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时间:2024-06-29 10:34:05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

  一、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对同一句话、“我爱爸爸和妈妈”不同形式的的简洁描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情况: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乘法分配律和交换律、结合律相比,其结构特点是生疏的,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规律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教学内容分析: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对加法的分配性质。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进行简算的重要依据,可以使两位数和三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更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更简洁。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因此,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方式、手段与技术: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对比观察,分析推理。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境:

  我们的说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你注意过吗?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话来说,我爱爸爸和我爱妈妈,照这样说,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和我爱吃西瓜。也可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我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

  (设计意图: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复习旧知: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四年级的同学一起来研究植树活动中的规律吧!

  (三)创设情境:

  1、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答思路。

  板书:(4+2)×25 4×25+2×25

  (2)分组计算结果。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 = 4×25+2×25

  (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结果和意义相同,都算了这次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多少人。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左边是先算和再算积,右边是先算积再算和。)

  (四)探究规律:

  1、举例验证。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等式吗?请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吧,比如这些算式,他们都是相等的,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研究特点:下面两个算式请你也试着连一连吧,你连对了吗?你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再一起来归纳一下吧。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3、归纳定律:

  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初步印证规律,第二步,研究特点,从不同的算式中找出相同的特点,第三步,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归纳定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你会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a+b)×c=a×c+b×c感觉怎样?是呀!用字母表示定理更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你学会了吗?请你带着你的思考走进下面的练习吧!

  (设计意图: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五)巩固新知: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5+12)= 4×17

  117×3+117×7 = 117×(3 + 7)

  4×a + 6×a =(4+6)×a

  36×(4×6)= 36×6×4

  2、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25×(200+4) 25×200+25×4

  35×201 35×200+35

  提示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改变算式再计算较简便。

  (设计意图: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六)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数学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本课在复习整数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引入,先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进而应用知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理解各条运算律的内涵。使学生明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是使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学生选择运算定律时,就充分锻炼数学思维;在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计算过程中极易出现粗心大意、审题不仔细最终导致计算出错等情况。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多做多练,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灵活将整数乘法的运用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

  3、发展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和分析能力,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算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运用整数乘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今天,智慧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三个问题,请大家拿出纸和笔迎接它们吧!

  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ppt出示)

  (1)25×7×4(2)63×4+37×4(3)(125+8)×8

  师:现在请第一大组的同学做第一小题,请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二小题,第三、四大组的同学请做第3小题。(等待3分钟)谁愿意上来板书?

  师:同学们都很积极,老师很欣赏大家的这种学习状态。下面我将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三个学生上台各板书一道题)

  师巡视,后全班订正:

  分别请三个小老师来评判学生的板书情况,给予及时评价:大家同意小老师的观点么?

  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做到这么快速又准确地将它们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呢?

  生1:我们运用了交换律、分配律

  师:你真会学以致用啊!

  生2:看到25就想到4,看到125就想到8

  师:你对数字真敏感

  师:仔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1:乘法交换律

  生2:乘法结合律

  生3: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的记性真好啊!(生再回答时师边板书)

  师: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请生在黑板上板书)

  生1:a×b=b×a

  生2:a×b×c=a×(b×c)

  生3:(a+b)×c=a×c+b×c

  师:看来你们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比哈利波特还强!

  师:我们通过刚才对整数乘法进行计算时,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使运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

  师:既然它们可以使得整数乘法分运算简便,那它们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使分数乘法的运算更加简便呢?

  1、质疑猜测

  师:我们可以先进行大胆地猜测。

  生:能

  生:不能

  师:猜测之后需要大家小心地求证。

  2、验证归纳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请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第一组算式中,左右两边的因数相同,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运用了交换律;

  生2:第二组算式中因数相同,左右两边都是3个数相乘。左边是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右边是先算后两个数的积,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师:你的思考很有条理!

  生3:第三组算式中,左边是先用两个加数的和乘,右边是两个加数分别与相乘,然后相加。

  师:同学们观察地很仔细,表述很清楚。

  师:不计算,你能知道这三组算式中内应填什么符号?

  生:等于号

  生:大于号

  生:小于号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啊!现在请第1、3、5、7小组的同学计算左边的算式,请2、4、6、8小组的同学完成右边的算式,大家都动手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吧!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发现运用交换律可以很快得出结果。

  生2:我们发现整数乘法的结合律在分数乘法中也可以用。

  生3:我们发现整数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数乘法中可用。

  生4:我们刚才的猜测是对的,这些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都是可以用的。

  师:经过我们这么多小组的验证,我们得出了左边算式的结果等于右边算式的结果,那也就是说――整数乘法的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小结:(板书)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3、实践运用

  (1)出示例6

  5 =(+)× 4 =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吗?能运用哪些运算定律?

  生1:3个数连乘,其中与5可以放在一起,先约分,可用交换律。

  生2:有乘法还有加法,且可与4放在一起,先约分,可用分配律

  师:你的表达能力真强!

  (2)生独立计算

  师:请同学们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用简便方法计算。

  生独立做

  请生板演

  生汇报想法、思路,订正

  师:运用这些运算定律,我们的计算更加地简便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板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生齐读课题

  三、巩固拓展

  1、基础练

  师:请大家将课本打开,到第14页的“做一做”

  先请生读题,抓住关键词、简便方法,确定方法,生再独立完成,请3生板演,师巡视。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附:板书

  整数乘法分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交换律a×b=b×a

  整数乘法的结合律a×b×c=a×(b×c)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

  分配律(a+b)×c=a×c+b×c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例题的学习,明确中括号的作用。

  2.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会正确计算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人:说出下列个题的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投影出示)

  60÷4+2×3

  60÷(4+2)×3

  60÷(4+2×3)

  质疑:同样的数字,同样的运算符号,为什么算出的结果不同呢?(学生讨论)

  引出是括号()改变了题的运算顺序,()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 118+1536÷(12×4)同学们,这题我们都会做吗?

  老师现在把4改为“63-59”,那么算式会变成怎样?(学生讨论)

  3.老师在巡视中获得:118+1536÷(12×(63-59))和118+1536÷[12×(63-59)]

  质疑:这样的书写方法你们感到哪种更合理?(学生讨论)

  4.由问题引出课题,大家感到括号不够用,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它也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二、自主操作尝试探究

  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题,学校开展了各种兴趣小组,其中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美术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84人,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倍?

  2.明意:审题最主要的`是要我们做什么?

  3.做题:计算时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回头。

  航模组的人数:8+6=14(人)

  美术组的人数:14×2=28(人)

  合唱组的人是美术组的几倍?84÷28=3

  4.根据分步算式用中括号、小括号写出综合算式

  84÷[(8+6)×2] (中括号用红色标注)

  5. 探究,根据刚才对题的分步理解,探讨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法则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6.评价:教师再在黑板上作一次计算的过程演示。

  三、巩固练习小组评价

  1.教师出示 “试一试”。 先让学生明确算理,指出运算步骤,然后进行计算

  42× [ 169-(78+35)] 72÷[ 960÷(245-165)]

  2.提出要求在2分钟内完成题目。

  3.按四人小组,讨论结果。

  四、汇报交流归纳小结

  1.教师指名各小组长进行汇报,作出每位同学的评价。

  2.请4位小组长归纳出“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全班同学复述一遍。

  五、自我总结完成作业

  1.教师提问:

  本节课中你感受到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

  2.要求每位同学用心灵去感受。

  六、拓展资料

  算式中的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你知道常见的括号有哪几种,它们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

  ( )是小括号,又称为圆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的。在采用小括号之前,历史上曾使用过括线“--”。例如,50-15+12,在15+12上面画一条线,表示要先算15+12。

  [ ]是中括号,又称为方括号。17世纪,英国数学家瓦里士在计算时最先采用了它。

  { }是大括号,又称为花括号。它大约是在1593年由法国数学家韦达首先使用的。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大括号里面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小研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那四种运算?生: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师:我们给他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统称四则运算。加、减法称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称为第二级运算。

  请拿出我们的课前小练习,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四则运算的例子和结论。等待汇报展示。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小练习,回忆并巩固已有的`知识,同时学生交流自己的例子和结论时,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及时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学习新内容打下基础。

  2、学生交流例子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学生展示例子并小结、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或者乘、除,我们要从(从左到右)依次运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法,再算(加减法)法依次运算;

  4、引入新课: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它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创设情境感受小括号

  师:学校艺术节到了,每个班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小合唱队男生有16人,女生有6人,体操队人数是合唱队的2倍,体操队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1)分布列出算式求出体操队多少人?16+6=22(人);22×2=44(人)

  (2)综合算式16+6×2=22×2=22(人)

  师:这样可以吗?有加减乘除的混合算式,应该先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算6×2=12(人)16+12=28(人),这样列的综合算式显然不对的,根据分步算式我们应该先算加法,在这个综合算式中我们添一个什么符号可以先算加法呢?添(),我这样列式(16+6)×2,遇到这种情况,要改变规定的运算顺序,就要请小括号来帮忙,因为数学上有个规定:括号内先算。追问:加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预设:生:改变运算顺序。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如果需要改变原先规定的运算顺序,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顺口溜:小括号,作用大,改变顺序我当家。刚才,我们感受了小括号在解决生活中必要性,下面再来感受小括号的作用,改变原来的顺序。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算”本身,应该在具体情境当中予以应用。计算不是单独割裂的,而是一种应用手段。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比较中自然的感悟知识探索的必要,形成最终正确的结论。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探究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

  ①出示:96÷12+4×2说说计算顺序

  ②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内讨论先说说计算顺序要求;再计算;最后汇报结果。96÷(12+4)×2。

  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扮演。

  ③小结:有括号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变式:96÷[(12+4)×2],①认识中括号。师: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温馨提示:四人一小组先说说添什么数学符号;再说一说计算顺序;最后计算出结果,等待汇报。)

  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板书:[ ]

  ②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板书:96÷[(12+4)×2]

  ③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④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

  ⑤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

  ⑥小结: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有括号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⑦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课件出示: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发明

  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是谁发明的?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又称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1)360÷(70—4×16)

  (2)158—[(27+54)÷9]

  2、根据运算顺序要求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⑴ 24×600—20÷5先减,再乘,最后除;

  ⑵ 24×600—20÷5先除,再减,最后乘;

  ⑶ 24× 600—20÷5先减,再除,最后乘;

  ⑷ 24×600—20 ÷5先乘,再减,最后除;

  3、按照顺序计算,并填写下面的,然后列出综合算式。(课本第11页的练习二。)

  4、课本第12页,下面4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

  5、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号两边相等。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五、课堂作业回扣目标

  课本第11页,1题、3题任选

  【设计意图】本节课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这两道题都能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让学习自主选择,体现作业分层,体会成功的喜悦,六、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总结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网络,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

  板书设计:括号()[]

  96÷(12+4)×2 96÷[(12+4)×2]

  =96÷16×2 =96÷[16×2]

  =6×2 =96÷32

  =12 =3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同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乘法运算定律,体验运算定律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懂得乘法交律换律和结合律的算理,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设境导入

  1、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开展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你们知道小学生每天在校要保证多少长的运动时间吗?(1小时)

  2、据我所知,你们学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这就要用到加法和乘法等一些运算,为了使统计又快又正确,就要用到一些运算定律。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你们认识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3、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生答后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 = b+c

  加法结合律:(a+b)+c = a+(b+c))

  4、学生们都学得很好,今天吴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乘法的运算定律(板书:乘法运算定律),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出示P61主题图。

  (2)这是实验小学四(7)班第一小组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图片,从图片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从图片中,你知道让我们求什么问题?

  (4)如何求呢?还可以如何求?

  (板书:5×3 =15(人)3×5=15(人))

  (5)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6)它们的积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起来?

  (7)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等式吗?(生答师板书)

  (8)计算验证。

  (9)观察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10)组织汇报。

  (11)根据这些特征,你还能说出含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报算式,你们说出和它相等的另一个算式。(后师生交换角色)

  (12)刚才大家说得又对有快,下面老师再出两个难一点的,你们会吗?

  板书:1。5×2 =  1/2 ×1/3 =

  (13)像这样的`等式能说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这样规律的等式呢?(板书:a×b = b×a)

  (14)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运算定律呢?

  师: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15)同学们,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应用过乘法交换律,你知道在什么地方用过乘法交换律?

  (16)练习:列竖式计算并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17×15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出示题目,引导审题。

  (2)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试一试。

  (3)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4)组织汇报,并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5)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能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6)你还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试一试。

  (7)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8)组织汇报,师总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1)谁能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2)这里的a、b、c可以代表那些数?

  3、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1;引导审题。

  (2)指名回答

  4、练习

  (1)出示P62想想做做;

  (2)分组进行练习;

  (3)组织汇报

  (4)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一些?为什么?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P62试一试引导审题;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一试(1、2两组做第1题,3、4两组做第2题;

  (3)组织汇报;

  (4)为什么说这样计算简便一些?

  (5)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P62 3

  ①多媒体出示,引导审题②指名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P62 4

  ①独立练习;②评析;

  3、请你做回小裁判

  (1)14×8×5在简便计算时,应先计算14×8…………()

  (2)25×17×4=(25×4)×17,这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3)35×5×2=(35+5)×2 …………()

  (4)在计算15×8×6时,下面的算法都属于简便方法…()

  15×8×6     15×8×6

  =(15×8)×6=(15×6)×8

  =120×6=90×8

  =720=720

  四、全课总结

  1、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2、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24+0= 13-13= 0×8= 0÷9=

  0+504= 70-0= 392×0= 0÷36=

  问题:具体描述一下这些有关0的运算。

  二、探究新知

  (一)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 加法:一个数和0相加仍得这个数(0能作加数、和)。

  2、 减法:一个数减去0仍得这个数,当被减数和减数相等时差为0(能作被减数、减数、差)。

  3、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能作因数、积)。

  4、 除法:0除以一个非0的数仍得0(0能作被除数、商)。

  问题: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二)讨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第一种情况:被除数不是0,例如:

  5 ÷ 0=( ) 乘除互逆 0×( )=5 ()里没有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合适的数

  0乘任何数都得0 5÷0无商

  第二种情况:被除数和除数都是0,例如:

  0÷ 0=( ) 乘除互逆 0×( )=0 ()里可以

  被除数 除数 商 --------> ---> 填任何数,0乘任何数都得0 0÷0的商不确定

  结论:0作除数无意义,所以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新知

  (一)、填空

  1、一个数和0相乘,得( ),一个非0数和1相乘得()。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 ),0除以任何非零的数都得( )。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除以任何数还得0。 ( )

  2、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的数相除,商一定1。 ( )

  3、0可以作加数、因数、被减数、除数、和、差等。 ( )

  4、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

  5、0除以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 )

  6、综合算式: 12×10÷0=0 ……………………… ( )

  (三)竖式计算

  406×21= 370×43= 528÷5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脱式计算:

  (1)(45-5×9)+732

  (2)651-[(342-178)×0]

  (3)713×[26-(78÷3)]

  (4)(32-4 ×8) ÷(104 ×23)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题:

  1、你能列式计算吗?40+56=96或56+40=96

  2、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一)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

  1、 40+56和56+40这两种列式都对吗?

  2、这两个算式相等吗?

  (二)枚举中验证规律

  问题: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问题:

  1、像这样的算式你写的完么?

  2、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三、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一)尝试解决问

  问题: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方法一:

  88+104+96=192+96=288

  方法二:

  88+(104+96)=88+200=288

  (二)迁移学习经验,概括规律

  问题:

  1、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学生举例,老师写在黑板上,大约四组。)

  2、整体观察,为什么这些算式都相等?(都是相同的三个数求和。)

  3、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吗?(展示大家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

  四、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应用加法交换律,用线连一连。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4、先计算,再填表。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9页练习五,第2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什么题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

  指名学生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 指名学生谈一谈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用途。

  3、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加法运算定律能够简化计算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都能简化计算呢?

  生:不是。

  师:那到底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能用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新授

  1、 出示例3

  师:李叔叔计划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李叔叔对自己后面四天的行程做了一个详细的安排,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李叔叔的计划。

  2、 分析题目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含信息,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3、 解题

  通过分析,师生共同列式:

  115+132+118+85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 指名学生叙述计算过程

  老师巡视,发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顺序计算,二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指名学生叙述两种计算过程,并相机板书。

  方法一:

  方法二:

  5、 比较两种方法

  师:同学们,那种方法要更简单?

  生:第二种方法简单。

  师:那为什么第二种更简单呢?

  生:因为第二种方法是整百数和整十数想加。

  6、 讲解第二种方法

  7、 总结

  在加法算式中,如果两个加数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或者百几十的'数,那么这个算式能够通过加法运算定律简化计算。

  练习: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并讲解。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 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 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 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先乘除后加减,小括号最优先

  2630-867+133 33×(225÷15)

  581-31×18 944÷(105-89)

  (158+125)×2 1210÷(89+21)

  196÷(712-698) 2112÷(16×3)

  456÷19×83 134×16÷67

  1300×(700÷10)

  反思与重建

  经过一个寒假,学生的口算能力有所下降,速度较慢,必须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改善。期间要重视学生的书写和计算习惯的培养,注重草稿与验算。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P5的递等式计算

  B套 :补充计算

  每日一题

  在 6+36÷3-2×4-1=47

  这 个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

  43-0=

  25-25=

  0 +50 =

  0×135=

  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

  0+0=

  68-0=

  23×0=

  456-0=

  78×0=

  0×0=

  78×1=

  0÷56=

  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4)0除以一个()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 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

  24+4806=答案

  20558=答案

  432-23+55=答案

  2518-400=答案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议一议。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第6页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7-19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运算定律是研究数的运算的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是数学作为推理的依据,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它的有效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积累丰富的四则运算活动经验;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因此,教材在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规律的同时,还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借助情境展现,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既便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对学生注意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思维灵活性发展、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解上有难度。但四年级学生之前在学习加法的相关知识过程中,对运算定律的相关知识已有零碎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过去那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学习中,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后易仿照应用定律而非理解应用,运算定律只有在理解内涵后才能正确而灵活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并能用不同形式表示,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在比较、分析中发现规律,概括规律。

  (2)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渗透加法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含义。

  2、会用字母和其它符号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

  1、能根据规律自主总结出加法运算定律。

  2、能结合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

  4、根据例题,利用课件展示与结合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会骑自行车吗?最远的地方你骑到哪儿呢? 你看见过骑自行车旅行的吗?

  大家看,这里正有一位李叔叔在骑车旅行呢! (课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体验场景,获得信息。

  同桌交流: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展示线段图,出出示例1。

  3、分析题意,解决问题。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合作探究,找寻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师:大家比比、看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相同,结果相同)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了交换) 40+56○56+40中的○里应填什么符号呢?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课件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从这些例子你们得出什么规律?你能最简洁的话说出来吗?反馈交流,课件展示: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想想、说说:如果把加数换成其他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举例说明。

  (5))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交流反馈,课件呈现: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6))练习。

  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第1题。

  2、加法结合律。

  (1)多媒体展示例2情境图:李叔叔前三天的骑车情况。

  (2)获取信息:根据情境图找出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利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意。

  (3)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生1:88+104+96 生2: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问:你能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4)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加数相同,结果相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第一道算式先算前两个数,第二道算式先算后两个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88+104+96 = 88+(104+96)]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还发现了什么?[88+(104+96)计算时比 88+104+96计算时简便,因为104+96等于整百数。]

  (6)揭示规律。

  像这样,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就叫加法结合律。

  (7)根据加法交换律方式用不同形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教师课件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______)

  (8)问:你觉得哪种表达方式更好?

  (9)练习:完成课本第18“做一做”的第2题。

  三、课堂演练,巩固所学

  课件出示习题 :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75+______= 58+______ 25+______+36=______+(42+______)

  x + y =______+______ a+______+c=______+(b+______)

  2、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运算定律,符合哪条定律?哪些不符合,说明理由。

  A+45=54+a a+(20+9)=(a+20)+9 380+20=20+380

  3×50=50×3 15+(7+b)=(20+5)+b

  3、连一连。

  73+215 68+(66+34)

  86+32+78 215+73

  (61+75)+47 86+(32+78)

  66+68+34 61+(75+47)

  四、回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规律?你是怎样学到的?

  2、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些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19页练习五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88+104+96 88+(104+96)

  56+40=96(千米)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 = ★ + ▲ (▲+★)+●=▲+(★+●)

  a + b = b + a (a+b)+c=a+(b+c)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位置,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叫加法结合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答,在自主探究中展开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事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再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出猜想、实例论证,最后概括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注重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提升了学生猜想、验证、类比、归纳的能力,提高警惕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

  2、《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请看大屏幕(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

  师:老人心里暗自得意,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猴子一天得到的栗子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师:你能用算式来说明吗?

  生1:3+4=4+3

  生2:3+4=7 4+3=7

  师:3与4在加法运算里我们叫做(加数)、7叫做(和),在加法计算中还有很多奥秘,这个故事中就存在着一个加法运算定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加法运算定律》,引出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1)师:“五一”小长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我们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或56+40=96(千米)。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师:观察这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加数相同,但位置不同。

  师:观察两个等式右边的和,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等式的和相同。

  师:两个等式的和相同,那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将两个等式的左边连接起来?

  生:40+56=56+40 (屏示等式:40+56= 56+40)

  3.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4、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生:35+53=88 53+35=88所以35+53=53+35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1000+1=1001 1+1000=1001 1000+1=1+1000我认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这个猜想是对的。

  生:我举得是关于0的例子,因为0+50和50+0和都是50所以0+50=50+0我也认为这个猜想是对的。

  师:你们的验证结果也是这样的么?

  生:是的。

  师:像这样的例子会有多少个呢?

  生:无数个。

  师: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不能一一记录下来,可以用……

  生:省略号表示。

  师:其实这个规律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板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板书)请看(出示3)

  师: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交换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

  生1:a+b=b+a

  生2:☆+○=○+☆

  师: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写成a+b=b+a.在这里a和b可以是哪些数呢?

  生:可能是分数。

  生:可能是小数。

  生:可能是我们学过的所有数字。

  师:看来用字母来表示不仅简单明了而且概括性还很强呢!

  5.游戏巩固(对口令)。

  师:83+17= 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不仅帮李叔叔解决了问题,还探讨出了加法交换律并能在游戏中运用它。李叔叔听说你们这么厉害,想再请你们帮个忙,愿意吗?请看(出示6)李叔叔需要咱帮什么忙?在情境图中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呢?根据你整理出来的信息,老师画了这个线段图来表示,第一段表示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段表示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段表示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总的呢就表示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动手试一试。

  生: 88+104+96=288(千米)

  师:你这样列式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了明确表示先算前两个数,咱可以给它俩添个小括号。

  师:还可以先求什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加上第一天骑的路程)现在算式怎么列?

  生: 88+(104+96)=288(千米),师: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04加96),也就是……

  两道算式都能求出李叔叔三天骑的路程是288千米,两道算是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他们连成一个等式。(出示等号)

  2.比较异同点。(屏示: (88+104)+96= 88+(104+96))

  师: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三个加数不变,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不变。

  师:运算顺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

  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那现在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呢?能说说吗?

  左边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

  3.猜测规律,举例验证。

  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

  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省略号)

  5.归纳加法结合律。

  师:看来,我们的发现不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

  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请看(出示7)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

  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a+b)+c=a+(b+c))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第一关 现学现用

  1.你能在横线上填出合适的数吗? 45+- =36+-

  (27+38)+62=27+(-+-)

  560+(140+70)=(560+-)+- 18+(32+-)=(18+-)+24

  第二关 火眼金睛

  2.请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并说说你的依据。 (1)83+315 A、64+(73+37)

  (2)(87+42)+58 B、315+83 (3) (64+73)+37 C、87+(42+58)

  第三关 快速反应

  3.如果你认为屏幕上两个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

  130+(70+4)(130+70)+4 (84+68)+32 84+(68+23)

  (480+69)+425 480+(96+425)

  4、学以致用: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去书店,看见儿童读物书架上的标价如下:科技书:128元/套文学书:143元/套连环画:72元/套

  爸爸看后很快说出了这些书的总价,我真羡慕爸爸,他是怎样算得又快又好呢?

  生:列式计算,交换143与72的位置,先算128与72的和,正好是200

  师: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收获。

  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率 加法结合率

  3+4=4+3 (88+104)+96= 88+(104+96)

  ....... .......

  a+b=b+a (a+b)+c=a+(b+c)

  提出猜想-- 举例验证 --总结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4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3

  【执教教师】

  【教材分析】

  《有关0的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的例题3。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分别接触过0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但还没有系统的整理在一起学习过,所以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整理归纳0的各种运算性质,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会利用0的特性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会利用0的特征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难点: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教学、学法】

  教法:进行知识迁移,采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0在运算中的特性。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口算题目:

  (1)100+0=(2)0+568=(3)0×78=(4)154—0=(5)0÷23=(6)12—12=

  (7)0÷76=(8)235+0=(9)99—0=(10)49—49=(11)0+319=(12)0×29=

  2、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算式中或结果中都出现了0)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0的计算(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把这些题目按四则运算分分类,看一看在每一种运算中各有什么特征?

  加法:一个数加上0,或者0加上一个数还得原数。

  减法: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除法:0除以任何数都得0

  3、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举例说明。

  板书:5÷0=□ 0÷0=□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5÷0=□想:□×0=5无商

  0÷0=□ 0×□=0商不确定

  所以:0不能做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我会填

  一个数加上0,还得()。

  一个数减去0,还得()。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

  0除以一个(),还得0。

  ()等于减数,差是0。

  0不能作()。)

  2、我会判断

  1、一个数加0,结果是它本身。()

  2、被减数和减数相同,差是0。()

  3、0乘一个数和一个数乘0,结果都是0。()

  4、0除以任何一个数,结果都是0。()

  3、我会算

  127×0+98= 0×35÷999=

  35+66—(35+66)= 48+110×(18—18)=

  四、小结与思考

  师:同学们,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15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二、教材分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运算定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乘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点突破乘法的分配律。

  2、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熟能生巧。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大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和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全部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认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和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也是后续计算知识不可或缺的基础。

  六、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实际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采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概括运算定律时,不妨引导学生从运算意义的角度理解定律模型的正确性,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角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运算定律。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联系与区别。教学中,因为运算定律本身固有的性质,也是后续代数知识学习的必备基础,因此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简便计算教学。但运算定律的学习过程也是为后续灵活处理计算问题累积起来相应的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尽可能将过程拉长,注意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06-2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01-21

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实用】06-29

数学混合运算教案03-06

教案:数学运算02-26

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运算性质》教案08-18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教案(精选10篇)07-25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02-10

数学教案:减法的运算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