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目标】
一、导入
1. 欣赏有关“猫”这种动物的图片。
2. 小猫视频,影片中这些小猫可爱吗?是啊,猫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伴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看看文中“我”的养猫的历程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体会。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课文诵读及字词掌握情况。
3. 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读猫,说故事
1. 现在请同学们花3分钟时间迅速的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讲了我家养的三只猫的故事。
2. 你喜欢哪只猫?
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 只猫,因为它 ,看 (文中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内容)。
四、读文,细分析
1. 郑振铎先生是怎样写第一只猫的可爱的?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1)这个句子为什么用“滚来滚去”这个词语,能不能把它换成“跑来跑去”?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的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把消耗换成消磨好不好?
消磨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消耗是主动的乐意花时间,并且得到了享受。
2. 第二只猫与第一只相比怎样?
明确:更活泼、更可爱、还会抓老鼠……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从哪些词看到它非常的活泼,特别的可爱)
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老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到讨厌的吱吱声了。
明确:居然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小猫不仅可爱,而且有用。
3. 第三只猫也可爱吗?从那些地方看出不可爱?句中哪个词体现它在家中的地位?
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4. 明明存在为什么说是若有若无?我们一家人对这三只猫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不喜欢。
5. 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作者及家人对这三只小猫的喜好程度,你会怎样排列他们的顺序:从这样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与家人养猫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只小猫>第一只小猫>第三只小猫。人们之所以要驯猫、养猫,就是因为猫可以供人赏玩、为人所用,这是人伟大之处,也是人的贪婪之处。人类养猫是有目的性、自私心的。第三只猫,既瘦弱、又难看,似乎还有病。作为一只家猫,它已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独立生存的能力,但人养猫,不是为了保护动物,而是为了赏玩、捉鼠。这样一只丑而瘦的小猫,怎么会被喜欢呢?它只是张嫂的热心、大家的怜悯,才收养的。注定在家里是不受欢迎的,当它有意识地跟大家亲近时换取的也是一副冷脸。这就是人自私的本性,当你没用时,他绝不理睬你,对人类自己是如此,动物之类更是如此。
五、深入探究
1. 由于我与家人一开始就不喜欢第三只小猫,所以当芙蓉鸟被咬死后人们的反应是?
全家人把罪状都按在它头上。应为它对于我们没有贡献。没有给我们带来欢乐。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2. 我们断定是第三只小猫咬死的有什么证据吗?
嘴里好像吃着什么……它一定是……。由一个不确定的依据得出一个肯定的推断
3. 大家觉得合理吗?假设今天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作者会怎么处理呢?
主观的好恶感情,使“我”一家很快形成了对这只猫的偏见:由偏见而产生的猜疑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全家不约而同的断言;凶手“一定是猫”!于是在偏见支配下,“我”“怒气冲天”, “惩戒”凶手了。猫成了一个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能说话辩诉”的受害者。
4.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们性格上的一种普遍的什么弱点呢?
或许能让我们联想到以前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智子疑邻》,个人的喜好会影响人的判断,“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yì)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
5. 小说安排第三只猫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小说矛盾的激化点,高潮。体现了三猫的无辜,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错”。
6. 你在文中还能找到表现我悔过的语句吗?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怨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针的比喻——针的细小映衬了这虽然是小事,针刺的伤口小却深。
7. 在这三只猫中对我以后的人生影响最大的是那只小猫,为什么?
是第三只猫学生找到后请学生一起朗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比较14小节“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好久不养”是因为突然间失去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在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 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干脆不养了。“从此永不”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一见到猫就触发了自己灵魂的伤痛,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8. 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大白后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知错就改,同情弱小,善于自省的人。对于一只猫尚且如此悔过,如果冤枉了人,他会怎么做?
六、拓展、感悟
1.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 ,我想对你说 ”请选取一只猫,说一句感悟的话。
2.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听听。
七、说感受,谈收获
1. 在同一件事上,作者对待不同的猫的态度可能是不同的,猫的遭遇可能是不同的。那么这是什么造成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2. 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同学们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小彼此之间的误解?
八、达标检测
九、作业
搜集或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2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和掌握“训练”“嶙峋”“纳罕”“啜泣“灰心丧气”等词语的意义与用法。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体味散文特点。
3、抓住文章标题,以此为线索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领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4、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掌握记叙文六要素。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复述把握课文情节,设疑探讨文章主旨。
2、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3、多方面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和生活哲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不难做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莫顿亨特(板书题目、作者)。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在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候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到底作者小时候发生过一件什么事,可以使他在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
文体: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的积累)
训诫(jiè):告诫、教导。耸立(sǒng)迂回(yū)
嶙峋(línxún):形容人瘦削。凝视(níng)头晕目眩(xuàn)
啜泣(chuò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yì):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的样子。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给段落标上记号,并把文章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四个部分。
(1)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2)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3)结果(6——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4)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4
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板书或投影)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二、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是一种幸福,并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5
【设计思想】以考试题型(及其变化)为导向,以市教研室评价目标为中心,自拟小专题进行复习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内容分析】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常见考查题型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对说明语言的赏析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形成了较成型的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同时能整体感知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基本能从文字中提炼要点,把握文章精髓;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是他们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已有知识、能力、经验,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先安排阅读、分析、理解文本,然后在积累的基础上课内外渗透、融合,在复习中除对知识的归纳,更重要是让其掌握中考知识点及相关答题技巧,最后在理性思考、独特表述方面作突破。
【学习目标】
1、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策略与手段】
1、典例分析法。2、教师点拔法3、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出好学案,让学生根据学案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课复习了说明文内容的归纳方法,这一节课我们进行说明语言的赏析。那么说明语言有哪两种呢?下面我们检查一下课前热身来巩固一下。
二、课前热身
指出下列说明语句,哪些是生动说明,哪些是平实说明。
(1)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三、近三年考题回顾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生化机器人?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订正过来。(4分)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2分)
1、第③段介绍了眼镜猴的哪些特点?(3分)
2、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除,为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3、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1、第④段说明雪衣藻变红色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请摘取文章关键信息填空。(3分)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3、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四、要点、考点聚焦
准确是说明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有的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生动。但不论是平时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严密性。
分析典型题型一,归纳应对方法。
1、出示典例一,品味加点词语的作用。
2、归纳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先看有没有说明方法,再找修饰限制性词语。
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3、方法运用
①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是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赫尔
分析典型题型二,归纳应对方法。
1、出示典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2、归纳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方法运用
分析典型题型三,归纳应对方法。
1、出示典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2、明确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中考典型试题巩固:2009年青岛市中考题《保暖的冰屋子》
五、考试典型题型归纳
1、[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2、[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5、[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课时训练巩固
文段见练习卷《侏儒眼镜猴》
七、板书设计
八、完成拓展练习
见练习卷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 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 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 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 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 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3. 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 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 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八、拓展延伸
1. 《又诫子书》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译文: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2.《诫外甥书》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3.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九、达标检测
十、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7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模仿文章美的表达。
【学习重点】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学习文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扫清文字障碍。
2、预习课文内容,思考寓言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二、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三、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四、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五、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六、拓展延伸
1、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七、巩固练习
课文下的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二、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四、问题探究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五、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六、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课后记】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两项创新性学习:一由同学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二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内的辩论赛,辩题是《逆境一定成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们快速反应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8
教材分析: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情分析:
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2、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3、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
2、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3、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③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9
整体感悟: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散文,此类文章写作成功的基础是先
把景物写好,那么我们来看一下,本文是如何写景的。
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发言谈谈自己认为本文写景哪里写得好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加以引导总结,可以将问题总结到以下几点上来:
1、第一段的作用
2、景物描写的顺序
3、景物描写的角度
4、所使用的修辞手段
研读赏析:
此阶段要紧承上阶段的讨论总结,以解决上面列出的问题,本阶段主要在于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反复阅读、体会文章在写景上的独到之处
1.文章的第一句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花引人止步,眩人眼目的美丽,也引出下文,照应结尾。
2、描写的角度
花形(像一条瀑布;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花色(辉煌的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颜色边上浅下深)
花态(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在笑,嚷嚷;)
描写的顺序:
3、花瀑②——花穗(花串)③⑤——花朵⑤;整体——局部。
从描绘的形象看:作者先从所见的整体着笔,“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使静态变为动态,赞美花繁花盛,如盛装少女欢歌笑语,生趣盎然。再按照视线所及,从局部着笔,细写每一朵花,像“帆”、如:“舱”,“船舱鼓鼓的”“像忍俊不禁的笑容”。进而提出花中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的问题,这便写出花不仅生机勃勃.而且还具有神话般的美丽。
从描绘的颜色看:仍是先写整体,“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紫色的大条幅”.再写局部“泛着点点银光”“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上深下浅,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作者着力描写紫色是因为紫色是深沉的,象征着生命的永恒。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0
一、学习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③教师准备居里夫人的挂图。
四、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2、范读课文
3、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4、梳理信息
5、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保持安宁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环境需求{追求自由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珍惜时间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10、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1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2
知识目标: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诗句的深刻含义。理解“山”和“海”所蕴含的意思,联系生活,进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相信理想可以实现,要为之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顺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海”和“山”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教学方式:朗读,讨论分析,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重点是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课文,初步学会如何朗读、齐读,讨论第1节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情分析:人教版新课程改革教材,各个单元以专题形式出现,第一单元专题:怎样面对人生的困难与不幸。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叙述,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2、导语设计1: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满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入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课件播放大山的画面),由同学的回答,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想法和诗人王家新小时候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导语设计2:同学们回忆以下,你的童年有过怎样的幻想?导入新课。
3、作者简介和题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区---武当山下,一直到1978年读大学才走出大山。1982年毕业,到师专任教。后来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国,1994年回国到北京教育学院任教。本诗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词典解决字词(投影)
提出齐读课文的要求。
痴想chī 隐秘yǐn 铁青tiě 凝成níng 诱惑yu 喧腾xuān 扎下zhā 漫湿màn 一瞬shùn间
3、学生自己读课文,读出语气,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朗读课文的要求。(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
同学回答,互相补充。
第1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想望和困惑,现实中“山”和“海”;
第2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山”和 “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读、分析第1节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出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1)这一节写作者什么时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同学们通过想象思考)
(4)这里“山”与“海”分别指什么?
讨论明确:(1)童年时。 (2)山外世界,爬到山顶看海,没看见海,看到“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我”哭着回来了。 (3)“我”没看见大海,看见的依然是山,非常沮丧、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铁青着脸”嘲笑“我”。拟人手法。 (4)现实中的山,也是一种阻碍他们想实现的实际生活的世界。大海,一个想象中世界。
四、作业:读一读写一写 每个词一行,每行5遍。
第2课时:重点是讨论第2节诗,感知全诗内容,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字词擂台赛,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略
二、朗读第2节,思考、分析:
1、 自己大声读(要求读出语气来,体会作者感受。)
2、 投影下列问题,分组讨论:
(1)这一节中的“山”与“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读“因为我听到还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你怎样理解这些诗句?
(3)指名朗读“在山的那边,是海吗?……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你对这些诗句如何理解?
讨论明确:(1)“山”重重艰难险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达理想境界,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有坚定信念,百折不挠。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渴望理想的实现。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我”不懈地奋斗,滋润着心灵;充实而有活力,给“我”鼓舞,令“我”激动。枯干:对理想的渴望。(3)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顶峰,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
三、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围绕: 要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诗人的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
3、 小组合作学习: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或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说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互相交流。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引导、点拨:
(1)、“铁青着脸”这句诗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望见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丧极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顶? “终于”这个词可见爬上山顶费了很大力气,花了不少时间。这正是诗的语言特点: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诗人主观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的时候,看见美丽的花也像在流泪一样。
(3)你能读出这种感情么?
“妈妈,那个海呢?”(师故意带着怨恨的口吻朗读) 主要是疑惑不解,因为妈妈一般不会欺骗自己的孩子,“我”没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问妈妈。在这里主要是失败之后仍不灰心,继续寻找、追求。你用这种心情把这句诗读一下。
(4)难点: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下深根?
点拨:“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所以说是飘来的。后来“我”不懈努力,这种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见,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样才能让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那么,在朗读时,应该怎么读? 全班齐读,体会读法。“飘”和“扎”都作重音处理。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5)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不要企图一举成功,要能承受住失败和挫折,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为什么说“枯干的心灵”?
说明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润“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不再枯干,而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当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兴奋、惊喜啊! 可见,遇到困难时,理想能激励我们战胜困难。
4、写作特点:1、运用象征手法,意象壮阔,意蕴丰富。2、诗歌语言凝练,含义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诗的内涵的基础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延伸与拓展: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同学自由畅谈。
六、结束语: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七、布置作业: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艰难险阻
教学反思:在进行内容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如何拿书,2、齐读的要求即如何读出语气和感情,3、齐读的要求,4、学生分组讨论的要求。
“导”、“引”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读的内化要求,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语感。现代教学媒体进一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3
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①理解课文内容。
②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③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梳理课文内容。
②归纳居里夫人的人格特点。
③品味平实且富于哲理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②搜集居里夫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二、研读课文 (疏通文意,品味语言,识记字词。)
1、教师导学
本文内容庞杂,头绪纷繁,重在梳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按顺序搜集、筛选信息,而后概括纲要,最后归纳整理。这样,举一纲而万目张,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2、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三、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四、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① 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② 理清故事情节。
③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⑤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① 联想和想像。
② 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 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熟悉课文。
老师: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3、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旁白一人,皇上一人,老大臣一人,诚实的官员一人,小孩一人,其余所有角色一人。)
4、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骗子的认识,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可贵品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二、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①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或语段。
a.指导学生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或语段,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对具体问题可能有争议,如找的重点语段不同、旁批的不够精确等等,教师注意引导,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注意点拨与指导,促使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② 理解文章主题。
(小组交流,得出结论,语言不必强求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③ 多侧面地评价骗子。
本文除了那个愚蠢的皇帝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骗子。他们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3、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因为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
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④ 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4、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b.拓展性阅读训练(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5、[教师小结]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6、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7、信息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1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9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语文教案12-23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08-20
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的教案12-17
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12-2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06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02-14
七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