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30 07:06:57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毛

  2、数学思考: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

  3、情感态度:师生合作,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难点:理解负数及零表示的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卷尺或皮尺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1、复习正、负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进一步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活动2、活动安排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加深对负数的理解。

  活动3、举例说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巩固练习掌握正数和负数。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

  1、给出一组数,请学生说说哪些是正数、负数。

  2、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让一组同学任意给出一组数,另一组同学找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正整数?负分数?复习正、负数的定义。

  活动2

  1、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2、分小组完成,用卷尺或皮尺量桌子的高度、桌面的长度和宽度,并将它们表示出来。(超出1米的部分用正数表示,不足1米的部分用负数表示。)

  师生行为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1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2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在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活动3

  问题展示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的增长值。

  2、 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在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知识的'前提下,由问题1 、2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4

  1、 P6练习

  2、 总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3、作业P7习题1 。1 4、7、8

  师生行为及设计意图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完成练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练习可以分散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教师和学生一起补充完善。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自己回忆、总结、梳理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紧密联结,完善认知结构。

  学生课后巩固、提高、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4.使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

  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

  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

  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

  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

  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师:它们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互补。

  师:这个问题就是知道同分内角互补了,那么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内容:

  整式的乘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P58—59

  课型:

  新授时间: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意义。

  2、在通过学生活动中,理解单项式和多项式相乘的法则,会用它们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

  学习难点:

  对法则的理解

  学习过程

  1.学习准备

  1。叙述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

  2。计算

  (1)(— a2b)?(2ab)3=

  (2)(—2x2y)2?(— xy)—(—xy)3?(—x2)

  3、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合作探究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问题:一个施工队修筑一条路面宽为n m的公路,第一天修筑a m长,第二天修筑长b m,第三天修筑长c m,3天工修筑路面的面积是多少?

  结合图形,完成填空。

  算法一:3天共修筑路面的总长为(a+b+c)m,因为路面的宽为bm,所以3

  天共修筑路面m2。

  算法二:先分别计算每天修筑路面的面积,然后相加,则3天修路面m2。

  因此,有= 。

  3、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你能尝试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吗?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例3计算:

  (1)(—2x)(—x2?x+1)(2)a(a2+a)— a2(a—2)

  2、练一练

  (1)5x(3x+4)(2)(5a2?a+1)(—3a)

  (3)x(x2+3)+x2(x—3)—3x(x2?x—1)

  (4)(?a)(—2ab)+3a(ab—b—1))

  (三)学习

  对照学习目标,通过预习,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收获?有什么疑惑?

  (四)自我测试

  1、教科书P59练习3,结合解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几何意义。

  2、判断题

  (1)—2a(3a—4b)=—6a2—8ab()

  (2)(3x2—xy—1)?x =x3 —x2y—x()

  (3)m2—(1— m)= m2— — m()

  3、已知ab2=—1,—ab(a2b3—ab3—b)的.值等于()

  A。 —1 B。 0 C。 1 D。无法确定

  4、计算(2009贺州中考)

  (—2a)?(a3 —1)=

  5、(3m)2(m2+mn—n2)=

  (五)应用拓展

  1、计算

  (1)2a(9a2—2a+3)—(3a2)?(2a—1)

  (2)x(x—3)+2x(x—3)=3(x2—1)

  2、若一个梯形的上底长(4m+3n)cm,下底长(2m+n)cm,高为3m2n cm,求此梯形的面积。

  3、一块边长为xcm的正方形地砖,因需要被裁掉一块2cm宽的长条,为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3.1从算式到方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找到并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重点难点】

  重点

  1。归纳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难点:能够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1)3+b=2b+1(2)4+x=7

  (3)0.7x=1400(4)2x—2=6

  请大家观察上面4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从而得到:xxxx的等式叫做方程。

  2。阅读课本78页问题,你能用算术方法解答吗?试一试。

  若设A,B两地间的路程是x km?则从A地到B地,卡车用了小时,客车用了小时。根据题意,可列出等式吗?

  还有其他的解法吗?试着改变一种设法。

  我的疑惑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根据下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为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②某校女生人数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③练习本每本0.8元,小明拿了10元钱买了若干本,还找回4.4元。问:小明买了几本练习本?

  小结:像上面①、②、③中列出的方程,它们都含有xxxxx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xxxxxxx,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即方程的一边或两边含有未知数)

  【检测反馈,学以致用】

  1。根据条件列出等式:

  ①比a大5的数等于8:

  ②某数的30%比它的2倍少34:

  ③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④比a的3倍小2的数等于a与b的和:

  2。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应是多少?

  (2)小芳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总结提炼,知识升华】

  1、学习收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后训练,巩固拓展】

  1、必做题:教科书80页练习1,2,3,4题;

  2、悬赏题(2个优)

  鸡兔同笼,上有20头,下有52足,请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2、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㈡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尽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2、学生学法:探索新知归纳结论练习巩固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2、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3、关键:正确完成减法到加法的转化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以多种方式讨论解决。

  五、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计算(口答)

  ⑴;⑵-3+(-7)

  ⑶-10+3;⑷10+(-3)

  2、由实物投影显示课本第21页中的画面,假设这是淮南冬季里的某个周六,白天的最高气温是3℃,夜晚的最低气温是-3℃,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比最低气温高多少?

  引导学生观察:

  生:3℃比-3℃高6℃

  师:能不能列出算式计算呢?

  生:3-(-3)

  师:如何计算呢?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㈡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师:大家知道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计算3-(-3),就是要求出一个数χ,使χ与-3的和等于3,那什么数与-3的和等于3呢?

  生:6+(—3)=3

  师:很好!由此可知3-(-3)=6

  师:计算:3+(+3)得多少呢?

  生:3+(+3)=6

  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3-(-3)=3+(+3)

  师:通过上述题,同学们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

  生:可以

  师:是如何转化的呢?

  生:减去一个负数(-3),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3)

  2、换几个数再试一试,计算下列各式:

  ⑴0-(-3)=0+(+3)=

  ⑵-5-(-3)=-5+(+3)=

  ⑶9-8=9+(-8)=

  引导学生完成答题,并提问:通过上述的讨论,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得出: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来进行,“相反数“是转化的桥梁。

  (投影显示或板书)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表示为:a—b=a+(—b)

  强调注意:减法在运算时有2个要素发生了变化

  1、减加

  2、数相反数

  3、例题讲解:(出示投影)

  例1、计算下列各题

  ⑴9—(—5)⑵(—3)—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学习目标】

  1、能根据题意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分析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3、理解什么是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学会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会找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实际问题,能验证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

  【导学指导】

  一、温故知新

  前面学过有关方程的一些知识,同学们能说出什么是方程吗?

  答:叫做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注意:我们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既要学会按部就班(严格按步骤)地解方程,又要善于认真观察方程的结构特征,灵活采用解方程的一些技巧,随机应变(灵活打乱步骤)解方程,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般解题步骤与解题技巧来说,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机智,只有真正掌握了一般步骤,才能熟能生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常用的技巧有:

  (1)有多重括号,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可交替进行

  (2)当括号内含有分数时,常由外向内先去括号,再去分母

  (3)当分母中含有小数时,可根据xx分数的基本性质xx把分母化成整数

  (4)运用整体思想,即把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看作整体进行变形

  (三)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搞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分析数量关系。(审题,寻找等量关系)

  (2)根据数量关系与解题需要设出未知数,建立方程;

  (3)解方程;

  (4)检查和反思解题过程,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以及是否符合题意,并作答。

  2、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类型

  (1)数字问题:①数的表示方法:一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是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表示为xx100a+10b+cxx(其中a、b、c均为整数,且1≤a≤9,0≤b≤9,0≤c≤9)。

  ②用一个字母表示连续的自然数、奇数、偶数等规律数。

  (2)和、差、倍、分问题:关键词是“是几倍,增加几倍,增加到几倍,增加百分之几,增长率,哪个量比哪个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学习目标】:

  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正数和负数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2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1,2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课后作业】P5第1、2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认真的态度,积极参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用。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行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代表展示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较合适?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中,认识角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2)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能根据角的度量比较角的大小,熟练进行角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丰富的图形世界进一步理解角的有关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4、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的能力,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角度制的换算

  2、教学难点:角的表示方法、角度制的换算

  3、关键:学会观察图形是正确表示一个角的关键

  三、学情分析

  角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接触了角的有关知识,对角的概念、比较、度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按照教学目标要求,这节课将进一步对角的概念、比较和度量进行规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借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引导发现法,辅之以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本节课采用的是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用具:

  量角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多媒体放映一些生活中图形:时钟,教堂,足球射门请生观察。

  2提出问题:

  时钟的分针和时针,教堂的屋顶,足球与门框,都给我们怎样的平面图形的形象?请把它们画出来。

  学生活动:进行独立思考,画出一个角,然后观看教师的演示过程。

  (二)活动探究,建构新知

  活动一

  角的概念

  师:我们如何给角下定义?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角下一个定义。

  生:角的两种定义:

  a、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上一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这个角的边;

  b、角也可以看成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

  (学生小组活动思考讨论,组内统一意见,代表发言,最后比较各答案得出准确定义。学生对角的概念已初步接触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太强,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纠正、归纳)

  活动二

  角的表示

  师:如何表示一个角?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36面在关内容,归纳角的表示方法(小组内讨论互助)

  生:角的表示方法有:

  1、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如:∠aob

  2、角的符号+一个大写字母,如:∠o

  (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

  3、角的符号+数字如:∠1

  4、角的符号+希腊字母如∠α

  师:在用这些方法表示角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生:用“角的符号+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用大写字母,顶点的字母应该写在中间;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才可以用一个大写的字母表示。

  师: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细节:用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角的时候,要在角上画一个小弧形。另外在角的表示中不能丢了前面角的符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形成学生自我寻求发展的愿望,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当然,学生在归纳、表述的时候会出现不正确、思维不太严谨的地方,教师可给于适当的引导、纠正)

  1、先估测图中所示各个角的大小

  2、再用量角器量一量,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与同学们交流度量角的方法3、射门角度越大,进球机会越大,请指出在图中哪一点射门最好

  3、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你还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生:

  1、∠b最大

  2、∠a=28°∠b=91°∠c=45°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一对中,二合线,三读数”

  1、点b射门最好。

  2、对于角的比较大小,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

  (通过学生的探索,让学生明白角的比较方法很多,可以通过估测、度量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叠合的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迁移新知

  试一试

  1、如图打台球的时候,球的反射角总是等于入射角。

  请同学们估测球反弹后会撞击图中的哪一点?

  (问题1以打台球为情景,因为台球是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又与角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角的三种比较方法)

  2、(1)图中以oa为一边的角有哪几个?请按大小顺序用“﹤”号连接起来;

  (2)∠aoc=∠aob+∠boc,∠aob=∠aod—∠dob。类似地,你还能写出哪些有关的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问题2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认真读图,要给学生较为充分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述出有关角的和与差的关系式)

  3、已知一条射线oa,若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oc,使得∠aob=600,∠boc=300,求∠aoc的度数。

  (问题3的解答中,∠aoc有两种可能,不少同学只得出了一个答案:90°。表现出思维不太严谨,此时教师应该抓住思维训练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于角的度量单位,教学时应强调:

  (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2)度、分、秒的进率是60(与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的换算一样)多媒体出示例题与练习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

  师: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角的概念、角的表示、角的比较与度量,角的换算。

  师: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探索、交流与讨论,你有哪些收获?

  生:学会了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角度的换算等

  (五)、布置作业:课本p3081、2、3同时出示思考题“用一副三角板,你可以作出哪些特殊的角”作为本节课的延伸。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情境创设)

  教师(导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形,其优美的结构值得我们鉴赏,其奇妙的性质等着我们去探究。请听来自世界图形的对话吧。

  设计:(1)卡通A(代表平面图形):“我是平面图形,是大家的老朋友,我家的家庭成员一定比你家多。”

  (2)卡通B(代表立体图形):“我是立体图形,是大家的新朋友,大家知道的并不一定比你少。”

  教师(问):卡通A、B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图形?

  通过卡通A、B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派代表指着屏幕上图形说明自己的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激起他们的兴趣。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团队精神。

  教师(导语):看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图形,不知你们能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请看来自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出示课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音乐响起,屏幕播放录象。

  二、议一议(课堂讨论)

  问题1:你发现录象中的'这些物体与哪些立体图形相类似,你能找出与这些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吗?

  组织学生围绕以上问题四人一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观念,其他小组积极点评,补充,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正方体、球、棱锥。

  问题2:比较这些立体图形,看看相互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电脑演示:(1)球体(2)圆柱(3)圆锥

  并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归纳,得出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分类:球体、柱体、椎体。

  电脑演示:由圆柱变成棱柱(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问题3以三棱柱为例,说出一个棱柱的棱数与底面的边数,侧面的平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诱导学生思考:当棱柱的棱柱的棱数越来越多时,棱柱就越来越趋向于什么立体图形?

  (用类似的方法),电脑演示:将圆锥演变成棱椎(三棱锥、四棱锥、五棱椎……),再由棱锥演变成圆锥。

  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让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的认知思想,了解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对比,确立分类思想。并用类比的方法,自主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三、练一练(评价)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训练题:

  发给学生一些图片或实物,说说手中的图形,是什么立体图形?没有发到的学生,举出立体图形的实例。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发言,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4-16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1-09

[优]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06-13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4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06-16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1-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教案06-0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

数学新七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1-24