一)观察与交流

  1.正确读出选手成绩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思考与交流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加减法二)

  3.复习

  5.2+2.83.63+6.37O.72+O.28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四(1)班同学参加4×50接力赛跑的总成绩是多少?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8.42+8.67+8.58+8.33=列竖式计算(注意数位对齐)

  提问:还可以怎样计算?

  继续提问:在整数加法里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哪位同学说一说这两个定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小数加法里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书上第二种方法展示

  讨论:你觉得这个方法好吗?好在那里?

  小结:在小数的连加算式里,如果两个加数可以凑成整数,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把这两个数结合起来先加。这样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讨论:在这里用到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书上第三种方法:用口算。请同学讲讲算理

  小结:一道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哪种方法好,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2.出示第二题

  一根绳子长7.2米,第一次剪去0.58米,第一次剪去3.42米,还剩多少米?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可做在书上)

  讨论:在这里又用到了什么定律或性质?

  小结:小数连减时和整数相同,当一个数减去两个数时,如果减数可以凑成整数,那么从被减数里减去两个减数的和比较简便。这是减法的`性质。

  (三)练习与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书86页)

  2.讨论下面哪些题可以用简便算法?为什么?

  13.25-(1.25-0.7)4.64-(O.95-O.38)

  73.4-(3.4+2.13)4.64-(0.64-O.28)

  结合其中可以简便计算的题,让学生说一说减去括号里的数后,接着怎样算。并要求说明理由。

  指出:在小数加、减计算里,如果能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规律,使计算简便,也就是通过计算可以先使两个数凑成整数的,就要尽量用简便方法来算。

  3.完成86页2.

  4.讨论并完成86页3.

  三、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

  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减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简便?

四年级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八册100~101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并能提高统计图的分析能力;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建设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设计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前两天我们学习折线统计图,学会了把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时,如何合理地选择统计图。老师想考考你们,你能选几个合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话题吗?

  (可能会有学生会讲到某生运动前后的心跳情况),补充问:如果老师要调查这一个组6个同学的心跳情况,也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吗?为什么?

  师:6个同学的心跳情况彼此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变化。所以应该用条形统计图。也请你说几个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话题。

  师:今天这节课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练习八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会有某生的'身高、体重、一天的温度变化等)

  学生回答

  二、教学新课

  1、完成第1题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4、学生阅读”你知道吗?“

  (1)、看折线统计图,完成表格。注意单位:万辆

  (2)、完成书上的问题:20xx年私人拥有汽车的数量比1997年增加了多少万辆?

  (3)、你还知道了什么?

  (1)、出示第2题中的表格,师:先请同学们仔细的看看表格中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平平的体重画成统计图,你打算画成什么统计图?为什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要画折线统计图的?)

  (2)、师:请同学们在书上画一画,画好后和同桌进行交流。(交流时请几个可能有困难的学生依次说说是怎么找到这些具体的数据点的?)

  (3)、师:根据画好的统计图,说说平平体重的增长情况。

  (1)师:请同学们看第3题,从表格中,你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你知道”亿人次“是什么意思吗?

  解释”人次“(可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说)

  比如作业尚未交的学生中,语文作业:......,数学作业:......,英语作业:......

  其中有这几个同学都是重复了,他几样作业都还没交。所以在统计人次的时候,他一个人就有3人次。今天缺交作业的人有×人,但缺交作业的人次是×人次。

  (2)把这张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应该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请同学们画一画(注意检查学生数据点是否找得准确)

  (3)从图中能看出什么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答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思考、交流

  客运量最多的年份和客运量最少的年份

  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三、全课总结

  师:这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情况下选择条形统计图,什么情况下选择折线统计图?(举例)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四、作业设计

  调查本班同学近几年”五一“长假里外出旅游的人数,你发现了些什么?

  五、教后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搞清发展的“归一”和“归总”、“正归一”和“反归一”、“正归总”和“反归总”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相互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这节是练习课,通过练习要求大家根据“归一”、“归总”应用题的各种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解答计算。

  (二)基本训练

  1.同学们到茶场采茶叶,第一小组5人采茶叶450克,照这样计算第二小组8人可以采茶叶多少千克?(投影)

  (1)问:要求第二小组8人可以采茶叶多少千克?必须先知道什么?

  (2)学生练习解题,校对答案。

  2.“练习十六”第1题。

  (1)读题:比较与刚才做的题的异同?

  (2)要求“可以比第一组多采茶叶多少千克”必须先求什么?怎样回答?

  (3)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

  450÷5×8-450450÷5×(8-5)

  3.“练习十六”第2题。

  (1)问:要求“剩下的要修多少天才能完成”必须知道哪两个数量,怎样求?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列式:

  (900-375)÷(375÷5)

  (3)把问题改成“照这样计算,再修7大可以修好,这段公路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4)引导学生列式,板书:

  375÷5×7+375或375÷5×(7+5)

  (5)讨论:比较两题的异同点?

  (6)归纳:共同点是两题都是归一应用题,都是先求每份数;不同点是第四小题是反归一求份数,第二小题正归一求总量。

  4.“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讨论比较两小题的异同点?

  (3)归纳:两小题的共同点是两题都是归总应用题,都是先求总量是多少;不同点是第四小题求“几天可以完成”是份数;第二小题求“每天要加工多少个零件”是每份数。

  (4)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辅导学生。

  (5)投影,学生作业,校对,改正错误。

  (三)课堂作业:“练习十六”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发展型的归一应用题和归总应用题是在基本的归一和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基础上进行解答的`,同学们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比较其中的异同点,然后确定解题的步骤。

  (五)作业:《作业本》第52页(五十二)。

四年级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复习三步应用题、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教材第32-33页4-7题,练习八5-6题与7*。

  教学目的:

  通过整理和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掌握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三步应用题

  1.教师在黑板上并列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4题和第5题。

  请两位学生读题后,分别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全班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集体订正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第4题和第5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这两题都可以用简便算法计算?

  2.教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抬水浇树。三年级浇45棵,四年级比三年级多浇10棵,五年级浇的棵数等于四年级的2倍。五年级浇树多少棵?

  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

  接着,教师出示教科书第32页第6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并且让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一题与上面一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上面一题是两步应用题,下面一题是三步应用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教师:我们这一册所学习的三步应用题都是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把两步应用题改编成三步应用题主要有三种方法:增加条件、改变条件的叙述方式、改变问题。第6题是从上面的两步题改变问题而变来的。现在,大家试一试用另外两种方法把上面的'两步题改编成三步题。

  鼓励学生改编题,集体订正所改编的题。

  3.做练习八的第5、6题。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做完集体订正。

  二、整理和复习数据整理及求平均数

  教师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33页,默读第7题,理解题意。(教师也可用小黑板出示这一题。)然后看图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师提问:这个条形统计图中的一个格代表多少千克?

  哪个年级采的最多?

  五年级比三年级多采多少千克?

  然后,让学生自己做第(3)、(4)小题。做完以后,指名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一题里,求平均数的算式是什么?

  接着,让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填写之前,教师提问:

  下面的统计表是统计什么的?每个格里要填什么?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八的第7*题。这道题先要算出每种车的数量,然后才能填表、制成条形统计图。这是一道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题目,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12

  (板书课题)

  1.教学24时计时法。

  (1)说明:

  1天也就是1日,1日的时间就是

  晚上)1昼夜。(一个白天和一个在一日的时间里,钟表上的(出示教具钟面)时针正好走两圈。

  (从12时起,演示两圈)

  想一想,一日共多少小时?

  (2)演示:

  第一圈从夜里12时(出示钟面:钟面上是12时),也就是0时起,夜里1时、2时、3时、....上午8时、9时、....(演示)至,中午12时,是12小时。

  提问:这是从夜里12时起走了几圈?现在是什么时候的12时?经过了多少小时?

  第二圈再从中午12时走,下午1时、2时、3时、......晚上8时、9时、......(演示)再到夜里12时,也就是第二天的0时,也是12小时。

  提问: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什么时候的12时?也是经过了多少小时?

  提问:谁来说一说,在一日里,钟表上的时针走了怎样的'两圈,共多少小时?

  追问:一日等于多少小时?(板书:1日=24小时)

  指出:从夜里12时起,走一圈正好是中午12时,是12小时;再走一圈到午夜12时又走了12小时,共24小时。所以1日等于24小时。

  (3)认识24时计时法。

  说明:像上面这样分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来记时的方法,通常叫做普通计时法。邮电、交通、广播电视等部门为了记时方便,不使上午和下午时间混淆,一般都采用的是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就是把时针走第二圈时,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数分别加上12:

  下午1时叫13时、下午2时叫14时。那么,下午3时是几时?......

  下午6时是几时?......晚上10时叫几时?......晚上12时叫几时?

  24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几时?

  指出:像这样的。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从。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比,上午的时刻相同,下午的时刻要把普通计时法的时刻数加上12。如,下午1时在24时计时法里是13时,晚上10时在24时计时法里是22时。

  像中央电视台每天19时播放新闻联播节目,这里的19时就是下午几时?

  说明:在24时计时法里只要直接说几时,比较方便;在普通计时法里,一定要说明是上午几时或者是下午几时。

  (4)巩固练习。

  ①“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②练习十第1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

  ③练习十第2题。

  小黑板出示。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写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普通计时法要说明是上午还是下午,如10时

  就要写明是上午10时,24时就要写明是晚上12时。

  2.教学求经过时间。

  (1)教学例1。

  出示例题,读题。

  画直线图。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

  一辆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这辆汽车从南京的开车时刻是什么时候?到达上海的时刻是什么时候?要求什么?

  说明:求路上用了多少小时,就是求14时30分到18时30分经过了多少时间。

  请看直线图,从14时30分到15时30分经过了几小时?到18时30分经过了几小时?

  追问:路上用了多少小时?你是怎样想的?这里的14时30分、18时30分指的是什么?4小时指的是什么?

  (2)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读题。

  提问:题里用的是什么计时法?在24时计时法里,这两个时刻各是几时?

  每天从8时到19时,营业了多少时间怎样计算?(板书算式和得数,并说明得数后面注出的单位名称“小时”可以写成“时”)

  请大家看一看课本上,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比较一下,我们算得对不对?

  (3)巩固练习。

  ①“练--练”第2题。

  学生填在书上,提问结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②练习十第3、4题。

  让学生口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1日等于多少小时?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记时的?怎样计算经过时间?

  练习十第5题。

  课后感受

  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书写上有些小问题。主要还是普通记时法中要写时间的词语总要忘记,24时记时法的书写格式还会和普通记时法混淆。

四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回顾整数、分数数系及其相互之间的纵向关系,注意其产生的合理性。

  2、整体感知数系的来源及相互之间的横向关系,注意其产生的现实性。

  3、清晰数系中相关名词的要点。

  4、学会一些数学概念复习的方法:联系与举例。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1、说一说,你在本学期的数学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觉得哪些方面学得不错?哪些方面还有疑惑?)

  2、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数?

  请把这些数按一定的`标准联结起来。

  3、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数?(在什么时候,我们分别要用到这些数?)

  (从数学角度和现实角度出发进行回顾)

  4、他们(它们)之间怎样转化?

  请你分别用例子来说明。

  参考见P33

  5、完成P115的作业

  6、选做:

  7、回顾。整理方法:罗列-整理-举例-联结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知道自己数学学习长处与不足的,是好学生。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不少同学对自己的数学学习讲不清或不知道。因此,我们在平时可以经常提醒,以助其养成习惯。

  在学尖生或教师的导引下,整理:

  分数:真分数 假分数

  整数带分数

  奇数偶数

  0、1、素数、合数

  分解

  此题不在于答案多少,而在于从何想起,可作何变化。

  可以事先布置,上课开始后就交流。

  数学的角度有三种。

四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

  教具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口算。

  30÷10=180÷60=360÷40=240÷60=800÷40=

  420÷60=54÷3=60÷30=250÷50=7200÷90=

  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

  2、口算。(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

  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

  4、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

  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

  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

  5、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提问:“≈”表示什么?

  6、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

  提问:“大约”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概念的运用练习,将其纳入到自己已有有数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与稳固数的结构网络;

  2、能熟练地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知识进行解题,熟练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方法。

  3、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感受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预设:

  教学预设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与整理

  1.指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

  (1)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联系

  区别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是一种数,也可看作两数相除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是一种运算

  (2)按要求说说分子A分母B之间的关系

  (1)是真分数

  学生回顾并口述本章学习的内容。

  预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征及互化的方法。

  (2)A/B是假分数

  (3)A/B是可以化成整数的假分数

  (4)A/B是可以化成带分数的假分数

  填空练习:在中,如果●=()时,这个分数是一个最大的真分数;如果●=()时,这个分数是一个最大的假分数;如果●=()时,这个分数等于1;如果●=()时,这个分数无意义。

  二、技能训练。

  1、分数与除式的关系

  (1)用分数表示除式,并按分数的特点分类。

  完成P33整理与应用第1题

  (2)把分数改写成除式,完成整理与应用第2题

  (3)分数与除式的关系填空,完成整理与应用第3题。

  (4)补充练习

  看看、填填。

  (1)我的身高约是()厘米,也就是()米。

  (2)数学书的封面大小大约是()平方分米,也就是()平方米。

  (3)一瓶洗发液容量大约是()毫升,也就是()升。

  (4)做眼保健操的时间是()分钟,也就是()小时。

  二、完成书上第4、5题,说说分数的意义。

  补充活动:学校在五(1)班40名学生之中作一项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的`小调查(每人只能选择一项),结果发现7人喜欢语文,8喜欢数学,4人喜欢音乐,5人喜欢美术,11人喜欢电脑,5人喜欢体育。

  (1)喜欢语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喜欢数学语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喜欢音乐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喜欢美术语文学科的学生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5)?

  三、探索研究:

  书P34应用与探索第2题。

  想一想所得的分数间有什么联系。

  完成填空练习

  学生计算,并分类

  真分数:5/8,8/11,9/16

  假分数A:能化成整数的15/15,24/6;

  假分数B:能化成带分数的:7/4,13/7,13/6

  完成第1,第2题

  学生结合实践知识,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已看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几是哪两个数相除?

  剩下的页数占全书的几分之分是哪两个数相除?

  预设:学生通过设定正方形的边长,得到不同的结果:

  (4×1)÷[(1+2)×2]=4/6

  (4×2)÷[(2+4)×2]=8/12

  ......

  1/2,4/8,9/18

【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7

四年级数学教案08-16

四年级趣味数学教案01-15

四年级数学教案11-02

四年级小学数学教案10-23

【推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09

【荐】四年级数学教案12-10

【热】四年级数学教案12-01

四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2

四年级数学教案【热】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