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1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
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2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3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培养学生掌握技能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各自的6个面。然后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或正方体各自6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合作探究,实现自主发现。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感知了表面积的意义之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正方体的特征归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长方体牙膏盒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猜测质疑,引入新课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老师也收集到这样两个纸盒(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体纸盒),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长方体纸盒,谁用的纸板比较多呢?(学生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谁用的纸板比较多,使学生产生拆开纸盒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想法,从而主动探究体与面的关系,同时引发学生的争论,使其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演示操作,形成表象,建立概念
1.感受表面积的意义。
(1)把长方体牙膏盒沿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并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①长方体哪几组面的面积相等?
②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汇报)
师明确:长方体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2)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剪开并展开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真正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际观察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从而发现并归纳出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预设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议一议。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长方体前、后面的面积=()×();
长方体左、右面的面积=()×()。
(3)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2ab+2ah+2bh。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用字母表示为S=(ab+ah+bh)×2。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4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集合5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06-24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8-1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11-05
五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案12-29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1-1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02-03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1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1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0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